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2022-08-27

第一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

国土调查办发〔2018〕1号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1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2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镇、工矿、农村及开发区等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状况,是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精准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开展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放活流量”建设用地管控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

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土地和矿产是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重要财产权益。国土资源领域重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整治、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工作,均与人民群众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查清土地

3

权属状况,巩固并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成果,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五)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前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协同整体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已全面铺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措施。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臵土

4

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臵、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5

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四)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 建立四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

6

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省、地级组织建设省、地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 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四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五)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

7

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国家、省、地、县各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三、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及调查成果,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准确查清全国城乡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情况,采用“互联网+”技术核实调查数据真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经县、地、省、国家四级逐级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统一建立国

8

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各类专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标准时点统一变更以及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评估等工作。

(二)技术方法。

1.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农村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现有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数字地表模型和高精度纠正控制点,制作正射影像图。

2. 基于内业对比分析制作土地调查底图。国家在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基础上套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逐图斑开展全地类内业人工判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

3. 基于3S一体化技术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结合日常国土资源管理相关资料,制作外业调查数据,采用3S一体化技术,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细化调查图斑的地类、范围、权属等信息。对地方实地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预判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地方需实地拍摄带定位坐标的举证照片。

4. 基于地籍调查成果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对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的航空正射影像图,实地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

9

利用现状调查。

5. 基于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土地利用信息的调查和采集,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6. 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内外业核查。国家和省(区、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县级调查初步成果开展全面核查和抽样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地方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并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举证及外业实地核查。

7. 基于增量更新技术开展标准时点数据更新。按照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设计土地调查增量更新模型,结合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获取土地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开展实地调查,形成增量更新数据,将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8.基于“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完成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国家统一制定抽查方案,结合统计调查的抽样理论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空间信息与抽样调查等技术,统筹利用正射遥感影像图、土地调查成果图斑,开展抽查样本的抽选、任务包制作、实地调查、内业审核、

10

结果测算等工作,抽查耕地等地物类型的图斑地类属性、边界及范围的正确性,客观评价调查数据质量。

9. 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特点,优化海量数据处理效率,提供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快速共享服务;开展各类自然资源、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析技术机制。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 各级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 各级土地权属信息数据;

3.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 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 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成果。 1.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 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11

4. 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5. 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图集。

(三)文字成果。

1.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 各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 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 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 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 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 各项专项数据库。

五、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通知》要求,2017年10月9日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至2020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

12

完成总体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经费预算编报、试点验收总结、全国工作部署、技术政策培训和动员宣传等工作,同步启动遥感数据采集。

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

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1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两项工作的统筹和衔接。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

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总结以及地方调查成果验收等工作。2019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全面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一试点更新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工作统筹和数据对接。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以上年度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年度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二)实施计划。

13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国家负责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调查技术培训和省级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等。同时,国家统一负责遥感影像购臵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并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和“互联网+”在线举证结果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开展外业实地核查,确保调查成果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施行。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基础底图,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同时,各省(区、市)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此外,地方各县(市)收集并利用现有的航空摄影数据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4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可面向社会选择符合《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条件的专业调查队伍承担具体土地调查任务。各地要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调查队伍的全程监管,以合同方式规范其调查行为;同时可积极发挥相关学会、协会等机构的智力支撑、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本次调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应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其中: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负责对地、县级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培训需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统一培训调查技术、调查规程和调查政策等。经培训且考试合格取得全国统一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

15

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巡查、咨询、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派员实质参与进来,共同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下设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联合工作组,由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部门统计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空间重叠、法院查扣地调查、军用土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调查政策,拟定解决方案或技术处理办法。

(2)土地调查数据是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出让等土地管理工作,均应以第三次土地调查成

16

果为依据。

(3)充实调查工作人员和技术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各地及时将调查数据报国家汇总,保证国家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现势。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整治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开发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均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加强技术指导,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以及操作程序和检查办法,分阶段分级进行调查质量检查。根据土地调查成果以数据为主、数据成果可多形式表达的特点,制定数据成果标准,明确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调查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兼容性,拓展土地基础数据应用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第三次土地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土地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成果精度。

4.机制保障

17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调查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同时,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土地调查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明确当事人和责任人,在后期应用阶段或国土资源管理其他业务工作中发现问题,继续追究相关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各地要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国家、省、地级分级负责检查验收。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5.经费保障

三次土地调查经费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和《通知》的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按分级保障原则,由同级

18

财政予以保障。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6.共享应用

第三次土地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与各部门共享并用于宏观调控和各项管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相关成果由各部门共享,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支撑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成果集成,满足科学研究、社会公众等对土地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实现调查成果广泛应用。

19

第二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三)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存量土地再开发,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多地少,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也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城镇、工矿、农村及开发区等内部各类建设用地状况,是全面评价土地利用潜力,精准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开展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贯彻“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放活流量”建设用地管控方针的基本前提;也是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土地、优化用地结构、提高用地效率,实现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举措。

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土地和矿产是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重要财产权益。国土资源领域重大改革、征地拆迁补偿、保障性住房用地保障、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整治、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执法督察等工作,均与人民群众和企业利益息息相关。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查清土地权属状况,巩固并完善现有各类不动产确权登记成果,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企业利益,及时调处各类土地权属争议,积极显化农村集体和农民土地资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五)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前提。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协同整体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已全面铺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掌握耕地、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战略,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措施。

二、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的数量、分布及质量状况,查清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查清城镇村庄内部商服、工业、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结合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将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结合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评价。

1.耕地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或湖区范围内耕地、林区范围内的耕地、牧区范围内耕地、沙荒耕地等开展细化调查,分类标注,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基础。

2.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调查。将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界线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上,查清批准用地范围内未建设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为持续开展批后监管,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基础。

3.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调查评价。在耕地质量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将最新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

(四)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 建立四级土地调查及专项数据库。国家编制统一的数据库标准及建库规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专项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镇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权属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综合管理。以县级各类数据库成果为基础,省、地级组织建设省、地级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国家组织建设国家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及专项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专项调查成果的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 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及专项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平台。基于四级土地调查与专项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分析与服务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专项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发相关应用分析功能,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五)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和专项数据库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区划内的城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及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并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以来耕地的数量、质量等级、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集约节约程度;汇总形成各类自然资源数据,并分别对其范围内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分析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编制国家、省、地、县各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图集等,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

三、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采用高分辨率的航天航空遥感影像,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调查、地籍调查、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的基础资料及调查成果,采取国家整体控制和地方细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影像内业比对提取和3S一体化外业调查等技术,准确查清全国城乡每一块土地的利用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情况,采用“互联网+”技术核实调查数据真实性,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经县、地、省、国家四级逐级完成质量检查合格后,统一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各类专项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展调查成果汇总与分析、标准时点统一变更以及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评估等工作。

(二)技术方法。

1.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农村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航天遥感数据;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采用现有优于0.2米的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或数字地表模型和高精度纠正控制点,制作正射影像图。

2. 基于内业对比分析制作土地调查底图。国家在最新数字正射影像图基础上套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逐图斑开展全地类内业人工判读,通过对比分析,提取数据库地类与遥感影像地物特征不一致的图斑,预判土地利用类型,制作调查底图。

3. 基于3S一体化技术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外业调查。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结合日常国土资源管理相关资料,制作外业调查数据,采用3S一体化技术,逐图斑开展实地调查,细化调查图斑的地类、范围、权属等信息。对地方实地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预判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地方需实地拍摄带定位坐标的举证照片。

