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政治学分析论文

2022-04-17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郑和下西洋政治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法治思想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向东南亚传播好自身的法治思想有助于推进中国在此地区推行“一带一路”战略。

郑和下西洋政治学分析论文 篇1:

胡锦涛主席访问沙特及非洲四国专题

[背景材料]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2月10日至12日访问沙特,2月12日至13日访问马里,13日至14日访问塞内加尔,14日至16日访问坦桑尼亚,16日至17日访问毛里求斯。这是胡锦涛主席第六次访问非洲,也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第二次访问非洲。此行的目的是巩固友谊、深化合作、同迎挑战、共谋发展。在访问中,胡锦涛主席同有关国家领导人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新的重要共识。胡锦涛主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给中国、沙特和非洲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不少困难。作为沙特、非洲的真诚朋友,中国将积极支持各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加强合作、共渡难关。胡锦涛主席在回答记者关于这次访问非洲的意义的提问时指出,我们将继续按时保质落实好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入发展。胡锦涛主席指出:中国人民珍视同非洲的传统友谊,始终视非洲人民为完全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全天候朋友,同非洲人民永做好兄弟、好伙伴!中方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

[知识链接]

一、政治学科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大市场。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使各国市场不再封闭,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国际大市场这一整体。这就要求各国同其他国家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各方按照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各自能力。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我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将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多方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这将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全球性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二)从哲学角度分析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但全球仍面临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加大的严峻挑战。此次访问有利于增进发展中国家相互声援、团结互助和联合自强,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和谐发展。

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发展,作为沙特、非洲的真诚朋友,中国将积极支持各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西亚和非洲国家加强合作、共渡难关、共同提高,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实践决定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多方关系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多方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的建立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道理,这又将推动与各国关系的发展。

4.坚持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和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辩证统一的。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各国交流的障碍,更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只有坚持包容精神,才能共建和谐世界。

5.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各方应朝着正确的方向,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全面深化互利合作,共同开创双方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三)从政治学角度分析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此次访问必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此次访问有利于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4.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坚持把维护和发展共同利益作为双方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同各国平等相待,在合作中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5.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通过与各国各方面的交流,可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历史学科

(一)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非洲的友好交往

1.秦汉时期和阿拉伯国家、非洲的间接交往:造纸术外传。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人非洲。

2.隋唐时期与阿拉伯国家、非洲的直接往来:唐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新唐书》的记载;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非洲发掘出土中国陶瓷残片。

3.宋元明时期与阿拉伯国家、非洲的密切交往: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扩大到非洲国家;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二)近代中国与非洲的相似遭遇

1.近代非洲遭受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新航路开辟后殖民者对非洲掠夺金银、贩卖黑奴、抢占据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瓜分非洲;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反帝斗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和非洲人民反击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2.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明末清初西方殖民者到中国抢占据点;近代前期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由沿海深入内地,由抢占租借地到掀起瓜分狂潮,由武装侵略到“以华治华”;近代后期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郑成功收复台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抗日战争)。

(三)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非洲关系的新纪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先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前提下,中非面临共同的

发展要求,二者关系更加紧密: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得到广泛认同;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发展中非关系的根本准则,大量非洲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阿及中非友好关系更加全面、稳定,进入21世纪后,逐渐进入新的高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对阿拉伯国家、非洲的无私援助;中阿、中非之间不断的政治高层互访和经贸、文化往来等。

三、地理学科

1.西亚是“五湖四海之地”,沙特等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向西是色尔干半岛和苏伊士运河,向南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向东是阿富汗,可以随时进入中亚,掌握中亚丰富的资源,向北是高加索地区,也有丰富的石油。

