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服务中的个人理财论文

2022-04-2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银行业服务中的个人理财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中国即将加入WTO,入世必然带来中国银行业服务市场的加速开放。而外资银行的全方位引入必然对国内银行业构成巨大冲击,然而,开放大势毕竟已不可逆转,而且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开放,而是如何开放。

银行业服务中的个人理财论文 篇1:

做好银行服务管理工作浅议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加深,银行作为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金融主导地位得以日益凸显,银行服务质量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近年来,尽管银行业的服务水平得已明显提高,但与客户、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问题如,反映较强烈的客户等候时间长、服务的软、硬件待改善等。金融市场不断扩大开放,对新阶段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银行业如何管理服务质量,解决各类服务问题是目前银行业正在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现状;分析;措施

1 服务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硬件与软件发展不同步

近些年来,建设银行为加强网点硬件改造一直付出努力,对支行网点进行大力装修、改造,加大对ATM机等自助设备建设力度,增加滚动显示屏、多媒体、自助叫号机等设备,同时对支行的分区、自助设备摆放、服务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化、优化,从而使得硬件设施得到大大改善。在硬件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与之紧密关联的软件系统服务却未能够同时上线。主要反映在:首先,产品流程科学化设计水平不高;其次,网点服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较低;然后是员工的服务质量、业务技能与客户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服務效率与客户期望不适应

快捷、方便的服务是客户对银行最迫殷切的期望,建设银行一直以来秉承“客户至上”的原则,为提高服务效率做出了诸多努力,并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安排大堂经理对业务进行引导,设置产品经理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和指导,配置多种类自助设备分流柜面业务等,客户经理在岗为各层级客户提供各类服务。但仍跟不上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当前存在业务办理流程烦琐、客户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的问题却未得到根本的有效的解决。

1.3 前台管理与后台管理不同步

为进一步适应服务管理工作要求,中国建设银行重点对支行网点的服务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从礼貌用语、柜面操作、柜员衣着、投诉管理等都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起到了积极效果。但良好的服务氛围却未能有效延伸至后台,前台、后台服务不同步,对后台服务的管理一般比前台服务管理较为薄弱。主要体现为:一是服务的规定和制度不够清晰;二是内部服务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三是对前台和后台服务管理考核标准不一致。

1.4 前台营销与售后服务不搭配

随着客户需求日益增长,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建设银行自上而下高度重视营销工作,建立“立体式”营销系统,强化“地毯式”营销策略,打造对公、对私条线客户经理队伍,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积极制定配套方案,通过上门、外出营销,举办产说会、产品沙龙等,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部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贷记卡、个人理财产品等业务的售后服务上,相关资源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二是在客户购买相关产品后,承诺服务与实际服务存在不同;三是服务对营销成果巩固方面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制约服务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2 银行服务问题影响分析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在服务管理过程中,高度关注因为服务引发问题而带来的恶劣影响,积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为快速解决问题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服务管理出现问题对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2.1 极易引起各层级客户的不断流失

每一个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本来都是怀着较高的心理期望,但是随着对服务的不满因素逐渐累积,忠诚度就必然骤降,由此产生结果必然是公、私客户的流失。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公客户链当中,核心客户的流失必将带动其上下游客户的集体流失;其次是客户流失随之而来就是业务流失,各项业务市场份额随之降低。要想搞清楚客户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并把客户流失控制在一个可控、可接受的范围内是相当重要的。

2.2 对银行的社会声誉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服务而产生的各类问题,无论是在于客户直接接触中产生的,还是由于内部因素产生,最终都将对银行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造生直接或间接不良影响。对银行形象的影响,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银行服务的特性。如产品无形性和客户参与性。二是银行服务问题的传播渠道。如口碑传播和多元传播。

3 提升银行服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服务管理存在的众多问题,为转型发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必须结合实际、目光长远,从策略、制度、流程、管理等多方面下重手、下狠手。以建立健全顶层设计为出发点,以赢取更多客户为落脚点,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3.1 培育文化,完善优先服务策略

要从根本上提升银行服务能力,必须紧抓根源,积极健全服务优先策略,培养“以服务为主导”的优秀企业文化,明确商业银行的信念、使命、价值导向。将优质的服务环境作为与众多客户保持密切关系的桥梁,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更多的客户,从而提升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声誉度,达到效益、形象双提升,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中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市场占比,站稳脚跟。

3.2 完善体系,深化服务质量管理

要想实现“以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战略,必须首先具备较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根据目前银行服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可通过适当提高管理覆盖度来实现:一是客户直接管理与客户非直接触管理相融合。二是服务个性化管理与资源有效配置管理相结合。三是质量管理与能力管理相结合。从完善个性化服务方案入手,才能从更深一个层次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从而达到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的目的。

3.3 满足需求,推进服务改革创新

银行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亟需通过系列流程来实现。从目前来看,银行业务办理流程较为烦琐、制度硬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的最大阻碍。因此,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是一家商业银行立足的根本之所在。

3.4 转型发展,探索建设智慧银行

在全国上下大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只有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紧跟转型步伐才能立于优胜之地,通过转型促智慧银行快速发展。以最新的服务理念铸就转型氛围,以氛围引领服务转型的新境界。

作者:黄泽群

银行业服务中的个人理财论文 篇2:

从加入WTO角度看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

中国即将加入WTO,入世必然带来中国银行业服务市场的加速开放。而外资银行的全方位引入必然对国内银行业构成巨大冲击,然而,开放大势毕竟已不可逆转,而且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要不要开放,而是如何开放。

一、我国银行业服务市场开放及其影响

1我国银行业服务市场开放的进程截止1999年9月底,我国境内共设立外国银行分行155家,本地注册银行13家(其中合资银行7家,独资银行6家),外资财务公司7家,外国银行代表处248家。在华外资银行的外汇资产总额为313.63亿美元,资本金(或营运资金)为26.49亿美元。

