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音乐篇高教版

2023-01-24

第一篇:公共艺术音乐篇高教版

综合素质高教版

1. 正式提出素质教育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

2. 素质教育涉及的教育阶段是(从学前教育直到成人教育)

3.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4. 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方法是(注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5.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6. 在中学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人为本就是(以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7. 以下不符合以人为本思想的行为是(以统一的水平要求所有学生)

8. 以人为本的中学教育(重视优秀学生的个性特点)

9. 中学教师的专业性是由(中学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10. 中学教师职业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专业)

1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为(职前、入职和职后)

12. 与教师专业发展无关的是(校外家教)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15. 在教育法律关系中学生(在10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主体)

16.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6周岁的儿童应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但是条件不具备的地区

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17. 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分重点校)

18. 我国的教师节(是《教师法》规定的法定节日)

19. 我国《教师法》的适用范围(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

教师)

20.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指的未成年人是(未满18周岁的公民)

21. 中小学生旷课(学校必须及时同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取得联系)

22. 制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目的是(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2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印

发的教育政策文件)

2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

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5. 2008年我国重新修订过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文件名称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6.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是(爱和责任)

27.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28. 《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修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29.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把班主任工作(当做“主业”)

30. 以下对班主任表述正确的是(学习根据聘任条件选聘的任课教师才可以当)

3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所规范的是(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

32. “遵守教育法律法规“的职业行为要求是规范(教师与国家关系)

33. “认真备课、上课”的职业行为要求是规范(教师与教育事业关系)

34. 以下不属于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是(对学生进行课外补课)

35.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明文禁止的行为是(有偿家教)

36.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对教师衣着(要求衣着得体)

37.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元谋人)

38. 河姆渡文化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

39. 盘庚迁都发生在(商朝)

40. 泰勒斯是(古希腊科学家)

41. 祖冲之是(南北朝人)

42. 被称为近代实验的先驱者是(伽利略)

43. 下面为科普读物的是(《十万个为什么》)

44. 荷马是(古希腊诗人)

45. 曹禺是中国现代(剧作家)

46. 《堂吉可德》的作者是(塞万提斯)

47. 《吉檀迦利》的作者是(泰戈尔)

48. 木兰诗是(北朝作品)

49. 下面不是工具书的一项是(索引)

50. 下面不是数据库的一项为(百度)

51. Blog是(网络日志)

52. 不可以作为课件制作工具的是(WPS)

53. “应试是人的素质之一,因而应试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这句话违背了(同一律)

54. “团员”和“青年”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55. 下面不表达判断的一句话是(他怎么没有来?)

56.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的结论)

57. 用个别事实的判断来证明一般原理是(归纳证明)

58. 反证法是(间接证明)

59. 归谬法是(假设反面观点为真)

60. 下面不是反驳的方法的一项是(反证法)

材料分析

1.有一天某中学高二(1)班班主任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每天再增加一个小时的作业该不该?”班会进行中,同学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说:“搞素质教育,不等于不要‘负担’,没有‘负担’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1)高二(1)班主任的观点是错误的。(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3)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习,不是“有负担”的学习,而是“生动活泼的学习”和“健康快乐成长”。

2.某中学初二(3)班学生的差别很大,数学学习上学生的差别尤其大。如果按优秀学生的水平教学,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听不懂。该班数学老师说,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今后按照班上最低水平教学。

请从素质教育思想出发分析该数学老师的观点是否正确。

(1)数学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2)实施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要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但是,素质教育并不是大家“齐步走”,也不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3)针对班上数学学习存在差异情况,正确的做法是因材施教。

3.某中学组织了一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讨会。会上有年轻教师说,自己到岗位上以后才发现,许多东西只有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才明白,职前教育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取消 请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分析,这种观点正确吗?

(1)这个年轻教师的说法是错误的(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不是什么人都能当教师。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是因为只有具备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当教师。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获得的。当然教师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不能脱

离实际。脱离实际的专业训练,不能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教师职前教育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不等于教师职前教育可以取消。

4.某校初二语文教研室的王老师,经常到校长或教导主任那里提出教学方面的意见。有一天,校长在学校大会上说,“教师只要把自己工作做好就行了。别一天到晚提意见”。王老师说:“参与学校管理,是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力”。

请从教师权力和义务的角度分析,王老师的话对吗?

(1)王老师的话是正确的。(2)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拥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力。(3)校长应当积极支持王老师主动参与学习管理的行为。

5.某中学某高一学生,早上起床感觉不失,没有告诉父母,便上学去了,在体育课上突然发病,导致昏迷,生命垂危。家长要求学校承担全部责任。

请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予以分析。

(1)家长的要求是不合理的。(2)《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监护人要承担责任。(3)学生在身体不适情况下,未及时告知学校,因而不能把全部责任推给学校。

6.某中学初一学生,参与一起盗窃案件。其他案犯均受到刑事处罚,但该生由于年龄原因未受处罚。但是,学校将他开除了。

请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析,学校的做法妥当吗?

