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垃圾收集管理制度

2023-05-06

制度是长期的、规范的、有效的,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探索而来的。而落实责任的关键,就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优化举措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学校垃圾收集管理制度》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学校垃圾收集管理制度

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口号

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口号,标语 分类收集宣传口号

垃圾要分类,资源要利用

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创优美社区环境分类收集人人有责,男女老幼齐参与未来人类的文明,将是绿色文明提高社区的品味,从垃圾分类开始垃圾分类,举手之劳

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配合垃圾分类,争做文明市民

举手之劳,资源永续的源泉

积极参与废电池回收

回收废电池,创造美好家园

你需要优美的环境,我需要你的电池

给电池一个安全的归宿,给我们自己一个清洁的世界

第二篇: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及垃圾收集处理现状

2010-12-17 10:14 环卫科技网 作者:姚伟 曲晓光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农村不同类型的垃圾产生量及垃圾的收集处理方式,为制定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06—2007年开展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点,对调查村领导进行问卷调查,数据资料使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农村人均日生活性垃圾量为0.86kg,生活垃圾以收集方式堆放的占63.28%;收集堆放的生活性垃圾以填埋方式处理的占57.03%;农村人均日生产性垃圾量为2.03kg,生产垃圾以收集方式堆放的占83.44%;生产性垃圾中养殖业垃圾占44.11%,秸秆杂草垃圾占33.36%;收集堆放的生产性垃圾以直接再利用方式处理的占46.31%,以高温堆肥方式处理的占26.29%。结论随意堆放的生活性和生产性垃圾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收集堆放的垃圾因类型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垃圾分类对垃圾处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垃圾;产量;收集;处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做好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工作,是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措施之一,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必要条件。2006—2007年,笔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堆放方式及处理方式进行全面的现状调查,了解农村人均日垃圾量、垃圾收集堆放的比例和垃圾主要的处理

1 方式现状,为制定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提供基础数据。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项目村的村干部。 1.2调查方法

每省(区、市)随机抽取25%的项目县,每县随机抽取10个行政村,通过对村干部进行调查并了解整村的垃圾产生和收集处理情况,采用询问与观察结合的方法填写调查表。

1.3统计分析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的方式以Access2000数据库形式进行录入,数据采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全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共调查了657个县,6590个村。

2.1不同来源垃圾的堆放和处理方式

全国的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为0.86kg,生活垃圾的堆放方式中随意堆放占36.72%,收集堆放占63.28%;收集堆放的垃圾中进行填埋占57.03%,焚烧占14.26%,高温堆肥占13.88%,直接再利用占14.83%。生产垃圾性垃圾随意堆放占16.56%,收集堆放占83.44%;收集堆放的垃圾中进行填埋占16.55%,焚烧占10.85%,高温堆肥占26.29%,直接再利用占46.31%。生产性垃圾主要分为工业垃圾、养殖业垃圾、秸秆杂草垃圾和其他垃圾,生产性垃圾主要以养殖业垃圾和秸秆杂草

2 垃圾为主,分别占44.11%和33.36%;工业垃圾占21.48%,其他垃圾占1.05%。其中工业垃圾和其他垃圾主要以填埋方式处理,分别占62.65%和63.86%;养殖业垃圾主要以直接再利用和高温堆肥方式处理,均约占48%;桔杆杂草主要以直接再利用方式处理,占58.70%(表1)。

2.2生活垃圾产生量、垃圾收集与处理方式

按统计局分类方法,分为东、中、西、东北部地区(图1):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东部地区为0.96kg,中部0.88kg,西部0.77kg,东北0.81kg。生活垃圾收集堆放东部占73.79%,中部59.63%,西部56.77%,东北53.98%。东部集中堆放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为填埋,占73.93%;中部主要为填埋和再利用,分别占45.48%和27.81%;西部主要为填埋,占38.94%,其他三种方式均约为20%。东北主要为填埋和高温堆肥,分别占65.06%和23.57%。

表1不同来源垃圾的堆放和处理方式的构成比

图1不同地区人均日生活垃圾产量及收集堆放垃圾量 2.3生产性垃圾种类及比例

按统计局分类方法,分为东、中、西、东北部地区,各地区生产性垃圾均以养殖业垃圾和秸秆杂草为主。东部地区的两种垃圾类型分别占30.54%和33.56%,中部为44.27%和31.84%,西部为46.26%和36.36%,东北为70.50%和20.89%。见图2。

