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环境对会计确认影响论文

2022-04-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会计环境对会计确认影响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目前对环境方面的会计确认计量有研究的很多,但是还没有发现有文章系统地探讨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当前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从根源上(环境会计确认计量)来为完善环境核算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会计环境对会计确认影响论文 篇1:

有关会计确认概念研究

摘 要 会计确认作为财务会计各环节中的起始环节,决定着最终报告的信息质量,是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从会计确认的历史发展过程出发论述会计确认的含义、意义以及标准。并且结合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分析了会计确认的三种时间基础及其优缺点,试图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会计确认;会计确认基础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我国关于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也愈加完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发展,会计理论的研究以及制度的设计也就越发展。在“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信息系统的四个环节中,会计确认起着前提和监督的关键作用,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输出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用性。了解研究会计确认对我们深入学习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行会计实务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确认的含义

在西方的早期文献中,会计确认的概念已经有涉及,但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经常与其他名词混淆。随着国外很长时间一步一步的发展研究,以及我国理论界的开始注目,会计确认从偶尔使用的一个名词到现在独立的概念。本文在收集了国内外有关会计理论研究等文献的基础上,简单阐述了会计确认研究的发展以及对完善其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1.国外研究现状

在1908年出版的《账户原理》中,详细的说明了各账户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使用会计确认这个词语。之后,确认的含义一直很模糊,经常与其他词混淆。在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的第四号报告中涉及了确认的概念,认为这一阶段具有选择和分析的特征,但依旧未能精准说明其定义。

对会计确认首次做出确切定义的是1984年12月,FASB指出“所谓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计入或列入某一主体财务报表的过程,它包括数字和文字表述某一项目,并将其金额计入财务报表的总计之内。”对于一项资產或负债,会计确认包括某一项目的初始确认、再确认或后续确认以及导致该项目从财务报表上予以剔除的变动。该公告还提出确认的四项基本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其中,可定义性要求所要确认的资产、负债等项目,能符合资产、负债等要素的定义要求。可计量性规定了所要确认的对象,能够按照货币量度单位予以量化,不能量化的,也不符合确认标准的要求。至于相关性,要求所确认的项目与财务报表的目标应当相关。而可靠性表明那些量化信息如果不太可靠,就需要从财务报表信息中剔除出去。我们今天采用的“确认”概念大都来源于此。

后来,IASC在1989年的文告《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定义了会计确认,认为“确认是指将符合要素定义和第83段规定的确定标准项目计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它涉及以文字和金额表示一个项目并将该金额记入资产负债表或收益表的总额。”

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对于会计确认的研究正式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葛家澍教授认为“所谓会计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辨认应予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确定这些数据应加以记录的会计对象的要素,进一步还要确定已记录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入财务报表和如何列入财务报表。”同时还指出:“会计确认实际上要进行两次,第一次解决会计的记录问题,第二次解决报表的表述问题。”

三、会计确认的基础

会计确认存在的三大问题:应否确认、何时确认以及如何确认。根据会计确认的一致性、可比性、重要性、合法性等基本原则标准以及空间主体性等具体标准,可以选择确定并且决定以何种方式确定应予以确认的经济业务及其经济数据,解决了应否确认和如何确定的问题。

而对于何时确认这个问题,结合目前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通常有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动制这三种。以下为对三种确认时间基础的介绍及优缺点分析。

1.收付实现制

传统的未经修改的收付实现制主要是基于交易观,即只确认与现金收支有关的事项,以现金为会计主体的全部表现形式,且当期利润等于当期收入减去费用,当期利润就是现金净余额。

收付实现制不适应业务复杂的现代经济,只适用于经济活动较简单的企业。但收付实现制也有着自身的优点:一是确定的企业收入、费用及利润不用依据折旧方法、摊销方法和存货计价法进行人为摊销估计,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且计量方便。二是不用考虑应收款项的坏账风险,企业营业收入具有稳健性。三是此基础反映的实际拥有的资金,一般不会出现企业资金严重亏空的情况。四是收付实现制可以直接体现现金管理水平,接着进一步影响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和长期投资的决策目标,对管理会计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收付实现制的缺点:一是基于此基础的当期取得收入和当期实际发生费用不能得到正确配比,导致财务报表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而是信用关系遭到排斥,与现实商业活动相违背,妨碍商品交换。三是经营活动较简单,与现实中的大额事先投入相违背。