(1)学校的做法是不妥当的。(2)《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在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矫治时,要尊重他们的相关权利,包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不受歧视的权力。(3)案例中这个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力是不能侵犯的。该学校感到教育该学生困难,可送工读学校矫治。

7.某校高三语文教师张老师,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学校领导对其进行了批评,指出他缺席全校教职工大会的错误,并要求他注意师德规范问题。张老师说:“不参加学校教职工大会,不能说我不讲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要求我参见学校教职工大会的规定。”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对此进行分析

(1)张老师的话是错误的。(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虽然没有对遵守学校制度作出具体规定,但是《规范》只是“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对教师全部道德行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不能取代学校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3)遵守学校的制度,按照学校制度规定参加会议,同样是教师道德规范所要求的。

8.某中学数学李老师,没有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只是在课堂上与学生对了一下答案。教导主任发现以后,把李老师找来进行了批评,并特别提请李老师注意师德。李老师说:“难道我同学生课上对答案,就是师德有问题吗?”

请根据教师职业行为要求进行分析。

(1)李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要“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3)李老师不认真批改作业的行为是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9.某中学初三学生小赵,考试成绩一直不佳。班主任召开家长会是,特别将小赵提出来,说“我们班有几个差生,考试成绩一直落在全班后面”。

请根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要求,分析这个班主任的说法。

(1)小赵班主任的说法是不妥当的。(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3)班主任不能因为小赵成绩差,

就说他是“差生”

10.一位思想政治老师被校长叫去谈话。校长说:“学生反映你上课枯燥,讲课让学生要睡着了。”这位教师说:“我是上课,不是表演。如果他们不想听,可以不听”。

请从审美化教学角度进行分析该教师的话。

(1)这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话是错误的(2)上课是艺术,教师运用语言也是艺术。教师的上课语言应当给学生以美感,让学生在美感中接受知识。(3)上课语言虽然是表达的形式,但是应当具有形式美。多样性同样是形式美的规律,教师的上课语言应当有声调的起伏,给人以抑扬顿挫的美感。

11.一位音乐教师上音乐课,教学生一首歌曲,先教学生曲谱,然后让学生学歌词。学生基本会唱这首歌,课就上完了。

请依据艺术鉴赏过程规律分析此上课方式。

(1)这位音乐教师上课的方式,不符合审美过程的规律。(2)审美是一个过程,审美主体必须首先充分感知审美对象,进而展开想象,然后才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最后才能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3)音乐教师应当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完美的审美过程,而不是只是教会学生唱。

12.某数学教师上课十分努力,但是班上有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成绩也比较差。这位数学老师对学生说,“数学是一种美。为什么你们就感受不到呢?”

请根据美感形成的知识对数学老师的问题加以分析。

(1)数学老师没有意识到美感是一种能力。(2)审美是美的实现。数学有它特有的美,但是感受数学美,同感受其他形态的美是有差别的。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就必须培养他们感受数学美的能力。(3)数学老师不能只是就数学只是讲数学知识,而要让数学之美从数学中显现出来,让学生对数学具有审美感受力。

13.2009年每个教师负担学生一栏中的数据显示,高校教师每个教师负担学生数为最高,而高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高校教师要根据学校的三项功能开展工作,且高校学生需要更为深入细致的知道,因此高校教师负担学生数比中小学教师负担学生数高是不合理的。

14.人口覆盖率与县数不可比较。

写作

请以“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为题,些一篇论述文。不少于1000字。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教师职业就一直长盛不衰,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劳,他们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学子,让学子们明白许多道理和准则,从而使人类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新和进步。教师职业在当代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一职业,于是许多人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一个拥有相关知识的人都可以做教师,教师职业并没有专业化可言,那这种说法正确吗?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教师职业的定义。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之建议》对教师职业的界定。该文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及共同的责任感。”这一定义,包含了专门练习、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等职业要素,也清楚地表明了教师职业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

其次,我们也要明确一下专业的定义。在国际教育界广泛运用的,是利伯曼(M. Lieberman)定义的“专业”概念。他指出了所谓“专业”,应当满足如下的基本条件:(1)范围明确,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2)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3)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4)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5)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

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6)非营利,以服务为动机;(7)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8)拥有应甩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可以说,这是一种结构一功能主义的界定,这个界定明示了作为“专业”的理想模型。

对比一下教师职业和专业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通之处。第一,教师职业垄断地从事于教育这一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第二教师职业,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也就是说教师职业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第三,教师职业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及共同的责任感,换而言之教师职业要求在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直接负有作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职业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一套自我管理的体制,从幼儿园教师到高中教师都要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培训。而且当今的教育科学已经从一门或几门比较抽象和一般的教育学原理,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诸多分支学科和具体学科的教育学学科群,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等。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就强调教师的专业性质,认为"教学应被视为专业(Teachingshouldberegardedasaprofession)。"这一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可以说是第一次经由国际间的教育学者和政府人士共同讨论与合作,对于各国的教师地位,给以了专业的确认与鼓励。时隔30年,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通过了九项建议,其中第七项建议就是"专业化:作为一种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的策略"。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这些无疑说明了教师职业其实也是一种专业,而且这种专业性还在不断增强。