我国银行业的开放速度和当前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不能算是低的。截止1999年9月,外资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体系总资产的比重将近3%,这与很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当(见表1)。

2外资银行对我国金融服务市场份额的分割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业务迅速发展起来,表2反映了1999年外资银行在华的经营状况。目前外资银行在外汇贷款和国际结算业务领域已占领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在外资银行较为集中的上海、深圳等地,所占市场份额更大。

在外汇存款方面,截止1999年9月底,外资银行外汇存款总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外汇存款总额的4.54%。在上海辖区,外资银行外汇存款的市场份额同样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9年6月末为15%,1998年末为17%。总的来说,外资银行的外汇存款总额与市场份额还不大,但这并不意味外资银行在这方面不具有竞争力。主要原因是外资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从同业或联行融资,而且其客户多为跨国企业,这些企业的现金流很大一部分在境外,境内现金较少。

在人民币业务领域,由于外资银行所受限制较多,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市场份额很小,但1997年以来,随着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数目增多、地域限制放宽以及允许外资银行拆入人民币资金,其人民币业务呈现迅速增长势头。截止1999年9月底,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64.93亿元。其中贷款总额为32.28亿元,比上年底增加了20.12亿元;存款总额为38.22亿元(其中包括少量异地存款),比上年底增加了21.52亿元。

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资产质量较好。截止1999年9月底,外资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5.90亿美元,不良贷款比例为12.22%。就工商客户贷款而言,外资银行对客户资信状况的要求很高,资产质量一直较高。在国际结算业务中,外资银行也很少发生垫款问题。

外资银行一般开业2至3年便能盈利,其资产收益率较中资银行高得多,而且手续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较大。从上海地区来看,1999年上半年,外资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税前利润/平均资产额)为0.28%,平均资本收益率为3.49%,其净利差收入与手续费收入之比约为4∶1。

二、加入WTO对我国金融服务市场开放的促进

1加入WTO对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要求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金融服务部门附录》的定义,金融服务是指由一参加方(参加服务贸易谈判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供应者提供的任何金融性服务①。在GATS中,“金融服务”的内容被概括为信贷、结算、(证券、外汇)交易、保险、资产管理、金融咨询等六大类,计16项,可以说已囊括了金融领域内的所有营利性业务。

金融服务贸易,同样适用于WTO基本规则。一是最惠国待遇(第2条)。GATS要求每一参加方给予另一参加方的金融服务或服务供应者提供的待遇,也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其他任何参加方的金融服务供应者。如果一参加方有与上述不一致的措施,必须提出理由,并符合免除义务的条件。二是透明度(第3条)。根据GATS要求,任何一谈判签字方都必须把影响服务贸易措施的有关法律、行政命令及其他决定、规则和习惯做法(无论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作出的,还是由非政府的有权制定规章的机构作出的),在生效之前予以公布;同时,还必须公布其参加的其它所有有关的国际协定。同时,还要求各参加方每年必须向其他所有参加方通报其对服务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新的立法和对原有立法的修改。各参加方应建立一个或多个咨询机构,以便尽快地回答其他参加方的询问。三是市场准入(第16条)。这一原则要求各参加方应为其他参加方的服务与服务供应者能够进入本国市场提供可行的渠道,而这种渠道须与各参加方适当计划表中已达成和规定的条款、条件或限制相一致。

2我国已经作出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承诺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部门,一直是中国加入WTO谈判中争议最多的领域,牵涉面也最广。中美谈判是中国整个入世谈判的核心,中美双边协议基本反映了中国所作出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承诺。中美双方达成协议中,就银行业市场开放的承诺有:在外汇业务方面,中国在加入WTO之时将向外资金融机构全面放开外汇业务,取消地域和服务对象限制。也就是说,一入世,中国将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包括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经营所有外汇业务(包括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

在人民币业务方面,中国将在4年内分5批放开20个城市②的地域限制,5年后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与此同时,在服务对象上,从2002年1月1日起,外资银行将获准为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业务;5年之后,外资银行将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并且,设在中国某一地区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向其他已开放人民币业务地区的客户提供服务。

在营业许可方面,中国金融服务部门营业许可的发放条件完全是审慎性的(即在营业许可上没有经济需求测试或数量限制)。不迟于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现存的对所有权、经营方式、外资金融机构企业设立形式以及对分支机构许可发放方面的非审慎措施。也即当外资银行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时,人民银行除了遵循审慎性标准外,不得有其它方面的限制。

自入世之日起,外资机构即可获得在中国从事有关存贷款业务、金融租赁业务、所有支付及汇划服务、担保及承兑、公司并购、证券投资的咨询、中介和其它附属服务。

外国非银行金融公司在中国进入WTO之时即可以提供汽车贷款业务。

简单地讲,在2006年1月1日之后,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什么两样。中国在贸易自由化、开放国内市场、遵循国际惯例等方面作出的重要承诺,其影响之深刻、之广泛超出了人们的一般预料。

三、因循WTO规则开放后我国金融服务市场面临的压力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体系占据绝对核心地位,我们考察加入WTO对银行业的影响,关键是分析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

1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外资银行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优良。以花旗集团为例,其资产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总和的60%。再如,1998年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为0.67%,而中国却是它的30倍以上。

外资银行的经营遵循的是国际惯例,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而中国商业银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无法摆脱政府的干预。

外资银行,特别是国际一流的大银行内部管理规范,风险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健全;中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刚刚建立,还很不完善。

外资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运作多年,经营经验丰富,机制灵活,软硬件设备先进,提供产品的科技化程度较高,比较容易适应多变的市场,及时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中国商业银行的对应方面则显然要欠缺得多。

外资银行对市场有着深入细致的分析,定价手段和营销手段灵活。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这一客户群而言,外资银行自然而然地在客户关系上占有优势。例如,有些外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须在外资银行办理,其中日资企业尤为突出。

