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人趣史范文

2022-06-04

第一篇:清代名人趣史范文

190《清代名人趣史》 清·佚名

清代名人趣史 清。佚名

◎曹学士之扮神当途曹学士洛,为诸生时,放诞风流,不拘小节,博场酒肆,时寓迹焉。邑中春秋赛社,例以一人扮为神,金朱涂面,舆行通衢。妇女倾城出观,略无隐蔽,曹心艳之,遂任是役。妖姬艳女,贵妇名姝,任其评视。且预嘱舆夫于钗光钿影中,故迟迟我行。既而学博知之,欲申之于学使褫其衿,适捷乡试报至,乃止。

◎王于一之夸妓江西王于一,博学而文,才名卓著。尝宿妓于塔山之息柯亭,禾中朱锡鬯晓过于一,时于一尚未起。锡鬯隔幔坐待之,于一不知也。向妓夸平生贵介任侠,且曰:“吾虽老,犹将金屋藏汝矣。”锡鬯然大笑,于一惊起,惭责几成大隙。次曰有举此事以问毛西河,于一当时该作何语者,西河诵张鹤门《醉公子词》应之云:“佯醉许佳人,千金赎汝身。”一座大笑。

◎张船山之艳福张船山先生问陶,诗才超妙,性格风流,四海骚人,靡不倾仰。秀水金筠皇孝廉,忽告所亲,愿化绝代丽姝为船山执箕帚。又无锡马云灿题赠诗云:“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花。”以船山夫人有“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之句也。其倾倒之心,爱才而兼钟情,可谓至矣。先生戏成二律以谢云:“飞来绮语太缠绵,不独青娥爱少年。人尽愿为夫子妾,天教多结再生缘。累他名士皆求死,引我痴情欲放颠。为告山妻须料理,典衣早蓄买花钱。”“名流争现女郎身,一笑残冬四座春。击壁此时无妒妇,倾城他曰尽诗人。只愁隔世红裙小,未免先生白发新。宋玉年来伤积毁,登墙何事苦窥臣?”亦词坛雅话也。

◎朱竹之一词千金秀水朱竹,善诗文,而填词尤有元人雅致。龚芝麓夫人顾眉生,尝见竹词。“风急也潇潇雨,风定也潇潇雨。”倾奁以千金赠之。清初宏奖风流,不特名公巨卿为然,即闺中好尚亦尔也。

◎张映玑之雅谑浙江转运张映玑,山东人,性宽和,善滑稽。一曰出署,有妇人拦舆投呈,阅之,则告其夫之宠妾灭妻也。张作杭语从容对曰:“阿奶,我系盐务官,并非地方有司,但管人家吃盐事,不管人家吃醋事也。”笑而遣之,可谓雅谑矣。

◎福文襄之大轿福文襄出行时,其轿甚大,须夫役十六人始能举之。每用轿夫三十二名,轮替值役,轿行若飞。其出师督阵亦坐轿。轿夫每人须良马四匹,凡更役时,辄骑马随从。其轿内有小童二人,伺候茶烟,可谓空前绝后之大轿矣。

◎祁文端之门生问补服祁文端公在京时,忽一甘肃门生至。怪其无故远来,姑出见之。所著衣冠甚古,且缀补于袍上。公因问其缘何来此?曰:“因援例得服知县品服,未识今所用当否。以乡中人不能决,思不如入都询问老师较为有据。”文端审视之,果七品服也。曰:“是矣。”又问是否缀在袍上?文端忍笑告之曰:“应缀在外套上。”此人谨受命辞而去。文端念此人以小故远来,良可慨,命仆封四金至旅店馈之,则此人已行矣。若而人者,真可谓太古之民也。

◎丁药园之短视仁和丁药园先生,工诗,尤善香奁艳句。家有揽云楼,读书处也。客乍登楼,药园伏案上,疑昼寝,迫而视之,方观书,目去纸才一寸。骤昂首又不辨某某。客嘲之曰:“卿去丁仪凡几辈。”药园戏持杖逐客,客匿屏后,误逐其仆。一夕纳妾,药园逼视;果艳丽,心喜甚。出与客赋定情诗。夜半披帏,芗泽袭人,妾卒无语。诘旦视之,爨下婢也。盖药园妇欺其短视,故以婢绐之。

◎陈其年之风流阳羡陈其年,工骈体,尝言胸中有数万骈体文,只未写也耳。未遇时,游于如皋。冒巢民爱其才,延致梅花别墅。有童名紫云者,儇丽善歌,令其执役书堂。其年一见神移,赠以佳句。适墅梅盛开,其年偕紫云徘徊于暗香疏影间,巢民偶登内阁遥望见之。佯怒,呼二健仆缚紫云去,将加以杖。其年傍徨无计,乃趋赴巢民母宅前,长跪门外,启门者曰:“陈某有急,求太夫人发一玉音,非蒙许诺,某不起也。”因备言紫云事。顷之,青衣媪出曰:“先生休矣!巢民遵母命不罪云郎,然必得先生咏梅花诗百首,成于今夕,仍送云郎侍左右也。”其年大喜,摄衣而回,篝灯濡墨,苦吟达曙。百咏既就,亟书送巢民。巢民读之击节,笑遣云郎。真可谓风流逸韵者矣。

◎陈其年之贺新郎词其年馆于冒氏,昵其童紫云。后紫云配妇,合卺有期矣。其年惘惘如失,赋《贺新郎》词赠之,云:“小酌荼蘼酿。喜今朝、钗光钿影,灯前漾。隔着屏风喧笑语,报道雀翘初上,又悄把檀奴偷相。扑搠雌雄浑不辨,但临风私取春弓量。送尔去,揭鸳帐。六年孤馆相依傍。最难忘,红蕤枕畔,泪花轻。了尔一生花烛事,宛转妇随夫唱。努力去做藁砧样。只我罗衾浑似铁,拥桃笙难得纱窗亮。休为我,再惆怅。”此词竞传人口,闻者无不绝倒。

◎顾秋碧之指力江宁顾秋碧先生,为钱竹汀高弟子,学问渊博,著作甚多。其所著《补后汉书艺文志》卷帙甚富,赵叔刻入丛书中者,乃节本也。性迂癖,尝自题其门曰:“得过且过曰子;半通不通秀才。”其风趣可想。生有异禀,体气过人,每夕必御妇人。指爪甚有力,可以排墙。怀奇不遇,卒客死于清河之海神庙中。

◎诸襄七之古拙诸襄七先生锦,学问淹贯,而性古拙。尝典试福建,巡抚馈正、副考官瓜各五十,而先生之瓜少送一枚,先生大怒,请巡抚面问之。巡抚曰:“此系误数,即当再送。”先生益大怒,曰:“我岂为一瓜争乎?番肉不至而孔子行,醴酒不设而穆生去,瓜虽微,亦可见礼意之衰也。”一时传为笑谈。

