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论文

2022-12-08

我国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 自1999年开始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虽然这一政策带来了国民素质提高、经济发展等积极影响, 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大学生就业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化,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些转变, 并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特点。

(一) “先就业, 后择业”的职业价值观逐步形成

就业是大学生毕业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是大学生从学生到社会一份子角色的转变。大学初毕业, 许多学生仍处在一片慌乱和迷茫的状态中, “先就业, 后择业”也就成了他们解决难题的一个有利办法。这一职业价值观念是大学生应对当前复杂问题的缓兵之计, 但“‘先就业, 后择业’的择业观缺乏科学性。实践也证明, 该择业观既不利于大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稳定就业和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也给企业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害, 不利于双方之间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某种程度上, 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1]可见, “先就业, 后择业”的职业价值观并不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 就业目标不确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处于彷徨阶段, 不少毕业生上班后发觉不满意, 就又草草地跳向了另一份工作。不断地跳槽不仅专业技能没有得到系统的提升, 而且容易在不停地职业转换中丧失信心, 在职业发展中频遭瓶颈。再者, 一般来说公司都不愿冒风险招聘频繁跳槽的员工, 因为很多大学毕业生从一开始就没有把当下这份工作当成事业发展的起点, 工作自然也无法全身心投入, 遇到一点挫折就对这份工作失去兴趣, 随即选择跳槽。公司辛苦对新员工进行相关培训, 到最后却沦为泡影, 甚至是为别的公司做了嫁衣。所以, 很多公司、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并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的大学生。长此以往, 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恶性循环的现象。

(二) 强调自我价值, 个人本位价值观凸现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 他们生活在一个自由且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所以他们相较于上一代人也更为崇尚自由与世俗。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更为优越, 他们的需求不再限于吃饱穿暖, 而是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同样,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更为紧密, 我们可以更好地向外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国外的一些思想和文化也通过影视、网络等方式在我国传播。在这个文化多样、思想包容的环境下, 这一代的年轻人开始强追求自我发展,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大环境下, 他们择业时首要看的是薪资报酬和社会地位, 其次看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施展自身才干的机会, 最后考虑的才是集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这些择业标准都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实质表现。

(三) 职业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当下处于一个由大众文化主导, 而精英文化被消解的时代, 一贯被视为精英聚集之地的大学, 也面临某种冲击。”[2]“读大学是为了更高的文凭, 更高的文凭有利于挣钱”, 诸如此类的实用主义思想已经屡见不鲜, 甚至被大部分人接受。父辈那一代“以集体为中心, 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职业的选择”的理想主义色彩逐渐褪色,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功利性的氛围。

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 一些大学毕业生极容易导致职业目标短视化。他们把择业的目光放在薪酬高福利好的职业上, 一心谋求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 从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理想、特长和爱好, 忽视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 容易导致出现错失良好发展机会、眼高手低等问题, 最终影响了自己职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 过分追求现实利益还极容易造成社会责任意识淡化。许多大学生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 倾向于去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就业, 紧盯着一些“热门”职业, 轻视农村和基层技术工作。殊不知大批的应届毕业生涌入这些东部发达城市, 这些城市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状态, 难以满足这庞大的就业需求量。而人才紧缺的中西部地区却遭遇“冷门”, 出现岗位空缺无人应聘的现象。人才分布不均衡、高才低就的局面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不仅会产生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 还会造成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尴尬现象。

(四) 职业价值取向渐趋多元化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发展。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的80后、90后年轻人受社会变迁与就业形势转变的影响, 职业取向更加多元, 职业选择更加自由。一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不断鼓励孩子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 端上所谓的“铁饭碗”, 但是除了一部分倾向于薪资待遇优厚、职务声望高的职业的大学生, 还有一部分人并不希望过上日复一日地“稳定”生活, 他们崇尚个性, 强调自我奋斗, 倾向于自主创业和弹性就业。

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一) 加强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

政府的政策可以有效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 政府出台的有效政策可以很好地调节和刺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政府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为大学生如何树立一个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指明方向。例如, 根据就业市场化的需求, 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乡村基层工作;出台对自愿到国家人才紧缺的工作岗位工作的大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政府可通过这些手段, 引导当代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才干, 积极为祖国做出贡献。

(二) 加强学校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学校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高校应加强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教育, 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 从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另外, 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课应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 针对各年级大学生的特点, 分层次、有系统地在大学各个阶段进行学习和讲授。”[3]例如, 学校可聘请成功人士和知名校友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做经验分享和就业指导, 使学生能尽快了解社会职业的特点, 且能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一个明确方向。针对高年级的大学生, 学校可以根据就业市场情况, 为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 使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三) 加强家庭的引导作用

“家庭是人接触的第一个世界, 是对一个人价值观形成起关键作用的场所。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一旦家庭教育出现失误, 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歪曲,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职业价值观。”[4]所以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仅靠政府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在家庭中, 父母应与孩子建立平等、和睦的关系, 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 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 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的选择。在孩子的成长中, 父母不应采取“包办主义”, 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律能力和抗打击能力, 在给予物质支持时不忘加强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培养, 为孩子树立积极进取的思想, 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适应当下市场经济的职业价值观。

三、结论

为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任务重大, 意义深远。这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 还需要政府、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这就要求当代的大学生们立足自身条件, 着眼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 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自身能力, 踏实工作, 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与人生理想。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祖国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祖国发展的主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与否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就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顾建跃, 张利华, 何金莲, 熊筱芳.从职业生涯规划视野, 剖析"先就业, 后择业"的择业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3 (4) :34-37.

[2] 王洪玲.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追问[J].职业时空, 2011, 7 (2) :154-155.

[3] 刘京晶, 张玉春.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20 (3) :78-81.

[4] 杜肖静.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探析[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 20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不同施肥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下一篇:大同煤矿集团马脊梁矿工会劳动竞赛调查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