表3显示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实力上的悬殊。2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我国的银行服务市场不会立即全部开放,外资银行也不会在短期内作好抢滩的全部准备,因此,现实的威胁是,外资银行将在某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从国际经验和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实践来看,垄断外汇业务、巩固中间业务、争夺优良的企业、吸引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等,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在外币业务方面,目前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已经占有接近1/4的市场份额,外汇存款由于受到政策限制,发展还比较缓慢。由于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上具有先天优势,加入WTO后,随着业务限制的放宽,其增长速度会非常快,在外汇存贷款方面很有可能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信用卡、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将是外资银行力夺的重点。从目前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发展来看,它们的侧重点一直放在中间业务上。5年后达到一半左右应是完全可能的,在少数中心城市比例将会更高。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对外资银行来说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目前外资银行在中国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但仍有一些外资机构违法从事这类交易活动。特别是远期结售汇业务,由于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高预期,市场对此类业务的需求很大。但国内银行开办这类业务还很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必然很有竞争力。

外资银行在批发业务方面会有较大发展。多数外资银行为“金融百货公司”,进入中国后的首选目标即是对“黄金客户”的争夺,其中包括外商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中国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以及高新科技企业。他们可以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的国际信誉和完善的结算方式,丰富的服务品种,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拓展业务,争夺市场。

中短期内,外资银行的零售业务只在一些中心城市对本地银行形成威胁。零售业务需要机构网点的支持,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无法和本地银行相比,因此在大部分地区零售业务仍将掌握在本地银行手中,但在一些中心城市外资银行仍可能争夺到一些市场。但从长期来看,零售业务也将受到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尽管外资银行在机构网点上不可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但外资银行可能针对高收入人士,通过个人理财服务、信用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家居银行业务等,扩大其对私业务的辐射面,以新技术手段不断取代传统的银行柜台业务,吸引外币、人民币储蓄存款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利用国内大中城市的“金卡工程”,共享国内现有的银行网点、设备资源,对国有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产生极大的威胁,尤其在国际卡收单业务领域。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办理人民币业务,必须熟悉中国市场和适应中国的文化。因此,网络一批本地的银行人才,实行“本土化”,将是它们的重要经营战略之一。外资银行全方位进入后,凭借其优厚的福利待遇和先进的办公条件,以及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来挖掘“金融精英”,而我们受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条件限制,对一些资深职员和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的流失,同时还意味着客户的转移。因此,中资银行的“冗员和庸员沉淀”问题将更为严重。

由于外资银行的业务集中于中心城市,对于本地银行的利润来源形成严重威胁。中心城市历来是本地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地区甚至全部利润来源地区,偏远地区的银行业务基本是不盈利乃至亏损的。

国内客户的忠诚度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有不少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一手扶植起来的,而它们一旦成长起来,便有可能跑到外资银行去。经营状况好的国企会主动选择外资银行,客户群中经营状况差的企业比率将直线上升。在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支持,外资银行却袖手旁观,而一旦其中的一些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却反到成了外资银行的客户。

对于中资银行来说,最坏的结果是,盈利业务集中于外资银行,而亏损业务全部留在中资银行。

预计在加入WTO后的最初2-5年中,随着各项减让措施的逐步落实,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不断升级;此后的5-10年将是决定中国商业银行市场格局的关键阶段;然后市场份额的划分将渐趋稳定。

四、面对金融开放冲击而实施的应对对策

1全面看待金融服务市场开放问题开放国内金融服务市场,给业内外带来很大震动,最大的担心是,中国的银行体系会不会被外资银行冲垮?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不少人寄希望于政府的保护。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一,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外资银行不是出口给中国某件产品,而是像跨国公司一样,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对于政府来讲,它与国有商业银行按同样的税率纳税,也雇佣工人。政府的两大利益———纳税和就业,都得到了维护。第二,在地方政府看来,外资银行是一个引资渠道,而且还被很多地方政府当作“开放”的标志。可见,即使中央政府要保护,地方政府也不会去贯彻。所以,尽管今天我们都在抱怨开放得太快了,希望在履行WTO协议时打些折扣,而未来的实际情况很可能是中国的金融开放比WTO协议规定走的更远。

中国银行业虽然较脆弱,但已有多年在竞争中生存的历史,这一点与国内很多行业如电信、农业等有着本质的不同。当然,外资银行进入之后,中资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在领域、方式和激烈程度等方面,都将有所不同,然而,对于竞争,中资银行并不陌生。

即便在全面开放银行市场后,中国银行业也还有着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的支持,可以长期获得低成本资金。同时,经过50年的积累,中国的银行体系已经建立了遍布全国城乡的分支行网络。再者,中资银行在本土经营,与中国居民和中资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正在加快。1999年,专门用来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四家AMC已投入运营。在国有商业银行获得一个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之后,股份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内控制度就有了实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面对金融大开放的局面,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

从长期、总体情况来看,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也有一定的极限。由于客户群基础、银行运作程序不同,监管体系和税收体系存在着差异,再加上文化因素,外资银行在进入一国市场一个时期之后,其竞争优势逐渐与国内银行拉近,而其信息成本与人力成本又高于国内银行,从而将减弱其扩充市场份额的潜力。在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只有香港、新加坡、卢森堡等离岸金融中心外资银行的资产占整个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很高,分别为78%、80%、90%,这主要是政府有意扶植的结果;其他国家一般均在25%以下。

