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生产管理论文

2022-05-0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牧草生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

牧草生产管理论文 篇1:

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发展畜牧业,要广辟饲草饲料来源。在土地较多的地区,可把一部分粮田改种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作物;在盐碱地区,可选种碱茅草、大米草、紫花苜蓿等耐盐碱的牧草品种,发展牧草生产;在草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有计划地将草地开发利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草地植被、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现将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介绍如下:

一、开发建设人工草地

1. 有水源的沙荒地、盐碱地、低洼地或河滩地,通过改造治理、人工种草、加强管理等措施,建成永久性的人工草地。

2. 利用农田间隙地和零星空闲地(如河湖堤岸、排灌沟渠、公路两旁),配备必要的生产管理设施,实行人工种草。

3. 改革耕作制度,开展农田种草,在初开发的荒地和中低产田中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采取粮草间作、果草间作、林草间作或轮作等多种形式,把一部分农田改种蛋白质和能量较高的饲料作物或豆科牧草,这样既能发展畜牧业,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人工草地,关键在于消除影响牧草生长的不利因素,为牧草的繁茂生长和高产优质创造条件。具体措施如下: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排条件,进行整地改土,创造适宜牧草生长的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并加强草地的田间管理,及时浇水、追肥、清除杂草,保证草地丰产丰收。

二、搞好草地围栏建设

搞好草地围栏建设,是加强草地管理的有效方法,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牧草长势较弱、产草量较低的草地,给牧草休养生息的时间,使其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并进行结籽繁殖,逐步恢复草地生产能力,促进草群自然更新;二是便于加强管理,能更好地落实承包生产责任制,做到谁建设、谁管理、谁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放牧程度,便于实施划区轮牧和放牧管理,提高单位面积载畜量,防止疫病传播。草地围栏根据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沟围栏、垒墙围栏、生物围栏、铁丝网围栏、网围栏、电围栏等,可因地制宜选用。

三、改良天然草地

1. 封育改良。封育改良是保护和提高天然草地产草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因放牧过度而退化的天然草地要有计划地进行封育,逐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产草量。封育的方法可根据草地面积大小实行有计划地分区轮封轮牧,根据草地退化程度,确定封育与利用时间:轻度退化草地,可实行春、夏季封育管护,秋、冬季开放利用;中度退化草地,可封育2年;重度退化草地,适当补播豆科牧草,可封育3年。

2. 全垦改良。在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层较厚的地段可用全垦改良法,即通过耕翻、耙平彻底清除原有草丛、灌木等植被。全垦的深度,一般以耕到熟土为宜,严禁深耕,要实行耕翻晒垡、冬耕休闲后播种牧草。

3. 补播改良。补播就是在不破坏原有草地植被的前提下,在草群中播种一些优质高产牧草,以达到提高草地产量和改善草群品质的目的。

四、合理利用草地

对零星分散、远离村庄又缺水的草地适于割草利用,这有利于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割草利用时应注意掌握牧草生长的营养期,禾本科牧草在抽穗前、豆科牧草在孕蕾期前就要及时收割。对大面积而且较集中连片、地势比较平坦、土层比较深厚的草地可划片轮流放牧,一般轮牧周期为25~30天,放牧频率为3~4次。

作者:赵明安

牧草生产管理论文 篇2:

新疆兵团九师退化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效果分析

摘要:在新疆兵团九师不同类型退化天然草地典型区域,选择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开展补播试验2年,结果表明:补播当年各播入种出苗率均达85%以上,且都能安全越冬;第2年各牧草返青达80%以上,山地草甸类杂类草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型、温性草原类针茅(Stipa capillata)+羊茅( Festuca ovina)型和温性草原类羊茅 +冷蒿(Artemisia frigida)型草地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未补播)显著(P<0.01)提高了114%,125%和109%;豆、禾牧草比例明显增加,草群结构趋于合理;各草地群落高度、盖度、密度都显著(P<0.01)高于对照,山地草甸区补播效果最明显,分别增加了34 cm,40.8%和265株/m2;豆、禾牧草对不同草地类型区域适应性不同,山地草甸区豆科牧草补播改良效果优于禾本科,温性草原区二者表现刚好相反。

