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及其文化景区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表达探究

2022-09-23

随着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的旅游形式日渐普及, 我国历史上本来就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后再度鼎盛的佛教文化旅游已蔚然成风。它是以佛教为内涵、以文化旅游景区为承接平台, 通过规划设计利用景观、视觉、展演、互动与体验等形式打造良好的佛教文化环境景观, 激发广大游客、信徒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源远流长, 感悟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并通过对佛教文化旅游景区的各种视觉传达及体验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的精神诉求。这一经历也是接受与丰富对佛教文化的审美、知识、情感和本真体验的具体过程[1]。既可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寺庙组织的活动去发现、体验、感受寺院生活, 又可是通过教人问禅、坐禅、行禅等活动使人获得心灵培育的完整过程。其意义不在于去哪里, 更多的是一种旅游心情的分享和成长与转变的过程, 好似获得一个崭新的生命。这也就是佛教文化旅游的真正魅力和生命力所在[2]。不仅有助于人们群众提升道德水平, 又能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 拥有“千载佛教圣地, 万世人文经典”的品牌定位, 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设计, 佛骨真身舍利的稀缺资源和地处周原遗址的地理优势[3], 既体现出佛教中国化与中国佛教化的双向发展逻辑, 在全国众多的佛寺中独占鳌头, 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核心与导向[4];又成为陕西关中西部旅游龙头, 带动陕西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打造“东方佛都”发展目标的重要课题。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表达是透过大量的实体性景观 (如寺塔、雕塑、壁画、绿化等) 和活动性景观 (如仪式、庆典、饮食、表演等) , 充分挖掘其中包含着的、能够满足人们旅游需要, 激发旅游动机的文化因子, 将其组合成完整的旅游产品[5]。其象征性标识与绿色植被覆盖是营造佛教文化景观氛围中最有效的两种载体与途径。以菩萨法相与经幢等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 以佛陀胜迹和法界源流为主题脉络, 以合十塔建筑造型为主题, 以菩提树与莲花作为佛教文化景观的植物覆盖元素, 使原本抽象的佛教文化能够与风景区各种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6]。佛教文化景观旨在挖掘佛教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治病疗养等功能, 在佛教文化旅游及其产品营销中适度增加有益的佛教理念, 可以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 加深人们对佛教的正确认识[7]。

1 环境感知:地域概况

1.1 周原腹地:扶风县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 地处关中平原西部, 是宝鸡市的东大门, 是西周文化发祥地;周文化、汉唐文化与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地势北高南低, 以平原、台、塬地形为主, 县境内最北部有乔山, 亦称野河山, 主峰瓦罐岭, 海拔1579.8 m, 峰顶西南东北走向, 山梁呈雁列状分布, 山顶系层层青石, 山腰天然牧草, 山脚人工林木。渭河以北至黄土台塬坡角, 分为一、二、三级阶地;渭河南系平坦广阔的滩地。周原遗址位于法门寺西北3 km处, 是《诗经》所言“周原朊朊, 堇荼如饴”之地。自西汉神爵四年 (公元前58年) 周原发现第一件青铜器以来, 累计出土青铜器数以万计, 其中晚清“四大国宝”中的毛公鼎、大盂鼎就出土于此。这一地区北倚岐山, 南临渭水, 形如高阜, 海拔900 m。据史书记载, 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和商朝灭亡前的都城遗址。

1.2 因寺设镇:法门镇

法门镇位于扶风县城东北9 km处, 因皇家佛教寺院法门寺而得名。现在的法门镇是于2002年初由原法门镇、建和乡和黄堆乡3个乡镇撤并组成。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门寺及宝塔、周原遗址和周原历史博物馆, 又有春秋时代晋国音乐家师旷墓和唐杨鄠墓及碑。马援祠堂、杨珣碑、中观山、西观山、野河自然生态观光区、子牙庙、封神台等诸多旅游自然景点景区已对外开放。全镇周边建成万亩丰产方田2个, 优质粮面积3333 hm2, 种子田733 hm2。果、辣、畜、牧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带动促进法门镇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有了新突破。果品经营已成为法门镇一大优势产业, 全镇共有果库18个, 和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边贸口岸建立果品营销业务, 已和国际市场接轨。