不仅中国银行业不会在竞争中垮掉,外资银行还能为中国经济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脱离他国自我发展。对中国来说,最大的危险不在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而在于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之外,即经济上的被“边缘化”。那样的话,不但中国的经济难以发展,政治大国的地位也难以保持。所以,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潮流中,中国应扮演积极的角色,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发展经济。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可以较好地适应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金融需求,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因此引进外资银行,对于吸引跨国集团来华投资具有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外资银行还会成为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外在推动力。世界银行对80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转轨经济国家)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历程进行了综合考察,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通过三种机制促进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第一种机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促进一国金融素质的提高,它通过增加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管、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提高金融管理技术来实现;第二种机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改善一国资本流动,它通过提高资本流动的质量、改善资本流动的结构和减少其波动性来实现;第三种机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促进金融业效率的提高,它通过提高金融同业竞争和技术转移来实现。从实证分析来看,金融对外开放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的确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寻求必要的合理保护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国经济失去了独立意义,恰恰相反,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力图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并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国家来讲,只有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才是最根本的利益。民族利益仍然是决定民族国家行为的首要根据,而包括民族金融业在内的经济实体,是民族利益的具体体现。在强大的跨国公司等外国经济实体的竞争下,对民族金融业不适当加以保护,民族金融业就难以生存。

由于金融服务业的特殊地位,如今各国在开放过程中给予金融业一定的保护已成为国际惯例。在拥有2/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员的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也给予了一些考虑,主要体现在市场准入、国内政策目标和对外竞争等方面,以使发展中国家逐步开放市场,并有实行最惠国待遇可最多豁免10年的规定。即便是发达国家,对金融业的开放也是慎之又慎。据美国财政部的研究显示,在135个WTO成员国中,对外资银行没有明显限制的只有13个。

鉴于中资、外资银行在资本实力、服务水平、内部管理及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将使中资银行陷于不利境地,即人才和优质客户丧失、资产质量恶化、盈利能力下降等。中国金融业长期处于高度的政策壁

垒保护之下,对于加入WTO后高度的市场竞争形势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拉迪(1999)指出,大约需要10年,中国银行业才能作好准备,面对国外同业的竞争,而不致于陷入险境。

所以,我国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适当保护民族金融业无可厚非。目前,应着手研究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结合多边服务贸易规则和纪律,合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赋予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保障条款、例外条款以及逐步自由化等条款,制定有关银行服务贸易的市场适度保护措施。这些符合规则的合理保护与合法限制主要有:(1)适当控制外资银行来源国分布、总数以及每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数量;(2)资产增长及规模的限制。(3)限制外国银行对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持有。通过这些保护性措施,确保内资银行在银行体系中的份额,以防止外资银行对其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经营或控制。

3实现内外资金融机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并不会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完全按照公平的市场规则去竞争,相反,只要有钱可赚,不规范竞争手段外资银行也很垂青。

以中间业务为例,金融市场的开放及竞争的结果应该是降低中间业务费率。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优先选择低费率的银行办理。但由于中国目前的企业管理体制等原因,外资银行以给回扣或出国参观等不正当手段吸引客户,中国出现了客户流向高费率银行的怪现象。在信用卡业务领域,不少外资银行在国际卡收单业务中普遍采取了“抢占市场为目的,并不计较利润得失”的竞争手段,如较大幅度降低商户手续费比例,或按规定比例收取手续费后,再回扣给商户,以及对商户高层管理人员投入较大费用进行公关,吸引商户与其签约。

外资银行几乎都是全能型银行集团,它们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机构往往把境内的客户介绍给本集团内的其他境外子公司,做境外证券承销、保险、基金、投资等业务,这种做法实际上规避了中国监管当局分业经营的规定。例如,荷兰商业银行(ING)是一家集商业银行、商人银行、保险于一身的国际金融集团。它在上海、深圳分别设立了分行,取得了商业银行执照。与此同时,它的全资子公司巴林(Barings)作为商人银行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其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在北京分别设立了分公司和代表处。ING作为一家机构,实际上在中国市场上从事着商业银行、B股承销、公司理财、直接投资(参股创维集团)、保险、房地产等多种业务。ING的市场营销人员在整个中国市场上寻找商机,全方位地推销各类金融产品,实现交叉销售。中国现行的监管和限制事实上对它没有多大作用,因为它的很多业务源于中国国内,而操作和处理环节则可以拿到中国境外去做(OriginatinginmainlandChina,andproceedingoverseas)。

在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外资银行不能叙做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与债务保值业务,但不少外资银行委托其境外机构为客户提供不涉及人民币的外汇避险业务,这也相当于规避了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

最后,营运资金不到位、结算不严超范围经营、少缴漏缴法定存款准备金、超比例吸收存款也是外资银行惯常的违规方式。

除了种种违规、不正当竞争之外,外资银行还在很多领域合法地享有“超国民待遇”(见表4)。

由此,加入WTO之后,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急剧增加,业务日益多元化,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就成为很迫切的事。各主要国家在这方面都有严密的法律体系来约束外资银行的行为。

而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规,是以“内外分立”的双轨制立法模式为基础的,主要是针对内资银行设计的,对于外资银行缺少针对性规定。《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也是在特定时期颁布的,不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在目前金融服务法规很不健全的情况下,很难防止外国金融服务机构在中国的不正当行为。而且,中国目前的对外经济立法的基本宗旨就是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融合,这种内、外资机构分而治之的模式势必造成两者权利、义务的不对等,不符合WTO的国民待遇原则。鉴于此,中国的经济金融立法必须由原来的“内外分立”的双轨制模式向“内外合一”的单轨制立法模式转化,实现涉外经济立法与国内经济立法并轨。当前,需要加速完成的一项工作是,有必要以国民待遇为基准制定一部《外资银行法》,将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

4把握金融开放的主动权WTO协议外在地规定了我国金融开放的速度和深度,我国不得不遵守。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开放方面就别无选择了,除了前述的合理保护外,更关键的是要正确引导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为我所用,以最大限度享受开放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在经济政策上,政府虽不能歧视外资金融机构,但可在鼓励措施方面区别对待。如现在西部大开发急需金融机构介入,就可在政策上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进入西部地区。降低资本金要求放松准入标准、给以更多的业务发展权限、降低税率等都是可选择的鼓励措施。在行业上,对于积极投资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基础产业的外资金融机构给以更多的优惠。还可以将外资银行准入与来源国在华投资贸易量挂钩,投的多给予优惠。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形式上,对于中外合资的方式则给予更多的优惠。而对于那些主要从事短期中间业务、服务产业的外资金融机构则减少政策优惠。当然,种种优惠政策的制定既要服从于利用外资的大政策,又不能在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搞歧视。