2.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以受权利或责任的影响是否较充分有效作为标准,决定是否计入以及计入何种会计要素中,它还能广泛作用于所有的会计要素。

权责发生制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其成为财务会计确认的基础的必然性是源于优点:一是权责发生制能正确反映物权转移关系,使得大量的应计、预提、递延、摊销项目得以存在,可以使得。二是将经营活动、影响它的交易事项以及现金收入支出相互联系起来,使得收入和费用得以合理配比,体现了资本保全原则。三是通过递延收入和递延费用账户均衡各期收益,更好的反映经营成果。

但不可否认,权责发生制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则对于一下非交易事项依旧不能处理与反映比如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二是由于大量的估计、判断程序的运用,导致所提供的信息失真。三是账面收益与现金流动相脱节,不能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而且易于被管理当局操纵。

3.现金流动制

现金流动制从盘存制的思想出发,建立于非交易观基础之上,彻底脱离了交易事项的限制。其确认对象包括现实已经发生的收支和未来可能实现的现金流动,即期初与期末净资产的现金流量。而其利润的确认采用计价观,等于期末净资产与起初净资产的差额。

现金流动制的优点分析:一是符合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反映商誉、衍生金融工具和持產利得等非交易事项,全面揭露企业的风险报酬,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二是避免人为操控利润,粉饰财务信息,并增强会计信息可比性;三是以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而不是历史成本计价,将物价变动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更加科学;四是不受会计分期的限制,使会计信息更加及时有效,适应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五是考虑了时间价值以及风险价值,便于长期投资者做出正确判断。

但在一些方面现金流动制依旧存在缺点:在报表体系方面,现金流量表与财务状况表的作用似乎出现重叠;在会计计量方面,由于客观、可验证市场的不可能性,还是存在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选择;在数据分类方面,随着企业的发展,各项资产的分类在不断变化,这增加了会计报表排序分类的难度;在会计揭示方面,现金流量会计所涉及的专业术语仍未得到有效解释,不便于会计人员以及信息使用者的理解。

四、会计确认的发展趋势

如果只从方法角度来看,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由于各利益方对财务报表公正权威的要求愈加严苛,所以一方面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处理日常经济交易事项,另一方面还需将重要的会计信息转换为现金流量信息。又由于互联网交易的迅速发展导致巨额资金决策的瞬时性,要求会计确认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社会竞争愈加激烈,也愈加要求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公允价值模式有可能取代历史成本成为会计主要的计量模式,推进现金流动制的实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现行的会计确认时间基础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现金流动制为辅,两者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的会计模式。但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现金流动制表现出的巨大优越性,加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完善与普遍适用,未来会计现金流动制必然会占据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刘骏.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P98-1244.

[2]李光绪.会计确认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4):P86-91.

[3]张庆利.会计确认基础之发展趋势[J].财会月刊,2006(09):P10-11

作者:卓唯佳

会计环境对会计确认影响论文 篇2: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确认计量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前对环境方面的会计确认计量有研究的很多,但是还没有发现有文章系统地探讨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本文的重点在于揭示当前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从根源上(环境会计确认计量)来为完善环境核算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影响

传统会计模式以货币计量作为主要的计量属性,在现代会计的三大支柱(复式记账、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信息的揭示。这种传统的会计模式将会计主体局限于没有生态的环境中,考虑的经济事项仅仅为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事项。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对于环境会计的理解和研究,但是往往都是出于不同角度来讨论将环境纳入到财务报表的一些探讨,没有系统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我国至今尚未制定有关环境的具体会计准则,无法指导企业进行环境会计的实务。因此,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希望能够对建立环境会计确认计量系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探讨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确认的影响,要研究会计确认标准解决了哪些与环境有关的内容可以被纳入财务报表的范围的问题;会计确认基础解决该事项怎么计入到财务报表中反映的问题;环境资源以何种要素反映在会计确认中。厘清可持续发展对这些概念的影响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

