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媒介的地标性建筑:杭州城市品牌传播的空间进路

2022-09-13

传统的传播学将传播理解为功利性媒介的一种工具性活动, 而这个媒介往往是由语言、图像和文字构成的虚拟大众媒介来进行外在表征的, 在这样的传统媒介观中, 大多数研究主要聚集于大众传媒的传播研究上, 实体空间一直被忽略。直到20世纪中后期,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意识到实体空间蕴含着巨大的物质意义和社会内涵, 将空间探讨引入社会理论中, 空间的理论研究突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 出现了“空间转向”的思潮。空间转向介入传播学催生了“空间传播”, 产生了新的传播学范式, 即城市空间成为与大众媒介相互嵌入的传播媒介。“空间传播”的理论建构为城市品牌传播开启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实体空间媒介的作用和价值在城市形象传播中日益显现。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含义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城市典型的空间表征, 那些基于不同历史时期或价值观念对一个城市的理解, 都能从这个实体空间中挖掘出丰富的内涵和意识形态。本文尝试以杭州不同时期的地标性建筑为研究对象, 从空间传播的维度梳理杭州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和传播方式, 探究作为媒介的地标性建筑是如何实现城市品牌传播的。

一、具有媒介特性的地标性建筑

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 将媒介定义为信息和传播的载体和介质。那么根据这个内涵, 可以认为只要是具备了这一特性的介质都应属于媒介的范畴, 包括建筑、音乐、艺术、美食等信息承载物都可以算作是媒介。建筑媒介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实体媒介, 以其特殊的媒介特性成为关联城市主体、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空间实体 (慕玲, 2017) 。“建筑即媒介”, 这是建筑学界基于建筑实体的物理属性与传播特性提出的概念。“地标性建筑是指承载着城市特征的建筑, 就是作为城市象征和城市代号的建筑, 它虽然也是地标物, 但它的本质已经是代表和象征了” (牛龙珍&邹倩, 2013) 。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描述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 一看到它就可以产生这个城市乃至国家的联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与传播、建筑与传播之间的关系日渐凸显, 城市地标性建筑作为城市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媒介传播特性也更加明显。这种特性主要从传播符号和传播媒介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一) 传播符号维度

作为一种传播符号, 建筑的形状、颜色、体积等都承载着某种信息, 传达某种意义。地标性建筑将这些意义精密组合, 将设计理念符号化, 显示出城市的文化内涵、经济水平、城市风貌, 当受众接收到这些符号后, 就能自动够解读出这些符号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实现编码与解码的交流与互动。正如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建筑,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什么” (马征, 2018) 。地标性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 是城市高度现代化的象征, 更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高度体现, 正是由于地标性建筑的这种符号特性, 才使得它区别于其他一般的建筑。地标性建筑以其独特、醒目、易识别的特性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娱乐活动的聚集地, 就算是第一次来某个城市的旅游者, 往往也可以通过定位标志性建筑到达这个城市的核心。

( 二 ) 传播媒介维度

城市地标性建筑是一种偏倚时间的媒介, 加拿大著名学者哈罗德·英尼斯提出了“媒介偏倚论”, 他把媒介分为偏倚时间的媒介和偏倚空间的媒介。依照他的理论, 城市地标性建筑体积庞大, 耐久性强, 属于一种偏倚时间的媒介。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因其持久存在和高关注度的特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呈现城市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历史, 其实可以简写成一部城市地标建筑的变迁史。在规划和建造地标性建筑时, 往往会把这一个城市当前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融入到地标的设计中, 从而使得地标与这个城市当前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相契合。在地标性建筑建成之后, 这个建筑就代表了当前的时代特色和城市发展水平, 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由于地标性建筑独特的持久和影响广泛特性, 它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历程, 成为记载城市发展的历史符号, 地标性建筑通过虚拟媒介直接或间接为大众提供信息, 传播城市形象, 唤起人们的城市记忆, 这也是本文立意的主要来源和基础。

二、杭州城市品牌形象的现代化演进:基于地标性建筑的实证

(一) 地标性建筑:杭州现代性的起源和发展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位于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1, 它的发展就是我国城市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杭州市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 (1996年、2001年和2014年) ,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683平方千米升至当前的4881平方千米。市区的建成面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3平方千米扩张到462平方千米2。同时, 杭州是一个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给杭州贴上了“人间天堂”、“丝绸之府”和“鱼米之乡”的标签, 也给杭州留下了延续千年的城市格局 (李澍田, 2017) 。

以全局的视角看, 从一个小县城发展到今天的大都市, 杭州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到1978年之前, 杭州的城市空间形态都是吴越国时期的“东城-西湖”格局。改革开放之后, 杭州城市快速发展, 现代化进程带动了城市建设加快, 那些凝聚时代精神的建筑物成为了杭州城市的标识符号和精神象征, 见证了杭州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历程, 传播着城市形象。

