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2-10-29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 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 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 它 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知道人 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科学在不断发展。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 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第二课: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 我?【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 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 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 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 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 必须有哪些材料?(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 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 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 (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 夹壳器、园艺剪刀等。)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 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第三课: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 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 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

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 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 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 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 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 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 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 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斜面的长度, 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 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 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 增加斜面的长度, 斜坡越长, 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 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 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斜面及其变形—— 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第四课: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 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 像汽车方向盘这样, 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⑷换钩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 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 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 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 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 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 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 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课: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 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能够就两种滑轮

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第六课: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七课: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3.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会改变。 16 4.能识别一些物体的主要形式。

5.知道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二、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 个半圆,纸 筒24 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 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 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 (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 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 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能说出下列物 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 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 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 ,测试时,要轻 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 17 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 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纸筒形状 承受力 纸筒形状 预测 实际 三角形 正方形 六边形 圆筒形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 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 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 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 P18 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 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 认识一些简 单形状。 18 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知道改 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 19 页~20 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 (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 知识) 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 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 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 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19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 你也想搭一座 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 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0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 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 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 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 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__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1.

地球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

b)

指导阅读p8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作业: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 1.地球

一、

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2.

太阳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2.太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3.

月球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 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 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教师:

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 演示三球仪

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 3.月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4.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 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 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 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具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 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 4.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5.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

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 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具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小结 :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 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 5.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6.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 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 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 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 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的变化”。 1. 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 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 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 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二)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 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7.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 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3.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 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 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 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 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 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 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 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

5. 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 四)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了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7.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8.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 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 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 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分析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 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8.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9.养蚕

教学目的 1. 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 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 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 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 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 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 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蚕 五龄蚕 小 结

不同点 头部较大 身体发黑

全身都长毛 头部很小 身体白色

全身无毛 外形有差异

相同点 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 身体结构相同

五)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

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 板书设计 9.养蚕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10.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 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 2. 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 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四)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10.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 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 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五)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11.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

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

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

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 阳光 2. 空气 3. 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的原因。

2、通过课文中小组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精神。

3、学生能通过查资料了解一些动物的食量,并能自觉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了。(播放多媒体课件,琪琪和波波去动物园玩,看到许多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的主角是动物。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你们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呢? 生1:我喜欢大熊猫。它是我们的国宝。

生2:我喜欢猴子,蹦蹦跳跳的,聪明又伶俐。

生3:老师,我喜欢小鸟,因为它们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多好啊!而且它们还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呢!

生4:„„(学生们都很积极发言。)

师:是啊!动物们真的很可爱,而且有很多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呢!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书:动物)那动物要吃东西吗? 生:当然要啊! 师(边说边板书):“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下面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小结。

1、师:如果你们感到饥饿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 生1:我会找零食吃。 生2:我会去吃饭。

师:对了,我们人类饥饿时会找东西吃。原因是什么? 生3:吃了东西,我的小肚子就不会咕噜咕噜响了。(笑) 生4:吃饱了就不会饿坏了。饿坏了就会死的。 生5:如果人要生活下去,就应该吃东西。

师:嗯,同学们都讨论得很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人要生存,必须吃东西。动物也一样。(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小结:通常情况下,动物和我们一样,一段时间不吃东西就会感到饥饿。我们在饥饿的时候会感到乏力。这是因为食物在我们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力量。这些物质会被身体所吸收,它所产生的能量可以提供运动的力量,并维持体温。其他动物也是这样,它们要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就要不断地进食。

2、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各种动物在开心地吃东西)同学们,看画面。刚才我们讨论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外,现在再来想一想“动物所吃的食物能起到哪些具体的作用呢?” 生1:老师,我想兔子吃了红萝卜以后,更会蹦蹦跳跳,而且它天天吃得好的话,会很快地从小白兔变成大白兔。