2.非洲大陆东起哈丰角(东经51°24’),西至佛得角(西经17°34’),南自厄加勒斯角(南纬34°51’),北至阿比亚得角(北纬37°20’),赤道横贯中部。这样的经纬度位置使非洲东西、南北最大长度相差无几,扩大了海距,增强了非洲气候的大陆性特征。从南北所跨纬度看有4/5的面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内太阳能两次直射,昼夜长短差别小;除高山地区外,无温带、寒带气候,全属热带(占93%)和亚热带(占6.6%)气候,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热带大陆;而且赤道横贯大陆中部,自赤道至大陆南北两端距离相差很小,形成了非洲地理景观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特色。非洲_大陆东、南、西三面为海洋所环绕,东距大洋洲、南距南极洲、西距南美洲都比较远,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孤立性;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直布罗陀海峡最窄处14公里),东北有苏伊士地峡与亚洲相连,在地质构造、地形、气候,生物以及民族、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与亚欧大陆有密切联系,特别是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北非受亚欧影响最大,开发也早。自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大大缩短了西欧与东亚间的航程,交通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但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船只,仍需绕经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非洲大陆的轮廓好像亚欧大陆向南伸出的一个大三角形,由短底边在北的梯形和顶点在南的三角形拼合而成,北宽南窄,这就为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提供了空间条件,并扩大了东北信风控制的范围。再加上东北信风来自亚洲陆地,更加深了非洲北部的大陆性和干热特征。非洲的水平轮廓比较单调,海岸线平直、陡峻,缺少海湾、半岛和岛屿,减弱了海洋的影响,使非洲成为一个干热的大陆;又因缺少天然良港,对非洲内外联系都有不利影响。

[创新练习]

1.“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我国汉、唐、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到达的地方分别是( )

A.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印度半岛南端

B.印度半岛南端、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波斯湾

C.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波斯湾、印度半岛南端

D.印度半岛南端、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2.1955年亚非会议是新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次重要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为了( )

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会各国所有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

3.中非友好合作关系50多年间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基础

B.双方自古就有友好交往的传统

C.近代历史上的相同命运和遭遇

D.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现实

4.下列各项能够说明唐朝和非洲经济往来的信息是( )

A.唐朝人杜环的书中记载了非洲的风土人情

B.唐墓出土了非洲黑人陶佣

C.史书记载唐太宗时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

D.非洲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中国长久以来与亚非各国保持着友好关系。据此回答5—8题。

5.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南洋各岛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频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时的海船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

B.郑和与当地居民进行和平贸易

C.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开始开发南洋

D.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换回当地的珠宝、香料等

6冲非友好源远流长,我国与非洲国家的交往最早可追溯到(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7.中非之间有着良好的团结与合作传统,中非友谊深入人心。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由29个亚非国家代表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基本指导方针是( )

A球同存异

B.平等互利

C.以合作求发展

D.和平共处

8.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此,毛泽东主席诙谐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以下史实最能够说明这句话的是( )

A.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提案

B.美国炮制的“双重代表权”提案遭到否决

C.一大批非洲国家投了赞成票

D.非洲人民赞同毛泽东的“三个世界”思想

9.材料一 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程与功绩》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范围内激烈争霸并大肆侵略扩张。美国敌视中国,苏联构成中国新的威胁,中国对外环境恶化。面对上述形势,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14国,走力发展同二战后才摆脱西方殖民统治的非洲新兴国家的友好关系。访问途中周恩来多次表示:中国政府要继承郑和下西洋的停统。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国家友好关系,并坚决支持非洲各国反对外来势力扩张侵略的斗争,受到非洲各国的普通赞赏和欢迎。1964年周恩来出访非洲14国后,非洲掀起同中国的“建交热”,20多个非洲国家冲破美国的压力和苏联的破坏,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友好合作关系。1971年联合国大会表决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议案时,非洲绝大多数国家代表投了赞成票,成为该议案顺利通过的重要原因。

——《纪念郝和下西洋600周年文集》

(1)材料一反映明朝郑和下西洋的贸易活动实行了哪些正确原则?结合材料一,分析郑和下西洋对非洲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材料二反映20世纪60年代中非之间友好交往有哪些共同基础?结

合材料二,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非友好交往对中国外交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0.右图为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的沙特阿拉伯所在的地区,这一地区历来是西方国家激烈争夺的地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03年,美国先发制人,对图中国家________(填图中字母代号)发动战争。该国的________平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________农业区。

