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研究论文

2022-04-12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合理建构和优化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素。本文以十八大精神和要求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进行梳理,重点分析问题的成因,从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以及实施路径。[关键词]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强化;对策建设公共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已成为中国政府改革的一种趋势。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研究论文 篇1:

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培养对策

【摘要】新时期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的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反映和具体细化,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对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有效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公务员政策执行出现的问题,从加强学习、强化实践锻炼、积极推进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培养对策

公务员的政策执行能力,简单说就是公务员在政策方案被采纳后,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将既定的政策目标实现的能力。“政策执行者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政策任务的完成。”①要使既定的政策得以有效执行,必须着眼于公务员自身能力的提高。

新时期加强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制定和运用政策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②在既定的方针政策下,公务员作为政府执行党的政策和政府法律的主体,其政策执行能力成为党的执政能力的现实反映,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具体细化。③公务员在政策体系中处于中介、桥梁的位置,是政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结合点,是政策执行环境的选择和改造者,是政策执行信息的收集和反馈者。从某种程度上讲,公务员对所执行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决定了公众对于政策目标所达到效果的认知程度。公务员能否有效地执行既定的公共政策,关系到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最终能否得以实现。

二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实要求。2005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确立,要求公务员的角色由传统的管理者向服务者转换。公务员要明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和政府的职能决定了“我们的政府及公职人员……是为人民谋利益的”,④各级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代表人民执行国家公务。政府的宗旨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人民需要的不是“官老爷”,而是真正的服务者;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责任。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确立对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是有效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现实要求。毛泽东曾经精辟地指出,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⑤公共政策能否体现公平、公正、合理和正确的政策精神,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的高低。当前,从我国政策执行的过程来看,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一直存在着象征性执行、机械执行、野蛮执行、扩大执行等现象,影响了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损害和违背了党、政府的形象及人民利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勿庸讳言,与公务员的政策执行能力低下有很大的关系,如公务员政策水平不高,对政策目标理解不深不透;受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的驱动,大局意识不强;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等,都是造成这种执行困境的主要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社会、集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影响我国公务员提升政策执行能力的原因

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结构明显优化,素质能力明显提升,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但是与人民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些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不强、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善于沟通和协调、学习意识较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等。究其原因,既有主观思想认识的因素,也有客观制度环境的因素。

从主观认识上说。有些公务员忽视理论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理想信念动摇,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党的性质和宗旨等重大问题上存在了一些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⑦在政策执行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执政为民的思想不牢固,党性观念、群众观念、法纪观念、全局观念不强,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客观因素上说。一方面,大多数公务员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和平环境成长起来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有一部分没有受到艰苦环境的考验和磨练。另一方面,政策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是决定公务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部分和各个要素如何配置得更科学、如何运作得更有效的前提:体制和机制运转高效,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公共政策目标会顺利实现;否则,能力必然大大折扣,公共政策执行效果会发生变形,而当前我国保障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得以顺利实施的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

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培育的具体对策

加强学习,提高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一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增强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和政策知识的学习,练就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成为对公务员的基本要求。“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⑧公务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是提高政策执行能力的前提。这就要求公务员在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现代管理科学、现代科学技术、历史等方面学习和积累,努力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除此之外,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还要求公务员要有扎实的从事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要熟悉政策,理解政策,提高政策水平。

