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

2022-10-06

长期以来, 片面追求升学率促成了“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育”这一种“知识的传授唯一”的教育现象的形成。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了仅仅向学生大脑移植现成知识的单向活动过程。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 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 甚至被窒息的人。

把情感教育排斥在现行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结果是学生厌学, 老师厌教, 使原本应该是充满美感充满快乐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与掌握的活动过程。

素质教育的兴起和培养“全人”、“通才”的教育主题思想呼唤着情感教育。

1 中小学令人担忧的现状

曾经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当前哪类人是最苦最累的呢?很多人会说既不是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也不是父母、教师, 而是我们的中小学生。众所周知, 他们的书包越来越大, 越背越重, 脊柱都快被书包压弯了, 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 有的甚至做作业到晚上12点;他们整天被禁锢在家和学校的两点一线上, 许多人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 更难得有接触社会和自然的机会。甚至可以说, 他们承担的巨大压力是他们的父辈们所未能感受到的。难怪这些中小学生也发出这样的感叹:爸妈小时侯的生活真让人向往。升学压力、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和社会对他们寄予厚望的压力, 压得中小学生都喘不过气来。本应该有自由的天地和缤纷的生活, 却被牢牢地拴在了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 他们的生活失去了色彩, 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苦学、厌学、困学等不健康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中间, 逃学、自杀、校内暴力在广大青少年中蔓延、扩散。青少年时期是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的时期,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1]。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独立性和成人感增强, 对接触的人和事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和一定的生活方式, 对家长、老师的话不再轻易听从, 而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决定弃取。而我们却在此时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使关心他们的人和他们之间产生了隔阂, 由此造成了上述的恶果。狄得罗说:“情感淡漠使人平庸, 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 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2]这句话不能不令教育者深思。

而同时, 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功能依然存在, 升学压力大, 并且教育体制改革中的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使中小学教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与学生的不健康情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校园上空响起了学校是“考试地狱”, 师生是身陷“牢狱”, 学校生活没有欢乐、乐趣, 有的只是无休止的“痛苦”等呼声。

同样令人忧虑的是, 由于受到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的束缚, 一大批老师在认识上依然是重知识传授而轻情感教育。这使得以情优教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而在具体操作上较为薄弱。在近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3], 当被问及“与认知因素相比, 当前中学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情况怎样”时, 选择“很重视”和“重视”的教师只占38.8%, 而有61%的教师认为在当前中学教育中对情感因素的重视未到位。而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考虑利用情感因素来提高教学效果有“清醒的意识”。在回答“你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主要在那些方面着手”时, 最多的是对“教学内容” (73.1%) 和“对教学环境进行情感性处理” (29.4%) 上, 但对教学评价 (13.3%) 、教学组织 (7.4%) 进行情感性处理以及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特征 (9.8%) 依然认识不足。在个别访谈中了解到, 许多教师只想到从“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上下手, 没想到从教学过程各方面以情优教。这恰恰反映出了在操作层面上的思路狭隘问题, 并且普遍地将以情优教的适用范围在学龄、学科和学境等方面加以自我限制, 殊不知它适用于有情有感的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

针对这种情况, 国内外学者、教育家加强了对教育的研究, 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 融合近年来被普遍关注的“素质教育”, 以台湾中央大学的林志平教授提出的“全人教育”的概念就比较具有代表性。[4]它以当前教育的“物化”趋势为反拨对象, 指出教育的四个面向,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个面对:如何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如何面对大自然, 其目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基础上, 达到教育“物我合一”的目的, 追求个体平衡自我、协调他人、热爱生活和自然的圆润境界。这种理想化的教育方向成为2 1世纪国际教育的主要研究方向。“全人”必须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本化的教育方式才能够培养出来。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更必须是一个不仅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 同时又充满激情的, “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的人, 一个人格完整的人。”[5]重视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个性充分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新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

