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欣赏范文

2022-06-23

第一篇:浅谈古诗词欣赏范文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欣赏古诗

红谷滩新区红岭学校

熊灵菊

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近40首古诗,大部分都是唐宋诗人所写的有名绝句。这些古诗具有意境清新,含意深刻,语言形象,音韵优美的特色,它们犹如明珠宝玉,在我国传统文学遗产中发出闪闪的光辉。把它们选入教材,无疑是小学生认识生活,学习祖国语言的好材料。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水的美,乡村闹市的美,人们奋斗的美,都可以从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古诗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精炼,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我就如何引导小学生欣赏古诗谈谈几点体会

一, 引导学生从抓关键词句入手,体会形象,使形象再现,使形象复活。

古诗语言精炼,优美,十分讲究炼字用词的精巧。抓住关键词句,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意义的钥匙和陶冶情感的载体。教师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词的内在涵义,欣赏诗人遣词造句的技巧,把语言的品味与诗境联系起来。如学田园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可引导学生在感知诗意的基础上从江清月近人中的近字入手,体会作者寂寞中求取摆脱的豁达胸襟的形象。教学时,可让学生装反复吟诵这一句,然后思考这里是仅指距离近吗

作者为什么不写天上的月亮,而写水中的月亮呢?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月照人呢?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吟诵全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句子与句子间的联系领会诗人内在涵义。学生读后,体会出这个近字还有感情上近即亲近的意思。为什么呢?能找出根据来吗?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体会到日暮时分,天快黑了,就想起该回家了,想起了亲人,可是又加不去,就把月亮的影子当作亲人。船泊烟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宿在江边睡在船上,在这样的地点,见到明月也感到亲近。野旷天低树,一片旷野,诗人觉得心理空空落落,,只有月亮离自己这样近,所以感到亲近,月亮好象知道作者的心情,主动靠近作者,因此,不写天上的月亮月照人。诗人在船上,月亮在水中,低头就能看见,所以诗人对着江中的明月诉说他的新愁,好象两个知心朋友在面对面谈心,这多亲近啊。虽然诗人旅途寂寞,仕途失意,日暮思乡,在发愁,但没有消沉下去,而醉心于江上美景的欣赏。原野空旷,实难耐孤寂,而明月近人,却可以举杯邀明月,做个旅途良伴。诗人在百般寂寞中的豁达心情,跃然纸上,一个近字,用得即有理,又有情,形象生动。

又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虽然是从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点化而来,但这个绿字形容词当动词用,确实改得精彩即有色,又有形,给人一种十分鲜明的形象感。仿佛使人看到了江南两岸的草木欣欣向荣的美景。

古诗中经过千锤百炼的词(句)的表达,往往成为钱诗的”诗眼,它能伟神地写景状物,表情达意.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让他们多朗读,多吟诵,达到”读中悟”。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化身作者,以作者亲身出场的方式,对诗进行解释。这样就能把作者写作这些诗时的思想活动,感情活动和如此写作的目的要求的心理活动,详尽细致地摆在学生面前了。

如学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就应讲讲当时李白所处的政治背景,让学生知道诗人为什么有那么一种豪迈,愉快而充满美好幻想的心情?原来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的几子李永王奉父命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安史之乱的判军,李白出于爱国热情,参加了永王的军事活动,这时李永王和他已经在灵武登基的哥哥李亨各怀异心,兄弟发生了内讧。结果李永王兵败被杀。因此李白受到了牵连,被李亨判处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溯江而上,第二年(759年)行至巫峡,得到唐肃宗(李亨)在赦的消息,方回棹江陵(在湖北)。于是怀着一种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幻想而写了这首充满欢乐豪放的千古绝唱。

