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2023-02-27

第一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支撑企业技术创新

发布时间:2011-7-1

1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程作君

摘 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R&D经费投入不足,政府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支撑企业科技创新是必要的、可行的。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沿技术创新链设置,形成一个完善的、高效的服务体系。科技公共服务要体现公益性、专业性、综合性、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

关键词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 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1 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1.1 服务的主体决定了服务的性质

公共服务是指给人民生活和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公共条件为出发点而推出的服务措施,不是以盈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服务。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已不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的事业。因此,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基于科技创新普遍需要的服务就是为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公共条件的过程。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已经全面介入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转化、应用过程,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公益性服务。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传统体制下的工业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虽然具有充沛的创新活力,但其自身产业研发和个人发明创造的模式先天不足,所获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十分有限。面对占企业总数达99%以上的中小企业,如果政府不能提供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将增加、创新速度减慢,从而影响国家的竞争能力。

1.2 创新体系的运行需要公共服务

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科技、经济部门和有关机构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创新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发达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律平台,而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是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政府的公共战略投资,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科技创新的过程是由知识产生、知识流动、知识应用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连接,也需要公共服务的介入完成。 1.3 实施科技公共服务,是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实施科技公共服务有利于发挥财政科技投入效果。去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23%,而世界平均比例为1.4%、发达国家为2%~3%,差距甚大。财政投入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部分,其投入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因此,财政性投入在支持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同时,应把更多的投入应用于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让更多的企业分享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将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性投入的作用;而且,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的是公共和准公共产品,财政性投入符合国际惯例。

另一方面,我国科技资源浪费严重。引入科技公共服务,可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我国科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学科分割非常严重,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科技投入管理和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导致科研课题重复分散和叠加支持,计划雷同,科研设施重复购置严重,造成了科技资源利用率低下。由此可见,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通过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向社会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2 科技公共服务的可行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如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国有科学数据完全开放共享国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建立了国家技术信息中心、全国性的技术转让联合体、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英国政府强调要把进一步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英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任务;日本也提出了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条件的多年计划。如在日本科学技术厅下设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作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枢机构,承担大学、国立公立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委托开发、技术斡旋等中介机构的职能,促进研究交流、转化科技成果。发达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逐步建立,科技情报所、科学馆、科技交流中心、专利服务中心、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陆续成立。在科技信息、科技传播、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只是由于我国的科技公共服务缺乏整体设计,投入不足和科技多头管理等原因造成服务功能不全、能力不高、效果不显著。 3 科技公共服务运行系统设置

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市场营销多环节构成的技术创新链。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沿着技术创新链设置,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支撑科技创新活动。 3.1 技术研发环节的公共服务 3.1.1 人才公共服务

人才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是自主创新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经超过6 00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研究人员密度还很低。2003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力为15人年(美国为86人年,日本为132人年,整个欧盟超过100人年)。高层次的人才仅3万人,并且老化和流失现象严重。因此,我国科技人才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非常短缺。解决人才短缺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办法:一是国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二是发挥政府吸引人才,提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提供人才公共服务是政府聚集人才、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人才的公共服务工作重点是:①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掌握人才的结构和分布,对重点、关键人才实行动态监测,建立人才流失的预警机制;②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为企业配置人才。通过项目招标、组织科研攻关等以事业吸引人才、发现人才;组织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人才;开展科技人员后续教育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人才的知识更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③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实际困难。如为民间创新人才的发明专利及创新性“非共识”技术提供帮助;为创新人才提供科技创业服务;为短期到中国服务的专家学者提供生活和工作的便利。

3.1.2 技术研发基础条件的公共服务

针对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现状,在科技研发环节设置科技公共服务,重点在于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体系,维护平台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支撑创新主体的科技研发活动。

(1)科技文献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覆盖区域内的组织协调,汇集整个区域的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机构的图书资料、科技论文、科技会议资料、专利资料、技术标准资料组成科技文献共享资源库。配套科技综合情报咨询和信息分析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同时,服务机构对海量信息进行专业、规范化加工整理,建立专题信息数据库,为公众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的信息。

(2)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根据平台覆盖区的产业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实现国内外各专业数据库的目录导航,建立重点专业在线分析系统,为区域内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服务。

(3)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管理办法,建立管理运行网站,对分布在平台覆盖区域内各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大型仪器进行整合集成和有效配置,实现资源的协作共享,充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节约用户的使用成本,使仪器设备提供方得到合理的使用收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组织平台覆盖区域的高校、科研机构形成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推动建立与产业间的技术联盟。提升区域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

(5)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平台。整合区域内研发中心组成新产品研发系统,促进研发中心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合作,为产品技术集成创新思想的形成和研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6)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平台覆盖区内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联结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为各行业提供行业公共服务。

(7)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平台覆盖区内重地产业发展布局专业技术平台,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专业技术服务链。

(8)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推进具有一定资质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行业机构提供系统可靠的检测服务,根据委托认证后,出具有行政效力的检测报告;根据委托,提交专业性的分析测试报告;为用户提供检测需求咨询,促进检测机构之间的技术和服务交流。

(9)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联合国内外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从研发选题到产品销售各环节知识产权服务。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开展普及专利知识,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战略性指导,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应急公共服务。

(10)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立以银行、担保、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机构为依托的投融资平台,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的,政府资金为辅的资金来源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高效资金链。

(11)科技成果转移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海内外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和投资机构形成技术转移网络;联合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知名机构、全国技术市场、技术成果评价、交易、仲裁、知识产权保护等机构组成完善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使平台成为技术与产业的桥梁。

(12)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政策、管理、金融、人力资源、开办场地已及专业化支撑在内的综合性企业孵化基地。