4. 基于地籍调查成果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地籍调查成果,获取城镇村庄内部每块土地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对未完成地籍调查的区域,利用现有的航空正射影像图,实地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5. 基于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以县(市、区)为单位,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数据采集建库机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结合国家统一下发的调查底图,利用移动调查设备开展土地利用信息的调查和采集,实现各类专题信息与每个图斑的匹配连接,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6. 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展内外业核查。国家和省(区、市)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县级调查初步成果开展全面核查和抽样检查。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地方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并采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在线举证及外业实地核查。

7. 基于增量更新技术开展标准时点数据更新。按照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设计土地调查增量更新模型,结合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获取土地调查成果标准时点变化信息,开展实地调查,形成增量更新数据,将各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统一更新到201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8.基于“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完成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国家统一制定抽查方案,结合统计调查的抽样理论和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空间信息与抽样调查等技术,统筹利用正射遥感影像图、土地调查成果图斑,开展抽查样本的抽选、任务包制作、实地调查、内业审核、结果测算等工作,抽查耕地等地物类型的图斑地类属性、边界及范围的正确性,客观评价调查数据质量。

9. 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多元服务与专项分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群体特点,优化海量数据处理效率,提供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快速共享服务;开展各类自然资源、重点城镇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综合应用分析技术机制。

四、第三次土地调查的主要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和数据库成果等。

(一)数据成果。 1. 各级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 各级土地权属信息数据;

3.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 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 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成果。

1.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 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 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5. 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的专题图、图集。

(三)文字成果。

1.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 各市县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 耕地细化调查、批准未建设的建设用地、耕地质量等级和耕地分等定级等专项调查成果报告。

(四)数据库成果。

形成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内容为一体的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主要包括:

1. 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

2. 各级土地权属数据库;

3. 各级多源、多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库;

4. 各项专项数据库。

五、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

按照《通知》要求,2017年10月9日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至2020年,完成全国调查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完成总体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制定、经费预算编报、试点验收总结、全国工作部署、技术政策培训和动员宣传等工作,同步启动遥感数据采集。

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

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18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充分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两项工作的统筹和衔接。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事后质量抽查工作。

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分析、成果集成、工作总结以及地方调查成果验收等工作。2019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全面利用第三次土地调查统一试点更新采集的遥感数据和工作底图,做好工作统筹和数据对接。

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二)实施计划。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国家负责第三次土地调查总体方案、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等的制定,负责全国的技术指导、省级调查技术培训和省级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组织建设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等。同时,国家统一负责遥感影像购置及正射影像图制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提供基础图件,并对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全面内业检查和“互联网+”在线举证结果检查,对重点地区和重点地类开展外业实地核查,确保调查成果的统一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各省(区、市)按照国家统一要求,根据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特点,编制地方土地调查实施方案,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施行。各省(区、市)在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制订土地调查的实施细则,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基础底图,负责组织各地实地开展土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同时,各省(区、市)负责对各县(市)土地调查工作的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此外,地方各县(市)收集并利用现有的航空摄影数据开展城镇村庄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可面向社会选择符合《土地调查条例》规定条件的专业调查队伍承担具体土地调查任务。各地要加强对承担调查任务的调查队伍的全程监管,以合同方式规范其调查行为;同时可积极发挥相关学会、协会等机构的智力支撑、中介服务和行业自律作用。

(三)宣传培训。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和自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本次调查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利用、耕地和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本次调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为本次调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各级应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其中:国家负责对省级土地调查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省级负责对地、县级土地调查人员以及专业队伍的业务培训。培训需制定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编制培训教材,统一培训调查技术、调查规程和调查政策等。经培训且考试合格取得全国统一土地调查员工作证的人员方可承担调查任务。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调查工作的具体业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同时,抽调部分地籍管理和土地调查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专家组,对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另外,邀请部分土地管理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巡查、咨询、考察及时掌握各地工作动态和调查进度,及时发现和研究重大政策问题。

各地成立相应的土地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各级政府领导担任,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门,办公室成员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派员实质参与进来,共同负责本地区土地调查工作。下设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和耕地分等定级联合工作组,由农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

2.政策保障

(1)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系列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包括编制调查技术规程、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制定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针对调查中涉及到的部门统计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空间重叠、法院查扣地调查、军用土地调查以及权属界村组调查等具体政策性问题,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应的调查政策,拟定解决方案或技术处理办法。

(2)土地调查数据是核定各地实际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数量和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等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完成之后,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动产登记、土地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出让等土地管理工作,均应以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为依据。

(3)充实调查工作人员和技术队伍,保证调查经费,并加强经费监督审计。各地及时将调查数据报国家汇总,保证国家调查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现势。国家级土地基础数据库将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平台,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整治审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城镇低效用地开发等涉及的基础数据和图件均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准。

3.技术保障

国家制定调查技术标准、操作规范等,加强技术指导,明确各流程环节的技术要求以及操作程序和检查办法,分阶段分级进行调查质量检查。根据土地调查成果以数据为主、数据成果可多形式表达的特点,制定数据成果标准,明确调查成果的表达形式,提高调查成果信息共享程度。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的管理需求,明确调查数据库建设的框架结构、内容、维护更新要求等,提高土地基础数据库的兼容性,拓展土地基础数据应用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在坚持统一标准和规范的同时,第三次土地调查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进一步充实、完善土地调查工作的软、硬件。充分应用成熟、实用的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土地调查的科技含量和成果精度。

4.机制保障

(1)引入竞争机制。依据《政府采购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择优选择技术强、信誉好、质量高的调查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以合同方式约定双方职责、项目任务、成果质量、以及项目进展要求、经费支付方式等。同时,推行项目监理管理,土地调查项目实施全流程监管,落实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明确当事人和责任人,在后期应用阶段或国土资源管理其他业务工作中发现问题,继续追究相关单位及当事人责任。

(2)建立检查验收制度。各地要采取切实的保证措施,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分阶段成果检查制度,每一阶段成果需经检查合格后方转入下一阶段,避免将错误带入下阶段工作,保证成果质量;执行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调查结束后逐级汇总上报调查成果,国家、省、地级分级负责检查验收。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由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预检,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验收。国土资源部负责组织对省级汇总成果验收。同时,为加强成果质量检查力度,国家对省级成果进行全面的内业检查,并对重点地区、重点地类进行外业抽查核实,确保土地调查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 5.经费保障

三次土地调查经费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和《通知》的要求,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按分级保障原则,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根据土地调查任务和计划安排,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足额到位,保障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6.共享应用

第三次土地调查进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可随时与各部门共享并用于宏观调控和各项管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数据,经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土地调查相关成果由各部门共享,充分发挥土地调查成果在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支撑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通过成果集成,满足科学研究、社会公众等对土地调查成果资料的需求,实现调查成果广泛应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日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总体方案》对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主要任务、技术路线与方法、主要成果、组织实施等作出明确规定。

《总体方案》明确了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即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根据《总体方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更新、新增内容的补充”,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利用现状、质量状况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总体方案》明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形式组织实施,按照“国家整体控制、统一制作底图、内业判读地类,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流程推进。

按照《总体方案》,2017年下半年,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有关准备工作;2018年,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完成遥感数据采集、处理和全地类内业初步预判工作,完成土地调查统一底图制作并陆续下发各地开展调查;2019年,完成地方调查任务和国家级核查,各地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并以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标准时点,统一进行调查数据更新;2020年,完成统一时点数据汇总,形成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国务院审查同意后发布。

《总体方案》明确,自2020年起,逐年开展新一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土地变更调查,以上12月31日统一时点的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查清内重点区域和重点地类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持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现势性。

第三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2015年10月

目录

1.基本情况 ................................................................................................................. 1 2.工作内容 ................................................................................................................. 1

