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论文

2022-04-18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城镇化是当下社会治理的热点问题,城镇化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推进,社区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治理,首先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社区管理的重要性,然后依据对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当下城镇化对社区治理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论文 篇1: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转型思考

【摘要】由于城镇化发展脚步的加快,城镇化社区管理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创新的改变,逐步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由随意到规范、由粗放到精细、由管制向服务等一系列的转变。本文从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入手,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最后对当前转型期的路径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城镇化;社区管理

一、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

由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向城市生活、生产方式进行转化的过程就叫做城镇化发展。城镇化飞速的发展过程中,在公共领域方面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管理问题。一方面,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它能够更好的提供基础的公共服务需求、满足社会归属感、维持社会安稳等。另一方面,这种快速的发展使得社会面对许多新的挑战。

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城镇人口数量激增、城镇空间扩展,同时,单位制瓦解、人口老龄化等时代的变迁过程与城镇化进程并存发展,更加使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问题变得复杂。在社区层面上看,这种变化至少致使流动人口、新城市人、本地人口相互融合,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社区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和种类显著增加。

从当前情况来看,社区管理所面临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城镇扩张速度进一步加快,这种供需矛盾还会进一步突出。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问题的解析

国家权力的无限制扩张并不能有效的治理国家,真正有效的治理是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社会自治、国家权力运作相互融合与合作来完成的。新时期的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功能和结构发展了改变,城市边缘非正规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房地产物业管理型社区等形式大量出现,同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充分结合各自不同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1、社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不顺

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中,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以增进社区社会资本为目标、以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和互补机制为重点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还远未建立。社会管理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危机应对机制匮乏、利益保障机制匱乏、矛盾调解机制匮乏、诉求表达机制匮乏、社区利益调节机制匮乏等,使得社区难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基元”作用。社会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差距大、执行和监督职能不清、社区管理的决策、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缺乏动力、社区管理体制内部职责关系不顺等问题。

2、社区多元治理主体发育不足

当前社会治理是一种和谐、有机、多元的整体治理结构,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者,其他治理主体在致力社区管理和服务、满足社区居民需要方面,具有市场和政府不能取代的作用。但总体来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社区组织自身建设滞后、健全的监督制约体系缺乏、促进政府与其良性互动机制欠缺、支持其发展成长的资源调控策略不足、保障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导致多元治理主体的成长潜力和成长空间严重不足。

三、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转型对策分析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新城镇化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社区治理路径、发展方向和社区治理理念。伴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社区利益和社区成员的分化、社区类型的多元化,社区治理需要实现以下转变。

1、管理体制从行政化到自治化转变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民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公民法治意识、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新时期的社区治理状况和结构和过去已经不同,新的治理环境要求政府扮演好代表公共利益的角色,并转变政府职能,由过去的“统治型”变成现在的“治理型”政府角色。制造新的治理体系,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即改善政社不分的体制,理顺政社关系。按照“政社分开、责权统一、财随事走”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界定社区居民自治组织、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治理中的责任和职能,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社区依法自治、政府依法行政,使社区居委会成为真正的自治组织。当然,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程来看,从社区建设、社会发展到社区治理的步步推进过程中,社区自治并非是主流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从社区管理走向社区治理还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2、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治理主体转型

新时期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使得社区利益群体的多元化。在社会利益逐步多元的今天,社区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静态的宏观制度安排,更是国家——市场——社会不断分化与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尽管政府、单位依然是城市社区资源配置的主体,但其他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逐步和政府一起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成为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围绕公共事务的分权和参与成为实现社区治理的主要途径,社区治理结构的重心将不断向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偏移。社区治理的主体既包括党团组织、政府组织,也包括非营利组织、市场组织,还有居民个人;既包括政治性组织,更包括经济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组织。为此,一是建立多元治理主体有效参与社区治理的政策和途径,解决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完善和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对话机制,实现社区组织间的有效合作和交流;三是完善资金筹集机制,建立多元治理主体的运作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  引, 孙  泉.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及对策:兼论“两委一站”模式[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向德平, 王志丹. 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 学习与探索, 2012(02).

[3] 王丽丽. 城市社区管理创新的动力及其作用——一个场域理论视角的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02).

[4] 范耀登.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样本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 2011(03).

[5] 徐金燕, 陆自荣.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04).

[6] 李江新. 社区管理三大参与主体分析——基于多元共治的视角[J]. 学术界, 2011(05).

[7] 麻宝斌, 任晓春. 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之路——以汪清县城市社区管理改革为个案[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06).

[8] 王晶晶.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J]. 中国市场, 2011(48).