关键词:山地草甸;温性草原;补播;群落特征

新疆兵团九师是新疆著名的边境草原区,草原主要分布在山区161团、165团、170团。草地类型多样,草地物种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边境生态屏障区,但受当地“重生产、轻保护”思想影响,对草地生产管理粗放,草地退化严重[1-4]。近年,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退耕还草、草原生态补偿等方式,探索草原生态修复之道。目前,新疆兵团九师在退化草地修复方面经验不足,尤其利用补播改良退化草地更需改进,依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以草地补播改良为切入点,选择不同类型退化天然草地分布的典型区域开展试验,分析补播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地产量、牧草种类比例、群落特征的影响效应,探讨适宜九师退化草地修复的补播改良技术,为实现草地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区地处新疆塔城地区,地理位置E 82°20′~84°44′、N45°30′~47°03′,海拨435~1 400 m。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3.6~6.1 ℃,年降水量252.2~458.2 mm,无霜期119~135 d,年日照2 457~2 981 h,蒸发量1 626~1 995 mm。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冻害等。天然草原斑片状分布在准葛尔西部诸山地,除个别山峰在3 000 m以外,多为1 000 m~2 200 m的中山、低山及山间谷地,山地多有不同高度的准平原面[5-6]。草地类型多样,但由于开垦、滥挖、超载等不合理利用退化严重,草地覆盖度稀疏,优良牧草减少,毒害草蔓延,特别是山前滩地、缓坡、各季节牧场窝点,退化尤为严重[7]。试验地分别设在161团十一连原分群圈处,由杂类草+鸭茅组成山地草甸草地型,海拔1 659 m;165团4连巴依木扎山间谷地平原,由针茅+羊茅组成温性草原草地型,海拔1 460 m;170团庙尔沟二连山间小谷底平摊,由羊茅 +冷蒿组成温性草原草地型,海拔1 495 m。3个试验地盖度25%~35%,地势相对平坦。补播面积各2 hm2,方式采用拖拉机牵引圆盘耙划破草皮,深6~8 cm,宽5~6 cm,人工撒播种子后覆土。

2 材料和方法

2.1 补播时期和牧草品种

161团试验区地处巴尔鲁克山北坡最西端的中山带,土壤为草甸土。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多,冬雪厚,春季融雪对牧草生长有利,补播时间在2012年4月23日,选用阿尔冈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猫尾草(Phleum pratense)、鸭茅混播;165团试验区地处谷地平原,淡粟钙土。夏凉冬冷,降水稍偏少,但水系网分布均匀,补播时间在2012年4月25日,选用甘农三号紫花苜蓿、针茅、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草地早熟禾混播;170团试验区地处低山区,土壤为淡粟钙土。气候干旱,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地处风口全年多风,冬雪厚,补播时间2012年4月19日,选用紫花苜蓿(甘农三号)、针茅、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羊茅混播。豆科牧草按照45 kg/hm2播种,禾本科按67.5 kg/hm2播种。对补播区域实现围栏管理,以未补播退化天然草地为对照。

2.2 试验方法

采用100 m样线法测定出苗和返青。于2013年8月中旬,分别在每个试验区随机选取50 cm×50 cm的样方6个,测定每个样方的种类组成、干草产量、高度、盖度、密度。各样方中每种植物随机选10株,测其自然高度,测算群落平均高度;数出每个样方中每种植物植株数(以样方内各种群的构件数计);用目测法估算群落盖度;将样方中的草分种齐地面剪割,剔除杂物,分种称鲜重,室内阴干后称干重,然后换算成产量[8]。