2.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1 2.2 不动产权籍调查 ............................................................................................. 1 2.3 基本农田调查 ................................................................................................. 2 2.4 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 ..................................................................................... 2 2.5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 2 3.成果目标 ................................................................................................................. 3

3.1 县级调查成果 ............................................................................................... 3 3.2 市、省级汇总成果 ....................................................................................... 4 3.3 国家成果 ....................................................................................................... 5 4. 项目投入 ................................................................................................................ 6 5.项目绩效目标 ......................................................................................................... 7

5.1 2016年度绩效目标...................................................................................... 8 5.2 2017年度绩效目标...................................................................................... 8 5.3 2018年度绩效目标.................................................................................... 9 5.4 2019年度绩效目标.................................................................................. 10 5.5 2020年度绩效目标.................................................................................. 10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1.基本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三)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项目类别:跨年度支出项目 项目属性:新增项目 2.工作内容

主要工作内容:2016年至2020年,计划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开展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查清基本农田、批而未用土地、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及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对耕地、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分析;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次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 2.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状况以及土地的闲置状况;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2 不动产权籍调查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村民小组等集体

1 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 2.3 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 2.4 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

(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2)城市开发边界调查。 依据城市开发边界有关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3)开发区边界调查。 依据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开发区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开发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展调查评价工作,评价宜耕土地的自然地力、开发投入成本、生态环境影响等级,确定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5)专题分析。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的数据成果,结合有关历史数据和有关政策文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开展耕地、建设用地、基本农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的专题分析,形成专题分析报告。 2.5 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依据土地调查成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县、市、省、国家四

2 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数据标准,确保数据一致。在此基础上,建设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 3.成果目标

项目成果目标:通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以及专项调查土地利用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3.1 县级调查成果

(1)外业调查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关成果。

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实地举证综合信息数据成果。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 (4)数据库成果

3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 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5)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 3.2 市、省级汇总成果 (1)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

4 省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 省级内外业全面审查报告。 3.3 国家成果

(1)重要法规与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范。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专项调查技术规定。 统一时点更新调查技术要求。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规范等。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数据库标准等技术规范。 (2)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

5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3)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挂图。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图(1:450万)。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土地利用图集等专题图。 (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报告。 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报告。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报告。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分析报告。 (5)数据库成果

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国家土地调查数据库。

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4.项目投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按照《土地调查条例》依法开展的一次全国性的国情国力调查。按照中央、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以国家调查工作任务和地方调查工

6 作任务分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 国家层面,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组织模式。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还计划由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日常调查组织工作。同时,国土资源内部还将由办公厅、财务、规划、耕保、利用、地籍、执法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组成办公室成员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部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在第二全国土地开展中,举全部力量投入调查工作,不仅抽调近40名人员专门在全国土地调查办参与日常工作,分别开展综合、调查、遥感数据购置和底图生产处理、成果核查、权属调查等工作。而且还承担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地籍调查、成果核查等工作任务,累计投入人员力量达150人。

国家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承担任务基础影像资料购置、基础资料处理、成果核查质量检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国家级数据库建设、西藏调查、国家级成果汇总以及国家组织实施等工作内容,计划由中央财政投入预算32.097亿元。

地方层面,全国31个省份,将分别成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也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组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将承担具体调查组织工作。累计投入人员将达到近20万人,计划由地方各级财政投入预算近120亿元。 5.项目绩效目标

本项目将依法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切实落实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土地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更好支持土地管理精细化管理,将利用更高精度影像数据,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对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基本农田情况等,根据当前各行各业对土地基础数据和资料的需求开展专项调查,更好地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耕地质量、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工程、“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土地信息社会化服务等对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

本项目计划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完成,项目实施时间为五年。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地方工作涉及调查经费由地方财政进行安排。2016

7 年至2020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财政)总预算为32.097亿元。其中:2016年经费预算833.49万元,占总预算的0.26%;2017年经费预算96211.70万元,占总预算的29.97%;2018年经费预算136953.10万元,占总预算的42.67%;2019年经费预算75106.10万元,占总预算的23.4%;2020年经费预算11863.60万元,占总预算的3.7%。本项目计划于2020年12月31日完成,考虑不确定因素,届时,预算执行率应达到90%。

本项目将产出较多的项目成果和较高的社会效益。将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并建立覆盖全国、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将按照“变调查,变应用”的要求,真实、准确的土地调查成果将为国家和地方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有力地基础和依据,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部门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对精准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

5.1 2016年度绩效目标

通过提前开展相关遥感数据和基础资料调研、系统开发和专题研究工作,为全面启动三次调查数据采集及底图制作工作制定科学、高效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打好坚实的技术支撑基础,提高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效率和成果准确性,减少和降低全面调查工作中的工作失误和返工,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为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及全社会的充分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开展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规范研究、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前期研究以及试点研究等工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规范提供参考依据,为三次调查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形成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建库技术总结研究报告、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更新制度建设研究报告、三次调查成果应用共享机制研究报告、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修订),为数据库建设夯实技术储备。 5.2 2017年度绩效目标

全面开展全国高分影像数据采集及底图制作,完成全国50%以上地区的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同时,完成“地类一致性”初判工作、城乡内部闲置地提取,随底图下发地方辅助

8 开展重点图斑的调查工作,提高调查工作效率,通过降低成本,为分析评价及进一步制定措施提高各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开发、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开发、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规范编制、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体系应用示范研究等工作,为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技术手段,提高成果质量检查管理工作效率,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切实可行。

编制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要求、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规范等4个标准规范,并实际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单位开发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测评,形成测评报告,保证全国数据库建设统一规范。为数据库及相关软件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前期研究。通过开展对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地力、开发成本投入以及开发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因子的研究,提出自然等级、经济等级、生态等级评定方法,设定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等级分级方法等具体评定方法及标准,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提供等级评定标准设定依据。 5.3 2018年度绩效目标

完成全国其余地区的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同时,完成全国50%地区的“地类不一致”图斑提取,随底图下发地方辅助开展重点图斑的调查工作,提供调查工作效率,通过降低成本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完成全国50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城镇闲置用地图斑”提取任务,掌握全国城镇内部闲置用地分布和数量,将为分析评价及进一步制定措施提高各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东、中部地区和西部重点城市约2100个县开展省级审查和对东部地区完成省级审查省份约300个县开展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证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开发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检查软件并进行全国技术支持,大幅提升全国数据检查效率,开展国家级数据质量国家级检查,确保全国数据正确、

9 规范;开发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根据核查情况,初步形成覆盖全国部分区县的高精度、高现势性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究、其他行业乃至社会公众对土地数据的需求。 通过分析有关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研究和工作成果,研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分区域限制性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准,制定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检查验收办法等相关技术规定和标准。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标准。全国选取不同区域特点的12个试点县(市)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研究不同区域、土地类型条件下调查评价工作的流程和方法,验证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作业流程的可行性。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实践经验。

5.4 2019年度绩效目标

完成全国统一时点更新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任务,为统一时点更新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西部其他地区约800个县开展省级审查和对中、西部地区约600个县开展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障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前期研究工作,为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检查软件全国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为编制国家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需要,对数据成果进行缩编;制作专题数据成果,丰富和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进一步拓宽、延伸数据应用链条。 制作耕地后备资源国家级评价底图。收集相关资料,全面开展全国31个省(区、市)约2800个县级单位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5.5 2020年度绩效目标

完成统一时点更新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收尾工作,完成相关技术总结、系统开发和研究工作。

通过组织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省级审查和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通过开展内外业

