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以《兰亭集序》为例

2022-12-26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鉴赏水平。针对高职高专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的特点, 《大学语文》教学工作应以学生今后职业所需的相关能力作为出发点, 注重课程教学与专业培养紧密结合, 分析不同专业的不同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设计和实践工作。本文结合《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论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一、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开展教学分析

(一) 分析课程的整体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因为有了初高中语文的基础, 其目标在于利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阅读、理解、欣赏、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从目前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场沟通交流”, 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在职场的实际应用水平;一是“职场精神塑造”, 通过文学作品的鉴赏, 引导学生体验文学与文化的魅力, 促进学生在职场所需的审美能力发展, 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礼仪。

(二)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大多反感传统的文本分析、反感知识灌输和纯粹的文学赏析, 他们期待实践性、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 期待人文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无缝衔接。在分析学生的学情时, 除了关注以上共性之外, 更要联系学生的不同专业加以分析, 寻找与其职业能力相关的特殊学情。比如授课对象若为数字媒体专业学生, 应考虑该专业学生主要集中就业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设计类公司, 需要通过语文学习来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开拓设计思维, 从而把教学任务放在文化创意上;而面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 则更应发现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优势, 抓住该专业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 有较好的沟通意识和表达能力等特点, 设计挑战性更大的语言文字应用任务。

(三) 分析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选用教材的不同而不同, 虽然大语教材亟须消弭体例多元而价值芜杂的选文生态, 但目前出版的教材中不乏精品。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教材即为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对这种普适性较强的人文式教材, 在高职的语文课堂中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实际教学中, 按照高职教育目标要求和专业培养目标, 从知识积淀、审美提升、思维拓展三个层面, 经由文本、文化、专业三个视角, 建构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整合为“探寻现代小说之视阈”、“感悟古典散文之神韵”、“品味中国诗歌之意境”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提炼小说呈现的人情世态, 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沟通;第二个模块是挖掘散文涉及的文化和艺术元素,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第三个模块是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与寄托, 提升学生的精神涵养。

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确定教学策略

(一) 职场模拟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里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 关键在于任务, 任务设定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 任务的设置加入“职场模拟”的特征, 紧密联系学生的就业岗位。如针对营销专业的学生, 可以设计“人文旅游开发项目”, 通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整合, 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营销策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挖掘涉及篇目及文本的文化内涵, 完成篇目讲解、专题探讨及个人作品展示任务, 同时以“××文化旅游”为题, 开发旅游线路, 制定营销方案, 学期末将《“文化旅游”项目营销方案书》成册提交。

(二) 信息化翻转课堂优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 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科学安排, 为学生创设优良的信息化条件, 以达到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目的。在“互联网+”时代, 《大学语文》的教学应借助云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一体, 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化翻转课堂, 打破传统课堂时空局限,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通过在线调查、微课教学、视频播放、在线交流、AR或VR体验、在线测试、学习APP等信息化手段, 可促进课堂师生良好的互动, 亦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 创新实践平台提升教学

现代教育的关键标志在于注重社会功效, 为社会、为生产发展服务。《大学语文》教学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用社会资源构建“场地+导师+项目”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平台。一是适当将课程从教室引入社会空间, 通过设置课程的实践环节, 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场地, 零距离接触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二是吸纳专业老师、企业人员、社会文化名人、文化部门工作者等成立课程导师团, 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网络连线答疑、“第二现场视频”等拓展课堂;三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文化项目, 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 调动语文教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实施教学过程

以下是《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案例, 授课对象为国际商务专业一年级学生。基于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确定本次课职场任务为:请以一幅书法作品为案例, 帮助外贸公司的小张回答外商伯克先生的疑问——“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把字画挂在家里、办公室、甚至公司走廊?中国书法到底美在哪里?”学生于课前小组合作讨论该任务, 撰写的介绍中国书法之美的文稿。

(一) 视听导入营造氛围 (3分钟)

通过播放于文华《兰亭序》MV导入新课。一方面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另一方面原文词句、唯美音乐、书法与水墨画面的巧妙结合, 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直观印象。

(二) 环节一:走近文本把握基础 (15分钟)

(1) 开展在线知识检测, 考查学生课前学习效果。

(2) 查看检测数据, 解决学生的基础知识疏漏。

(3) 分享发言“我认为文中最美的词句”, 归纳文章语言之美。

(三) 环节二:走近文化切入重点 (27分钟)

(1) 走近名人——在线抢答:“说一说王羲之的逸闻或传说”。

(2) 走近历史——点名答题:“请阐释以下历史名词:上巳节;魏晋风度;玄学”。

(3) 走近艺术——头脑风暴:“讲一讲《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美在哪里”。

走近哲学——一句话问答:“谈一谈你对王羲之生命感悟的理解”。

在专题研讨的基础上, 教师归纳《兰亭集序》的书法美和哲思美。

(四) 环节三:走近专业切入难点 (40分钟)

首先, 由专业人士指点迷津: (20分钟)

(1) 播放“课堂第二现场”视频, 邀请书法社团指导老师讲解书法艺术。

(2) QQ连线学校外事办老师, 提供跨国文化交流时介绍书法之美的基本思路和注意事项。

然后, 从专业视角演练任务: (25分钟)

(1) 学生开展组内讨论, 修改小组课前撰写的介绍中国书法之美的文稿, 以此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2) 学生通过云平台上传提交和展示本组作品, 通过在线调查, 评出作品最佳的一组, 由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分享文稿的内容和思路。

在本次课后, 教师提供研学书目和学习资源, 以加分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同时, 教师联系开放学校书画室, 供学生课后临摹体验, 点燃对书法艺术的兴趣与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注重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语文教学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同时, 按照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合理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 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切实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专业人士和实践体验项目, 则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设置各类真实情境, 促进学生体验和思考, 形成新知识的生长点。

摘要:《大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更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兰亭集序》课堂教学为案例, 结合不同专业的不同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通过对课程的整体目标分析、高职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内容体系分析, 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 阐述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高专,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2.

[2] 张一春, 钱东东, 陈松.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精析[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16.

[3] 钱旭初.面向对象的互动教学——浅谈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设计[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5) .

[4] 郭建灵, 刘佳.《大学语文教学设计》评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15) .

[5] 张蕾: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实践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0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话剧舞台美术的发展论文下一篇:浅谈检察机关对民事执行法律监督的制度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