数据采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出苗和生长观测

补播当年6月上旬测定,试验区牧草出苗率在85%~90%,越冬前全部完成了分蘖(分枝),红豆草、苜蓿完成了整个生育期,各补播草种都能安全越冬。

3.2 产量及牧草经济类群比例

补播第2年各牧草返青达80%以上,在4月中下旬。测产发现,山地草甸类杂类草+鸭茅型草地(161团)、温性草原类针茅+羊茅型草地(165团),温性草原类羊茅+冷蒿型草地(170团)补播区总量分别比对照(未补播)草地干草总产提高了114%,125%和109%,差异都极显著(P<0.01)。可以看出,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所占总产比例也增加明显,尤其是温性草原补播区(165、170团)禾草所占总产比例相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9.3%、14.8%。3个试验区原群落豆科牧草所占比例很小或没有豆科牧草,补播后山地草甸补播区由1%增加至76.3%,温性草原补播区(165、170团)分别由无增加至6.8%和12.6%。与此同时,3个试验区杂类草相比对照所占比例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山地草甸区(161团)下降最明显,下降了74.4%。总体分析,补播草地相比对照都促进了草产量增加,提升了优良牧草比例(表1)。

3.3 补播第二年草地群落特征

草地补播第2年,3个试验区的地上植被高度、盖度、密度都明显高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补播对改善草地群落特征显著。其中,山地草甸区(161团)降水量较多、气候相对凉爽,补播效果最明显,群落高度比对照提高了34 cm、盖度提高了40.8%、密度增加了265株/m2,(图1~3),山地草甸区豆科牧草补播改良效果优于禾本科。

3.4 补播牧草种分种物量比例

草地补播第2年,山地草甸区(161团)4种补播牧草占整个草群比例为76.6%,对牧草品质和草群结构影响很大。2种禾本科牧草,占草群禾草的67%,其中,鸭茅占57%,优势最明显;2种豆科牧草所占比例相当。由于原生植被中豆科牧草较少,故补播后其占到了草群豆科牧草的95%。

温性草原补播区(165团)4种补播牧草占整个草群的29.1%,对牧草品质和草群结构影响较大。3种禾草中针茅所占草群禾草比例最大,为15.0%,草地早熟禾和披碱草次之,分别为9.0%和6.0%。由于原生植被中豆科牧草很少见,故补播后草群中豆科牧草基本以播入的甘农三号紫花苜蓿为主,占整个草群的6.8%。

温性草原补播区(170团)播入4种牧草占整个草群的28.5%,对牧草品质和草群结构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沙生冰草占草群禾草比例最大,为11%。由于原生植被中豆科牧草很少,故补播后草群中豆科牧草几乎以播入的甘农三号紫花苜蓿为主,占整个草群的12.6%(表2)。

4 讨论与小结

补播试验中发现各类牧草出苗、越冬、返青都较好。说明在九师自然、地域条件下,选择适于补播改良

的退化天然草地区域,在春季积雪刚融化时或雨季进行补播改良可行,但由于九师部分草原分布区域地处风口而夏季风大、偏干旱,冬季寒冷、积雪厚,所以在选择补播草种时,要根据当地原生植被状况及牧草栽培试验,选择耐寒、抗旱、适应性强牧草为补播草种,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9-11]。

从补播草地产量、植被群落结构分析,补播草地优于对照(未补播),说明补播极大提高了草地产量和牧草品质,这与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似[12-15]。同时,补播第2年,由于额敏垦区(九师)降水量出现了历史新高,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试验结果。补播使得优良牧草比例上升,而杂类草比例下降,草群结构趋于合理化,不但提高了群落稳定性,促进了草地生态平衡,还可逐渐实现从退化天然草地向半人工草地的转换[16,17]。