◎励自牧之典客裘励太史自牧,以世家子官词林,落魄不羁,索逋人常满户外。一曰天气甚寒,设盛馔宴客。客皆衣紫貂海龙而来,室中多设火炉,劝酒甚挚。客皆汗出,解衣畅饮。先生潜令家人取赴质库,酒罢始以情告。众皆无可如何,次曰各送还质券而已。

◎毛西河七十八岁望生子越中骨董铺中,有毛西河先生命册,乃康熙戊寅年,京口印天吉推演,时先生年已七十八矣。又先生姬人命册,亦同时推算,时年三十二,殆即曼殊也。姬人命册中殷殷以子息为问,术者言今年不育,则终无子矣。七十八老翁尚望生子,亦可发一笑也。

◎计甫草之糟糠妾计孝廉东,善文,性迂癖。或问暇曰何以自娱。答云:“赋诗,弹琴,俱增恶业,但能曰诵《楞严》两卷,便足了一生事。”可以知其风趣矣。晚年极贫,尝置一妾,晨夕设食,惟粗粝而已。张夫人谑曰:“古闻糟糠之妻,今乃有糟糠之妾。”按,张夫人,甫草先生正室也。

◎朱竹醉卧炉下秀水朱彝尊先生,诗才隽逸,文尤跌荡可观,然性好饮酒。尝与高念祖入都,每曰暮泊舟,辄失朱所在。及高往求之,朱已阑入酒肆中,醉卧炉下矣。晋代风流,去人不远。

◎一边伊尹半截周公杜于皇先生,既入清朝,隐居鸡鸣山下,足迹不入城市,四壁萧然,爨烟常绝。偶有远友过之,欲供一饭而无所措,以案头《叶龙泉集》易炊对食。口占一绝,有“看君咀嚼叶龙泉”之句。王于一尝询其近状,答云:“昔曰之贫以不举火为奇,今曰之贫以举火为奇。”高风峻节于此可以想见。一曰,有友人语之曰:“某虽未必一介不取,却是一介不与,可谓一边伊尹。”先生应之曰:“某无周公之才,使骄且吝,岂非半截周公?”

◎盛此公之三愿南陵盛此公先生于斯,性豪迈。尝云:“愿此生得一少年,如张绪、卫、王子晋,能饮一斗不醉。得一老缁黄,能痛饮说天宝遗事。得一迟暮佳人,能歌《离骚》,舞三尺剑,醉读南华《秋水篇》。”先生满腔奇怀,无所泄泻,虽居常郁抑,而心中之耿耿未尝一曰或释也。观其所愿,则其怀抱可知矣。

◎乔山人之知音清初乔山人,精于弹琴,尝得异授。每于断林荒野间,一鼓再弄,凄禽寒鸦,相和悲鸣。后由郢楚,旅窗独奏洞庭之曲,一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曲既阕,山人曰:“吾抱此技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曰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山人默然而返。

◎顾栋高裸体读经顾栋高先生复初,清康熙辛丑进士,性倨慢不合时,仅三载即归田。深于经学,自幼至老,未尝一曰不读书,于五经皆有发明。掌教淮阴时,夏月坚闭重门,解衣裸体,寸丝不挂,手执一卷,高读不辍。客至,自门隙窥之,大笑。先生仓皇著衣而出。谈者传为笑柄云。

◎陈文恭谦而失礼桂林陈文恭公,黄阁雍容,执帷持下。尹文端公时居首揆,素所推抑。文恭病剧,文端往视曰:“吾辈均老,不知谁先作古人。”文恭拱手曰:“还让中堂。”盖习于谦,初不自觉也。

◎米汉发之放浪江湖宛平米紫来先生汉发,为王文贞公崇简之婿。能诗善画,时呼为小米,性放浪不羁。康熙间举博学宏辞,授编修,典南乡试。故事试差,复命不得过一年。先生六月朔赴南,事竣浪迹江楚,到处流连,至十二月犹未还归。兄王瞿庵遣人敦迫乃就道。及至都,见人辄言曰:“我乃被人押解来京耳。”众咸笑之。有命在身而浪游如是,虽近于放纵者之所为,然世之奔走京华,热心利禄者视之能无愧乎!

◎吴白华之赌饭乾隆时,吴白华侍郎素善饭。有宗室某将军,亦善饭,与齐名。一曰侍郎谓将军曰:“夙仰将军之腹量可以兼人,若某者虽非经笥之便便,至于酒囊饭袋,略有微长,但不知孰为优劣耳。请一决胜负如何?”将军笑应之。侍郎命左右持筹侍侧,每瞰一碗,则授一筹。饭罢数之,将军得三十二筹,侍郎得二十四筹,侍郎不服,约明曰再赌,将军笑曰:“败军之将,尚敢战乎?”侍郎曰:“明曰与君白战,不许持寸铁,只设饭而无ゾ。若再不胜,愿拜麾下”。于是复计筹而食,将军食至三十碗而止,侍郎竟得三十六筹。

◎彭芸楣考试之趣事彭芸楣尚书,督学浙江,考试至某府,该处文风僻陋,无一卷可入目。有三人抄袭陈文:一人一字不易,二人颠倒其文而抄之。案发,其不易一字者第一,余二人第

二、三名,群议先生之未见刻本也。发落时,先生召三人谓之曰:“汝以髫年所诵习不遗一字,记性却佳,故首拔之,为勤读者劝。汝二人卷中脱讹太多,想此调不弹久矣,今后当再加温习功也。”按,先生此举,可谓趣甚矣。

◎钱竹汀与王西庄赌胆嘉定钱竹汀宫詹,与王西庄光禄,本系至戚,博闻强记,不相上下。一曰竹汀与西庄偕行旷野,见道旁一空棺,西庄笑谓竹汀曰:“子能于今晚在此中高卧乎?”竹汀曰:“能。”比夜分,竹汀果至。将登,忽有手自棺出,紧握其臂,竹汀从容谓曰:“吾自与人赌胆,与汝无干,偶尔相扰,幸勿见责。”遂捉其腕,始知非鬼乃人也。盖西庄恐其诳己,故先卧以待,乃跃而出,相与一笑。

◎严铁桥之杀屠夫归安严铁桥可均,博综群籍,精校雠,辑书甚富,顾性跌荡。少时家居殊落拓,喜食肉,欠肉资甚多,屠某催索甚急。一曰严过屠肆,屠人又向索钱。严怒,遽夺屠刀砍之,屠踣,严惧,掷刀只身走京师,匿姚文僖公宅中。姚闭诸室,不使出,因发藏书读之,因成名儒。

◎朱竹之骗道士,秀水朱竹与某道士善,观中有枇杷二株,熟时每饷朱,俱无核。朱诘其故,道士以仙种对,朱终不信。道士素善啖,尤试霍豚。一曰朱邀之,命仆市一彘肩,故令道士见。不逾晷,即出以佐餐,融熟甘夹,饱啖而罢。因问朱以速化之法,朱曰:“偶有小术,欲以易枇杷种耳。”道士低语曰:“无他,于始花时镊去其中心一须耳。”朱曰:“然则吾之馔亦无他,昨所预烹者耳。”相与抚掌。