[9] 霍连明. 多元管理: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10] 汪大海, 著. 社区管理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1] 郑德涛, 欧真志, 主编. 社会管理创新与公共服务优化[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作者简介】

刘潇,工作单位: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政府,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

作者:刘潇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论文 篇2: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转型工作研究

摘 要 城镇化是当下社会治理的热点问题,城镇化的顺利开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推进,社区在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治理,首先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社区管理的重要性,然后依据对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当下城镇化对社区治理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关键词 城镇化 社区管理 管理转型

当前,我国为减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化运动。城镇化的开展并不是简单的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是同时伴随的农村居民市民化的问题,需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共同达到城镇化。因此这就需要发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在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真正做到公共管理的主体多元化,使政府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而这其中发挥社区治理主体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社区治理机制成为目前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焦点。

一、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城镇化概述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二三产业向城市积聚的过程。城镇化的进程在我国主要表述为城镇总人数中城市人口的比重,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是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改善。

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贫富分化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存在着城市农村二元经济结构。而农村的农业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从而增加的农村人口不能与增长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应,从而造成了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相比而言,城市工业化发展较快,劳动生产率增长迅速,城市人口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造成了用工短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工业企业只需要付给农民相比于农业较高的工资,就能够促使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移动。当这种移动达到一种平衡,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零,工厂需求劳动力不再短缺,这时候如果工厂需要增加劳动力就必须偿付较高的工资,农村劳动力也会在两者之间做权衡,从而达到一种均衡的状态,贫富差距也逐渐缩小。

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城镇化改革,其中有收获也有教训。目前的城镇化由于盲目追求速度,开始陷入认识误区。地方政府部门认为不断圈地建楼就是城镇化,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同时也伴随着土地的报酬问题。当前,由于政府部门使用土地发生的恶意拆迁等事件已经引起了非常有害的社会后果。因此针对城镇化应该端正认识,重视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政策的配套实施。在完善城镇化管理过程中,利用社区的力量也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二)社区管理对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社区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完善的社区管理对于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社区具有发展经济的作用,这主要是可以通过社区的组织能力,发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农村社区,可以通过发展农业多样化,更新技术,副产品再加工等方式发展社区经济。社区本身具有自治的权力,因此,利用社区的自治能力可以起到发展经济的作用。

其次是社区具有政治的作用,可以通过组织社区居民正确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从而有利于我国政府治理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公民对国家治理进行监督,有利于政府管理的完善。

最后,社区能够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对于鳏寡孤独者,能够组织起社区居民的力量,帮助弱势群体。另外对于社区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社区能够根据本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完善。另外社区的公共设施,包括锻炼器材等需要社区组织居民共同购买和维护,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三)社区管理的实践模式

我国社区治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来在民政局的支持下,社区治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摸索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实践模式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种是以上海模式为标志的以街道为单位的社区治理模式,主要是以居委会为政府管理的个体,是政府牵头治理的,这种居委会依附于政府,属于典型的行政主导型的社区治理方式。将城市分解为一个个街道有利于政府进行精细化管理,另外这样的分解也为政府分担了一部分压力,使街道居委会在政府的主导下自行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但是这种模式由于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因此官僚性质严重。

第二种实践的方式是以沈阳模式为代表的调整后的社区治理模式,这种治理主要也使以居委会为单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社区组织分拆成四种形式,分别是社区党员代表大会、社区管委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等,这样做到分工明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尤其是其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自治的目的,能够充分调动起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上,居民可以畅所欲言,对于社区管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同时也对社区管理进行完善的监督。这种治理模式虽然没有摆脱政府的关系,但是其实现的自治功能,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完善社区管理。

第三种实践是以江汉模式为典范的社区真正自治方式,其主要是在沈阳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相应完善。与沈阳模式不同的是,江汉模式界定了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权力、责任、资源等界限,从而更加明确了社区的自治性。社区自治并不是与政府纯粹的隔离,互不关联。而是充分运用两者的资源,将其整合,做到互补共生,从而达到和谐的共赢状态。这种江汉模式在社区自治与政府治理的关系上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有利于社区治理功能的真正充分发挥,在为政府减轻负担的同时,提高了办事效率,与政府达到了和谐的状态。

二、社区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真正重视起来社区的作用是在近几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较短,尚在摸索期,因此在社区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社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组织与政府有某种关联,官僚气息较重等,详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社区管理与政府联系紧密,自治能力不强

社区的自治性作为其管理的优点区别于政府的低效率治理,社区自治有助于居民独立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相应的管理,这就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效率。然后我国由于社区管理的历史较短,治理落后,造成与政府形成条块分割,不能实现自治。社区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很多事务需要向政府审批,效率较低,失去了社区管理的优越性。