第二篇:高教版 民法 第一章总结

高教版 民法 第一编 民法总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与民法概念

一民法的调整对象

P1 1 民法调整对象是指民法所规范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具体层面,民法调整对象为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从抽象层面上观察,民法的调整对象为市民社会关系、 P2 2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1) 财产关系:(*一种社会关系)

ⅰ财产: ㈠包括:

①有形财产与无形财产 ②积极财产与消极财产和总和财产 ㈡财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使用价值 ②稀缺性 ③能为人力所控制 ④原则上存在于人体之外 *人的身体以及人体之器官和成分通常不能作为民法意义上的财产二成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ⅱ财产关系:

㈠包括:①静态财产关系:财产归属关系,表现为主体对特定的财产的控制和支配,如财产所有关系,财产占有关系 ②动态财产关系:财产流转关系,表现为财产在不同的所有者,占有者只见的交换和移转的事实。 ③静态财产关系是动态财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动态财产关系是实现静态财产关系的方法,并最终归属为新的静态财产关系。

④民法既调整静态的财产关系,也调整动态的财产关系,但是并非一切的财产关系都由民法调整。*发生于上下级之间或与国家之间的调拨,没收,具有服从性财产关系不由民法调整

(2)人身关系:

ⅰ人身关系:㈠包括人格关系与身份关系

㈡人身关系的特征:①与主体的不可分离性②非财产性*但是人身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成为发生财产关系的前提如因侵害人身权二发生的损害赔偿关系,因特定身份而发生的财产继承关系等。

㈢人格关系:①人格关系是人们基于彼此人格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人格是指与生俱来的,人人可得享有并受法律保护的主体性要素,包括基于自然而形成的物质性要素以及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而形成的精神性要素

②人格中的物质性要素表现为生命,身体,健康等不变的客观因素;而精神性要素则包括姓名,肖像,自由,名誉,隐私等内容,这些内容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如伦理道德,随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㈣身份关系:人们基于彼此身份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① 身份关系特征 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一定的身份表现为家庭,政党,阶级等团体或社会体系所造成的固定关系,不具有稳定性的社会关系如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形成人的身份; 二相互依存性*除了婚姻家庭和继承领域外,身份对民事权利的取得,民事义务的承担已经失去了意义。

②民法调整人身关系,但民法并不调整全部的人身关系。 ⑶平等主体: ⅰ民法只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ⅱ平等含义:第一,人格独立,法律人格,在法律地位上完全一致;第二,意志自由。在缔结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时,任何人都能够保持自身意志的独立性,排除来自其他人的不当干涉。

ⅲ人格独立是意志自由的前提条件,而意志自由是人格独立的逻辑结果。

ⅳ哪些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财产关系:静态财产关系中的物之所有关系,占有关系,知识产品专有关系,动态财产中的商品交换关系,遗产继承关系,亲属间的抚养关系等都是典型的平等主体之关系,而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而形成的财政税收关系则显然并非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能纳入民法的调整范围;人身关系中,人格关系以及与特定权利义务相联系的身份关系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与特定权力和职责相联系的身份关系,因其发生在具有命令与服从或登记差别的主体之间,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民法也不能对它进行调整。 P4 3民法调整市民社会关系

⑴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体系,政治国家是普遍的公共利益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则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黑格尔:市民就是合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纪人”

⑵市民社会是直接从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总和,它有三个部分组成:市场经济,自愿组织和一定安全保障制度。首先,市场经济构成市民社会的经济基础,其次,市民社会组织是由作为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人的市民自愿构成。 二,民法的概念

⑴民法是对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加以调整的部门法。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内容

一, 市民法立法模式

⑴市民社会关系特别是市民社会的财产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①一类是以消费为主要目的的财产关系;②另一类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且表现出持续性营业特征的财产关系====导致了民商合一立法或者是民商分立立法模式 二, 民法内容构造

(1)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相应地,民法也就包括财产法和人身法两个方面的内容。

(2) 财产法体系中,物权法和债权法。物权法调整物的归属和利用关系。无权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

(3) 所有权是指对特定物享有的完整的,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为内容的排他性支配控制权。他物权则是由所有权派生的,以支配他人之物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为内容的限制物权。其中,他物权中,支配他人之物使用价值的他物权成为用益物权,支配他人之物交换价值的他物权成为担保物权。

(4) 除了对所有权和他物权提供法律保护外,物权法还担负着稳定财产秩序的作用,这一作用通过占有制度来实现。

(5) 债权法调整财产流转关系和财产补偿关系。 (6) 从债券发生原因来看,存在合同之债,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之债等类型

(7) 合同之债反应财产流转关系,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之债则反应财产补偿关系。

(8) 财产法,除了物权法和债权法,还有知识产权法和继承法

(9) 知识产权法,以智力成果和商业标志的归属,利用和交换关系为调整对象民法制度,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内容。