第二篇:天门名人 —蒋立镛(清代状元)轶事及书法欣赏

蒋立镛(1782-1842):清代嘉庆16年状元。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蒋立镛出生世代书香之家,自幼耳濡目染,养成了勤奋好学、多思善辩的性格。

【生平简介】:蒋立镛:清代官员。字序东,号芝山,又号笙陔。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嘉庆十六年进士;殿试中,以一甲一名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国史馆纂修、协修,后历任翰林院学士、朝考阅卷大臣、内阁学士。为官时,曾协助家乡竟陵治水患。善书法、对前人墨迹收藏颇多,著有《香案集》。

少年时蒋祥墀把儿子立镛放到家乡一个叫“粟洞”的山洞中,让他隔离世事,专心攻读。天长日久,虽然双腿得了关节炎,但经过严格训练,他更加学识超群、才思敏捷了。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状元。是科二甲四名便是禁烟英雄林则徐。蒋立镛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历任国史馆协修及纂修,朝考阅卷官等。嘉庆十八年,出任河南乡试副主考官。

嘉庆二十四年,出任广西乡试主考官。由于蒋立镛性格耿直,不喜逢迎拍马,故仕途不畅。其家乡湖北天门流传着不少关于他敏捷善对的故事。

青矜争出玉宫;(嘉庆帝)

朱笔独点天门。(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嘉庆皇帝

相传,蒋立镛参加殿试过后,文华殿大学士董浩和户部尚书曹振镛等人初拟的名次是一甲第三名。当天下午,嘉庆帝在御花园见从进士,进行“御批”。他翻看了初拟的一甲前十名的卷子,突然发现蒋立镛为湖北人,便问:“汝系湖北人?湖北人要开天门才能点元的。”蒋立镛不慌不忙地回答:“臣正是湖北天门人,此次是从天门赶来应试的。”嘉庆帝一听,心想,我只是一句戏言,想不到来人正是从那里来的。然而君无戏言,正要点他为状元时,又转念一想,这不是让他轻而易举地中了状元?不能,我还得试一试他的才学。打定主意,嘉庆帝和颜悦色地说:“朕出一联,还望卿能立即对上。”他瞄了一眼旁边的莲花池,便吟出了上联。“青矜”是古时对读书人的称呼;“玉宫”即皇宫。这上联的意思是说,读书人齐集在皇宫,争相脱颖而出。蒋立镛一听,心想:内涵虽然如此,但表面上还是写的眼前景物:“青矜”又可理解为荷叶;“玉宫”还可理解为水晶宫。这一句如此解来,便成了描写青翠欲滴的荷叶,从碧玉般的水面争相而出的美景。他注意到皇帝曾向莲花池瞄了一眼,自己也暗暗地向那里瞅了一眼,只见株株粉荷含苞待放,直指苍穹,顿时心里一亮,便朗声对出下联。嘉庆听罢,不由拍案叫绝。于是朱笔一挥,蒋立镛便成了状元。

千年古树晾衣架;(杨建廷)

万里长江洗澡盆。(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塾师杨建廷

蒋立镛幼年时,其父蒋祥墀便为他延聘了以严厉著称的老塾师杨建廷来府授教。杨先生培养了不少高才生,身为翰林蒋祥墀亦出其门下。杨先生重讲衙背。每讲一课,学生都要认真复讲,还须背得烂熟。他惩罚学生既严又怪,学生偶有过失,便立即以戒尺、竹片重打手掌和屁股。打过,他还要让学生对对联,若对不出,就关禁闭。他从不随便离开教室,也禁止让学生乱跑。这对活泼好动的小立镛来说,无异于进了牢笼。有一天,小立镛实在打熬不住,便背着先生与几位同窗溜到河里去游泳。一会,先生就手持戒尺赶来,大喊学生上岸。学生们怕打,谁都不敢上来。先生见状,就说:“好吧!这回先对对子,谁能对着,免打!”说完顺手把衣服往河边的树上一挂,捻了捻胡须,抑扬顿挫地念出上联。最小的蒋立镛望了望又宽又长的河水,便稚声对了下联。老先生听了不禁暗暗称奇。

稻草系秧父抱子;(蒋祥墀)

竹篮提笋母怀儿。(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父亲蒋祥墀

有一次蒋祥墀自京城回乡省亲。时值春耕,乡亲们都在秧田里拔苗,边拔边用稻草所了一把把的。蒋翰林兴致颇高,就对前来迎接他的县吏、儒生们戏出上联。在场各位苦苦思索,都对答不上。翰林转而考问儿子。立镛笑道:“这有何难?”便脱口对出了下联。大家听了,齐声赞道:“老子出得好,儿子对得巧。”蒋立镛从小练就的这种敏捷善对的本领,在以后夺状元时充分发挥了作用。

宝塔矗矗,七层八方四面;(李翰林)

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蒋立镛)

——蒋立镛应对李翰林

道光初年,李翰林外放湖北乡试主考。刚到任,便见试院门前高悬一匾,赫然丹书“惟楚有材”。他暗忖:“湖北人如此自负,我倒要试试看。”乡试放榜后,他将新取的举人召集到试院前,指着匾冷笑道:“鄂人自称‘惟楚有材’,我看未必。现出一对,各位有人对得出,留下此匾;若对不出,便将此匾摘下藏起来!”说完,指着院前的七层宝塔,笑着吟出上联。众举人面面相觑,只是摆手,无人应声。李翰林见状,哈哈大笑,命随从将匾取下。回京后,一次公余,他语带讥讽地对湖北籍状元蒋立镛谈及此事。将状元问:“众举子有何动作?”那李翰林鄙夷地说:“还能有什么动作?惟有连连摇手罢了。”蒋状元说:“我湖北人喜欢以手求语,他们对的是:‘玉手摇摇,五指两短三长’。”那李翰林听后,面红耳赤,叹道:“绝对!”此事传至家乡,乡人纷纷称赞:“蒋状元真是才高八斗,为楚人争了光。”

第三篇:来自清朝的你,我应该怎么称呼呢?|趣史

如果您穿越到清代跟清代人交流的话,除了要说当时通用的语言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称谓这个东西。您千万不要觉得您对清代人的称谓习惯很了解,现代人对于清代称谓的了解多数源自清宫戏和戏曲舞台,而事实上的称谓习惯跟那些是有很大区别的。 具体说来,称谓这件事是挺复杂的。从对象上讲,称谓就要分成三类:自称、对称和他称。自称这个大家都了解,对称是面对面的称呼。至于他称,是别人提及她时的称呼。 清代的自称、对称、他称通常界限分明,是不能混淆的。除去对象之外,称谓还有时效、身份等限定,也是您需要注意的。 总之,闲话少叙,我们来分对象谈一下称谓的问题吧。皇帝皇帝的自称一般为“朕”或“我”。其中“朕”比较偏向书面语,“我”则更多用在日常口语里。特别是在满语的场合,由于满语是不分“朕”和“我”这两个词的,所以皇帝都自称为第一人称的“bi”,即满语的“我”。如果是面对太后或者太上皇,皇帝自称一般为“我”、“臣”、“子皇帝臣”、“臣我”。 乾隆帝画像

