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2022-04-20

小编精心整理了《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使用网络消费、投资、理财的需求,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潜在的风险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风险,进而提出了几点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1: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2013年以来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冲击着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潜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现状 风险 防范措施 发展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所谓的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领域。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电子支付,包括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平台主体的电子银行支付体系,以及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代表的非金融机构支付组织为主体的第三方支付体系。电子银行支付体系是开展支付活动的主要渠道,自1997年中国出现第一家网上银行以来,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的迅猛发展,2013年全国电子支付业务已达1075万亿。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微付通(微付天下)、快钱等,它们以网络为依托,在电子商务交易双方间作为第三方提供资金保管、支付清算和信用担保服务。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兴起于1999年首信易支付的运营,2004年以后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入快速增长期,截止2013年12月,我国拥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牌照的互联网金融共有250家,2013年全年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已达17.9万亿,且其同比增长速度达43%,增长势头强劲。

二是网络信贷平台。包括直接向资金使用者的网络贷款公司以及起中介作用的网络贷款中介。在P2P网络借贷领域,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范围内活跃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已超过350家,累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在非P2P的网络小额贷款方面,截至2013年12月31日,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已达1500亿元,累计客户数超过65万家,贷款余额超过125亿元。

三是众筹融资。众筹融资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功能,向网络投资人募集资金的金融模式。在众筹融资领域,我国目前还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约有21家众筹融资平台,如点名时间、追梦网、淘梦网,海色网、人人投等。具体的融资模式是:当一些小企业或者个人一些有创意的想法但是缺乏资金时,可以在众筹融资网站上发起项目,针对项目设立目标金额、项目周期、回报率,吸引爱好者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四是互联网金融理财。如阿里金融推出的类存款理财产品“余额宝”,其商业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之间的壁垒,实现了两种业态的真正交融与合作,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自2013年6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余额宝”以来,其规模迅速增长至2500亿,天弘基金也由此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虽然对于其争议一直不断,但是其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上的创新功勋卓著。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它是传统金融、互联网、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融合体,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法律并不能满足这一领域的监管要求,导致了对于这一领域的立法存在空白,虽然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中把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上了人大会的议程,但是鉴于互联网金融的涵盖领域的多元性,使得立法必然难以在短期内健全。一方面,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给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发展带来了中不可控的因素,如2014年3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叫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叫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使与阿里、腾讯合作推出网络信用卡的中信银行股价大跌。另一方面一旦出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纠纷,金融参与者将缺乏法律依据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的开展是基于信用建立的,所有的业务开展基本都是以数字的形式在网络上呈现,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其客户间存在着信息的严重不对称。一旦发生信用危机,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透明,同时缺少第三方的监管机构的测评和评估,势必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自2013年以来,超过六十家P2P网贷平台出现的倒闭现象警醒着我们,信用危机已“走进”互联网金融。

(三)运营风险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互联网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电脑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网络金融诈骗等极易引起的互联网金融参与者资金的损失,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如果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那么,互联网金融的资金安全和正常运作就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并没有建立保护个人隐私的完整机制,这极大地增加了互联网金融参与者信息泄露风险。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参与主体是无法现场确认各方合法身份的,所有的交易信息均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无法进行传统的交易以及信息确认模式,此时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有可能被非法盗取或篡改。个人资料频繁泄露、钓鱼网站的频繁出现、网购支付不安全事件的屡发,正是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又一个风险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

一是要完善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的保护、信用体系、电子签名、审查机制和准入机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来确保互联网金融企业。二是需要及时地立法跟进,来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业务的开展,这也只有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和行业监管,才能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此外,尽快针对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式(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建立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

(二)加快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

在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之前,首先要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我约束。正由于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没有完善的监管体系,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再加上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审查机制和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没有资质和实力的公司进入该行业,使得整体行业环境鱼龙混杂,迫切需要行业自律,创建公平良性的市场环境。