加强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一方面,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需要中资银行的合作,如在中资银行开立外汇结算账户用于调拨外汇头寸、转汇款或委托付款,以及从中资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等。另方面,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它们将逐渐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资银行与它们开展业务合作尤其是人民币业务的合作也是必然趋势。如,1999年10月,中国银行与汇丰、渣打、美洲等银行签订了人民币拆借协议,由于这些银行均是高信用等级的全球性银行,把人民币资金拆借给它们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实现风险分散化的目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组成银团共同对大客户或者大型项目提供贷款也是一种常见的合作方式。可见,内外资银行的合作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

对外开放从来都是两面的,不仅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内资金融机构必须把握加入时机,利用对等条件,扩展海外机构网络。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应利用WTO的无歧视原则,加快增设海外分支机构的步伐(尤其是在东南亚和南美地区),拓展海外业务,力争早日完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全球化布局。

5完善银行服务基础设施对于银行服务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外乎金融机构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加强金融监管等几个方面。这里主要从增加金融运行的透明度方面提点建议。透明度是GATS条款要求的基本原则,信息经济学认为金融监管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透明度。透明度要解决的是游戏规则和某些必须披露信息的公开化问题,一是担负经济调控和管理职能的政府,特别是金融监管当局,必须做到及时公布重大政策变动,并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在政策动作上应该协调一致;二是各类金融机构的会计财务规则基本符合国际惯例,并向监管当局报告真实的数据。从中国目前情况看,无论在落实政府政策的知情权还是各金融机构的信息报告、统计制度上,我们不仅没有做到,甚至这方面的意识都尚未形成,“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造假之风已成普遍现象。金融机构作假账、向监管部门报告假情况、假数字的情况非常普遍。系统性金融风险深埋于这种缺少透明度的“灰箱”运作甚至是“黑箱”运作当中,金融机构种种违规违法操作行为往往都是从造假开始的。

我国金融服务业运行的特点,也使得增强透明度工作非常必要。中国的金融运行机制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我国金融机构的运作具有很强的封闭性,习惯于把涉及到金融工作的各种规定、要求以及业务做法等都纳入保密范围。而根据GATS关于透明度的要求,我国有关金融服务的数据、法规、条例、决定以及实施细则应该予以公开。信息不透明,除了容易滋生腐败外,还严重阻碍了世界各国了解中国金融服务业的情况,寻找合作机会,大大阻碍了我国金融国际化进程。

目前的努力点是不仅要求监管当局尽可能向公众报告,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建立直接对公众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当然,在此之前,对各类金融机构可根据情况划分信息披露等级,哪些信息必须向监管当局报告,哪些信息应向公众告知都划分出相应的层次。最后,为防范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各银行之间应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以作到客户信用等级信息资源共享。

作者:□黄金老

银行业服务中的个人理财论文 篇3:

中国银行业转型升级进行时

一段时间以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引起各方热议。2013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问时首次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理念,此后又多次强调了这个战略构想,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指出明确方向。李克强总理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银行业当然也应打造中国银行业升级版。2013年底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久前,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指出,银行业必须对严峻形势有清醒认识,科学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加快改革转型。要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和竞争力。要牢固树立改革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在推动金融业改革中,促进银行稳健经营,守住风险底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重要的关键阶段,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从外延式发展转型为内涵式发展,从粗放型发展转型为集约型发展。而金融业的本质是能够发挥跨时空的资源配置作用,所以服务经济的转型升级正是金融业应该做的。对此,银行业应该有这样的战略认知,有选择,有重点,有倾斜。

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我们银行业也要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在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已形成过多个版本,从最初版本,到现行版本,再到升级版本,中国银行业一直在改革中前行,在创新中发展,在转型中蜕变。当前,中国银行业应该努力打造转型升级3.0版。

1.0版: 从1到1+4+N

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最初版本1.0版,可简单概括为“从1到1+4+N”。“1”,即指中国人民银行独此一家的局面。那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历史的起点。这一家银行其实也不完整不独立,曾与财政部合署办公,充当财政出纳。1978年1月,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分设,由此拉开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序幕。

再后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恢复、分设、独立、诞生,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代表处和设立分行,多机构多功能银行业体系逐步形成。

但这个脱胎于计划经济的银行体系起初仍是各银行各管一块,业务不交叉,相互基本不存在竞争关系。随着改革的推进,引入竞争机制成为必然。于是,工商银行进城,农业银行下乡,中国银行上岸,建设银行进厂,成为当时中资银行业的重大改变。1986年国务院正式决定重组交通银行,并将其定位为全国性股份制综合银行,更是明确要打破彼此割据、缺乏竞争的状况。随后又陆续组建了一批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

“从1到1+4+N”的格局出现了,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1.0版初步成型。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紧接着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

1994年,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基本分离,进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从此,“国家专业银行”这一名称成为历史,代之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到1996年底,已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4 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8家城市合作银行、3290家城市信用社、49692家农村信用社、244家信托投资公司和57家财务公司。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央银行,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多种类多机构分工并存、功能互补的银行体系。

中国银行业的1.0版,既是打破大一统而形成多种类多机构分工并存、功能互补银行体系的版本,也是去垄断化而形成竞争性银行体系的版本。

2.0版:从“技术上破产” 到“这边独好”