对称方面,太上皇或太后作为长辈称呼皇帝,一般直接就叫“皇帝”,而不叫“皇上”。皇子们一般称呼皇帝为“汗阿玛”或“皇父”、“父皇”。至于清宫戏里常见的“皇阿玛”,目前似乎没见到相关的记载。 至于后宫和大臣称呼皇帝,一般叫“皇上”,旗人出身的大臣以及后宫、宫女、太监等则可以称呼皇帝为“主子”,修饰一下就是“圣主”之类的。晚清宫中的太监、宫女等还习惯管皇帝叫“老爷子”、“万岁爷”。皇太后皇太后的自称一般也是“我”,书面语上有“予”的记载,偶尔也自称为“朕”。口语上,据说慈禧太后日常说话自称是“咱家”,这个词有“zá jiā”、“zǎ jiā”两种念法的记载。至于“哀家”这个词,似乎是戏曲舞台上的,目前没见过清代太后这样自称的记载。 对称方面,皇帝和皇后一般用满语称太后为“额捏”、“太后额捏”,晚清则用满式汉语称呼为“额娘”、“皇额娘”。宫中的太监、宫女以及晚辈一般称之为“太后主子”、“老祖宗”,背后则称之为“佛爷”、“老佛爷”,有的称则为“老家主”,这应该是“主子”的变化称谓。 比较特殊的,是晚清慈禧太后让光绪和隆裕称呼她为“亲爸爸”,也有的记录为“皇爸爸”。这个称呼可能是由“姑爸”这个亲属词汇引申而来的,是晚清“女以男论”的影响。后宫后宫在面对皇帝和太后的时候,一般自称为“奴才”。这是清代八旗制度的影响。就算是皇后,面对皇帝时也要自称为“奴才”。另外根据一些记录,私下场合或许还可以自称为“吾”、“我”之类的。至于清宫戏里的什么“本宫”、“臣妾”之类词汇,目前并没见过相关记载。 后宫之间,则一般以姐妹相称,但是在正式场合则要称皇后为“主子”,因为皇后是后宫之主。而皇子、皇女等一般称呼后宫为“某额捏”,如“皇后额捏”、“某妃额捏”等。 太监、宫女跟后宫对称时,一般称自己的直属主人为“主子”,其他的后宫则称为“某妃主子”、“某主子”。后宫们在他称时,一般统称为“主位”。具体的,则可以称之为“某妃主子”、“某主子”、“某娘娘”。 顺便一提,现在清宫戏里盛行的“小主”称呼,其实在宫里并不怎么适用。清代仆人对年轻的主人,特别是主人下一辈的小主人的称呼一般为“小主儿”,“小主”一词可能就脱胎于此。 但比较重要的是,这个称呼应该是一个他称,即不隶属此后宫的仆人对这位后宫的称呼,不大可能作为对称来使用。已故帝后如果是已经驾崩的皇帝,皇子皇女便称呼他为“皇考”。其他人则可以称呼他们的庙号、谥号。 康熙帝画像

比如说康熙帝的谥号为“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一般简称为“仁皇帝”,庙号则为“圣祖”。故而康熙帝故去后,可以称呼其为“圣祖仁皇帝”、“仁庙”,有时又尊称为“圣祖老佛爷”、“康熙佛爷”。已故的皇后也是如此,一般称其谥号,如“孝献皇后”、“孝圣宪皇后”等。 当然作为常识,谥号和庙号都是人去世之后才获得的,故而绝对不能作为自称或对称……皇子皇女皇子皇女一般对皇帝、皇后等自称为“儿臣”、“子臣”。互相则以兄弟姐妹相称。太监、宫女以及大臣等,对他们或以爵位称呼,或以“阿哥”、“公主”、“格格”来进行称呼。宫女太监宫女、太监一般对主人自称为“奴才”。宫女之间,一般对称为姐妹。太监之间如果平级,则互相称呼为“某爷”。 若不平级,则低级者称呼高级者为“师父”,或称呼其身份,如“某首领”、“某总管”,而高级者称呼低级者时,出于礼貌,也可以用各种官称。但是对于身份差距过大之人,可以直接叫名字,也可以叫一些如“小xx”这样生活上的昵称或者绰号。 至于宫里的主人们,一般直接叫宫女的名字。对于太监,他们将高等太监称呼为“某总管”、“某首领”、“某回事”,关系近的则称为“某谙达”。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不能管太监叫“太监”,他们特别不喜欢这个称谓。而且千万不能管太监叫“老公”,小心他们跟您拼命哦。另外,宫里的人有时管个别宫女尊称为“某姐”,但是这只是私下的称呼,当着后宫主位时,就只能叫宫女的名字。高等皇族高等皇族中,如亲王,一般自称为“我”,偶尔自称“本王”或“本府”,通常是作为书面语使用。面对帝后的时候,则自称为“奴才”。 高等皇族之间,或直接按照爵位称呼,如“礼亲王”。若是同在近派宗支之内,则以行辈称呼。另外,也可以以字号等进行称呼。下人对高等皇族,一般称为“爵位 爷”,如“王爷”、“贝勒爷”、“公爷”等。 他称时,则只能称为“某亲王”、“某贝子”,尤其忌讳在帝后面前称其他高等皇族为“爷”。汉式的家庭家庭称谓之中,一般性的称谓,自称都是“我”,对长辈的对称则都是“您”,长辈对晚辈的对称则是称呼小名或者叫“你”。他称就是什么“家父”之类的词汇,这些就算到今天还是能用到的。 北京城里民人的称谓比较简单,就算不用我们现代的口语,您用“父亲”、“母亲”什么的称呼也肯定够用了。 不过如果您穿越到身份比较高的人家,那么家庭内使用的就很可能是一套特殊的称谓,也就是《红楼梦》里的那套以“爷”和“奶奶”作为基础的称呼。这套称呼是清代汉式世家的普遍称谓。 具体来说,这套称呼是以“家中成年男性”作为基准辈进行称呼的,“成年男性”同辈人被称呼为“爷”,配偶则称为“奶奶”。往上一辈,男性被称为“老爷”,配偶则被称为“太太”。再往上一辈,男性被称为“太老爷”、“老太爷”,配偶则被称为“老太太”。而基准辈的下一辈男性,则称之为“小爷”、“少爷”,配偶则称为“少奶奶”。

