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论文

2022-05-16

小编精心整理了《国际商务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对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要求,本文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以岗位和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思路。

第一篇:国际商务专业论文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特色专业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专业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都应来自相应的职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建设专业文化重要的借鉴内容,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吸收行业文化的精髓,构建专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文化。本文从国际商务专业文化建设入手,着重探析了专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创建实训室职业情境。

关键词:专业文化 职业文化 职业情境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的子系统。高等职业院校有别于学科教育的特点,强调对应于行业、岗位建设相应的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从而产生了自身的专业文化。 专业文化是沉淀、积累以及融汇于各类专业中的文化意识成分,它或以观念的形态,或以技能的形态,或以物质、制度、精神的混合形态,对学生专业学习起着更直接更显性的作用。

一、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文化

专业文化是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它包含了师生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乃至对专业教育的认知,对专业中每个人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专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都应来自相应的职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建设专业文化重要的借鉴内容,对应用型高等教育来说,行业用人标准影响着专业育人标准,从这点上看,专业文化建设必须吸收行业文化的精髓。构建专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文化。因此,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意味着首先应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精神和态度;再者为基于专业能力的职业能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板块由知识与能力两部分构成。

认知工作任务和岗位知识能力要求是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认知工作任务和岗位知识能力要求出发,创建企业化的专业文化,即为企业服务的实用型专业文化。从而在行业领域中逐渐形成起有自身优势的品牌,不断地为用人单位输出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

二、专业文化建设的主体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是教育的根本,也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因素。分析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建立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认知,调动学生在学习、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潜力,为学生创造成为优秀职业人的条件和基础。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有其自己独有的特点,实训是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训环节中采用小组团队合作学习策略实施,小组成员的异质性,使每一个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努力都不可或缺,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团队合作学习策略在实训环节中的广泛实施,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技能也得到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职业能力,并为学生尝试新的行为方式的留下了实践空间。设计“外贸流程和单证操作实习”项目时,利用商务实训软件和网络资源,将班级依据进口商、出口商、货代、检验检疫部门、海关、保险公司、船方、银行等角色,完成案例中商务英语信函和业务单证的拟定、擅自及组合操作,学生在合作时,对于做什么、怎么做、做到心中有數,在“项目”合作中学会合作,倾听、质疑、评价,欣赏,不仅拓宽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互相学习、主动合作、相互欣赏、理解宽容的良好习惯和心态,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在项目实施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三、创设职业情景,在实训场所模拟企业的真实环境

开展实训室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能够在踏上工作岗位以前,尽可能的了解熟悉企业的操作流程,掌握企业需要的工作技能,使学以致用,而实训室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利用实训室来创设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体现企业的操作流程,从而满足“以就业为导向”的课改精神,满足缩短企业就业适应期这样的最终目标。

以淄博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实训室为例,该实训室采用仿真技术,通过电脑网络设备构建起一个仿真的工作场景,实现以计算机手段进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实训的场所,可以同时容纳一百个学生实训。该实训室配有高标配计算机、服务器及投影设备,并装有全套国际商务系列仿真软件,包括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实训软件、国际商务单证教学实训软件、货运代理教学实训软件和报关报检教学实训软件,通过模拟环境教学、仿真教学实训、综合实操训练三个环节,在使学生熟悉、掌握企业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为教师解决专业教学难、实训难的问题,面向工作过程的仿真教学实训更加贴近职业教育和企业用人需求,帮助学生在就业前“缩短就职适应期”。

该专业教学实训室职业氛围总体内容包括:实训室功能介绍篇,工作流程篇、岗位篇,拓展篇四个篇章。

实训室功能介绍篇主要说明该实训室可以开展的教学实训大类包括: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国际商务单证、货运代理和报关报检。内容涵盖了专业的一系列业务环节,具体有:合同磋商、合同签订、各种单据审核以及各种单据准备、货物准备、办理保险、委托报检报关、费用结算、货代办理订舱、装运、船公司制提单、司机送货进港、堆场工作人员审单、报检员报检、报关员报关等各项事宜。

通过上述项目的教学实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可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更显示出专业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专业文化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形式潜移默化影响全体参与者,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基地搭建专业学习平台,使之成为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舞台;通过建立专业网站为师生建立交流平台,利用网络开设专题论坛,进行案例分析,促进专业建设的深入,让师生的道德情操、团队精神、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素养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努力促进学校各专业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办学质量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发仁,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2007,1(下):52.