1.3 镇轴建宫:大佛宫

从法门寺宝塔轴线向南, 通过三门四柱五楼牌坊和圆形假山花坛就是东方佛都大佛宫, 建于2009年。以三开间二层门楼为入口, 两侧各七开间二层门面和办公用房, 门前成对设置华表和石狮;入门以弥勒立佛和许愿池上的单孔拱桥为障景, 站在桥头上俯瞰全园;以八仙列阵为轴线 (与佛都主题不符) , 以两侧的回环水池、拱桥、佛塔和六角单檐亭为主景, 以对象和八角半球宝顶亭为过渡;以四方台上的四面五方露天大佛宫为高潮, 总高53.7 m, 建筑面积3579 m2;内部采用雕塑、壁画和声光电设置佛陀教义、释迦创教、玄奘取经、鉴真东渡、善恶因果和朝拜厅;沿扶梯通过腹内直登宝顶万民伞举目四望, 与法门寺宝塔轴线相对, 千里周原风光尽收眼底, 让游人有脚踩祥云手摘星辰之感。

2 文化梳理:佛教特性

2.1 基于文化神秘的美学性

法门寺佛教文化除了具备宗教性、浑然性、思辨性和操作性一般美学特征之外, 还独具以下三方面的美学特征: (1) 集中体现为以真身舍利弘扬佛法的具象美, 法门寺佛教文化史的神秘美的关键就是佛指舍利瘗藏、重现之历史。 (2) 作为皇家寺院的法门寺, 深受密宗熏染, 地宫文物的陈设、布局依照密宗仪轨, 法器、法物及佛菩萨造像均显示了密教特征, 系唐密曼茶罗的极致。充分显示了密宗瑰奇斑烂的审美理想世界, 集中显示了佛教密宗的神秘美。 (3) 法门寺不仅与密宗关系特别, 而且“八宗共融”, 是佛教“九经”“十二部”的中心道场, 是中国宗教文化的一处融汇点, 具有融摄美[8]。

2.2 基于文化调和的圆融性

佛教从印度远道而来, 根据中华国情大体沿着先对外调和、继之对内融摄, 由烦琐趋于简易的轨道演变。既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反映, 也和中国专制社会由发展到衰落的历史步伐相一致;在与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的冲突和调和中形成了圆融性的特点。法门寺作为“皇家寺庙”, 以“实物”的形式再现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佛教圆融性的特征。对内不仅禅净密律兼有, 而且大小乘兼融;对外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调和, 呈现出“三教合一”的趋势。并以奉藏佛指舍利的特殊身份而成为长安佛教各法门的大会聚, 在“佛教”的总旗号下共处于同一寺内, 弘传释迦教法, 使中国佛教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铸就了圆融性的品格。即以“圆”为极致, 圆融无碍、圆满无缺也[9]。

2.3 基于文化道德的慈悲性

慈悲是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和道德观念。以慈悲为本, 怀大慈大悲之心, 行同情怜悯之业, 是佛教道德的一大特色。慈悲, 即拔苦予乐, 解除众生的痛苦, 给予众生以快乐。慈的功用在于使众生快乐、幸福;悲的作用在于去除众生的“贪、恚、痴”的苦恼, 使之摆脱苦难。佛教的慈悲观性完全可以成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 (1) 有益于鼓励人们扶危济困、严于律己, 追求理想的至善境界。 (2) 能使人们克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 塑造健全的人格。 (3) 有利于净化社会、弘扬正气, 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10]。

2.4 基于文化超越的向心性

尽管人们在“自然”“社会”领域获得了重大成就, 但是尚未摆脱对物质文化的过度执取和疯狂追求阶段, 因此导致在“自我”领域越来越深地陷入困惑与迷茫。文化精神的超越方向不是指向外在的环境, 而是指向我们的内心世界, 并必须借助于丰富深刻的智慧见地。佛教之“内明之学”, 儒家之“正心诚意”, 道家之“乘物以游心”, 共同构成了“心文化”的主要内容。因其深深触及人类的本性, 故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不朽价值。这场朝向内心的伟大进军势必开启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11]。

