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

2022-09-04

第一篇: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

形势政策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院系班级:姓 名:学 号:完成日期: 国际教育学院食科0906班

目录

引言...................................................................................................................... 3 1 国内形势及中国国情........................................................................................ 3 1.1 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状况................................................................. 3 1.2 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 4 1.3 抗震救灾................................................................................................. 4 2 国际形势............................................................................................................ 5 2.1 三大主义................................................................................................. 5 2.2 中美关系................................................................................................. 5 2.3 展望2012................................................................................................ 6 收获与感言............................................................................................................ 6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引言

经过了三年的形式政策课,我受益良多,对当前形式及国家政策有了深刻的了解。形势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必修课程。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我们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通过三年来的学习,我系统的学习了几大部分的内容。包括了国内形势、我国国情;我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情况;我国的文化与科技建设;台湾问题;国际经济形势;我国的抗震救灾工作等几部分内容。下面我将选择我印象比较深的几部分进行阐述。

1 国内形势及中国国情

1.1 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状况

进入2009年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四个新变化,同时,又维持着一个不变。理解这些变和不变是把握当前和未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关键。四个变化是:经济出现复苏信号、社会预期开始转好、通胀预期出现、宏调政策呈现调整迹象;一个不变是:经济依然处于危机之中,危险和威胁依然存在,这个大格局没有变。 四个新变化:

1、经济出现复苏信号

2、社会对经济增长预期开始转好

随着一些数据的走好,中央6月份开始重新对经济形势定调,研究机构也纷纷调高对经济增长的预期。

3、通胀预期出现

4、宏调政策呈现调整迹象

一个不变:经济危机的大格局没有变

中国经济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由内需和外需两部分组成。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7年已经超过70%,而消费率则尚不足40%,这说明我们以往的发展模式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外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引擎和动力。中国经济能否真正摆脱危机,从根本上说,两个条件的必备其一,或者外需恢复,这样以往的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将得以恢复和延续;或者内需振兴,并能替代消失的外需,这样将形成新的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两个条件没有一个能够存在,甚至改善的迹象也并不明显。

1、外需依然低迷

2、内需振兴无望 1.2 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

我国有56个民族,民族问题是我国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关系我们国家统

一、社会稳定、边防巩固、建设成功的大问题。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并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和法律保障。这一法律颁布实施20年来,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凡是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和乱子,甚至引发了冲突和战乱。相比之下,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民族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的一大政治优势,《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一部好法,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实施。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决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长期性。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关系政局稳定乃至国家命运。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我们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在建立单一制多民族国家的大前提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领导,又保障了各少数民族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维护了民族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邓小平为此指出:“我们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好的,毛主席是英明的,没有搞什么民族自治共和国”,“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许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1.3 抗震救灾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善于把握时机,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灾难已经过去,不论我们多么的不想看到,多么的不想去面对,它都已经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我们能做的只是勇敢地去面对,从这些悲哀的一切中得到一点对我们有利的。

在03年的那场非典中,中国政受到了来自国外媒体的强烈谴责,非典出自中国,但政府开始时对这场灾难的信息进行了封锁。封锁消息这种做法对病情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是幼稚。但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在逐渐的成熟,对外的消息逐渐的透明化。同时也让中国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的建立有了第一次的深刻思考。

雪灾也带来启示。平常总能从各种途径了解到发达国家动不动就搞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演习和应急预案的演练,有时也感觉到挺可笑的。但是,仔细想一想,这种方式方法确有可取之处。 在5.12这场特大地震中,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的反应更是及时而又有效。在灾难发生时,第一时间赶赴救灾的往往是人民解放军。5.12发生的当天成都军区迅速派出三架直升机紧急赶赴汶川现场救援。成都军区向灾区各个方向派出的救援人员已达6100人。而仅仅在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就乘直升飞机赶赴灾区。为了灾后的救援和重建工作,国家迅速筹集了人力物力及资金投放到救灾一线。

一场50年不遇的洪水,使我们意识到了要加强对大江大河的治理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一场突来的“非典”,使我们提高了公共疾病预防能力;一场50年不遇的雪灾后,我们各级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和能力有了一个切实的提高。如果把握到位的话,祸福转换的经典演绎就有可能发生,让我们公同努力并期待着这一天尽早到来。

2 国际形势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 2.1 三大主义

资本主义在1989年的时候,满以为马上就要一统天下了,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很狂妄。但是,经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美国已深感力不从心,选民普遍要求变革,这才选出了奥巴马。现在西方在探讨“仁慈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新版本的资本主义”,等等,希望缓和阶级矛盾,重振当年雄风。但是,当前并不是马克思曾预言过的“资本主义总崩溃”的形势,资本主义在变革中走向何方尚待观察。

社会主义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和西方遭遇的某些困境,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感召力在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有不少人从《资本论》中获得启示,思考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但是,“中国模式”不可能照搬到别的国家。另外,虽然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众多反对资本主义的人士喊出了“世界可以是另一个样子的!”口号,但究竟是什么样子,如何实现,都不甚了了。所以,要说社会主义已走出低谷还为时尚早。

伊斯兰主义还在苦苦摸索之中。全世界穆斯林超过10亿,分布于很大一片领土。伊斯兰教并没有像基督教那样经过宗教改革而适应现代化,如何在当今世界生存成了一个迫切的课题。再加上巴以问题久拖不决,基督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的明争暗斗,以及西方生活方式对穆斯林传统的威胁,逼迫一些穆斯林走上了极端主义道路。但是,事实证明原教旨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出路在哪里?究竟是温和的变革,还是激烈的变革,谁也说不清。 2.2 中美关系

