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2023-05-21

无论是刚进职场的我们,还是成长路上的奋斗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吸取他人与自身的教学,优化自身的工作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用于记录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机产业发展工作总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有机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乡镇年度有机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xx乡党委、政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培育发展有机农产品营销组织,在规范发展、龙头企业的壮大、合作经济组织运行、基地、示范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显示了有机产业的活力,现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确保有机生产基地建设成效,增强兴林富民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立了以乡长陈强为组长、分管为副组长的xx乡有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有机产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xx乡云竹专业合作社,由烟溪村4组组长岳云权牵头任理事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配备了多名专职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合作社的野生竹笋标准化采集、有机食品认证和技术培训、销售等工作。重点抓好基地库房建设、标准化生产、采集技术培训等,为xx乡云竹专业合作社有机笋竹产业建设奠定了组织保证; (2)新栽种有机菊花300亩; (3)新发展有机蔬菜200亩; (4)发展林下养鸡20000只(烟溪村). (5)巩固发展有机茶200亩(罗家村100亩、烟溪村100亩)。 (6)新栽种铁皮石斛15亩

二、聘请专家指导、推广实用先进科学技术

邀请西北农大教授定期对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通过现场会、技术咨询、培训班、生产模式图等形式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发展有机菊花、有机蔬菜;引导农户发展林下养殖业。 三加强品牌建设

随着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品牌的作用越显重要,因此要重视品牌建设。要严禁化肥、农药使用,提倡野生自然生长和生物防虫防病,促进高效丰产的同时,确保有机等生态品质。

投产后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统一销售、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积极打造品牌(有机竹笋已获得qs认证)。

四、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通过有机竹笋基地建立实施品牌销售,竹笋产业总产值均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有效的保护了采集区的环境不被污染,xx乡云竹专业合作社的有机竹笋基地不仅带动全乡笋竹产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全县有机产品的建设。

五、下一步打算

1、研究产业政策,加大倾斜力度,酿造有利于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并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有机理念,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攻势。主要抓住三条:①展开新一轮大规模培训,传播有机理念,宣传有机标准,督促农户加强管理。②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③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2、加大有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力度,推行有机农产品生产质量联保责任制。要把有机农业生产的质量控制体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切实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建立可追溯体系,落实产品质量联保责任制。

3、2016年准备申报有机厚朴特色产品基地。

第二篇:有机产业反发展现状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

摘要 :中国有机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6年中国有机生产面积居世界第二位,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东北三省 , 有机产品以植物类产品为主,动物类产品缺乏 ,以初级产品为主,缺少加工产品 。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牧业和水产业产品比重将增加中国有机农业产量将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消费地区 。从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记述了有机农业发展在政策、 技术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现阶段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对策, 即从政策扶持、市场开拓、 理论研究、 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 有机农业; 现状;发展;对策

2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2.1 生产现状

中国有机产业发展正式起步至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截止2007 年底,全国约有约有 2 51 2家有机生产企业,总共有机面积358.6 万 hm2; 转 换 面 积 1 5.82万 hm2;合计约 374.42 万 hm2;中国以农业立国已有几千年, 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却能长盛不衰, 并以占世界 6%多一点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令全世界瞩目。究其原因,就在于勤劳的中国人民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一套既会种田、 又会养田, 通过农牧结合, 善于 “永续经营农业”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为现代有机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 中国通过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开发, 一些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推广, 也为现代有机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据统计, 中国目前开发和认证的有机产品品种数量已超过300 种,如中国的豆类、 茶叶、 花生、 蜂蜜、 野生及人工培育的食用菌、 核果类 (如板栗、 核桃等) 、 蔬菜等众多的品种资源, 中国许多地方的动物资源也相当丰富。尽管中国还有一些经济不发达、 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但是这些地区如果将有机农业作为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也具有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地方资源优势,同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如云南、 西藏、 内蒙古等地区) 。目前,有机和有机转换产品已经有约 30 大类,300~400 个品种,但以初级原料生产为主,加工产品少;种植业、 野生采集产品多; 水产 (开放水域) 、 畜牧(放牧) 、 加工品少。到2005年底, 中国约有 2000 家企业获得有机(转换)食品认证, 其中有机认证面积 169.4万 hm2(包括水域、 放牧面积) , 产量达到 307 万 t, 转换认证面积 61 万 hm2,产量 181 万 t。野生采集 208 万hm2, 产量5 万 t。有效认证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近年来,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 产品开发加快, 区域比较优势初步显现, 部分地方已形成有机食品集中产区。全国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绝大多数生产基地分布在东部和东北部各省区。 同时, 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在有机食品企业中, 龙头企业、 大型企业、 加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尤其是上海、 北京、 浙江、 山东、 江苏等东部省份较占优势。 发展较快的地区, 如江苏、 江西、 内蒙古、 吉林等省份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 而相对滞后的地区, 如青海、 宁夏、 陕西、 山西等省份正在加快发展。

2.2 市场现状

根据对北京和上海有机食品市场的调研,北京的超市中销售的由 COFCC 认证的有机蔬菜价格是常规蔬菜的 3 倍以上,上海的超市中销售的由 COFCC 认证的有机蔬菜的价格为常规蔬菜的 2~3 倍, 而且销售状况相当不错。 当然这是因为 “物稀为贵” , 真实地反映 了中国有机食品发展初期,在最发达城市中有机食品的价格定位。 根据对南京的有机蔬菜的市场调查, 其价格为常规蔬菜的 l.5~2.0 倍左右, 明显低于经济最发达的北京和上海的