2.5 基于文化传承的创新性

佛教文化的传承内涵十分丰富、方式多种多样, 是一个不断在时间上承继、在空间上传播的过程, 其实质是一个不断在历史和地域的传承中协调矛盾、平衡矛盾、克服矛盾的过程。创新是佛教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标志。在弘扬佛法方面, 既要求符合佛法、真理, 又要求契合时代特点和传教对象的具体条件, 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求真是创新的动力, 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创新的途径。佛教文化是开放的动态体系, 它的发展表现为传承, 又表现为创新, 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并行不悖[12]。

3 前期功能表达:一轴两翼·法门寺及其佛学院、珍宝馆

3.1 主轴线上法门寺

法门寺古称阿育王寺,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家佛寺, 以保存佛指舍利而成为当今世界佛教的祖庭。重建于1988年的法门寺, 以入口莲花铺地广场为观赏点, 以五开间青砖灰瓦庑殿顶山门为序曲, 以成对青石石狮为把守, 以金碧辉煌的五开间歇山顶前殿为陪衬;以八角十三级密檐式青砖真身宝塔为构图中心 (图1) , 以八角地宫为游览重点, 以双坡顶单面空廊与角楼为空间围合;以青砖台上的钟鼓楼为两翼, 以七开间四跨庑殿顶带回廊的仿唐大雄宝殿为动态活动中心, 以东西厢房、藏经楼及其廊院为静思禅修中心;以方丈室、祖堂 (图书馆) 和廊院为尾声, 以莲花青砖铺地为基调, 以莲花低矮围栏为边界, 以四季花木为点缀, 以松柏林带为背景;形成轴线明确、中心突出、风格鲜明的皇家法门寺院落景观系统。

3.2 东翼并行佛学院

与法门寺并行位居东侧的佛学院, 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汉传佛教高等院校, 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院训, “以信仰为根本, 以解脱为目的, 以教育为中心, 以文化为纽带”。法师们道心坚固, 信仰虔诚, 除了办佛学院之外, 还积极参与承担法门寺的重大接待和重大法会。全体法师每天集体学习90 min, 学习的内容以《菩提道次第广论》和《瑜伽师地论》为主。从南向北依次为:五开间双跨玉佛殿, 流线双肾放生池及其单跨拱桥, 青石台上八角重檐攒尖顶千佛阁, 四组寮房, 斋堂, 14栋双排并行教学楼, 法堂。其中教学楼分别命名为正勤楼、正心楼、正见楼、正法楼和闻思楼等。

3.3 西翼偏南博物馆

与法门寺并行位居西侧的博物馆, 利用法门寺门前广场, 以铜龟和禅杖为表征景观, 以三开间双坡顶大门为东入口, 以南侧“U”型围合的游客接待中心、多功能厅 (唐茗宫) 、贵宾接待厅和佛尊阁为经营活动中心;以竖向置石 (题刻法门) 为中心转折点, 以佛足和手印景观亭为引导;以东西向“U”型排列的十一开间的历史文化陈列室为主景, 以地下唐密曼荼罗文化陈列为地下主景;以渐次升高的青砖十字台上的十字型珍宝阁为构图中心, 以八棱莲花青石经幢和卧虎为两翼, 以黑色花岗岩佛像群阵为点题, 以四季花木为背景, 充分展示法门寺地宫的佛教臻品的艺术魅力。

3.4 法门鼓楼晓钟声

钟鼓楼作为法门寺的主要建筑, 随着由此发出的声音强弱, 既显示着寺院的兴衰, 也是周原数十万勤劳人民振奋劳作的兴奋剂。故有“晨钟一响, 懒汉心慌”之说。1994年重建, 正方形底座10 m见方, 下宽上窄, 全用青砖砌成54 cm厚的围墙, 高10 m, 上架平台, 台上四角立柱, 柱上盖仿唐古典楼顶, 斗拱挑檐, 雕梁画栋, 琉璃瓦顶有七环相轮, 楼内有梯, 可登楼顶。左楼置一直径2 m的大鼓, 右楼悬垂重3600斤 (1800 kg) 的铁钟, 象征周天360度, 钟体铭文为一部完整的《金刚经》。每天晨钟悠扬, 波镇云天, 周原人民在钟声沐浴下勤奋劳作, 创造着幸福的生活, 陶冶出淳厚的民风。逢重大节日或佛事活动钟鼓齐鸣, 配合悠扬顿挫的佛曲, 使人陶醉, 如临仙境。