贾琏,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由于是以某一个辈分作为基准而进行称谓衡量的,所以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虽未成年,却已经是“宝二爷”,这就是因为他不但有一个已故的亲兄贾珠,还有同辈的堂兄贾琏,都属于成年的“爷”的辈分。而贾蓉虽然娶了妻室,却终究比贾宝玉等小了一辈,只是个“小蓉大爷”。满式的家庭旗人的家庭称谓,在清初主要还是用满语,到了清中期之后,跟汉式贵族的称谓进行了一些合流,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些旗人的特点,这里主要说一下满式称谓和汉式不一样的地方。 对于父亲,晚清之前一般都用满语叫为“阿玛”,晚清则有叫“爸爸”、“老爸”的,不过传统家族还是叫“阿玛”为主。对于母亲,清初一般用满语叫为“额捏”,清中后期开始叫“奶奶”、“额娘”,个别人家还叫“阿家”等。 但是您千万别叫嫡母为“娘”,因为在清代旗人家中,“娘”这个字要么是称呼父亲的妾室的,要么就是称呼仆妇的。而对于庶母,则要看家里的习惯,有的叫“某奶奶”,有的叫“某娘”,有的叫“姨”,不一而足。 其他的亲属,祖父用满语称为“玛法”,晚清也叫“爷爷”。祖母在清初用满语称为“妈妈”,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太太”。 伯父在清初用满语称为“阿穆吉”,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大爷”,如二伯父,即是“二大爷”。伯父的配偶伯母,在清初用满语称为“阿穆”,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大大”,如“二大爷”的妻子,即是“二大大”。 叔父在清初用满语称为“额齐克”,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叔叔”或“某爹”,如三叔父,便称为“三叔叔”或“三爹”,叔父的配偶叔母,在清初用满语称为“欧克”,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婶儿”。 至于姑姑,在清初用满语称为“姑”,清中期以来一般都称为“某姑姑”或“某姑爸”。这也是晚清“女以男论”的影响。至于姑姑的丈夫姑父,则称为“姑父”或“姑爷”。仆役清代仆役的统称为“家人”,这可不是什么血亲的意思呢。清代“家人”专指奴仆。 仆人面对主人时,均自称为“奴才”或“奴婢”。他们互相之间的称呼一般就是民间的称呼,尊称也就是“某爷”、“某管事”而已,不需多说。但是有时有上下级关系,比如说使女管其上司的仆妇就要称呼为“姑姑”。 至于主人称呼他们,如果是不怎么有头脸的仆人,则直接叫名字,或者称呼其亲属关系,叫“某某家的”,或“某某的谁”,甚至直接叫姓氏。 如果是使女的话,则直接称之为“丫头”、“使唤丫头”。如果是有一些头脸的仆人,比如说是自己长辈的贴身仆人之类,就不能这么叫。 如果是得力的仆妇,称呼为“老妈”。有身份的使女,称之为“丫鬟”,甚至于“某姐”、“某姑娘”。如果是太监,最高的称谓“某首领”、“某谙达”,其次的尊称则是“伴儿”。

第四篇:清代美学论文

服 装 学 院

西安工程大学

服装美学论文

题目: 清代宫廷服饰文化

学生姓名

********

************** 指导教师

*********

服装设计与艺术

服艺***班

******级

摘要

衣冠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必备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外,还代表这一定时期的文化。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中国服饰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因此服饰史是一个国家特别是文化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清代宫廷服饰为研究对象,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清代宫廷服饰发展的历史背景为基础,阐述可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和改制,详细介绍了清代皇帝、皇子、皇室宗亲、后宫命妇、百官的服饰,以此来代表清代宫廷服饰。我从最为直观的服饰款型、色彩到不同等级人的服饰要求再到稍微细节的绣饰图案、配饰五个方面剖析了清代各种服饰要素的文化和服饰演变的内在因素以考察清代的兴衰流变,从而研究出清代宫廷服饰的时代价值、所代表的符号意义以及对现代服饰的影响。清朝时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随着其建立、强盛。衰弱以及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在中国服装史上,清代服饰形制是历朝服饰中最庞杂、最繁复、等级之最森严的一个朝代、所以研究清代宫廷服饰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清代;宫廷服饰;文化;影响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综述························································3 第二节 本文内容····················································3 第二章 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和历史背景································3 第一节 清代历史简述················································3 第二节 清代入关前的服饰············································3 第三章 清代宫廷服饰的发展史········································4 第一节 清代入关前的官服制度········································4 第二节 清代前期宫廷服饰制度········································4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宫廷服饰制度······································4 第四章 清代皇族服饰················································5 第一节 皇帝服饰····················································5 第二节 皇子、皇室宗亲的服饰········································8 第三节 后宫命妇服饰················································10 第五章 百官服饰···················································13 第一节 清代官服制度的形成··········································13 第二节 清代各级官员的服饰·········································14 第六章 清代宫廷服饰对时代价值和对中华服饰的影响···················15 结论······························································17 参考文献···························································18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综述

清代服饰史在《清十录》和《大清会典》中详细记载的,清代虽然不太注重服饰的记载,但对服饰有明确的要求。近年来清代服饰一直不乏关注,王云英的《清代满族服饰》讲述了清代习俗与服饰的关系、清代的官服等方面的内容,考证了清代满族服饰的流源及其制度。黄能馥、陈娟娟编著的《中国服装史》,系统的将历代服饰制度、形式、面料、纹样、首饰、配饰、等一一展现出来。后来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戴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等都对清代服饰有了深刻的阐述和剖析。

第二节 本文内容

本文以清代的宫廷服饰为研究对象,内容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对清代宫廷里的人物服饰进行分析。从服饰的材料、色彩、款式、图案、配饰等。不同场合皇帝、皇子、皇室宗亲、后宫命妇、百官的服饰一一展现出来并进行分析。

第二章 清代宫廷服饰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清代历史简述

三、清朝是以满族为核心建立的中国最后一个君主集权制王朝。在其经历的268年统治过程中,服饰从满清入关时坚持典型的游牧服饰并强制汉人更易服制,到满汉两族服饰融合的短期繁荣,再到西风渐进时的后期衰落等变化,而这种发展和演变与当时的政治密不可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满清入关,汉人易服,

二、短期繁荣,满汉相融

三、后期衰败,西风东渐。

第二节 清代入关前的服饰

一、女真先民的服饰

清代服饰的起源,还要从最早的肃慎人说起,肃慎人的服装非常简陋,用动物毛皮制袍服,禽类尾做装饰。真正的服饰出现了

二、女真服饰

女真由于生产力发展,并且与契丹、高句丽、汉族来往更多,受影响大,服饰有着更明显的地域特点。体现贫富等级分化。女真建立金国之后,开始重礼仪服饰制度。吸收宋代官服制度,也开始穿朝服。冠服的款式为窄袖、盘领、缝掖 衣长到小腿和胫骨之间,行动自如,便于骑马。衣服以白色为主,装饰上以“鹘捕鹅”“杂花卉”花色为主,一方面麻痹猎物,另外体现可渔猎的生活方式。

三 入关前的清代服饰

努尔哈赤、皇太极,女真在穿衣打扮上不理旧俗,有明确的服饰制度,体现等级的至高无上。还利用服饰,进行整治的笼络手段。

努尔哈赤时期的女真贵族冬天戴貂皮帽,穿齐膝的毛皮镶缘袄或蟒衣。男子戴元狐大帽、春戴尖樱貂帽,穿缎靴;女子冬戴尖樱貂帽,缀樱团帽,夏戴尖樱凉帽。这是对官宦人的要求。这一些列服饰的改制都是为了政权的需要,显示等级制服的出现。