在实践中提升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实践是提升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是注重基层一线的实践锻炼,尤其是那些从上级机关下派任职的公务员,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注重从群众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寻找破解发展难题的思路、办法和对策,不断丰富基层工作的经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经验,注重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实践中接受锻炼。二是上挂锻炼。将一些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公务员调派到上级机关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基层公务员深入了解政策背景、政策目的,增强自身对政策的认可程度。三是加强交流、轮换多岗的力度。应有计划地实行公务员的定期交流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公务员要组织定期交流。通过交流和轮岗,开阔公务员的眼界、增长见识,有利于培养熟悉多岗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积极推进制度建设,提高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的提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来保证。第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⑨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干部选拔任用责任追究制度。第二,切实加强公共政策执行运行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机制。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部门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制度上明确划分权力与责任,做到职、责、权相对应。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一套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政策执行的整合机制,以避免同一政策在各部门各地方行动不一致,甚至发生政策措施相互打架的现象。⑩二是完善政策执行监督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的监督体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监督监察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在政策执行中依然存在着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策执行机关内部的监督,还要让公民、社会团体、新闻媒介等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并要理顺这些监督力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监督系统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对违法渎职、贪污腐化、执行失误的案件坚决查处,依法惩处各种违法失职的公务员。三要加强政策执行的程序建设。应着重加强信息公开制度、职能分离制度、听证制度及说明理由制度等的建设。(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注释

①⑩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3、282页。

②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5、268页。

③曾霞:《中国公务员政策执行能力建设研究》,湘潭大学,2007年,第21页。

④杨黎源:“执政党、国家、人民三者的关系浅说”,《探索》,2003年第4期。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6页。

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第3页。

⑧《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6页。

⑨《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0~51页。

作者:姚学林 齐 霜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研究论文 篇2:

基层公务员服务能力优化的对策探讨

[摘 要]合理建构和优化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要素。本文以十八大精神和要求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进行梳理,重点分析问题的成因,从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以及实施路径。

[关键词]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优化;强化;对策

建设公共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已成为中国政府改革的一种趋势。基层公务员群体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承载者和执行者。基层公务员除了自身职责外还肩负政府与民众联系的纽带作用。他们是广大群众意见传达者,是政府方针、政策的诠释者,也是政府方针、政策的最终执行者。由此可见,基层公务员在公务员群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公务员组织层级中,基层是组织结构的基础,同时也是中高层不可或缺地支持力量。提升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是构建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普遍共识,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和要求,是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产品满意度的必然选择。

一、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

对于公务员内涵的基本定义是依照人事部2003年印发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对公共服务能力是这样要求的: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诚实为民,守信立政:责任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有较强的行政成本意识,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注重提高工作效益;乐于接受群众监督,积极采纳群众正确建议,勇于接受群众批评。这体现了对公务员岗位职责的要求。在更广的层面上,更多认为把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定位在,公务员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去满足社会需求,所具有技能,知识,意识所显示的实际能力是公务员综合素质与岗位技能的高度统一。在公共服务能力内涵界定上,公共服务素质、应包括公共服务态度、知识、技能服务行为等方面,公共服务能力应以人事部《框架》为建构基点,含群众工作能力,行政成本能力,现代公共行政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守信立政能力。

公共服务能力应是公务员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所体现,所要求的技能,效率和水平,这是公共服务能力建构的综合体系。综合公共服务能力最好体现是对服务对象实施主体具有差别,即面对不同群体提供针对性的贴心服务。公共服务能力体现在应对公共服务需求所能使用的管用的技能和技巧。它包括几个层面: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同时也包括应知、应会部分特质、动机等情感智力部分构成。不但要强化基层公务员的显性能力建设,同时也要 推进隐形的智力建设,以促使公务员成为具有最优者的公共服务能力。以上论述包含了所有的公共服务主体。

政府和企业事业,社会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程序、效果是有差别的,公务员群体内也是有差别的。不同类别的公务员存在职责、层级、目标的不同,对其公共服务能力要求是一样的。不同岗位职责要求不同的特殊的公共服务能力。公共服务特殊能力的要求,应以公务员层级分类为基础,从岗位需求出发,提出具有侧重点,务实的特殊岗位公共服务能力要求。这种要求,从政治角度看,提升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对于提高各级公务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服务效率、法制观念和依法执政具有重大意义;从经济角度看,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全面素质、发展生产力、增强服务本领,降低行政成本;从文化角度看,可以提高公务员个人内涵及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力和心理成熟度,确立并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社会角度看,可以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最高价值。