补播草种在不同草地类型表现各异,豆、禾混播补播效果良好。也有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土壤质地和草地类型,因地制宜利用豆、禾混播组合开展补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8],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还有研究报道随补播年限延长,若不重视后期管理,豆科牧草竞争力相比禾本科牧草会明显减弱,在草群中所占比例会逐渐较少,将会导致杂类草比例增加,草地逆向演替而出现退化[19,20]。试验仅开展了两年,所得结论对当前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要得出补播改良在九师区域的长效机制,还有待长期监测研究。

对九师草地退化典型区域开展补播试验2年,大部分牧草出苗率、越冬率较好,所选草种适宜在九师自然地域条件下生长;补播第2年,各补播区牧草返青较好,草产量相比对照(未补播)提高明显。草群中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所占比例明显增加而杂类草比例明显下降,草群结构趋于合理化;各补播草种对不同草地类型区域适应性不同。山地草甸补播区(161团)豆科相比禾本科牧草补播改良效果较好;温性草原补播区(165团)禾本科改良效果优于豆科牧草,尤其是针茅表现最优;温性草原补播区(170团)禾本科牧草改良效果稍优于豆科草,尤其是沙生冰草在沙砾质土壤中的改良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地方篇)[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11-1222.

[2] 于磊,王新忠,朱忠和,等.兵团农九师161团天然草地牧草资源及其饲用评价[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0,4(1):42-48.

[3] 于磊.农九师庙尔沟种羊场天然草地饲用植物及饲用评价[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3,11(1):38-43.

[4] 于磊.兵团农九师165团草地资源及其主要特点[J] .石河子大学学报,1998(3):209-2163.

[5] 于磊.新疆塔城—额敏垦区天然草地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1999(5):63-67.

[6] 于磊.新疆兵团农九师天然草地分类及类型特征[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1,5(3):219-223.

[7] 张强强,景亚平,杨雪.新疆兵团农九师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益初探[J].中国畜牧业,2013(4):71-73.

[8] 张强强.昭苏马场不同建植年限混播人工草地稳定性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0:36.

[9] 贾慎修,贾志海,史德宽.补播是改良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J].草业科学,1989,6(6):8-11.

[10] 陈新.新疆天然草地补播改良技术探讨[J].草业与畜牧,2012(1):35-38.

[11] 刘秀梅,张榕,豆卫,等.红豆草和紫花苜蓿在高寒牧区适应性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0,30(4):51-54.

[12] 张永超,牛得草,韩潼,等.补播对高寒草甸生产力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2,21(2):305-309.

[13] 陈子萱,田福平,时永杰,等.补播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6):635-638.

[14] 宋春桥,游松财,沈振西,等.藏北地区草地补播及放牧制度对草地覆盖影响的遥感监测研究[J].草地学报,2011,19(1):58-61.

[14] 张云,武高林,任国华,等.封育后补播“高寒1号”生态草对玛曲退化高寒草甸生产力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9,26(7):99-104.

[16] 曹子龙,郑翠玲,赵延宁,等.补播改良措施对沙化草地植被恢复的作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9,16(1):91-94.

[17] 郑华平,陈子萱,牛俊义,等.补播禾草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被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18(3):28-32.

[18] 侯典超,李向林,万里强,等.多年生暖季型草地补播多花黑麦草生产系统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6):781-782.

[19] 王俊梅,豆卫,冯今,等.草原蝗虫为害对高寒草原生物量影响的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0,30(5):59-62.

[20] 陈明辉,张强强.巴尔鲁克山地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J].草原与草坪,2011,31(5):37-40.