价格。在全国各地销售的由 COFCC认证的有机大米的价格为同等级常规大米的 1.4~3.0 倍。在不同地区逐步形成了以高级知识分子、白领阶层、 孕产妇、 婴幼儿、 老年人为主的消费群体; 集团消费也占有了很大的有机食品市场份额。中国国内有机食品销售额只占常规食品销售额 0.08%, 是 2003 年的 4倍, 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2% 相比, 相差 25 倍, 可见中国的有机食品产业即使只从国内市场分析,也可以说是大有发展前途的。由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一个国家生产的有机产品不一定只在本国消费,发达国家间的有机产品贸易也 相当活跃, 如美国就向欧盟和日本出口大量有机产品。国际权威部门对全球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的预测,2003 年全球仅欧洲、 北美、 日本和澳洲的有机食品市场销售额即可达到 203~250 亿美元, 如果加上其他国家则应在 250~260 亿美元。根据预测, 2005 年有机食品销售额高达 290~310 美元, 如加上其他国家, 估计可达320~350 亿美元。市场前景还是相当乐观。总体来说, 中国的有机农业和发达国家相比, 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总量及市场份额不足0.1%, 远低于 2%的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并且 产品以出口为主, 主要集中在欧美、 日本市场, 产品主要是有机茶叶、 杂粮、 杂豆类和蔬菜等。有机农产品的国内消费需求呈现强烈增长, 中国将会成为欧盟、 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市场。但诚信体系的不完善、 食品污染事件的出现以及国家法规、 标准以及组织管理体系的相对落后又影响了有机农业出口和国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论是中国有机产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都把目光放在了国际市场,而怎样开发国内这个隐藏着无限商机的巨大市场,还没有在有机农业的推动者中得到认真的思考。在市场上我们已经发现了不少从国外进来的有机产品。将中国自己的有机产品推向国内市场是有机农业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发展中国有机农业的重要环节。

就目前来看,不少从事有机农业的人员对有机农业的定义并不十分明确。有机农业起源于欧洲,在欧盟的有机农业的定义上,保护生产区域的自然生态是取得有机农业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点上很多涉及有机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现尤其突出,他们理解的有机农业就是“不施化肥,农药和添加剂”,这是急需要得到纠正的。

3.1 有机食品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

中国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是顺应国际有机农业发展的潮流, 结合中国国情, 于 20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推动起来的。特别是 2000 年以来, 有机食品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 以有机农业方式生产的安全、 优质、 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 迎。但是有的部门或机构片面夸大有机食品在整个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将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称为是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一些不切合当地实际的目标。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农业和农产品的生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其独有的特殊性。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既面临着耕地减少、 环境污染的矛盾, 又要满足庞大的消费人口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安全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要求有相当规模和适度的增长,另一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3.2 生产规模小、 产业化水平低到 2005 年底, 有机食品企业数近2000 家, 但企业及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数达到 4000 多个,生产面积230 万 hm2, 食物生产总量已达 488 万 t。但是相对于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 有机食品发展的规模、 生产总量和开发面积都比较小,只占全国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 0.1%左右, 而且有机食品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品种单一, 无法满足人们对食品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据资料显示, 2005 年, 在中国有机产品中, 农林产品86.7%, 而消费者最为关心的、 市场质量安全现状最令人担忧的畜禽肉类产品仅占 7.1%, 加工产品更是少之又少, 加之消费习惯和地域品牌的影响, 无法形成多样化的有机食品市场。

3.3 基础理论、 技术研究滞后, 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有机农业的一整套技术措施及社会服务体系很不完善, 如从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的转换中, 对付病虫害的能力还比较弱,有效的生物农药品种还比较少;肥力投入的措施和手段仍没有保障;在市场管理上,有机食品生产流通和规范销售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开发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促进中国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及经济配套的鼓励性政策还比较缺乏。 发展有机食品要从基地抓起, 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经过 2~3年的转换期, 而转换期间的产量一般不高, 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相对增加,这些都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 中国有机农业生产研究与科研开发缺少经费,国内鲜有专门从事有机农业科研和教学的机构,特别是缺乏对有机农业生产资料的研究和开发。

3.4 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对开发有机食品还缺乏明确的政策、 资金扶持, 主要体现在: 一是解决资金问题及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不够, 二是缺乏科技项目扶持。迄今为止,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中,用于有机食品项目建设的很少。因此, 各级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鼓励和扶

持企业开发有机食品。 发达国家为鼓励有机农业, 利用WTO绿箱政策,制定本国对有机农业的补贴政策, 对获得认证的生产、 加工企业等给予补贴, 对有机农业的科研机构每年都提供相当数额的资金扶持[2]。

3.5 公共认识与诚信体系的缺乏

部分有机产品存在质量隐患,有机认证的公信度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已有可从事有机认证的各类机构28 家, 不同的机构, 不同的检查员, 执行标准的差异性很大, 已经导致认证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 有的产品原料还未达到有机的要求,其加工产品却被认证为有机, 并在媒体炒作, 误导消费者; 还有部分认证的有机食品质量不合格, 达不到国家的基本标准的要求,引起社会对有机认证有效性和公信度的质疑。农业部在前一时期对国内部分大中城市的知名超市的有机蔬菜进行抽样检测 (执行标准为GB2762和GB2763) , 样品中的重金属或农残的超标率十分惊人。 长此以往, 将会动摇有机食品认证的根基。

3.6 有机认证的规范性亟待加强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鼓励认证机构之间通过正常的竞争相互促进, 提高服务质量, 提升认证的价值。 但是, 目前有的有机认证机构通过恶意的竞争手段去争取客户,既有不惜牺牲认证质量为代价不经过转换期、 任意缩短认证周期、 恶意压价, 也有利用企业迫切想获得有机认证而又不知情的情况下, 恶意斩客, 给认证企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有的通过贿赂来获取合同; 有的甚至于恶意诋毁其他机构, 忘记了自身的职责与本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能会争取到一部分眼前的客户, 却降低了有机认证的公信度, 降低了认证

的价值, 严重地影响了有机认证行业的健康发展。

4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4.1 科学把握定位, 发展有机食品需因地制宜

由于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差,生产个体多,规模小,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不高, 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意识薄弱, 农产品生产的商品率低, 农产品认证的市场拉动力有限,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的选择和推进方式的确定, 一定要适应中国国情、 农情和农产品 质量安全实情, 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照搬国外模式。 农产品认证不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和合格评定措施。 因此,自 2002 年起, 农业部从提高农产品质量、 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局出发, 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按照 “三位一体, 整体推进” 的工作思路, 加快发展。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政策背景下给有机食品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