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2.0版可简单概括为从“技术上破产”到“这边独好”。

几乎是在多种类多机构分工并存、功能互补银行体系形成的同时,风险向银行业转移积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商业周刊》以及英国《经济学家》等国外媒体,连篇累牍发表评论报道,称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破产。

实际情况是,至1997年6月底,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达1002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5.6%。其中,逾期贷款5590亿元,占14.3%;呆滞贷款3760亿元,占9.6%;呆账贷款670亿元,占1.7%。账面呆账贷款比例虽然不到2%,但由于呆滞贷款中有许多贷款实际已收不回,因此,实际呆账贷款比例要比账面统计高得多。

面对数额相当大的贷款呆账,各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1997年可以使用的呆账准备金只有约250亿-280亿元,不断形成的呆账贷款不能及时核销,使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恶化。

还有数据显示,至1997年9月底,全国城市信用社3914家,有310家信用社已出现资不抵债,当年6月底,全国49532个农村信用社当中,呆滞、呆账贷款超过30%的信用社有18634家,占总数的37.6%;其中资不抵债和支付有不同程度困难的信用社有9731个,占总数的19.6%。

相关风险乃至区域性金融危机事件不断。比如,1995年10月7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接管中银信托投资公司;1997年1月14日,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1998年10月6日,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清算,3个月后,决定其破产还债;此外,海南发展银行、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广西北海城市信用社、青海德令哈市鸿业城市信用社等也先后关闭了。此外,广东恩平、广西陆川、湖北大江信用社等区域性金融风波也接连发生。

新一轮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启动了。针对银行业风险的积聚和高危状态,1997年召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显著提高金融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基本实现全国金融秩序明显好转。与此同时,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种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1999年,国家相继成立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国有商业银行近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

2004年1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等为补充资本金,实施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决定;2005年4月21日,又批准注资1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实施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方案;2008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并注资19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实施其方案。

除先后动用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充实资本金支持几大国有银行进行股改上市之外,国家还另外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

正因为中国银行业在2008年之前实施并完成了上述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因而与美欧银行业因严重危机遭受重创并至今仍深陷危机难以自拔形成鲜明对照,我国银行业不仅幸免于危机,而且“风景这边独好”:总资产规模2012年底达到131万亿元,不良贷款率降至0.98%,同期俄罗斯、欧盟、美国、巴西、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9.5%、6.8%、5.5%、3.8%、1.7%,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全球处于最低水平,整体资本充足率超13%,拨备覆盖率为295%,净利润为1.51万亿元,多项经营指标位居世界银行业前列。

中国银行业成功升级为2.0版,实现从“技术上破产”到“这边独好”的戏剧性转型,这一轮转型升级来之不易,值得庆幸。

2.5版:从简单粗放到丰富细化服务

在化解历史累积高危风险,从而实现由“技术上破产”到“这边独好”转变的同时,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另一项进程也取得了可观进展,这就是“从简单粗放到丰富细化服务”,我们不妨称之为“2.5版”。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对象日益惠及更广大社会民众及大中小多层次经济实体创业发展。其一,过去我们的银行业基本只做对公业务即公司企业金融业务,而很少做对私业务即个人金融业务,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个金业务成为各行业务发展战略重点,并从单纯的消费信贷扩大为包括结算、担保、投资管理、个人理财、咨询等在内的广泛业务。其二,过去我们银行业的对公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往往只针对公有制公司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如今,所有制歧视已不复存在,对非公企业信贷支持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商业追求。其三,过去银行业的公司企业金融业务存在“垒大户”倾向,贷款基本只针对大中型企业,如今,正逐年向小微企业倾斜,连续多年实现了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其四,过去银行业偏好大中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十分薄弱,如今,各类金融机构正积极下乡,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机构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同时通过机构及服务“双覆盖”,利用各类网点以及ATM、转账电话等多种形式,仅2012年累计就解决了1249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空白问题,实现了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同样连续多年实现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

第二,服务网点及渠道体系日益增多且不断改善。一是物理网点不仅每年数以千计增加,向广大城乡地区广覆盖,而且环境功能日益标准化、高级化。二是被称为远程银行的各主要银行客服中心日益壮大,其以电话、网络等方式,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专业化、高效化、多元化的服务。三是银行卡日益成为服务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经营活动的“随身带”物品,其凭借安全、高效、便利、快捷等特点,已经逐渐取代现金、支票等成为最重要的电子支付工具,同时正日益发展成为信贷、理财、现金管理的工具,甚至在金融功能的基础上,还加载了社保、公交、铁路、教育等经济和社会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服务产品,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个性化银行卡产品也不断涌现。四是自助设备投放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银行业服务社会大众的能力,银行业务中平均离柜业务率为54.37%。五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借助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高科技智能体系,让百姓享受到24小时多层次、多渠道的全天候便捷而高效的服务。

第三,服务种类及产品日益多样丰富。其一,过去我们的银行业只有简单的存贷款业务,且存贷款业务品种极其单一,如今,可供选择的存贷款业务品种已多种多样。比如,个人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定活两便、教育储蓄和通知存款等;机构单位存款主要有活期、定期、集零、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等。至于银行贷款,各行面向市场积极借鉴或创新,已推出诸如委托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综合授信、信用担保贷款、买方贷款、异地联合协作贷款、项目开发贷款、项目创汇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个人委托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保全仓库业务、应收账款质押或收购业务、保付代理即保理业务、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以及自助贷款等多样化品种。除上述大致种类之外,各行通过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特定需求,不断创新贷款产品,更细化的产品品种更是成百上千。其二,中间业务加速发展,业务种类日益丰富,给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增加了社会福利。其三,理财业务产品金额及品种年年翻番。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元,比2007年底的5000多亿元增长了13倍多。2012年全国开展理财业务量较大的18家银行为客户实现投资收益2464亿元,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4.11%,高于央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11个百分点,大大增加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其四,为高端客户提供更加全面资产管理服务的私人银行业务迅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共有29家银行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客户数达36.2万人。