3.5 铜浮屠式珍宝阁

珍宝阁是博物馆的中心建筑, 根据出土的铜浮屠的形式仿建。建在由汉白玉作栏的6.6 m高的青砖、钢筋混凝土的平台上, 坐北向南、上下两层, 四角正方, 门外有廊、廊外有栏。阁上仿唐形式, 青砖筒瓦, 飞檐、挑角、兽脊, 以珠宝形青铜顶的五层相轮, 在阳光照射下, 熠熠生辉 (图2) 。环阁一周, 举目远眺, 可望周原千里风光。一层展示四箍十二环锡杖、八宝重函、银宝函和三重保函;二层展示捧真身菩萨;其他展厅陈列着地宫出土的金银、珠宝、玉器、琉璃、丝织、经卷等稀世珍宝二千多件。

3.6 风雨变幻法门塔

为了纪念法智、法仁两位高僧, 在中国建造第一座天竺式的“窣堵坡”圣冢。魏时 (公元499年) 曾建一座一层宫殿式的木塔。唐时 (公元765年) 曾建四层木塔, 塔下地宫安置佛骨舍利, 顶上琉璃瓦, 上套大小不等、形似车轮的圆盘名“轮相”。明时 (公元1572年) 曾建砖塔十三级, 高46 m, 八棱, 顶有覆钵型塔刹。1985年新建十三层八棱砖塔, 塔基周围56 m, 塔高47 m, 塔体用钢筋混凝土框架, 外用青砖, 塔下保留唐地宫原形。塔身八面八角, 分别砖刻浮屠耀日、舍利飞霞、真身宝塔、美阳重镇和乾、艮、巽、坤。塔的八角各悬铜铃, 共104铃, 风吹铃动, 叮咚有声。塔内设旋梯直达塔顶, 每一层均有平台, 通过塔门, 可遥观四周景色。

3.7 万德交归塔地宫

地宫是唐代佛教密宗修法的坛场, 以“曼荼罗”为修行形式, 提倡“即身成佛”的理论, 举行罐顶仪式, 洗去身心之垢秽。这里是圣贤集会之所、万德交归之所, 供诸佛菩萨1461尊, 可以使大德高僧弟子信徒圆满功德。有汉白玉浮雕彩绘四铺阿育王塔、汉白玉灵帐和铜浮屠精舍, 有纯金单轮十二环锡杖、银金花四轮十二环锡杖和鎏金单轮六环铜锡杖, 有鎏金卧龟莲花纹朵带五足银熏炉、素面长柄银手炉和鎏金十字折枝花银碟, 有八重宝函、宝珠顶单檐纯金四门塔和双凤宝盖纹银棺等,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4 后期文化表达:法门寺文化景区序列

4.1 和合主题构思念

立足世界佛文化交流中心的战略定位, 秉持世界文化交流、精神文明提升和佛法宗脉传承的指导思想, 以“高、纯、繁、简”为设计总则, 实现“一山四海会”的文化旅游功能、“一指法门开”的文化对话交流功能、“一脉传如来”的朝拜法会功能, 实现从“历史的法门”到“世界的法门”[13]。以山门广场“U”型空间为序曲, 以天地树阵为双眼;以五开间佛光门为开头, 以成对净水莲花池为观赏点, 以六牙白象和青狮为列植对景;以三开间般若门为转折, 以善缘阁和佛光阁为经营双耳;以一开间菩提门为障景, 以开敞式空性圆融门为引景;以佛光大道为景观轴线, 以对称排列的十尊鎏金菩萨坐像为主景, 以交叉其间的六组经幢阵为辅景, 以两侧的佛陀胜迹和法界源流为佛文化展示;以六度桥为上升转折, 以万人朝圣广场为活动中心, 以三组莲花池为轴线聚焦, 以合十舍利塔为景观高潮;以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为背景, 以法门寺宝塔与博物馆为资借, 形成规整大气、面南坐北、金碧辉煌、彰显和合的佛教文化主题景区。