[2]唐细流.职业学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J].科技致富向导,2010,04(上):93.

[3]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4]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作者:聂相玲

第二篇: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教学与实践存在的问题,结合市场对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要求,本文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以岗位和技能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务;课程改革;岗位技能;实践教学

国际商务专业是当前许多学校都开设的一门大众化专业,它就业面广,市场需求量近年来一直名列前茅。但我们也很快发现,在教学中明显存在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实践环节薄弱,用人单位还需重新培训等问题。因此,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评价方式,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就业岗位为导向,以技能培养

为根本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到企业实地访谈、采用问卷调查,聘请行业专家召开专业咨询会议,从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课程设置等方面听取意见,对现行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诊断。

存在的主要问题(1)培养目标和规格偏高。长期以来,国际商务专业高职的培养目标与其他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雷同,都是培养知晓现代商务信息技术,能够在三资企业、驻华外国商社、外经贸企业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实务等国际商务工作的人才。从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基本上是向大学看齐,从现行的生源质量上看,追求这种高标准、高规格是不合实际的。因此,应对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重知识、轻技能;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如专业课程中的国际金融、国际商法、涉外企业管理、国际经济合作知识、WTO规则等课程的理论性内容偏深、偏多,实践和实训内容又相对不足;课时分配上,理论教学的时间超过了80%,大量的课堂理论教学挤占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的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查分析,明确高职国际商务的培养目标应是“灰领”层次,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主要为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涉外宾馆饭店等企业单位培养从事外贸制单、外贸跟单、涉外商务代理、货运代理、商务咨询、商务文秘等工作的中、初级操作型人员。(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对各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乃是高职专业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我校的国际商务专业课改小组教师利用暑期两个月的时间,对各岗位能力进行了分析。例如,一部分教师直接通过下企业顶岗实习,以每天记日记的形式,记载了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另一部分教师则带着“岗位职业能力问卷”走访了本地区专业对口企业。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取得资料。另外,在企业还聘请了与我校培养目标一致的中、初级操作人员,召开岗位能力咨询会。通过三方面的信息汇总分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岗位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见表1),并以此为引领,初步确定课程设置。

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改变原先“文化课+专业课+综合实习”这种三段式培养模式。比如,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采用“2+1+1+1”模式,一、二年级学生重点是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三年级学生重点掌握专业技能。课程设置时进行细化,分成若干子模块,如单证、跟单、货代等。同时依托实训基地,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进行。四年级加强专业考证的学习,通过课证融合,取得社会上承认的实用技术等级证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五年级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和磨合,为顺利转入职业岗位做好准备。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变革:(1)工学结合,安排学生在完成了专业技能课的学習后到企业进行为期8~10周的专业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实践性学习。通过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学习、阶段性督查辅导和总结回报四个步骤来实施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课证融合,依据定位的岗位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证书课程考试要求与专业教学要求的对接,使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调整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模式,提高学生实用技能

调整教学方法(1)改革语言类课程教学方法,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因“重阅读,轻听说”的观念而造成学生“开不了口”的现象。可采用各类英语比赛、戏剧表演、英语即席发言等形式,增强学生用英语交流的意识。(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改变以往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法,通过开展案例分析、大型讨论、主题发言、做大作业、做实务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常用手段是教师引出一个主题或问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或问题查阅资料、看教科书或参考书、师生间共同讨论、学生自主练习,来完成主题或解决问题进行教与学,即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另外,还可采用专题讲座法,把实践性较强的有一定难度的专业知识分成若干个专题和环节,邀请相关的专家和业内人士开办讲座,围绕专题进行系统的讲解和研讨。