活力, 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部在2005 年 8 月发布了《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意见》 ,科学地把握了有机食品的水平定位、方向定位和重点定位, 要求 “有机食品发展的重点是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 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 在政府的指导下, 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 [3]。实践证明, 这种发展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有机农业不会完全取代常规农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在有需求的阶段有机农业应该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搞 “运动” 的做法只能破坏有机农产品发展的大环 境, 有机农产品将会丧失其发展的优势。 参考国外的发展经验, 中国有机农业和农产品的在未来10 年的发展规模将达到 1%~3%的耕地面积。

4.2 制定、 完善和实施有机农业的产业政策

有机食品的生产对技术、管理及周围环境的要求更高, 其投入的劳动力、 技术、 认证、 营销成本也比一般食品要高得多,而且在当前的条件下中国农民尚不能自发地生产有机食品。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主要是来自偏远的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政府和企业财力又十分有限, 许多企业还没有外贸进出口权, 并受到国内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的限制。 为此, 国家应加大对有机食品产业发展支持的力度,尽快落实全面扶持有机食品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 在财政方面的产业政策包括补贴、税收、 认证费用减免支持等形式, 建议中国充分利用世 界贸易组织的绿箱政策, 采用灵活的经济手段, 保证有机农业产业的有序、 良性、 稳定发展。

4.3 制定切合实际的有机食品开发原则

中国有机食品的开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市场为导向、 科学规划、 建立基地、 循序渐进的开发原则。 应选择基础好、 容易转换成有机食品和有市场潜力的产品 (如杂粮、 杂豆、 茶叶、 放牧性畜产品、 开放水域的水产品等) , 发展精深加工, 开发系列产品 (有机大豆—如酱油、 豆奶粉、 黄豆芽、 豆腐; 有机奶及其制品、有机茶饮料等) ; 在市场开发上应以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为主, 销售对象应面向孕产妇、 婴幼儿、 高级知识分子、 高级白领、 大型企业的集团消费。

4.4 加强对有机食品及其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

有机食品的生产以有机农业为基础, 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不同于传统农业,它引入了农业产业化理论、 产业生态学理论; 现代育种学、 新型生物科学; 土壤培肥技术、 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而且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农药、 化肥、 除草剂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 加工过程不允许使用人工合成的添加剂、防腐剂和保鲜剂,因此, 要利用现有的理论和高新生物技术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开展新型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攻关。只有 应用现代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肥料技术等, 才能为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 加强这些方面的科学研究是发展有机食品产业的重要保证。

4.5 切实加强监管, 保障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

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认证农产品的生命线, 有机食品的规模越大, 品牌知名度越高, 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如果产品质量出问题, 市场秩序不规范, 不仅影响到整体形象, 而且损害消费者利益, 甚至动摇有机认证的根基。目前, 有机食品的质量总体状是好的, 品牌信誉也是高的。但必须看到, 在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诚信” 危机的现象。 部分产品存在质量隐患, 部分企业放松质量管理, 部分认证机构不顾实际求发展,一些地区的市场有待规范。为了保证有机食品的健康发展, 今后, 需要把加强监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做到规范运作, 严格管理, 确保质量, 提高水平。 要严格按照 《认证认可条例》 的要求和国家认监委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调整、 规范和完善认证管理制度, 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 公正性和规范性。

4.6 健全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从生产、 认证、 销售等整个环节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进行规范,

这就需要农业、环保、 海关、 技术监督、 认证认可、 工商等各个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建立以农业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 国家认监委、 科技部、 海关等相关部委积极配合, 健全和完善在相关部委内对有机生产的管理机构,强化以促进生产和贸易、维护有机产品质量为目的的组织管理, 确保有机农业的生产、 营销、 监管、 认可、 技术研发等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4]。

5 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前景展望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虽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地域辽阔, 传统农业基础好, 劳动力资源丰富, 又有生态农业、 生态建设的基础, 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品种丰富的优势, 面临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和已经开始启动、 有巨大潜力的国内市场,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 未来将呈现下面几个趋势:

3.1 有机农业生产逐步规范有序, 发展速度加快

随着中国有机农业生产标准、 认证标准和管理措施的不断在完善和发展, 政府和社会的监管、 监督力度不断增强, 有机农业生产企业行业自律意识在增强, 中国有机农业生产进入规范发展时期。 在国内外市场巨大需求的推动下, 中国有机农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6 年, 中国有机农业面积为 230万 hm2, 位居世界第二, 2008 年将超过 300 万 hm2 。预计未来十年, 中国有机农业面积将可能达到 600万~1000 万 hm2, 保持作有机农业面积世界第二的地位, 由于澳大利亚主要是有机牧场, 中国将成为有机农业产量世界第一大国。

3.2 有机农业产品将向多元化发展, 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

中国将逐步改变种植业独大有机农业格局, 特别是有机畜牧业和有机水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后 中国有机畜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新疆贵州 云南 吉林 青海 江苏 浙江等地先后开展了有机畜牧业的生产和加工 目前 通过认证的有机畜禽包括鸡 羊 猪 牛 马 骆驼 驴 鸭和兔等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 未来十年 将是中国有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年 中国有机水产总产量接近 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预计未来十年 这一比重将超过国内市场走向规范 消费群体不断壮大市场规范化是未来中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有机农产品国内市场即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机农产品预计未来十年 中国有机农产品销售将达到农产品消费总量的 将成为美国 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 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 10亿~ 37亿美元。

参考文献

[1] 杜相革.有机农业在中国 [M]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 28.

[2] 吴文良.中国有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挑战和对策 [J] .北京农业 2008 年 6 月上旬刊:1 3.

3] 发展有机食品产业亟待解决五大认证问题 访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肖兴基主任 [J] .有机食品时代.2007 2 21 22.