对于中美关系,中方的思路不应是从“搞好关系”出发,因为中国内部从来就不缺乏良好的愿望,而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处理中美关系”。在关系较好时不盲目乐观,在有争端时冷静对待,从长计议。观测美国要认识到它立国的两个基本点:一是以基督教普世主义为基础的价值观;二是为追求国家利益和霸权而奉行的实用主义。 2.3 展望2012 展望今年的国际形势,除去老的热点外,有几点是比较清楚的:今年是选举年,美国、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的领导人都会出现变化;全球经济将继续在低谷徘徊,特别是欧、美、日情况不好;新兴大国将继续保持增长;中东、北非地区会持续动荡。

今年,对欧洲将是十分困难的一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不会了结,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因为,迄今为止,欧盟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总体上看,市场对上述措施缺乏信心。今年,欧洲经济可能会二次探底,步入衰退。欧元区出现债务危机是过度消费的结果。用欧洲人自己的话说,是花了自己口袋里没有的钱。

美国的情况比欧洲好一点。美元是全球的主要储备货币,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不会发生变化。美国的高失业率去年底虽有所缓解,从9%以上下降到8.6%。但是,美国的失业率要降到7%以下,年内难以实现,就业问题成了美国经济中最大的问题。从现在情况看,今年美国经济会继续缓慢增长,不会出现新的衰退。但是欧元区的形势动荡,必定会影响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

日本经济今年会缓慢增长,比欧洲经济要好。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21日,日本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R&I将日本主权债务信用评价从AAA调至AA+。理由是,日本经济暂无希望恢复活力。

2010年底开始的中东、北非地区动荡,今年会持续。出现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长期积累的社会、经济矛盾的总爆发。一个个强人纷纷倒下去,标志着在这些国家旧的平衡被打破,现在正处在走向新平衡的过渡期。各种迹象表明,这个过渡期不会短。要实现新的平衡,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思潮将会进行反复较量。

总之,展望今年的国际形势,我们既要看到严峻的一面,又要看到推动全球和平、发展、合作潮流继续前进的动力依然强大。这股潮流是不会逆转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已经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因为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度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因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才能妥善应对。

收获与感言

三年来,我通过这门课程,了解了许多我从前从没有关注过的领域,看问题的视野也从只关心自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其实许多道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懂,但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有些事情我们从不重视,尤其受高考的影响,我们只关注高考考的,从不关注其他方面的。因此很多同学在上大学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因为没什么用。但是我认为,对每个学生来说,或者说对每个人来说,不成“人”,何以成“才”?其实很多问题我们不去关心,不去重视,全都是意识的问题,没有意识,什么其他的原因都是假的,只有真的从内心深处去了解,真的有意识了,你才去关注,才会去反思。这门课真的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了解了很多我不曾了解的问题。 这门课程引导我们加强了对当前国际和过内形势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更加努力,我们才能把自己的祖国建设的更好,使我国在当前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篇: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 论文

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 论文 关键字:钓鱼岛 关系 国家 日本 外交 战略 问题 经济 关键字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尽管 1978 年签订中 日和平条约时, 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 但日本毫无信义, 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日本多次组织大 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 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更有甚者,日 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 胁和驱赶。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 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 从中国方面来说, 在上世纪的 70 年代, 中国推行的“民间外交” (“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似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是从那个时 代的角度来看,中日建交,中国付出的牺牲仍然是不少的。要日本人 正式道歉的要求没有坚持到底,数额巨大的赔款一笔勾销,中国的收 获似乎就是在亚洲又赢得了一个战略上的支持者。可是,日本为分担 中国的战略负担做了多大贡献还值得研究。 日本本来就是反苏阵营的 骨干,反苏阵线的形成对日本是有利的,决不是什么负担。而为了求 得 日 本 支持 中国反 对 霸 权主 义的一 句 话 ,中 国则花 了 莫 大的 工 夫。 随着中国务实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成熟, 中国的对日政策由偏 重于柔转向柔中有刚。一些日本人感到不适应了,说中国的外交政策 “僵硬化”。1992 年 2 月 25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 首次用立法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对钓鱼诸岛的领土主权, 并保留对争议 地区“使用武力”的权利。有消息说,2000 年 8 月下旬,日自卫队 在钓鱼岛附近驱赶中国科学考察船, 与随后赶到的中国护航舰发生了 对峙。日舰最后退却。据称,这是自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中 日军队的首次正面对峙,也是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首次以武力宣示 主权。9 月 10 出版的亚洲周刊发表文章评论说,随着日本逐步向军 事大国迈进, 以及中国经济的成长壮大, 日本与中国开始在亚洲争霸, 在海洋、在空中,一场史无前例的争霸战将决定未来亚洲政治秩序中 两个国家的命运。 钓鱼岛的经济、战略价值及之于中国的独特意义 根据《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一书的介绍,钓鱼列岛位于台 湾的东北与日本冲绳的西南部之间的海域,其中钓鱼岛最大,为 4.5 平方千米,有淡水。岛上并生长着一种叫海芙蓉的植物,是珍贵的中 药用植物。钓鱼岛上还栖息着大批海鸟。钓鱼岛附近海域是一个大渔 场,渔业资源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长期以来就是我国 渔民捕鱼作业、 避风过夜之地。 台湾、 福建等地的渔民每年来此捕鱼, 年收益超过 2 亿美元。这么一个岛,自然很有几分诱人之处。 钓鱼岛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更主要的在于那里的石油和天然气 资源。钓鱼岛等岛屿的海底是新三纪的沉积盆地,是生成和蕴藏大量 石油的一块宝地。1969 年 5 月,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的“埃 默里报告”认为,“台湾东北 20 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北部钓鱼诸 岛附近为大油田所在地。 ”估计蕴藏量为一兆美元。 我国科学家估计, 钓鱼岛等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在 737 至 1574 亿桶之间。在石油 资源日益贫乏的今天,这些石油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日本政府心 急如焚,