(10) 民法中的人身法部分主要包括人身权法和婚姻家庭法(亲属法),人身权法调整人格权与身份权,而婚姻家庭法则调整婚姻家庭领域的人身关系以及部分与人身关系密切相关的财产关系。

(9) 民法的体系构成:大陆法系民法典的构造有两种体例,即罗马式体例和德意志式体例。罗马式又称为法学阶梯,效仿罗马法学家盖尤斯的法学教科书《法学阶梯》而形成的体例,将民法分为人法,物法,诉讼法三编。德意志式又称潘得克吞式,建立在以罗马《民法大全》中的《学说汇纂》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体系。德意志式体例的特点在于,首先将民法调整的内容严格区分为物权,债权,亲属,继承四编,在规定各种法律关系时,为了避免重复规定,将各种法律关系中的共同性制度和规则抽出,集中规定在个别规定之前,成为总则。我国立法一贯追随德意志体系。

第三节 民法的性质

一, 民法为私法 1如何区分公法与私法

存在不同的主张:其一,利益说,认为规定国家利益者为公法,规定私人利益者为私法;其二意思说,认为规律权力者和服从者意思的法律为公法,规律对等者意思的法律为私法;其三为主体说,认为公法主体至少有一方是国家或者国家授予的公共权力者,而私法则无这方面的要求。

实际上,公法与私法的对立源自各自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公法调整政治国家中的社会关系,而私法调整市民社会关系。

但是现在法制中,会出现“私法公法化”,或者“公法私法化”,所谓“私法公法化”是指公法对私人活动控制的加强,从而限定了私法原则的效力。它是由于市场主体通过自由竞争形成垄断,国家扩大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的结果。所谓“公法私法化”,是指由于政府职能扩大,尤其是在社会与公共服务事业方面的扩大,使公共机构按私法要求执行公共职能。 二,民法为市场经济基本法

具体而言:第一,民法的私权神圣,意思自治,平等,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等原则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二,民法的民事主体制度,包括对自然人,法人以及合伙组织的法律规范,是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基本法律制度;第三,民法的物权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市场经济主体支配其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法律制度;第四,民法的合同制度是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第五,民法的民事责任制度和债的担保制度是维护市场交易安全的基本法律制度。 P12 P4第五节 民法的历史发展

一, 民法的历史沿革

(一) 西方民法的沿革

1 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该法的大部分条文规定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法律编纂委员会,开始了法律编纂工作。首先,委员会对罗马帝国显存法律进行修订,编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其次,对罗马法学家的理论著作进行摘录,编成《学说汇纂》;再次,仿照通行的教材,编成法律教科书即《法学阶梯》;最后,将帝国新颁布的法令汇编为《查士丁尼新律》。上述各项被赋予同等法律效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即《民法大全》或者《国法大全》

2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由日耳曼人统治,实行属人主义。一,罗马人适用罗马法,而日耳曼人适用其自身习惯法,并形成了罗马法与日耳曼习惯法相互融合的现象。二,后来教会的壮大形成了教会法。三,罗马法复兴,开启了近代民法典编纂运动。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

3 法国民法典主要贡献在于:一方面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合同)自由和过失责任三项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虽然模仿罗马法的《法学阶梯》制定三编式民法典,却将诉讼法从民法中分离。从而结束了程序法与实体法不分的状态

4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学说汇纂》为蓝本,德国民法典分为物权,债权,亲属,继承四大领域,并提取共性原则成为民法总则,最终创立了民法典5编结构。

(二) 我国民法的沿革P14-P15 P6-P7

(三)民法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P15-P17

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

一, 根据我国宪法。法的实质渊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人民的意志,形式渊源是指民法的表现形式

二, 我国民法的渊源(1)制定法:

(一)宪法;

(二)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民事立法文件;

(三)行政法规中的民事规范;

(四)地方性法规;

(五)最高法院的指导性文件:司法解释。(2)民事习惯:目前我国不承认判例,学说和法理成为民法的渊源,但是在法院审理案件中,如果缺乏上述六项渊源,可以通过判例,法理与学说去弥补法律漏洞,从而能创设性地适用法律。

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范围

一,民法的适用范围:指民事法律规范在何时,何地,对何人发生法律效力。即民法的效力范围:

(一)指民法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以及民事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有无溯及力。即民事法律规范在时间上所具有的法律效力。1民法生效时间:(1)自民法规范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2)自民法规范公布后经一段时间再生效 条规定“本法自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如民法通则在1986年4月12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民法通则第156)2民法失效时间(1)新法直接规定废止旧法;(2)旧法规定与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失效;(3)由国家机关颁布专门的决议规定,宣布某些法律生效;3民法的溯及力:贯彻法律不溯及既往,一般没有溯及力,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也有例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三条规定“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效力时,对合同法实施以前成立的合同,适用当时的法律合同无效而适用合同法有效的,则适用合同法