[4] 卢东 张爱国 肖兴基.中国有机水产发展现状与展望[J] .有机食品时代 2007 1 :12 17. 5] 张新民 陈永福 刘春成.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现状与发展趋势 [J] .农业展望 2008 11 .22 25.

第三篇:国外有机农业发展

一、全球有机农业的发展概况

1.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概况

据Helga Willer在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全球共有3700万hm2的有机农业用地,大洋洲是全球有机耕作面积最大的洲,约1200万hm2,其中99%分布在澳大利亚;在欧盟(含12个成员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列支敦士登、爱尔兰、挪威、瑞士)以及土耳其等国约有805万hm2有机耕作面积;拉丁美洲国家有机耕作面积已达到800万hm2;亚洲有机农业发展快速,目前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315万hm2;北美洲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245万hm2;在非洲尤其是非洲南部国家,有机农业发展较快,从事有机耕作面积为105万hm2。全球有机农业种植面积位于前3位的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美国。全球1/3的有机农业用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在拉丁美洲国家,其次是亚洲和非洲国家。

2.全球有机食品市场现状

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Organic Monitor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总额达到了550亿美元。根据SOEL-FIBL2009调查,全球有机农产品的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这两个地区有机农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了全球有机农产品销售额的97%,全球有机农产品一半的消费在欧洲,其中德国是欧洲有机农产品最大的市场,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是有机农产品重要的生产者和出口者。在亚洲,有机农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与中国香港等富裕的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亚洲最主要的有机农产品消费市场,也是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二、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有机农业发展状况

20世纪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尚处试验探索阶段,因其产量低,效益少,当时的文献大多是对北美洲、欧洲有机农业发展情况的简单介绍,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农业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世界各国有机农业运动蓬勃发展。如今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许多农场皆已具备直接加工和销售的能力,尽管有机产品售价高出普通产品的20%-30%或更高,但却备受消费者的欢迎。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有机农业的发展的研究,逐渐由探索怀疑的态度转向肯定、支持并大力推广。现在北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

以及亚洲的日本等都设有专门的有机食品检测机构,从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到销售每一环节都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有机农产品的认证标准和法律法规。

1.北美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美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美国2010年有机农业面积为190.0万hm2,占全美耕地总面积的14.4%,在世界排名第3位。另据美国农业部(US-DA)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生产者约有11000家,占美国220万农民的0.5%,有机农场数量为20437个,有机农产品商品总价值占全美的38.4%。美国有机农业是以家庭经营的农场为基本生产单位,专业化程度较高,大都属于自负盈亏的企业经营方式。在美国同时还活跃着大量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主要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和宣传推销农副产品。因此,美国农业在以家庭农场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了产业体系化、网络化、规模化和高度集约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加拿大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加拿大2006年有机农业面积达54.6万hm2,世界排名第13位,大约有3 555家有机生产者,有机食品加工企业达到800余家。有机产品零售额共计10亿加元(1加元约合6.22元人民币,2012),占所有食品零售总额的1%。加拿大发展可持续农业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达到农业生产者的经济需求与社会环境保护目标协调统一的要求。对比中国与加拿大发展有机农业的差距,提出要改革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并建立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信息网。加拿大的有机食品主要通过传统商店、有机农产品专卖店和露天市场进行销售。

2.欧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德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德国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95.0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3%,在世界排名第9位。目前德国有机食品的销售渠道:第一是农户直销,农户直销中分3种方式:在农场内设立直销店;到专业市场承租柜台进行直销;根据订单直销送货上门,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实行了网上订购和邮购。第二是有机食品专卖店。第三是传统店设专柜、专区销售。德国有很多由农户自发组织的有机农业协会负责农户间以及生产与市场间的相互协调,及时提供各类产销信息、技术资料,刊登各类公益广告等。德国政府还非

常重视将有机食品推广到外食市场,特别致力于各级学校餐采用有机农产品,并办理各种推广活动、提供教材等。德国现代化水平高、区域性强,政府采取补贴、强化管理、法律法规保障,协会推动和严格检验把关等措施使得有机农业发展较快。借鉴德国经验,中国政府应转变职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明确有机农业的发展战略,加强检测监督,建立农业协会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法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法国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55.0万hm2,在世界排名第12位,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有机农业经营者总数达到111万名。法国有机农业食品销售渠道主要由自然食品商店、专业市场和大中型超级市场等方面组成。

(3)意大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意大利2009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111.0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6.86%,世界排名第8位,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15亿美元左右。由于意大利农业的历史渊源,有机农业重要组分是谷类和畜牧产品,但是市场对果品的需求在增加。主要的加工产品是意大利通心粉、橄榄油和果酱。意大利有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是直销方式和专卖店销售。

(4)荷兰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荷兰2008年共有2。8%的农业用地用于生产有机产品,有机农产品市场占有量为2%。采用收集二手资料、访谈以及参与式观察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荷兰的有机农业生产情况及社区支持型有机农场进行了介绍,指出政府对有机农业农场的发展进行适当调控,实行补贴政策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服务以防止产销不平衡情况的产生。

(5)奥地利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奥地利2005年底有机农业的面积达到了32.9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2.9%,世界排名第16位,2008年奥地利有机农产品销售总额为6.27亿欧元。为了推动有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奥地利政府专门推出了一项“有机作物生产区计划”,在全国共设立了113个有机作物产区。有机商品超市是促进有机农作物市场繁荣的关键因素之一,带动了有机农作物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此外,政府出面主导,积极推动加强有机农业与销售业、旅游业和餐饮业的伙伴关系,通过这些下游产业保证和扩大了有机产品市场。