(2)该地区地处________三洲的交界地带,有许多重要的交通和战略要地,其中,曼德海峡是________海通往________洋的咽喉要道。

(3)该地区以________为中心,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向南北延伸。

(4)西亚石油主要输往________等工业发达国家,石油运输方式主要有________。石油运输线中运量最大的是________,航程最短的是________。

11.作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和非洲有许多相似之处,很早就有往来。请列举中国古代史三例史实说明之。

12.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2月16日出席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各界举行的欢迎大会并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非友谊新篇章》的重要演讲。胡锦涛强调,过去、现在、将来,中国人民都珍视同非洲的传统友谊,始终视非洲人民为完全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全天候朋友,同非洲人民永做好兄弟、好伙伴!中方将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确定的各项援非举措,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中国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加强中非务实合作的理由。

(2)运用政治学知识分析我中国为什么致力于同非洲人民永做好兄弟、好伙伴。

参考答案:

1.D 2.B 3.A 4.B 5.C 6.B 7.A 8.C

9.(1)原则:和平、平等、诚信、互利。影响:带去先进技术和工具,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传播中华文明,增进了非洲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情谊。

(2)共同基础:中非友好交往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非都曾受西方殖民主义奴役;中非都反对美苏霸权和侵略扩张;中非都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影响:遏制了美苏对中国的敌视和威胁,改善了中国的对外环境;有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1)C美索不达米亚灌溉

(2)亚、欧、非红印度

(3)波斯湾

(4)西欧、美国、日本管道运输和海运绕道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线过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的航线

11.①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贯通中国到西亚、欧非交通;②唐朝时,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其著作《经行记》中记载了非洲的风土人情(或史书记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中国;非洲发掘出土的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和邢窑、越窑的产品等);③元朝时,中国同欧洲、非洲也有交往,旅行家汪大渊到过桑给巴尔;④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时先后访问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任选三点说明即可)

12.(1)①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成为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②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符合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利于促进中非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繁荣。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加强同非洲各国友好合作,建立良好的国家关系,符合中非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之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同非洲人民永做好兄弟、好伙伴,贯彻了我国的外交政策。③中国同非洲人民永做好兄弟、好伙伴,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仅有利于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发展进步,而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建和谐世界。

作者:张贵贤

郑和下西洋政治学分析论文 篇2:

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摘要:法治思想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向东南亚传播好自身的法治思想有助于推进中国在此地区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现阶段中国对东南亚法治传播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在司法互动上,双方之间签订的框架性协议需要细化,非商事方面的司法协助规定亟需完善,构建中国对外法治传播话语体系以消解东南亚民众对中国法律理解存在的复杂情绪等,這些问题对中国现行对外法治传播策略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针对出现的问题本文分别从理论范式构建策略、话语体系建设策略、实践路径选择策略层面来探索中国对东南亚对外法治传播策略转型的出路,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在分析广西地区的法治对外传播的可行性时,在尊重跨文化传播规律时突出东盟特色。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法治传播,转型,重构

法治,治国之重器也,法治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法治经验普惠于国内外民众,将法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中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依法治国战略的践行措施。

从国内形式来看,我国的边疆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是法治传播的重点地区,在此地区传播主流价值观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和谐稳定,助力边疆地区生产建设。

一、当代中国与东南亚法治交往的回顾与反思

东南亚地区尚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法律大多以习惯法为主。古往今来中国对东南亚法律体系的传播与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公元10世纪至郑和下西洋时期

在这一阶段东南亚地区逐步从原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这一时期,随着国家的形成,法律也随之产生并日趋完备,产生了诸如越南的《刑书》、《国朝通制》;柬埔寨的《天竺法》;缅甸勃固国的《伐丽流法典》;泰国的《三印法典》著名的法典。[1]

2.郑和下西洋至殖民前期

郑和下西洋事件是中国古代交往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中国向东南亚地区传播法治思想的突出事件,也体现了明成祖朱棣将“天朝上国”权威辐射至东南亚地区的心态,在郑和七次下西洋中,郑和秉持“安分守礼、睦邻保境”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调解争端时做到立场公正,赢得了东南亚人民的尊重。