借冲绳岛回归日本之际,宣布对钓鱼岛“重新”拥有主权。 事实上,美国对日本“移交”的也就是所谓“管辖权”,而且这种移 交是非法的。直到 1996 年 9 月,美国政府发言人仍表示:“美国既 不承认也不支持任何国家对钓鱼列岛的主权主张。 ”但是对于资源贫 乏,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资源简直就是 一块大肥肉。偷换概念也好,强词夺理也好,总之不惜代价也要拿到 手。某些日本学者声称的所谓“法理依据”,只是世人皆知的一块遮 羞布而已,早已遭到中国学者的严正驳斥。 还有的学者从战略角度分析了钓鱼岛的战略价值。它不仅涉及 20 平方千米海洋国土和一半以上东海海底资源的归属,而且将可能 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海上经济开发产生重大影响。 日本学者显然对这 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撇开以上所提到的经济和战略价值不谈, 钓鱼岛问题的合理解决 还具有深层次的独特意义。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必须确保国家 威望不受损害。从内部来说,如果我们继续采取软弱的态度,国内民 众的不满情绪将会日益高涨;从外部来说,必然使别的国家对中国所 应该拥有的权利造成轻视。撒切尔夫人不顾国际国内的强大压力,发 动了英阿马岛战争,虽然损失很大,但她所为之自豪的是确保了英国 大国威望的延续。 对于美国来说, 它权衡再三, 最后完全倒向了英国。 同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对撒切尔夫人所做的那一番坚决的谈话, 恐怕香港回归的谈判要棘手得多。 以前我们提倡温和的务实的外交政 策,但有时似乎有点不分国家、不分时候的过于温和了。其实,现在 韩国和中国对教科书事件所做出的强烈反映, 本质原因就是这关乎一 个国家的威望和尊严的问题。恰恰在这一点上,尤其是对日关系中, 我们考虑得过少,看得过轻。 中日关系大背景中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 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 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后一个目标 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 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 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毛 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邓小平时代 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 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 用。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 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 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 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 家寝食难安。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海疆问题 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 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打狗看主 人”,其实,有时候真正恼火的就是狗,必须先给狗两下子。狗很多 时候只是气球,只是主子的牺牲品。大可不必把狗和主人看成铁板一 块的。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从 1949 到 1972 的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 由于 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得到改善。因此,从一开始,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 是完全自发和独立的,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中 国试图借助日本来遏制苏联的扩张,注重的是政治,是所谓的“战 略”。 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希望通过宽容和友好,能触动日本 人的良知,认清睦邻关系的重要。过去,主导日本政坛的是经历过战 争的人,共同的战争记忆,使他们很难昧着良心说话。但是,这种求 之于一代人的思想的外交战略肯定是有问题的, 因为外交战略和现实 的外交利益不只是一代人的问题。正如一句常说的话,人是会变的。 拿钓鱼岛问题来说,实际上是中日关系改善中的一个最大障碍。 我 们 不 去讨 论中日 正 式 建交 前中国 对 钓 鱼岛 问题没 有 重 视的 原 因。 至少我们通过思考,可以对建交时中国的外交得出以下几点认 识: A:)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儒家“礼让三分”的传统的国家,在外 交上还是没有摆脱内敛的人情传统。其实,从中日建交时的大背景来 看,至少谈不上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中国更为有利。尼克松下飞 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为美国的利益而来”。 中国在当时的谈判中实 际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当时的美国,正因为霸权扩张过度而陷入全 面的收缩,它主动和中国改善关系完全是处于全球战略的需要。而我 们则事事“礼让三分”。其实,当时如果在台湾问题上狠一把,估计 今天就不会有这么棘手了。钓鱼岛问题则更反映了这一点。与中国关 系的隔绝,对日本并无任何实际的好处。中日关系的改善,相反是中 国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和牺牲。 B:)中国作为一个重政治轻经济的国家,没有认识到片面追求 一时的所谓战略盟友会给自身的实力地位带来长期的损害。 中国在很 多时候有这种“大气”。1972 年 9 月,周恩来就对田中角荣说:“我 们不要在这里为它 (钓鱼岛)争论了。毕竟,在地图上,它们是你 几乎找不到的几个小点。它们之成为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周围发 现石油而已。”不管怎么解释,听起来总有点让人联想起满清外交的 一些辞令。不妨听一听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沃尔兹的一句 话:“美国只要连续三年保持 3%的增长率,对美国的好处就要超过 英美结盟。” C:)中国作为一个缺乏现代外交传统的国家,外交方面过于粗 疏和注重所谓“大局”。 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李洪 山指出, 自七十年代以来的搁置只是单方面的搁置。 原因是多方面的。 日本极右派的猖獗是其一。日本政府的纵容是其二。更重要的原因在 于搁置的非正规性。迄今为止,搁置的基础只是双方领导人一二十年 前达成共识,并没有任何条文明确规定双方所负的责任和义务,更没 有建立有效机制对于违反协定者进行必要的惩罚。 这为日本极右分子 在钓鱼岛上的行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使日本政府在纵容极右分子活 动上有恃无恐。中国政府除了要求日本政府拆除灯标,抗议日本舰船 驱逐中国船只以外, 并没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迫使日方公平彻底地执行 搁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倒是中国自己制止了 1978 年 4 月中国 渔民的卫岛运动。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所谓战略平衡的需要不再存在,美国与中 国的“友好的非盟国关系”的结束, 可以料到的是中日关系必然遇到 挫折。正如我们以前分析的,尽管当时中国维护了所谓“大局”,其 实这种单方面搁置的容忍行为是危险的。日本极右势力的日益猖獗, 不能不让中国感到主权在一天天面临威胁。中国的容忍是有限的。如 果继续这样下去,恐怕迟早会爆发一场中日战争。而对于某些战后出 生的日本政治家来说,他们也厌倦了,把中国的好心视为狼肝肺,叫 嚣所谓要“对中国说不”。中国态度日益走向温和而坚决,是对现实 的中日关系的认识,是抛弃了单相思的务实外交。 对于钓鱼岛问题的处理,无疑中国是采取一种忍让的态度的。对 此,换一个角度来看,就要了解当时采取温和政策另一个原因:为了 取得日本的经济援助。 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看呢?现在显然不存在所谓 的战略需要,那么如果因为钓鱼岛问题闹翻,对中国的利与弊如何 呢?许多学者忧心忡忡的指出,现在日本的军费开支为世界第二,军 事装备的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中国。一旦爆发冲突,中国不一定可以 取胜。 经济关系与主权权利:有关结果的评估 对国际关系有更深入一些了解的学者就会敏锐的提出日本对中 国的援助和中日贸易问题。其实,这个方面的分析在日本国内已经很 多了;而中国国内反而分析的不多,可能因为我们觉得这个方面确实 是要感谢日本人。笔者以为,为了获得日本的先进技术和援助,是中 国采取一直温和政策的主要原因。而现在日本国内一些人要打所谓 “援助牌”,是极不明智的、彻底破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做法。 为了具体的