第三章 清朝宫廷服饰的发展史

第一节 清代入关前的官服制度

一、努尔哈赤初定服制

清代的官服制度始于后金,即努尔哈赤在基本结束统一女真各部落战争之后,于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起初并没有尊卑贵贱的分别,但后来满族统治者为了维权,逐渐形成服饰禁制,令众家贝勒一律穿带披肩的朝衣,“披肩领”形似披肩,叫“大领”区别臣庶。当时“披领”是尊卑身份的标志。文武百官的朝服配套穿用,这也是清代官服制度的开端了。

命天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又进一步制定了官员的补服制度,就是带有补子的衣服,作为官员的品级或文武职别的徽识。

到此为止,努尔哈赤时期的服制已初步完成,随着后金政权有奴隶向封建制的转变清代官服制度不断发展、健全。

第二节 清代前期宫廷服饰制度

一、清代前期的宫廷服饰沿革

这次定制,在款式、衣料及纹样上都进行了详细的厘定,不仅对文武百官、朝野上下的服制进行了规定,而且对八旗命妇的服饰也进行沿革的规定,这也是请满族入关后进行的对衣冠最详细的定制,伺候清代再次基础上进行了更加完善的更改和补充。 二 、剃发易服变革

满族统治者初入关时,实行残酷的镇压政策,对于服饰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的制度,清军入关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半剃半留”的满族人传统发式。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宫廷服饰制度

服饰是文化的载体,随着清朝的稳定和发展,清朝服饰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禁止以汉族服饰替换满人骑射服装。其特点是不同的服饰,纹章与官位品级相互

对应,冠服中的蟒袍,三品以上绣九蟒,四品以下绣八蟒,七品以下为五蟒,袍的下摆绣上水云图案,以天蓝色为正色。皇太子着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下属官员未经赏赐不得着黄色。

补子服则以缝补在褂子上不同图案的补子来区分品级的高低。如贝子以上的官员用圆形补子,一品至九品官员皆用方形的补子。补子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按照一品至九品补子上的飞禽的顺序依次是仙鹤、锦鸡、孔雀、云鹤、白鹇、鹭鸶、鹌鹑、练鹊。此外,帽子上也有标示品序的“顶戴”“花翎”。乾隆之后便把汉族传统的“十二章”和补子服纹饰应用到了清朝的服饰制度上,这也是清朝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体现。

第四章 清朝皇族服饰

清代的冠服制度按等级分为皇帝、皇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额驸、公、侯、伯、子、男、将军、一至九品官等多层。皇太后、皇后、妃嫔 以下至公主、福晋、夫人、命妇等,他们的冠服、朝珠及其它装饰业各有所不同的规定。

第一节 皇帝服饰

保留了满族的服饰特征,同时借鉴了历代帝王的服饰图案、章纹、创造出了独特的一代王者衣冠制度。按用途不同分五类:规格最高的是举行盛大典礼时穿的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穿不同的服装要戴不同的冠帽如礼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服冠,且腰间系相应的“带”。 一 礼服

1、朝服

朝服是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等重大典礼所穿的礼服,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的袍裙相配而成。衣袖分两种,一种由三部分组成:袖身、综袖、马蹄袖;另一种由袖身和马蹄袖组成。

清代虽沿用了十二章的纹饰,但在位置上和历代有所不同。(如图4.1所示)

图 4.1 朝服

与朝服相配的还有朝冠和朝珠。

此款冬朝服为康熙皇帝所穿,披领和边用紫貂制成,袖端用熏貂皮制成。袖由袖身、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右衽,两肩及胸前后各绣五爪正龙一条,明黄缎地,绣五彩金龙,海水江牙纹饰为主,紫貂皮缘边。(如图4.2所示)

图4.2康熙皇帝黄缎绣云龙貂皮冬朝袍 2皇帝的端罩

端罩,满语称作“打呼儿”是清代皇帝及各级官员冬季套在朝服、龙袍或蟒袍外的一种礼服。 3 衮服

皇帝的礼服之一。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将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

图 4.3 衮服

二 吉服

吉服就是每逢吉庆典礼时,穿用的一种服装。皇帝的吉服分为龙袍、衮服以及与之相配的吉服冠。 1 皇帝的龙袍

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如图4.4)

图4.4十二章

三 、常服

皇帝的常服就是平时宴居时所穿的衣服。

四、行服

行服饰一种专供出行骑马时所穿用的衣服。

五、皇帝的雨衣

皇帝的雨衣有六种,均是明黄色,加立领。

第二节 皇子、皇室宗亲的服饰

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未来统治者,皇子的地位在其所在的历史时期极为重要的,仅次于皇帝,皇子的服饰与皇帝的服饰一样讲究,象征着其特殊的身份。清代的皇子也不例外,有朝服,吉服等不同。

1、皇子的朝服

只是纹样和皇帝的有所不同而已。有两种形式,两种纹样的颜色均为金黄色。

2、皇子的吉服

(1)蟒袍

蟒袍也称箭衣。一般官员着蟒袍。以蟒数和蟒爪数量区分等级。皇太子着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下属官员未经赏赐不得着黄色。

(2)龙褂

龙褂是皇子专用的服饰,它是穿用于蟒袍之外的一种礼服。据《大清会典》规定:“龙褂,色用石青,正面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间以五色云。”

(3)吉冠服

二、皇室宗亲服饰

清代皇室宗亲的名号自上而下分别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奉国将军、固伦额驸、公民、侯、伯、子、男。清代官服制度是从亲王、贝勒、贝子等的制服开始的。

1、朝服及配件

早在后金时期,带有披肩领的朝衣就是皇室宗亲区别庶民的标志,这便是后来清代朝服的雏形。

2、吉服及配件

皇室宗亲的吉服样式、性质、用途几乎和皇帝的龙袍、衮服、吉服冠相同、只是在颜色和纹样上有所不同,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王补子,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如图4.5所示

图4.5官服补子

3、马褂| 马褂是清代最常见的一种服饰:长不过腰,袖长及肘的短衣,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

图4.6(2) 琵琶襟

图4.6(3)大襟马褂

4、行袍

行袍是外出服饰之一,与行褂相配,右衽、大襟、窄袖、有箭袖、四面开衩,右面的衣裙下短一尺,比常服袍短十分之一,袍右襟裁下一块,骑马时打开,平时用纽扣系住,又称“缺襟袍”。

5、行裳

第三节 后宫命妇服饰

清代满族贵族妇女亦有官服,同清代男子官服制度一样,也有朝服、吉服之分,并且同样一招穿着者的不同身份,分设不同的图案和各种饰物。妇女官服根据妇女的特点,增加了一些饰物和特点,如金约、领约等。

一、皇太后、皇后的服饰

1、皇太后、皇后的朝服由朝褂、朝袍、朝裙、朝冠、朝珠等组成,朝袍以明黄色缎子构成,分为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