又如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这是他的绝笔诗,是他一生的政治抱负的总结。诗人明知人到死时,本来万事都可以撇开,只是祖国河山没有得到统一,为此带着深沉的悲痛离开人世。这时就要引导学生站在陆游的角度去想,想想陆游与平常人的不同。为什么他的“悲”不是个人的事、家事、而是国事?他平生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他对儿子为什么没有其他嘱咐,而只是叮咛儿子在家祭时别忘了反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呢?当学生这样认真体会作者时,就不能不被陆游的对祖国统一充满希望和信心,对国家民族至死不渝的热爱的精神所感动。同时学生也能在这种强烈的共鸣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把所学的古诗与已学的古诗分门别类地探寻其异同,启发学生系统而完整地欣赏古诗如学到韩愈的早春时,就应想起贺知章的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及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等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只是描写对象不同而以。而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与苏轼和题西林壁的后两句诗,都蕴含了一定的哲理,还有蚕妇江上渔者古风悯农等诗都包含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样,古诗不再是孤立零散的了。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不应该局限于教材,而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的古诗,品味其芳香,领略其意境美。

第二篇:中考古诗词欣赏解题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诗歌赏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虽然诗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基本解题技巧是共通的。

一.借助题目、作者、注释以及诗作背景

古诗词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是诗词的核心,能揭示诗歌写作的事件、地点、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往往可以初步感知诗词大意,帮助我们迅速理解诗歌。如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送别”二字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江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夜”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据题就可知写作事件和全诗感情基调。

中考的诗歌赏析一般选用浅显的诗或词,因而一般不用注释。一旦有注释,里面的信息就相对重要了,一般是交代诗作背景、写作事件,甚至隐含写作主题,考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没有注释,考生也应牢记鉴赏诗词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读诗要练习诗人本身、创作背景以及创作风格,如果鉴赏苏轼的诗,就要想到他的《水调歌头》,特别要想到诗人虽然仕途不顺,但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再鉴赏陆游的诗歌就应联想到他是一个一生抱负、壮志难酬但又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由此或许能找到破解诗词大意甚至主旨的钥匙。

二.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特别讲究用词用句的准确与凝练,有“推敲”佳话。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古代文人尤其喜欢用系列字词来塑造一定的意境。孔尚任《桃花扇》:“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便以“残”、“废”、“瘦”、“空”等词营造战后荒凉的气氛。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大”、“孤”、“长”、“落”、“直”、“圆”等词描绘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词中有些词语往往包含者作者的情感,学生在赏析诗词时一定要留意。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诗中的“凉”就是一个敏感的字,它既写出了秋雨被江风吹进船舱使人产生寒凉之感,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诗人送别友人,内心难免会有几分的悲凉。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写道:“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是什么人呢?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了。而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而卓绝千古。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学生答题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现象。

三.找出诗句运用的修辞

古代诗歌在书写对象、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时候,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借助于比喻、象征、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毛泽东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用采莲比喻彩虹,张养浩词句“一轮飞镜水磨?照澈乾坤,印透江河”,用飞镜比喻中秋明月。赏析诗歌时,常要求考生就诗词中的某句话进行分析,这时考生可以先考虑句中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对偶、引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常在诗歌中使用,有时使用其他说法,如对仗、用典、比兴、移情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等便是移情于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等便是对仗。找准修辞,联系作者情感就容易得分。

四.留意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一连叠用了几个意象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苦闷的情怀。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善于搜集一些有较为固定的意义意象。梅:清芳高洁、傲雪凌霜。荷、兰:高洁。菊:隐逸傲然。柳絮:离散、飘泊。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露: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需要注意的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有时会再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是秋景,中国古代诗歌大多寄寓了悲秋的情怀,而刘禹锡却是“我言秋日胜春朝”,生机勃勃的“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蕴含着乐观豁达的情感。毛泽东“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景,融入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五.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

诗歌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自然,体味一首诗的深远意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首先要从景物的描写着手,分析诗中写了那些景咏了什么物,进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通过这迷梦的景色,就能感受冷寂的气氛,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解答此类问题学生要扣住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等说法。有些诗词虚实相生,如李商隐的《无题》“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的想象,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

诗歌是语言与情感堆筑而成的艺术宫殿,愿大家能用情感这把钥匙去打开诗歌这座美丽的殿堂。如何赏析,要根据诗歌材料本身而定,考生复习时要多阅读课外诗词,陶冶情操,美化性灵,提升综合素养。考试时不草率下笔,要认真推敲,定能交上满意的答卷。

蒋小亚,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第三篇:中考古诗词欣赏训练题集锦

七上古诗词欣赏试题

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全诗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

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D、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本课以及你所学的历史和课外阅读,谈谈你个人对作者曹操的认识。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为什么:

2、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

的情怀。

3、从诗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两句诗,仔细品味,说说它好在哪里?