改革评价模式(1)评价的内容应强调知识、技能与态度的综合考核评价。国际商务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一种行业,它的工作特点体现了很强的服务性。学生学得如何,在考核评价时,考核内容既有必要的知识,又应体现专业实践能力与学生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方面,比如,学生对参加任务的态度、完成任务的结果、参与任务的合作精神等情况,并尽量以量化方式计入评价结果中。(2)评价形式应打破常规,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能力来决定。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综合考核,采用多元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等。对于课证融合课程的评价,应建立与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标准与考核大纲,从而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衔接。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构建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以岗位和技能为导向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课程实训、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的三级实践教学体系。既有单项的实训,也有综合的实训;既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训,也有单独设置的专项实训课程。(1)课程实训属于验证性实训,目的是验证与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通常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单项操作。在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后,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训,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例如,学生在学完《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的某一知识点后,在课堂内进行相关单证缮制的实训,检验学生的单证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单证缮制的实际技能。(2)专项实训属于操作性实训,目的是运用所掌握的操作知识技能,在仿真环境下进行任务式大作业操作,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相关技能的熟练程度,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一个社会实践课题,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3)综合实训属于真实工作性实训,目的是提升实际工作的经验,通常在真实工作现场环境下,进行相关工作的综合性操作。这种实训是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

加强专业师资的实践技能培养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身一定要有实践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指导学生实践。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这就要求:(1)教师要认真备好实训课。长期以来,教师普遍重视理论课的备课,对实践课的教学缺乏充分认真的备课过程,造成实践课效率不高。因此,教师要针对实践内容,反复操作,仔细安排教学流程,精心组织教学。(2)国际商务专业教师要定期接受专业进修,以便更好地进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案的组织和准备以及实践课程的操作和指导。(3)专业教师还应深入外贸企业,了解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各岗位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实践教学,更好地指导学生。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的环境(1)完善现代化、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应立足于承担本专业的教学实训任务,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还可以承接面向社会的相关学员的培训任务,让学生在仿真与实境中获得第一手材料与感性认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如我校的商务模拟公司根据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定位,学生在此可以进行国际贸易、物流、海关、营销、财务、银行、税务、工商等业务过程的模拟活动,除货物是虚拟的并且不发生实体位移外,其他如票据、账册、操作方式、核算办法、商务记录,商务程序、方式,成本和利润核算等均遵循现实商务界通行的规则进行设计和操作。商务模拟公司是一种费用低廉的商务实践教学模式,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模拟仿真的商务活动环境。(2)加强与商务类企业的紧密联系,建设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弥补校内模拟实践教学的不足,我们还必须依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对口企业认识性实习、工学结合岗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帮助,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3)规范实习基地的各项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要求能自行安装、调试,以提高教师本人的实践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市场定位,整合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革新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2006,(6).

[2]韩玉珍.高职教育国际商务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9).

[3]石芸.关于加强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

刘志娟(1972—),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学。

作者:刘志娟

第三篇: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摘 要: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教育的核心环节。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难以与国际经济与贸易、商务英语专业区分开来,也未能与专科类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相区分,忽视了商务环境教育和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了实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及双语教学课程,加强实务课程整合,开设跨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要重视商务环境教育。

关键词: 国际商务本科 专业课程体系 现状 设置原则优化

一、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未能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区分开来。

国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设置是近年来的事,由于其产生的时间很短,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很难把国际商务专业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的国际商务方向区分开来。以南京大学为例,其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因而其在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十分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学科核心课程中涉及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一共有64个学分,占学科核心课程总学分的75.3%,专业方向选修课中涉及英语能力培养的共有25学分,占所提供的所有选修课程总学分的50%。由此可见,南京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为主导,而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和技能。再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来看,与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比较,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呈现出前者包含于后者的关系,未能将国际商务专业很好地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区分开来。

2.本科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未能与专科高职类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区分开来。

目前设有本科层次国际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据粗略估计有二十多所,因国际商务专业属目录外专业,所以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参考了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国际商务专业,加之国际商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强调应用能力的专业,因此,无论是大专类国际商务专业,还是本科类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无不十分重视应用型实验型课程的开设。具体表现为:其一,开设大量提高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课程;其二,开设了大量的模拟实验课和实务操作课,如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商务谈判实务等。尽管本科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确实应开设这些课程,但往往未能将其与专科层次的课程区分开来。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是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如专科层次那样培养局限于某个业务环节的办公室职员,因此,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在注重应用型的同时,更应重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课程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