(二)对人适用范围:指民法适用于哪些人。我国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采用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的原则。1我国民法对中国境内的中国自然人或中国法人及其他组织,具有法律效力。2我国民法对居留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经我国政府准许设立在中国境内的外国法人及其他组织,原则上具有法律效力。3居住在外国的中国公民,虽有中国国籍,但在外国从事民事活动,其行为应当适用住在国的民法,但依照我国民法和国际条约等规定应当适用我国民法的,仍应适用我国民法。4依照国际法或者国际惯例享有司法豁免权的外国公民,包括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其随从人员,外国使节及其家属等,除了他们自愿适用我国民法外,我国民法对他们没有法律效力。

(三)对空间的适用范围:民事法律规范的效力一般及于制定该民事法律规范之机关所管辖的领域。指民法在哪些地方发生效力。一般而言,我国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领空,领海,还包括根据国际法视为我国领域的我国驻外使领馆,以及在我国领域外航行的我国船舶和飞行于我国领空以外的我国飞行器。

第二章 民法基本原则

一,民法基本原则含义:

(一)民法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民法的基本价值

(二)民法基本原则是效力贯穿整个民事法律制度的根本规则

(三)民法基本原则是指导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分类:学理与法定民法基本原则1.学理民法基本原则(1)所有权绝对原则(2)契约自由原则(3)过失责任原则

2.法定民法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2)自愿原则(3)公平原则(4)诚实信用原则(5)公序良俗原则(6)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第三篇: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以诗经知识复习导入)

学生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成。

(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2)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3)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大家对这些诗句都比较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 明确:《诗经》。

《诗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传说是由孔子编订的。《诗经》还被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160篇),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是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前三者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后三者是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经作品。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注释,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穿插解释“爱”“见”“说”、“女”“归”“匪”、“女”的通假情况,勾画一下)

姝(shū) 俟(sì) 城隅(yú) 爱而不见(xiàn) ....踟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我彤管 炜(wěi) .....说怿(yuè 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 洵(xún) ....匪(fēi)女(rǔ)之为美 ..

2.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初读诗歌,自由发言,不求完整,但求发表观点)

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争取堂上背诵。(学生堂上多诵读,堂上背诵,可指名同学背诵)

三、师生问答,理解内容

1.诗歌的第一章写了什么?这一对恋人的性格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交代了一对恋人相约在城墙角落,男子如约而至,但女子却故意躲着不肯出来,男子着急得抓耳又挠腮。(可引导学生采取翻译的方式说出)

“姝”、“爱而不见”表现了女子美丽、调皮、可爱。 “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老实、憨厚、痴情。

2.相会之时,静女给男子赠送了什么?男子对这些礼物是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静女赠送了彤管与荑草。 男子非常高兴,大加赞赏(“说怿女美”、“洵美且异”,这两句应该是男子说的话)。

表面上是赞美彤管和荑草,实际上是赞美赠送礼物给他的人。并不是这些礼物本身有多珍贵,而是因为它们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红色的彤管和平常的荑草,在他眼里自然变得美不胜收了。

3.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参考答案:按理说,彤管比荑草更贵重。但是男子对彤管只是说了“彤管有炜”,觉得它色泽鲜艳,而对普通的荑草却由衷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它的外观而是别有所感。

因为荑草是静女跋涉郊野亲手所采,物轻情意重,在小伙子的眼里,它已经不是一般的荑草,而是凝聚着静女亲自付出的珍品。

诗歌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把爱意寄托在赠物之上(你送我什么东西我都喜欢,因为我喜欢你),人、物、情融合在一起。(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四、结合内容,掌握诵读方法

1.本诗在朗读时应该怎样读? 讨论后明确:

第一章开篇两句要读出赴约时的愉悦得意之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应读出男子苦等不来的交际苦恼之情。

第二章要读出男子收到女子礼物的高兴之情和赞美之情。 第三章“洵美且异”要比第二章更突出高兴和赞美,“美人之贻”要读出示爱的得意、兴奋之情。

五、诵读体会,探究艺术特色

1.再把诗歌反复朗读诵读。有没有发现有些地方是重复的? 参考答案:“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吟唱重复着。

这里反复使用了重复的句式,表达的意思也很相似。这种艺术手法叫“重章叠句”,通过反复的吟咏,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章叠句在《诗经》中运用得非常多,在传情达以上有非常好的效果。

2.《诗经》原本就是一种记录音乐的集子。而“重章叠句”这种手法一直到现在的流行音乐,也有在大量运用。听一下这首耳熟能详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有用到“重章叠句”吗?(可以教师亲自演绎,也可找到相应歌曲版本)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我的情也真 我的爱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我的情不移 我的爱不变 月亮代表我的心

轻轻的一个吻 已经打动我的心 深深的一段情 教我思念到如今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我爱你有几分 你去想一想 你去看一看 月亮代表我的心