社区与政府在管理上紧密相连导致官僚气息较重,组织僵化,从而导致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社区组委会管理无效率,严重影响了社区管理的顺利开展,也无法真正调动其居民的积极性。

(二)自治观念薄弱,居民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居民在自发解决问题方面缺乏积极性和热情,社区出现问题或者矛盾,居民更倾向于向政府反映情况,等待政府来处理或协调。由于政府管理事务较多,不可能及时去解决问题,因此造成问题解决的低效率的情况,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如果居民能够改变以往的依附观念,在发生问题时能够首先想到发动其他居民的积极性,自行解决问题,则将会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提高社区治理效率,从而有助于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区组织委员会进行相应的社区管理过程中,居民的回应度较低,造成社区治理障碍重重,不能得到有效的呼应,使社区治理委员会形同虚设。居民对社区治理回应度低的主要原因是其对社区治理的公正性和效率持怀疑态度,不信任的结果是居民不能很好配合,从而进一步造成社区治理的困难,进一步导致了社区管理的低效率。

(三)工作方式落后,治理机制不健全

社区治理方式目前还停留在传统的官僚模式,即仿照政府传统的治理方式,组织结构僵化,官僚气息浓厚,审批程序较多,解决问题的效率低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观念不能及时改变,相关社区治理组织部门认为社区治理委员会是政府的一部分,应该以政府治理结构和模式为典范,效仿政府治理的主要方式和层级结构。这种观念就造成了社区治理不能真正发挥其优点,沦落为政府的依附。

另外,社区治理所采用的手段落后,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仍然沿用传统的治理工具进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与时俱进,使用现代的治理手段和工具。信息化使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社区治理过程中也应该引入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争取将信息数字化,从而达到社区居民在信息方面的共享,有助于更好地进行社区治理。

(四)专业性不足导致的社区组织力量较弱

由于目前的社区工作者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专业性薄弱,基础设施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因此造成社区工作者在组织相关力量进行共同治理过程中存在局限性。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社区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城市化的推进要求社区能够担当社会治理的一极,作为治理的其中一个主体,通过有效的自我治理,推动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完善,从而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在这样的严峻要求下,应该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专业性进行相应的培训,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社区工作,这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为社区管理输送人才,使社区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的转型对策

综合以上关于社区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下对在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治理的主要转型对策提出建议,供有关社区治理部门再完善相关体制时作参考,从而达到从行政治理向社区自治的转变。

(一)社区治理民主化,真正达到“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

当前我国的社区治理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有关联,政府在社区管理上所涉及的面太宽。任何事物都由政府做决定,这一方面加重了政府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居民丧失了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社区治理的低效率。政府应以制定政策引导方向为主,而具体的日常事务治理应交给社区自行解决。对于选举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等,应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这样就有利于社区治理的民主化,真正使社区投入到公共服务中,完善社区社会保障等,同时也有助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社区真正发挥了公共管理主体的作用,才能够在社会管理中起到管理主体应有的贡献,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市民化问题。因此,社区治理民主化,就是将社区治理真正与政府区分开来,做到自治自理,召开听证会等,鼓励居民献言献策,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

(二)发展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模式,构建共同治理机制

社区治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社区的主要治理主体,应该充分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实现共同治理。在进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除了政府外的其他社区治理主体、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机构等,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和矛盾的调和。另外,对于慈善行为等应该引导民间组织的形成,调动起民间的力量,达到共治的目的。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在进行社区治理中担当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例如,政府起到制定政策、引导方向和供给资源的作用,社区治理主要工作者起到主要的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而其他社会团体则是能够做到资源的补充及提供相应的建议等作用。这样真正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有助于社区达到共治的目的,从而提高效率。

(三)丰富社区获取资源途径,达到资本市场化

社区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财政资源主要是从政府部门获取,财政资金来源单一,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另外在其他智力资源等的获取上较为局限,没有充分吸收社会的资源,和获取各界的资源支持。这种资源获取途径单一,容易造成一方面出现组织内部寻租的情况,另一方面对政府的严重依赖型阻碍了社区的自由发展和创新性治理。

因此,社区应丰富社区治理过程中获取资源的途径,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从社会各方面获取财力、智力等资源的重要性,发挥各界的力量,推动社区的发展。应从根本上去除行政化,培养社会资本,引导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真正达到投入资本的市场化,避免了寻租的可能,达到融资的公平公正。

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能够通过城镇化的顺利开展,缩小收入差距,降低贫富分化。而城镇化不是仅仅的城镇规模化,应同时对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做到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治理对推动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不足,应积极完成社区管理的转型工作,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波.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行政、统筹、自治之三元复合体制[J].新视野,2010(2).