3.殖民时期以后

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清两朝持续采取闭关锁国的海禁策略,于此同时具有开拓精神的西方列强纷纷来到东南亚地区,中国“天朝上国”的逐步瓦解与西方殖民者不断蚕食东南亚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公元10世纪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对东南亚地区法律的影响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华法系中传统文化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东南亚法律的形成。如唐律中“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原则思想、华人和宗亲公堂给东南亚法律带来了影响。二是郑和下西洋的法律思想传播策略不具有可持续性,民间推动效应不太显著,呈现出短暂高峰后迅速回落的特点。三是该时期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法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单向性,法治交往主要在官方政府之间进行,民间之间的交往侧重于经济之间的互联互通。四是随着明清国力的逐渐衰退和西方逐步崛起,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后,中国在东南亚法律思想传播的强度必然与殖民者经营时间的增长成反比。

二、中国对东南亚法治传播策略转型与重构的必要性

2019新的宪法修正案和2020中国《民法典》的出台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现行的中国对东盟法治传播策略思想的转型与重构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

1.顺应“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战略的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国家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近些年来广西在对东盟的传播渠道建设,北部湾港口的基础设施和沿线公路铁路等的改造都有助于促进东盟地区人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正确理解。

2.提升我国在对外传播中的国际影响力的需要

中国《宪法》蕴含着符合世界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理论价值,对外彰显出《宪法》中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中万千真实现象是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方式。

三、现行中国(广西)对东盟法治传播策略面临的严峻挑战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法治联系,目前中国与东盟法治互动具有一定的问题,着重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因素,提出优化中国对东盟法治传播的策略。

1.司法互动:双方之间签订的框架性协议须进行具体化的解释,非商事方面的司法协助需要完善

1991年,中国与东盟开始正式对话,当年7月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的开幕标志着中国开始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最近几年,中国与东盟陆续签订了一些重要的协议,包括《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等,这些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全方位合作的时期。[2]2017年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暨中国-东盟法律论坛6日在中国广西南宁举行,双方的法治交往迈上新台阶。[3]

双方之间签订的司法框架协议需要相应的配套规定来细化,而在财政、金融、投资经贸等非商事方面的司法协助上需要进行制定和细化,如中国与东盟在司法制度协助、诉讼制度方面的衔接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来拓实。完善中国与东盟的法治交往体系,拓宽双方之间签订的法治范围,以推动双方之间的法治交往。

2.人文往来: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待提升,以化解东南亚民众对中国法律理解的复杂情绪

目前在与中国有利益往来的国家中,对“一带一路”保持关注度的国家有三种态度。一是美日同盟一直都对“一带一路”持有警惕、监视的态度;二是以英德为代表的欧洲发达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三是以印度为代表拥有大国梦想的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其他的活动持谨慎欢迎,留意观察的姿态。[4]

法治传播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一环,中国的法律思想本身也是中国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面对这样的情形,中国的法治传播策略要学会因地制宜,用中国法律传统的柔性思维来融化东南亚人民对中国法律理解的刚性思维,消除东南亚民众对中国法律思想的误读。

3.自身困阀:中国对外法治传播的话语体系,传播内容精度等尤待提升

第一,中国对外传播的法治内容存在随机性,传播策略缺乏长久性。在对外传播法治时,中国部门机构内部的执法主体与普法主体界限不清楚,执法和普法缺乏有效的衔接。第二,法治传播的相关实践问题有待加强,司法资源薄弱、法治传播的配套服务设施较少是广西边疆地区的突出问题。截至11月30日,全區共有律师事务所824家,律师10798人。[5]广西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数量不能有效满足当地的法律服务需要,而像广西东兴市平安文化园这样的宪法主要传播阵地少之甚少。

四、对东南亚法治传播策略的转型与重构

在当前中国对东南亚法治传播策略中,不单是指某个具体的内容,而是整个对外传播策略都面临挑战,目前中国对东南亚传播中出现的种种不适应表明,中国传统的对外法治传播策略必须进行转型和重构。