(三)加强数据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管理

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最大的优势是它拥有数据信息和平台,但是相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来说,它们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由此,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在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统一的数据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整合、深入分析和加工,建立评分机制,信用审核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数据来监测自身风险能力以便形成自身安全的营运环境,用户也可通过数据平台进行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状况以及营运状况的查询,实现数据的市场价值,由此来建立统一的、标准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信用体系。与此同时,要采取加大互联网金融安全投入、建立行业安全标准等来应对网络数据丢失以及恶意的互联网攻击,从根本上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强商业合作,共享金融数据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掌握客户平时的生活数据,未来这些数据将在客户进行互联网贷款、购买保险、理财等发挥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这些数据可以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有据可查的信用数据,为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保障。然而金融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目前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弱势,利用传统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与金融业共享数据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新的发展领域,

移动支付是互联网金融未来一个重要的基础支付方式,目前互联网金融运用最广泛的是客户群为出生在80年以后的年轻人,在未来几十年中对市场影响最大的也是这个庞大的客户群体,比较传统的支付方式,他们更偏好于第三方支付或网银。虽然移动支付在国内才刚刚兴起,也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完善,鉴于国内移动市场的不断,手机网民的不断增加,以及对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看好,阿里和腾讯正是看到了未来移动支付市场的庞大,推出“嘀嘀打车”、 “快的打车”来提前抢占移动支付市场。未来的移动支付必将部分的挤占现有传统银行卡的业务,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新的发展领域。

(三)中小企业是网络信贷发展的立足点

中小企业贷款难是目前我国的一个突出的现状,由于以往的商业银行一般偏好贷款给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企业,但是,近些年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大中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业务竞争开始加剧。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云计算进行信息处理,建立可靠实用的信用审核体系,再有网络信贷比传统的商业银行贷款具有成本上的绝对优势,使中小企业业务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真正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中网络信贷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

(四)金融脱媒是互联网金融的又一发展机遇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开传统的商业银行,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将会持续下降,社会融资方式必然由传统的间接融资转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在这一机遇中必然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产生许多积极地影响,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众筹融资等新型的融资方式将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

参考文献

[1]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J].华北金融,2013(8).

[2]冯静生.网络金融风险:我国的监管状况及完善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01).

[3]王国贞.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J].经济纵横,2013(11).

[4]逄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浪潮[J].国际商务财会,2013(10).

作者简介:庄博丞(1988-),男,山东临沂人,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王智勇(1969-),男,云南昆明人,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作者:庄博丞 王智勇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2:

浅谈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与措施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使用网络消费、投资、理财的需求,催生了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潜在的风险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并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风险,进而提出了几点风险防范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防范措施

一、前言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体,是金融与网络结合的新型领域。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有:网络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在人们肯定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的同时,其存在的风险隐患也值得人们关注。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金融电子化的进程,为互联网金融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所需的基本技能及运营框架。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我国互联网金融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一体化等特点,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不仅是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运行模式和行业理念的变革。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国际互联网开展的金融活动的总称。目前,我国主要两种运行模式:

1.自有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自有支付平台,即企业为自己的支付业务专门建立的虚拟支付平台。例如“支付宝”、“财付通”等都属于自有支付平台。而第三方支付平台,则一般没有自己的购物网站,它们主要是为其他的企业提供来自于第三方的支付服务,代表企业有“快钱”、“首信易支付”等。

2.P2P模式。P2P模式,也称为对等连接,是一种通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中,P2P是指“个人对个人”的网上借贷,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并完成小额借贷交易,P2P本质其实是一个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一端对接有小额借贷需求的人,另一端对接有理财需求的人。所以,P2P的本质拆成两半就是一个理财平台加上一个小额贷款平台。正常的P2P具有单笔交易金额较小,供需双方以个人、小企业为主的特征。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引发的全球商务变革和经营革命,预示着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以近亿网民,成为世界上上网人数最多的国家。互联网金融是2014年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主力。产生于市场、民间、草根、民营资本的互联网金融也吸引了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开始涉入并进入到P2P网贷平台。P2P网络借贷平台,是P2P技术与民间借贷相结合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服务网站。是个人通过收取一定费用的第三方平台向他人提供小额借贷,或从他人获得小额借贷的多对多网上金融借贷模式。我国互联网金融成为民间资本争相涌入的新领域,尤其P2P网贷行业由于门槛低,前景号等特点,更是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将来互联网金融将呈现更加多元化趋势。步入2015年,P2P网贷行业将不可避免会经历必要的转型期和调整期,在庞大的网贷蓝海里,P2P网贷未来的趋向一定会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互联网金融产生的风险

