土建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1

第一篇:土建毕业论文范文

土建类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现状探析

[摘要]大学生择业就业是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做好个人择业就业工作是学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结合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分析当前的择业就业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寻求新形势下土建类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择业就业工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择业就业;薪酬待遇;双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

我院以培养建筑行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以便就业后能够及时胜任岗位工作。一直以来,如何根据建筑行业、高职教育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學生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是土建类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分析我院学生当前的择业就业心理现状,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个性差异和行业需求,为当前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

大学生择业、就业的话题源于大学并轨扩招,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各高校逐步扩大了招生规模,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模式逐步转向大众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毕业生面临着通过双向选择来落实工作。这要求学生首先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够做好什么,才有可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自此,大学生择业就业成为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家庭幸福、高校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难点。一直以来,我院认真学习并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就业政策,结合自身办学实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初衷,秉承“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在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做好该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变化,职业技术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创新改革,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必然会不断面临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因此,有必要认真分析当前应届毕业生择业就业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机遇和挑战,指导学生做好择业就业指导工作。

一、学院应届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标准

长期从事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普遍感受到: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是毕业生在择业时重点关注的因素。其中,薪酬待遇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应届毕业生在家长、社会各种信息的影响下,对用人单位给出的实习期待遇感到不理解,甚至无法接受。第二是工作地点,我院学生90%左右是四川籍的,因此在择业时很多学生不愿意离家太远,成都、德阳、绵阳、重庆是最受欢迎的几个地点。第三是工作环境,近几年的毕业生基本为独生子女,择业时很关注公司提供的工作条件。如,交通是否便利、离中心城区距离的远近、办公设施的好坏等。最后一个影响要素是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部分学生关注工作单位后能否在专业技术职称、行业发展等方面有进步的空间,希望单位能够提供畅通的、适合个人发展的渠道。

二、近年来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

用人单位选择应届毕业生的标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单位的需求不断变化,学分绩点是当前来校单位最看重的条件,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进入面试环节的决定因素。学分绩点越高,学习成绩越优秀,越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尤其是那些在国家级、省级举办的专业技术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近两年,不少用人单位还提高了学历要求,很多岗位要求本科学历,这对我们土建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建筑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当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是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其次是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更喜欢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因为这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但成绩优秀,而且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会表现出较强的团队精神,这恰恰是企业最需要的。第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社交礼仪等。用人单位主要通过面试环节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面试环节表现突出的学生,单位会直接安排他们进入下一环节。最后,用人单位倾向于选择具有文体特长的学生,希望那些既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又擅长文体活动的学生加入他们的团队,为丰富他们的企业文化生活注入新鲜血液。

三、学院积极搭建选聘竞聘平台

我院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由招生就业主管部门牵头,系部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院是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为企业推荐符合其岗位要求的优秀学生,为学生提供众多的招聘信息,帮助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在学生方面,学院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教师将结合行业发展动向和社会需求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特点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尽早确立奋斗目标,拟定学习计划。此外,学院还会不定期邀请各专业成功校友回校举办座谈会,给学弟学妹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介绍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当前对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要求,帮助他们了解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鼓励他们努力学扎实专业知识,为顺利择业就业做好准备。每年6月,学院将启动新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拟定工作计划,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大会,要求毕业生提前准备好求职材料,为即将开始的应聘面试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9月到第二年的6月,也就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三学年,学院会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行业需求邀请用人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其中包括全院学生现场招聘会(岗位需求覆盖学院所有专业,招聘单位来自全国各地,总数量在200家左右)、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根据企业计划需求适时举行,积极拓展订单培养模式)、校友企业招聘周(邀请校友企业到校选聘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在整个就业工作开展期间,学院就业管理系统会及时公布详细的就业信息,辅导员也会通过QQ、微信等方式将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并做好咨询、推荐工作。在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方面,学院会及时了解他们的岗位需求,不定期开展回访活动,为培养企业、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积累宝贵材料。