(二) 研究设计与数据的获取

本研究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地标性建筑的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放入杭州城市现代化发展全过程的坐标系中去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把2001年 (杭州“跨江发展战略”的提出节点) 这个时期作为一个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发展的关键时间点去梳理地标性建筑的变化。本次调研通过专家学者采访和发放问卷调查两部分组成, 先通过网络资料搜索合专家访谈确定两个不同时期各自20个地标性建筑, 通过问卷调查选出最能代表这个时期的10个建筑物。本次问卷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随机发放420份, 回收369份, 有效问卷355份, 得出两个时期的地标建筑排序表 (表1、表2) 。

从表1和表2的地标建筑物票数排序选出各自排名前十位的地标建筑物, 建立杭州新旧时期城市十大地标建筑物变化表 (表3)

(三)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论

从“1978-2001年杭州十大城市地标性建筑” (图1) 可以看出在1978年-2001年之间, 十大地标有一半的地标性建筑物是属于西湖山水 (西湖、雷峰塔、保俶塔、灵隐寺、六和塔) , 由此得出当时的城市经济文化中心圈是依托西湖生成, 并向外辐射。杭州历来以西湖之美闻名天下, 西湖山水与城市有着“城以湖美, 湖以城壮”的和谐关系, 在西湖得天独厚的庇佑下, 杭州开启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蓝图。现代性都市空间, 以活动和社交参与作为社会的基础, 这种社交参与以经济贸易为核心, 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龙翔桥在老杭州人的心中一直热闹繁华的代名词, 存在于30多年的龙翔桥公交站成为了他们交流沟通的重要集合点, 龙翔桥曾有过国营大菜场、夜市大排档、露天服装市场等繁华的活动场地, 是当时人们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域。随着杭州经济的发展, 杭州第一个商贸旅游综合体——杭州大厦购物城于1988年建成使用, 它地处城市武林广场商业核心区域, 通过天桥和连廊, 将四幢商业楼跨街连贯成为一体。武林广场、杭州大厦、国大城市广场、银泰百货, 再到龙翔商业街、湖滨银泰, 再南至吴山广场、南宋御街, 这路上几乎是集齐了杭城最热闹的景致, 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加速了城市交流。同时, 鉴于城市对于大型体育赛事和娱乐文化生活的需求, 1994年浙江省政府策划建立一个除奥运会主会场之外其他国内外重大比赛的场地, 2000年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体育馆以其独特的建筑外观、气势恢宏的场地和良好的观演条件成功举办了多次大型比赛及演唱活动, 成为了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的建成, 对促进浙江省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 创建文化大省、繁荣经济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杭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2002-2018杭州十大城市地标性建筑” (图2) 可以看出, 在2002年-2018, 十大地标超过一半的地标性建筑物是属于钱江新城区域 (新市民中心、杭州大剧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杭州奥体博览中心、来福士广场) , 由此看出在2001年之后, 城市经济文化中心圈已经逐渐向钱塘江板块转移。随着城市的发展, 以西湖为核心的老城区受到土地区域的限制, 可用土地越来越少, 阻碍了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杭州城市要快速发展, 必须向外扩展, 寻求新的发展空间。1991年至1995年, 杭州初步确立了“跨江发展”的战略, 但是受制于行政区划等因素, 中心城区依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拓展。2001年2月, 一份酝酿十年的《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年) 》编制完成, 杭州经历了一次行政区域上的划分, 将萧山和余杭纳入杭州城市版图, 成为杭州的一个区, 至此, 杭州市区的面积从683平方公里扩展到3068平方公里。在该规划中, 杭州确定了“城市东扩, 旅游西进, 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的城市总体发展方向, 并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3。至此, 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已在”三面云山一面城”的西湖时代丰饶千年, 而今迈步从头越, 走进了钱塘江时代。钱塘江畔, 以磅礴大气的气势渐渐变成了整个城市的传播中枢, 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在这里汇聚。杭州大剧院是钱江新城第一座拔地而起的大型地标性建筑, 是目前中国最具现代化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是杭州从“西湖时代”向“钱江时代”迈进的文化标志。杭州国际会议中心的建立与和杭州大剧院将构成了“日月同辉”的景象。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杭州奥体博览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在钱江两岸拔地而起, 成为杭州现代化城市的新坐标。特别是2016年后, 市委市政府搬迁至钱江新城的市民中心, 使得市民中心成为城市新的市政中心。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钱江两岸顺利召开, 使得钱塘江板块成为了杭州城市对外传播的新窗口, 向整个世界展示了杭州除了精致、美丽、秀气之外更加大气、开放、国际化的一面,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作为一个空间媒介, 与地方集体记忆的重要历史相连接, 人们从大众虚拟媒介中看到了峰会的盛况, 而当人们走进国博中心, 看到每一处实体的场景, 脑海中的记忆立即被激活, 身临其境, 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感受着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从这里我们看出, 在真正的城市传播中, 实体空间的交流常常与虚拟媒介的交流交织在一起, 共同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至此以钱塘江为轴心生活圈的城市结构体系形成, 在这个都市圈内, 一切的生活、生产要素都显示出了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 比如隧道、CBD建设、地铁等, 以钱塘江为轴心的生活圈是一个创业型的辐射圈, 从跨江发展到沿江发展使得钱塘江畔的前景和价值得到深刻挖掘, 从而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变得更为立体和全面。