生2:我想豹子吃了肉以后,会更有力气,跑得更快。

生3:小鸡吃了东西后会慢慢长大,母鸡吃了东西后,会继续下蛋,孵小鸡。 生4:„„ 师:同学们的意见还不错,这也是动物维持生命的目的。但是不同的动物吃的食物可能不同。(出示“我的记录”)

动物 蚯蚓 麻雀 蚂蚁 青蛙 食物

(多媒体播放:蚯蚓、麻雀、蚂蚁、青蛙在野外觅食的片断。)同学们仔细观察,看小动物们吃什么东西,然后记录在表格里。 ①抽

一、两位同学的记录表检查。 ②学生发表意见。(学生们发现了多种答案:麻雀除了吃害虫外,也会吃一些果实;蚂蚁除了吃饼干外,也会吃一些甜的食物;青蛙除了吃虫子外,也会吃飞蛾。)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很好,也非常正确,说明大家平时都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3、师:(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彩图)同学们,根据动物刚才的食性,我们可以把动物来分分类: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动物 甲虫 蝙蝠

喜鹊

蛇 老鼠 食物 树叶 昆虫

种子、昆虫 小动物 种子 动物 兔子 松鼠

狐狸

鹿 食物 草 果实、昆虫 果实、小动物 草

①植食性动物:

②肉食性动物:

③杂食性动物:

<1>让学生观察,小组讨论。 <2>分类、检查答案。

三、知识拓展:小动物,大食量(让学生根据资料提示进行阅读,丰富课外知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除了学习到动物为什么吃东西和吃什么东西外,也知道部分动物的食性和食量,大家一定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那么自己就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看谁搜集得最多、最好。另外大家也要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大家一定要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 (小结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评价:

1、这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的一篇课文,它主要是围绕“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和“动物吃什么”这两个话题展开。课文中出现的动物很多是学生们平时见过的和常接触的,所以知识方面都挺丰富,生活常识不错。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基本上都能作出一个小结。

2、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运用了多媒体去创设情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课件创设本册书的主题人物琪琪、波波去动物园玩的情景,通过看动物而引出新课中的一些问题和内容。

3、知识拓展方面:从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再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进行了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第十三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内容标准: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 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 3. 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能力培养

1. 能对开花结果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并能用实验找到答案。

2. 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发现生物繁殖的规律,体会自然界的奥秘。 2. 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

3. 通过对繁殖新技术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设计意图

“生命怎样延续”这一单元是继“生物的生长”、“生物的需求”之后又一以探究生物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仍然明显延续了前两个单元的布局,按照先学植物,再学动物的顺序进行教学。教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学习的方法,在观察比较能结果和不能结果的花的异同以及胎生和卵生动物的不同类别,从而知道生物进行繁殖的多种方式。 “植物繁殖的奥秘”是“生命怎样延续”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阐述了植物的繁殖器官和繁殖方式,先从植物的繁殖器官——花入手,探究花的多种传粉方式和种子的传播方式,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在本课中,教材并没有对某一种典型植物进行研究,而是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该课中共有4个活动。通过第一个活动,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了解植物的繁殖器官——花各部分的主要作用。活动2和活动3则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方法,认识植物的多种传粉方式和多种传播种子的方式。在活动4中,通过扦插、压条等人工繁殖方式的学习,了解植物的营养繁殖方式。 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几朵花都凋谢了,怎么还没有结果呢?”这一类问题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问的真实问题,孩子们往往会对能结果的花和不能结果的花的结构产生探究的欲望。所以教材安排了第一个活动: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让学生在做比较实验后发现有无雌蕊是植物能否结果的关键。据此,又自然地引出一些新问题,如:“只有雌蕊就能结果吗”、“雄蕊的作用是什么呢”等等。教材接着安排了一个可以体现雄蕊在结果过程的重要作用的活动: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经历这个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雄蕊的作用”,还温习了上学期曾经学习的果实和种子的有关知识。教材安排的第三个活动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果实里的种子怎样才能传播出去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呢?在这个活动里,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进行分析,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方式。但是,如果植物没有种子,还能不能繁殖呢?在生活中,像香蕉等许多果实里的种子发育不良,并不能承担延续生命的任务。那么这些植物如何繁殖下一代呢?教材安排了第四个活动: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多种繁殖方式。