3.亚洲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

(1)日本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日本2006年共有0.5万农户被认定为有机农产品生产者,生产有机农产品数量是48172t,占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为0.16%,共有4611个农场获得有机认证,获得认证有机农产品占农产品总产量的0.16%。日本有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6类:一是通过建立产销联合组织,实行直销;二是由专业流通配送组织实行宅配化;三是由生协组织配送;四是大型连锁超市、大卖场与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订单销售;五是设立连锁专卖店进行销售;六是外食加工企业与日本国内外有机农产品基地实行订单直销。罗芳等[25]从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法律法规、认证程序、经营情况、运行机制4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农业可持续经营的做法,重点介绍了其生产者一消费者“提携”系统: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直接对话与接触,加深互相了解,双方都要提供人员及资金去支持本身的运输系统,他们通常会设立运输站,使差不多3-10个家庭的消费者都可以取得已运抵的产品。作者从转变思想与观念、建立网状的有机农业协会、完善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3个方面提出了日本有机农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随着日本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扩大,日本逐步建立起有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在该体系中设立一个运销流通公司来统一进行所有有机农产品的销售。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经营方式,可以规模化运作,有计划地建立销售点和销售网络,但要维持这么庞大企业体系的运作是有相当难度的。

(2)韩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韩国2000年有机农业面积超过14235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0.7%,韩国有机农业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6000亿韩元(100韩元约合0.55元人民币,2012),而且每年以7.0%的速度增长。近年来,为了对有机农产品进行促销,政府通过对有机农产品进行补贴和对有机农产品的贸易费用进行支持的办法发展有机农业。

(3)泰国有机农业的发展状况。泰国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土地面积约为15300hm2,约占全国可耕作土地面积的0.07%。泰国有机食品的销售途径:一是有机农场与国内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销售合同;二是送往有加工能力的大型有机农场;三是大型有机农场直销进入国内超市或出口。泰国的有机农业大多以集体合作社形式和农场形式组织生产。

三、国外有机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加大政府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

在有机农业市场发育不够健全阶段,政府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有机农业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有机食品认证与监管体系,制定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的法律法规,普及标准化生产方式,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其次要对有机食品的生产进行补贴,在生态环境建设、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技术推广等项目中资金向有机农业开发倾斜,保护和提高有机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再次要建立、培育和完善有机农业的社会服务机构,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把农民、企业、科技人员、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完善的服务体系。

2.加强有机农业市场化建设

中国应建立各级有机农产品管理中心与运销组织,充分协调各方力量,实行地区间的相互配合,采取产销联合、定点销售、开设专卖店等办法,建立便捷而完善的多元化流通体系,可重点建立和完善“销售龙头企业带动式”和“产销直挂式”相结合的流通模式,同时要开拓灵活多样的有机食品零售渠道,重点加强消费者服务策略、品牌形象策略和销售保证策略的建设。

3.加快有机农业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有机生产基地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势必要求较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有机农业基地才能健康稳定发展,因此要加快有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病虫害防治、有机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将农业科研、教学、生产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模式,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大有机农业的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加大有机农产品的宣传,快速、便捷地传播有机理念和有机农产品信息。一方面使农业经营者思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经营理念,提高实施有机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大力推介和推广有机农产品,树立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扩大消费需求从而拉动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流通。同时,要加大有机农业培训力度,依托农业科研院校与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对有机农业推广人员、有机农业种植者与经营者等不同群体开展相关培训。

5.完善有机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

因为信息闭塞,许多有机生产者不知其产品的市场定位,造成了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局面。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建设国家层次的有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协同民间的各类组织和机构,为有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有机农业经营者应高度注重农业信息的有效利用,通过网络及时获知有用的市场信息,有条件地区可以实行有机农产品网上订购与邮购,准确把握市场和商机,利用多渠道解决有机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第四篇: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摘要:近年来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生产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到农村劳动力流失、自然条件的限制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发展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就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策略、有机蔬菜的栽培技术、农技人员的培训以及产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相关单位及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发展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充足的热量和丰富的雨量,四季分明。除西北边缘部分地区,成都平原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夏无酷暑,无霜期长,秋雨夜雨较多,为有机蔬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同时,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是我国西部经济活跃的地区,为有机蔬菜的种植和销售提供良好的经济条件。近些年来,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成都平原已经成为整个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有机蔬菜产地,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种植的优势

1.1 适宜的气候条件

成都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大约18°,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280多天,为蔬菜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

1.2 丰富的水资源

成都平原河流众多,水资源充沛,排水通畅。岷江在都江堰市出口后,分散成外江和内江多条支干河流,向东南流入成都平原,使得平原江水常年不息,河渠密集交错,形成自流灌溉系统,为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植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在2012年四川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推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透露,截至2012年12月25日,四川省水利投资大幅增加,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24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0万亩,预计在2015年前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到2010年在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要发展有机蔬菜产业,在水资源方面有着极为有力的优势。

1.3 良好的蔬菜产业基础

蔬菜产业是四川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增收、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产业。以彭州市为中心的成都平原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南菜北运”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技术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常年蔬菜种植达600多万亩,1200万吨的年产量,600多万吨的外调量。其中,彭州是当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的面积达70万亩,200多万吨产量,蔬菜加工企业53家,销售收入达16.4亿元。目前,彭州是我国西部最大的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果菜十强县(市),对整个成都平原的蔬菜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话语权。

2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2.1 生产情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及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有机食品的接受度也在提高,近十年来,成都平原的蔬菜种植面积基本平稳,总的产量也稳中有升。2012年全年,成都平原的蔬菜种植面积就达240.12万亩,总产量高达530万吨,产值83.6亿元。其中,有机蔬菜基地的面积有1.7万亩,同时蔬菜的种类也很丰富。主要种类及其所占比例分别为叶菜类31.6%、茄果类 11.4%、瓜类9.6%、豆类 8.9%、芥菜类 7.5%、萝卜6.2%、甘兰 3%。

2.1 加工情况

目前,成都平原的蔬菜加工主要以泡菜和豆瓣等调味品为主,其中新都区泡菜产业园、郫县豆瓣为主的川菜产业园区、郫县香辣酱最为有名,总产值达数十亿元。以2012年为例,全成都市加工的鲜菜就达155万吨,泡菜的产量达53万吨,占到全省总产量的三成。成都蔬菜产品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四川省农产品、11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8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生产的有机蔬菜除供应成都平原及川内其他地区外,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地,年产值超过百亿元。