1.对东南亚法治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策略

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第一,在政治立场层面,要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体系。第二,在基本理论中,中国向东南亚进行法治传播需要相关学术体系理论来指导,基本理论层面包括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思想体系,法治的对外传播也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文学、传播学等很多学科。第三,在哲学思维层面,中国的法治思想体现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权理念”等思维理念,这些都是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精髓。

2.对东南亚法治传播实践路径选择策略

(1)整合广西地区的新闻传播资源,提升广西的“传播格局”建设

广西面向东盟的传媒资源丰富。如广西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地级市报纸《钦州日报》、《玉林日报》和中国面向越南发行的越南文期刊《荷花》杂志都是广西拥有的一系列平面媒体资源,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也要积极探索“部分机构事业化运作,部分企业化运作”的模式,理顺相关传媒集团的关系,提升广西地区的传播格局建设。[6]

在省与域外国家层面,广西应该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媒体人员的交流和合作,虽然近些年来双方在法治交往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广西媒体与东盟媒体没有形成机制性的交流合作机制。比如《荷花》杂志在越南落户困难,不利于广西与东盟媒体之间的合作与交往。

(2)“分众化”地细分剖析受众,增强传播的专业化和类型化

广西对东盟的法治传播要以海外的华人和华文报刊为中间点。东盟地区的华人和华侨与中国内地民众在文化和地理接近性层面都有一定的共通性,中国在对外传播法治理念时可以以这一部分受众为突破点,通过将中国法治的精神在这一部分人中进行传播,再将之向更广的层面进行传播。

(3)以融媒体展现宪法传播的可视性效果,创新对外传播途径

当前广西政府可以鼓励民营资本在传媒市场上充分流动起来,比如借鉴新疆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建立的“无界”新闻客户端,推动百色、崇左等地区级媒体媒介融合,以多层次、立体化的方式将中国法治成果呈现给东盟民众。

3.把握跨文化传播规律,从文化等柔性层面开展宪法传播,突出东盟特色

受众对于带有中国文化的内容接受程度会高一些,传播文化相较于直接传播冷酷、刻板的政治、经济的信息会显的圆润了许多。而中国和东盟之间存在一些文化上的差异,比如中国政府在制作法治宣传片时可以多采取叙事的方式,这比生硬的对外说教要好很多,有时民间群众在传播中发挥的力量也可以淡化官方色彩。

4.加强中国传播者的语言能力培养,构建中国—东盟联合大学

在跨文化传播中,要减少中国与东盟民众间的“文化折扣”差异。全国人大代表莫小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建议,尽快调整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结构、加快“一带一路”小语种人才培养。[7]近些年来,广西,云南的一些高校开办了非通用性涉外语言学科,但是从总量上来看无法满足实际情况需要。比如可以以一两个在涉及东盟领域拔尖的学校为突破口,试图建立中国—东盟联合大学,从高校层面推动中国和东盟的全方位文化交流。如依托具有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的广西民族大学建立中国—东盟联合大学,加大力度培养涉东盟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推动双方跨文化领域的交流和探索。

五、结语

中国对东南亚进行法治传播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整体把握过去法治传播的经验时,针对目前国际环境下的现实情况,分析好在向东南亚传播中的症结所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广西民众要用法治的力量来滋润八桂大地,使社会事务的各个方面都进入法治的轨道,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触摸到法治的温度,让法治之花开遍八桂大地。

参考文献:

[1]米良.古代东南亚国家法制的产生及发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02):126-131.

[2]曹云华.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评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J].东南亚研究,2003(06):4-9.

[3]广西新闻网 中国-东盟法学家联谊会暨中国-东盟法律论坛在南宁举行 【EB/OL】(2017-12-06)【2021-7-1】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71206/ newgx5a27b677-16729060.shtml

[4]人民论坛网.印度为何对“一带一路”闭而不应?[J/ OL].(2015-05-28)【2021-7-1】https://www.jiemian.com/ article/292313.html

[5]南国早报客户端 广西律师人数突破1万人!4年来共代理各类官司38万件 【EB/OL】(2020-12-14) 【2021-7-1】https:// v.gxnews.com.cn/a/19998367

[6]谢卓华.广西媒体对东盟的信息传播能力——以《广西日报》和《荷花》杂志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1(12):24-26