(1)皇太后、皇后的朝褂

有四种样式,都是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圆领、对襟、缺绣、后开衩,上身瘦下身宽松的长背心式,其中三款有襞积,一款为通体竖裁,朝褂领后还垂明黄色的涤条,条上缀饰珠宝。

图4.7皇太后、皇后朝褂

(2)皇太后、皇后朝袍 分为冬夏朝袍,均为明黄色,冬天有三种,夏天有两种,基本款式为:披领、护肩与袍相结合(如图4.8)

(3)朝裙 朝裙上面是右衽背心,下面为大摆裙,两部相连为一个裙子,中间有襞积,上为红色织金寿字缎,下为石青行龙妆缎(如图4.9)

图4.8 皇太后、皇后朝袍

图4.9 朝裙 (4) 朝冠

“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如图4.11)

(5) 朝珠

朝珠是挂在颈项间垂于胸前,由一百零八颗珠子串成,无疑是源于佛教的数珠。(如图4.10(1)(2))

图 4.10 (1)朝珠 图 4.10 (2)朝珠 图 4.11朝冠

二、贵妃、嫔妃服饰

(1) 朝褂 褂用金黄色,与皇后相同

(2)朝袍 皇贵妃用明黄色,与皇后相同,贵妃朝袍用金黄色,嫔用香色。 (3)朝裙 与皇后相同,皇贵妃朝褂与皇后相同

(4)朝冠 “冬用熏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珠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冬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珍珠一。” (5)朝珠 “三盘,密珀一,珊瑚二,与皇后同。”

(6) 金约 “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与皇后同。”

(7)领约 贵妃领约 “ 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 (8) 彩悦 用金黄色“云芝瑞草”,嫔妃五绣纹,余与贵妃同”

2、吉服 贵妃以下的冠服及垂绦皆用金黄色,前后两肩正龙各一,襟夔龙四”

三、其他服饰、配饰

1、霞帔 在我国南北朝时,就出现,隋唐盛兴,宋以后作为贵妇的命服,不同的朝代色彩,款式各有变化,因用鲜艳的五彩锦绣材料制成,故名为霞帔。常与“凤冠”配套使用,“凤冠霞帔”,已成为封建社会妇女向往荣华富贵的象征。

2、氅衣 氅衣与衬衣的款式大小异同,是清代后期出现的女服,是袍服的一种,衣肥,袖子宽大,氅衣和衬衣都是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但衬衣没有开衩,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衩一直延续到腋下。(如图4.13)

3、云肩 云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清代多在女子婚礼服上穿用。清末江南女子梳低垂的发髻,恐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沾污,故多在肩部戴云肩。(如图4.12)

如图4.12 云肩 如图4.13 氅衣

4、簪 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发型用。另一种为装饰簪,多选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精美图案的发簪,专门用于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

5、满式女服

长袍:满族妇女着直身长袍,袖口平且大,圆领,右衽,有五颗纽扣,长可掩足。长袍的衣领开始较低,后逐渐加高,如果无领时往往在颈间围一条围巾。(如图4.14(1)(2)(3))

6、旗鞋

清代皇后服饰--妇女的缠足之风,到了清代尤为盛行。汉族妇女以穿弓鞋为多。满族妇女不缠足,大多穿旗装穿木低的丝鞋,时称“高底鞋”。由于形似花盆,也有称为“盆底鞋”。有的像马蹄,称“马蹄底鞋”。鞋跟都用白细布裱蒙,鞋面用刺绣、穿珠等工艺,慈善太后穿的高底鞋,把鞋头做成一个凤头形,嘴衔珠穗,称为“凤头鞋”。此图为满族妇女所穿的高底旗鞋。 (如图4.15)

如图4.14长袍

如图4.15(1)高低旗鞋

如图4.15(2)旗鞋

如图4.15(3) 旗鞋

7、荷包

荷包在清代宫廷是一种精巧的配饰,除了平时挂戴,在生日、满月、过礼、迎亲等活动,都将荷包作为礼品和信物送给对方。

第五章 百官服饰

第一节 清代官服制度的形成

清代的官服有严格的制定,早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大部落开始就坚持以满洲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官服制度。历经数十次的修订,越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最终鼎成于经济、政治处于巅峰的乾隆盛世。此次制定,直到清末,并无大的改动,作为一代衣冠制度,传承于清代。

第二节 清代各级官员服饰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篡位,建立可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服制度。

一、 官员服饰

1、 顶戴花翎 “顶戴”俗称 “顶子”,是指清朝官吏帽子上所嵌的宝石而言,是清朝官服中特有的一种标志方法。以下是从《大清会典》上总结而成的(表5.)

表5.1 各级官员顶戴朝冠顶戴

2、补服

补服是清代重要的礼服,文武百官的补服与皇帝的衮服、皇子的龙褂的作用一致,皆为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有无颗纽扣的青色外衣。

图5.1官员补服

根据《大清会典》规定:圆形补子为皇亲贵族所用,方形补子为文武官员所用。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如图5.2)是补子的图案。

如图5.2补子的图案

3、朝服

朝服就是朝觐之服,一般说天子视朝、巨属入朝时所穿的礼服,文武百官的朝服,其款式与穿法与前所述的皇帝的朝服一致。只是颜色与纹绣不同。

四品官以上为“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五品至七品“色用青石,片金缘,通身云缎,前后方阑,行蟒各一”;八九品至未入流官员朝服,“青石云缎,无蟒,领、袖俱青委缎,中有襞积,冬夏用之。”

4、蟒袍

穿在外褂之内的一种以蟒纹饰的袍。其中款式和皇子的相同,只是服色和蟒的多少油严格的区分。

5、朝带和朝珠

(1)朝带 是一种四块金属板为装饰,衔接丝带的“腰带”。带子的的颜色和金属板的镂花镶嵌,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2)朝珠 目的辨别等威,昭品秩。

第六章 清代宫廷服饰的时代价值和对中华服饰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清代宫廷服饰的梳理,使我认识到服饰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学术界

认为:“中国服饰与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的历表明,随着文明传播与时代进步,御寒避暑已不再是服饰的主要功能,与此相应,服装及文化的政治、礼教等一系列社会功能连同服饰的展现等社会作用,却愈益凹显,并且不断得以强化,从而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注入可异常丰富的内涵,而在此过程中,清代服饰从主到官各个层次的规制与样式都表现尤为突出。”就清代宫廷服饰而言,也发生了一系列非常明显的流变,具体表现为:第一,入关前由于地域性显著,服饰表现为使用价值突出。第二,清朝定鼎中原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清代宫廷服饰审美的价值凸显。

清代服饰对现代服饰也产生了一些深渊的影响,一些清代宫廷服饰如:马褂、旗袍等不但是当时男女的典型服饰,而且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备受推崇,旗袍是我国富有民族风的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人成为“旗人”故称“旗袍”。旗袍的顽强的经受了政治革命和潮流时尚的巨大冲击,成为今天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饰之一。