4、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 ,回到故乡洛阳。

5、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

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

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6、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7、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三、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2、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3、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3分)

5、本诗写了杭州西湖

季节的景物,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

6、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

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四、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对这首小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3、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4、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五、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明月”、“清风”点染了夏夜美景,“惊鹊”以动衬静,表现出夏夜情趣。

B、“稻花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着力表现诗人陶醉在硕果累累的欢乐之中。C、“七八个星”两句是说几颗明星闪烁在天边,点点疏雨洒落在山前,语言清新形象。

D、这首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反映了诗人面对丰收在望情景的喜悦之情。

八上古诗词欣赏试题

一、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阴”“阳”分别指

2、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D、“会当凌绝顶”中,“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个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3、表现在战事连绵中久盼亲人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的诗句是

4、诗的前四句都通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

5、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6、 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7、“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三、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塞的萧关遇到了侯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左右字内)

3、诗中描写了被喻为“千古壮观”的塞外奇特风光的句子是“

。”

四、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现在有什么含义?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八下古诗词欣赏试题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3、对这首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请选出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二十三年”,指白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领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5、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6、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7、1.诗中的乐天指的是,“见赠”中的“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生活中还有相同解释的词语,试举两个

二、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2、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三、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2、“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3、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两句用了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柳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飘萍。 B、这两句是对偶,“山河破碎”与“身世浮沉”相对,“风飘絮”和“雨打萍”相对。 C、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的经历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D、这是文章的颈联,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艰难危亡的形势。

4、写出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并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四、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中表达出深沉哲理的句子是。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3、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意义?

五、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 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3、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如聚”,山峰走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蹰”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 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情深沉。

4、你是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

六、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4、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B、第

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生活的厌倦。 C、第

三、四句自问自答,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自在、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将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闲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义,作者想说出来却不能说出。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山配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2分)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七、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3、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4、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5、诗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

。”

6、表达作者坚定的人生信念的句子是“

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节奏急促,音调高亢,反复咏叹,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仁人志士命运多舛,壮志难酬的共同心声。 B、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严酷的现实,一是崇高的理想,两条线索交替、冲突呈现出此起彼伏、飞腾跳跃的气势。

C、诗人面对美味佳肴,却无心享用的原因是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诗中的“停”、“投”、“拔”、“顾”这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这种心情。

D、诗歌表现了诗人济事不能、弃世不忍,只能乘船垂钓度日的落拓情怀。

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3、这首古诗运用了描写、叙事、抒情,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4、发散性思考: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5、文中有“自经丧乱少睡眠”,这里的“丧乱”是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是反映这个事件的?

6、写出诗歌的主旨句 ,并作简单赏析。

7、对着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草堂生活时写的。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C、最后一段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D、最后一段的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本体喻体分析正确的是(

) A、本体:雪 喻体:春风

B、本体:春风 喻体:雪 C、本体:雪 喻体:梨花

C、本体:梨花 喻体:雪

2、分析诗歌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北风……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

B、“将军……难着”写天气的奇寒。将军的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都护的铁甲也冷得不敢穿上。

C、“瀚海……里凝”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D、“中军……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3、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诗“

。”

十、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2、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请你说说对

三、四句诗的理解。

(2)从

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4、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的第

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

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5、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东指”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6、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7、请写出一句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相同含义的诗句(或名言,成语)。

九上古诗词欣赏试题

一、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2分)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运用典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6、词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决心的句子是“

。”

7、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 “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8、 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二、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3、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4、“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2分)

5、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6、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7、词的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塞外边关图,用一个“

”字统领下文。

8、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关的景物描写了边塞的苍凉,这句词是“

。”

9、词中直接抒写征人思乡报国之情交织互现的名句是“

。”

10、词中最能表现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心情的一句是“

三、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1分)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2分)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2分)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5、词的上片描绘了军营生活场景,其中最具雄伟壮阔的景象是“

”。

6、这首词的的内容、风格,都体现了词题中的一个“

”字。

7、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8、词中生动再现激烈、惊险、壮观的战争场面的句子是“

。”

9、直接表达作者杀敌报国、收复中原英雄理想的句子是“

。”

