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艺术论文提纲

2022-09-22

论文题目:“轴心时代”的中西诗学形态与诗学观念

摘要:“诗”是中西轴心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尽管它的形态有所差异,但仍有若干共性因子。本论文以轴心时代的中西诗学形态与诗学观念为研究对象,将中西不同的城邦文明和空间想象作为讨论的起点,并以之为文化基础把握中国和古希腊在轴心时代不同的文学样态,以及在文学样态背后潜存的文学观念。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使用的“诗”及“诗学”概念属于广义用法,抒情传统和叙述传统的差异对诗的类型、诗学内涵、诗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这些方面展开研究对深入把握轴心时代艺术思想的发生以及美学观念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本论文除了绪论之外包括五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对“轴心时代”和“诗学”的概念进行厘定,认为“轴心时代”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化范畴,也指出在当代背景下“诗”、“诗学”虽被广泛使用,但仍有必要对它进行一下界定,因为文学的边界就是它们的边界。第一章主要关于“轴心时代与城邦文明”。就春秋时代而言,“城邦”已经广泛存在,它们的空间布局蕴含着轴心时代最基本的空间想象,因此,城邦空间折射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想象和“以德配天”的惯性思维,它们对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产生了持续影响;就古希腊而言,对理性的追求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关之外,亦可在城邦结构中寻找答案。古希腊城邦是人本意识和悲剧精神的主要发生场域。所以,城邦不仅是中西社会结构形成的策源地,也是文学艺术产生、定型、发展的主要空间,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学史、艺术史意义。第二章讨论“诗的说唱与演唱形式”。中西文学在发端期都具有“唱”的属性,只不过古希腊文学往往唱中含叙,先秦文学则唱中富情,因此前者表现为“说唱”,后者表现为“演唱”。说唱是西方叙事艺术的源头,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说唱文本中已经含有较为明显的叙事策略和叙事逻辑。演唱是中国抒情艺术的萌芽,“百兽率舞”的记载以及《乐记》对乐舞的强调构成了事实和理论的双重证明,由诗、骚发端的“情兼雅怨”抒情模式对演唱文学产生了持续影响。除此之外,中西对“人性世界”和“神性世界”的不同态度也是促使演唱与说唱传统形成的文化密码。第三章着眼于“风诗与史诗”。风诗是中国诗歌的原型,“风”由自然概念逐渐演变为文学概念,决定了风诗鲜明的民间性或民俗性。“十五国风”是音乐文学的典型代表,在形式层面它是音乐与文学一体性的标准,在内容层面,它体现了中国文学最早的“谲谏”特征。史诗作为西方叙事文学的原型,其叙事形式和英雄主题构成了后世叙事文学的重要借鉴对象,同时,它也是古希腊民族精神的对象化。史诗与戏剧具有相通性,英雄特质与公民精神构成了史诗影响戏剧的深层基础,对模仿和语言的重视更加强化了两者的亲缘关系,20世纪以后,“史诗剧”的出现是这种亲缘关系的回归。除此之外,语言的民族性借助思维的中介,最终作用于文学领域,这是中西诗体风格和审美风格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第四章说明“轴心时代思想家的诗学观念”。儒家文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化,其“诗教”可以具体化为对“雅正”艺术标准的认同,对“温柔敦厚”艺术形态的肯定,对“成于乐”艺术目标的坚守。相形之下,道家诗学观念则表现出更多的诗性特征。老子的诗性可以通过《老子》一书的韵律化的语言、“以象设喻”的行文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深沉关怀体现出来。庄子的诗性表现为对自然本体的推崇,以及对自由人性的向往,这使整部《庄子》成了一个整体性意象。柏拉图的诗学观念一方面体现出与儒家的相似性,表现为对文学道德性和政教功能的承认,同时,其“和谐”论亦从音乐切入而衍及社会和谐,这与儒家如出一辙。另一方面,尽管其理论带有明显的主客二分模式,但在对美的认知方面,“凝视”与“迷狂”的统一则表现出与道家审美观接近的一面。第五章探讨“《乐记》与《诗学》的比较与会通”。《乐记》与《诗学》是中西轴心时代两部重要美学典籍,两者在艺术发生观、艺术功能论、艺术真实论层面存在彼此会通的可能。就发生观而言,《乐记》将“感物”视作艺术起源的根基,《诗学》则推崇“模仿说”。本质来说,它们都遵循“以类相动”的思维逻辑。就艺术功能论而言,《乐记》从“人性本静”的人性观出发,认为使人性复归道德是艺术的根本作用,与之类似,《诗学》所推崇的“净化”亦是一种理性层面的道德“快乐”,所以《乐记》与《诗学》的最终目标都指向了道德。就艺术真实论而言,虽然《乐记》以“著诚去伪”表达了对“情真”的肯定,《诗学》通过对“诗比历史更真实”阐发了“理真”观念,但两者都无一例外地肯定形式的真实,从而形成了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艺术真实观念。