2 情感教育的本质

多年前, 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的一个世界性的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 各国学者就情感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讨论研究之后, 对情感教育的本质达成了共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情绪以及信念, 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的与会代表甚至用简明扼要的一句话道出了自己对情感教育规定性的认识, 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把情感教育看成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将他看成是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教育形式, 这给我们以极大启发, 它便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顺情感教育和现行教育实践 (即理智教育) 之间的关系, 把情感教育与理智教育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把他视为实践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从而自觉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塑造学生的品格,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使学生掌握知识, 开发智力统一在现行的教育实践中, 以实现培养“全人”的目标.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 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在品德、智力、体育、美感及劳动态度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正是我们历代教育家所追求的教育的真谛, 也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忽略了教育中的人文价值, 忽视了非理性层面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及其在精神发育中的作用, 教给学生的是科学文化知识, 却很难让学生领会到生活的方向与意义, 相反, 缺乏感情色彩的灌输和高高在上的教诲, 极易导致商业主义和职业主义思潮在大的教育理念上的泛滥。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显然, 这比认识到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更为关键。

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这是情感教育得以发挥功用的基本前提。当前, 人们把教育视点集中在与自己发展相联系的职业上, 大中专院校里最热门的专业都是从最热门的职业方向衍生过来。这种教育与职业之间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 使教育和社会物化现象愈加严重, 也使得千万人挤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育功能平均扩大化, 削弱教育与职业之间的强势联系, 扩大和发展教育在开启心灵, 传播文明, 提高素质, 完善人性等方面的功能。教育应该是一种带有诗情理论的事业, 全民性, 提高性是其根本特征, 为什么非要人为地套上职业的枷锁呢?

探索情感教育的实施还在于我们价值观和人文观应该予以改变和明确。教育之所以为教育, 不仅仅它是具有经济功能, 它在非经济功能上也有巨大的内涵。他的短效性我们知晓, 更需要深刻领悟到它的长效性, 进而领悟到它在塑造人培养人等方面的重大意义。这是情感教育的发挥功效以至于能在教育领域内打开一片天地的前提。而急功近利的教育期望值不但会导致情感教育的失败, 也会使整个教育价值与功能进一步猥琐。

在探索情感教育的实施中, 以情感为动力, 揭示科学知识背后得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也是重要的。把科学探索和领悟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重视挖掘科学的人文取向, 这是与传统教育不同的一个方面。以前乃至现在, 我们把他们人为对立起来, 付出了丧失人文精神的代价。

探索对情感教育的实施, 最后还是要落实到教育者对学生情感唤醒上。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的人格为基础, 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6]”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之情, 是教育中最可珍贵的教育资源。对于教师而言, 他所从事的事业也是一项浓厚带有情感色彩的事业, 是充分张扬个性, 肯定自我, 实现自我的一种情感升华。他需要教师以知促情, 也许要教师以情激情。通过师生之间情感的互动与交融, 真正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与回应。教师通过情感教育, 将本质自我外化成无数体外自我, 借此, 为自己塑造不朽精神。此时, 教师不在是以裁判的角色促进学生学习, 而是师生之间无须其它中介的情感共同体。对情感教育的教师而言, 教育是享受, 是创造, 不是谋生手段, 而是生活的本身。

4 结语

综上所述, 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变教育的手段为目的, 是我国现代教育理论与创新的突破口。情感作为动力, 已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与桥梁。师生需要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这种氛围需要而且可以创造。在教育过程中, 情感可以培养, 而且必须培养。

摘要:真正的素质教育应是以情感为依托和手段, 充分地、完善地发挥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并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心理氛围, 打开学生心灵之窗。情感教育致力于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这种机制的创立, 它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悠远的外延, 是全面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之一。

关键词:情感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消除逆反心理培养师生情感[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7.

[2] 刘晓伟.必须重视情感教育[N].浙江日报.2000-03-22.

[3] 卢家眉, 等.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J].教学研究, 2001 (8) .

[4] 王晓梅.情感、方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J].西北大学学报, 1998 (4) .

[5] 季吉林.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J].教育研究, 2002 (3) .

[6] 彭凌龄.浅谈教师人格魅力[J].人民教育, 2000 (9)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互联网入侵兼职市场上的荆棘路——基于“互联网+”时代成都大学生兼职现状调查研究的展望下一篇:基于OBE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