四、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洲。

1、词中表现思妇孤独零丁情状的一个字是“

”,点明全词主旨的两个字是“

”。

2、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中的楼、帆、人、洲融入了思妇由喜悦到痛苦失望的情感变化,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B、“肠断白蘋洲”是全词主旨,它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所表现的主旨是相同的。

C、“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词感情上的大转折,与首句的欢快情绪形成对照,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这首词中作者赋予“斜晖”与“悠悠”之水以人物情感,传递出思妇内心的痛苦与不幸。

九下古诗词欣赏试题 一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2、本诗所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3、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4、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________

_ _。

二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

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3、

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

”、“

”、“

”。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课本上附录中有关诗词的赏析试题

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

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

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2、第

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三、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3、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五、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

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绝句律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打破了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为什么?

六、阅读《书胡阴先生壁》后答题

茅檐长扫净无台,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手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七、阅读晏殊的《浣溪沙》,完成1,2题。(6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事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八、对刘桢《赠从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lì):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

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3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3、对《登飞来峰》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十一、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3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流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评家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也就是说孟浩然的诗表面平淡却韵味悠长。请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为例,简析一下孟浩然的是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十二、阅读〈泊秦淮〉后答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十三、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后答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1、对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

三、四两句用“曲”“幽”“深”等字目R表现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

C.

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

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流露出了诗人

倾向。

十四、阅读苏轼的《浣溪沙》后答题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2、“黄鸡”的本意是:

,诗中是指:

3、把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现代汉语描绘出来。

十五、对《长歌 汉乐府民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A.“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点睛之笔,它精练醒目,与岳飞的《满红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均是千古名句。

D.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参考答案: 七上

一、

1、C

2、略

二、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

回答须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

2、客游他乡而 思念故乡的情怀。

3、选取句子并言之成理(可以从思想感情、修辞、炼字或者根据自己的联想、想像来谈,表达有个性。

4、D

5、D

6、 思念故乡

7、D

三、

1、C

2、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3、D

4、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能抓住“乱花”、“浅草”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抓住“浅欲”、“才能”或“迷”、“没” 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语言通顺的给3分。

5、早春

喜爱

6、C

四、

1、C

2、寓情于景

断肠

3、深秋晚景图

4、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5、思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B 八上

一、1山北 山南

2 A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1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借景抒情,深沉真挚。

2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望

山河

草木花鸟

5、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扰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三、1 A(“属国过居延”指“过居延属国”。) 2 略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3、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五、

1、 常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

2 、C 八下

一、

1、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

3、C

4、A

5、低沉愤懑

高昂乐观

6、(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7、白居易

见教

见谅

见笑

二、

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三、

1、A

2、 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是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3、D(颔联)

4、 略

举例如岳飞、邓世昌、朱自清等

四、1 人有……古难全

2 B

3如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五、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处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3、A(河,指黄河;山,指华山)

4、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六、1 “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2.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3、A

4、“采菊”一方面说明作者爱菊,追求菊那样高尚的品格,另一方面“采菊”这种自得其乐的生活正体现了作者的清高自洁、不慕荣利。作者认为,具有菊花般品格的人和拥有“采菊”这种闲适生活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5、E

6、 改“望”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人 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望”此篇神气索然。

7、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8、C

七、1 世道险阻

2“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3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4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D

八、

1、略

2、略

3、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叙事: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安史之乱 杜甫的《石壕吏》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7、C

九、

1、 C

2、 B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十、

1、离别京城的忧伤

乐于奉献的情怀

2、(1)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仍乐于为社会做贡献的心态。

(2)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3、浩荡

4、D

5、D(“花”指国家)

6、A (由于诗人不满现实辞官离京,因此心情是悲愤寂寞的。)

7、略

九上

一、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 狩猎 )(1分) 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1分) (共2分)

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分)

3、“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答对一问得1分,意思正确即可)

4、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意思正确即可)

5、6略

7、B

8、C

二、(1)D

(2)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

3、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4、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5 D

6 C

7、异

8、

9、10略

三、⑴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分,意思正确即可) ⑵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分,每点1分)可怜 2 D (4)可怜