分析,我们引用了一些资料,说明两国在经济上的关 系: 在贸易关系上,日本是我国最大贸易伙伴,我国是日本第二大贸 易伙伴。据海关统计,1999 年中日贸易总额为 661.67 亿美元,比上 年增长 14.3%,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中方出口 323.99 亿美元, 进口 337.68 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9.1%和

19.7%; 在对华贷款上, 日本向我国提供的政府贷款约占我同国外官方资 金合作的 40%以上,居首位。自 1979 年起日本共向我提供四批日元 贷款,合计 25809 亿日元。其中前三批为 16109 亿日元(79 年至 95 年),第四批日元贷款前三年(96 至 98 年)金额为 5800 亿日元, 项目为 40 个。1998 年 11 月江主席访日时双方确定第四批对华日元 贷款后两年金额为 3900 亿日元,项目为 28 个。 从上面所列的数字来看,日本对中国的援助是比较多,和中国的 贸易关系也处于一种很高的相互依赖程度。应该说,如果这样一种经 济关系因为政治原因而切断的话,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但是,如果因 为经济关系而造成国家主权的损失,对中国又是值得的吗?而且,正 如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卓南生所尖锐地指出的, 单单阅读日本报刊和接 触日本传媒, 人们很容易产生如下的印象: 在日本大打“ODA 牌” (经 济援助牌)的背景下,急待引进日本资金和技术的中国可以说是被搞 得天旋地转,不得不根据日本规定的步伐行事。但即使是如此,东京 还有人认为这只是手段和作态, 缺乏诚意, 不得换取日本的经济援助。 如此下去,只怕中国再如何“微笑”“感谢”都不顶用。 从日本方面来说,援助牌已经不顾一切的打出来了。中日在海上 发生军事对峙以后, 日本外务省就用暂缓给中国的 172 亿日元贷款为 威胁。其实,正如卓南生所指出的,日本的对外援助从来都是着眼于 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这一点,只要回想一下日本在战后以所谓援 助打开东南亚市场的做法,就可以有深刻的体会。既然如此,那么日 本根本就没有资格要求中国单方面的表示感谢。 中国为日本所提供的 市场是巨大的, 日本决不是什么施舍者, 其贷款是需要归还的。 相反, 考虑我们前面提到的钓鱼岛的经济和战略价值, 与中国现在每年得到 的几亿美元的援助相比,也不是小数。日本决定禁止从中国进口大葱 则被普遍认为是日本从经济上对中国进行遏制的表现, 被认为是中日 对抗从政治摩擦转向经济摩擦的标志。 中日经济关系最后将取决于政治关系, 而政治关系的现实是日本 因为政治的日益右倾化而对中国崛起不断加深的猜疑, 军事关系的现 实是不断加剧的军备竞赛。 中国如果因为经济关系而对日采取过于软 弱的态度,最终反而有可能失去这种经济援助。像日本这种所谓“永 远与强者为伍”的民族, 是不会把一个不断让步的国家当成可以尊重 和认真对待的朋友的。美国把它打垮了,它就老老实实,天皇一到美 国就道歉;中国那么宽容和友好,可是朱总理还不得不严正的指出 “日本从未正式向中国道过歉”!!! 毫无疑问,因为钓鱼岛问题而最终爆发中日冲突的话,双方都会 遭受严重的损失。但是,如果一味的采取让步的话,可能援助和主权 我们两样都最终拿不到。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经济发展更多的是 个国内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问题, 而主权却首先是一个必须处理的 国际关系问题。没有了日本的贷款,我们仍然可能成长为经济大国; 但是如果我们不断让步失去了钓鱼岛的主权或者其他边疆主权, 我们 就永远失去了成长为世界大国的机会。 从日本方面来看,据报道,日本 2000 年版防卫白皮书出现了引 人注目的变化。一是夸大说中国海军舰船频繁出没日本近海,对日本 安全造成威胁。所谓“日本近海”,竟然包括中国附近水域,如钓鱼 岛海域;也包括国际航道,如津轻海峡;而所谓“海军舰船”,则是 指中国破冰船、中国海洋调查船等科学考察船只。二是过去的防卫白 皮书只