教学流程

思考讨论——实验观察——搜集信息——分析交流

重点难点

运用对比实验、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等方法进行研究,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和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问题:为什么这几朵花都凋谢了还没有结果呢? 目的:再现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探究主题。

二、活动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导入:植物为什么要开花后才能结果?是不是只要开花就会结果? 讨论: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和猜想。

任务:观察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选两朵刚开放的、有雌蕊的花,把其中一朵的雌蕊摘去,对比观察。

观察:两朵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交流: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

媒体:播放“开花结果” 视频 ,观察花变成果实的过程。

讨论:讨论花在结果过程中的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与结果有什么联系。

目的: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汇报和交流,知道植物必须要有雌蕊才能结出果实。

三、活动二:给植物传粉

媒体:出示玉米人工授粉的图片。

问题:为什么要给植物进行人工授粉呢?

引导:如果是像玉米这类种子较多又密集的农作物,可以采取人工授粉的方法提高产量。 活动:尝试进行玉米人工授粉。收集玉米花粉,为玉米雌蕊传粉。

观察:如有可能,进行为期两个月左右的观察,比较经人工传粉和没有经人工传粉的玉米棒在结籽饱满程度方面有什么不同。 交流:各小组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 拓展:人工传粉的方法也适用虫媒花吗?

四、活动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媒体:播放“种子的传播” 视频 。

导入: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问题: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讨论: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种子传播的方式。 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和分享。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五、活动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导入: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媒体:播放“植物的营养繁殖” 视频 。

问题: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引导: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搜集: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营养繁殖的有关资料。 交流:将搜集的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引导: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拓展:利用网络,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六、课堂小结。

14. 卵生和胎生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知道几类动物的不同生殖方式。 3.了解生物繁殖有关的技术问题。 重点

认识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难点

了解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两者之间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鸡蛋。

鸡为什么要下蛋?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四课《卵生和胎生》(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还有哪些动物也生蛋呢?

小结: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产在水中的卵,通常软而无壳。产在陆上的卵,通常较硬甚至有壳。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什么是胎生?

胎生和卵生有什么不同?

哪些动物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小结: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它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情况。锥齿鲨、星鲨、某些毒蛇(如蝮蛇、海蛇)、某些热带鱼和胎生蜥、铜石龙蜥等均为卵胎生动物。 四)资料:动物的克隆技术

指导阅读P86“动物的克隆技术”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

板书设计

14. 卵生和胎生

一、哪些动物是卵生的?

大多数低等的无脊椎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脊椎动物里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二、哪些动物是胎生的?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三、特殊的繁殖方式:

1.产卵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2.“胎生”的鲨鱼 3.卵胎生动物:

四、动物的克隆技术 附:

科学五年级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一、填空:50% 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10。 2.地球内部由、 和 三个部分组成。 3.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 、

、。

4.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 5.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6.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7.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

动物。 8.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传粉、 传粉和

传粉。 9.有些植物可以用

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10.绝大多数哺乳动物是通过

生方式繁殖后代的。

二、简答题:20% 1.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2.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三、问答题:30%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Health/xxkx/74240.htm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课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地球是什么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二、新课

(一)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二)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三)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a )、介绍地球内部概况 (b )、指导阅读p8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三、作业:

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1课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第2课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利用。

(二)讨论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三)拓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教学新课

(一)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从中心向外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层和大气层。核反应区半径约是太阳半径的1/4,其间进行的氢核聚变提供了太阳经久不衰的巨大辐射的能源。在辐射区内,通过光子的多次吸收、再发射过程把核反应区发射的高能γ射线变成低能的可见光和其他形式向外传送到对流层。对流层里物质的对流、湍流(及湍流产生的噪声)和大尺度的环流把太阳内部的能量传输到太阳表面,并通过光球辐射出去。