(5)沙场秋点兵(6)壮

7 D

8、

9、略

四、

1、独

肠断

2、B 九下

一、1 A

2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 比兴手法

3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 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1A(选自《诗经 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2 凄清而苍凉的秋景

衬托人物内心的空虚惆怅之情

3、宛在水中央

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4、B

附录

一、

1、D

二、

1、D

2、对自己无最遭贬的怨愤之情。(答出“怨愤”之意即可)

3、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三、“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四、

1、B C

2、苦哀怨

3、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五、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4、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5、不仅没有影响表情达意,还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六、.庭前优美的自然风景 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

七、

1、夕阳 落花 归燕

2.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八、C (2分)

九、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4分。每小题2分)

十、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3、B 十

一、

1、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角度、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3、流露出了诗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4、诗句就像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正是这平淡的文字写出了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交往形式。

十二、(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十三、

1、D

2、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

颇为浓厚的禅隐

四、

1、C

2、黄鸡: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3、略

十五、D

第四篇:古诗欣赏

诗词赏析《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原文】

[唐]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⑴。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⑵。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⑶。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⑷。 【注释】

⑴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⑵情人:指多情之人。可以指诗人自己,也可以指亲爱之人,即是亲人或是男女情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⑶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诗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⑷末两句:月光虽可爱,却不能用手抓: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希望得个好梦。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译文】

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这时,远在天边的亲人和我同样在望着月亮。有思念之情的人,怨恨夜太长了,因为整整一夜里,思念之情都无法间断。熄灭了蜡烛,更觉得月色皎洁可爱,披衣走到屋外长久地望月,感到了深夜露水浸润的凉意。月光虽然可爱,却不能满满地捧在手里把它送给远方的亲人,倒不如回去睡觉,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作者】

张九龄(678---740), 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群,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赏析】

《望月怀远》是唐朝诗人张九龄所作,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结构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寄景抒情,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诗中人不说自己望月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在望月思念自己。构思奇巧,含蕴有致,生动地反衬出诗寄托的深远。诗着一“生”字,极为生动,这同张若虚“海上明月同潮生”诗句中的“生”字,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天涯共此时”句,是从谢庄《月赋》中“隔千里兮共明月”化出的。这两句,由海上、明月、天涯构成雄浑阔大的意境。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诗人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合起来。写出彼此共对皓月之境,又蕴含怀远之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首联擒题,以下诸句便由此生发开去。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二句,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是对诗中人由想象而返回现实,由望月而转身就寝的矛盾心情的表述。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按律诗的要求,颔联应是工整的对偶,但此诗却采用流水对的格式,这固然说明唐代初期律诗尚无严格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仍保存着古诗的风貌,另方面此联采用流水对的形式,跟首联在内容上就显得更为密切,蝉联而下,自然流动,给人一种气韵纯厚之感。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二句,写诗中人因遥思远人,彻夜相思,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室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方觉醒过来。这是一个因相思所苦的非痴即呆的形象。这一联貌似写赏月,实则寓写怀远幽思。月的清辉,最易引入相思,诗人神思飞跃,幻想月光能成为所思念之人的化身,身可与之相依为伴。诗人多想让这种幻想成为现实!所以“灭烛”,正是为了追随月光;“披衣”,则是为了同月华多停留些时刻,此中情景,甚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之意。诗写出月光的可爱,也写出诗人寄意的深远。这联属对工整,顿挫有致。句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二句。写因思念远人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望月怀远》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把月写得美丽。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娓娓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这首诗表现的情意是沉着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是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诗词欣赏

诗的王国

苏州是诗的王国。

清新、抒情、恬适、浪漫。“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好像沿袭了王维的诗风,但全然没有王维画诗之外那避尘隐世的灰色基调。吴侬软语恰如《山居秋暝》中的山间鸟鸣、石上流泉,以清柔脆亮之“动”,描绘出“动中有静”的婉约新风。

亭台楼阁、泉石花木、小桥流水、柳絮笙歌„„随处都是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生动意象!即使目不识丁者,也会在这里读到飞光流彩的清新诗句;即使是木鱼顽石,也会融成其中鲜活灵动的音符。

张继,原本是尘埃般众多而普通的游者。分明是被“江枫渔火”、“月落乌啼”的浓浓诗情裹住了脚步,一番吟哦嗟叹后,索性顺势随地泊在了枫桥之下一个永久的意境。如今,仍和他的《枫桥夜泊》痴心不改地驻守在那里,早已忘了今夕是何年。

