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探析

2022-09-1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 围绕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基本问题, 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 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政治理论课。但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课存在实效性不强的现象。提高该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更新教学观念

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教学观念的更新。在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从根本上说, 都是教学观念的体现。因此, 教学观念不转变,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便无从谈起。从目前的情况上看, 高校的“基础”课教学还未真正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方面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繁杂, 未能很好地贴近当今时代的特点, 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并且比较侧重于强调其政治功能, 对青年学生的人格发展关注不够。同时,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习惯于“照本宣科”, 没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来不断地调整、开发和创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 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局限于利用课堂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把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实指导的应用课完全当作单纯的知识教育课来进行教授。这种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使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缺乏认同感, 这样, 他们就很难将一定社会的道德法律观念、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我的品德和行为。同时课程的考核, 也仅仅局限于考核学生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 学生只要靠死记硬背就完全可以应付了, 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完就忘”的学习状态。因此, 要提高“基础”课教学有效性,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首要任务。

2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 可以改变过去按章、节、目顺序照本宣科、逐一讲授的模式, 采用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在讲授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理论的讲解, 而应该使理论与社会、学校, 尤其是大学生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理论学习对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来设计教学内容, 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作为自己设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 而不应以自己是否擅长或以抽象理论的灌输作为出发点。只有把自己设计教学内容的出发点搞端正, 确立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才能收到实际效果, 而且对于理论讲述部分学生也乐于接受。

3 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角度出发,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应该改变过去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 可以采用课堂讨论、演讲、辩论、案例教学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视频或图片资料,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具有的直观性、丰富性和生动形象性等特点, 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此外, 应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讨论课、辩论赛、表演课等实践活动需要宽松自由、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这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大量发现学习、研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 重视、尊重每一个学生, 鼓励他们发挥想象, 也可选一些题目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教材理论的理解, 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意识。

4 完善课程考核模式

考核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方式。“基础”课设置的目的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这就要求考评考核应不同于一般专业课, 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 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提升精神境界, 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行统一。在考核的形式上应做到多种方式的结合。设置考试目标, 应突出对思维方式的考核, 加大实践考核内容, 实现考试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统一。改革考试方法, 可实行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各50分。平时成绩考核:社会调查报告或小论文20分;平时课堂表现 (讨论、小演讲等) 10分;学生思想道德实际表现 (可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意见) 10分;考勤10分。期末成绩考核:题型为辨析 (10分) 、材料分析 (20分) 、论述 (20分) 。这样考试比较灵活, 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与状态的考核, 更注重实效性, 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总之, 好的考核模式不仅有利于保证考核评价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还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激励和鞭策学生不断地进步。

5 高校应更加重视“基础”课的教学

目前, 各高校虽然都已经意识到了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性, 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过分注重专业课教学、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包括“基础”课) 的现象。例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时, 往往采用大合堂的形式, 一、二百人在一个教室内同时上课, 这必然会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而且这种现象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思想政治课不重要的错觉。所以, 学校加强对思想政治课 (包括“基础”课) 教学的重视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另外, 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内形成一种崇尚道德修养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内心形成对道德修养的认同感, 这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总之, 提高高校“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工程, 要把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德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需求状况不断深化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提高其教学有效性, 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把“基础”课的教育教学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 并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 从而吹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角, 使我们的大学生奋勇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律意识的一门政治理论课。但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门课程存在实效性不强的现象。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考核模式和学校的重视等,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钟万林.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7 (4) :23.

[2] 高中和.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27.

[3] 雷雅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6.

[4] 杨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分析下一篇:地下结构基坑支护方法设计与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