10 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障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进一步研究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在各相关部门应用的范围、方法、机制,探索社会化应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作用。

组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内、外业核查工作,开展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进行统计汇总。

11

第四篇: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合作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三)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项目类别:跨支出项目 项目属性:新增项目 主要工作内容:

2016年至2020年,计划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不动产权籍调查,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开展基本农田调查、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查清基本农田、批而未用土地、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及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对耕地、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分析;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次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采用优于1米和2米的卫星影像,以不小于1:5000比例尺为主(林区或牧区采用1:10000比例尺、沙漠无人区采用1:50000比例尺),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等技术标准,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类型、范围、面积、分布等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状况以及土地的闲置状况;同时,开展耕地细化调查,查清蓄滞洪区内耕地、内陆滩涂上耕地、林区内开垦耕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分布等状况。

采用优于0.2米的航空影像,以1:2000比例尺为主,结合城镇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状况,查清全国城镇内部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空闲地等各类土地的利用和分布等状况。 2.不动产权籍调查

利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土地征收等成果资料,查清村民小组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权利人、界线、面积等信息,建立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数据库;以不动产权籍调查相关技术规范为依据,充分利用已有不动产权籍成果,以宗地、宗海为基础,组织开展土地、林地、草原、海域等不动产权籍调查,为不动产登记提供基础和依据。 3.基本农田调查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基本农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资料,将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基本农田专题数据。 4.专项调查与专题分析 (1)批而未用土地调查。

依据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备案的建设用地审批数据及往年批准的建设用地文件,对照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数据,将批而未用土地的范围界线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批而未用土地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2)城市开发边界调查。 依据城市开发边界有关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城市开发边界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3)开发区边界调查。

依据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开发区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查清开发区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4)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相关技术标准,开展耕地后备资源开展调查评价工作,评价宜耕土地的自然地力、开发投入成本、生态环境影响等级,确定地后备资源开发时序,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5)专题分析。

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不动产权籍调查以及专项调查的数据成果,结合有关历史数据和有关政策文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开展耕地、建设用地、基本农田、自然生态状况等重点领域的专题分析,形成专题分析报告。 5.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依据土地调查成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县、市、省、国家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统一数据标准,确保数据一致。在此基础上,建设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应用服务体系。 项目成果目标:

通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信息以及专项调查土地利用信息,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调查成果。具体成果主要包括:数据成果、图件成果、相关文字成果和土地数据库成果等。 1.县级调查成果 (1)外业调查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有关成果。 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实地举证综合信息数据成果。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数据。 开发区专项调查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 (4)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 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5)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 2.市、省级汇总成果 (1)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2)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基本农田调查图件。

批而未用土地等专题调查图件。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数据库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 省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分析报告。 省级内外业全面审查报告。 3.国家成果

(1)重要法规与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范。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专项调查技术规定。 统一时点更新调查技术要求。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规范等。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和数据库标准等技术规范。 (2)数据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数据。 不同权属性质汇总数据。 耕地坡度分级汇总数据。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汇总数据。 基本农田调查汇总数据。

批而未用土地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城市开发边界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开发区专项调查汇总数据。

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汇总数据。 (3)图件成果 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挂图。

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结合图表。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图(1:450万)。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土地利用图集等专题图。 (4)文字成果

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与应用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报告。 第三次土地调查专题报告。 生态环境状况分析报告。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报告。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分析报告。 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分析报告。 (5)数据库成果

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国家土地调查数据库。 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国家级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项目投入: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按照《土地调查条例》依法开展的一次全国性的国情国力调查。按照中央、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以国家调查工作任务和地方调查工作任务分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 国家层面,参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组织模式。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还计划由国务院成立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日常调查组织工作。同时,国土资源内部还将由办公厅、财务、规划、耕保、利用、地籍、执法相关司局和事业单位组成办公室成员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部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在第二全国土地开展中,举全部力量投入调查工作,不仅抽调近40名人员专门在全国土地调查办参与日常工作,分别开展综合、调查、遥感数据购置和底图生产处理、成果核查、权属调查等工作。而且还承担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地籍调查、成果核查等工作任务,累计投入人员力量达150人。

国家经费投入按照国家承担任务基础影像资料购置、基础资料处理、成果核查质量检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国家级数据库建设、西藏调查、国家级成果汇总以及国家组织实施等工作内容,计划由中央财政投入预算32.097亿元。

地方层面,全国31个省份,将分别成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也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林业、国土、建设、统计等多个部门,组织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将承担具体调查组织工作。累计投入人员将达到近20万人,计划由地方各级财政投入预算近120亿元。

(四)项目绩效目标。

本项目将依法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切实落实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土地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更好支持土地管理精细化管理,将利用更高精度影像数据,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全面调查,特别是对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质量、基本农田情况等,根据当前各行各业对土地基础数据和资料的需求开展专项调查,更好地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耕地质量、粮食安全、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工程、“国土资源一张图”建设、土地宏观调控、土地信息社会化服务等对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

本项目计划从2016年开始,至2020年完成,项目实施时间为五年。按照中央和地方事权分离的原则,地方工作涉及调查经费由地方财政进行安排。2016年至2020年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财政)总预算为32.097亿元。其中:2016年经费预算833.49万元,占总预算的0.26%;2017年经费预算96211.70万元,占总预算的29.97%;2018年经费预算136953.10万元,占总预算的42.67%;2019年经费预算75106.10万元,占总预算的23.4%;2020年经费预算11863.60万元,占总预算的3.7%。本项目计划于2020年12月31日完成,考虑不确定因素,届时,预算执行率应达到90%。

本项目将产出较多的项目成果和较高的社会效益。将全面查清全国城乡范围内的每块土地的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获取国土资源管理专题数据,专题分析自然生态状况、建设用地等,调查评价耕地质量等别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并建立覆盖全国、城乡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将按照“变调查,变应用”的要求,真实、准确的土地调查成果将为国家和地方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有力地基础和依据,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行业部门以及国土资源管理对精准土地基础数据的需要。 1.2016绩效目标

通过提前开展相关遥感数据和基础资料调研、系统开发和专题研究工作,为全面启动三次调查数据采集及底图制作工作制定科学、高效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打好坚实的技术支撑基础,提高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效率和成果准确性,减少和降低全面调查工作中的工作失误和返工,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同时,为调查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及全社会的充分应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开展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规范研究、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前期研究以及试点研究等工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规范提供参考依据,为三次调查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形成变更调查数据建库技术总结研究报告、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更新制度建设研究报告、三次调查成果应用共享机制研究报告、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修订),为数据库建设夯实技术储备。

2.2017绩效目标

全面开展全国高分影像数据采集及底图制作,完成全国50%以上地区的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同时,完成“地类一致性”初判工作、城乡内部闲置地提取,随底图下发地方辅助开展重点图斑的调查工作,提高调查工作效率,通过降低成本,为分析评价及进一步制定措施提高各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开发、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开发、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规范编制、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控制体系应用示范研究等工作,为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技术手段,提高成果质量检查管理工作效率,保证质量控制体系切实可行。

编制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要求、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规范等4个标准规范,并实际验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单位开发的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测评,形成测评报告,保证全国数据库建设统一规范。为数据库及相关软件建设奠定技术基础。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前期研究。通过开展对耕地后备资源自然地力、开发成本投入以及开发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因子的研究,提出自然等级、经济等级、生态等级评定方法,设定评价因子权重,确定等级分级方法等具体评定方法及标准,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提供等级评定标准设定依据。 3.2018绩效目标