4.2 四重法门六度桥

(1) 四重法门接众生:佛光门以佛光普度一切众生、以光明来接引芸芸众生去往佛的彼岸;般若门体现在修行过程中只有智慧、只有般若为前行指导才能觉行圆满、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穿过菩提门则像睡梦初醒、豁然开悟, 突入彻悟途径, 顿悟真理, 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只有门柱的圆融门 (兼有钟鼓楼功能) 体现的正是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 (图3) 。 (2) 静心池中莲花意:佛光门与般若门之间, 两侧两泓静水, 各七组莲花雕塑乃佛教圣物, 并以红色莲花喷泉在空中展现, 表示处于混沌的世间却不被其污染之意, 两池之间接引大道中心有青铜观音解印雕像, 两侧分别以八组六牙白象和青狮作为背景。 (3) 十八罗汉列两旁:在菩提门与圆融门之间, 对称排列十八罗汉, 降龙伏虎、各执法器, 神态各具、惟妙惟肖。 (4) 六度修行台阶桥:对象指引六度桥, 两侧坡道浮云间;六组台阶六级攀, 迎佛盛世大世面。六层台阶体现佛教中六种修行方法,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4.3 佛光大道列菩萨

佛光大道作为景观主轴 (图4) , 宽108 m、长1230 m, 将景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道两侧分别为佛界著名的十尊菩萨, 贴石四方基座, 主体锻铜, 面层喷金色氟碳漆, 高18 m, 两两相对、胁侍三圣, 各居其位、各表其法。 (1) 法苑林菩萨盘腿莲花座, 右手持法瓶相;大妙相菩萨盘腿莲花座, 左手持金盒法相;胁侍弥勒佛, 并称弥勒三尊。 (2) 普贤菩萨盘座卧象, 左手持如意法相;文殊菩萨盘座卧狮, 左抱锏右持板法相;胁侍释迦牟尼佛, 并称华严三圣。 (3) 地藏菩萨青狮驮莲座, 右手持杖法相;观世音菩萨盘座麒麟, 手持宝瓶柳枝法相;胁侍释迦牟尼佛, 并称婆娑三圣 (图5) 。 (4) 日光菩萨盘腿莲花座, 左手持莲花火轮法相;月光菩萨盘腿莲花座, 左手持莲花火轮法相;胁侍药师如来, 并称东方三圣。 (5大势至菩萨盘腿莲花座, 左手持莲华法相;观自在菩萨盘腿莲花座, 右手持莲华法相;胁侍阿弥陀佛, 并称西方三圣。并以十组各六个八棱莲花经幢 (图6) , 展示各自佛经经典, 成为菩萨室外法相整体。

4.4 东区·佛陀胜迹

在微地形和四季植物围合的空间中, 以自然回环的园路为纽带, 以园椅、园灯和音响点缀, 从南向北展示是佛祖从诞生到涅的整个过程。 (1) 太子诞生:双重花坛青草间, 青石像下摩耶眠;梦见白象腾空来, 右肋进身如服甘;反视自身如关照, 入梦受孕太子生。 (2) 出游感苦:太子出游看人间, 老病死苦都难免, 偶遇僧人受启发, 决意修行求解脱。 (3) 夜度凡尘:四壁浮雕繁华世, 轻歌曼舞别妻儿;骑马离城浮云起, 四大力士举马蹄;夜读凡尘抛世俗, 道路曲折志更坚 (图7) 。 (4) 六年苦行:南渡恒河来伽山, 红崖洞中盘腿坐, 拒绝美味如枯木, 勤奋精进苦六年。 (5) 菩提悟道:三圆花坛套相连, 三株菩提构空间;太子禅坐居中间, 四十九日豁然悟;正等正觉为无上, 明星出现天地间。 (6) 初转法论:白皮松林菩提下, 佛祖端坐神态安;鹿野苑中四圣谛, 白鹿围在弟子间;屏气凝听转法论, 静坐条凳步石间。 (7) 普度众生:转轮圆池九黑珠, 如意桥上度众生;同心佛器满众愿, 感悟佛法登彼岸 (图8) 。 (8) 双林灭度:对植银杏双圆旁, 阿难设席又铺床;佛祖头北面西卧, 八十安详圆寂去;弟子流涕又顿足, 仰面嚎啕在佛旁。