作者:张强强 景亚平 杨雪 蒋烈戈 李路成 潘永斌

牧草生产管理论文 篇3:

研究利用气象信息 构筑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

【摘 要】新疆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这对于我区畜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节的约束不断增加,畜牧业防灾减灾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有效的利用气象信息服务来做好牧区防灾减灾工作已刻不容缓。文章对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气象信息为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服务进行了有效探讨,提出了畜牧业生产中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气象信息;利用;畜牧业;自然灾害;防灾减灾

新疆是畜牧业大区,辽阔的天然草原,悠久的牧业生产历史,丰富的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优势,使新疆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新疆又是一个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自治区,是我国草原放牧业的气象灾害主要发生区。全区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市),占总数的68%。近年来,随着养殖业发展基数越来越高,资源环节的约束不断增加,使草原生态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牧业防灾减灾和畜牧业生产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在管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重视研究利用气象信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对抵御各类畜牧业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气象信息在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畜牧业的发展与气象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新疆畜牧业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来看,草食家畜养殖的生产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取决于天气,受气候影响的制约因素很大。气候环境是草食家畜生产的重要外界条件,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及变化特点决定着该区域牧草植被生长与恢复以及载畜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牲畜品种和产品质量水平。动物疫病的流行也往往与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有关。同时,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火灾、蝗虫鼠害等灾害的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广大农牧区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持续严寒,冬春季严寒多风雪,对长期处于靠天养畜状况的牧区草原畜牧业造成的影响较大,是草原畜牧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发生区。新疆畜牧业自然灾害主要是雪灾、干旱、低温、火灾、虫鼠害、毒害草等,这些是引起草原生态破坏、畜群掉膘、感染疫病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特别以冬、春季节寒潮风雪灾害对畜牧业生产危害最为严重。据历史资料记录,截至上世纪90年代,新疆牧业生产先后遭到8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分别是1954年、1960年、1963年、1966年、1969年、1974年、1977年和1985年,均造成上百万头牲畜死亡。其中仅1966年的风雪灾害就使全疆牲畜死亡363.32万头,占当年年初牲畜存栏数的13.5%。196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雪灾损失牲畜近8O万头(只),占当年牲畜存栏的40%,畜牧业生产几年都难以恢复。

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生产基础和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等因素制约,新疆牧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比较滞后,抵御中强度持续性灾害能力极其薄弱,其突出表现在为应对牧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不完善;牧业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不健全;草原牧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因此,在畜牧业生产管理实践中,研究气象条件与畜牧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包括研究气象条件对畜禽生育、引种、疾病防治、放牧和舍饲、牧草生长以及畜禽产品的品质和草原火险虫鼠害发生等的影响,是农业气象研究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筑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和制订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2 自然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2.1 雪灾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雪灾是新疆畜牧业冬春季最主要、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气象灾害。特别是冬春季节,如果出现频繁的降雪天气过程,加之雪后强降温,其危害极其严重。一是由于积雪掩埋草场,家畜无法采食,得不到草料补充,造成膘情下降,抵抗能力降低。其次,如果降雪多、积雪深、时间长,会给冬春季转场带来困难,影响保胎保膘,造成母畜流产,老弱病残畜伤亡,畜牧业生产基础遭到破坏。三是大雪常常封路、封山,给交通运输、邮政通讯,抗灾救助造成影响。如2009年入冬以后,受多重灾害持续叠加影响,新疆北疆区域牧业普遍受灾,牲畜放牧困难,草料消耗迅速,道路多数中断,瘦弱畜急剧增加,重点地区牲畜死亡迅速增加,棚圈大量倒塌,严重威胁到牧民正常生产生活。全区共有9个地州31个县(市)52万牧业人口受灾,占全区牧业人口的45%,占当地牧业人口的75%,受灾草场面积达8000000hm2,占灾区冬草场总面积的92.3%,受灾牲畜661万头(只),占当地牧区牲畜总头数的70%以上。据统计,2009年,全区因灾死伤牲畜10.1万余头(只),牧业直接经济损失12400余万元。由此可见,雪灾具有灾害影响面广、灾情发展迅速的特点。