2.3 销售情况

订单销售是有机蔬菜主要采用的方式,各地大型超市和酒店和有

机蔬菜生产企业签订合同,企业按照订单进行标准化栽植和有机栽培标准生产。目前成都平原已初步建成了立足成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有机食品销售网络。其中,以龙泉驿聚合(国际)果蔬交易中心、彭州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为代表,年销售蔬菜本地蔬菜就达达300余万吨。

3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笔者走访了成都平原部分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及加工企业,整体看来,基础设施的配置方面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加大投入。目前的灌溉系统比较完善,但是其排水能力还需要提高。由于成都平原雨水充沛,尤其是在夏季,更是考验生产基地排水能力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排水,便会给蔬菜生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绝收。同时,育苗设施、园艺保护设施还有待改善。因为保护措施的欠缺,会使得生产基地在遭遇恶劣气候的时候,抵抗能力差,进而影响蔬菜的生茶。

3.2 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除土地翻耕使用机械作业外,起垄、打穴、盖膜、栽插、施肥、浇灌、喷药、摘枝、收获等均为传统人工操作,劳动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经营,也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而有机蔬菜生产是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生产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掌握有机蔬菜的生产原理和生产技术,生产企业需要对生产人员进行标准、技术、管理及销售在内的全方位培训,向他们灌输有机生产和生态工程的意识和知识,进而提高生产水平。

3.3 缺乏具规模的知名有机蔬菜龙头企业

经过过年的发展,有机蔬菜正在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销量也在逐年剧增。但是,由于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整个成都平原还难以找到一家颇具规模的有机蔬菜生产企业,也没有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有机蔬菜的品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蔬菜生产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不足,阻碍了成都平原的有机蔬菜的销售。

3.4 有机蔬菜生产主体构成单一

目前,成都平原主要从事有机蔬菜种植的是农业企业,他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强。但是,由于在有机蔬菜的发展初期,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导致一些生产企业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整个成都平原的有机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4 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发展建议

首先,要大力引进领先的农企投资,打造一些规模化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在现有的蔬菜产业园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投资的方式,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推动推动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向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转化,进而提高其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

其次,加强技术人员培训,产学研结合打造有机蔬菜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机蔬菜的生产,技术人员是关键。一个健全的培训机制,能够稳定地为有机蔬菜基地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专业的技术保障。同时,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助于解决规模化生产后种子和种苗不足的问题、病虫害防治技术、栽培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提高。

再次,建立统一的质量控制体系,打造知名品牌。有机蔬菜和一般的蔬菜有所不同,只有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有效保证有机蔬菜的质量安全,进而为有机蔬菜的质量和生产有序的进行提供保障。在提高有机蔬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学习其他地区甚至是国外相关企业的先进生产和管理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从而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品牌的效应,对促进成都平原有机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琦. 有机蔬菜的发展策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刘达玉,张崟,王代春,杨云. 成都彭州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中国蔬菜,2012,07:7-9.

[3]向承勇,杨鹏,林邦民. 四川南充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 长江蔬菜,2013,22:71-74.

第五篇:关于全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

调研报告

为助推落实县委关于“提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战略部署,按照县政协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13日至15日,县政协组织农业界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蔡旗、昌宁等8个镇和天祝、榆中2个县,围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和观摩学习,并召开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季度协商座谈会。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协商互动交流,把脉问诊、研判分析,博采众议、建言献策。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环沙,光照强、降水少、积温高,昼夜温差大,营养积累多,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越,特别适宜冬春季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夏秋露地瓜菜生长,是西北乃至全国发展优质蔬菜生产最佳区域之一。此外,我县地处西北内陆,无工矿企业,水体、土壤、空气等农业生产环境清洁无污染,农区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病虫危害轻且宜防控,与周边的**、**、**、**等地相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风水宝地”。

——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蔬菜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加,“绿色消费”形成共识,市场容量不断加大。同时,我县生产的温室拱棚和夏秋露地蔬菜品质好、产量高,上市期适逢南方蔬菜淡季,外销市场空间较大。经香港客商分析,按广州、香港的市场需求量,我县蔬菜规模可达到2万亩以上,绿色有机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产业效益明显。有机蔬菜价格比普通蔬菜平均高出4-5倍。种植绿色有机蔬菜与传统大田经济作物相比,有明显的价格和效益优势。如苏武供港蔬菜,年产四茬菜心,亩均产量1800公斤,亩均纯收入3125元,是葵花的近3倍;昌宁华建供港蔬菜,香菜亩均纯收入1.5万元、金丝王1.2万元;蔡旗月牙露地蔬菜,西兰花亩均纯收入3000元、娃娃菜5000元;薛百更名芦芛,亩均纯收入6000元;双茨科中路高辣朝天椒,亩均纯收入4000元;大坝王谋黄秋葵,亩均纯收入4000元;重兴上案拱棚蔬菜,棚均单茬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加之日光温室人参果、西红柿、沙葱等效益十分可观,扎子沟温室人参果达到每棚15万元,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大有可为。

——政策机遇良好。国家高度重视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省政府出台《甘肃省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蔬菜规模化生产、贮藏保鲜、市场建设、技术培训服务进行资金扶持。市、县把绿色优质蔬菜生产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在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品牌打造、基地建设、园区示范、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为我县绿色有机蔬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我们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产业现状

一是生产规模有突破。2019年全县稳定形成以人参果、西红柿、西甜瓜、沙葱、甜美南瓜、辣椒、叶菜等为主的瓜菜总面积达到16.4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瓜菜4.78万亩、辣椒1.17万亩、西葫芦4000亩、叶菜类2600亩、供港蔬菜5800万亩,瓜菜产量38万吨,实现总产值9.48亿元,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打造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1100亩,建成蔡旗官沟村韭黄等7个县级产业园和昌宁华建村绿色蔬菜示范点等21个镇级示范点。