太阳每分钟发出的总能量约为每分钟2.273×1028焦。而地球上仅接收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太阳每年送给地球的能量相当于100亿亿度电的能量。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业:

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

板书设计

第2课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2、太阳辐射维持了地表的温度,成为大气、水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无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第3课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教学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

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

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 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 演示三球仪

(一)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二)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 作业:

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3课

月 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教学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二、新课

(一)、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二)、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

板书设计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

教学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

(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太阳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2、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课

(一)、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二)、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

板书设计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第6课

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

教学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 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变化”。

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春天有什么特征?

2、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

二、新课

(一)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

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

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 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2、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二、新课

(一)、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 5.、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

(二)、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

教学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新课

(一)、分析结果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

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第9课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教学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

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

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

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不同点

蚕:头部较大、身体发黑、全身都长毛。

五龄蚕:头部很小、身体白色、全身无毛、外形有差异。 相同点

蚕: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五龄蚕: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身体结构相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2、蚕宝宝怎样长大?

二、新课

(一)、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

(二)、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 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

(三)、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

板书设计

第9课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复习上讲课学习内容

二、新课

(一)、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

(二)、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

板书设计

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 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

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

教学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

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2、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3、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

(一)、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二)、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阳光

2.、空气

3、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教学目的

1、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能够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正确的分类。

2、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

教学难点

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冬眠的动物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它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动物吃什么?

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2、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二、新课

(一)、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所以动物必须吃食物。 食物在动物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支持动物的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等作用。

(二)、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指导阅读P71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三、作业

网上学:四大家鱼和它们的食性

板书设计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一)、动物吃什么?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性动物。

(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

(三)、小动物,大食量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

3、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教学重点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

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彬彬、妍妍、波波、琪琪一起去瓜园参观,发现了有的花已经结了果才凋谢,而有的花凋谢了但却没有结果。

为什么有些花会结果,有些花不会结果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三课《植物繁殖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出示刚开放就摘除了雌蕊的花和保留了雌蕊的花的图片。 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呢?

讨论得出:有雌蕊的花可以结果,摘除雌蕊的花不能结果。

(二)、给植物传粉

出示一个结籽不饱满的玉米和一个结籽饱满的玉米。 是什么原因令这两个玉米棒结籽饱满的程度不同?

植物雄蕊的花粉要通过不同的传粉方式到达雌蕊上才能使植物结果。所以在农业生产上,利用人工授粉可以使植物结出更多、更饱满的果实。

指导阅读P78的资料:虫媒花、风媒花

小结: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依靠昆虫传粉、依靠风力传粉以及人工传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

2、花粉传播有哪些方式?

二、新课

(一)、了解种子的传播

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鬼针草种子粘着力很强,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椰子树生活在水边,它用怎样的方式传播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你还见过或者听说过种子传播还有哪些方式?

小结:果实和种子的散布,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以及通过果实本身所产生的机械力量。

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二)、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三、作业:

网上学: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 板书设计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二、给植物传粉

昆虫传粉、风力传粉、人工传粉

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

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1课制作电磁铁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知道电磁铁的组成部分,通电后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教学过程:

1.引入。介绍科学家奥斯特。 2.学习新课。 、模仿奥斯特的发现

问:奥斯特的发现是什么呢?猜一猜?

从而知道了奥斯特的猜想可能是: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力可能是横向的。

二、制作电磁铁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的磁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3.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导线、电池、铁钉规格

四、探究实践磁力大小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六、全文总结 板书设计: 1. 制作电磁铁 教学后记: 第2课电磁铁的磁力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数量、线圈匝数有关系。 教学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行发现问题:

一、游戏

二、学生游戏,评选优胜者。

三、讲述:

1、讲述:

为什么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多,有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较少。说明什么?