完成全国其余地区的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为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持。同时,完成全国50%地区的“地类不一致”图斑提取,随底图下发地方辅助开展重点图斑的调查工作,提供调查工作效率,通过降低成本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完成全国50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城镇闲置用地图斑”提取任务,掌握全国城镇内部闲置用地分布和数量,将为分析评价及进一步制定措施提高各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供基础数据,为土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东、中部地区和西部重点城市约2100个县开展省级审查和对东部地区完成省级审查省份约300个县开展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证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开发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检查软件并进行全国技术支持,大幅提升全国数据检查效率,开展国家级数据质量国家级检查,确保全国数据正确、规范;开发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系统,根据核查情况,初步形成覆盖全国部分区县的高精度、高现势性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科学研究、其他行业乃至社会公众对土地数据的需求。 通过分析有关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研究和工作成果,研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作业流程、分区域限制性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准,制定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技术规定、数据库标准、检查验收办法等相关技术规定和标准。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标准。全国选取不同区域特点的12个试点县(市)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研究不同区域、土地类型条件下调查评价工作的流程和方法,验证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作业流程的可行性。为三次调查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实践经验。 4.2019绩效目标

完成全国统一时点更新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任务,为统一时点更新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西部其他地区约800个县开展省级审查和对中、西部地区约600个县开展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成果真实、准确;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障三次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通过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前期研究工作,为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相关检查软件全国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为编制国家小比例尺土地利用图需要,对数据成果进行缩编;制作专题数据成果,丰富和完善土地调查数据库内容,进一步拓宽、延伸数据应用链条。 制作耕地后备资源国家级评价底图。收集相关资料,全面开展全国31个省(区、市)约2800个县级单位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5.2020绩效目标

完成统一时点更新遥感数据采集及底图生产收尾工作,完成相关技术总结、系统开发和研究工作。

通过组织开展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省级审查和国家级审核确认工作,及时纠正地方调查错误,确保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通过开展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核查监管系统、国家级核查监理管理系统等管理系统升级维护工作,保障三次调查标准时点统一更新成果质量检查工作顺利开展。

进一步研究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在各相关部门应用的范围、方法、机制,探索社会化应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数据作用。

组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内、外业核查工作,开展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对各类耕地后备资源面积进行统计汇总。

第五篇:2_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讨论稿)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实施方案

(讨论稿)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2017年5月

1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要求,为全面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三次调查),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根据《通知》要求,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标是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全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土地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第三次土地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状况;开展权属调查,结合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成果,查清集体土地所有权变化状况;开展基本农田状况调查(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查清全国基本农田状况;开展自然资源调查、湿地调查、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等专项用地调查;建设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及时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具体任务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

2 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区为基本单位,按照统一的土地调查技术标准,以国家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底图中每块不一致信息图斑的实地地类、位臵、范围、面积、分布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城市、建制镇、独立工矿、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现状。

2.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细化调查。推进城镇、村庄地籍调查及不动产登记,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查清城镇内部商服、工业、采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和特殊用地等地类的土地利用状况。

(二)土地权属调查

将已完成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城镇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登记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对发生变化的开展补充调查。

(三)基本农田调查

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落实在土地调查成果中。

(四)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等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并在完成三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启

3 动系列专项评价工作。

1.自然资源调查,配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查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类型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基础。

2.湿地调查,查清各类湿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建立湿地专项数据库,提升土地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3.耕地细化调查,对基本农田外耕地进行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内或滩涂上耕地、湖区或滩涂上耕地、林区耕地、沙荒耕地、草原耕地、城镇周边耕地、储备库中耕地、人为撂荒的耕地以及其他耕地等进行细化调查,分类标注,统计基本农田面积和基本农田外不同类型的耕地面积,建立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基础。

4.“批而未用”土地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查清“批而未用”建设用地的地类、位臵、面积、分布等土地利用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

5.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建立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专项数据库。

6.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红线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

4 范围界线、生态红线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专项调查数据库。

(五)各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1.建立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国家编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县(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实现对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本农田和其他专项调查数据的综合管理。在此基础上,市、省级组织构建市、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国家层面,由国家组织建立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全国各类调查数据集成管理、动态入库、综合查询、统计汇总、数据分析、快速服务等功能。

2.建立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云平台 基于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从县到国家的土地调查数据综合服务与辅助决策平台,实现土地调查数据与土地规划、基础测绘、社会经济等各类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和综合分析应用;结合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开展各类专业分析,提高基础数据对管理决策的支撑服务能力。

(六)成果汇总 1.数据汇总

在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城

5 镇和农村各类土地利用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题数据。

2.成果分析

根据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结合二次调查、变更调查等相关成果,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二次调查以来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湿地、城镇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根据三次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报告。

3.数据成果制作与图件编制

基于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制作系列数据成果并在服务平台上发布,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三次调查数据的需求,最大程度的发挥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的综合效益。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编制国家、省、地(市)、县级系列土地利用图件、图集和各种专题图件(集)等。

(三)具体目标(略)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领导,各负其责

调查工作按照“国家整体控制、地方细化调查、各级优势互补、分级负责实施”的形式组织实施。国务院成立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负责调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

6 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土资源部,负责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对调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包括制定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制定标准规范,统一采购遥感影像资料,统一制作调查底图,开展技术指导检查、核查确认、省级成果验收及调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协调等工作。

各省(区、市)、市(地)、县(区、市)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调查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和细则,负责本地区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国家提供调查底图基础上,深入实地,细化调查。

(二)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统一制定并发布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调查数据库标准、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统一调查的程序、方法、成果和精度要求。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合理利用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吸收有资质的调查机构参与调查工作。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料和调查成果,保持调查工作的连续性。确保调查工作按时完成。

(三)统筹部署,分步实施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总体方案、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全面部署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及基本农田调查等。根据遥感影像资料获取和调查底图制作的安排,以及已有调查成果的情况,分阶段完成调查任务,确保国家汇总和土地管理与调控急需的数据按时获得。

三、工作内容

三次调查包括以下主要工作内容:

(一)开展前期准备。

(二)组织宣传和培训工作。

(三)获取遥感影像资料。

(四)制作调查底图。

(五)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六)开展基本农田调查。

(七) 开展专项用地统计调查。

(八)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共享服务云平台。

(九)进行统一时点变更。

(十)开展调查成果汇总。

(十一)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及验收。

(十二)开展调查成果核查与确认。

(十三)开展调查工作总结和成果上报。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一)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 数学基础

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8 采用《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以下简称《工作分类》)。

3. 调查界线及控制面积的确定

调查界线以国界线、零米线和各级行政区界线为基础制作,统一确定各级调查控制界线、控制面积,分级提供调查使用。

三次调查县级以上调查界线应继承最新土地变更调查界线。各级调查界线如果发生变化需要调整,必须依据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报国土资源部批准后方调整。

(1)调查界线的调整

调查界线使用各主管部门确定的界线。国界线依据外交部提供的最新勘界资料调整。沿海零米线和海岛界线,依据海军司令部航海保障部(简称海军航保部)提供的最新海洋基础测绘成果调整,省级依据最新的遥感影像发现的新修建人工岸(港口、码头)、围填海造地等造成实地变化,应报国土资源部审核批准后方可调整。省、市(地)、县级调查界线,采用各级民政部门行政区划调整相关文件调整,报国土资源部审核备案。乡(镇)级调查界线,依据县(区、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调整。

国界、零米线、省界的调整由国家负责完成,市(地)、县级调查界线由省级负责完成,乡(镇)级调查界线,由县级负责完成。

(2)调查界线制作及控制面积确定

依据三次调查确定的坐标系、比例尺和国界、零米线、省界

9 调整数据,由全国土地调查办组织,对土地变更调查界线进行坐标转换和界线更新,制作标准分幅数字化的国界、省级行政区域调查界和沿海零米线、岛屿界线图,作为省级调查控制界线,并制作全国到省的全国及分省《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各省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提供各省(区、市)使用。

