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发展分析论文提纲

2022-08-29

论文题目:基于乡村性评价的南粤古道增城段沿线乡村优化策略研究

摘要:在2016年,广东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修复南粤古驿道”的构想,借此契机促进沿线乡村的发展,实现乡村复兴和乡村转型的目标。国家重大项目的实施必然会对周围乡村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科学的评估乡村地域的现状,针对性的分区优化是驿道沿线乡村发展的首要问题。乡村性可以综合评估乡村社会经济水平,对城乡地域的差异性进行识别,是描述乡村地域特征的重要概念。在此背景下,采用乡村性客观评估乡村发展现状,有效划分乡村地域类型对周边乡村转型重构具有参考意义。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古驿道沿线46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以2017年增城区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和遥感影像图以及镇街基础资料为数据源,用乡村性指数和GIS空间叠加等分析方法定量测定乡村性水平值,结合调研中的基础资料划分乡村发展类型;通过乡村性指标模型和ArcGIS可视化功能分析表达乡村发展类型的分布和空间差异特性;最后根据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地域,提出面向古驿道文化线路开发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为驿道沿线乡村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参考,促进乡村地域的有序更新。主要具体结论如下:(1)增城古驿道沿线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包括有省、市、区级物质文化遗产72项,自然景观资源18处,沿线经过的美丽乡村有22个,另外还有较为多样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沿线的乡村文化景观保存良好。(2)乡村类型划分,结合目前所做研究的分类标准,本研究主要分为商旅服务型、农业主导型以及劳务经济型,农业主导型的乡村有20个,劳务经济型的乡村有18个,商旅服务型8个。增城古驿道沿线目前的乡村发展主要以农业主导型和劳务经济型为主,发展潜力较大,产业升级的提升空间大。(3)棠村村-榕树吓村西北支线沿线乡村的乡村性整体较为均衡,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性;夏街村-浪拨村东北支线的乡村整体乡村性波动较大,大多处于偏弱乡村性;翟洞村-大埔围南部支线的乡村性差异大,波动最为明显。研究还对支线当中出现的极值点进行典型分析,探究最大影响因素。(4)增城古驿道沿线的乡村性整体强度一般,大多数处于中度乡村性数值区间,增城古驿道沿线乡村性的功能值区间值在0.300-0.350之间,处于中度乡村性状态。乡村性的具体分析,沿线生态环境普遍处于中度偏上的区间,东南部地区优于南部地区;居民聚落的聚集度中等水平居多,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现象;农业发展的强值区域主要集中于小楼镇的约场村、腊圃村等,呈现团块聚集形态;文化资源的较强值区主要处于支线的交汇处,以夏街村为中心环绕式分布;城乡联系较强的在交点连接处以南的地区,有明显的城乡交流,乡村性较弱。(5)对影响乡村性强弱的因素做深入探讨,本研究认为资源禀赋对乡村性有基础性作用,政府政策有引导和调节乡村性的作用,发挥着关键作用的则是市场机制。(6)基于乡村性评价,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提出优化策略,首先是农业主导型乡村要注重耕地的保护,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供应链带来的效益;其次劳务经济型乡村要着力培育本村的特色支柱产业,深化乡镇企业内部机制的更新;最后是商旅服务型乡村,需要完善本村的基础服务设施,鼓励村民参与,形成全域旅游的古驿道的文化线路概念。

关键词:增城古驿道;乡村性;乡村类型;优化策略

学科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乡村发展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1.1.2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寻找乡村发展新策略

1.1.1.3 推动沿线乡村全面复兴是广东省实施南粤古驿道规划的重点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1.4 创新点

1.2 概念界定

1.2.1 乡村

1.2.2 乡村性

1.2.3 乡村性指数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内涵研究

1.3.2 研究方法

1.3.3 国内外研究展望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2.1 增城古驿道沿线乡村的现状特性分析

1.4.2.2 增城区古驿道沿线乡村发展类型

1.4.2.3 增城区古道沿线乡村的乡村性分异

1.4.2.4 不同产业类型乡村性的特征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方法、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2.1.2 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

2.1.3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2.2 增城区发展概况

2.3 研究区范围选定

2.4 数据来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城古道沿线乡村现状特征分析

3.1 沿线乡村人口密度特征

3.2 沿线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现状

3.3 沿线乡村农业收入水平

3.4 沿线资源类型及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城区古道沿线乡村发展类型及地域分异

4.1 乡村发展类型的划分标准

4.2 增城区古道沿线乡村类型划分依据

4.3 增城区古道沿线乡村类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城古道沿线乡村的乡村性分异

5.1 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1 科学性、全面性原则

5.1.2 系统性、可比性原则

5.1.3 可操作性、时效性原则

5.2 乡村性评价指标构建

5.3 数据标准化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乡村性指标处理结果分析

5.4.1 古道沿线乡村性的整体分析

5.4.2 古道沿线乡村性的局部分析

5.4.2.1 生态环境

5.4.2.2 居民聚落

5.4.2.3 农业发展

5.4.2.4 文化资源

5.4.2.5 城乡联系

5.4.3 古道沿线乡村性的极值点分析

5.4.3.1 棠村村-榕树吓村西北支线

5.4.3.2 夏街村-浪拨村东北支线

5.4.3.3 翟洞村-大埔围村南部支线

5.5 乡村性分异关键性影响因素

5.5.1 资源禀赋

5.5.2 政府政策

5.5.3 市场环境

第六章 优化策略

6.1 农业主导型乡村优化策略

6.1.1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6.1.2 建立农业大数据支撑平台

6.1.3 推动绿色生态农业的进步

6.2 劳务经济型乡村优化策略

6.2.1 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6.2.2 乡镇内部实施体制改革

6.2.3 乡村企业创新管理模式

6.3 商旅服务主导型乡村优化策略

6.3.1 保护传统乡土文化景观

6.3.2 改善基础投资环境

6.3.3 建立乡村旅游全域化视角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乡村性计算结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称职称论文提纲下一篇:我国设施农业宏观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