第四,全行业服务理念日益增强,创先争优打造行业服务品牌蔚然成风,公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各银行从高层到普通员工无不高度重视服务,广大员工从上到下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文明规范服务公约规范及细则,行业文明规范服务标杆体系初步成型。尤其是,连续7年从全行业20万个服务网点评选表彰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评选表彰“文明规范服务百佳示范单位”,入选单位条件包括网点服务环境、理财资讯及信息公示、业务种类及处理效率、人员配备与精神风貌、服务制度与规范、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等六大项58个细项,可谓“二百挑一”、“二千挑一”。 “千佳”、“百佳”示范单位不仅是银行业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银行业内外广泛认可的服务金字招牌,更是引领中国银行业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的权威服务品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对标”,经过检查考核、合规性审查、检查验收、第三方测评等步骤,层层选拔,由此推动全行业创先争优打造行业服务品牌蔚然成风。根据第三方公司银行服务抽样调查显示,2012年银行业整体满意度平均得分达到72.13分,比2011年增加7.13分。

3.0版:“服务升级+ 安健升级”

当前,中国银行业应该努力打造转型升级3.0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并作出具体部署。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银行业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和稳定的金融环境。我们姑且将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升级版命名为3.0版。新的升级版须要在两方面升级,即“服务升级+安健升级”。

服务升级:至上、普惠、智能

中国银行业转型升级新版本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服务升级。而服务升级的表现可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至上+普惠+智能”。

“至上”,即“消费者至上”。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要摆正“消费者在上我在下”的位置。要承认并尊重“消费者主权”,公平对待消费者,“奉消费者为上帝”,善待消费者,要树立并强化“消费者至上”的理念。二是要构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流程银行。这首先需要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再者需要琢磨了解消费者的多样性需求,同时需要针对其多样性需求研发多样性服务产品,再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团队或部门机构,提供多样性服务产品,并做好售后服务。三是每一服务环节、服务细节都从消费者便利出发。“消费者至上”,就要求每一个服务环节、服务细节的安排及操作,都从消费者便利出发,而不是相反。这就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广大从业人员换位思考并体验这一问题:包括安全考量在内的每一服务环节、服务细节的安排及操作,是否最大限度便利消费者,是否让消费者满意舒适。

“普惠”,即最大限度惠及最广大社会阶层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一是惠及民众个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民众个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银行,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依赖银行。因此,应大力发展服务民众个人的零售银行,为其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把零售银行办成方便的、增进大众幸福的银行。二是惠及弱势群体。我国目前贫困人口大约2000多万,残障人员9000多万,普惠银行必须充分考虑这个群体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当然,惠及弱势群体更应在信贷支持,尤其是小额信贷业务上支持弱势群体,激发其脱贫致富的激情和创业才情,不仅惠及他们自己,而且惠及他人。三是惠及中产阶级。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橄榄型”即“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各国经验也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培育与壮大中产阶级,金融的作用日益重要。四是惠及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具有公共性特征,同时还包含巨大的商业机会。因而,商业银行必须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关注小微企业,主动承担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必须从自身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关注小微企业,善于发现并开发相应的商业机会,通过积极支持小微企业、惠及小微企业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五是惠及“三农”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势在必行。我国就进入了这样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是农村非农产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的发展,再与之相伴随的是大量农民工、新市民、农民企业家、小微企业的涌现,是千家万户创业热潮的掀起。这一发展过程无疑需要范围广泛的银行业金融支持,尤其是小额信贷的支持。因此,我国银行业未来改革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惠及“三农”发展。六是惠及社区发展。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社区银行是美国经济的基石,美国的社区需要社区银行帮助其增长和实现繁荣。我国经济其实更需要这样的基石。美国社区银行的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发展应产生更多社区银行,更多惠及社区。七是惠及低碳经济。保护环境,是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发展低碳或绿色经济,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战略性要求。保护环境,支持低碳或绿色经济发展,对银行业而言,是义不容辞的重大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重大商业机会。八是惠及科技成果的研发及转化。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包括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依赖呈递增趋势。科技成果的研发进而孵化为产品,投入生产,渗入产业或形成产业,环节繁多,费时费力费钱,前期投入高,而收入又在未来,成功概率低,风险大,这刚好需要发挥金融跨时空交易的功效,跨时空聚集资源,支持其研发转化。科技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做强做大,进而对产业升级作出贡献,终究要凭借一定的企业载体,大规模产业升级定然表现为大量科技型企业的生长,这也正需要金融助推,而升级版的中国银行业,理应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智能”,即银行业服务体系智能化,打造智能银行。其一,智能银行发轫于信息化,致力于打造信息化银行,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科技的最新成果,发展信息化银行。比尔·盖茨有关“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恐龙”的说法,正是指信息科技的发展会使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丧失,但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最新成果的商业银行显然正在摆脱这一宿命。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的生存发展之道,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由银行卡、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构成的电子银行,突破时空局限,为广大民众及各类经济实体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智能化服务,正在深刻地改变银行业体系,同时也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乃至生产经营活动方式。未来若干年,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移动银行将是打造信息化银行进而打造智能银行的战略重点。其二,智能银行归根到底取决于银行人的智能,因此,应注重银行业从业人员队伍的智能,致力于打造智能银行人队伍。智能银行人不仅要熟练掌握并操作一般银行业务,熟练掌握并操作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而且要足智多谋,善于发现客户有效需求,并针对各类服务难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进而设计充满智慧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乃至金融机构,以最大限度地发现并满足各类客户多样性、高难度的有效需求,为客户带来最大满足、舒适和幸福。总之,智能银行人应高度专业、智慧而能动。其三,智能银行之智能应体现在金融创新上,智能银行应该是不断创新的银行,因此,应鼓励银行在服务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打造服务创新银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金融界言必称金融创新,之后又有种观点认为其危机是过度金融创新惹的祸,于是又讳言金融创新了。其实,金融创新并非美国次贷危机乃至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服务民众及实体经济真实有效需求的金融创新不存在过度问题,而是多多益善。我国更不存在过度金融创新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在服务民众及实体经济真实有效需求方面一直创新不足。因此,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服务方面加大创新的力度。