1.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影响。会计确认是会计循环的第一步,会计确认的正确性对于整个会计核算程序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研究一个事项是否应当纳入会计确认的范围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即会计确认的确认标准是会计确认的关键点。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概念框架第五号公告指出,会计确认的四个确认标准:符合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确认标准是:第一,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出或流入企业;第二,该经济业务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仇冠华,2003)。我国《企业会计标准》指出,我国会计标准首先需要符合要素的定义,其次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最后该项经济业务的价值或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我国的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要求比较接近。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会计确认已势在必行。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新形势下会计确认标准的调整。基于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确认标准的定义,将其延伸扩展到特殊的环境会计的确认标准。具体来说,环境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环境资产的确认标准有三个:(1)只针对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环境资源;(2)环境资源的价值能够被合理确定;(3)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环境负债的确认标准有四个:(1)有过去与环境有关的经营活动造成的;(2)因污染环境或治理环境引起的义务;(3)引起未来现金流量流出的事项;(4)必须是现时义务。环境权益的确认标准:(1)对环境资产拥有所有权;(2)该权益可以被充分可靠的计量。环境收入的确认标准:(1)环境收入导致环境资产的增加或环境费用的减少;(2)能够可靠地计量;(3)与交易有关的经济意义很可能流入企业。环境费用的确认标准:(1)环境费用能被可靠的估计;(2)环境项目提供的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3)提供信息与环境事项有关。环境收益的确认标准:(1)反映一段时间内环境活动的经营成果;(2)对外提供的财务报表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3)环境收益能被可靠的计量。

2.对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研究会计确认基础能够解决会计确认何时并以何种要素进行确认的问题,是研究会计确认的又一个关键点。确认环境会计首先得承认环境具有价值,可以在企业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同时企业也有反映环境资源的责任。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C)公布的报告中论述了企业的社会经营责任,企业利用社会的资源就必须对环境保护和公众福利负责。该项公司报告反映了环境会计的会计确认基础是受托责任观。企业的本质是社会价值承担者,企业想要持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在社会报告中详细慎重地阐述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我们对股东、债权人和相关信息者提供的信息包括环境因素,充分反映该企业对环境保护责任的体现情况,也说明生态环境可以成为会计委托——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将传统的“财产托付观”延伸到了“资产托付观”。受托责任的含义不仅包括反映管理者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反映保护环境和治理环境的社会效益。

3.对会计要素的影响。我国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李心如(2002)坚持三要素论,提到环境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肖旭(2006)坚持四要素论,提到环境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李武立(2000)坚持五要素论,提到环境要素包括环境资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陈琳(2001)坚持六要素论,提到环境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本文支持陈琳的六要素论,因为在当今的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在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之外再建立一个环境报告体系,增加了报告的难度,而六要素理论比较符合现在的会计报表体系,没有增加核算的难度,可以较好地在财务报表中得以反映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损耗收益等。另外环境的确认计量问题单列一张财务报表与企业传统的资金活动相分离进行实践操作也具有较高的难度。进行会计要素确认时,要辨认具体归集到环境账户的哪一类要素。

4.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影响。传统的会计核算对象指的是能够以货币计量属性表示的经济活动,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项目,即会计的六要素: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将环境引入会计核算对象中,使传统的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经济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内容,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生态循环价值。比如在资产中增加环境资产包括太阳能、风能等,负债中确认环保社会责任等。初期对环境资源的确认仅仅限于环境治理所发生的支出,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和环境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对环境资源的确认延伸到改善环境的收益,拥有的各项资产与损耗及破坏环境的后期补偿费和损失费等都应当被加入到会计核算对象之中。