4.5 西区·法界源流

从北向南展示的是自佛祖涅后佛教发扬光大的远大历程。 (1) 王舍城结集:佛陀涅槃弟结集, 五百罗汉王舍城;七叶窟前行佛法, 共同会咏统一法;迦叶主持阿难诵, 优波离诵出律藏;乐于放下完善己, 最后涅槃平静乐 (图9) 。 (2) 阿育王弘法:印度孔雀三代王, 统一印度行布施;高僧结集第三次, 狮头宝座弘佛法;海外传播划时代, 舍利顺时传中国。 (3) 南传佛教:东南亚国火寺宗, 枫叶亭下九行僧;持钵漫步依次行, 回归自然朴素生。 (4) 汉传佛教之中国八宗:东汉佛教传中国, 八大宗派经柱立;四僧写读译佛经, 三马驮经梦金人。 (5) 汉传佛教之净土宗:一家四口在池畔, 放鱼放龟山野池;僧人摇铃念佛号, 以求往生极乐界。 (6) 汉传佛教之禅宗:达摩面壁在少林, 盘漆而坐整九年;明心见性开禅宗, 竹林条凳任君坐。 (7) 藏传佛教:七彩经幡喇嘛教, 六组经桶轮流转;三组唐卡为主景, 浮雕景墙话源源。 (8) 佛法东传:前僧持杖捧经卷, 东传日本和朝鲜;后僧打坐心清净, 过海穿石留足迹 (图10) 。

4.6 万人朝圣舍利塔

万人朝圣广场, 既供大型或庆典活动之用, 又让游客从四面八方瞻仰合十舍利塔。七彩莲台四方间, 国槐树阵列两边;三组方池对双雕, 方塔双鱼合十指;莲花铺地莲纹嵌, 万人广场青石板。塔高148 m, 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1”表示佛祖与众生无别, 佛陀是觉悟的众生, 众生是未觉悟的佛陀;“48”指农历四月初八, 为佛之诞辰日。外观形状为三层莲花台座, 台座上为一个双掌合什形状的双塔楼, 掌中外斜墙上布满方格佛龛, 佛龛中有各式造型的金身佛, 名为万佛龛。平面十字塔内, 南侧为弥勒佛、韦陀和四大天王, 西东分别为地藏菩萨和千手观音, 中间为化身佛、阿难佛、迦叶佛和舍利宝函。立面通过双手合十的建筑造型 (图11) , 表现了佛教和合、和睦、和谐、和平的思想内涵。塔内地宫供奉有世界唯一的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 在每月农历的初一、十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 将从塔内地宫升到舍利塔一层, 供各位游客、香客、信众瞻仰朝拜。

4.7 餐饮住宿购物店

(1) 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综合服务, 包括游览咨询、失物招领等, 处理游客游览时遇到的各种突发问题。 (2) 佛光阁:为西北地区首家佛文化体验馆舍, 按五星级标准兴建, 房间装饰典雅别致、设备齐全, 设有素斋餐厅、禅修房、禅茶室、讲经堂和藏经阁。 (3) 佛缘堂:提供种类齐全的法器 (如木鱼、香炉等) 、开光纪念品等, 可供做法事或供养佛菩萨。 (4) 丹青阁、妙相堂:提供各类字画、高档佛珠、高端玉器、红木家具、手绘 (绣) 唐卡等。 (5) 祈福堂:提供佛龛、佛像、佛珠等工艺品。 (6) 抄经堂:抄经祈福、供养经文, 售卖各类手珠、念珠、挂坠等。 (7) 菩提树祈福:菩提树挂菩提祈福叶, 开展祈福飘带互动祈福活动。