通过分析我院应届毕业生择业就业期许、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以及学院目前的择业就业指导工作现状,不难发现,在整个择业就业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毕业生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并且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理想的关键因素。如果学生有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到选择工作单位环节就有明确的目标岗位,会根据单位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的选择。且这部分学生首先关注的是今后的职业发展空间,不会在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工作环境等方面过分挑剔。这部分学生很清楚,就业后的2-3年都属于职业发展的学习期,是积累经验的关键期,重点关心的应当是单位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另外,由于对工作地点、环境、待遇期望过高而无法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的学生大都只考虑了个人需求,而忽略了单位需求、个人能力以及行业背景。首先,我院学生的专业属于土建大类,对口的就业岗位与建筑相关,如施工、预算、测绘、监理、材料……应届毕业生需要长时间到一线施工现场接受锻炼、积累经验,生活条件肯定会比较艰苦。如果要挑剔工作环境,那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单位。其次,应届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企业需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一般来说,毕业生到单位后会经过实习期、考核期才会正式被录用,企业需要对他们进行入职、专业技能、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训,需要安排企业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因此在薪酬待遇方面,不可能一开始就能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而是根据其在单位的工作表现逐步进行调整。那些能够顺利通过考核并且在工作中独当一面的学生,薪酬待遇自然会逐步达到甚至超过其心理预期。最后,毕业生在就业地域方面局限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的狭隘观念,给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建筑企业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作人员跟随项目不断变换工作地点是行业常态,如果一开始就要求地点固定且在四川省内,确实很难与用人单位达成一致。基于以上原因,我院择业就业工作中曾出现教师积极推荐而学生不积极的尴尬境地,进而导致就业指标的浪费,也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尤其在当下,很多用人单位已倾向于选择本科毕业生,如果高职学生不及时调整就业心态、改变一些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念,那今后我们的就业工作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给我们的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学生、用人单位和学院三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当前学生择业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第一,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就业指导讲座、校友访谈等资源,积极向老师咨询进而逐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第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学好专业知识,利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认真锻炼好实践能力,以优异的学分绩点迎接用人单位的考察。同时,鼓励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提高自身学历,争取在毕业时能够同时具备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提高求职成功率。第三,倡导辅导员教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如模拟招聘、演讲比赛、职场礼仪知识竞赛等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帮助他们克服面试环节中的怯场、语无伦次等问题,给招聘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第四,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调整择业心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把企业能否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放在首位,切忌在工作地点和工作条件方面计较太多。第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多参加各类比赛,积极申报省级和学院综合素质A级证书,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充实求职材料积攒素材。第六,认真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学习、环境适应、理解、组织管理、计算机操作、表达沟通等方面能力的评价,及时将数据反馈给教学部门和二级单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院学生在择业就业环节存在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工作地点、工作条件,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应聘面试环节得分不高等问题。结合建筑行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形势,尽早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锻炼语言表达、现场应变、分析判断、团队協作等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以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作者:李达 庞宗辉 曹碧清

第二篇: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1.031

收稿日期:2013-09-0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10479),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1201)

作者简介:武鹤(1963-),男,黑龙江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工作,(E-mail)hgcwh@163.com。

摘要: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建筑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模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教学研究

毕业设计是全面培养学生工程系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类专业尤其是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实践性环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毕业设计题目和项目内容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毕业设计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上。

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应用性专业教育,其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随着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方式,由于视野的局限,其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无法将现代工程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合作的特点融入毕业设计[1]。据用人单位反映,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的工科毕业生,都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合作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2]。

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大系统观、大工程观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3]。

一、土建类专业的特点及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一)土建类专业特点

土建类专业主要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建筑电气工程等专业。一项实际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必须由这些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土建类专业具有涉及学科多、专业口径宽,实践性、创新性、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等特点。近年来,建筑技术飞速发展,建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多学科跨专业的技术结合也成为工程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加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加强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它是架在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

(二)团队式毕业设计的内涵

“多学科团队式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就是将学院土建类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有机组合,共同完成一项综合性建筑工程的设计。通过对实际工作环境的模拟, 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设计的工作和交流平台, 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工程设计中多专业、多工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可有效解决传统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缺乏交流、不成体系,以致设计成果缺乏应用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适应社会需求,这对培养适应现代大工程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当今,土建类学科的教学及实践日益开放多元,特色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得到加强,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毕业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培养学生系统建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是土建类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是其根本方向。

(一)国内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规模占高等教育总体培养规模的30~40%,位居世界第一[4]。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已基本建立了结构较完整合理、规模最大、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系。毕业设计是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一座桥梁。由于各种因素,目前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才能适应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5]。毕业生无论是实践经验、知识应用能力、创新意识,还是团结协作精神及与人沟通交流能力都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6]。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国内一些学科已经进行了跨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改革的初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针对土建类多学科的毕业设计改革,研究成果还较少[7]。

(二)国外团队式毕业设计的研究

“团队协作”毕业设计教学,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实践与研究的历史,其特征就是将实际工程项目的运作模式引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将社会实际需要作为条件和任务融入毕业设计,使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能理解并掌握合作的方式和策略。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平等交流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系统能力的目的。

德国土建类专业指导教师大多配备相当数量的多学科背景的工程实践人员,学生只有圆满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涵盖大量工程实践环节的专业学习后,才能受到认可,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实践证明,团队协作的互动交流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快地进入岗位角色。

