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出过程动力学试验

2022-09-16

第一篇:浸出过程动力学试验

实验二浸出过程动力学实验

锌焙砂浸出过程动力学实验

一 实验目的

锌焙砂浸出就是使ZnO尽量溶解,并希望其它组分不溶解或溶解后又再沉淀进入渣中,达到锌与这些杂质组分有效分离的目的。

本实验通过锌焙砂的浸出,了解锌焙砂的粒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酸度对浸出率的影响,绘制浸出率-时间(η-t)关系曲线图,根据数据判断该浸出过程属于哪个速度控制阶段控制,加深对浸出过程动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熟悉分析锌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氧化物料的浸出反应,属于液-固两相反应,对于本实验采用硫酸溶液浸出锌,化学反应式为:

MeO+H2SO4=MeSO4+H2O 对于液固反应体系,一般分五个步骤进行,即扩散-吸附-化学反应-解吸-扩散.在这五个步骤中最慢的那个环节就是决定反应速度快慢的关键,我们称之为控制性步骤.本实验中,主要是化学反应与扩散. 影响浸出速度的因素有:浸出液温度、颗粒大小、搅拌、溶剂浓度等 在一定范围,适当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减小颗粒尺寸、加强搅拌、提高溶剂浓度可以起到提高反应速度的效果。

锌焙砂的浸出是颗粒体积不断缩小的过程,根据数学推导可以得出该“缩核模型”的速度表达式为:

1-(1-α)1/3=(1/3)KS0τ

α-浸出率;

τ-反应时间;

K-单位面积的浸出速度;

S0-颗粒起始面积。

通过分析化验得出锌的浸出率,代入上述公式,检验数据是否使等式两边相等。如果符合,证明锌焙砂的浸出在该条件下属于化学反应控制。

三 实验仪器与试剂 ① 仪器等

变频电动搅拌器、滴定台、滴定管、移液管、洗耳球、锥型瓶、电炉、坩埚钳、玻璃漏斗、滤纸、吹气瓶 ②试剂药品

1.硫酸 2.锌焙砂 3.醋酸 4.醋酸钠 5.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6.锌标准液(1mg/ml) 7.氨水8.乙醇 9.二甲酚橙 1.0甲基橙 11.KF 12 H2O2 13维生素C 14硫脲 15盐酸 16氯化铵

四 实验步骤

1 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某一粒度范围的锌焙砂4.85g,放入温度恒定(室温~80℃)、盛有400ml浓度为100g/L的硫酸溶液的烧杯中;

2 开动电动搅拌器,控制转速在200-350r/min,使之匀速搅拌; 3 每隔一段时间(5-10min),用移液管准确取样2-4ml,分析溶液中锌的含量; 4 待实验进行到所需时间或氧化锌溶解完毕,既停止实验,关闭所有设备电源; 5 将所得实验数据进行整理,作出浸出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据此判断该条件下浸出的控制性步骤。

6 清理实验室,并获得指导人员许可后方可离开。

锌的分析方法

锌的分析步骤: 1试剂的配制

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5.5-6)

结晶NaAc 200g+HAc 9ml+水,配制成1000ml;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0.0154M)带结晶水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154mol加水溶解并定容成1000ml;

锌标准液(2mg/ml) 准确称取高纯锌(99.99%)2g,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入盐酸使之溶解,定容为1000ml;

二甲酚橙指示剂(0.5%) 0.5g二甲酚橙指示剂溶解在乙醇与水(按70份乙醇与30份水配比)中定容为100ml;

甲基橙指示剂(0.1%) 0.1g甲基橙用去离子水溶解配制成100ml; 氨水(V/V)

1:1 盐酸(V/V)

1:1 KF溶液

25%

100ml水溶解KF25g; 维生素C溶液

100g/L。 2分析步骤

吸取浸出液2-3ml于250ml锥型瓶中,加水稀释至100ml,加氨水10ml摇匀,缓慢加入H2O2 4ml,加热微沸,趁热过滤,滤纸用水洗涤后弃之,滤液加入1g氯化铵后赶氨除H2O2,必须赶氨到溶液无氨味,体积大约控制30~40ml,加热过程必须不断摇动锥型瓶。稍冷,加入KF溶液2ml,摇匀,加入甲基橙2滴,若指示颜色为黄色,用盐酸调节至刚好变红为止,然后用氨水滴至刚变为黄色,并过量一滴,加入饱和的硫脲5ml,维生素C溶液5ml,HAc-NaAc缓冲液20ml,二甲酚橙溶液2~3滴,用EDTA标准液滴定至溶液由紫色变为亮黄色为终点。