二是种植模式有突破。大力推广“露地—拱棚—温室”等绿色有机蔬菜栽培模式,日光温室示范推广秋冬茬、冬春茬、越冬一大茬、一年多茬等种植模式,建成坝区茄果类、沙葱,环河片小乳瓜、西葫芦温室特色产区,初步形成蔡旗、重兴、昌宁三雷、薛百、苏武、大滩、双茨科等精细蔬菜产业带和温室拱棚大田错峰上市、四季供应的规模效应,实现了“四季有鲜、均衡上市、品种繁多、品质升级”的周年生产目标。

三是产品认证有突破。制定颁布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40项,累计认定“三品一标”57个,其中绿色食品29个、有机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总面积达48.64万亩,注册“玉乳”“漠上花”“翠玉”等蔬菜品牌。2018年民勤沙葱、蔡旗管沟韭黄、薛百更名芦笋、双茨科人参果、苏武叶菜等企业(合作社)荣获首批“中国小产区产品试验示范基地”称号。“民清源”特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民勤成为甘肃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蔬菜产业大县”,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四是市场营销有突破。瞄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高端市场,推行“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产销模式,走出去搞好市场对接,宣传推销民勤有机蔬菜品牌,与阿里巴巴、京东、兄弟供应链等知名电商平台联合打造民勤电商模式,成功举办瓜菜全网发售活动,加快瓜菜线上线下销售。建成蔬菜保鲜库25家,总贮藏能力达到15万吨。培育腾盛、生平公司等蔬菜龙头企业

家,组建金惠农瓜菜、长炼沙葱等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65家,培育发展日光温室、大田蔬菜家庭农场6家。

五是服务保障有突破。县委、县政府把“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列入县政府重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制定落实奖励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9年累计投入县级财政资金1亿元,有力支持瓜菜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储藏保鲜和市场体系建设。县政府还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技术合作,成立吴明株院士工作站,拟建综合试验站和民勤瓜菜研究所,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突出问题

(一)产业推进落实机制不够得力。一是宣传引导服务不得力。有关部门未能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对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市场前景、对比效益、技术路线等方面缺乏深入广泛的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普遍对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的概念模糊,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缺乏足够认识和坚定信心,存在等待观望情绪。二是品种结构布局不合理。生产布局比较分散,存在种植不集中、连片规模小等问题,规模化示范带动效应不强。种植品种比较单一,存在种植结构简单、品种单一、镇村类同的问题,品种种植规模与市场供需不平衡,缺乏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三是推进落实机制不健全。目前全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正处于半坡起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县级层面整体发展规划不明确,镇和职能部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不明细,县、镇、村专门机构和目标责任不到位,组织指导、联系包抓、限时推进、奖惩扶持、责任考评等机制尚不完善,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推进措施不够得力。

(二)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有的蔬菜示范园区水、电、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部分镇受资金困扰储藏保鲜库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按时投入运行;部分日光温室标准不高,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卷帘机、棉被等设备配套不足,改造维护费用巨大。二是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蔡旗镇引进的一家蔬菜企业因不能解决建设用地而不得不将储藏保鲜库建在了相邻的永昌县;昌宁镇引进的蔬菜企业金从玉公司也因无法协调解决建设用地而不能就地建设蔬菜加工厂和储藏保鲜设施。三是基地土壤盐渍化严重。如苏武供港蔬菜产业园,全部使用喷灌节水设施,

造成土壤表层盐碱不能下渗,积盐严重,出现蔬菜死苗、轮作倒茬困难、土壤耕性变差、病虫害难防、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制约了蔬菜产业持续长远发展。四是种苗供应能力不足。蔬菜专业化育苗基地和季节性育苗温室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各产业园无力自建育苗基地,蔬菜规模化发展的种苗供应能力不足,大量种苗缺口从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外调,种苗成本大且良莠不齐。

(三)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短缺严重。一是投资扶持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但总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投入资金十分有限,奖补政策落实不够及时到位,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程度不高。二是生产投入成本高风险大。由于人工锄草采摘、有机认证、土地流转、耕地整理、种苗、水电、生物杀虫等各种费用开支较大,蔬菜种植投入高且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一旦市场疲软或遭遇自然灾害,种植户很难收回成本。三是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蔬菜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明显不足,品种、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够,高标准示范园区数量少、档次低,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此外,社会资本投入相对不足,贷款融资困难重重,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一是重点龙头企业匮乏。县域内缺乏加工、购销、储藏保鲜集于一体,牵引带动能力较强的蔬菜重点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有的企业在蔬菜加工运销环节因管理不善,导致成本加大、效益下滑,甚至亏本经营,长远发展难以为继。二是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有限。多数蔬菜专业合作社形同虚设,

在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服务方面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三是蔬菜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县蔬菜以初级产品为主,企业重收购、保鲜、贮存,轻加工、包装、品牌,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和精深加工率不足,“民清源”等集体商标影响力不高,“民勤蔬菜”品牌没能真正叫响叫亮,导致我县品质好的蔬菜没有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不能做到优质优价。四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配套不到位,不能适应蔬菜大规模、高速度发展需求,难以发挥蔬菜供求调节和“淡吞旺吐”的功能。

(五)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滞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人才短缺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蔬菜发展不可忽视的瓶颈。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有限。我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现有技术力量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更新不及时,结构不合理,很难适应产业大规模发展需求。二是本土产业工人缺乏。蔬菜生产从集中采摘、统一包装到保鲜上市,时间短、用工量大、技术要求高。我县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剩余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蔬菜生产技术及年龄偏大、报酬要求高,加之技术培训跟不上,产业基地的采摘、包装基本是外地人口,本地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造成企业在蔬菜采收旺季用工紧张。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蔬菜生产经营中还存在中间环节多、管理人才少、产品质量监控不到位、运行成本费用高等许多难题,有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管理、搞加工、促营销、拓市场的专业人员缺乏,精细化管理不到位。