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组织依据国家下发的省级控制界线和控制面积制作数字化县级调查界线图,并制作全省到县(区、市)的省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依此计算各县级调查区域控制面积。

4. 遥感影像资料采购及调查底图制作 (1)遥感数据

国家统一采购近期遥感影像资料,制作调查所需要的正射影像图(DOM)作为调查底图,提供地方调查使用。农村土地调查全部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城镇、村庄内部采用优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遥感数据,不足区域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数据。

(2)调查底图制作

在最新DOM基础上套合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按照土地现状分类标准,逐图斑对比分析数据库地类与最新高分辨率DOM地物特征的一致性,根据对比核实结果,提取不一致图斑,依据影像特征勾绘图斑边界;一致图斑的界线应充分继承现有调查界线。同时,根据数据库地类和影像特征,内业判断该图斑土地利

10 用类型;对于影像特征无法明确判断土地利用类型的,提供与影像特征可能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2种选项。

在最新DOM、不一致矢量图斑和参考地类信息基础上制作调查底图,下发地方开展调查工作。

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对外业调查核实图斑逐一进行地类认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综合调绘法。综合调绘法是内业判读、外业调查补测和内业建库相结合的调绘方法。首先,国家依据最新高精度遥感影像,参考上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内业判读和图斑提取;然后地方开展外业实地调查核实和举证,对影像未能反映的地物进行补测;最后依据外业调查结果,进行内业矢量化及建库工作。

(1)调查内容与精度

①实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 ②实地面积超过400平方米的农用地(不含设施农用地)。 ③实地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其他地类,荒漠地区可适当减低精度,但不得低于1500平方米。

(2)地类调绘及补测

各县(市、区)以国家下发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套合土地调查数据库,叠加相关调查数据,制作外业调查数据。将数据导入带定位功能的移动外业调查设备或打印外业调查纸图,辅助开展外业实地调查工作,调查图斑地类、调绘图斑边界,详细记录图

11 斑编号、地类编码和权属单位等属性信息。

依据影像和实地现状进行图斑综合调绘及补测,对实地地类、边界与基础库或内业判读信息一致的,无需重新调绘,直接标记,记录相关调查信息;对实地地类、边界与基础库或内业判读信息不一致的,应进行实地调绘。对影像未能反映的新增地物应进行补测。

补测主要采用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为了提高调查的效率和成果精度,有条件的地区采用GPS仪器补测法,无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简易补测法。补测平面位臵精度要求,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2.5m,山地不得大于5m,最大误差不超过2倍中误差。

(3)变化图斑调查举证。

按照以实地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对国家内业提取的变化图斑进行调查核实,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他变化图斑进行调查。为保证实地现状与调查成果的一致性,国家将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地方调查成果进行核查。根据国家核查工作要求,地方须对重点变化图斑进行互联网+举证,国家将以图斑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实地举证照片为依据进行核查。

①需要举证的图斑

A.无论是否按照国家提取地类和范围调查,以下重点地类的变化必须实地拍照举证。

a. 建设用地变化图斑

12 相对原数据库新增的建设用地图斑。 b. 耕地变化图斑

包括新增耕地、耕地内部变化图斑(原数据库地类为水田或水浇地,调查地类为旱地或原数据库地类为旱地,调查地类为水田或水浇地的)。

c. 农用地变化为未利用地图斑

包括原数据库地类为农用地,调查地类为未利用地的图斑。 B. 对地方未按国家内业提取变化图斑地类和范围变化的所有图斑,需要进行举证。

C. 对国家未提取变化图斑的区域,图斑地类与原数据库地类不一致的地类图斑,原则上需要进行举证。

②图斑举证要求

使用带卫星定位功能和方向传感器的手机,利用国家统一下发的互联网+举证软件,拍摄包含图斑实地GPS坐标、拍摄方位角、拍摄时间、实地照片及举证说明等综合信息的加密举证数据包,报送至国家举证平台,国家将以图斑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实地举证照片为依据进行核查。举证照片包括图斑全景照片、局部近景照片、利用特征照片三类,对未提交举证照片或提交的举证照片不能说明图斑变化情况的,国家核查将认定为不通过图斑。

6. 几个重要问题的处理

(1)关于坡度图及耕地坡度分级确定

坡度分级图可继续沿用二次调查成果。如有高于二次调查

13 DEM精度的,按照《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技术规定》重新制作坡度图。坡度图由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制作。

对于新增耕地以及重新制作坡度图的县区,将坡度图与耕地图斑叠加,确定耕地图斑的坡度级。耕地分为小于或等于2度、大于2度小于或等于6度、大于6度小于或等于15度、大于15度小于或等于25度、大于25度五个坡度级。进行坡度分级时,一般不打破图斑界线,一个图斑确定一个坡度级。当一个图斑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时,一般以面积大的坡度级为该图斑坡度级。当一个耕地图斑面积较大、含有两个以上坡度级,且不同坡度级之间的界线明显时,可将该耕地图斑划分为两个以上不同坡度级。

(2)关于田坎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以县为单位选择采用实测或系数扣除方法确定田坎面积。采用系数扣除法确定田坎面积的,原则上田坎系数继续沿用二次调查测算的田坎系数。以省为单位上报全省各县级单位田坎面积的确定方式。

(3)关于可调整地类

可调整地类(按照《关于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增加可调整地类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9号)认定)应继承最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可调整地类;本次调查不再新增可调整地类;对基本农田范围内的可调整地类应按实地现状调查,不再作为可调整地类(即去掉K属性)。

14 (4)关于道路调查

对于在农村范围内,南方宽度≥1.0米≤6.5米,北方宽度≥2.0米、≤6.5米的道路,调查为农村道路或公路用地;对于大于6.5米的道路,须调查为公路(对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区内的农村道路宽度,可放宽到8米)。道路被权属界线分割的,按不同图斑上图。用地范围不确定的在建道路,暂不调查。

(5)关于图斑标注 ①耕地标注

A. 耕地实际利用情况调查标注

按三次调查工作分类的要求调查为耕地的图斑,按实际利用情况标注种植属性。包括粮食、棉花、蔬菜、苗圃、花卉、果树、林木、水塘、草皮、休耕、撂荒和其他等属性。

B. 耕地细化调查标注

对于属于基本农田的耕地在耕地图斑中标注基本农田属性。 对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以外的耕地图斑,参考相关部门的有关资料,根据耕地的位臵和立地条件,开展细化调查,并标注相应属性。包括河道内或滩涂上耕地、湖区或滩涂上耕地、草原中的耕地、林区内的耕地、荒漠化沙化耕地、石漠化耕地、污染耕地及其他耕地等。

②建设用地标注

建设用地调查图斑属性标注相应的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和特殊用地、各类独立工业用地的地类编码。

15 ③设施农用地《工作分类》要求细化标注。 ④公益林标注

对于实地为公益林的林地图斑,应标注公益林属性。 ⑤草地细化调查标注

在县级建库时,根据国家下发的林业部门相关资料,对灌木覆盖度大于30%小于40%的草地图斑,标注为灌丛草地属性;对于草覆盖度大于5%小于10%的草地图斑,标注为荒草地。