图2不同地区生产性垃圾的主要类型

3、讨论

3.1垃圾收集与处理的重要性

我国农村人均日生活性垃圾量为0.86kg,其中随意堆放的垃圾为0.32kg,按照2006年底全国有9.51亿农民计算,一年内产生生活性垃圾接近3亿t,其中约1亿t垃圾属于随意堆放。我国农村人

4 均日生产性垃圾量为2.03kg,其中随意堆放的垃圾为0.34kg,一年内产生生产性垃圾接近7亿t,其中约1亿t垃圾属于随意堆放。垃圾是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在收集、运输和处理过程中,垃圾所产生的有害成分会对大气、土壤、水体等带来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威胁人民身体健康,成为社会公害之一[1]。垃圾的产生量和堆放方式直接影响农村的环境,垃圾产生量越多,以随意方式堆放垃圾比例越大,对农村整体的村容村貌的影响越大。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目前,我国农村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尚未完善,要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居住条件,就需要结合农村实际,积极开展农村垃圾的收集与处理工作,从而在整体上改善村容村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必要的条件。

3.2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及处理方式

本次调查显示,全国的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为0.86kg,按统计局分类方法,东部地区最高(0.96kg),西部最低为(0.77kg)。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本次调查把

5 生活垃圾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从垃圾的分类和实际调查结果来看,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生活水平直接相关,生活水平高、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相对较高。

全国生活垃圾的堆放方式中以收集方式堆放的占63.28%,按统计局分类方法,东部以集中堆放方式收集垃圾比例最高,中部、西部和东北比例都偏低。目前,我国垃圾的收集运作模式为“户负责盛放,村负责收集,乡镇(街道)负责中转,市负责处理”,垃圾以何种方式堆放不仅与地方政府的工作支持、资金的投入相关,同时与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相关。垃圾堆放方式和垃圾产生量一样都与生活水平直接相关,生活水平高、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垃圾以收集方式堆放的比例相对较高。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高温堆肥和直接再利用,目前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填埋。填埋方式不仅存在着浪费土地资源、处理不彻底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向题,而且还将生活垃圾中的有用物质一埋了之。虽然相对而言填埋处理方式简单易行,短期投资成本较低,但从长远来看,回收再利用、焚烧处理、堆肥等资源化处理措施能在更大程度上降低生活垃圾所造成的污染[2]。焚烧是一种较好的垃圾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垃圾量,但如果采用小型焚烧炉,由于燃烧温度较低,对“白色垃圾”如塑料、橡胶、泡沫材料等不能充分燃烧,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高温堆肥和直接再利用都能将垃圾进行废物利用,不仅减少垃圾量,更能节约能源,在我国农村应提

6 倡使用高温堆肥和直接再利用的方式进行垃圾处理。

3.3生产性垃圾以养殖业垃圾和秸秆杂草垃圾为主

生产性垃圾主要分为工业垃圾、养殖业垃圾、秸秆杂草垃圾和其他垃圾,全国的生产性垃圾主要以养殖业垃圾和秸秆杂草垃圾为主。养殖业垃圾主要指规模养殖厂饲养的畜牧和畜禽产生的垃圾和家庭散养的禽畜随地产生的垃圾。秸秆杂草垃圾主要指随意丢弃和散落的部分,不包括作为饲料和燃料的秸秆,也不包括在耕地直接粉碎入田地作为肥料的秸秆。养殖业垃圾和秸秆杂草垃圾比较容易收集并进行高温堆肥和直接再利用,有效地处理好生产性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将有助于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

3.4生产性垃圾收集与处理方式

全国农村生产性垃圾的堆放方式中以收集方式堆放的占83.44%;按统计局分类方法,生产性垃圾收集堆放在东部最高,西部最低。总体来说,生产性垃圾以收集方式堆放的比例较高,生产性垃圾与生活性垃圾相比,产生地点相对固定,可利用价值较大,容易进行收集和再利用。应进一步提高生产性垃圾以收集方式堆放的比例,减少随意堆放垃圾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存条件。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高温堆肥和直接再利用,生产性垃圾的类型决定着垃圾处理的方式,工业垃圾和其他类型垃圾均主要以填埋方式处理,养殖业垃圾主要以直接再利用和高温堆肥方式进行处理,秸秆杂草垃圾主要以直接再利用方式处理。目前我国的生产性垃圾主要以养殖业垃圾和秸秆杂草垃圾为主,所以我国农村生

