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正义论文提纲

2022-09-28

论文题目: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生态正义研究

摘要:生态正义是人与自然在一定实践关系中基于平等原则而实现共同存在、共同繁荣的良善状态。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范式,生态正义形成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背景下人类对自然非正义的理性反思。学界从伦理学、政治学、生态学等视角对生态正义理论展开研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学理支持。西方生态正义思想为我国生态正义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但西方生态正义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倾向于从抽象价值观层面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对生态正义概念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生态正义理论流派的影响,因此,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以劳动作为生态正义的逻辑原点,在此基础上重构生态正义理论。马克思生态正义观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以“现实的人”的劳动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存在关系的始点,从历史生成中探析人、自然和劳动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本文从四个部分对生态正义理论进行论述,首先,围绕“什么是生态正义”以及“为什么要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对生态正义的基本内涵、特征、西方生态正义理论的思想贡献与理论局限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以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正义理论的逻辑原点,建构基于劳动的生态正义结构;其次,基于种际、人际、国际以及代际维度考察生态非正义的现实表征,从哲学、文化、实践以及制度层面分析生态非正义现象背后的深刻根源;再次,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视角对生态正义理论进行逻辑重构,探讨生态正义视域下人、劳动与自然的本质,为生态正义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寻生态正义的实现路径。生态正义的价值旨向是在劳动解放的基础上实现自然解放和人的解放,达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从整体主义自然观确立、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科技的绿色创新、劳动的生态转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五重维度探讨生态正义的实践路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生态正义以劳动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点。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重构生态正义理论,实现了对西方抽象主义生态正义理论的超越,在新时代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全球生态正义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人与自然;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正义;劳动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重点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正义的理论出场

第一节 生态正义的概念界定

一、生态正义的内涵

二、生态正义的特征

三、生态正义的本质

第二节 西方生态正义理论贡献及局限

一、西方生态正义理论流派

二、西方生态正义理论的思想贡献

三、理论局限:从观念到观念的抽象主义立场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生态正义的逻辑原点

一、从劳动出发考察生态正义

二、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生态意蕴

三、基于劳动的生态正义结构

第二章 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及根源

第一节 生态非正义的表现

一、种际维度: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

二、人际维度:生产与分配的正义缺场

三、国际维度:生态殖民主义及其危害

四、代际维度:当代对后代的生态剥削

第二节 生态非正义的根源

一、哲学根源:“主客二分”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二、文化根源:物质主义与消费文化的滥觞

三、实践根源:劳动的生态异化

四、制度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趋利本性

第三章 生态正义的逻辑架构

第一节 主体自由性:对“现实的人”的本质界定

一、对主体“自由”概念的考察

二、“现实的人”:主体性与客体性统一

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视域内“人”的扬弃

四、生态正义对“现实的人”的界定

第二节 对象客观性:自然存在的本质属性

一、对象“客观性”的生成

二、对自然“内在价值论”和“机械价值论”的扬弃

三、生态正义的对象客观性界定

第三节 社会实践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前提

一、以“人”与“自然”为中心的伦理困境:抽象的主观唯心主义立场

二、劳动实践:唯物史观对抽象伦理规约的摒弃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自然的统一

第四章 生态正义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生态正义的价值旨向

一、劳动解放

二、自然解放

三、人的解放

第二节 生态正义的现实基础

一、生态经济:生态正义的物质基础

二、生态政治:生态正义的制度前提

三、生态文化:生态正义的思想基石

四、生态技术:生态正义的科技支撑

五、生态劳动:生态正义的实现中介

第三节 生态正义的实践途径

一、坚持整体主义自然观

二、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

三、深化科技的绿色创新

四、实现劳动的生态化

五、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淮安水利科技论文提纲下一篇:防雷社会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