二、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基层公务员职责要求直接面对民众提供所需要的公共服务。基层公务员本身是一个有着各种利益需求的社会群体,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及公务员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公共服务意识的缺失,技能差和为人民服务执政意识淡薄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服务政府构建,我国对公务员管理得到制度层面强化和约束,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上初步形成了制度规范、培训、激励、奖惩和监督架构。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与民众对公共服务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因此,梳理和剖析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优化公共服务能力,从源头上找到问题根源,找到提出优化的路径是完全必要的。

(一)公共服务总体能力建设有待强化

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体系中比较重要的细成部分。基层公务员作为实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直接主体,其能力水平关系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产品质量与供给效率。一些基层公务员导向定位不准确。没有把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行政价值观念,维护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目标。主要原因是社会管理方式转型不到位,是封建残余“官本位”思想作祟,“官本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残余,官员自诩为父母官,把自己摆在人民群众之上,没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摆在首位,在自己掌握的权力中,出现权力乱用,该作为不作为,甚至弄权私用,在利益冲突面前,以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为第一位。面对民众,缺乏主动为人民服务,积极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意识,更为严重的是,违犯纪律,不守规矩的事件也很多。吃拿卡要,买官卖官,贪污受贿,权色交易严重腐蚀了一些公务员。一些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行为败坏了公务员的形象。我国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没能完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来,提高其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法制化的前题是健全法制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國公务员法》等法律规范了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同时也缺少公共服务职能领域专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领域的具体工作内容、方法及标准。《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实行)》等一系列法规,对公共服务能力进行了整体描述。该标准过于笼统、模糊,不利于具体落实和操作。

(二)公共行政成本意识弱,服务效率低

一是政府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而在财政支出的三公经费也在不断的攀升。地方官员为了政绩搞面子工程,在建设上面拆了建,建了拆,无长远规划,更没有地方法规保障。公共行政成本居高不下,劳民伤财;二是效率低,监控执行成本高。政府的职能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职能转变,涉及到政府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问题。三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四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与公共产品缺失的矛盾。基层公务员思想转变慢,计划经济体制的带有强制色彩的刚性管理仍然存在,过分强调遵守和服从;五是公务员群体内缺乏竞争,捧着铁饭碗,作风飘浮,工作不扎实,得过且过,人在岗心离岗现象严重;六是在履行职务上不能由微观干预性的管理方式向宏观行政性的管理方式,向综合性转变,提供公共服务时令出多门,繁文缛节多,造成执行成本高;七是奖惩与绩效脱钩,与薪金不挂,干好干坏区别不大,考核流于形式也是影响公共服务产品质量的重要原因,激励奖惩机制不健全,流于形式导致基层公务员工作缺乏动力导致公共服务质量差,效率低。监管成本高,问责机制启动难。一些基层公务员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和服务观,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足,为了个人私欲违法乱纪,存在的问题凸显公务员运行机制的缺失,在选拔任用上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在考核制度上缺乏操作性强的量化标准。缺乏公务员退出机制和监督机制,出了问题无法问责,无人问责,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了了之。

(三)基层公务员培训、考核制度滞后,难以履行政府公共职能

加强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区域合作背景下,提高地方政府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完善培训考核制度是基层公务员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学习课程少,并没有开设培养基层公务员服务技能的课程。公务员培训无法满足公务员个性化及特殊岗位的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培训作出了规定,但对有关培训的经费保障,培训机构设立,资格认证,质量评估没有或少有提及。在公务员队伍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上,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能力建设上培训,师资招聘,监督、考核上的缺失。由于对培训重视不够,培训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讲解乏味,造成培训不培训一个样,培训变成了程序上的事。二是培训经费不足。有的地方财政经费不足,没有把培训费列为财政预算,变成谁培训谁出钱,要培训就交费。三是没有建立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培训结果的使用机制。四是公务员去培训教育基础建设滞后。我国大部分培训任务是由地市级行政学院承担。教师是临时召集,教材是生疏的。由于公务员面广层次多,涉及知识面广,原有的教学手段更仍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方法上,缺乏现代化的新媒体教育形式和手段。涉培机构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需要其自身能力的加强,更需要机构培训,机构的科学、有效地培训对于建构完整地公共服务能力综合体系具有重大作用。

