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学语文教学怎样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

2022-09-13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他传达的是思想、情感, 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由此可见, 语文教学的功能不只是单纯的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 而更应是一种文化陶冶教育。

1 中学语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 中学语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防止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在我国近代史上, 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动力来自于摆脱屈辱的渴望, 传统文化曾被极端地认为是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 曾出现从根本上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现象。对成长在改革开放下的当代中学生来说, 他们对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从而也就极容易在现代化过程中否定传统文化, 形成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倾向。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现代化内含的现代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体精神, 受到个人主义、技术理性等现代性的冲击, 现代文化开始重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人们更加关注自我, 中学生的价值观也由群体本位取向向个体本位取向偏移, 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利益, 关注自身, 对集体、国家缺乏应有的关心。

中学阶段, 正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关键时期通过语文教学加强对他们的传统文化教育, 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使青少年不仅成为传统文化忠实的继承者, 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进而可以遏制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1.2 中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

(1) 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青少年提高自身修养与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为五伦八德的伦理与道德精神, 对人是仁民爱物, 对己是修省立诚。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多学习积累优秀的传统文化,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阶段是个人内涵修养的积累储备阶段, 诗词、历史、文学、民俗和文言都处于感性的认知阶段, 这将为今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起到奠基石的作用。学生多接触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 会逐渐形成个人的文化积累,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文化底蕴。

(2) 有利于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 让他们保持民族特质, 提升民族气节。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是培养、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保持民族特质, 提升民族气节的重要载体。

2 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当前我国中学教育名为素质教育实为应试教育, 教育被功利化,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只注重应试的功利, 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

(2) 现阶段我国中学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目前, 我国中学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师资配备不均衡, 部分地区的教育还相对落后。这种现状直接决定了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水平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 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区域中心城市, 中学语文教育水平较高, 西部偏远地区中学语文教育水平相对较落后。教师队伍中的精英多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全国中学教育凸显教育“洼地”现象, 出现农村教师向县城积聚, 县城教师向省城积聚, 省城教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3) 重工具教育, 轻文化传承。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 还是把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工具的掌握运用能力视为主要任务, 甚至唯一任务, 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语文教学的一个明显失误是只把中国传统文化停留在技术层面理解, 在流行的语文教材中, 到现在也不过是把文言文的简单识读, 看成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 而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却极少注意。

3 中学阶段语文教学如何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3.1 明确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一,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有效传承。第二, 通过语文教学, 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来培养、激发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保持民族特质, 提升民族气节。第三, 通过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让中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身修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四, 让中学生在接触优秀的历史作品过程中, 循序渐进地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

3.2 把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德育及校园文化熏陶等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

中学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语文教学、历史教学、德育和校园文化熏陶四个途径实现。目前, 我国中学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且没有形成传统文化教育合力的现象, 造成了中学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浪费。只有将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德育及校园文化熏陶等传统文化教育另外三个途径有机的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传统文化育人的目的。

3.3 改进教学方法, 做到三个结合

3.3.1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教育相结合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文化也一样服从这个规律。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基础, 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教育才有生命力。

3.3.2 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文字工具教育相结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虽然传统文化一旦形成, 可以脱离语言文字, 存在于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 存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 但其保存与流传却离不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而单纯地注重其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语文教学就会缺乏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因此, 只有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言文字工具教育紧密结合, 才能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3.3.3 传统文化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使青少年把优秀传统文化伦理和道德精神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并外化到个体的行为上来, 最终的落脚点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

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把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转化为具体的个人行为, 实现传统文化知行的统一。首先, 重视“知”的教育。知是行的导向和动力,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青少年辨别善恶、是非、美丑、好坏的能力。其次, 重视“行”的培育。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思想、情感、信念的教育, 更是一种实践教育, 其落脚点必须归到青少年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第三, 重点促使知与行的统一。传统文化教育要促使青少年达到知行统一, 关键要使中学生将所接受到的传统文化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信念、情感、意志, 将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约束力, 即转化为自身的意志约束力。要特别注重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 使传统文化道德要求变成主体内心所具有的自律法则, 并落实在具体道德实践上,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加强对中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探析——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下一篇:5W/5E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