(6)关于地类认定程序

按照实地现状认定地类。对于耕、园、林、草交叉认定不清的,根据地类定义,按照“耕、园、林、草”优先次序确定地类。

(7)关于线状地物交叉

对于线状地物交叉的,上部的线状地物连续表示,下压的线状地物断在交叉处。线状地物穿过隧道时,线状地物断在隧道两端。

(8)关于权属调查

对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数据库中权属界线采用解析法采集的,将按照权属界线直接上图入库;对权属界线采用图解法采集的,应对照最新遥感影像核实后上图;对权属界线与遥感影像存在较大差异的,在确保遥感影像图精度的前提下,提交登记部门进行审核后上图。城镇以外的独立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依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成果上图。城镇内部国有土地使用权界线不调查。

16 (9)关于批而未用建设用地调查

现有数据库中的批而未用图斑及当年新增的批而未用图斑,按实地现状进行调查。批而未用土地调查由国家在县级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完成,形成批而未用图层下发各地。

(10)关于湿地调查

依据三次调查工作分类,按照实地现状开展湿地调查工作。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甸应参考国家下发的林业部门湿地调查有关资料确定。

(二)城镇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开展大比例尺调查。推进城镇、村庄权籍调查,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统一登记成果,查清城镇内部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特殊用地等土地利用状况。

1.资料收集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城市总体规划数据库、大比例尺地形数字线画图(DLG)

2. 调查底图

依据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为底图制作1:500或1:2000的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对于0.2米分辨率的航空影像覆盖不全的区域,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影像作为底图的补充。

17 3.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城镇、村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应以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成果为基础开展,将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宗地成果同类合并,按照三次调查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归并地类(见工作分类附录),被道路、水系等线状地物分割的同类宗地应分割为不同的图斑,道路、水系、绿地等应单独划分图斑,对有多种用途的宗地应按照主要用途调查,对于超大型宗地应按照宗地内用途划分为不同图斑。

对城镇和村庄地籍调查数据库未覆盖和城市扩张等产生的新建区域,可参考最新的影像图与近期规划图、地形图,由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组织街道办事处、土管所、及村委会相关人员配合建库单位技术人员,采用室内勾绘和实地核实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城镇、村庄内部的每一块地的土地利用类型。

城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则上按照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分类汇总。

五、基本农田调查

将最新的永久基本农田范围界线落在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形成永久基本农田图层,并在相应的图斑中标注基本农田属性。

六、专项用地调查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权属等调查成果和国土资源管理形成的各类管理信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及相关专项工作的需

18 要,开展系列专项用地调查,并在完成三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启动系列专项评价工作。

(一)自然资源调查,配合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查清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类型内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基础。

(二)湿地调查,查清各类湿地的土地利用现状和权属状况,建立湿地专项数据库,提升土地管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三)耕地细化调查,对基本农田外耕地进行细化调查,重点对河道内或滩涂上耕地、湖区或滩涂上耕地、林区耕地、沙荒耕地、草原耕地、城镇周边耕地、储备库中耕地、人为撂荒的耕地以及其他耕地等进行细化调查,分类标注,统计基本农田面积和基本农田外不同类型的耕地面积,建立耕地细化调查专项数据库,摸清各类耕地资源家底状况,夯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基础。

(四)“批而未用”土地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查清“批而未用”建设用地的地类、位置、面积、分布等土地利用状况,建立“批而未用”建设用地专项数据库。

(五)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将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成果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评价成果进行更新完善,建立农用地质量分等定级评价专项数据库。

(六)城市开发边界及生态红线调查,在三次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批准界线等资料,将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界线、生态红线范围界线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范围内土地的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等状况,建立城市开发边界和生态红线专项调查数据库。

七、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三次调查数据库建设采用国家规范标准、地方分级建设、成果统一汇交的模式开展。

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数据、土地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专项调查数据等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DOM数据、扫描影像图数据等栅格数据和元数据。县级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基础数据准备与处理、图形和属性数据采集、数据接边、拓扑关系构建、数据检查与入库等。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应严格遵守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支持三次调查成果公开格式,数据库建设完成后,按照数据汇交程序逐级上交数据成果,并通过国家质量检查。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能按照三次调查要求开展数据采集与入库工作,支持三次调查规定的数据交换格式;能对土地调查数据进行检查,并具有增、删、改等编辑功能;满足地方日常土地管理业务对土地调查数据的管理需求;数学基础、面积量算方法、数据统计表模版

20 和图件输出格式等符合三次调查要求,支持土地调查数据更新。

市(地)级、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由市(地)级、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组织,逐级开展数据库成果质量检查,以县级土地调查汇交数据库为基础,开展市(地)级、省级土地调查数据的集成整合,建立市(地)级、省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构建各级数据库管理系统及数据分析共享服务平台,为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备份、更新、维护、应用和上报等日常工作提供系统支持。

国家层面,依据三次调查土地调查工作分类和技术要求,组织修订《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017),编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规范,设计三次调查数据公开格式,规范建库软件核心功能,建立土地调查数据更新和维护机制,指导地方开展数据库建设与数据成果汇交工作。国家组织开展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全面检查县级数据库成果质量,并建设三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与数据分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调查数据的快速汇总以及分级分类共享,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社会各界对土地调查数据的服务需求。

八、统一时点变更

(一)基本要求

三次调查数据统一时点为2019年12月31日。

为了保证国家汇总数据的时效性,采用变更调查的方法对已完成的调查成果进行变更。2019年上半年国家采购相对初始调

21 查分辨率较低、但获取概率高的遥感影像资料,作为统一时点变更的依据。

(二)主要内容

变更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界线、权属和地类信息、基本农田及数据库。

调查完成至统一时点期间,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有行政区划调整的,调整相应的界线及控制面积。土地权属、地类等信息有变化的,基本农田有合法调整或补划的,都变更到统一时点,并变更已建成的数据库。

九、成果汇总

成果汇总包括土地调查成果汇总和专项调查成果汇总。汇总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汇总、图件编制、文字报告编写和成果分析等。

(一)数据汇总 1. 县级数据统计

以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按省(区、市)确定的县(区、市)行政区域调查界线和控制面积为基准,按照三次调查规定的具体内容和汇总方法,由地类图斑逐级汇总本县(区、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2. 市(地)级、省级数据汇总

按国家、省(区、市)分别确定的省(区、市)、市(地)行政区域调查界线、控制面积,对所辖市(地)、县(区、市)

22 数据汇总成果进行检查,按三次调查规定的汇总内容和格式,以县级汇总结果为基础,汇总市(地)、省(区、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3. 全国数据汇总

以通过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的县级调查成果为基础,逐级汇总县、市、省、国家级调查数据,汇总各级农村和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权属数,基本农田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

(二)图件编制

在成果汇总阶段,应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需要,可按行政区域编制土地利用挂图和其他专题图件,县级挂图以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缩编,县级(不含)以上各级挂图由下一级土地利用挂图为基础缩编。

1. 县级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

以调查底图为基础,统一采用《规程》规定的图示图例,由数据库生成含有行政区域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地类属性、地理名称注记、地貌等要素的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电子图。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和调查内容应与原始调查图件一致。

2.土地利用挂图和专题图件的编制

土地利用挂图分为县级、市(地)级、省级、全国土地利用挂图。挂图成图比例尺应根据制图区域的大小和形状确定,县级

23 一般选为1:5万或1:10万,市(地)级一般选为1:10万或1:25万,省级一般选为1:50万或1:100万,全国一般选为1:250万或1:400万,特殊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自由比例尺。

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依据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各级土地利用挂图,编制基本农田分布图、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耕地坡度分级图以及各类专项调查专题地图等图件。