三、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优化的路径

能力管理体系建设应加强公共服务锻炼和科学有效地培训,同时强化和健全能力考核评估制度,加强法治建设,适应“廉洁、公正、高效”讲纪律、懂规矩、有权绝不能任性。要进一步优化、激励、奖惩、问责、录用、培训,晋升机制。加强公共服务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培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需求。

(一)更新行政观念,构建合理的公共服务能力体系

优化基层公务员履行公共责任的能力。首先要更新行政观念,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摈弃“官本位"的腐朽思想,实现从管制到综合服务的转变。要切实树立依宪执政的思想,做事要守规矩,依照职权,执政按法定原则,遵守程序,履行职务不任性。养成良好的公共责任意识和个人的行为品格,要培养担当相应责任的精神,具有自律和他律的品格,善于接受各类监督主体的监督和问询。

大力改进和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基层公务员的服务对象是群众,群众工作是公共服务体系重要一环。基层公务员要有群众观点,形成正确的认知。要深入群众,倾听诉求,健全民意表达管道,在合理满足群众需要上下功夫。依靠群众,服务群众藉以得到群众认同,真正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努力建设高效、公平、廉洁、群众满意的政府。

(二)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效率

加强公务员自身修养和思想建设,明确公共服务的目的和其核心意义,有助于基层公务员爱岗敬业,树立起公共服务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意识,使之成为自觉意识的行为和习惯思维。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行法治精神的学习和职业道德的规范养成,尤其是要加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的精神学习和领会。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公务员在任何情况下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不得有任何随意。时刻自律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基层公务员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有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不以民赋之权作为自己谋私利的特权。要自觉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公共服务对象,对他们要有平等的思想和作为。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平等是生来就有的平等。基层公务员是代表政府面对普通民众,应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意识,才能消除人格歧视,不能因为公共服务对象有残疾,生活贪困,是弱势群体而受到不平等待遇,遭到歧视。必须建构依法行政的人文环境,保证公民应有的各项权力,尊重人民群众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有了尊重人民群众才会活得有尊严,才会有幸福感,才会真正激发起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基层公务员站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角度,要拓展和提升基层公务员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应具有协调配置资源的能力,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责任,服务心态要端正,服务习惯与服务心态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基层公务员的责任心是做好每项工作的基础。公务员的责任心就是对要求做的工作的敬畏和大爱。不单纯把工作作为谋生养家的饭碗,而应是展示公共服务能力,现代行政能力,行政成本控制能力,创新服务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平台。

(三)强化公共能力培训,创新评估监督机制

健全基层公务员培训机制,改变目前培训动力不足,培训效果差的问题。职业培训是顺利履职的基本条件。岗位锻炼和岗位培训是提升公务员基本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政府更优化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满足公务员个性化需求。通过创新培训形式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素质为重点,以实用为原则,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出发点。学习新知识,管用实用的知识,要优化知识结构,重点学习公共管理知识,行政成本知识,公共服务知识。要加强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以适应信息技术现代化的需求。

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的必备条件。我国各级政府目前评估体系是在内部运行的,主要通过人事、审计、监查等部门实施的。通过检查、监督归纳整理,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公共行政、公共服务方面问题的建议。这种评估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时地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也可以是没有官方色彩的中介评估机构。要建立确定合理的、操作性强的指标权重和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利用客观的评价数据,对改进政府公共行政能力,提高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供指标性建议。