2、师生小结:

实验说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二、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三、认识电磁铁的应用

学生汇报查找结果:(电磁起重机、电铃、电话等) 教学后记: 第3课电磁铁的磁极

教学目标:

1、知道电磁铁的磁性。

2、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是可以改变的。

3、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改变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认识电磁铁的性质。

、演示实验: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二、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

(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

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

三、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 改变线圈绕向 改变电流方向 教学后记: 第4课生活中的电磁铁

教学目标: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电磁阀车门、磁浮列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电磁阀车门、磁浮列车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是电磁铁?它有哪些性质? 2.电磁铁有哪些应用?

二、新课教学 1.电磁继电器的结构。

出示电磁继电器工作原理挂图和示教板,介绍它的结构:主要由电磁铁、弹簧、衔铁和触点组成。 2.结合挂图介绍它的工作原理: 3.认识电磁阀车门 4.认识磁浮列车

三、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太阳与影子

教学目标: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起导入

1.你能在室内画出自己的影子吗?

二、探究太阳下影子的特点: 1.学生独自想像画自己的影子

2.小组交流讨论:各自画的影子可能有哪些错误? 3.来到室外,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4.画下自己的影子

5.比较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画的影子的什么不同? 6.组织讨论:

(1)影子会移动吗?

(2)猜一猜,你的影子再过20分钟会移多远?

三、总结延伸,指导课外实践活动 教学后记: 第2课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能对昼夜交替作出自己的解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会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教学准备: 小球、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

二、探究过程

1.作出我们的解释。地面上太阳影子的变化

我们发现有四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问:“哪一种解释是真实的情况?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2.实验证明 3.整理、小结。 第3课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 教学重难点:

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地球仪电筒纸人;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长记录研究成果。

3.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5.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第4课一年四季

教学目标:

1.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2.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四季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问:一年有哪四季,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2.合理安排作息。

说一说:季节变化对我们生活还有哪些影响? 3.四季中的动物与植物。

看一看:观书29页插图内容,四季中的动物与植物。 说一说:通过看图知道了什么。 4.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后记:

第4课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标

1、尝试探究地球上四季的成因,知道四季是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

2、通过探究,对四季的成因有正确认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知道地球上四季的成因。

2、通过观察理解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总是倾斜的方向、角度不变。这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二、探究过程

1、

2、 猜想。 观察。

(1) 用手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仪上。 (2) 观察当地球运行到不同位置时,太阳的光芒分别直射在“地球”的位置是南半球、北半球、还是赤道?

4、

5、 比较斜射和直射。 总结:

出示图片——地球公转及四季成因。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1课时解开生物结构的秘密

教学目标:

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发现并提出有关生命世界的问题,产生对生命世界更多了解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引入

对话:詹森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只看到了跳蚤,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

2、提出问题

我们对生命世界有哪些问题呢?可以从自己的家、校园、我们的身体等方面好好想想。自学课文第 12 页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和准备观察材料

说明显微镜下观察的要求,讲解观察标本的制作和培养。 出示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进行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5、布置课外观察任务 第2课时无处不在的生物

教学目标:

1、体会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扩大了人类的观察范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课前组织学生收集资料——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先一起来交流关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二、资料交流会

教师组织学生按序分组汇报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的资料

——及时结合学生所谈到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如学生谈到: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工程时,可以激发学生为祖国有这样的科学家的自豪之情,也可适时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将来向袁隆平一样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欲望。

三、尝试用酵母菌发面

四、小结 教学后记:

第3课时微生物怎样生活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2、发现并提出关于生命世界的问题,获得关于生命世界的更多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统计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二、交流会前的准备

在交流会中,请大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大家,既向大家展示自己组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大家征求对自己组的研究情况的意见。同时,我们也要互相评一评,看看哪组的研究更好?

三、召开“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科学展示会 学生汇报。

四、课堂小结

第4课时微生物的功与过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应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测微生物。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懂得科学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水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感官和放大镜 进行较细致观测的能力,引出用显微镜观察的活动。

(二)通过显微镜观测水样,知道水只有微小生物。

教师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否在运动?