7 产性垃圾采取的主要有效处理方式也为直接再利用和高温堆肥。 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关系到农村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如何有效治理农村垃圾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有效处理好农村的垃圾问题,是改善农村村容村貌有效手段,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杨佳财,孟凡勇,陈丽春.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环评主要问题探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10):183-187. [2]刘勇,吕军.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的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0):76-78. 8

第三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构建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以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为任务,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的,以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长效运转机制为核心,扎实开展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打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环保先进乡镇和环境优美乡镇。

二、工作目标

以垃圾收集池、收集站、中转站建设和垃圾清运设施配备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体系;以村镇垃圾清运和卫生保洁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组织体系;以规范垃圾清运工作和队伍管理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区农村垃圾处理制度体系;以广泛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为重点,全面提高村民自我保洁和公共环境保洁意识。

三、建设范围

我区所属各乡镇和辖村街道办事处的所有村组和农户。

四、建设模式

(一)总体模式。按“户分类、村收集、镇中转、区处理”的集中处理或“户分类减量、村分类利用、少量镇中转填埋”的分散处置模式处理,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以村为单位,农民为主体,区负责统筹安排,镇负责具体实施,村组负责一线操作。

(二)垃圾分类。垃圾实行源头分类,主要分为灰土、可堆肥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五大类。灰土垃圾主要包括炉灰、扫地(院)土、拆房(墙)土等,可用来生产砌块砖、填坑、修路平地等,由农户或村处理。可堆肥垃圾主要包括各类坚果皮屑、废旧木屑、不能成为材料的树枝、树杈等,由农民自己在沤肥窖或沼气池处置。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废旧纸类、废旧织物、废旧橡胶、废旧玻璃等,由保洁员按市价收购再由镇废品收购站统一处置。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各种废旧灯管、灯泡、电池、农药瓶、油漆桶以及卫生网点的医疗垃圾等,由保洁员收集,集中贮存,再由街道、乡镇集中送到有分解、处理资质和能力的单位处理。其它垃圾由保洁员收集到村级垃圾收集站再运至镇垃圾中转站统一由环卫部门处理。

(三)设施建设。原则上每户配置1个垃圾桶(池)和1个沤肥窖,集镇中心和村镇主干马路按每100米配置1个垃圾桶(池),连住户垃圾桶(池)可合建。垃圾桶(池)的制作按式样统

一、物美价廉的要求,分镇统一设计定制,实行分类收集。原则上每村建1个村垃圾收集站,配建1个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站(含灰土垃圾存放站、可回收垃圾存放站、可堆肥垃圾处理站、有害垃圾贮存站)。每镇建1-2个垃圾中转站,配建1个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站(含镇级有害垃圾贮存站)。

(四)队伍建设。各村应结合当地实际,配足保洁员,组织建立保洁员队伍,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从五保户、低保户等困难户中优先招聘。保洁员的主要任务:一是负责清扫村内公共场所和收集农户分类的非有机垃圾;二是负责督促农户及时清扫房前屋后的垃圾;三是负责村庄内环卫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原则上每村成立3-4人的保洁员队伍,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车、垃圾分拣钳、垃圾铲、扫帚;每镇配置3-5辆分类垃圾运输车辆。

五、主要任务

(一)集中清理遗留垃圾。街道、乡镇要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在广泛动员、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组织机关、学校、村组干部和当地群众对农户房前屋后、村庄周围、乡村道路沿线及河流沿岸的陈年垃圾在三月底前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并将清理的垃圾归集,统一由环卫部门进行处理,解决遗留垃圾问题,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以后每季度组织一次卫生大扫除行动。

(二)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相关街道、乡镇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按照需求合理配置垃圾桶(池),实行分类收集。建立健全户垃圾桶(池)、村垃圾收集站、镇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形成全面覆盖镇村组的垃圾收集处理网络。