5.对会计研究对象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下,环境因素的考虑要求进行会计确认时不应仅仅考虑业务的经济性,也应考虑对环境的负外部性。由于环境会计目前尚在研究阶段,大多数关于环境会计的研究都各抒己见,难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现阶段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大多数限于上市公司,这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健全及能够进行相应的环境披露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环境会计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我们需要对非上市公司对环境造成影响或者潜在影响的企业也应当着手进行研究。由于小型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受到法律和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较少,目前环境会计研究难以将小型企业纳入到环境会计的研究中来。因此,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应当为非小型企业中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受到法律和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制约、能够进行合理披露和确认的企业。

二、可持续发展对会计计量的影响

1.对计量尺度的影响。在传统的会计核算程序中使用得最广泛的会计计量尺度要属货币计量尺度了。但是可持续发展要求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考虑的方向不再是单一的收益的最大化,这也给会计计量尺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会计核算对象不仅包括经济事项,还包括难以用货币计量尺度来表示的环境资源,比如林地规模、水土涵养量及空气质量的改善度都无法简单用货币来计量。日本会计学者冈郎孝好曾经说到:“因为我们已经习惯用货币来表现经济业务,所以常常忽略以下事实:企业利润即使用实物量作为计量单位也可以反映经济事项。”脱离货币计量尺度谈环境资源的计量在实务中也是不可行的,比如对生态建设的投资项目等。环境资源很大部分在计量方面存在难度和模糊性,单一的货币计量属性显然不能满足环境资源的计量研究。研究环境事项的计量应当采用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运用多种非货币属性比如实务计量、技术指标和劳动指标等的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重计量尺度。但是在环境会计核算中,如何把货币属性的计量和非货币属性的计量同时运用到环境会计计量中,两者如何转换是环境会计计量的一个难点。

2.对计量属性的影响。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多数强调以历史成本来计量,对于环境会计而言选择范围过于狭隘。因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并不能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因此没有市场交易价格,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会计计量属性不符合环境会计的计量要求。朱小平等人(1998)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等特点着手,在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属性可以分为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替代成本等。赵贺春和张奎华(2000)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基础除了传统的计量属性以外应当广泛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替代成本等。刘丽红(2004)认为,仅仅采用历史成本无法反映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从客观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应当及时地反映各阶段的环境资源的真实价格,这就要求解决环境的会计计量需要“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也顺应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将长期并存的发展趋势。陈煦江(2005)认为,针对不同种类的环境要素的特点和性质可以选用以下几种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林小华(2005)认为,考虑环境会计核算的特殊性,运用计量属性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应当既包括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属性,也包括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如替代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结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赞同在现有会计属性的基础上,考虑到环境资源的特殊性主要采用以“现值”为基础的计量属性,如机会成本等,传统的会计计量属性难以满足新的环境资源的计量需求,需要在会计计量属性上有所创新,探索出环境特有的解决计量问题的计量属性。

3.对计量方法的影响。赵贺春、张魁华(2000)介绍了几种环境计量方法,包括历史成本法、政府认定法、数学模型法、影子价格法等等,为研究环境会计计量方法提供了初步的探索。宁福顺、邵周元(2006)探讨了以假想市场法、直接市场法和间接市场法为基础的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的体系。这3种方法包括的具体计量方法有很多,均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存在的作用,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刘琨(2011)系统地介绍了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本法、市场价值法、市场替代法、机会成本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假想市场法等6种方法。环境资源的复杂性和难以计量的模糊性给环境会计计量方法带来了难度,目前我国对环境会计计量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对环境计量方法的讨论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我们相信通过理论的探讨最终可以找到符合环境会计计量的方法。

三、结语

纵观近期环境会计确认计量的研究,均从一个小的切入点研究环境会计核算程序,如环境会计计量方法等,并没有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影响。会计确认是会计循环的第一步,如果环境确认的确认标准、确认基础、环境要素这三类不能在法律和会计制度中予以规定会造成核算的难度大大增加。环境要素的多样性,造成了确认环境要素的难度,以至造成会计核算程度迥然不同。会计计量对于整个会计核算程序至关重要。会计计量尺度的不清晰、会计计量属性的不确定和会计计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样增加可持续发展新形势下会计计量的难度。本文从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确认计量影响的研究入手,希望对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有帮助。

(作者为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许家林.资源会计研究[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北京:会计研究,1992(5).