不断地重复,很简单,所有的人都会唱,“重章叠句”在流行歌曲中可以说非常常见。

六、拓展讨论

1.朗读《蒹葭》,初步讲解,加深体会“重章叠句”的特点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大家能背诵出多少爱情的名句? 参考: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课堂讨论“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参考:究竟怎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怎样使爱情之花常开不败?我想,只有保持了人格独立,在真正平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感情,能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理解、互相扶持,共同分担困苦和分享欢乐的感情,能够让炽热的爱情沉淀成温馨的亲情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现阶段对同学或朋友所产生的好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力对爱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现在只能够说“爱”,而不能够谈“情”,只能够心动而不能够行动。

第四篇:高教版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平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这样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列宁分别对国家有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是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仅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的,必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利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阶级的阶级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通知来维护和巩固,是因为政治统治具有经济统治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国家意志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的作用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清楚地显示了国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氏政治学概论

2、论述国家机构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件的国家机关体系的综合。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家机构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一直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统治阶级初审或者获得统治阶级认可的人员,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实行国家权力,力图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

2、社会性。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

3、实体性。国家机构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他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员构成。

4、职权性。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国家权力依托国家机构组织履行 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如何认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的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的原则。所谓"司法独立原则",就是在这个意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是对应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同时得到授权的原则。强调这一方面,显然是要使国家机构能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三权分立"被学术界看作狭义的分权论,而广义的分权论除了"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权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所掌握,因此"分立"和"制衡"的关系也就十分明显。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统治者的利益都决定了"分"是相对的,"合"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分"是为了"合","合"是"分"的目的。

4、论述我国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设置原则的基本涵义?(1)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离不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运政治学概论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政党制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1、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是各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多党制具有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4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从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政治学概论

3、基于政治革命的政治发展与基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主体不同。政治改革的主体通常是政治领导层,是由政治领导层决定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2)目标诉求不同。政治改革不是要推翻现有的郑子涵通知、破坏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旨在通过调整至之关系、兴利除弊、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实现方式不同。政治改革通常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同时,政治改革通常在政治领导的主导和控制之下,有序、稳妥地进行。同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的动因也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只有在政治发展中才能真正达到并获得保障。因此,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稳定而非消极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而非静态稳定。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治发展的前提,除非政治革命,常态下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并努力使政治发展时刻保持在政治稳定状态。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中,政治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即使政治发展必须追求的目标,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仅要确立合适的政治目标,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气质。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小时,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问题虽然与阶级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不等于任何民族问题都属于阶级问题。

族的根本区别深刻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深刻阐明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分子。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历史类型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一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二是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的、法律的和物质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③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历程。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国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家权力除了具有阶级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管理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处于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利方式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从公共权力性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获得政治性质的阶段性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并由强制性力量保障实施的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国家权力虽然本质上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它也必须以履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作为维护权利和统治的基础。

2、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已失去了它在反封建中的作用,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它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西方国家议会制的精华,建立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历史很短,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5、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确定国家结构形式为统

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

五、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机器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

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有哪些优越性?

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证。第二,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构成的合理性。第三,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行。第四,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行的前提。(2)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集中,民主集中制的集中不是少数人的独断,二是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5、论述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受其监督。(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权利只能的分工关系。(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既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马克思主义民主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 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相联系的,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二)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阶级性体现着民主的本质。

(三) 民主政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形式 。民主问题,首先是国家制度问题,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种国家制度,其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⑴ 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 ⑵ 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大调整。一是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二是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的过渡。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共权力。

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

3、高额成本,社会负担沉重。

3、为什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制度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通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3.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文化上追赶发达国家,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3、有完整的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有约束党员行为规范的纪律。

4、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党的政纲。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3、政治文化具有哪些重要功能?

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

二、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便签。

三、影响正职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基本类型:

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

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虽然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粗线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知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广泛、平等、有效的正孩子参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3、简述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

1、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显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个体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

2、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决定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即: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公共治理不可逾越的过程,二是公民参与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能够使政府决策更为科学、使政策执行更易达到预期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两个条件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

3、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由象征走向实质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4、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其方向不可更改!上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新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体制不断进步、科学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扩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公民主体性不断丰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我国政治文明不断上升的一面。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机制及方式有哪些?

一、民主选举:①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的角度)

二、民主决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

三、民主管理: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

四、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主监督: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现阶段应当如何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其次,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公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三,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参与协调进行、动态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条件,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参与形式的多样和渠道的畅通,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特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构成政治文化的要素主要有(1) 政治心理:①政治认知,②政治情感。③政治动机④政治态度。(2)政治思想:①政治理想,②政治信仰,③政治理论。(3)政治价值观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范银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科学性。第二,大中型第三,民族性。第四,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第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第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第四,深入开展整治文化的研究。总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影响。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第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名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名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其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契尔氏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重要思想指出了宗教现象的如下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简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应,具有相对性。

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这是一项长期政策,关系到名族团结、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宗教工作纳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他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是形成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问题旺旺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印宗教因素而受到激发,宗教问题印民族因素得到强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高度关联性,决定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问题的解决。从人类发展与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追求国家质检、民族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存,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选择。

1、国际政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一直、利益和主张,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第二,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关系的总和。