写“亚洲地区在中国导弹射程之内”, 这次则变成“中国拥有 的中程弹导导弹,其中 70 枚射程遍及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地区”, 强调所谓中国导弹对日本的威胁。日本强化和美国的军事结盟关系, 推行所谓“周边事态”战略,热衷于搞 TMD,其中包含的敌视意味可 以说不言自明。 对于中国来说,必须做好心理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我们并不是要 寻求同日本的冲突,但在关系主权的问题上不能单方面让步。这还要 求我们的外交能够把握好微妙的斗争艺术。 在采取坚定的外交政策和 爆发冲突的极限中还有很大的余地。如果一味退让,爆发冲突的可能 性并没有消失,反而有可能导致总体冲突;如果我们采取更为坚决的 态度,宣示我们不可动摇的决心,同时保持相应的灵活性,做好分化 击破的工作,可能更为有利。 柔中必须有刚: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点思考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不可能。因为这关系 到一个国家大国地位和大国威望。 在处理我们所面临的边疆主权问题 时更加不能无所作为。中国没有必要像

六、七十年代那样四面出击, 空耗国力,但是属于自己的权利一定要毫不犹豫的争取。这也不是说 我们就不可以做让步,只是让步必须是公平的、合理的。就拿“搁置 争议”这一点来说,中国可以说已经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和容忍, 可是如果有的国家阳奉阴违,或者公然挑衅的话,那么我们就只可以 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宣示我们的决心。因为单方面的长期搁置、任人 控制会被意味自动放弃了主权要求。 我们总的推行的是温和的外交政策,这是毫无疑问的,是当前的 世界格局的要求。我们发展自身的国力永远是第一要务。综合国力的 竞争是长期的,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确保我们权利的根本。我们现在所 采取的对美的温和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全方位的和平友好外交政策, 是理性的外交政策。我们所采取的对日柔中有刚的外交方略,也是完 全正确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些国际战略的前提下,我们的外交中要多 一些就事论事的策略。我们期待并努力寻求中日的长期友好合作,但 是在具体的关系到中国长远利益的个案问题上, 必须有坚决的维护自 己主权与尊严的决心和行动。 为什么菲律宾肆无忌惮的屡次侵犯我国 的南海权益?为什么我们建设国防的努力动辄被冠以“中国威胁 论”的帽子, 而别的国家扩军备战的努力却好象理所应当?中国是一 个有地位、有力量的强国,她的决心和力量应该可以展现出来,起到 一个威慑的作用。 再进一步的进行思考,我们在边疆主权上采取更为坚决的态度, 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对有关国家的外交战略就要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维 持并发展和对方在经济、技术、文化上日益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发展 政治上的合作与对话,这些都是可以同时坚持下去的。采取更为坚决 的态度不是说马上就要断交、开战,那样的话显然是非常错误的。也 就是说,我们可以采取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如果别的 国家因为自己的片面主张而要以终止经济、技术交流相威胁的话,那 我们不必示弱于人。何况,中国手里还有很多的可以利用的进行反制 的牌。使用武力是万不得已的办法。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也就是日本政府经常所说的,一些对中国 的不友好的行动是民间行为,而不是官方行为。我们的外交也可以采 取相应的策略,民间的观点可以适当的传递,尤其是通过一些民间交 流。 官民相分的办法是有效的避免两国关系在官方层面上过分反应但 又可以宣示我们决心的办法。例如在赔偿、道歉问题上,主要由民间 出面而由官方把握可能比官方直接出面效果还要好一些。 部分参考文献(不包括网上资料和英文资料): [1] 张延廷:《钓鱼岛的主权争执》,《问题与研究》1995 年 7 月。 [2] 王乃昂等:《略论中日钓鱼诸岛之争》,《中国边疆史地研 究》1996 年第 4 期。 [3] 曹长盛:《日美安全合作关系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国 际

政治研究》1998 年第 2 期。 [4] 张隆义:《从安保观点看冷战后日本对中共的政策》,《问 题与研究》1999 年第 1 期。 [5] 林琳:《从国际法论中国对钓鱼岛群岛无可争辩的主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 年第 4 期。 [6] 吴辉:《从国际法论中日钓鱼岛争端及其解决前景》,《中 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 年第 3 期。 [7] 吕一燃:《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8] 孙恪勤等主编:《遏制中国:神话与现实》,中国言实出版 社 1996 年。

第三篇: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东台中学 金松涛

【背景材料】 一.国际关系

1.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相关讲话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谋求和平与发展、促进合作与进步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单边主义倾向有新的发展,局部冲突不断,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给各国人民带来严峻挑战。 坚持促进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继续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深化睦邻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加强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平等对话与磋商,逐步解决存在的分歧,促进相互关系的稳定发展。

拓展多边外交,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2.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时指出:

我们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二.反恐问题

2003年11月20日,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发生针对英国机构的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造成27人死亡,450人受伤。另外,在巴以、印尼、俄罗斯、西班牙马德里等地也出现了相关情况。