(三)了解微生物的发现,引出微生物的概念,进行科学史教育。

1、介绍列文虎克的资料。

2、由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显微镜下的神奇世界。

(四)初步认识到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五)了解细菌的一些基本特征。

1、展示有关细菌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

2、通过资料知道细菌有什么特点。

(六)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第四单元遗传与变异

第1课时从种瓜得瓜说起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3、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教学重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第2课时找遗传规律,育良种 教学内容:第58-59页。 教学目标:

1、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2、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 教学重难点:

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2、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

四、小结

第五单元青春活力 第1课时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

2、能够测量身高和体重; 教学重难点:

绘制曲线图来整理有关资料, 能够根据图表对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解释。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交流自己成长的证据

1、谈话:你从哪些方面发现自己长大了?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并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长的证据。

小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相片,感觉自己的身高、体重变化了;比较了衣服、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长大。

(二)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

(1)如果测量身高、体重,应该注意什么?

(2)除了身高、体重,你还喜欢测量什么项目,准备怎样测量?

三、绘制身高、体重的曲线图

四、总结 第2课时我们的成长曲线

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青春期知识的了解。

2、知道青少年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

3、知道怎样正确对待青春期变化。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二、了解青春期的变化

说说进入青春期,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可以结合自己说,也可观察其它同学说) 教师针对性小结。

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进入青春期,相比之下男孩要晚些。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三、讨论如何对待青春期变化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穿戴合适的衣物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总结延伸 教学后记:

3、男孩和女孩

教学目标

1、关注自己青春期的身体、心理健康。

2、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

3、初步掌握一般的青春期保健常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课外调查了青春期的有关知识,你知道青春期是怎么回事吗?

二、阅读: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征。

进入了请春期我们的生理变化有哪些主要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71面的资料。

2、学生自由阅读书上的资料。

3、通过阅读,你对青春期有什么新的认识?

4、老师进行小结,并说明青春期发育有早有晚,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进入和没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都不要紧张。

三、活动:要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 青春期是我们发展成成人的重要时期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1: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2、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人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二、辨析:行为对青春期健康的影响

好的行为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不良的行为则会对青春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我的青春期健康计划

1、我们同学有的已经进入青春期,有的即将进入青春期。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青春期健康计划,保证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青春期

2、学生独立制定青春期健康计划。

四、拓展活动

课外知心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计划,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我们怎样做计划

1、我们怎样做计划

教学目标

1、阅读琴纳征服天花的故事,能说出他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具体体现在哪里。

2、知道需要根据主要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天花被征服的史实,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1、简介天花背景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十八世纪有1.5亿人死于天花。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所引起的强烈传染病,英国医生琴纳希望对天花这种疾病的防治做出贡献。那么他怎样征服天花病毒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课件。

2、了解征服天花的过程。

3、分析琴纳计划的周密性和可行性。

4、明确制定计划的重要性

二、反思已做的计划,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制定研究计划。

三、总结 教学后记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1、能从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并尝试制定用水测量物体体积的研究计划。

2、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及时修改、完善研究计划 教学过程

一、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1、“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阿基米德)(观察74页插图)

这位希腊最伟大的科学家遇到了一个难题,是什么样的问题难倒了这位科学家呢?

2、怎样在不破坏皇冠的情况下鉴别真假?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3、阅读阿基米德鉴别真假王冠的故事。

4、小结

二、制定计划并用水测量物体的体积。 制定研究计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500字]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第二单元: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街小学北校区 乔R 第三单元: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第四单元:湖北省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 余 涛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

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

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

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 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 )小组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后记: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

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 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 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教学后记:

5、浮力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

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 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教学后记: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

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测力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 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

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

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

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 吃食物 (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 (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 、盖被子 ----- ?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通过讨论、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使学生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秘资料员复习资料下一篇: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