[3] 林万祥,肖序.论企业环境管理的成本效益分析[J].太原:会计之友,2003(1).

[4] 陆建桥.关于会计计量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会计研究,2005(5).

[5] 吕祥友,赵甲坤,梁志强.会计确认基础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济南:山东经济,2004(2).

[6] 邵楠.会计环境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J].成都:四川会计,2000(11).

[7] 王立彦.环境成本核算与环境会计体系[J].北京:经济科学,1998(6).

[8] 王大勇,解建立.环境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探讨[J].哈尔滨:学术交流,2006(5).

[9] 杨宗昌,钟子亮.关于生态会计的构思[J].成都:四川会计,2002(7).

[10] 郑伟,姜国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济南: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11] 仇冠华.海洋运输收入确认与计量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3-12-01.

作者:付文君

会计环境对会计确认影响论文 篇3:

论谨慎性原则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体现及正确运用

[摘要]新准则体系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首先新准则体系在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实现了由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表观的回归,其相关的要求从理念上也反映了谨慎性的要求,突出了谨慎性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准则中这一原则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贯穿于会计实务的各方面。本文通过对比就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中新的体现按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分别作以阐述,对如何正确运用这一原则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准则;谨慎性原则;体现;运用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加重视与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信息的揭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必然。《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来看,扩大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范围,对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来说,有利于进一步挤去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对内部使用着来说,谨慎性原则给予企业一定的盈余管理的空间,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显然,在会计原则体系中强调谨慎性原则,是为了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保证会计目标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一、会计基本理念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我国新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结构方面确立了资产负债表观的核心地位,实现了由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表观的回归,凸现了资产负债表的核心地位。资产负债表观要求提升资产负债信息质量,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实反映资产未来经济学利益,不高估资产价值;要求企业合理预计负债,全面反映现时义务,不低估负债和损失;要求企业不能使用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的递延(待摊)或预提费项目。上述要求从理念基础方面也全面反映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突出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作用。

二、谨慎性原则在新准则会计实务中的体现

(一)从资产的确认计量和列报角度来看

1.资产的确认:《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同时该准则第

(二)条规定:“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单从这一定义和规定,人们就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确认或不能再以原账面价值确认。体现在会计实务中主要有:不再使用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待摊费用,因为其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对于待处理财产损溢,新准则规定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对于不符合资产定义的或有资产不予确认等。

2.资产的计量属性的运用:考虑到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加限制,有可能出现公允价值不可靠,甚至借机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新准则体系适度、谨慎、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邀一计量属性。会计实务中在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等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酗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只有在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换入资产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际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资产的成本为购买价款的现值之和。如果采用各期应付款额之和确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则会高估资产的价值。采用现值的计量属性既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也体现了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情况下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3.资产的列报:新会计准则针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由八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扩大至几乎所有的资产。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有确凿证据表明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对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均应提取减值准备,报表所列示的资产为扣除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这样使列报的资产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更加符合资产的定义。对提取的减值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处理:流动资产资产发生减值提取减值损失后,相关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的,在原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予以恢复;对于《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的前期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非流动资产发生减值,实际上是永久性的减值,因此新准则规定不得转回,避免虚增企业资产。新准则上述规定使会计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真正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借此提供更加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

(二)从负债确认的角度来看

(1)对于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确定其入账价值时考虑弃置费用。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规定承担的不幸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石油天然汽矿区废弃井及相关设施等的弃置和生态恢复义务等,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用实际利率法分摊计入财务费用。(2)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3)对亏损合同、重组义务预计负债的确认:原准则没有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规范。新准则规定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时,相关义务不可撤销,满足确认条件的通常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其中:合同存在标的资产的,应当对标的物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确认减值损失,预计亏损超过减值损失,应将超过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不存在标的资产的,亏损合同相关义务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企业因重组而承担了重组义务,并且同时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则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三)从收入、费用及损益确认的角度来看