新一轮国际恐怖活动在全世界袭击的新特点是采用连环式,同时针对多个目标。 三.中东问题

伊拉克局势使人担忧。美想转由伊拉克人掌握权力,但又要将伊作为反恐实验场。 巴以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一再搁浅。阿拉法特仍掌权,沙龙有所思考。 “精神领袖”亚辛死后余波震荡。不少国家加强防范。 四.朝鲜问题

按照朝美1994年达成的核框架协议,美国承诺每年向朝鲜提供50万吨重油,而朝方承诺放弃核项目。美国自2002年12月起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严重违反了朝美核框架协议,导致朝鲜采取解除核冻结的措施。2002年12月朝鲜公开声明宣布解除核冻结,正式恢复核计划,启动电力生产所需的核设施。朝鲜政府2003年1月10日发表声明,宣布朝鲜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核危机产生。

中国认为,1994年核框架协议有利于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目标,有关各方都有责任维护和遵守。我们希望通过对话缓和目前的紧张局势,以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朝、美、韩、俄、日6个与朝鲜半岛安全利益攸关的国家举行了“六方会谈”,表达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 五.大国关系调整

温家宝访美,中美关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台湾问题、经贸摩擦仍在。

美与法、德等欧洲国家间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有分歧。但现在美已经不再傲慢,德法也在谋求与美修复关系(在不涉及根本利益冲突下)。 英国在追随美国中也有不同声音。欧洲的大势也促使其进一步融入欧洲,推进与德法的合作。 美俄之间互有需求又相互防范。俄继续力避与美正面对抗,将进一步与美拉开距离,发展与欧、中、日、印的关系。

中日关系相对滞后。中日经贸等的合作深远,日本有意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但日本对中国在亚太影响的扩大心有不甘,继续在参叩神社问题、台海问题上搞小动作,以牵制中国,并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打楔子”。 六.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03年10月8日,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10月17至27日,胡锦涛主席对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三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出席了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10月30日,第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京举行。温家宝主持会晤。 11月2日至3日,博鳌亚洲论坛2003年年会举行,主题是“亚洲寻求共赢,合作促进发展。”温家宝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共赢》为题发表演讲。

12月7至16日,温家宝访问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四国。

12月15至16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举行。温家宝总理出席并讲话。会议发表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

2004年1月4日至6日,南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在巴基斯坦的伊斯兰堡举行,期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举行会晤,翻开印巴关系新篇章。

【近年高考题解析】

1.2003年不定项选择:27.十六大报告指出“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过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上述论断表明 A.世界还很不安宁 B.冷战还没有结束

C.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 D.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分析:本题引用十六报告对国际局势复杂性的两种表述,考查学生对其辩证关系的理解。B项说法错误,C项夸大了恐怖主义的影响。 答案:AD

2.2002年辨析题:36.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

分析:国际关系表面复杂多样,变化莫测。其实也是有规律的。本题考查点主要是国际关系的表现及决定因素。 答案:这一说法不正确。

(1)国际关系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共处与合作,也可以是竞争与冲突,但并非是无规律可循的。

(2)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也是一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国家间关系的分离聚合,主要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3)国家间关系往往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训练题】 一.单项选择

1.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访美期间发表演讲指出,中美两国加强合作,不仅双方互有需要,而且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应共同肩负的责任。我们应当不断推进中美合作关系的发展。上述讲话表明

A.我们应把大国外交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中心来抓 B.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C.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D.主权平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2.2003年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就发展中美公平贸易和经济合作提出,要互利共赢,从大处着眼,既要考虑自身利益,又要考虑对方利益。这表明 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③主权国家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义务 ④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01年11月,多哈部长会议成功启动了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然而2003年9月1日至14日召开的坎昆会议谈判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员扩大农产品进口,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产品出口补贴深表不满。这告诉我们

A.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南北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国际经济合作中断的根本原因 C.国家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和冲突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2003年10月8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向与会代表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据此回答4——6题

4.所谓睦邻,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的原则下,共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A.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无条件性 B.事物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C.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5.所谓安邻,就是积极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安定的地区环境。从政治常识角度看,这表明我国行使下列职能

A.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B.维护国家的独立与安全,捍卫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完整,防御外敌侵入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D.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

6.所谓富邻,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亚洲各国实现共同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B.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当今世界生产逐步走向社会化、国际化 D.经济全球化日益彰显 二.不定项选择

1.世人关注的朝鲜核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背景。但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不遵守核框架协议,未能履约向朝提供工业发展所需的重油,从而导致朝鲜于2003年1月10日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朝、美、韩、俄、日6个与朝鲜半岛安全利益攸关的国家举行了“六方会谈”,表达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的政治意愿。从哲学角度看,上述材料表明 A.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B.因果联系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是有严格区别的

D.原因与结果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2.2003年10月8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向与会代表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这既是对近年来我国周边外交实践的总结,又是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的进一步阐述。从十六大确定“与邻为善,以邻为伴”重要方针到温总理提出“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主张,所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3.有关朝鲜问题的六方会谈于2003年8月27—29日在北京进行,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确保朝鲜半岛无核化,同时也应关注朝鲜提出的安全问题,最佳途径只有对话与会谈。这一基本立场体现了

A.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B.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2003年10月8日,温家宝在印尼巴厘岛与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中国的加入和倡议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表明 A.中国加入东南亚国家联盟,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威望与地位 B.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C.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D.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三.简答题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和平与安全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请分析说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意义。