各类挂图和专题图件编制时,应利用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通过制图综合取舍缩编而成。缩编时,应正确反映制图区域的土地利用分布规律、特点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上采用人机交互方式编制,应按《规程》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统一的选取指标表示地类图斑,应定性定位准确、层次分明、注记正确、清晰易读。对图上的保密内容须作技术处理,以防失密。

各类图件成果应在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与共享服务云平台上发布,面向政府机关、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数据服务。

(三)成果分析与文字报告编写

在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包括工作情况、技术方法、数据库建设、成果分析等内容的文字报告。文字报告可统筹编写或单独成册。

1. 成果分析

24 根据三次土地调查结果,结合二次调查、变更调查等相关资料信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对二次调查以来耕地、基本农田等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湿地、城镇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程度,预测变化趋势,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研判依据。根据三次土地调查及分析结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编制第三次土地调查报告。

2. 文字报告编写

工作报告应主要包括调查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基本概况,以及调查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完成的主要成果,经验与体会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技术报告应主要包括调查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检查及保障措施,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应用新技术及效果等内容。数据库建设报告应主要包括数据库建设流程、软硬件配置、数据库内容与功能、维护与更新等内容。成果分析报告应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各类土地的分布与利用状况、与以前调查成果的对比,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措施与建议等内容。专题报告应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工业、基础设施、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用地的类型、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内容,基本农田调查情况需单独编写报告,其他专题内容可以“土地调查专题报告”为名综合编写。

25

十、主要成果

通过三次调查,将全面获取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形成一整套土地调查成果资料,包括影像、图形、权属、文字报告等成果。

(一)县级调查成果 1. 外业调查成果 (1)原始调查图件。

(2)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原始记录。 (3)土地权属调查有关成果。 (4)田坎系数测算成果。

2. 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挂图。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基本农田分布图。 (5)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

(6)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 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3)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26 (5)不同质量等级的农用地面积数据。 (6)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4. 数据库成果

(1)县级三次调查数据库。

(2)县级三次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 5. 文字成果

(1)各级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各级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4)各级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5)各级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6)各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7)三次调查数据库质量检查报告

(二)市(地)级、省级汇总成果 1. 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3)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不同质量等级的农用地面积数据。 (6)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2. 图件成果

27 (1)土地利用挂图。 (2)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3)市(地)级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基本农田分布图。 (5)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

(6)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3. 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基本农田调查报告等专题报告。 4. 数据库成果

(1)市级、省级三次调查数据库。

(2)市级、省级三次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共享应用平台。

(三)国家成果 1. 重要法规与标准

(1)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2)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3)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4)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5)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6)统一时点变更调查技术规定。

28 (7)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核查技术规定。 (8)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 (9)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汇交办法 (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修订) 2. 数据成果

(1)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 (2)各类土地的权属信息数据。 (3)基本农田面积数据。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5)不同质量等级的农用地面积数据。 (6)城镇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数据。 3. 图件成果

(1)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2)基本农田分布图件。 (3)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 (4)土地权属界线图件。 (5)第三次土地调查图集。 4. 文字成果

(1)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2)第三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3)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4)基本农田状况分析报告。

29 (5)各市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报告。 5. 数据库成果

集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图件成果、文字成果及遥感影像为一体的国家土地调查数据库。

十一、三次调查成果与三次调查的衔接

(一)衔接原则

全面对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历年土地变更调查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工作、技术要求,本着“口径可比较、数据可分析、差异可处理”的原则,对历史调查成果进行分析和完善,与三次调查衔接。

(二)衔接内容及要求

二次调查及其后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应统一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调查界线应依据最新提供的国界、沿海滩涂、各级行政区等界线资料,对原调查的相应界线进行替换,并计算和调整各级调查区域的控制面积;应建立土地分类对照表,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对各地类进行对照检查,经调整、补充调查后转换成三次调查要求的分类;研究制定统一方法,建立统一的统计和分析口径,针对技术标准提升、政策要求变化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二次调查和三次调查数据偏差,进行合理纠偏和修匀,保证数据可比性和延续性;对二次调查建设的数据库的内容、格式等,按照三次调查最新修订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进行调整和修改完善。

30 十

二、检查验收与核查

为了保证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保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质量,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的要求,建立调查成果的县市级自检、省级检查、国家级核查三级检查制度。

(一)县市级自检。

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本地区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责,县级组织对调查成果进行100%全面自检,以确保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检查调查成果是否齐全、完整;利用检查软件辅助检查数据库及相关表格成果的规范性;以外业实地检查为主,现场检查图斑地类、权属及相关调查内容的正确性,并利用测量设备检查权属界线和图斑边界等调查精度是否满足要求。检查全过程应当记录,包括质量问题、问题处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记录,记录必须及时、认真、规范。

县级根据自检结果组织成果全面整改,编写自检及整改报告,报市级检查和汇总。市级组织对县级调查成果进行检查和汇总,在全面检查县级自检记录的基础上,重点检查调查成果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形成市(地)级检查报告报送省级检查。

(二)省级全面检查

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对本省土地调查成果质量负总责,组织对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全省调查成果整体质量。省级在调查成果完整性和规范性检查的基础上,重点检查成果的真实

31 性和准确性。根据三次调查要求,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对县市报送成果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比对提取三次调查初步成果、上基础数据库和国家内业判读结果之间的差异图斑,重点检查差异图斑调查地类与影像及地方举证照片的一致性,根据内业检查结果开展外业实地核查,对外业图斑进行认定,并利用移动外业设备拍摄图斑实地照片。根据内外业检查结果,组织调查成果整改,编写省级检查报告,并将整改后的调查成果及检查记录一并报送至国家。

(三)国家级核查。

国家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各省提交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国家级核查。国家级核查重点针对耕地、建设用地以及原农用地调查为未利用地等重点类型图斑,以及三次调查地类与国家内业提取地类不一致的图斑。国家级核查具体包括内业核查、在线外业核查和外业实地核查三部分。

内业核查以遥感影像和举证照片为依据,采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和人机交互检查方法,进行逐图斑内业比对,检查图斑地类与影像及实地举证照片的一致性。将内业核查有疑问的图斑反馈各省,由省级组织整改。

对内业核查结果不修改的,根据举证材料,进行内业复核;复核不能通过的,依据影像内业能确定图斑边界和地类的,国家组织队伍,直接修正调查成果。不能依据影像内业能确定图斑边界和地类的,开展在线或实地外业核查工作,根据核查结果,直

32 接修正调查成果。

(四)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与入库

国家级核查通过后,国家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对各省提交的第三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重点检查数据成果的规范性、正确性,确保数据成果质量达标,数据汇总成果精确。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具体包括数据库检查、国家修正、地方对接确认和国家级成果入库四部分。

国家级数据库质量检查利用全国统一的质量检查软件,按照三次调查数据库质量规则,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检查各省上报的数据成果,检查成果是否完整,各级数据关系是否正确,汇总逻辑是否完整等内容,并形成国家级数据库检查报告下发地方。

国家修正主要针对外业核查中发现的问题,直接组织技术队伍修正相关地区的数据成果,并形成成果修正和质量检查报告。修正后的成果下发地方。

地方对接确认主要是地方根据国家下发的质量检查意见修改数据成果,修改完成后与国家进行质量对接,由国家再次进行质量检查。同时,针对通过质量检查的数据成果,地方与国家共同确认。

国家级成果入库工作。经过确认的数据成果,国家组织技术队伍开展数据库建设,利用统一的工具,按照国家级数据库建设要求,将数据成果统一入到三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中,实现全国成果的集中管理与应用。

33 十

三、用地管理信息标注(略) 十

四、实施计划(略) 十

五、保障措施(略)

3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容并在电感的作用下一篇: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