关键词:轴心时代;诗学;比较;会通

学科专业:文艺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轴心时代”的概念及意义

二、“诗学”的含义及范围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轴心时代”与城邦文明

一、春秋时代的城邦结构与空间想象

(一)春秋时代城邦的基本空间结构

(二)城邦想象与“天人合一”的关系

(三)宇宙的道德化与“以德配天”

二、古希腊城邦文明与理性传统的形成

(一)禁锢的生存条件与求知欲

(二)悲剧意识:从神话到艺术

(三)民主精神与人本意识

三、城邦体制与社会结构的形成

(一)西周春秋时代的宗法制度

(二)古希腊公民的德性与正义

(三)城邦社会的文学史意义:以先秦诗歌为对象

第二章 诗的说唱和演唱形式

一、说唱与叙事艺术的形成

(一)古希腊的说唱形态及种类

(二)说唱艺术的叙事策略

(三)《荷马史诗》的叙事逻辑

二、演唱与抒情文学的形成

(一)“百兽率舞”与抒情艺术的萌动

(二)《乐记》对乐舞的强调

(三)诗、骚“情兼雅怨”的共性抒情内涵

三、人性世界与神性世界:“唱”的不同指向

(一)先秦演唱文学中的人性基因及表现

(二)神人二元性在古希腊说唱文学中的表现

第三章 风诗与史诗

一、风诗:中国诗歌原型

(一)“风”的自然属性与文学含义

(二)“十五国风”的音乐文学属性

(三)风诗的“谲谏”属性

二、史诗:西方叙事文学原型

(一)史诗的文化身份

(二)《荷马史诗》的人性观念及文学史意义

(三)史诗与戏剧的会通

三、民族性与诗体的形成

(一)作为逻辑起点的语言与思维问题

(二)语言与诗体风格的形成

(三)审美差异与诗体的关系

第四章 轴心时代思想家的诗学观念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

(一)“雅”与诗教

(二)“温柔敦厚”与诗教

(三)“成于乐”与诗教

二、老庄哲学的诗性特征

(一)《老子》的诗性内涵

(二)《庄子》的诗性智慧:自然与自由

三、柏拉图的诗学观念与中西暗合

(一)柏拉图的“诗教”思想

(二)柏拉图对“美”的理性认知

(三)柏拉图的“和谐”论:由音乐形式上升到城邦正义

第五章 《乐记》与《诗学》的比较与会通

一、两种艺术发生观的会通

(一)《乐记》的“感物说”

(二)“模仿说”的沿革及构成

(三)“以类相动”:感物说与模仿说的会通

二、两种艺术功能论的会通

(一)《乐记》独特的人性观

(二)《乐记》从人性出发的道德指向

(三)《诗学》的道德目标:“快感”与“净化”

三、两种艺术真实论的会通

(一)“情真”:《乐记》“著诚去伪”观的提出

(二)“理真”:《诗学》对“诗比历史更真实”的诠释

(三)形式之真:《乐记》与《诗学》艺术真实观的共性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光电专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