木鱼声声,香火浓浓的寺庙,在完全“自我”又全无“自我”的枯寂中,原本是与诗、尤其是情景诗不相干的,所以,多栖身于单调呆板的北方。但一经诗红画绿的苏州浸染便立即柳暗花明了。这不,大诗人杜牧目光轻轻掠过,立刻有一个迥然有异的全新天地:“远上寒山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云、石径、人家、枫叶”,浓淡有致,远近相宜地跃动其中,使原本凝重肃穆的寒山寺倏然有了人性的灵动;由“寺”而“诗”,寺一旦有了诗的语言便立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究竟是点一缕虔诚祈祷命运呢,还是秉一束诗香绚烂情怀?还真令人颇犯躇踌呢! 白居易是坐一顶官轿来的。因为脚下诗愫太浓,一步一摇、一行一颤中都感到平平仄仄的韵律,为官之“闲”,“行”且“望”中,满目是写不完的诗意盎然: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登阊门闲望》)

又“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正月三日闲行》)

而最令白居易诗兴大发的还是“七里山塘”。这是身为刺史的白居易以一代诗豪的大手笔写下的最动人、最具影响力的传世“史诗”!

此时,恐怕连他自己也有些恍然:到底是在尽为官之职呢,还是在尽兴赋诗。就这样剔糟除粕,删繁就简,清淤除塞,插红播绿,三下五除二便在杂乱无章中提炼出了简洁清新的意象,开出了晓畅明快的新思路,描绘了润泽千载的美好意境。

“七里山塘”之“诗”,实在有着超脱凡俗的艺术魅力。白居易之后,一代代文人墨客、朝野名士同题“和”之。最大的应和者,应是清乾隆帝。他不仅口吟笔诵,频写“山塘”,后来索性御笔一挥,先后在北京万寿寺、颐和园兴土动木“写”就了完全押“韵”合“辙”于白居易之作的“七里山塘风貌”。

为官的白居易就这样在诗的苏州成为了永恒。“七里山塘到虎丘”,1000多年过去了,仍站在岸边,导引着一代代、一批批游人,在他亲手营造的“一声柔橹一销魂”的诗境里畅游。

而山塘之外的苏州人,哪一位又不是生活在诗里?

心的天堂

走进苏州,心弦立即被一种温情的手拨动了。

分明从未谋面,却又似曾相识。身为地道的北方人,面对“小桥、流水、人家”之境,突然有了一种久违的故乡的感觉——恍惚间已走进了马致远的那首元曲。但毕竟是在遥远的异域他乡,物是人非的,心底随之涌上“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和“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感,眼睛倏然间潮潮的。

相对于高频率、快节奏,紧张、喧闹,石质、钢性的上海而言,苏州恬淡、安逸、轻柔、秀丽,是名副其实的水的世界。“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一湾湾河,如少女娴静羞涩的心事,情脉脉,意朦胧;一条条巷,如少女的百转柔肠,清亮而温馨;一座座桥,如梦幻中的彩虹,连通心的故乡。

沐浴在血脉般纵横密布的水网中,不仅女儿们个个如出水芙蓉,似乎苏州的一切都充溢着水的轻柔与秀美,比如苏丝,再如苏绣。一曲苏州评弹根本勿需听懂词意,弦响歌起,袅袅娜娜的声音立即飘绕起来,弹醒人一腔心事,撩动人满腹柔情,正所谓“歌喉宛转吴音糯,弦索铮棕水调新”。连通常意义上棱角分明、充满骨性的建筑物,在这里也是柔婉有加,别有一番景致:门、窗、墙、屋„„门是“别有洞天”的景之“框”,窗是图案各异的透明引景画,墙是剧中小旦轻扬手臂抛落的水袖,屋是错落有致飘然而落的童话世界„„连名字也是如此柔美脱俗牵动人想像的翅膀:月亮门、漏窗、云墙„„

移步一景,举目皆画,“家在画中住,人在画中游”。一切都是如此纤巧精美透出十分的讲究,但一切似乎又都是轻聊慢行中不经意间的产物。难道,这就是苏州?与世无争、闲适淡泊、朴实无华却有着无可比拟的内在魅力?

