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场理论课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9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电磁场理论课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作为农电和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连接纽带,学好该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课程多年的教学和探索,针对课程特点,定位了课程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电磁场理论课课程设计论文 篇1:

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特点,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专业建设的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实践教学环节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字】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 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来的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三个本科专业合并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放在理学电子信息类一级学科下[1]。虽然,它归口于理科专业,但它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适应面广、历史较短而又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我校于2006年开设了该专业,目前每年招生规模能稳定在150人左右,已初步形成了该专业的教学体系,为提高本专业办学质量,本文就目前该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进行探讨。

1 我院该专业课程结构特点

跟传统专业一样,本专业分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大部分。特点是减少了理论课的课时,增加了实验实践课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并使其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

(1)注重基础教育

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开设了普通物理,普物实验;加强英语和计算机文化训练,基本做到计算机课程四年不间断。这样,在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强化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训练

在总的学时减少的前提下,对专业基础理论课加强,如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都保证理论课时在60学时以上,实验课时在20学时以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能力,形成宽厚的专业基础。

(3)加强实践环节

该专业的实践实训时间是我院理科中最多的。除了每门专业课程都独立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外,大一和大二暑期安排有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大二和大三都安排有两周的电子电工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大四第一学期安排有8周的专业实习;第二学期安排有8周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撰写,八周的毕业实习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科研训练,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设计制作能力、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使其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2 该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口径宽,特色不突出

该专业是一门理工结合的交叉学科。它涉及知识面很宽,主要包括:无线电物理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信息与电子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目前大多数高校根据自身的教学优势,将其分为两个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选修相应课程,这种培养模式比较有利于学生将来选择就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但从课程设置来看,绝大部分院校的此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或电子科学技术,甚至与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差别不大,特色不够突出。

(2)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由于是新兴专业,加之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器件、新技术等层出不穷,大多数院校有着本专业系统教育背景的教师少,刚从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稍多,但他们又缺乏系统的教学实践,所以师资队伍结构不太合理,师资力量不强。

(3)实验实践力度不够

尽管大多数院校很重视实验实践教学,在教学时间上也给予了保证。但课程实验内容过于单一,绝大多数是验证型实验,学生面对的是试验箱,连线、开电源、看现象、记录即可,缺乏设计型和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和内容。特别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上,和社会接触的力度不够,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够。

(4)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有待改进

本科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扩大学生的视野,重视分析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思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适时的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3 专业建设建议

(1)保证执行和管理力度

成立校级该专业建设和评审委员会,该评委会的成员要具有建设此专业的学术水平和能力,还应具有公正客观的高尚品质。应客观地就该专业的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专业人才规格、主干课程和教学计划、办学条件、科研方向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评估,对该专业建设既起诊断作用, 又有导向和调控作用。

(2)突出特色,加强专业方向建设

教育部于1998年10月提出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四个知识点: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信息;电路与系统;计算机[1]。结合我校师资条件和具体实际,改革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其分为两个专业方向:应用电子技术方向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示例)。并加强对相关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程。

(3)具体落实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为目标,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验室硬件到位,保证开放时间;加强实验室文化建设,改变实验考核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明确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和设计型实验的开放;制定工业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等实践训练方案并严格执行;明确教师指导,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小组与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

专业理论课程设置:

(1)必修课: 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Protel DXP(自修)、电磁场与电磁波、信号与系统等

(2)限选课:应用电子技术方向:电子工艺学(自修)、电视技术、集成电路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方向: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自修)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Java程序设计

(3)任选课(选修4门)电子测量与仪器、数字视频技术、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原理、局域网技术、卫星通信原理、光纤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原理

(4)提高教学水平

在师资力量不是特强的情况下,建议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不分开,即某专业课实验教学由该专业课的理论老师来指导,并进行“六个一”。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就该专业课程建设或教学体会进行交流;每两周进行一次公开课,课后互相提出宝贵意见;每月进行一次学生座谈会,及时反馈学生对相关课程教学的见解;每学期至少和相关兄弟院校进行一次学术交流;每年暑期派老师去企业或实践基地进行一次生产实践;每两年进行一次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建设。

4 小结

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不断改善和完整[2]。但如果我们提高了该专业建设质量,狠抓了教学环节,则我们的招生和就业就水到渠成,我们的高校就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清海.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8.

[2]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67-71.