2.2 干旱气候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一是影响牧草返青、牧草产量及牧草品质。干旱时,天然牧草的正常返青时间普遍推迟,导致青草期缩短。严重干旱发生时,牧草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牧草品质及产量。二是影响畜产品质量,严重时会危及家畜的生存。干旱缺水破坏了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家畜的能量转化受到抑制,危及逐水草而居的自然放牧群众和家畜的生存,具体表现为干旱年份的畜产品产量和质量远不如常年。三是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进程。出现连年干旱不仅会加剧草场退化和草原沙漠化进程,還会对人工草场建设和天然草场的改良不利,从而影响草场载畜量、牧草产量和牧草品质。

2.3 气候条件对草原虫鼠害灾害发生的影响

草原虫鼠害灾害的大面积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气象气候条件。草原上害鼠的发生使植被结构发生变化,覆盖度降低,牧草产量与质量下降,载畜量减少,造成沙土流失。新疆每年因鼠害危害发生面积在4666667hm2左右。新疆草原上以蝗虫为主的草原害虫具有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数量大等特点,每年虫害危害发生面积在2000000hm2左右。虫害发生除直接造成牧草损失外,有些害虫还是传播牧草病害的媒介。2012年,由于受异常气候和草地生态恶化等因素影响,新疆蝗虫鼠害呈中度偏重发生,涉及60多个县(市),其中,蝗虫害危害面积2064667hm2,严重危害961333hm2万亩;草原鼠害危害面积5167333hm2,严重危害2345333hm2,发生面积涉及70%的县(市)。

2.4 气候条件对草原火灾发生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和林草相依的生物性特点,新疆是发生草原火灾比较严重的区域,在天然草原中易发区占1/3。草原火灾不仅使草原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而且给草地资源、畜牧业生产以及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可预料的损失。

2.5 气候条件对草原毒害草发生的影响

气象因素条件与生产方式是造成毒害草大面积发生的主要原因。2012年,新疆草原毒害草发生面积6710000hm2,严重危害1997333hm2。其中,牧草病害发生110667hm2,严重危害50000hm2,直接经济损失达87.7万元。

3 利用气象信息服务畜牧业生产

199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条例》颁布施行以来,自治区畜牧厅把实施《条例》作为开展畜牧业抗灾保畜、保障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与建设新疆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发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我们按照自治区《新疆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制度》要求,积极与自治区气象部门加强联系,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在指导畜牧业抗灾救灾、开展草原火险、蝗虫鼠害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测分析和部署牧业生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使气象科技在促进我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1 加强协作,信息沟通

多年来,自治区畜牧厅十分注重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与信息沟通,加强与自治区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合作工作。如在草原防火方面,早在1997年就与自治区气候中心签订了《遥感技術专项服务合同书》,2006年与自治区气象台签订了《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预报项目》合作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自治区气象台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制作草原火险气象条件等级逐日预报,并进行实时服务。自治区气候中心每年3月1日~10月31日期间接受处理地球观测卫星资料,对全疆及邻近地区草原火情进行遥感监测,提供出现火点的经纬度及火情遥感专题图,提供每年春秋两季的草原火情趋势预测及年度总结等,在对全区草原火险气候条件、天气等级趋势预测分析及动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利用气象信息,合理安排生产

我们充分利用自治区气象部门《气象早报》、《十天天气预报》、《新疆草原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等信息资料,为各地开展畜牧业生产计划安排,分析气象条件与畜禽疾病防控流行、气象条件与牧草生长变化、气象条件与加强饲养管理要求等方面,定期进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天气变化趋势分析和预警工作,增强抵御气候灾害风险的能力。

3.3 加强气象预报工作,指导畜牧业防灾救灾工作

要求各地畜牧兽医部门主动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信息互通与业务合作。一是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提出应对措施,利用广播等媒介,确保信息能够及时通知到农牧户。二是加强对牧区牧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干部群众克服麻痹侥幸心理,充分认识气象信息在防灾救灾和指导安排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措施,搞好防灾救灾物资贮备。三是要求各地制定抗灾保畜预案工作。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检查制度,把各项防灾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