(三)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组织体系。相关街道、乡镇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设立镇、村级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辖区环境卫生日常运行管理具体落实工作,承担安全生产责任;负责建立镇、村级保洁员队伍,制定相关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

(四)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制度体系。要建立和落实好环卫清扫保洁机制,引导自然村实事求是地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卫生保洁管理制度》、《保洁人员工作职责》、《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卫生评比制度》等相关制度。通过村组细分农户卫生责任区,与农户签定“门前三包”责任状,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和约束村民卫生行为,并定期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对农户进行奖惩,调动农民长期参与积极性,促进保洁工作常态化。各相关街道、乡镇应制定保洁员规范管理制度,统一配备服装、清扫工具和清运车辆,岗前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统一上岗时间;建立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动态人事管理制度(一人一档);建立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的逐级绩效考评制度,制定考核细则,切实发挥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工作积极性。

(五)全面组织培训。要组织逐级开展专题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村民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和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和互帮互学的活动,总结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各村组织至少1次全员垃圾分类收集知识培训。

六、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4月中旬相关街道、乡镇要制订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运作模式和保障措施。

(二)宣传发动。4月中旬相关街道、乡镇要召开一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动员会,传达省、市农村垃圾处理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

(三)实施建设。4月底全面完成农村垃圾设施建设、保洁员队伍建设和制度体系建设。

(四)全面验收。5月初完成各相关街道、乡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验收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建设工作小组,于新凡同志任政委,吴江同志任组长,张铁炎、苏春光同志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文明办、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农林水利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区城管局、区环卫局、区爱卫办以及整治范围内的街道、乡、镇行政正职为工作小组成员。工作小组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监督。

区财政局负责筹集安排专项资金,核定垃圾拖运量,安排拖运经费;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卫生环保教育,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农村校园及周边环境清洁活动;区农林水利局负责抓好沼气技术指导,推进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区卫生局负责对医疗垃圾处理进行指导;区环保局负责垃圾分类收集的指导,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配合做好全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工作;区城管局、区环卫局负责指导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规划和垃圾中转站垃圾拖运。区爱卫办负责农村公共卫生的监督、检查、指导工作。

(二)资金保障。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经费通过市级投入、争取先导区支持、区级配套解决,各级共安排每镇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经费200万元,区财政先期垫付启动资金;每年安排各村(含街道、乡所辖村和四镇所辖社区居委会)垃圾收集运行经费3.6万元。

(三)责任考核机制。农村环境治理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将项目实施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各级之间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落实到位、考核到位。工作小组对项目实施情况按月督查通报,年终统盘考核。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在项目支持和资金安排上予以限制,并不予评优评先,降低考核等次,给予通报批评。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相关街道、乡镇要明确由行政正职具体负责,并抽调人员成立专门办公室。村组由村支部书记任第一责任人,并成立组织机构具体抓落实。

(二)加大宣传力度。相关街道、乡镇要指导村民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投放方法,为村民统一印制图文并茂的垃圾分类投放手册,主要包括避免和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垃圾分类方法、垃圾分类投放的时间地点、垃圾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村规民约等信息,发放到每个农户手中,宣传参与垃圾分类改善农村环境的重要意义,培养村民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做到“勤俭节约、物尽其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生活垃圾产生。

(三)确保专款专用。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保障下划资金和配套资金的专款专用、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的设备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经费。

(四)加强信息报送。建立层级信息管理和报送机制,街道、乡镇要快速、准确向工作小组报送相关信息。

第四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方案

为提升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美化、净化村屯,改善村容村貌,保持村屯干净整洁,确保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工作取得实效,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具体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以补足设施短板、构建长效机制为重点,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保障经费稳定投入,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进一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加快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底,实现全县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非正规垃圾点排查整治任务,基本建成一整套支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