作者:朱高峰 张艳蕾 阮许平

电磁场理论课课程设计论文 篇2: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经验与探索

摘要:“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作为农电和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连接纽带,学好该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课程多年的教学和探索,针对课程特点,定位了课程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电力系统;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倪晶(197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讲师;房俊龙(197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东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它连接了之前学习的电工、电子、电机、自动化、计算机、高等数学等理论基础课程,又对后续的主要专业课程(如继电保护、架空线路、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等)做了理论的基础准备,因此该课程是理论课、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和工程应用研究的过渡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等实验和实践环节也要大量应用电力系统分析的课程内容,因此,学好这门课程对电气化及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开启电力系统学科大门的一把珍贵钥匙。

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直以来,学生普遍反映“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难学、难懂、难算,教师也感到难教。这门课程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方面,由于近年来高校对教学体系的多次改革,授课学时数大大减少,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削减,使得课堂教学中课程进度较快,习题做的较少;学生方面,由于课程中概念多、计算多、公式多、数学推导多,且理论性和工程性较强,因此学生感到课程难度很大;课程方面,本课程涉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知识太多,例如电路、电机、电子、电磁场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了畏难的情绪,进而影响了学习的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优化,适应农电人才培养

电力系统分析由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构成。稳态分析主要针对系统在对称稳态运行下参数的分析和计算及有功、无功功率对系统运行的影响,主要内容有线路变压器的参数和模型、网络潮流计算的手算和计算机计算以及有功、无功对电压和频率的影响。电力系统暂态分析是对系统发生故障时,系统中主要参数的分析和计算以及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内容包括对称和不对称短路时参数的计算以及系统的静态和暂态稳定性。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这两大体系构成了电力系统分析的全部内容,把握了这样一条主线,对学习课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注重电力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计算方法的讲解,而对于较繁琐的理论推导或者实际应用性不多的内容可以适当精简。如在推导长输电线路的等值电路时,用到了许多电磁场和高等数学的知识,内容复杂抽象,学生学习、理解非常困难,学习上出现畏难情绪,在授课中可将公式推导适当简化,主要掌握结论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再如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中,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网络系统规模的增大,手算潮流已经不能适应对现有网络进行计算,因此教学中对应用性不多的手算潮流部分做了精简,保留原理公式的推导,而把计算的重点主要放在用计算机来求潮流,既能突出教学的重点又减少了学生的负担,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1.情感交流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亲其师,信其道”是说当学生对老师感兴趣时也会对他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因此,作为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多与学生沟通,多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能信服、甚至崇拜老师,进而喜欢上这门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讨论法,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在每节课的最后,给学生提出下次课程的一个重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地查阅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针对题目和查阅的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这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使教与学的过程都得到了提高。

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黑板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在传统的黑板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数学公式的推导和画图,教学效率较低,且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推广,这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图片、影像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去大量的黑板画图和公式的书写时间,节省的时间可以用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自身的弊端:信息量大,课堂进度较快,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进而影响了授课的效果。因此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要发挥传统黑板教学的优势,使二者共同参与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在讲授同步发电机的原始方程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图像和动画的效果,通过对发电机模型和实物的展示,使学生对同步发电机内部的结构及各绕组间的位置关系有了直观而清晰的了解和认识,对学习同步机的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理论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好知识的关键点,而良好的实践是对理论的升华。因此在课堂授课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设有专业的“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对电力系统稳态和暂态分析中各种主要的运行特性和状态进行了模拟实验,促进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如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方式的实验、电力系统功率特性和功率极限的实验、电力系统不对称短路及短路波形的测试实验等。

加强实践教学的另一个做法就是使学生深入到生产工作的现场,为此专业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省内多家电业局结成友好合作单位,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使学生了解并熟悉了专业工作特点及要求,对今后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5.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而单一的考试方式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因此我们采用了闭卷+开卷+实验+实习等多种手段的考核方法,培养学生从死记书本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方向发展,加大动手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降低笔试成绩所占比重,为培养高素质的电力人才进行探索工作。

四、探索初步成效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为满足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实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理论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光琦.电力系统暂态分析[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何仰赞.电力系统分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憬华.“电力系统分析”多媒体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94-195.

[4]王敏.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倪晶 房俊龙 李明

电磁场理论课课程设计论文 篇3: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系统性强,概念抽象,公式繁杂,涉及很多物理知识与数学分析方法。基于这些特点,并结合本校近年来的教学情况,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对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进行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 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课程主要涉及电磁场与电磁波基本理论和微波工程两个方面,电磁场与电磁波基本理论主要研究电磁场源与场的关系以及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基本规律,微波工程主要讨论电磁波的产生、辐射、传播及电磁微波理论在工程上的各方面应用。课程涉及大量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各种数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把握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真正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结合本校办学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改进本课程的教学,以适应本课程概念抽象、工程性强及教学要求高的要求。

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与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同属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一课程体系。而课程所需的数学方法则来源于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等数学基础课程。这些前修课程均安排在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之前。但相关课程负责人之间缺乏密切且有效的沟通,整个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课群体系。前修课程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反之,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学习也会影响到一些后续的专业课程的深入,包括毕业设计。