国际商务专业涉及的职业较广泛,典型职业包括:外销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进出口报关员、涉外商务代理、货物代理、商务文秘、保税仓管理、国际融资与结算、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贸易中介服务、外向型企业业务经理、从事国际经贸管理的公务员等。无论是哪种职业,无不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强弱虽与是否掌握一门较娴熟的外语为密切相关,但却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人文艺术修养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反映学生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文素质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学生的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除了受遗传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跨专业、多学科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此类人文类课程普遍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

4.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

商务环境不同,企业的竞争策略、营销策略都会有所不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必须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才能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强调对经济与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例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这门专业课程,但往往都局限于对一些营销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缺乏对不同国家商务环境的详细介绍,更没有提将各国商务环境的教育和商务活动的开展相结合。商务环境教育的缺乏使学生毕业后学到的仅仅是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而难以将其与商务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差。

二、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1.以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应以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和国际商法基础,基本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并能较熟练地应用国际法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法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在跨国公司、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政府机构从事实际商务业务、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商品流通活动,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则是从事跨国商务活动。国际商务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复合型和创新型是其与专科的主要区别,因此其培养难度更大,具体的课程设置必然与专科不同,即使是同一门课程,教学重点也与专科不同。

2.与当前我国经济贸易的现实环境相适应。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已从一个外汇紧缺国变为外汇充裕国。对外贸易已从注重出口创汇转向出口和进口并重,鼓励引进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外资方面,从大力吸引外资转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外投资设厂,“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上述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培养出一批既能胜任传统的国际贸易出口业务的业务员,又能从事进口商品采购与销售业务的采购主管、销售主管;培养既懂得招商引资,又能够抓住机遇,选择合适的进入战略,带领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与管理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

国际商务的主线是企业走向世界和走向世界后的跨国经营与管理问题。对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而言,除了应具备通用的管理能力:(1)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标准的能力;(2)对目前工作水平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的敏锐洞察能力;(3)纠正偏差的能力;(4)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具体管理能力,即对跨越国境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能力。因此除了基本的管理学原理课外,还可以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国际金融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对跨境企业商务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2.增加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无论是国际贸易专业还是国际商务专业,都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因而各个高校在开设这两个专业时,都十分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但从英语课程的设置上看,往往忽视了对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所从事的工作,英语应用能力仍显得十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水平,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力争多开设双语教学专业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领略国际商务领域专业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其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3.加强实务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国际商务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而不是仅仅培养局限于某个环节的办公室职员。因此在实务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应系统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海关实务、报检实务等业务课,其次,应加强这些课程的综合,开设国际商务综合实训课,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商战实训中,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除了开设传统的实务课程外,笔者认为,开设国际市场调查分析课,培养学生搜取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活动中把握商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开设跨学科课程。

国际商务专业的应用性决定了国际商务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外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人文艺术修养与交际能力等综合人文素质。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时,除了加强外语能力的训练外,还应该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技巧。同时以专业限选课的形式跨学科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中的课程,加深对自己感兴趣地域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的理解。此外,可以开设交际心理学课程,介绍心理学中影响人际交流和大众交流的因素,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

5.增加商务环境课程。

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强商务环境教育,帮助学生熟悉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和经济环境。具体包括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实际课程设置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进一步细化。比如专门开设美国商务文化、美国商务环境、在美国如何销售等专题课程,聘用有留美经验的老师或者美国老师主讲这一系列专题,使学生在未来的商战实践中能够迅速地融入特定市场,帮助企业有效地开展跨国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夏励嘉.本科国际商务专业特色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91-94.

[2]吴翠霞,刘雪林.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与实践能力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7-49.

[3]张廷海,秦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09,(6):70-71.

[4]龚锋.对优化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4):58-61.

2008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8jyxm253,2009年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ACJYZD200917)

作者:万红先 黄玉霞 戴 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教师管理论文下一篇:控制工程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