三、转运方式

(一)各乡(镇)、村、屯垃圾转运工作由政府统一购买服务方式运行。

购买服务单位负责对全县农村村屯垃圾转运至所在乡(镇)的垃圾转运站。

(二)县住建局环卫中心负责将乡(镇)垃圾转运站的垃圾转运至县生活垃圾处理厂。

(三)各场(站)的垃圾转运工作,由其自行负责,转运至最近的乡(镇)垃圾转运站。

(四)垃圾转运购买服务的前段保洁工作,由所在乡镇按原渠道组织开展。

四、责任分工

(一)各乡(镇)场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生活垃圾治理实施办法》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转运的指导意见》的规定要求,负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村屯垃的圾治理和分类工作。

(二)在垃圾收集转运的前段,乡镇(村屯)要组织村民对自家的垃圾进行初分,村保洁队伍要对桶内垃圾进行二次细分;

可回收的垃圾由乡镇(村屯)组织回收;

可降解、易腐的垃圾由乡镇(村屯)组织进行降解还田,可填埋的垃圾由乡镇(村屯)组织定点填埋处理,剩余需转运的垃圾由保洁队伍统一运放至指定地点,由购买服务转运队伍负责将需转运垃圾转运至所在乡镇垃圾中转站。

(三)政府购买垃圾转运队伍要按照省、市行业部门的垃圾转运操作规范进行转运,转运过程中要采取防护措施,转运垃圾不准丢弃,扬撒,不得有遗失、散落,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四)购买服务垃圾转运队伍的转运车辆设备要符合行业要求、符合村屯实际,特种作业车辆要持证上岗,不得违规操作。

转运车辆要有明显标示、标识,随时保持车辆外观整洁。

(五)各乡镇要结合保洁工作的开展,做好村屯内外屯旁、渠旁、沟旁、林旁以及行政区域交界处的散落垃圾清理收集工作,特别要彻底清理整治村屯非正规垃圾点,绝不允许出现非正规垃圾点。

(六)各乡(镇)要做好垃圾中转站的维修和维护工作,保证中转站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规范运转,保证正常接收购买服务队伍运送的垃圾。

(七)县住建局环卫中心要对乡(镇)垃圾中转站的垃圾进行及时清运转场,不得挤压和延缓转运,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八)行业主管部门要监督检查垃圾转运队伍和转运体系的运行工作,确保转运工作高效运转,体系建设科学合理。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部门协作。

各乡(镇)场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形成分工明确、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确保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位,全力推进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二)广泛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农村居民增强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

(三)强化管理体系。

各牵头部门、乡(镇)场,要按照责任分工指导建立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活垃圾管理运行体系的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人居环境三年治理工作任务。

第五篇: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 羽 陆雍森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前言[1]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推行,国内学者对垃圾分类收集的意义、影响因素及推广措施等进行了广泛研究。吕春元等[1]认为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重要措施,秦晓春等[2]认为分类收集应通过制定实施回收利用法律、宣传、按量收费等措施推行,何惠君[3]认为分类收集应与后续处理技术匹配,向盛斌[4]对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进行研究,提出推广中需解决的问题。

但是,已有的许多文献未分析居民行为及拾荒者等关键因素,尤其是未对各影响因素如何驱动分类收集的推行进行研究,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

2 基本概念

2.1 垃圾的价值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垃圾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垃圾混合或分类的程度。在混合存放、倾倒的过程中,虽然居民节省了处置时间和存放空间,但是浪费了垃圾的价值;与此相反,垃圾分类收集则产生价值。垃圾的混合程度与价值之间呈倒数关系[5],这是垃圾的一个重要特性,也是分类收集的理论基础。

2.2 分类垃圾收集量

分类垃圾收集量是指经居民初分类后某一类垃圾流中可回收垃圾的量。它主要决定于居民参与率与分类效率。分类垃圾收集量是对分类收运系统及整个垃圾管理系统有重要意义的指标,是决定收运设施、频率、车辆、人员配置等分类收运规划问题的基础。

分类垃圾收集量 = 生活垃圾流的总量× 居民参与率 × 某类垃圾分类效率 [5] (2)

式中,居民参与率—参加分类的居民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与居民的参与意愿和有否强制性措施等有关;分类效率—即居民对某类垃圾准确分类的程度,与居民是否受到明确的指导、居民参与意愿以及垃圾的易分类性等有关。

3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影响因素

3.1 后续管理与处理技术和集成式垃圾管理

后续管理与处理及资源化技术如分类中心分类、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等决定了分类收集的方式和范围。例如上海市规划2005年建成分选中心、有机垃圾利用厂、焚烧厂、填埋场若干座,而各种处理设施的服务范围,