我们根据本校近年的教学经验,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尝试调整整个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大学物理、电路分析以及相关数学基础课程构成一个课群。其中专业课程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甚至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课程,但基础课程不能变。为了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能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在课群建设时,设置主要的内容,去掉该课群中重复的部分,及时将科研成果以及教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课程的精髓部分,又能节约一些课时。如在大一的大学物理课程中,可适当地侧重静态电磁场理论的教学,从而减少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静态电磁场的学时数,将时变电磁场作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讲授的重点。再如在大三的本课程中,可对微波工程部分内容,按照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需要选择性地教授

除了以上对各门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还需要对各课程进行统一设计,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在大一的大学物理课程中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电磁波实际是如何在空间中进行传播的,然后在大三的本课程中来完整地解答这个问题。再如在大二的电路分析课程中尝试引入和设计分布参数电路,引发学生思考,比较集总参数电路和分布参数电路的异同点。在大三的本课程中通过传输线理论,加深学生对于这两种电路的理解。在大三的本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完整微波通信系统,在给学生介绍微波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于通信系统形成初步概念,为后续的通信专业课程埋下伏笔。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及具体要讲授的知识点。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选择内容上应把握以下原则:一,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的教学中突出数学概念、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二,将经典理论和现代理论有机结合;三,逐步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增加工程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案例,注重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微波理论的工程应用。按照此原则,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内容分为四部分:矢量分析、静态场、时变场和微波基础。

本课程首先介绍矢量分析与场论的内容,基于此知识来研究静态场。静态场包括三类:静电场、恒定电场和恒定磁场。要求掌握静态场的基本规律,相应场量所满足的基本方程。学会利用基本方程灵活地解决静态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求静电平衡下导体的电位问题。

其次是要研究静态场边值问题的求解方法。正因为静态场边值问题解法简单,通过掌握它们并加以修正,就可以推广到时变电磁场上,作为求解电磁场和电磁波问题的基础。同时将静态场的性质推广到时变电磁场上。具体来说,即将静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结合反映变化磁场产生电场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以及反映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的麦克斯韦位移电流假说,同时包含时变电磁场的高斯定理和磁通连续性定理,构成一个完整的普适性的麦克斯韦方程组。掌握了麦克斯韦方程组以及边界问题的求解方法,就可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电磁场工程问题,如发电机导体平板周围的电磁场分布。

接着在建立波动方程等重要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电磁波在无界空间和有界空间、无耗介质和有耗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由此引入电磁波的工程应用——微波技术的应用。主要介绍微波技术基础,包括传输线理论,典型的波导模型以及微波网络基础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着重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如微波系统的工程实践。

三、教学方法

从国内外的教材来看,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演绎法,它由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出发,逐个介绍静态场、恒定磁场和时变电磁场。这种方法起点低,学生易接受,但与大学物理中的电磁学部分重复较多,学生会感到厌烦。同时逐一推导静态场的特点必然会费时多,导致时变场的内容受到压缩。二是归纳法,它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先介绍时变电磁场,然后把静态场归结为时变场的一种特殊情况,最后再介绍静态场。这种方法虽然压缩了静态场的课时,充实了时变场的内容,但起点高,学生不易接受。

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演绎法为主,归纳法为辅的方法。如在介绍电磁场基本理论内容的时候,首先采用演绎法,先简单介绍静态场的性质,再将其推广到时变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在演绎的过程中,多做总结和归纳,在比较中加强物理概念和数学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逐渐引入工程概念。如时变场与静态场、电流均匀分布和非均匀分布等;接着采用归纳法,从时变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巩固静态场的学习,将其视为时变场的一种特殊情况,用麦克思维方程组及边界条件方程来解决具体的电磁场问题。结合两种方法的特点,取长补短,使得学生学起来简单,同时又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识。

由于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公式和滤波器设计思路比较抽象,并且有大量的数学证明和推导,仍需借助黑板板书教学,在黑板教学中,对数学公式要书写规范,正确读写数学公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第一印象;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解释应使用通俗、恰当和形象的方式来进行表达,让学生容易形成正确的理解,避免误解;对微波电路的设计,可采用框图或流程图的形式教授其基本设计思路,减少其中经验公式的推导。在板书使用的同时,多采用直观动态的多媒体素材、malab软件的可视化教学方式,将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的概念和性质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

总之,力求使数学公式、抽象概念和设计思路形象化,避免枯燥的理论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改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郎耀秀.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2010,(30):5-8.

[2] 朱开金,赵建义.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0):6-8.

[3] 郭业才.通信工程专业《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6).

[4] 张会芝,刘艳芳.通信工程专业电磁场理论课程教学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

[5] 罗晖.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信息工程的课群建设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24):189-190.

[6] 顾洪军,薛顶柱.“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5):850-851.  [7] 刘雄英,马冰然.“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中的归纳与演绎[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5):56-57.

[8] 吴良美.电磁场与波课堂教学方法浅谈[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128-129.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方荟 曹新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下一篇:技术创新发展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