四.辨析题

1.一个国家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都只顾本国利益。

2.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就越大

五.论述题

材料一:近年来,美国不断在武器销售、知识产权、人权、台湾、西藏等一系列的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这中国的发展和两国关系和改善制造麻烦,致使中美关系波澜曲折。 材料二:江泽民同志在《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与中美关系》的演讲中指出:“影响中美关系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台湾问题。”“多年来的事实一再证明,在台湾问题得到较好处理时期,中美关系的以展就比较顺利;反之,两国关系便波折迭起,麻烦不断。” 材料三:“中国历来十分重视中美关系,但是中国是一个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的内政,也绝不会屈从于外国的压力。为此,中 国在一系列事关自己主权的问题上与美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维护了自己的主权的尊严。” 布什上台之初,曾把中国视为“战争竞争者”,“9。11”事件后又把中美关系定性为合作关系。这是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重大的调整。 江泽民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指出:“我们相信,只要从各自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从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长期、稳定、良好的中美关系是能够建立起来的。” (1)材料一中:“致使中美关系波澜曲折”,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结合材料

一、材料二的结论,谈谈这些材料体现了我国什么样的对外政策以及对外政策基本点在哪些方面?

(3)布什政府对华政策作如此调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B, 2.C, 3.C, 4.C, 5.D, 6.B 二.不定项选择

1.AB, 2.ABC, 3.ABC, 4.CD 三.简答题

(1)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助于解决和平问题,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助于解决发展问题。 (2)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利于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 四.辨析题 1.(1)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是其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其外交政策。因此,这些主张和做法,都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主要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题目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2)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定负有不干涉他国内政等的义务。一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主张和做法,不仅要维护国家利益,而且要符合国际关系准则,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不能只顾本国利益,更不能为了顾及本国利益而损害他国利益,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不同性质的国家在谋求本国利益时的做法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活动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不会因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乃至损害他国利益。 2.(1)一个国家能否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首先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而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并不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以世界各国各国共同利益为基础,并有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不管经济发达与否,哪一国家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多,所作的贡献就大。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保障,而那些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其经济越发达,则对和平与发展的威胁就越大。 五.论述题

(1)中美关系波澜曲折的根本原因是:①世界“冷战”结束后,美国方面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形势,总想干涉中国的内政,迫使中国屈服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美方违背了三个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原则。 (2)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②材料中体现了我这对外政策的基本点的这些方面: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在中美关系上,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了这一基本立场。第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平与发展符合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的举足轻重的力量,“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局出发”正体现了这一基本目标。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第四,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美国把中国视为“战略竞争者”,采取以遏制为主的对华政策,不但对中国不利,而且对美国也没有好处。“9.11”事件后,美国出于建立全球反恐联盟的需要,布什政府不得不迅速调整对华政策。这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亚太地区对美国不仅有重大的经济利益,而且有重大的战略利益。

第四篇: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2、难点: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

五、 教法学法

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自主搜集资料,与本

1 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准备课堂上交流。

2、教师准备:

(1)布置学习任务。(2)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3)检查学生准备的发言材料并提出修改意见。

七、教学过程

导入:刘晓;刘晓公园(图片)

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多媒体演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理解—见解”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 三个子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走向国际舞台

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学生回答: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列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共有25国承认)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

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老师如导游。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三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投影仪演示:

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

2 必要性.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现在是否过时?

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问题研究:

1、第一个问题:

■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两大阵营对峙;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既可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更可以壮大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从而有利于保障人民革命果实、保卫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如何把这个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问题弄清 ,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首先,要把问题细化,通过精读第一目 “另起炉灶”与“一边倒”第一段让学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我国的外交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展开的,把重大的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精读 “另起炉灶”、“一边倒”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及意义分析“一边倒”方针的必要性,阅读77页第三段“一边倒”方针实施的成效来进一步说明其必要性。第二,可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进行假设:如果不采取“一边倒”而是走“中间路线”,能否行得通?课堂方式上,让学生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结合起来,老师补充相关史料。

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

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第二个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学生回答: 答案要点:

首次提出:1953,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一步阐释: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意义: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国际上越来越产生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其开放性和包容性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和发展,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重要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 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

3、第4个问题: ■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学生回答: 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3 答案要点: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求同存异”方针使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理解,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今年正好是亚非万隆会议五十周年,可补充相关时事,如胡锦涛主席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联系实际,可以增强历史的时代感。老师要补充材料,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中国本来参加会议就不是一帆风顺的,邀请中国与会的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争论;途中又发生“克什米尔公主号”恐怖活动。会议进行中,一些代表又对中国进行攻击。所以,中国是在会议上的作为直接决定会议的成败得失。“求同存异”的方针体现中国以大局为重,撇开分歧,强调合作,最终推动会议圆满成功,一致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 播放影视片段:

“万隆会议” 新课程要求体现出开放性的精神,课堂学习只是历史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资源是最丰富的。上述一些问题,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继续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图书馆书店翻阅相关内容,甚至可以走访一些长者、学者等。

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投影仪演示)

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1.问题研究:(投影仪演示)

■新中国和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概括总结

学生回答:

区别: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认识:

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社会制度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

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可补充一些史料,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一千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一百多个,租借地上百个,租界四十多处,赔偿白银十三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就多达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外人评价说;“中国已经达到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通过新旧中国的外交比较,让学生增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现场模拟采访: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感想。鼓励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困惑,并提出自己质疑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历史学习不是背背记记就可以了。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所以,历史教学应提倡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即使学生的观点或幼稚,或与书本传统的观点不尽一致,也应该给予宽容。学生说总比不说好,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

3、合作探究:

■ 如何看待评价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不是“闭关锁国”?

(2)、“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你认为新中国初期我国外交应当是联合苏联还是应当依附美国?还是应当走中间道路?