计算溶液中锌的含量m(g/L):

m=V*T/G 式中;

V-消耗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的体积,ml;

T-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液对锌的滴定度,mg/ml;

G-所取测试溶液的体积,ml。

第二篇:岩土试验力学课程论文

题目:岩土试验力学发展现状和前景 专业:岩土工程

一、 岩土力学试验

1. 岩土力学试验概况

要很好的解决岩土工程问题、防灾、治灾,必须首先进行勘察与测试、试验与分析,并利用土力学、岩石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各类工程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岩土力学试验是岩土工程规划设计、防灾的前期工程,也是地基与基础设计,治理地质灾害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 岩土力学试验目的

(1)了解岩石本身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2) 岩体质量分级、工程地质条件与问题评价;

(3)边坡、地基和隧道围岩变形及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方案论证等;

(4)为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数和依据;

(5)揭示岩土的变形规律和强度特征及破裂机理,建立其数学力学模型,进行岩土工程结构的力学分析。

3.岩土力学试验内容

(1)岩石物理性质试验

含水率、颗粒密度、块体密度;

(2)岩石水理性质试验

吸水性、渗透性、膨胀性、耐崩解性和冻融性。

(3)岩石力学性质试验

单轴压缩强度和变形试验、三轴压缩强度和变形试验、抗拉强度

试验、直剪强度试验和点荷载强度。

二、岩土试验力学概况

岩土试验力学是土木工程岩土专业的一个分支,它是一门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主要包括学习岩土实验力学的基本理论,知道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强度变形计算、稳定性分析、挡土墙及基坑围护的设计与计算、地基承载力等岩土力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有关交通土建、建筑工程、土木工程的理论和施工知识,分析和解决岩体工程及地基基础问题。

三、岩土试验力学的发展现状

1. 计算方面

由于岩土材料比较特殊,那么在研究岩土试验力学方面就会比较复杂。岩土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不确定性,不规则性和不明确性。目前,我国的岩土试验力学工作者倾向于采用理想数学模型和力学模型建立和描述岩土的各类特性,结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甚至出现很大的偏差。那么,为解决这一现状,为突破创新,新的方法和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我国也已经找到解决方案,注入了新的研究岩土试验力学理论的思想。

分析几何就是研究岩土试验力学需要用的一种新技术,新方法。它的工作原理是研究一个复杂系统的形态、功能等。紧密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用维数表展现系统的复杂性。系统与维数值成正比例关系,值越大,系统越复杂。

分形几何在计算岩土试验力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定量的对岩土

材料结构进行描述,研究调查水如何在岩土中流动,测量岩土材料的强度和分析岩土力学特征”四方面的内容。分形几何又被概括为两个方面,分形图形和维数计算。常用的分形模型有KOCH曲线,CANTOR集合,Sierpinski地毯和menger海绵等,如下图。它们都属于数学分形,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分形维数分为6种,相似维数,容量维数,信息维数,关联维数和广义分形维数。对于不同的分形维数的测量各有不同的方法,如其中的关联维数是利用关联函数来取得的。

2. 模型应用方面

从岩土试验力学的发展史来看,岩土试验力学的力学模型主要有:弹性模型(胡克体)、粘弹性模型(麦克斯韦体)、内含时间弹塑性模型和损伤模型。其中弹性模型又分为线性弹性和非线性弹性两方面。由于岩土试验力学特性是不一样的,根据介质力学理论,建立的模型应有非线性弹性、弹塑性、粘弹塑性和塑性內时模型等。

当前最常用的力学模型有两种,非线性弹性模型和南水模型-南京水利科学院非线性模型。非线性弹性模型是DUNCAN和CHANG采用KONDNER的建议和三轴压缩实验结果,采用变切线弹性模量和变切线体积模量对粘土和砂土进行了模拟,建立了DUANCAN-CHANG模型,其预测结果温和于试验结果。而南水模型将DOMASCHUK模型加以推广,把剪切曲线变成推广曲线,不仅适用于硬化的岩土,还可以适用于超固结土和岩石等软化岩土。它不但考虑了软硬方面还考虑了膨胀与压缩方面,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四、目前岩土试验力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 在计算方面的不足和解决措施