3.4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

3.4.1 加强对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求各级畜牧部门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关口前移、“防”字当头,千方百计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切实加强领导,注重与气象部门协作配合;加大工作力度,一旦出现牧业灾情,及时有序地启动抗灾保畜预案;要着力做好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强风雪、强降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应对防范,提前做好可能出现的动物疫病、火灾以及可能出现的草原蝗虫鼠害的防范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畜牧业防灾减灾各环节的工作。

3.4.2 加快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在各级地方党政的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区初步建立了全区灾害预报传输系统,牧区灾害管理工作逐渐加强。但是,由于新疆自然地理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全疆共有60多个牧业易灾县,占县市总数的68%。为加强新疆牧业防灾基础设施建设,自治区畜牧厅编制了《新疆牧业易灾县防灾体系建设规划》,通过在自然灾害易灾区域新建草料储备库、牲畜棚圈、饮水点及牧业救助站等防灾设施,不断提高牧业防灾减灾能力。

3.4.3 切实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恶劣的天气灾害大都会引起多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因此,灾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各地要做好疫苗、消毒药品等防疫物资的调运、储备、发放工作,全力消除免疫死角,提高畜群免疫保护力,降低发病风险。同时,强化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严防疫情跨区域传播扩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

3.4.4 扎实开展气象监测预报

利用气象信息,加强草原监测与生物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牧草高峰期生产能力监测、冬季放牧场牧草储量监测,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等草原资源与生态动态监测工作。同时,及时发布天然草原牧草长势、蝗虫鼠害发生情况预报,为草畜平衡、合理安排牧草储备及牲畜出栏提供决策技术支撑。另外,通过完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防治与生物防治并举的手段,及时指导灾后抗灾自救工作,进一步明确畜牧业防灾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高全区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能力建设。

4 建议

4.1 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

4.1.1 加快牧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工程的建设进度

通过建立完善寒潮风雪灾害监测预警、洪水灾害预警、干旱灾害监测预警、草地利用与生产力监测预警、火灾监测预警、虫鼠害监测预警和灾后评估等六大体系建设,使新疆畜牧业灾害预警监测能力得到提高,有效防控灾害的发生。

4.1.2 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测体系机制

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自治区、地州、县(市)草原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与控制三级体系建设。通过加大预警监测设备更新力度、改善工作条件、拓宽监测手段和提高科技含量等措施,提高畜牧业自然灾害预警预测能力建设。二是加强预警监测体系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各级测报和防治技术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真正建成一个预测预报准确、信息渠道畅通、覆盖面广的牧业自然灾害预警监测体系。

4.1.3 加强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

研究分析新疆草原自然灾害,生物灾害发生的中长期灾害变化规律,建立新疆生物灾害的防治管理指挥系统,探索利用“3S”等新技术,提高草原生物灾害的预警监测水平,提高灾情短期、中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做好草原火灾的预测预报工作,研究利用气象信息资料,通过对各区域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过程分析,研究新疆草原火险发生的气候背景特征,确定新疆区域的草原火险重点防火期以及重点防火区,从而达到对草原火险气候条件趋势的预报预测。掌握草原防火工作的主动权,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增强草原防火和减灾能力。

4.2 加强气象条件与畜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自然灾害是新疆草原畜牧业长期以来发展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牧草、饲料作物的分布、生长状况、产量高低和质量优劣以及放牧舍饲方式等,都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草食家畜疫病的发生与天气、气候备件有关;气候条件也是引发草原虫鼠害,草原火灾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很长一段时期,新疆畜牧生产水平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的现实条件下,对依靠天然草场粗放经营为主的草原牧业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依然很大。因此,要加强气象与畜牧业发展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掌握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把畜牧业与气象关系的分析研究列入重要议程,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指导,因地制宜地探索畜牧业生产的新途径,把气象灾害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作者简介:

巴特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副厅长

作者:巴特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儿童文学论文下一篇:项目管理实践论文

热门文章

牧草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