[2]金佩璇.国外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改革与开放,2010(10)

[3]霍连明.多元管理:我国社区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作者简介:张健超(1989-),男,汉族,江苏镇江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张健超

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论文 篇3: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和支撑点,必须凸显市场化原则、服务化机制、人本化目标,这也是本文力图构建的社区化管理模式之主线和根本宗旨。本文以此为背景,分析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现有社区管理模式中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农村社区;社区管理

1 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的内涵

传统的农村社区指的是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区域共同体,指的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重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的,人口密度和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它们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功能或生活方式的社区,这种社区内的居民大多以农耕及副业为主,居民的居住方式是以村落为主,而且村落的规模通常较小。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和传统的农村社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表现在三个地方:具有明显特征的社区文化、具有一定类型的新型社区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农村社区是有区别与传统概念上的新型社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它的定义可以表达为:在农村地域内以中小行政村或中心村为范围,主要以农民为主体构成,以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结合组成,具有较完备的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的功能

(1)发展社区经济功能。农村社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展社区经济。如何发展农业和其他产业,增加农村社区居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是社区发展经济的目的所在。发展经济,在搞好一般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況,培育和发展社区特色经济,不断壮大社区经济能力。

(2)政治功能。农村社区的政治功能主要是由社区自治组织来实现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贯彻和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通过社区居民手中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参与社会政治责任等。社区管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自治管理,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一句话,农村社区的发展前途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自治水平的高低。

(3)传承文化功能。农村社区文化由一系列要素组成,这些文化为农村社区所共同拥有,同时又制约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弘扬优秀农村传统文化,开展具有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并通过社区的道德约束和纪律约束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文化功能的具体要求。

(4)提供社会保障功能。农村社区是各种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环节。一般来说,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利用社区集体资产向社区成员提供医疗、教育、卫生等社会保障;另一方面邻里之间的互助也加强了社区的社保功能,成为农村社保的一支有力的辅助力量。

3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1)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现状。农村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社区建设垫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区从城市走进乡村是这几年刚刚开始的,可以说农村社区建设还是一个新事物。但是,正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提到了面前……社区建设必须进乡入村”。鉴于这种情况,许多的省、市积极开始试点,边试点,边实践,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将之推广。其中,以山东省等为代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以青岛市为例,青岛市早在2000年就开始在各级民政部门的领导下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目前青岛市市南区已累计投资5亿多元打造“三个中心”,截至目前,已建成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中心、管理中心、医疗中心30个,一半以上达到2000平方米,其中面积最大的达2800平方米,多半“中心”仅“文化中心”一项就超过1000平方米。到2012年,该区建设的65个“三个中心”将全部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

(2)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的问题分析。我国社区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但并非照搬国外的做法。原因有二: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区发育不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高。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活动中特别是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发挥重要的支持、导向、组织作用。根据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精密度为标准,我国的社区发展模式属于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处于中心地位,因为政府掌握着国家和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政策,也控制着社区发展的资源,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农村社区对我国各级政府和各个主管部门来说农村社区的种种政策制定和制度确立还处于摸索状态,出现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中一些问题是根本的态度问题,是在构建农村社区中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清,将严重的误导农村社区建设的开展。

4 改善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建议

(1)改善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行为。首先,从思想上端正态度,树立全面科学的政绩观,讲求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效。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关系到我国农村发展前途的大事,事关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丝毫马虎不得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本着谦虚的态度学习社区方面的知识,了解社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同时,要切实的转变工作作风和政绩观,坚决避免在农村社区建设活动中出现走过场,敷衍了事的现象发生。其次,明确政府和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行政主导模式向行政引导模式转变是我国整个社区建设政府行为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与社区之间关系的必然选择。行政引导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在农村社区建设活动中是政策的制定者、指导者和监督者,而不是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者;社区管理组织多样化,多种组织主体都可以参与到农村社区建设活动中来。

(2)完善社区内部建设。从社区层面来说,社区负有对社区范围内的各类组织的综合管理和协调任务,丰富社区生活,社区工作者应该主动地承担起培育社区组织的繁重任务,引导社区组织形成为民服务,开展社区安置就业指导。

(3)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加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首先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八荣八耻”的思想来教育和武装广大农村居民的头脑,引导形成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还要使农村居民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现代思想理念。增强处理社区各类事务和各种矛盾的能力,在社区中形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活动,发展文体活动,改变落后、迷信等不良之风。着重组织一些居民喜闻乐见形式的文娱活动,反映农村社区的新人新事,以浓厚的乡土气息吸引广大居民,把居民引导到讲道德,讲文化的路上来。

社区运行机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等参与到社区管理中,通过合作共同撑起社区这片天空,使社区成为城市社区基层管理的主要载体。

作者:王晶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国便利连锁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