三、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一)各自独立,缺乏协作与配合

目前,土建类各专业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大多独立开展,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在设计计算时缺乏整体考虑。而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建筑、水、暖、电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以建筑学专业为例,作为设计的龙头,建筑专业应当负责给其他专业提供准确详尽的平面条件,并对所设计的建筑提出设计文字要求作为基本依据。如果不了解相关专业的要求,不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就无法协调一致,增加后续过程的返工量,甚至造成设计上不可更改的缺陷。缺乏相互协作的平台,也不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选题上存在的问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决定毕业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土建类各专业在毕业设计选题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脱离工程实际,忽视“产、学、研”的结合。设计题目多年重复使用,同质化程度高,差异性不强。选题的难易程度也把握得不够理想,出现选题太难、太大或者太易、太小的现象,未能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三)指导教师的问题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而实际情况是在各建筑类院校中这类“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特别是高校扩招,使师资队伍的发展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长,生师比过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效果难以得到保证。由于种种原因,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又难以实现,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中来自设计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数量过少。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极大地妨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学生忙于考研或参加各种招聘会和面试,急于落实工作单位,以致用于完成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精力投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毕业设计创作激情,常常是以敷衍勉强的心态完成设计任务,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出现下滑趋势。

四、土建类专业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

(一)制定毕业设计多学科团队模式改革方案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建工、道桥、隧道)、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因此需要结合各个专业对毕业设计的要求,来制定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应明确研究内容和目标,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措施。同时加大与建筑设计单位校企合作的力度,以解决设计选题、补充师资、学生就业等诸多问题。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选题

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此外,选题还应该紧密联系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的选题除了要具有以上特点外, 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各子课题任务分工明确,设计合理,研究内容相互联系。

笔者所在的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以“鹤岗—黑河高速公路二所至长青段(含大型服务区)”为工程设计背景,分为交通土建项目(包括道路设计、桥梁设计和隧道设计三个组)和大型服务区建筑设计项目(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暖通设计三个组)。设计选题与工程实践结合,整体性强,内在联系紧密,能有效反映团队成员间的实质性协作与配合。同时设计理念定位也紧密结合北方寒区的自然条件及地域生态文化特征,与专业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三)构建高素质多学科的指导教师团队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黑龙江工程学院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校企合作优势,成立了由企业导师和各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其中校内指导教师主要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持有国家职业注册资质证书的双师型教师组成;校外指导教师则由来自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交通科研所、黑龙江建设集团、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建筑设计院、方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的资深工程师组成,校企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跨专业的毕业设计团队的指导工作。通过导师的引领,给学生以更深入的指导和影响。同时,有助于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新机制。

(四)开展多学科的学生团队合作

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多由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组成。各专业学生如何分工与合作,如何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如何提高学生在工程设计中处理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协调能力,是多学科毕业设计团队应着力研究的问题。

黑龙江工程学院2013届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分为道路设计、桥梁设计、隧道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设计等6个团队;每个团队不少于3名学生。毕业设计团队并不需要全部由精英型的学生组成,关键是指导教师要合理引导,通过布置调研任务、师生讨论会等考察学生的能力,使人尽其能;可安排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的学生为团队负责人,把各成员凝聚为一个有共同目标而又相互配合的团体。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及团队设计模式,采取分阶段讨论式教学指导方法,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根据规定的进度框架,由学生团队独立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并做阶段性成果汇报,由教师组织讨论和评阅。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考虑到毕业设计是以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方式,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转换。

建立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阶段性控制体系”。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五个阶段分别是“设计准备阶段的调查分析”、“设计前期的快题式总体构思”、“设计分组子课题的实施与完成”、“各专业设计方案的协作与深化”、“设计成果的表达、评价与反馈”。每个阶段设定关键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究,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综合的问题时,能够借助一种系统的和循序渐进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增强设计的系统性和可操控性。

(六)确立评价标准

制定合理、有效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体现学科的交叉性,突出“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土木”的理念。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答辩成绩等四部分组成。对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而言,尤其应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学科团队式毕业设计一般采用联合答辩形式,由各分项组长介绍课题总体成果,各成员分别作个人工作汇报,并介绍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于一些涉及多专业的问题,可允许学生团队成员讨论回答。

(七)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顺利实施,应建立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体系,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不同, 多学科团队毕业设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 平时较为分散, 管理难度更大。因此, 应建立严格的团队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如院长巡查制、组长负责制、团队工作制、导师交流制、阶段汇报制、中期评审制、督导抽查制等一系列过程管理措施,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和进度。

五、结语

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注重学生综合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各专业学生搭建有利于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开展项目设计的工作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大工程、大系统、大视野、大团队”的工作理念,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工程多专业、多工种需求的能力,对培养土建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继龙,张建华,等. 面向区域创新建筑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高等教育,2009(7):34-35.

[2] 路忽玲. 小议建筑教育改革[J]. 信息科技,2009(26):356.

[3] 武鹤, 等. 实施“卓越计划”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 高等建筑教育,2012(z):15-17.