决定了服务范围内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在规划的江桥垃圾焚烧厂服务区的上海市黄浦区北片范围内,居民垃圾按可回收垃圾(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等)、焚烧垃圾(厨余、果皮、碎纸等)和危险垃圾(电池、杀虫剂罐等)等进行分类收集,其中可回收垃圾在分类中心再进行细分类,以利分别资源化。

集成式垃圾管理(ISWM),是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垃圾管理模式,即为达到特定管理目标,选择和应用合适的垃圾处理技术和管理程序,并将各种技术、政策、法规、居民行为、经济措施等各种因素整理合成为灵活的、市场导向的、有机的垃圾管理系统 [6]。在ISWM中,一方面分类收集的形式和范围由后续处理决定,另一方面它决定后续处理处置的难度和效果,决定堆肥、垃圾发电等产品的质量,进而决定能否有稳定的市场,是联系居民与管理者的节点。因此如何作为成功的ISWM的一部分进行规划与管理是分类收集推广的首要问题。

3.2 垃圾收费制度

依据“污染者负担”原则,垃圾收费是管理城市垃圾最常用的经济手段。我国一些城市实施的定额垃圾收费制,即按户或人口按月收取卫生费或垃圾处理费,对促进分类收集是有作用的。这种收费制虽能增加财政收入以支持垃圾管理,能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管理资源,但是不能刺激垃圾减量化。

实际上,垃圾收费制有多种做法:定额收费制、从量收费制、超量收费制[7]。其中定额制实施相对容易,而从量制与超量制虽能促进垃圾减量与资源化,但操作麻烦不易推行。我国一些城市之所以实施定额收费制[8],主要是便于管理,也能保证卫生经费来源,并能提高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但是对刺激分类收集与垃圾减量效果不大。

从量收费是按垃圾排放量收费,被认为是有效促进分类收集和垃圾减量的经济手段,近年来已在一些国家推行和研究。韩国1995年开始在全国实行垃圾收集UPS(单位价格系统)从量收费制后,生活垃圾量减少了17.8%,居民分类可回收垃圾量上升26.8%,减量效果显著。有研究显示[9],UPS对回收和减量的刺激,主要依赖两个因素:与积极的回收计划相结合;通过公众运动推进。如果没有这两个因素的支持,则单纯用提高收费价格等收费手段也是收效甚微。因为垃圾源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垃圾的减量部分进入了回收物质流,如无积极有效的回收设施和公众运动支持,虽然增加垃圾收费,但因各种考虑,它只能占居民收入的一小部分,还不足以改变居民习惯,与从量收费垃圾减量机理相似的超量收费也同样必须有这两个因素的支持。

3.3 政策和法律

政策、法律提供了垃圾管理的依据和目标。制定的法律与政策主要通过促进建立规范的回收市场、促使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制定实施管理计划等来贯彻分类收集;而通过政策、法规的直接强制性措施来督促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由于分类垃圾回收量决定于参与率和分类效率,而通过直接强制性措施的督促,虽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率,却难以提高取决于居民的自觉意愿的分类效率[5]。因此,法律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促进制定和实施垃圾管理计划、制定处理设施的排放标准,促进回收市场的发展,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来促进垃圾管理目标的实现,以间接驱动分类收集的推行。以美国为例,RCRA法(资源保护与回收法, 1976年)的作用就是这样的,这是美

国在环境法方面首次利用自由市场机制保护环境的尝试[10], RCRA在制定一系列废物与危险废物排放标准的条件下,要求因排污而获利者付费,目的是使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刺激各种有利于环境的垃圾管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同时,RCRA通过要求政府采购回收工业的产品等方法促进回收市场的发展。除RCRA法外,美国还通过国家能源保护政策法及税法等法律来促使垃圾管理目的实现。