2、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国际主权是一国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对内的最高性,既除了国际法特殊规定以外,国家对于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员和领土外的本国公民具有管辖权,对于本国事务具有最高决定和处置权;二是独立性,既完全独立自主行使主权,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或威胁的权利;三十平等性,即不同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拥有平等的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同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个国家的主权具有平等的效力。

3、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国家主权保障一国在参与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最后,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制定并遵循过激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

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特点:第一,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达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第三,传统意义上,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自身行动来实现。基本功能: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的基本保障。第二,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第三,国际法是仲裁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5、论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存并生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生茶要素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成都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机世界,从而计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世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6、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虽然经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确实一贯的,这就是风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五篇: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梦和泪》教案

《梦和泪》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的伟大人格。

2.领会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取材、裁剪特色。 3.了解课文设疑与释义、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以冰心的诗歌欣赏为导入)

多媒体展示,学生朗读冰心作品《繁星》《春水》(节选),说出你读到出了什么?

繁星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二)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春水

(一) 春水

又是一年了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 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 “我的朋友!

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二)

四时缓缓的过去—— 百花互相耳语说 “我们都只是弱者! 甜香的梦 轮流着做罢 憔悴的杯

也轮流着饮罢”

上帝原是这样安排的呵! 繁星、春水,透出清雅、细腻、含蓄的意味。《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名声最响亮的作品之二,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心声。就像大多数感情细腻的作家一样,她既爱做梦,有时也不免流泪。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描写冰心伟大品质的文章《梦和泪》。

二、简介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冰心”是她的笔名,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语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冰心装在洁白的玉壶中,永远保持着纯洁无瑕的心灵。

她的散文和诗歌都是新文学运动初期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3年,她先后结集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春水》由182首小诗组成。这三百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书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新、意蕴隽永。

冰心热心于儿童文学创作。1926年,结集出版了29封用亲昵恳切的语句写成的给小朋友们的信——《寄小读者》。冰心的散文被称为“冰心体”,语言清丽、典雅。例如:

在这里,出游稍远便可看见水。曲折行来,道滑如拭。重重的树荫之外,不时倏忽的掩映着水光。我最爱的是玷池(Spotpind),称她为池真委屈了,她比小的湖还大呢!——有三四个小鸟在水中央,上面随意地长着小树。

池四围是丛林,绿意浓极。每日晚餐后我便出来游散,缓驰的车上,湖光中看遍了美人芳草!——真是“水边多丽人”。

看三三两两成群携手的人儿,男孩子都去领卷袖,女孩子穿着颜色极明艳的夏衣,短发飘拂,轻柔的笑声,从水面,从晚风中传过来,非常的浪漫而潇洒。

三、字词学习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标注加点字的读音或按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解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噩(è)梦 搁(gē)下笔 号(háo)啕大哭 真挚(zhì) ....豪恸(tòng) 愕(è)然 凝(níng)结 吴文藻(zǎo) ....吊唁(yàn) 屈辱(rǔ) 铿锵(kēng qiāng)有声 流淌(tǎng) .....病榻(tà) 呓(yì)语 璀璨(cuǐ càn)多彩 报丧(sāng) .....沉默guǎ(寡)言 揪(jiū)心 嘱(zhǔ)咐 烟cōng(囱) .泅(qiú)水 梦寐(mèi)以求 宛(wàn)如大海 ...

噩梦:引起极度不安或惊恐不已的。 着实:确实、的确、委实。 号啕大哭:放声大哭。

声泪俱下:边说边哭。形容非常悲痛。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这里形容感人肺腑。 豪恸:极悲伤地痛哭。没有拘束地痛哭。 愕然:形容吃惊。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呓语:梦话。比喻不切实际的话。 璀璨:这里形容光彩鲜明。

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 雪耻:洗掉耻辱。(报国雪耻) 厮杀:相互拼杀,战斗。

梦寐以求:睡觉做梦时也在追求,形容迫切希望。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四、课文研讨,体会冰心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

1.文中多次提到冰心先生的“哭”,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冰心“哭”的地方。

参考答案:

①第5段:冰心为威海而哭。

②第13-25段:冰心想要写关于甲午海战的作品,但哭得不能自已,没法写作。(可让学生齐读,让学生感受冰心的激烈情感)

③第31段:甲午战争中的故事让冰心不止一次号啕大哭。

④第36段:冰心幼年跟随父亲在海军学校生活,听了很多海军英勇作战的故事,“积压了一个世纪的号啕大哭”。

2.文中那么多次提到冰心先生的“哭”,是否代表她软弱、懦弱呢?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并不代表冰心先生懦弱。第24段说到,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去世后,她当着人没有落过泪。后来又写成一篇文字活泼的纪念长文。她并不有泪轻弹。

3.我们发现,让冰心哭的都是因为什么事情? 参考答案:甲午海战,战争的惨烈残酷。

4.文章中提到冰心每想到甲午海战都“豪恸大悲”,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25段:冰心先生的豪恸全是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中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多少次了,都是这样。她是一位真人,坦诚而透明,她落的泪,就是她的诗,一种最激烈、最博大、最无私、最奔放、最抒情的诗,字字都厉害,铿锵有声。(可让学生齐读,体会冰心的哭的深刻内涵)