我国岩土试验力学水平,还不能达到使计算误差小于10%的愿望,这还有待努力,但我国正在努力向这个目标靠近。在排除施工因素后,误差控制在50%以内是完全有可能的。计算岩土试验力学工程还不完善,因为当前的研究只是刚开始,只涉及到很小的一部分,只取的很小的研究成果,我们还当深入到岩土试验力学的各个领域里。我们要将分形几何理论完全引入岩土力学宏图中,还要加大分维数的探讨和研究,理解岩土试验力学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清明了各空间的关系。 只有对岩土材料有深入认识和了解我们才能选取合适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减小计算误差,避免错误发生,并能促进岩土工程各方面力学的综合发展。

2. 模型应用方面的不足和解决方案

线弹性模型不能考虑剪胀变形,它只考虑受荷载作用的变形状况,忽略了不能恢复的塑形变形。塑形变形往往在荷载作用下,荷载不断变化中产生的,通常容易被忽略。它不适用于应力路径复杂时,会受弹性恢复的影响,产生误差。DUNCAN-CHANG模型就没考虑到这方面的内容,它只适用于粘性土、砂土,其他土就不会产生作用,它不能考虑岩土的性质和特征。我们可以只在分析岩土稳定性时使用它。

南水模型建立在DOMASCHUK模型中并推广,考虑了剪切膨胀和压缩方面,并考虑了应力方面的影响,但是不能考虑静水压力作用

的影响。当模型采用非关联流动理论,也不能避免剪切膨胀现象的发生,对岩土体缩减也考虑不到。所以在建立南水模型时,我们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建立一个完善的模型。

剑桥模型也有一定的缺陷,只建立了3个参数。在构建上没有充分考虑剪切变形,只利用塑形体积做参量,不考虑应力作用,当应力产生时,它是不能反应和突出的。

五、我国岩石试验力学发展动向规划

岩土试验力学理论和本构模型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但它们还不成熟,那么今后研究“岩土材料稳定性和变形分析”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可以通过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损伤模型和粘弹模型来研究和探讨它们。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多种模型和充分利用试验数据。

六、结论

虽然我国在计算岩土试验力学方面存在些缺陷,但我们正在尽快完善,以达到控制误差在百分之十以内的目标。岩土试验力学在建立本构模型上,各自材料特点和试验方法采取上,会在构建模型上造成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在计算和建立模型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循规蹈矩,生搬硬套,要突破创新,不受各种现有理论的影响。那么我们在今后的几十年内,在计算和建立岩土力学模型一定会去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并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

第三篇: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标准及测试方法

1. 拉伸实验

[1] 标准

金属拉伸试件按国标GB/T6397-1986《金属拉伸试验试样》[1] 标准ASTM D3039-76用于测定高模量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面内拉伸性能;ASTM D638用于测定试件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2]; 2. 压缩试验

[1] 标准

压缩试件按国标GB/T7314-1987《金属压缩实验试样》[1] ASTM D3410-75(剪切荷载法测定带无支撑标准截面的聚合体母体复合材料压缩特性的试验方法) [3]。 3. 弯曲试验

[1] 标准

ASTM D7624用于测定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弯曲刚度与强度性能[2]。

4. 剪切试验

[1] 标准

ASTM D5379适用大部分的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2]。

5. 层间断裂

[1] 标准

ASTM D5528和JIS K7086,仅适用于单向分层测试。其他的还未有相关标准[2]。 6. 冲击试验

[1] 标准

金属材料按照GB/T229-1994加工成V形缺口或U形缺口[1] 目前复合材料在冲击后的损伤性能表征主要是损伤阻抗( Damage Resistance) 和损伤容限( Damage To tolerance)。

目前关于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的测试标准有ASTM D6264-98(04)和ASTM D7136 /D7136M-05标准。D6264-98用来测量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对集中准静态压痕力的损伤阻抗;D7136用来测量材料对落锤冲击试件的损伤阻抗[2]。 7. 疲劳试验

[1] 疲劳极限测试标准

单点试验按照航标HB5152-1980规定;升降试验法按照国标GB/T3075-1982和GB/T4337-1984[1]。

参考文献

[1] 金保森.材料力学实验.2005 [2] 郑锡涛.液体成形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进展.2010 [3] JM 惠特尼.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试验力学.1990 [4] J.M.霍奇金森.先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性能测试.2005

第四篇: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

教学过程得以展开是由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决定的,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人类所累积知识中的最基本内容。通常各科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反映。各科的教材对学生来说属于未知领域,掌握这些内容,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过程。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认识世界,但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获得间接经验来认识世界的。 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教师和教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上;二是表现在对教材内容了解的数量上;三是表现在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学习上;四是表现在书本知识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财富上。如果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所以,我们可以依靠教学过程内、外部动力,比如教学主体的兴趣、需要,比如外部的奖励,来激发教学过程,化解相应的矛盾。