从宏观与微观风险两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主要存在六大风险,分别为政策风险、经济周期风险、流动性风险、审贷风险、IT技术安全风险和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

1.政策风险。虽然,我国高科技的互联网金融获得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但对于所有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言,未出台的监管政策都是不确定的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其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突发性有所增加。因此,政策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将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风险。按经济周期的规律来说,通常几年就会经历一次,我国大概在5至8年左右,最近的一次是08年的金融危机。面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时,我们能做的是预警,对其做好应对准备。因此,企业需要很强的金融基因,需要对经济周期的系统性风险有准确的预判能力。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在金融行业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是金融行业最惧怕的风险,但它属于微观风险,属于可控范畴。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2种:(1)理财资金远大于债券资金。(2)企业规模越大,流动性风险也越大。

4.审贷风险。审贷是一家网贷平台最关键的技术,而审贷中的关键又在于贷款额度的控制。贷款额度是根据借款人提供和出示的相应资产的数量价值、形式以及借款人出具的借款理由,通过对借款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审核,可以考虑向借款人借款的最大贷款额度。现在最常用的审贷模式是审贷分离制度。

5.IT技术安全风险。IT技术安风险是决定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否长期、稳健发展的直接原因。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系统存在暗门或漏洞,面临着被黑客攻击和平台“跑路”的双重风险。

6.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一个年轻的行业,有很多年轻的公司在快速增加人员数量,然而公司相应的管理机制没能同步跟上,因此,容易出现人员操作的道德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一)构建有效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随着中国参与金融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大量外资金融机构涌入中国,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想要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1.加强对国内金融业的综合监管。首先,要加强对金融业的内部约束。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系统,确立内部监控的检查评估机制、风险业务评价机制以及对内部违规行为的披露惩处机制,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其次,进行金融行业自律建设。要对所属成员定期进行检查,包括业务检查、财务检查和服务质量检查;要对操作人员的经常性业务进行监督,包括对业务运作的监督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违规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2.明确法律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于产品的重新组合和形成的改变,其本质就是传统的金融产品,建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产品进行重新梳理和界定,分类明确其监管主体,其他机构配合监管。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立法力度,尽快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让监管执法有法可依、明确责任。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范。应尽快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法律规范,加强对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业务的约束,严厉处罚违法、违规现象。

(三)加强人员的素质提升,加快人才的科学培养

加强队伍管理,一是引进相关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适当缓解我国目前的人才紧缺问题。二是为行业内部更长期的发展,可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争取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三是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随着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快速扩张,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各高校应尽快将金融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有机整合,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四)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的风险教育

投资者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个人信息遭泄露,投资资金受损失,个人信誉受影响都是由互联网金融风险带来的直接后果。因此,一是需要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二是注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教育。投资者往往只看重互联网金融的高收益性,而对其风险却不够重视。并且在进行相关操作时风险防范意识不强,有的甚至遭到损失。因而,应该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风险防范以及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因此,要想切实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行质量就必须把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相关防范工作摆在首位。加大研究力度,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平稳快速发展。

作者:白玛玉珍

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服务及风险防范研究

摘 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金融的发展水平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金融又对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随着金融机构在农村不断涌现以及相关业务的展开,农村资金流通不畅、资金外流、农民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对于促进县城经济和“三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然而,观察近些年的运行状况,各地农村金融机构运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经营者或管理者都对经营和管理缺乏充足的认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这些都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及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文章以我国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及风险特征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服务 风险防范