5.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中中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冰心那“积压了近一个世纪的”大哭,具体、生动地展示了冰心的民族灵魂和她的爱国情愫、赤子之心,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6.学生齐读课文第31-34段,朗读后思考: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叙述冰心的父亲和母亲,这与冰心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后得出: 福州主街上的“白榜”,冰心母亲怀揣的“大烟”,冰心父亲与日军的激烈作战(大连水域的炮火),烈士死难的故事——中国士兵不屈的精神,母亲忠贞、刚烈的品行,时时牵动着冰心的心,激励着冰心的民族灵魂。这个,是冰心的泪的思想基础。

(第36段:冰心的父亲带着女儿创建海军学校,让女儿着男装,教她骑马,带她上军舰,听军乐演奏,看旗语挥舞,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种上厮杀疆场的男儿英雄气概。)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曾经亲自参与甲午海战。父亲身体力行,以言行举止教导小冰心甲午海战中中国士兵的英勇无畏以及战争的惨烈,冰心耳濡目染,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直接影响了她的人生价值取向——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担忧,有着一颗赤子之心。这,也是冰心每每想到甲午海战就会号啕大哭、字不成行的人生背景。

五、课文研讨,理解冰心“梦”的内涵,以及“梦”与“泪”的关系

1.文章的题目叫“梦和泪”,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冰心的梦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梦的句子: ①(第1段)梦是人生的一部分。 ②(第2段)冰心爱做美梦。

③(第27段)梦是创作的一种源泉。

④(第28段)冰心先生喜欢清晨写作,思绪仿佛由梦境中直接流淌出来,记下来,便是一篇好文章。

⑤(第29段)梦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亲情,也有离别;有成功,也有失落。它们是梦的经纬,它们织出了一个璀璨多彩的美丽黄昏,为永不止息的生命做了一个高大的天幕。

⑥(第38段)梦充满了个人色彩,梦即性格。 ⑦(第39段)冰心先生爱浮想,自称之为“昼梦”,白日做梦。 ⑧(第40段)她爱做美梦,很美很精。 ⑨(第42段)梦为她作证。

2.我们发现,“梦”贯穿了全文,成为了全文的线索。大家在这些描写“梦”的句子中,找出三个标志性的句子。

参考答案: (第1段)“梦是人生的一部分。” (第15段)“梦是创作的一种源泉。” (第38段)“梦充满了个人色彩,梦即性格。”

3.课文中说“梦即性格”(第三部分)。冰心的梦(冰心的性格)是什么? 参考答案:

(第41段)这就是可爱的冰心——永远不失赤子之心,永远追求完满和美好。

4.课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冰心的“梦”和“泪”有什么关系?

学生联系前后文,讨论后得出:

冰心的梦,是怀着赤子之心,追求完满和美好。但是父亲所讲述的历史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战争的惨烈)和家庭的不幸(母亲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她不得不流泪。冰心是在为民族的不幸而流泪。“梦”和“泪”两方面加起来来表达冰心的赤子情、爱国心。如果只写梦,文章会显得没有深度;如果只写泪,文章只表达了冰心的恨。

只有两者统一,才能完整表达她的赤子之心,追求完满和美好的爱国情怀。 总结:冰心的“梦”和“泪”融合在一起,冰心个人的情感与祖国的命运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体会课文材料安排的特点 1.找一下文章组织材料的顺序,看能不能说出是什么顺序。 参考答案:

①1995年,作者去威海参加笔会。

②1994年,冰心想写文章纪念甲午海战,“要写一部大作品”。 ③十年前,冰心的丈夫吴文藻去世,冰心当着人没有落过泪。 ④早年的中国海军中福建人居多(甲午海战),冰心的父亲在外征战,冰心的母亲坚贞不屈。

⑤冰心父亲谢葆璋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创建烟台海军学校。

2.我们似乎没办法说文章是用时间顺序来组织文章。那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这样组织文章的材料?

参考答案:

文章不是根据时间顺序来安排,而是根据文章表达主题的需要来安排。先说冰心流过很多泪,再解释冰心为什么哭得那么厉害(就算丈夫去世都没有哭得那么惨痛)。先写冰心的“泪”,再写“泪”的基础和人生背景。这样能突出主题,突出表现冰心的“赤子之心”。

也还有一个作用——设疑激趣。开头写参加笔会并题词,引发兴趣——“为什么冰心会哭呢?”激发阅读的兴趣。

3.文章还提到了“冰心爱做美梦,巴金爱做噩梦”,为什么要提到巴金? 冰心的许多作品(《繁星》《春水》《致小读者》)都是很唯美的作品,而巴金的不少作品则是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残酷(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个封建家族崩坏的故事),如“人生的噩梦”。冰心和巴金的作品有极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七、拓展阅读

学生课外阅读冰心作品《繁星》《春水》《致小读者》,感受冰心的创作风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会帮扶工作调查报告下一篇:工会经审委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