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学生回答(略) 3. 研究性课题:

4 ■“新中国外交成就展”——引导学生搜集、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资料、图片、邮票,或举行小型展览会、或撰写图文对照的历史小论文。

八[巩固练习 及时评价]

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

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 2.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会议是 A.亚非国际会议

B.日内瓦会议

D.雅尔塔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A.另起炉灶

3.建国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的是

B.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条线、一大片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之一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它的含义是

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B.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主要是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C.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7.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所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C.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中国的政策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非选择题: 1.新中国外交成就展

查找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图片、资料、邮品等,举行小型展览会,制作手抄报。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间道路”是否可行?撰写历史小论文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一大片

D.求同存异 8.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的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资料链接

《新中国外交50年》 王泰平 北京出版社 1999.09.01 《新中国外交史》 黄安余 人民出版社 2005.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王泰平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大外交家周恩来》 (上、下册) 王俊彦

1998.03.

《深谋远虑—周恩来与中国外交》 米镇波 郝祥满 宋文峰著

1998.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chn/ 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

第五篇:中国理性外交与中越关系

中越两国是山水相连的邻邦,自古以来,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两国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近代,在抗击外来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两国人民互相支持,共同奋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中越两国于1950年元月18日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地缘上,中越是邻国;在意识形态上,又同属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对中越来说,意识形态已不再是国际交往的依据,两国都开始抛弃冷战思维,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友好往来。目前,两国的多边、全方位外交已卓有成效。然而,仍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不仅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俄美间谍案就是例证,也发生在西方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苏东剧变以来,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只是手段变得隐蔽而多样。因此,两国在国内加强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干部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就当前的中越说,两国不存在重大意识形态分歧,都已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进程中,探索着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但在有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两国的理论认识有同有异。对于差异,两国通过扩大政界、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与借鉴,深化了对不同国情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放眼未来,社会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国也将面对各种新环境与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与应对方式,两国不可采取论战的方式,应继续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加强合作,才真正符合双边发展大局。

对越关系是中国实现睦邻战略极其重要的一环。从地缘位置上,越南几乎涵盖了南海的整个西海岸,是中国通向印度洋,远航中亚、非洲和欧洲的必经之地;从地缘经济上,越南是东盟国家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国家,与中国的云南和广西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关系,中越贸易连年跃升;从地缘安全上,越南是东南亚的军事强国,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和国家抱负,它还是东盟的成员国,中国与越南关系也直接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与合作。所以,对越关系直接关系着中国实现发展的和平周边环境。从当前的现实来看,自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关系一直在稳定向前发展。1999年,双方确立了“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方针后,两国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两国最高层领导人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互访,发表了公报、声明等多个政治文件。随着关系的深化,2004年双方完成了北部湾划界,2009年双方最终完成了陆地边界的勘定工作,勘界议定书于今年正式生效,这样双方完成了除南海岛屿以外的所有边界勘定和划界工作。另外,中越经贸关系发展非常迅速。根据2008年的统计,当年的双边贸易额是194.6亿美元,相比前一年增长了28.8%。今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28.2亿美元,与前一年同比增长49.5%,全年有望实现250亿美元的贸易额。双方在投资、工程承包等方面的贸易额非常巨大,中越关系的发展为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从未来一段时间看,维持一个稳定、良好的中越关系对突破中国和平崛起的瓶颈具有战略意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凸显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及西方的战略界对华决策的思路已经出现了调整,一方面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其说是共治,不如说是转嫁危机。另一方面,开始利用领土争端以及新疆西藏台湾等问题,来牵制中国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与中国存有领土争端、又曾经发生过冲突的越南,其破坏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利用价值被西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而且,越南也是与中国存有岛屿争端最多的国家,东盟国家也都在观察中国如何处理与越南的关系,也都在以此来判断兴起的中国如何对待它们。因此,处理好对越关系事关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是否能维持下去,事关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实现。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发展中越关系的有利因素要大大超过存在的问题,因此两国关系正常化10多年来,尽管时而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中越关系仍然而且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会继续沿着两党总书记提出的16字方针继续稳定往前发展。而且双方对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越来越务实,努力从双边关系的长远友好、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出发,处理好相关的事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大背景下,越南学者提出要发挥越南和中国南方省份的桥梁作用,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同时促进自己的发展。“在东盟国家与中国关系中,相比较其他东盟国家,越南有如下优势:一是,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地区,与中国最近,又有相当好的基础设施,便于适应东盟与中国之间贸易、经营关系的各项交流需求;二是,越南处于贯穿泛亚交通线路、东—西走廊和湄公河次区域各线路的中心地带;三是,越南与中国有长期相互了解的关系,作为东盟成员的越南应当在东盟中发挥作用。为此,越南应与中国为建设泛亚交通线路展开各项活动。要开通南宁可以直达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7国的公路和铁路。河内—南宁的货物运输将很便利,对东盟各国与中国华南地区之间将得到互补和加强。”

还有越南学者提出要很好地利用一年一度在中国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于地理上接近,文化上有许多相同点,加上交通便利和经济互补等方面的原因,越南参加博览会十分便利。从中越边境到南宁约170公里,从河内到南宁也大约只有300多公里,坐汽车、火车只需几个小时。这给越南的企业和游客参加博览会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南宁博览会不仅是进行商品销售、增强越南企业出口的地方,同时也是让越南企业扩大宣传、进行企业产品和企业本身形象广告的地方,参加博览会的各方可以发展联营合作关系和吸引投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会议的的邀请函下一篇:高级化验工理论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