一、引言

随着金融机构在农村不断涌现以及相关业务的展开,农村资金流通不畅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对于促进县城经济和“三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2007年初,银监会相继制定并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适当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的准入规定。通过试点的实践,结果表明构建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制度以及改进农村金融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微型金融机构作为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产物,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资金调剂的重要作用。政府为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作出的一个重要决定就是构建农村银行,它可以为农村最穷困、最贫瘠的人们提供需要的帮助,因此文章对于农村金融服务风险研究与防范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意义重大。

二、文献回顾

对于金融机构的研究,国外学者已经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关于实行小额贷款的非政府组织(NGO)转型为正规金融机构的。Nimal(2003)的研究发现NGO转型为正规金融机构主要的目的是保持机构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Victoria(2002)全面的对NGO的转型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亚、非、拉美等地的正在或者已经转型的NGO,分析了其转型的原因以及转型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国内关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防范措施方面。李海燕(2008)分析认为农村银行面临来自政策及自身经营两方面的风险。吴玉宇(2008)也认为来自政策和自身经营方面的风险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李明贤(2008)提出农村金融服务行业存在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在风险形成原因方面,夏春秋、張帆崔和光建(2008)认为相较于城市的银行,农村的银行缺乏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人才,缺乏自我监督的能力,社会信誉度也较低,这些给农村银行的发展带来了风险。杨连波(2008)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之所以面临风险是因为准入门槛低、内控监督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金融机构数量多二监管机构能力不足。对于防范措施的研究,郭素贞(2008)提出应当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农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祝辉(2008)提出农村银行想要把自己做大做强,就需要走规模化的道路。

综上,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虽然有很多,但是学者们的分析都只是笼统的概括,不够详细,也不能成为系统,需要完善并形成合理、系统的体系。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介绍

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是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正规金融组织。自从2007年我国第一家农村银行在四川省仪陇惠民村开业,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几年时间,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急速增长,如下图。

如图可见,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虽然第一家农村银行直到2007年3月才得以成立,但是2007年12月末农村银行的数量达到21家,短短9个月时间就增加了20家;2008年底总数达到105家,而且试点范围由最初的6个省份扩大到了31个省份,虽然对发展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发展的势头不容小觑。银监会2009年7月发布了《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指导》,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又出现了新的提高。自从2006年以来,我国银监会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进行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经过多方的努力与配合,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不断加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和发放贷款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风险分析

通过对近几年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1.相关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中经营管理的人力资本的素质,提高人员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提高人员素质不仅能够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到较高的程度,而且可以同时降低由于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操作方面的风险。而现今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中能够真正系统学习和彻底掌握银行业务的人员很少,尤其是特别缺乏既了解银行信贷知识,又熟悉农业这一行业典型特点的复合型人员。

2.服务对象特殊,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作为一般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是比较常见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农户以及中小型企业,他们既没有以前的信用记录,也缺少比较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评估,更没有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他们进行评估。广大的农户大多以传统的种植业为生,较多依赖于自然条件,缺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缺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在当前农业保险系统不够健全的时候更容易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众多大型的金融机构不愿意将资金贷款给农民。

3.经营成本高,盈利风险大。我国主要将农村金融机构设立在了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面临的客户多数是农民,农村信用社几乎不屑于接触这些客户,盈利空间非常狭小。而且,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散和微型的特点使得他们在面临储户提现及众多日常运营的问题方面,需要更多的流动性资产,形成的活期存款很少,资金成本较高。

五、结语

为了更好的进行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应当在借鉴国外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做好机构的内部监督管理,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外部的监督与监控,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行业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做到对各种风险的准确把握,及时将风险遏制,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充分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三农”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Goldberg,Lawrence and Lawrence J.White.1997.De Novo Banks and Lending to Small Businesses:An Exploratory Analysis. May..

[2]Bansal,R. and H Zhou: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with regimes shifts.Journal of Finance,2002

[3]祝晓平.论商业性农村金融的适度规模.金融研究[J].2003年第9期:121-129.

[4]李明贤.论提高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农业经济问题[J].2002年第7期:12-15.

作者:李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业院校创新语文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学语文教师人文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