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的启示——以《亲海特刊》为例

2023-02-11

一、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及现状

进入21世纪, 人类社会面临人口急剧增长、自然资源短缺、生存环境遭破坏等诸多问题。海洋由于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 进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全球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 国际间的竞争也由陆地转向了海洋。

关注海洋、开发海洋, 首先要让大众认识、热爱海洋。为此, 一些发达国家加强向公众普及海洋的力度, 以提升国民海洋意识。如美国注重从儿童抓起, 推广全民海洋教育。日本的海洋教育突出海洋环境教育, 特点鲜明,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全民教育与终生教育结合, 在立法中也明确说明海洋环境教育既是全民性的、覆盖社会各阶层的教育, 又是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 充分说明广度和深度相结合。

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1.8万公里的陆地海岸线, 1.1万余个岛屿[1], 是不折不扣的海洋大国。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 国家“十三五”规划对此后5年的海洋事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五年规划》也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 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 “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体系”, “海洋意识和文化服务大局和中心工作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显著提高”。[2]

虽然目前我国在政策层面上将海洋教育提到了空前的高度, 但实际上“多数省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得分偏低, 国民海洋意识提升工作意义重大”。[3]

提升海洋强国的软实力离不开全民海洋素质的大幅提高, 全民的未来在青少年, 从娃娃抓起, 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海洋意识教育刻不容缓。

二、《亲海特刊》的宣传理念与方式

(一) 以青少年为对象讲述海洋科普

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识的关键一步, 是让他们掌握更多海洋知识, 对海洋产生兴趣。《亲海特刊》应运而生, 围绕海洋强国建设和国家规划的实施, 以中小学生为目标读者群,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海洋知识, 讲述海洋故事, 弘扬海洋精神, 提升海洋意识。

(二)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知识

1. 内容故事化、通俗化

科普内容因便于记忆的需要, 往往文字简单, 说明性强, 可读性差, 很难吸引青少年主动阅读。而科技等方面的进展、成果, 更是由于专业性强、语言晦涩, 很难让人读懂。所以“讲好科学的故事至关重要”。[4]

《亲海特刊》在创办之初就将“故事性”定为特色之一。一版“封面故事”, 结合热点话题、时间节点, 用故事化的语言为青少年讲述新闻事件。如《“星星孩子”的“白鲸之吻”》选择世界自闭症日的节点, 采访一名自闭症患儿的母亲, 讲述了他们在海洋馆与白鲸亲密接触的经历。通过这个故事向青少年普及接触海洋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对自闭症的影响。

二版“蓝色新知”介绍海洋动物、海洋科技、考古等方面的最新发现, 讲解海洋科学原理。在夏季刊登了《裂流为何被称为“海滨杀手”?》, 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向青少年解释裂流的形成原理, 并告诉读者遇到裂流该如何做。

2. 多用配图, 色调鲜艳

相对于文字, 图片以其能够轻松阅读更受青少年的青睐。《亲海特刊》在版面设计上多用配图, 或是采取图片带文字的方式。如在世界海洋日暨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 刊登专版《快乐游泳安全为先》, 以发生在一位小主人公身上的小故事为内容, 每个故事配一幅漫画, 用有趣的文字和诙谐的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向青少年科普在海边游泳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

在版面设计上, 《亲海特刊》多采用青少年喜欢的红、粉、黄、蓝等色调, 以求达到能让读者在看到第一眼就被吸引的效果, 让海洋科普内容有更多机会走近青少年。

(三) 以多种形式与读者互动

利用展板、材料等进行科普宣传虽较为常见, 但缺乏互动, 宣传效果不明显。《亲海特刊》采取多种方式与读者互动, 让读者能从多个角度, 通过不同途径认识海洋、了解海洋。

1. 利用版面互动

《亲海特刊》八版“快乐海娃”版块主要刊登读者的作文、图画等作品, 极大激发了青少年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由于所刊登的作品内容都涉及海洋, 进而会鼓励更多读者接触海洋, 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国有多家中国海洋科普基地及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 他们多年来根据自身优势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科普方法。四版“基地之窗”用直白的语言配以大量图片, 推广基地的优秀做法, 供其他有志于开展海洋意识教育的机构借鉴。

2. 利用活动互动

青少年生性好动, 结合这一特性, 《亲海特刊》组织开展了“小螺号”记者团亲海行系列活动, 选择了位于北京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位于厦门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位于广州的中国海警3401船作为活动场所, 共有近200名学生和家长参加。

通过参观、体验, 学生们学习了海洋防灾减灾知识, 参观了绿潮和赤潮监测、海上溢油监测、极地科考预报保障等平台, 见到了更多的海洋生物, 了解了舰艇知识和海洋管理与执法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

此外, 《亲海特刊》还走进海南琼中、湖南长沙、云南孟连等地, 通过举行海洋知识普及讲座、聘请“亲海小使者”等活动, 让海洋科普走进内陆, 让平时少有机会接触海洋的孩子们得以亲近大海。

三、启示

(一) 创新模式

求新、求变是青少年的特性, 以他们为对象介绍海洋科普内容的刊物, 不论在内容还是活动方面都要结合这一特性, 做到常变常新。如内容“新”, 要介绍最新的海洋知识、科学探索发现;活动“新”, 用各种各样新形式的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进来, 达到宣传海洋科普的初衷。

(二) 加强交流

一些沿海地区的学校、海洋馆, 乃至媒体, 从事海洋意识教育较早, 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宣传体系。通过加强交流, 可以将这些先进的做法推广到全国各地, 特别是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 让海洋意识教育遍地开花。

(三) 促进合作

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优势, 调动各方资源, 搭建合作平台, 形成联合之势, 共同推进海洋意识教育向更广、更深发展。

(四) 利用网络

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力, 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受众范围, 从而达到提升青少年海洋意识的目的。可与其他地方媒体合作, 共同组织活动, 利用地方媒体优势扩大影响力, 吸引青少年受众关注。

四、结语

随着我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深入,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海洋事业。如何能让更多的孩子从小热爱大海, 并立志于未来从事海洋相关专业工作, 依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海洋是广博的, 不仅是因为其蕴藏着无数的资源, 更是因为它能够为人类提供数不尽的知识, 其中有很多是人类尚未掌握的。而只有做好海洋意识教育, 讲好海洋科普, 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知识, 才有助于大众进一步更好地认识海洋, 开发海洋, 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当今社会, 在全球范围内, 海洋是备受瞩目的领域, 提高公众海洋意识对于我国这样的海洋大国尤为重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海洋意识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及目前的现状, 以中国海洋报社《亲海特刊》为例, 分析青少年海洋意识宣传一些做法, 为海洋科普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科普,青少年,启示

参考文献

[1] 国家海洋局, 2015年海岛统计调查公报[R].2016 (11) .

[2] 国家海洋局, 教育部, 文化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国家文物局.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R].2013 (3) .

[3] 王自堃, 我国首次发布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N].中国海洋报, 2016 (11) .

[4] 刘伟利, 科学界委员谈讲好科学故事:把高大上的科学语言翻译成初中生能懂的语言[N].北京晚报, 2017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讨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下一篇:浅谈LNG工厂关键设备的维修保养——以泰安昆仑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