一 教学动力相关概念辨析

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是两对既紧密联系、又存在差异的概念。为了全面准确 地理解并揭示教学动力的本质,有必要予以辨析。 (一)教学动力与教的动力按照通常的理解,教的动力就是教师的工作动力,它由教师的需要、兴趣、意志、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外部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总是受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工作条件的影响。如我们对四川省某中学175名教师的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缺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收入低福利待遇差”、“教育经费不足”、“住房拥挤”是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比例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410%、9710%、8617%、7417%。因此,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生活环境是形成教师工作动力的有效途径,能够调动教师执教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利用外界的积极因素,巩固教师的专业思想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能使他们具有献身于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精神,并通过多种形式将其转化为具有能量的心理需要。其二,内部动力。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 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 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它来自教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和教育教学观、学生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是根本,既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个体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与意志,也可以直接影响他的兴趣、爱好和情操,乃至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师,必然有远大理想,坚强的意志,进而拥有正确而持久的动力。在教学工作中,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教学活动,自觉做到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内部动力是教师工作积极性高的决定因素,外部动力只有转化为内部动力,才能对教师的执教行为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可把教的动力表述为,由社会和教育工作向教师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矛盾。 教学动力不等于教的动力,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的动力与教学动力的关系用集合表示为:教的动力<教学动力。 如果把教学动力视为一个整体,教的动力则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它们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没有教的动力,便没有教学动力。教学活动始终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起来的,因而教师的工作动力是教学过程运行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教学动力和教的动力毕竟不是同义反复,而是各有各的侧重点。教学动力针对整个教学活动及其过程,重在剖析教学过程中诸因素所形成的矛盾及其运动,充分挖掘个性的教育力量。教的动力只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因素———教师,着力研究教师工作动力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制约,怎样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使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二)教学动力与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乃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力量,它由学生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构成。人生价值观是人区分是非、好坏、美丑的观念系统,对学习行为起导向作用。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学习动力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学习动机是核心之核心,因此,在学习动力中,学习动机是核心。这是因为,一方面动机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其他非智力因素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对人的行为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恩格斯曾经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可见,学习动机制约着其他非智力因素,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具有起动、维持和参与功能。

以来源为标准,可把学习动力分成三类。第一,外部动力,即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分数与文凭、奖励与惩罚、表扬与批评、竞争与合作以及人际关系、班级气氛等等,都是外部动力。第二,内部动力,即来自学生个体内在的促使学习行为产生的力量,如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态度、情绪情感、好奇心、自尊心、求知欲、性格、意志和动机等。第三,任务动力,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力,或称第三动力。学习活动既不直接受外力推动,也不完全受内心倾向的支配。学生个体既不同别人比输赢,也不自我表现,而是把学习看成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成任务就得到满足。这种动力一般是由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等形成的。理想是人对未来景象的设想和追求,它包括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信念是对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理想和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也是鼓舞人从事活动和创造的巨大力量。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青少年学生,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兴衰联系起来,产生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理想和信念,是青少年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任务动力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外部动力和任务动力不断向内部动力转化,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

根据上述分析,教学动力也不等于学习动力,二者紧密相联,互为表面,同时又各有各的特点,存在差异,用集合表示为:学习动力<教学动力。

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这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决定条件,没有教学过程的矛盾存在,教学就不能称其为教学,没有教学过程的动力,教学过程就难以维持。

那么教学过程的矛盾和动力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已有水平(身心、知识技能)和期望他达到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教学过程的矛盾包括三大方面--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而教学过程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不过我们主要是从教学过程的动力来源这一分类维度将教学过程的动力分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

最后要了解教学过程动力所具有的六个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我们要根据这些特点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引起学生动机的教学活动。

第五篇: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动力特征表现:,(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2.从基层,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

答: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最底下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

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级别越高的领导机关,他们不可能抓到过程,所以只有侧重于结果,即“我要的是葫芦”;但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而且,在龚湾的时候,每次考核、检查结果下来,我们总是在最后一位,尽管,客观地说,我们也有努力了的地方,我们也在某些方面有了改进,但是,相对于全乡中优秀的学校,我们的确还差的很远,于是乎,所有人都开始泄气:干也是倒数第一,不干也是倒数第一,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永远抬不起头来。

其实,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那么,要激励这些薄弱学校包含总结汇报、文档下载、旅游景点、考试资料、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行业论文、出国留学以及结合基层教学经历等内容。 教学体会:

经过几个月的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并结合用于实际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做起:

一、 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

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

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

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二年级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在理解“儿歌,”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我觉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础电工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接驳管理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