5 结语

法门寺佛教文化旅游景观表达, 主要是在研读佛教文化特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园林发展形势, 从主题建筑、四重法门、罗汉菩萨、佛陀胜迹和法界源流等方面着手营造出适合今天的佛教文化的浓郁园林景观。其成功之处除了“五化” (建筑主题化、景观序列化、符号形象化、历史雕塑化和经营系列化) 之外, 还表现在: (1) 目的明确。佛教文化的精髓在于形成道德自治, 劝导人们要“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使人的道德修养渐趋完备[14]。 (2) 环境优美。在背山临河的周原腹地, 遍植树木花卉, 营造一方净土, 形成幽雅清净的生态小环境, 并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 使佛教寺院文化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15]。 (3) 完美融合。景观雕塑小品分设佛光大道两侧, 均取意于佛经上记载的佛经故事以及佛教的发展历史, 立意新意;其北端高高耸立着建筑群的结束点地标合十舍利塔, 立意以圣为本 (佛祖圣体, 佛教圣地) ;融时代性、创造性和佛自性为一体, 并把佛教宗旨、佛教文化和现代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16]。 (4) 主体自觉。以独特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民众的心理健康服务;并通过禅定使人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 活跃心身机能, 达到真正的健康的目的[17]。 (5) 彰显特色。佛教文化景观表达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 崇尚自然和谐, 提倡众生平等,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宗旨, 追求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18]。 (6) 氛围营造。通过两种方式方法来体现景观的文化内涵, 触动参观者的心灵。一是通过象征, 创造佛教文化景观;二是利用植物, 营造佛教文化氛围[19]。总之, 在一个经济增长稳定、营销模式良好的产业循环下, 文化产业才能将所有关于文化的意义更好地传达。法门寺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的独到之处在于, 它能将文化传承、社会公益和经济价值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服务是基础, 经营是灵魂, 机制再造是核心, 流程重组是关键, 品牌共享是招牌[20]。

摘要:佛教文化旅游的真正魅力, 在于亲身体验佛教对人调心、佛教净化人内心的功能, 通过禅修来培育心灵。佛教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其开发、利用到发展主题文化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以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及其文化景区为例, 在挖掘扶风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 立足于东方佛都的区位优势, 紧扣“佛教文化”特性脉络, 从“环境感知、文化梳理、功能表达和文化表达”四方面统筹构筑佛教文化旅游景观体系, 以充分认识佛教文化景观表达对主题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门寺,法门寺文化景区,佛教文化,文化旅游景观

参考文献

[1] 常楠.佛教文化旅游策划设计特性研究[J].新视觉艺术, 2013 (1) :111-112.

[2] 张文霞.佛教文化旅游新形式——禅修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27 (4) :66-69.

[3] 周向峰.建设法门佛文化旅游品牌的思考[J].中华商标, 2013 (7) :59-62.

[4] 韩金科.法门寺与法门寺文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1.

[5] 赵伯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0 (1) :42-45.

[6] 黄越骅.佛教文化主体视角下风景区规划方案研究[J].商业文化, 2012 (2) :334.

[7] 孙丰念.论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5 (4) :116-118.

[8] 林培民.法门寺佛教文化的美学特征[J].佛教文化, 1994 (6) :26-27.

[9] 刘海玲.从法门寺看中国佛教圆融性的特点[J].历史教学, 2009 (18) :30-33.

[10] 唐爱民.佛教文化的道德精神及其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3) :30-33.

[11] 学诚.佛教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影响[J].世界宗教文化, 2012 (2) :9-12, 8.

[12] 方立天.佛教文化发展样式:传承与创新[J].中国宗教, 2009 (4) :16-21.

[13]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法门寺佛光大道景观设计[J].创意设计源, 2013 (1) :36-43.

[14] 王国棉.佛教文化与道德自治[J].佛学研究, 2014 (4) :46-49.

[15] 黄公元.佛教文化与生态旅游[J].佛教文化, 1999 (3) :34-35.

[16] 李亚春.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与传承”系列之新法门寺观感[J].中外建筑, 2014 (11) :50-54.

[17] 刘俊明.佛教文化中的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思想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3 (4) :69-70, 74.

[18] 王麒年, 杜强, 宋钰红.佛教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南方农业, 2012, 6 (5) :49-53.

[19] 郑华.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区规划探讨[J].建筑与文化, 2010 (5) :96-97.

[20] 吉平, 赵莹烨.西安曲江文化产业营销模式分析[J].新西部, 2013 (15) :15-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下一篇:预约合同的相关问题探讨——以法释[2012]8号文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