1.超额亏损的确认:在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的核算时,确认应承担的被投资单位的净亏损时,原投资准则规定应以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新准则规定应当以长期股权投

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按照合同或协议约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还应按照应承担的损失进一步确认损失,做为账外备查登记。以后年度被投资单位实现利润按持股比例应享有的部分,按以上相反的顺序进行处理,先减记账外备查登记的金额后剩余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这一规定要求企业确认应承担的所有投资损失,使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2.债务重组损失的确认:债务重组中债权人因让步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原准则计入资本公积,不确认损益。债权人做出让步实际上已构成了损失(债权人提取的减值准备金额超过做出让步金额的除外)不确认损失,显然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因此新准则改变为确认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3.应付职工薪酬的确认:长期以来,我国在会计核算上没有建立广义的人工成本概念,人工成本核算中职工的范围和薪酬的内涵都比较狭窄,使得我国的企业人工成本从会计核算上看偏低,没有真反映出企业实际承担的人工耗费水平,容易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反倾销争端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从广义的角度从人工成本的理念出发,将职工薪酬界定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从涵盖的时间和支付形式来看,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给予的所有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从支付对象上看包括提供给职工本人和其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如支付给因公伤亡职工的配偶、子女或其他赡养人的抚恤金)。总而言之,从性质上凡是企业与职工之间因职工提供服务给予或付出的各种形式的对价均构成了职工薪酬,都应确认为人工费用,并按成本对象进行分摊。

4.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收入确认时点和计量方法:原准则要求企业按合同或协议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确认收入并按收款比例结转成本。新准则要求在款项延期收取具有融资性质时,应按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并同时结转成本:应收的合同或协议金额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这一规定同样既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体现了谨慎原则的要求,避免了个别企业利用合同或协议的条款调节利润,虚增利润、虚减成本费用。

5.分保费收入确认:原制度规定要求再保险接受人在收到分保业务账单时确认分保费收入。新准则规定了分保费收入确认条件:再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与再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在满足这三个条件时才能确认收入。

6.自用的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处理。新准则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一规定只确认损失,不确认当期收益,是因为资产只是改变的了用途,并不能用于立即出售变现,且不属于日常经营所得,所以不予确认当期收益,作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但是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减少却反映了资产价值的降低,所以要确认损失。这正是出于谨慎性原则的考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损失。

三、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

谨慎性原则从产生之初即带有明显的两面性:(1)有利于防止企业包装上市、虚夸资产、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能为各方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观臆断性等弱点。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为人为调节费用、操纵利润甚至粉饰报表留下了空间。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成为当前贯彻实施新的会计准则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正确运用这一原则,目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防止过度谨慎的做法。谨慎性原则事实上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如实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提高收益质量,实现资本保全,否则就可能成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谨慎性的应用应把握适当的度,根据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估计,不能“过度谨慎”设置秘密准备,如故意压低资产或收入,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以此来调节利润。这样将不符合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

2.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可靠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会计实务中不得低估损失与费用,确认尚未发生但很可能发生的损失(如售出产品质量保证金的确认),这明显与可靠性原则相矛盾。在新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8条要求中,可靠性原则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原则必须在维护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这四项会计信息首要质量要求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可靠性、相关性等原则相冲突时,应首先考虑可靠性原则的要求。

3.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奠定基础。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而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如会计人员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及相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等都需要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因此,谨慎性原则的贯彻实施要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否则就可能导致会计核算中滥用谨慎性原则的局面。鉴于会计准则“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这就要求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4.加强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如前所述,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较强的倾向性和方观随意性。因此,为了避免企业以运用谨慎性原则为借口,随意变更会计核算方法,高估损失,低估收入,虚列成本费用,歪曲真实的经营成果,把谨慎性原则当作成本、利润的调节器,就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同时,应强化企业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稳健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

作者:杜俊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现金在公司财务中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