余秋雨大师说,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好一个“宁谧”与“后院”所在!在这里,谁又能不轻了步履,缓了声息,悄悄地与花草水流、与娴静的文化,与自己的心灵惬意对话!

难怪当年那些贬官,从坎坷泥泞的仕途上满心创痛一路退下时,会选择这里作为疗伤的后方。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网师园、艺圃、耦园、退思园„„一个园林是经历了一番挣扎与躁动又归于宁静的一颗心灵,每个园林都写满了人与自然悄然会话的秘语,都是一部东方文化的百科全书!咫尺之内见乾坤,方寸之间有文章,难怪苏州园林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早就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直不以为然。如今看来,这水影花光,亦诗亦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岂不就是人安魂栖魄的天堂!

枫桥品“愁”

恐怕连张继自己也不会想到,行走中随意撒落的一缕愁绪,会成就了一座小桥乃至他本人的千古之名。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原本该披红挂绿,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如今却孑然一身,秋风萧瑟天气凉。脚步是如此的凝重,连一滴秋露都能结成羁绊;心情是如此的冷寂,连一声鸦叫也会惊出满天霜寒。就这样漫无目的地随波飘着,渐渐地,夜深了,月落了,水面上明灭着星星点点的渔火,但那是人家的温馨;江边婆娑着婀娜多姿的枫树,但那是人家的风景。属于张继的,只有溢满心间的落榜的失意,身在异乡的孤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呵,是如此之静,静得能听到钟声飘落水面、击打客船的声音;静得能使人在千年之外听到小舟上无眠人的叹息!是啊,诗华满腹却无处绽放,才学无边却无枝可栖,怎不让人愁如流水潺湲无边!

枫桥——“封桥”,古运河在这里与苏州护城河交汇。据说,在唐时这里南北商贾云集,航运极其发达,是个极为热闹的枢纽之地。每到夜晚,为了苏州城的安全,这里都要关闭,故名“封”桥。也许,如果没有“封桥”之“封”,如果没有夜的阻隔,也不会有张继之“泊”,更不会有《枫桥夜泊》;张继,就会如千万个匆匆的过客一样,随波而去,最终成历史长河中无人知晓的水滴。

正是这样的自然之封、之隔,或许还有水乡灵动之水的濡染,使张继那原本凡尘俗土般郁结的愁绪,突然间成涌动的才思,并在“残月、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找到了契合的意像,又水波般弥漫成一种清远宁静的意境! 此一种意境,一泊便千年!

这一泊,使单调的枫桥有了色彩;使平直的枫江有了韵律;使普通的枫桥五古有了引人注目的章节;使枫桥夜色有了万籁之外的回音!最终,在古老的运河盛载下,被一代代文人墨客品过、思过、叹过,使一批批游人的脚步、行者的目光相叠、相融、相汇。“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自然之枫桥,就这样汇聚了越来越多的人文色彩;无名之枫桥,就这样成为旅游史册上越来越浓的标注;水乡苏州,就这样成为大江南北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和追寻的旅游胜地。

品张继之“愁”,宜在水清风爽,星月相伴的夜里。此时,如果能乘一叶扁舟,在星光月色里随水波飘摇,则更是一个物我两忘的理想境地。然而,这样的机会不会多。多数的时候、多数的人们,只能在嘈杂的白昼,被导游的一面小旗导着,懵懵懂懂、匆匆忙忙中,新奇喧闹、走马观花后,留下的,仅一幅作为留念的照片而已。 看来,无论品诗或者观景,都需要适合的心境或环境!

关于《枫桥夜泊》中张继之“愁”,历来颇多争议。有说是安史之乱、国难身贫之由,有说是落榜失意、羁旅异乡之故。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幅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虽跨越千年却更加新颖;那个隽永幽美的意境虽代代冲刷却更加清亮!更何况,对于后人来说,大可不必“为古人担忧”,如果一时片刻间的愁绪,能在自然之枫桥或夜泊之枫桥的无声熏陶或包围中,寻到共鸣的律动甚至高山流水之感,岂不也是一件莫大的快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爱情与婚姻范文下一篇:群文阅读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