不断优化能力考评机制。坚持定期与不定期对基层公务员的政治表现、任职能力、职业心理进行科学测评。不断加强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加强公务员的内外监督,同时强化问责建设制度。增加社会参与度和客观性,要灵活运用不同的考核办法,具体是平常考核與年度考核;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方法。充分运用考核结果,对基层公务员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把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奖惩、晋升、薪水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起到激励作用,达到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的目的。要不断的用各种手段调动和激发公务员内在潜质以培养其对岗位的忠诚度。同时要大力树立典型,交流公共服务技能并把行之有效的做法传授出来,吸收和内化典型行为,外显公共服务能力工作中。

基层公务员虽然不是公务员体系的中高层级,但也是一个规模大、数量多的群体,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具有不可或缺的中介性和直接性。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公众利益的最大化和政府的效率,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李微.大力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N〕.中国人事报,2010-01-18,(04).

〔2〕王伟同.中国公共服务效率评价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5).

〔3〕伍洲,等.构建基层公务员职业价值观的路径探新〔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3,(01).

〔4〕金文哲,王谦.地方政府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问题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5〕陈东有.公务员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政治素质〔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

〔6〕周铭禹.服务型政府创建中公务员加强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公共行政,2010,(03).

〔7〕王健.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村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J〕.党的建设,2011,(01).

〔8〕智慧.公务员职业道德创新服务理念研究〔J〕.学理论,2014,(08).

〔9〕秦攀博,秦桂平.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问题探析〔J〕.探索,2013,(04).

〔责任编辑:张平凡〕

作者:何春岐 杨巍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农村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危机管理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政府危机管理和城市危机管理研究,而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危机研究较少,且农村地区管理严重滞后。因此,研究农村公共危机并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介绍农村突发事件的定义、内容和特点开始,分析了农村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突发事件;公务员能力;能力研究

我国危机管理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政府危机管理和城市危机管理,而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危机研究较少。在非典、禽流感等事件发生后,中国学者开始重视农村公共危机研究,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危机产生原因的探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及危机管理中政府责任体制建设这三个方面。总的来看,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研究起步晚,范围较窄,很少涉及农村基层公务员对农村危机的应对,然而增强农村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解决农村突发事件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突发事件对基层公务员能力的要求

(一) 农村突发事件概述

1.农村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内容。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1]。

对于农村突发事件,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在这里,根据其发生及危害的地域,将农村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农村地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危机农村地区社会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我国农村地区突发事件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群体性事件。

2.我国农村地区突发事件的特点。第一,突发事件的种类越来越多。首先,随着人类生产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发生频率也不断增加。其次,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出现的制度缺陷和真空,使一些大规模的生产事故和人为灾害时有发生。最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例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匮乏,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利益的失衡等,造成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呈上升、扩大的趋势。第二,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规模大。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次数呈上升趋势。随着突发事件扩散力、传染力的增强,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不断扩大,往往给农民带来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甚至危及农民的生命安全。此外,这种危害还表现为对人们心灵的伤害,引发社会恐慌心理,产生社会混乱和不稳定等。第三,突发事件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农村突发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具有双重影响。一般说来,农村突发事件会给农村、农民带来损失和破坏,但同时,突发事件也会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甚至会孕育一些好的发展机遇。若处理得当,这些机遇会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若处理不当,则会使事态朝更坏的方向发展。

(二)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003年11月人事部印发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提出:作为一名公务员必须具备九种通用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2]。其中,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是指公务员应对、处置、管理其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可能面临的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它是公务员在管理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综合表现 [3]。

我国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突发事件的识别能力。识别突发事件,要根据一国或一个地区有关突发事件的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对某些突发事件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估计与判断,进而指导人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突发事件预防的一系列活动。

2.突发事件的决策能力。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决策能力。所谓突发事件决策,是指“公务员要在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等约束条件下及时拿出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方案和具体措施。”[4] 在出现紧急情况后,要敢于打破常规,省去决策中的“繁文缛节”,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应急决策。

3.突发事件的公关能力。突发事件公关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和环节,因此,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特定时期,需要政府及公务员积极开展公关活动,疏通与公共联系的渠道,消除公众的疑虑,最大限度地争取公众的支持,以维护社会稳定,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4.突发事件的善后能力。由于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出现一种高度不稳定的紧张、失衡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在突发事件基本解决后,公务员还要进行特定时期的跟踪、反馈工作,以确保事件得以根本解决。