[4] 张亦静, 何杰, 肖芳林. 基于团队协作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3):107-109.

[5] 张长森,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J]. 理工高教究,2009,28(6):118-121.

[6] 李富荣,荀勇,王照宇.土建类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1):140-141.

[7] 武鹤,等. 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3,(3):119-121.

Innov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graduation design based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WU He, ZHANG Lijuan, MA Guijun, GE Qi, PAN Weiyi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50, P. R. China)

(编辑 王 宣)

作者:武鹤 张莉娟 马桂军 葛琪 潘伟英

第三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 要] 毕业设计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土建类各专业学生进行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基于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协同意识,以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土建类;毕业设计

[作者简介] 李文芳(1966—),女,江苏沛县人,硕士,副教授,注册造价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及教学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项目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工程造价、施工监理、审计管理等各方面全盘考虑,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优。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源于项目的特点,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决定了在执业过程中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毕业设计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随着建筑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用人单位对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要求及社会对知识多元人才的需求,必须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促进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配合能力。

二、现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简况

按现行人才培养计划及方案要求,我校土建类各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教学方法已基本形成了固定模式。时间在大四(建筑学大五)第二学期的第四周开始,约持续12周左右。教学模式为导师负责制的“一师多生、一生一题、一师多导”。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多为专业设计类、专题研究等方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选项主要有专业研究论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程施工项目投标文件(技术标和经济标)的编制等。为保证在有限的时间里顺利完成毕业设计,通常给定的项目规模均不大。比如工程管理专业,针对大多数同学选做的工程投标书的编制的课题,导师给定的项目规模约为3000m2左右的多层建筑,且仅为一个单位工程(土建工程)。

(二)现状分析

各专业毕业设计题目和项目内容在适应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方面均有考虑,且质量不断提高。但一生一题,设计内容相对受限,同质性、片面性较强,对工程技术问题多以点状形态体现。如果从基本建设项目全过程的角度来看,这种训练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尽如人意。工程管理专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是项目前期的工作,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排水专业的设计类课题在产业链上又是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项目投标文件编制的上游工作。各专业间独立的设计课题,都局限在产业链上的某一点,学生对建设项目的全貌缺乏认识,对产业链上各专业了解不足。因其视野的局限,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结合,无法将现代工程建设多学科、多专业、多工种合作的特点融入毕业设计。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设计改革初探

(一)项目教学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项目教学法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工程项目,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根据项目目标及任务要求,在实施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2.拓宽知识层面,提高创新能力。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联合设计团队,其成员之间需经常进行各专业内容交流,团队成员的知识面可以得到有效拓展。此外,不同专业背景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动科研思维,解放专业思想,提升专业创新能力。

3.增强了协同合作意识。一个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完成、交付使用的全过程历经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阶段,涉及诸多环节。基于建设项目特点,多专业参与和多阶段毕业设计方式能促使团队成员牢固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养成经常和其他专业成员沟通、协调的良好习惯,培养土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性。

(二)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1.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课题的确定。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毕业设计选题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还必须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此外,选题还应紧密联系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设计选题除了要具有以上特点外,还必须满足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深度要求。分析本校土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特点,设计项目内容涵盖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施设计、建设准备、施工建造等工作,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专业。项目模拟执业环境,训练学生以不同干系人身份完成工程项目从设计到建造产业链上所涉及的内容。具体做法是依托实际工程,模拟职场环境,从基本建设的前期开始,按项目数据的传递流向,完成项目方案设计,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项目的建筑、结构、水、电、暖施工图设计,编制技术标书及经济报价;完成项目建造实施方案。

2.课题的组织和实施。确定项目及课题内容后,由各专业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根据项目内容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确定各自的专业指导工作和管理职责。由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组成5人团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团队成员根据要求做好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分工和计划,组长组织协调,成员相互督促,自我约束,团队每两周对照计划及工作内容向指导教师团队做工作汇报。

3.课题的成果要求。毕业设计按本校关于本科毕业设计的要求及任务书要求完成相应成果。除过程管理外,毕业设计采用联合答辩形式,由组长介绍项目实施的总体成果,各成员分别就个人完成的内容做工作汇报。教师从分工协同、专业能力、成果质量、汇报表达等多方面给予评价。

4.效果分析。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毕业设计,开阔了学生的工程视野,使其从项目全产业链的角度理解本专业,加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专业协同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语

“大业欲成,人才为重”。基于项目教学法,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执业内容为依托,通过真实项目对实际工作场景实施模拟,搭建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共同设计的工作和交流平台,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工程设计中多专业、多工种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满足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武鹤,等.实施“卓越计划”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建筑教育,2012(z):15-17.

[2]陈刚,等.基于工程项目的土建类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3(4)117-120.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30.

作者:李文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认识论文范文下一篇:化工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