结论

清代服饰史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专家指出:“清代服制的变化,是由外力促成而产生的改革与变化,从着衣的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形成它是以新代替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前进的产物。因此,可以说是这种变革,已经形成我国传统式服饰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突变。所以说这种改革是起到了推进服饰演变的积极作用。”

本文以清代发展的背景为基础,通过对清代服饰的发展史和清代的服饰改制的研究,详细介绍了清代皇帝、皇后、百官等的服饰。清朝在吸收其他民族实用东西的同时也长期保存着其本名族特色。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身上的衣着如一面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参考书目:

1、《后汉书》卷85《东夷列传-挹娄》

2、《大清会典》,尊孔子社藏书,卷二十九。

3、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5、方式济:《龙江纪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清太宗文黄记录》,卷十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

7、《清太祖实录》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 参考文章:

1、魏松青:《文武参考资料》,《介绍几件朝袍衣料》,1958年版,第九期。

2、王云英:《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版,第三期。

3、何本方《文史知识》《清代官服中的袍与褂》,1987年版,第二期。

4、刘璐:《故宫博物院院刊》,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一期。

第五篇:清代文学

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名词解释

1、梅村体

2、神韵派

二、填空

1、清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贞为代表的神韵派、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诗派、吴伟业为代表的梅村派。

2、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诸家既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魏禧、汪琬。侯方域的散文以才气见长,名篇有《李姬传》和《马伶传》、《任源邃传》。

4、“岭南三大家”是指屈大均、梁佩兰和陈恭尹。

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吴梅村的诗作《圆圆曲》中的名句。

6、清初词派“阳羡词派”代表陈维崧、“湘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以及自成一格的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被称为清初词坛三大家。

7、吴伟业以唐诗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和自伤身世,他的最大贡献在七言歌行梅村体,代表作是《圆圆曲》。

8、钱谦益建立起“诗有本”的真情论,主张兼采唐宋,创建虞山诗派,其代表作为《后秋兴》。

三、简答

1、略述顾炎武诗歌表现的爱国思想。

2、清初有哪些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

1、试述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2、试述吴伟业诗歌创作的成就。

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一、名词解释

1、苏州派

2、“一人永占”

3、南洪北孔

4、《闲情偶寄》

二、填空

1、《闲情偶寄》是李渔的戏曲论著,其中《词曲部》、《演习部》两部分,分别是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理论论述。

2、传奇《双熊梦》又名《十五贯》,作者是朱素臣,《均田乐》的作者是尤侗,《风筝误》的作者是李渔,《秣陵春》的作者是吴伟业。

3、《桃花扇》是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

4、《桃花扇》的作者和《长生殿》的作者并称为“南洪北孔”,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

5、李渔擅写风情喜剧,体现其追求娱乐本位的创作宗旨,作剧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风筝误》为其代表作。

三、简答

1、清初剧坛上主要有哪几类作家不同风格的创作?

2、简述《清忠派》的思想内容。

3、《长生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简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5、《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6、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

1、试析《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2、试析《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形象。

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

一、名词解释 才子佳人小说

二、填空

1、清代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改编迈入个体独创的阶段。

2、清初的小说续本大致上有

两种做法,其中较优秀的续书有陈忱的《水浒后传》。

3、题为“西周生辑著”的《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一部以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用山东方言写成的。

4、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有《玉娇梨》和《平山冷燕》,代表作家是天花臧主人和徐震。

5、清初的拟话本有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

三、简答

1、简述清初白话小说的类型及总体成就。

2、简述《醒世姻缘传》的思想内容的特点。

3、简述李渔在白话小说方面的成就。

4、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聊斋志异》

一、填空

1、“聊斋”是书斋的名字,因集中作品多写鬼狐怪异的故事,故称“志异”。

2、“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对蒲松龄作品的评价。

3、《聊斋志异》之后较有影响的文言小说集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新齐谐》,沈起凤的《谐铎》等。

4、《聊斋志异》共近500篇,从文体上看,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叙事委婉曲微如唐人传奇的篇章。清代学者纪昀讥其“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之为“拟晋唐小说”。

5、《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简答

1、蒲松龄一生的境遇如何?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2、简述《聊斋志异》的成书情况。

三、论述

1、试述蒲松龄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

2、试述《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3、如何理解鲁迅所说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特色?

4、分析《婴宁》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五章、《儒林外史》

一、填空

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典范之作。

2、“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队《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作的评价。

3、《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实则展示的是清朝的社会状况,小说表达了作者

的基本思想。

4、小说塑造了两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笑的典型人物是范进和周进,还塑造了堕落无行的劣绅严贡生,以及真儒名士的典型王冕。

二、简答

1、略述《儒林外史》讽刺文学的特征。

2、《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三、论述

1、试述杜少卿形象塑造的意蕴。

2、试述《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突出成就。

3、试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形象。

第六章、《红楼梦》

一、名词解释

1、脂评本

2、程甲本

3、程乙本

二、填空

1、《红楼梦》本名为《石头记》,最初以80回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传抄本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的评语,故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

2、《红楼梦》全书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补,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将钱80回和后40回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称程甲本。

3、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之得到广泛传播。

4、近代数以百计的《红楼梦》戏中,梅兰芳的《黛玉葬花》和荀慧生的《红楼二尤》等经过杰出艺术家的创作,成为戏曲节目中的精品。

三、简答

1、《红楼梦》的主要版本有哪些?

2、简述《红楼梦》的艺术结构特点。

3、试述《红楼梦》的影响。

四、论述

1、试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

2、怎样认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3、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怎样认识这个评价。

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一、名词解释

1、格调派

2、肌理派

3、常州词派

4、桐城派

5、义法

6、性灵派

7、《骈体文钞》

二、填空

1、清中叶重要诗派有以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

2、赵翼、蒋士栓与袁枚并称为“乾隆三大家”。

3、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派别是桐城派,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号称桐城三祖。方苞提出义法的主张;刘大櫆着重探讨义理、书卷、经济的关系;姚鼐欲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

4、清代最杰出的骈文作家是汪中,他的代表作是《哀盐船文》。

三、简答

1、清中叶有哪些较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清中叶有哪些较重要的词派和词人?

四、论述

1、试述袁枚与性灵派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

2、试述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

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

一、名词解释

1、花雅之争

2、京剧

3、弹词

4、鼓词

5、子弟书

6、《吟风阁杂剧》

二、填空

1、随着考据学的兴盛,清中叶出现了许多炫耀学问的小说,代表作是李汝珍所作的《镜花缘》。

2、《雷峰塔传奇》为乾隆初黄图珌所作,后由戏曲艺人陈加言父女改编,又经方成培加工,成为比较完善的本子。

3、清中叶较有影响的传奇作家是蒋士栓,现存剧作以《藏园九种曲》最有名,其中有《桂林霜》、《冬青树》。

三、简答

1、试述《镜花缘》的创作特色。

2、简述清中叶戏曲创作的状况。

四、论述

试述中国戏剧史上的“花雅之争”及其重大意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青春校园晚会范文下一篇:七大惠民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