二、我国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

由于公务员一般都忙于日常的管理工作,对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苗头和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不能及时将事故的苗头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给以解决,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精神准备不充分而举足无措,最终导致大错。

(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高,缺乏专门训练

突发事件的处置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在农村地区,一些公务员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掌握,依法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和素质不强,这大大制约了我国基层公务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提高。同时,培训部门没有专门的处理突发事件的培训课程,公务员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训练。

(三)不能把握新形势下突发事件发生的新特点、新规律

公务员不能及时把握当前农村突发事件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比如,在许多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多种矛盾相互交织,情况复杂。处理这类突发事件,公务员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区分和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但是,许多公务员由于对各种复杂的矛盾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处理此类群体性事件的经验不足,往往在处理这类突发事件时简单粗暴,导致事件恶化。

三、加强农村基层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对策

(一)提高农村基层公务员突发事件识别能力

1.增强危机意识,提高识别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务员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以免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束手无策。为了更好地识别突发事件,公务员必须把握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发展轨迹。公务员可通过观察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异常现象,预测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甚至可能造成的后果,还可通过对历史上各类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的认识,捕捉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

2.增强演练培训与宣传的能力。公务员要加强人民群众的应急管理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危机意识。在平时,公务员要对人民群众加强应急管理的宣传、指导和培训,带领群众经常参加应急演练,对公众在危机状态中如何使用基本装备进行培训、指导和演练,提高他们的自救能力,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

(二)提高农村基层公务员突发事件决策能力

1.提高作为决策人员的公务员的素质。公务员应当主动掌握有关突发事件的知识,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经常研读相关书籍,同时注重汲取国内外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突发事件的决策水平。公务员还要有效利用各种先进的决策技术和方法。

2.转变突发事件决策观念。决策观念转变的具体内容包括:(1)事前决策观念。公务员充分利用有针对性的机构、制度、法规和体制,在情报搜集、信息预测、资源利用及权利行使等方面早做准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2)效率至上观念。公务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作出突发事件决策,增强对正在变化的环境的反应。(3)沟通交流觀念。公务员要充分考虑到其他参与者决策策略的影响,利用各种互动性的信息技术,进行自愿、互动的信息交流。

(三)提高农村基层公务员突发事件公关能力

1.提高公务员的信息沟通能力。“良好的信息沟通、协调可以防止信息的误传和谣言的传播,在危机发生时,可以起到稳定民心、警示、教育、监督等多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5] 公务员要主动收集各种潜在的信息,积极与人民群众沟通,让他们获得来自政府的权威消息,引导舆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妥善处理使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公务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主动邀请媒体报道,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并就突发事件的态势进行通报,从而掌握新闻报道的主动权,争得正确的舆论导向。但是,公务员向媒体传递的信息要经过筛选。

(四)提高农村基层公务员突发事件善后能力

1.着力恢复重建,妥善安排相关人员。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务员应尽快帮助群众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时,公务员要妥善安排处理相关人员,面向公众,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同时,由于突发事件会对社会公众的心理造成严重恐慌,因此公务员在做好物质援助的同时,还必须建立灾害心理援助机制来稳定民众情绪。

2.树立突发事件善后的机遇意识,总结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在正常秩序下,公务员自身一般很难发现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每一次突发事件对公务员来说,都是一次新的考验和学习机会。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务员要利用这些活生生的“教材”,找出自身的问题,吸取经验,变危机为机遇,进一步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4.

[2]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 [Z].2003-12-16.

[3]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

[4]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6.

[5]武哪,刘闽.浅谈加强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建设[J].新疆社会科学论坛,2007,(3):45.(责任编辑/ 王建国)

作者:刘 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方法新探索市场营销论文下一篇:幼儿园建设园本课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