四、发展建议

1、搞好规划布局,推进规模集约发展。一要科学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各镇各部门实施方案,分区域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品种布局,避免镇村之间种植类同和无序竞争,持续扩大基地规模,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二要合理布局。区域布局上,环河区的昌宁、蔡旗、重兴要重点规模化发展;坝区的三雷、苏武、双茨科、东坝等镇要选择适宜村社适度发展,其它区域小面积试验示范,不要规模生产。品种布局上,对应深圳、广州、香港等市场需求,优先种植精细主体品种,如芥兰、学斗、菜心、红芥兰、银丝王等;适度种植大路品种,如甘蓝、西兰花、娃娃菜、胡萝卜等;探索种植其它品种,如香菜、芹菜等;低档蔬菜不宜种植。三要创新模式。种植模式上,扩大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示范推广大中小拱棚“春提前”、“秋延后”生产技术,延长蔬菜供应时间,提升均衡上市能力。生产组织模式上,一方面采取“企业+基地”模式,通过企业流转土地,建立基地自主生产,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另一方面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农户生产为主体,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增收发展。四要准确定位。以绿色蔬菜为主体,有机蔬菜做引领。加快优质绿色、无公害蔬菜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选定区域、确定品种、定实面积、严格标准,分区域开展有机蔬菜生产,实现优质优价,逐步引领民勤绿色有机蔬菜上档次、提效益。

2、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持续长远发展。一要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集中资金、技术、人员,选择有条件的村社,重点建设一批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从蔬菜标准园环境选择,到功能分区、田间配套、生产技术示范、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高标准、高水平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二要实施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严把种苗、用药、用肥、用水和销售五个关口,全程监控基地耕、种、管、收过程,形成“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农产品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三要加强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县级人参果育苗中心为龙头,在蔬菜生产重点镇村扶持建立商品化蔬菜育苗基地,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从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包装等过程全面实行标准化。

3、注重品牌打造,助推产品高效畅销。一要精心打造民勤蔬菜品牌。坚持“品牌就是利润空间,就是购买欲望”的理念,以“绿”为主,以“特”取胜,以“新”引人,有关部门组织专人或请专业人士,对民勤绿色蔬菜产业进行精准研判、品牌规划和商标设计,依托“民清源”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真正做精打响“民勤蔬菜”自己的品牌。鼓励引导蔬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定登记和产地认定工作。二要积极推行“双单”产销模式。大力推行“订单+保单”产销模式,通过订单保销售、保单防风险,发展订单农业,推行蔬菜政策性价格保险和灾害保险,增强蔬菜种植抵御风险能力,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要及时搞好信息发布。建立县级蔬菜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和蔬菜数据资源库,组建县级信息采集分析专家组,构建完善蔬菜信息监测、风险预警发布机制,跟踪国内外蔬菜发展信息,通过手机APP平台及时或提前发布蔬菜的生产、需求、预警、贸易、认证等信息,帮助菜农及时按市场需求合理布局、调整结构,规避盲目种植风险。四要走出去推介拓展市场。由政府牵头组织定期赴大城市开展联谊和产品推介活动,主动参与蔬菜展销对接会,开拓外部市场和高端市场。适时举办各种节会、赛事,邀请外地客商来民考察,大力发展“互联网+蔬菜”业务,推进绿色有机蔬菜网上交易,提高民勤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蔬菜“种得好、产得出、销得快”。

4、夯实发展基础,增强主体带动能力。一要培育做强产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带动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一批蔬菜骨干龙头企业,组建科技企业联盟,规范建设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合理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我县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二要新建改建蔬菜交易市场。配套完善县级蔬菜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集中扶持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保障蔬菜集散流通顺畅。三要加快建设冷链物流设施。以精细蔬菜产业带和重点示范园区为主,积极扶持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设蔬菜恒温气调库,加强分级、包装、冷藏设施建设,发展保鲜、冷链运输,提高蔬菜的“旺吞淡吐”、均衡供应和避峰上市能力。四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新建蔬菜基地道路、渠道、电力设施,规划建设尾菜处理利用设施,大力推广膜下沟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和自动化灌溉技术,提升蔬菜作业机械化水平。

5、抓好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一要抓好技术队伍建设。依托“两站、一中心、五所”,深化院地、校地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会诊把脉,开展技术研发和组装配套。有计划地引进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企业管理人才,组建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团队,妥善解决产业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二要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建立农民培训基地,组建蔬菜劳务公司,实施科技入户、菜农培训工程,重点培训蔬菜标准化栽培、采收处理、育苗、病虫害防控、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加大蔬菜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培育一批蔬菜产业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营销大户,培养一批本土蔬菜产业工人,解决蔬菜产业用工短缺的问题。三要注重土壤降碱改良。落实深翻晒土、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采取“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轮作模式,积极试验秋季复种红笋的种植模式,科学安排茬口,合理轮作倒茬,采用越冬水灌溉,压碱降盐、改良土壤,优化蔬菜种植环境。

6、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要健全领导责任机制。按照一个产业、一套方案、一套班子的原则,完善县镇绿色有机蔬菜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包镇、涉农部门抓点、技术干部联户的目标责任制,落实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确保绿色有机蔬菜产业落地见效。二要健全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由农业农村局牵头,发改、财政、市场监督、规划、自然资源、水务、商务、交通、税务、供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整体合力,特别要妥善协调解决好企业和合作社蔬菜加工和储藏保鲜库建设用地等重大问题,保护好他们就地就近落地发展的积极性。三要健全资金投入机制。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争资列项为重点,有效整合涉农资金,用足用活相关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蔬菜产业,逐步建立以农户投资为主体,财政、企业、社会资本注入参与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县级蔬菜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完善以奖代补和税收优惠政策,协调解决蔬菜产销中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点扶持蔬菜产业园、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使其做大做强。四要健全监管考评机制。将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列入年终实绩考核,定期组织观摩评比,认真做好督查考评,加大奖惩力度,兑现奖惩措施。严格落实产业发展进度月报告、季协商、年总结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此外,要注重绿色有机蔬菜的广泛宣传和科普教育,提高群众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参与绿色有机蔬菜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隐患整改效果评价记录下一篇:永久基本农田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