3.4 市场

市场是垃圾管理系统的输出端,其成熟程度决定能否实现垃圾的资源化,以及垃圾管理系统的费用—收益能否平衡。成功的垃圾管理系统应有灵活的市场导向性。

按处理方法不同,垃圾管理的产品市场分为能源市场,堆肥市场,回收品供、销和加工市场等。焚烧与填埋气体利用等垃圾能源化的管理与市场培育在我国尚处摸索阶段。堆肥与资源回收,是我国目前居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在市场培育方面有许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影响我国堆肥市场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堆肥的低肥效与高重金属含量,其根本原因是垃圾分类程度与堆肥技术的限制。提高堆肥技术与推进分类收集可提高堆肥质量,而鼓励园林等事业利用堆肥是促进堆肥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废品回收有着良好传统,以物资回收部门为主体的回收系统多年来为节约资源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回收市场已发生很大变化,原有废品回收系统网点不断萎缩,同时私营回收网点成为回收的主要力量。例如,有调查表明上海目前集体所有的废品回收网点约有195家,而私营的达上千家[11]。但是,管理回收市场的各种政策法规与制度大多延续以往,未能相应地及时调整因势利导,导致近年来废品回收市场的管理混乱、竞争无序。建立统一性、完整性、竞争有序性和开放性的回收市场体系,才能发挥其在垃圾资源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3.5 居民行为

推广和实施一项新的垃圾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居民的行为与态度也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在驱动居民垃圾分类推广的过程中,法律、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促进市场发展、技术进步等间接发挥作用,而起直接作用的是居民行为。

居民行为的内容,包括居民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率、居民分类效率等,与居民家庭收入、家中是否有老人、有无回收经历、居住条件(如厨房面积、住房类型)、教育程度、指导、收费制等因素有关。居民行为属于社会学研究范围,各种实地调查与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应用是研究的主要手段,研究的目标之一是区分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居民行为的发展趋势。

3.6 拾荒者的非正式垃圾分类

拾荒者(以拾垃圾为生活来源的人)的非正式垃圾分类是发展中国家垃圾收集的共同特点[11]。拾荒者常是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拾荒行为的根源是贫穷、就业严重不足和垃圾资源回收的市场需要等。在发展中国家,这是社会经济的必然产物。非正式的垃圾分类回收是他们获得收入、提高生存状况的重要手段。拾荒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许多城市拾荒者使居民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组分大大降低。

拾荒者在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他们在垃圾源分类垃圾;(2)在敞开式垃圾车上收集可回收垃圾;(3)拾荒者群体形成自己的收集回收系统;(4)收购居民分类的可回收垃圾;(5)在公共场所拣垃圾;(6)在非法倾倒垃圾的空地拣垃圾;(7)在堆肥厂等处理处置设施,参加操作流程的活动。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拾荒者有不同的政策:(1)压制型,认为他们是落后标志,是城市或国家的羞耻,如在印度拾垃圾被认为非法并应被惩罚,而在埃及开罗推小车收垃圾的扎巴林人被禁止白天上街。(2)忽视型,政府任其自生自灭,如在非洲塞内加尔等国。(3)引导型,社会逐渐意识到拾荒行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变压制忽视态度为积极引导,使其行为合法化,鼓励合作或与之签订收集回收合同。在国内推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做法。

由于拾荒行为有如下特点:(1)当被容忍或支持时,它比许多不需技能的正式工作收入都高;(2)没有上司,工作时间有极大的自由度;(3)由于低教育水平或年龄(如老人)等原因,这几乎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工作。因此,想吸收拾荒者参加正式工作的尝试是不现实的。Martin[12]研究了对发挥拾荒者作用必要的政策需求,认为首先应承认拾荒行为并鼓励他们相互合作,才能改善社会最贫穷阶层的生存状况并在分类收集和在保护环境中起积极作用,使他们融入整个垃圾管理系统,这样能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也能提高垃圾管理系统的效率,获得很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

4 结语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在我国,已成为重大的环境问题,而且日趋严重。因其产量不断增加,组分日趋复杂且会随季节、地区等因素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地(如厨房)储存容积有限,所以研究如何规划和建立有效收集、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的ISWM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很多,但国情不同各因素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也不同,例如在我国现阶段对垃圾回收有重要影响的拾荒者问题在发达国家却不常见,不考虑这些区别而希望通过简单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国外经验也是这样[13],研究、分析与鉴别分类回收的各种影响因素是一项长期而必需的基础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简便计算题下一篇:小学劳动之星评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