银行服务升级,既取决于银行经营者或银行家社会责任的强化,或取决于银行经营者或银行家血管里流淌的“道德血液”,更取决于相关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完善。

就社会责任而言,银行业应比非银行业企业尽更大的社会责任,要最大限度地尽社会责任,与社会共生共荣。这是因为银行牌照是特许的,即使完全私有的银行也具有公共性。不承担应有社会责任的银行,是社会所不容的,是难以立足社会的。当然,尽社会责任并不等于做慈善公益事业,而应当是通过银行的专业化、商业化服务,尽可能地惠及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既惠及社会主流的发展,也要惠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进而惠及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鉴于此,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要强调“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应强调惠及社会各方面发展前提下的“适度利润”目标。“适度利润”即“平均利润”或“略高于平均利润”。至于过分强调“利润最大化”目标,而忽略、不顾社会各方面发展,唯利是图,甚或以牺牲社会各方面发展为代价去追求“利润最大化”,更是应当摒弃的。

就市场机制而言,首先须要阐明很重要的一点:“普惠银行”并非“慈善银行”,而是基于市场机制、商业化运作因而可持续惠及社会各方面的银行。因此,打造一只“看不见的手”,以引导银行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同时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就非常关键。这样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即通过利人利社会,且竞争性地利益于外界,而各自追求各自利益。如马克思所说,在那里不承认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即只承认人们互相利益的压力加在人们身上的强制。正是那种强制才构成那只“看不见的手”,才能引导人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同时经常增进社会利益。

按此理论,从我国银行业市场机制的完善而言,主要应做三方面工作:第一,拆除非审慎性准入限制,尤其是拆除所有制成分或对民营经济成分的歧视性限制,让符合审慎性要求的机构或个人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以形成动态竞争、充分竞争的银行业市场。中国银监会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就旨在支持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按同等条件进入银行业,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创造良好环境。

第二,完善破产清算退出机制以及兼并重组制度安排,打破“大而不倒”甚至“小而不倒”的“传统”,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纪律。亟待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模式,建立与《破产法》相衔接的、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实施接管、重组、撤销、关闭清算的制度。同时,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存款人权益。

第三,推进利率市场化,让竞争性供求决定价格,并以市场化价格信号引导进而驱使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各类客户提供“价廉质优”的金融服务。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于1996年,到目前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完全利率市场化境界有四:一是金融市场交易主体对利率具有决定权;二是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等由市场交易主体自主决定;三是货币市场利率构成市场利率的基础;四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和结构。

安健升级:防御风险能力提升

我国银行业“安健升级”的关键在于防御风险能力的提升。换言之,安健升级的关键词为“防御风险能力提升”。

我们通常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说成防御风险的能力。其实不然,那只能说是防御风险的实力或家底,并非防御风险的能力。能力属于主观能动范畴,银行业防御风险的能力应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防御风险的主观能动性。

如果银行业金融机构防御风险的能力即主观能动性不提升,好不容易积累的防御风险的实力或家底,很可能坐吃山空而被消耗掉。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防御风险能力的提升,重要性甚于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防御风险的实力或家底。

银行业金融机构防御风险能力的提升,当然要基于一定的实力或家底,但更取决于关键性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首先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体制机制的完善。鉴于银行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金融中介功能,以及银行对于失效的公司治理引发潜在困难的高度敏感性和保障存款人资金安全的需要,银行公司治理对于国际金融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公司治理是获得和维持公众对银行体系信任和信心的基础,这是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不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会导致银行破产,进而会对存款保险体系造成潜在影响,并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广泛影响,如风险扩散和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等,因此银行破产会造成巨大的公共成本和严重后果。不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会导致市场对银行妥善管理资产与负债(包括存款)的能力失去信心,由此触发银行挤兑或流动性危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最近以来,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实问题不在于此,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已达50%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总体股权结构中,企业和民资占比甚至达到90%。问题在于,不仅中央或地方政府控股、参股、经营银行业金融机构,即国有国营或政有政营,而且存在民有国营或民有政营,国家或政府直接经营或干预银行业金融机构。这就难免产生政府关联交易,扭曲市场交易,同时形成隐性政府担保,助长道德风险,这几乎就是规律性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很大程度就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因此,国有国营或政有政营,以及民有国营或民有政营,国家或政府直接经营或干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最大软肋或重大治理结构风险隐患。

我国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内置干预。即使控股、参股,中央及地方政府也要按市场惯例行事,遵守市场纪律。按现代公司制度参与治理,遵守公司纪律。即使干预,也要尽可能运用市场手段,尊重市场规律。

其次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制机制的完善。一是要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自上而下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在业务增长与风险管控之间、收益业绩与风控业绩之间、业务条线及人员与风控条线及人员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将关键人员的薪酬与风险密切挂钩,形成有利于风险管理的科学的激励机制。二是要明确风险管理战略。设定自身风险管理目标,并经董事会批准明确定量风险偏好。要有与风险管理战略配套的风险管理指标及其评估体系,有与风险管理战略对应的经济资本配置。三是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及流程。应建立基于整个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并配备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系统基础,整合各类风险管理而形成统一的全面风险管理流程。此外,还应将战略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四是要注重风险识别、计量的前瞻性、准确性。更应对未来潜在风险进行前瞻性关注识别。同时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准确性上进一步下工夫。

综上所述,由“服务升级+安健升级”构成的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3.0升级版,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应当努力争取的。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5期,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文章《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升级版概述》内容编辑整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心理问题视角下留守儿童论文下一篇:金融信息化服务创新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