[7]澎湃新闻 代表建议调整高校外语教育结构,为一带一路培养小语种人才【EB/OL】(2016-03-08)【2021-7-1】https://www. 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41177

(作者简介:杨兆宇,广西民族大学法律硕士,研究方向:诉讼法,传媒与司法关系,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李雪威)

作者:杨兆宇

郑和下西洋政治学分析论文 篇3:

《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为开头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说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而在今年的中国百家姓排行榜中,“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大姓氏。

而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对照排名榜寻找自己姓氏的排名,成了一件有趣的事。但也有人提出疑问:按理说,赵姓并不是人口最多的姓氏,它为什么会排在第一位?原来排名第一的姓氏,为什么从赵姓一下变成了王姓?一部字数不多的《百家姓》,其实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

《百家姓》是何时何人所作

说起《百家姓》,我们都不陌生。民国以前,它更是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作为童蒙读物,它曾是每个儿童入学后必须诵读的书目。

《百家姓》共收集姓氏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古时,小朋友们不仅要能背诵,还得说出其中重要姓氏的来历和历史名人。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这部《百家姓》,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秋日郊游》的一段注里写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当时,《百家姓》在乡村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必读书目,可见其流行程度。

钱文忠推测,《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位“知识分子”。南宋王明清的《玉照新志》记载,《百家姓》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此印证了这一说法。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为411个,如今收录504个姓的版本,其实是后人增补过的。

为何以“赵钱孙李”四姓开头

《百家姓》中,开头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是因为这几个姓在当时人数较多吗?

有读者认为,《百家姓》是北宋初期的人编写的,“赵”是当时的皇姓,随后的“钱”代表有钱,“孙”代表子孙众多,“李”则代表桃李满天下,合起来就是老赵家不仅有钱,子孙繁衍旺盛,门生也遍布天下。

《玉照新志》记载:“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

对此,钱文忠介绍,《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从“赵钱孙”到“王李张”

专家分析,国人熟知的《百家姓》次序不是按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等贵族姓氏先后成为百家姓前几位。

“百家姓排行榜的变迁,其实是一种从政治学意义像统计学意义转变的象征,也是贵族化大姓倾向朝着平民化平等意义的转变,如今国人的姓氏,不管排第几,没有高低贫富贵贱之分。”华中农业大学民俗社会学教授萧洪恩说。

中国社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认为,中国人的姓氏主要起源于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才形成几千年来使用的姓氏。 《三晋都市报》

链接:

这些古人究竟姓什么

你有没有质疑过,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人到底姓什么?孟姜女真的姓孟吗?叶公真的姓叶吗?周公就是姓周吗?其实不然......

孟姜女 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俞伯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柳下惠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曾担任鲁国的大夫。柳下惠姓什么?姓展。《辞洚》载:“柳下惠,即展禽。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

叶 公 “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他叫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周 公 《论语》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孔子对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礼制方面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周公姓什么?姓姬。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工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名周公。

褒 姒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众人皆知,其中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姓什么?姓姒。因其为褒人所献,故名褒姒。《辞海》载:“褒姒,褒国(今陕西勉县东)人,姒姓。 ”

鲁 班 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就是指鲁班,鲁班姓什么?姓公输。因为他是鲁国人,名班,所以人们常叫他鲁班。

商 鞅 商鞅变法名垂史册,商鞅姓什么?姓公孙。《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郑 和 郑和下西洋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姓什么?姓马。《辞海》载:“郑和,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

弈 秋 《弈秋》是《孟子》中的名篇。弈秋是当时最为著名的围棋高手,并且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围棋教育的名人。弈秋姓什么?清代著名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通志·氏族略》中写道:“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弈秋的姓氏我们已无从考证,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像医和、卜徒父、庖丁、优孟等人,他们的名字就是在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所构成。

摘自《名家讲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生顶岗实习科学技术论文下一篇:整体护理急诊优质护理论文


Fatal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setFuzzy() on a non-object in /www/wwwroot/99xueshu.com/e/data/tmp/dt_temptext1.php on line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