从“杭州新旧时期的十大地标建筑物变化” (表3) 可以看出, 地标性建筑物作为媒介, 代表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 这个方式构筑了城市现代文明的社会基础, 展现了一种与过去传统农业文明截然不同的社会关系。地标性建筑的空间布局体现了都市现代文明两个方面的传播内容, 一是信息的交流, 经济、文化的信息、新闻信息的传播等, 另一方面是人的交往, 市政中心、金融、商业中心以及休闲中心, 提供了人与人交流的公共平台。信息的交流和人员的交往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一种新型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强调了最大限度的信息交流、人的交往、文化的融合, 显示出了更开放、大气、包容的一面。

作为媒介的地标性建筑, 将都市文明的各个层面交流整合在空间内, 一条河、一座大楼、一个街道, 都是城市文化的具象表现方式, 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产物, 有着鲜明的时代表征, 唤起人们的地方集体记忆, 因而它的传播内涵是独具特色的。很多时候, 人们对于媒介的理解狭隘地落到大众媒介上, 实体空间的传播角色被忽视, 事实上, 实体空间的媒介角色从未在都市文明中缺席, 反而随着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彰显。从杭州新旧时期的十大地标变化, 人们不仅看到了西湖的精致秀美, 看到了钱塘江的大气开放, 更看到了杭州城市“外柔内刚, 刚柔并济”的城市内涵, 将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

三、结语与启示

人类在很早就意识到空间绝不仅仅是抽象理念的空洞载体, 相反, 空间本身就构成了意义, 例如古希腊城邦, 正是民主政治理念化的具体化和象征, 它是公民参与公共对话的标志。都市的实体空间既是交流的公共平台, 更塑造了一种新型的关系, 其中, 那些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标性建筑, 成为了传播城市形象的实体空间媒介, 建构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社会与时代的关系。

杭州作为一座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山水孕育了典型的盆地文化, 使得实体建筑显露出曲径通幽、深藏不露的精致特性, 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 崇尚张扬大气、积极进取的钱塘江文化登上历史舞台, 这种文化赋予了建筑高大挺拔、色彩明亮的特质。

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发表致辞时表示:“杭州既充满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 也拥有面向世界的宽广视野”。G20峰会对杭州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契机, 推动了杭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世界展示一个全新的城市形象。城市新旧地标四十多年的变化展示了杭州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 向世界展示了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精神, 使得惊涛骇浪的钱塘江与鸟语花香的西湖形成了明显对照而又共生的合成传统文化, 共同建构出了“千年古都、文化圣地, 山水相依、湖城合璧, 日新月异、海纳百川”更加大气开放的城市文化空间, 并以此为契机, 建构和传播杭州“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品牌形象。

G20峰会后, 历史和时代赋予了杭州新的使命, 在这个关键时刻, 如何重新定位和建构城市品牌形象变得至关重要。地标性建筑作为具有高度整合性、广泛性的城市媒介, 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精神的外在表征, 弥补了虚拟传播可能带来的异化世界, 和虚拟媒介的传播相结合, 共同建构城市品牌, 传播城市形象。在城市形象打造日益趋同的今天, 各个城市的建设千篇一律, 城市建筑风格基本雷同, 充分挖掘和打造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及其文化空间, 并以此为切入口来塑造城市特色, 为城市品牌的建构和传播带来了新途径和新方法。

摘要:本文将杭州城市的地标建筑物理解为一个特殊的实体空间, 它的变化和发展呈现了杭州现代性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在主流传播中, 实体空间常常被被忽略, 空间转向介入传播学催生了“空间传播”, 产生了新的传播学范式。本文认为, 杭州地标性建筑的都市空间, 既是城市快速发展, 城市进程不断加快的一个结果, 本身又作为一个媒介, 构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在城市全球化进程中, 空间传播与虚拟媒介相互嵌入, 共同建构城市品牌, 传播城市形象。

关键词:地标建筑,空间转向,空间传播,媒介

参考文献

[1] Keith Dinnie.City Branding:Theory and Cases[M].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16.

[2] 蓝力民.城市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与地标概念辨析[J].城市问题, 2013 (4) :7-10.

[3] 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13.

[4] 孙玮.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J].新闻大学, 2012 (2) :41-47.

[5] 刘娜, 张露曦.空间转向视角下的城市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 2017 (8) :48-53.

[6] 慕玲.建筑媒介与城市传播[J].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7 (2) :41-43.

[7] 马征.浅析色彩营销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 2018 (1) :211.

[8] 李澍田.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20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微机五防装置在变电站的应用研究下一篇:全面预算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