(13)科技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专门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体系,进行相关的重点集群产业的知识传授,以及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开设的专门培训。建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跨行业、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交流合作网络,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为区域的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专家委员会,建立科技专家咨询服务系统。

(14)科技管理决策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包含国家和地方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学仪器与科协设施的各类资源在内的管理决策信息支持系统。面向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等不同户的信息发布。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决策管理,减少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同时,服务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理论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创新环境状况专题调研,为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技术决策、商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3.2 产品制造环节的科技公共服务

在产品制造环节除了提供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和解保障必要的生产条件外,科技公共服务的重点要放在完善产业链的布局和推进新的产业集群形成,通过科技招商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的企业,构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3 市场营销环节的科技公共服务

此环节需要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务是:①为企业拓展技术合作渠道,以技术合作带动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和出口;②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构筑知识产权防线,保护本国市场,帮助企业实施专利先行战略占领海外市场;③扶持企业制定和推行技术标准,促进优势产业在条件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以中国为上游的技术链条,扩大海外市场;④建立海外孵化器和研发中心,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 4 实施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到科技公共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意义。科技公共服务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支撑,是运用有限科技资源,提高全部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全面性和系统性是市场化服务所不能做到的。

(2)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立法保证服务机构的存在和规范服务,使科技公共服务得以实施。

(3)明确公益服务的边界。科技公共服务的一些公共产品是可以获取一定收益的,如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情报资料的提供、科技合作渠道的提供等。但是,如果推向市场,以赢利为目的,其公益目标将被放弃,影响政府的职能和国家目标的实现。一些在非市场经济时期一直由公共服务部门承担的非公益性的服务,应尽快以资产评估、技术咨询、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等方式推向市场,集中资源搞好公共服务。

(4)政府统筹规划,确保财政投入。科技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统筹规划,统一设计,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资源整合,杜绝重复建设。建立了新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后,还须要确保财政投入,使服务系统能够高效运作。

(5)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科技公共服务是为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公共条件的提供的而不是以赢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服务。其效果不能实时、全面、直观地显现,也不能用赢利指标来衡量。只有通过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提高间接反映。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反映科技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并制定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运行质量。

(6)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支真正能为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科技公共服务队伍,要求其必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微观宏观兼备的管理协调能力;各个服务领域配备战略家、政策专家、知识产权专家、技术评估专家、咨询师、经济学家等专业人才。由于科技公共服务未受到重视,一些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随时存在市场化的可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科技公共服务专才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科技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的创新。因此,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室调研室.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M].北京:科技部文献出版,2005 2 赵俊杰.合理使用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2005(6) 3 孙福全.坚持走开发式的自主创新道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6(2)

4 吴建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良性循环运行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5(6

第二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

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 ——樟树市刘公庙镇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调查与思考

杨林峰刘峰杨艳平

刘公庙镇地处江西省樟树市西北部,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67个村小组,全镇人口18910人,其中农业人口17010人。近年来,该镇以便民办事为出发点,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路径,努力构建便利、快捷、高效的乡镇便民服务通道,全面推行便民服务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主要做法

该镇通过“123”工作法,转变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便民服务中心运行的新机制。

“1”,即完善一个平台,打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验田”。一是强化硬件建设,完善为民服务设施。在硬件上做到“十有”,即: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有明显的中心标牌、有群众熟知的热线电话、有办公电脑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有固定或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有办公经费、有群众办事座椅、有明显的窗口指示牌和事项办理公示牌、有窗口办事指南、有公示栏。二是合理设置岗位,落实“一站式”便民措施。按照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把各站所中工作相似、业务相近的职能部门合并归类,把便民服务中心精简为信访接待、综治与法律咨询、农业科技、土地服务、

1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残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8个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限时办结。三是精心选调人员,建强为民服务队伍。对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工作的人员,该镇严格把关,择优调配,挑选了一批作风正派、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干部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对工作人员就《行政许可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等进行岗前培训。实行挂牌服务,动态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发现人才,培养后备干部。四是完善各项制度,健全便民服务机制。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值班制度,每周由一名科级领导干部带班,每个窗口保证两名工作人员按AB岗轮流值班;建立便民服务考核机制,把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纳入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表彰、干部评先选优、确定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建立服务监督机制,公开设置意见箱和监督电话,设立岗位监督栏、岗位监督牌、意见簿等,对工作人员实行编号挂牌上岗,定期不定期对便民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2”,即畅通两条渠道,架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一是在畅通便民服务渠道上突出“三个做到”,即:只要符合办证条件,立即可以办理完毕,做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农民群众关心的粮食生产政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流通、新品种推广、政策法规等问题,在便民服务中心有专业人员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释;专门设立一个信访接待室和诉求室,每天安排一名镇领导坐班,负责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服务中心,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民意畅通。二是在畅通监督管理渠道上突出“两个发挥”,即:加强对考勤、值日、项目运作、管理考核、评先创优等日常工作

2方面的监督管理,并将便民服务工作纳入民主测评和干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挥便民服务中心自身的内部监督管理作用;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定期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和建议,以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工作成效,切实解决以往办事不公开等问题,发挥群众对便民服务中心的外部监督作用。 “3”,即寻求三个结合,开拓创建乡镇“三民”好班子的“示范地”。一是与规范基层干部行政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这个平台,严格强化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力”,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自觉遵守承诺制、责任制、定期约谈制、内部快速协调制等四项制度和值班日记、公开办事、优质服务、督查考核、廉政建设等五项管理制度,促进他们始终端正服务态度、改进服务质量。二是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克服以往办事推诿、拖拉、效率低的现象,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出击,积极转变职能,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亲民“一线连通”,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便民“一张卡片”,把工作人员的分管业务内容和联系电话制作成“便民服务卡”,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把服务送到家中;爱民“一支队伍”,成立专门服务队伍,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扶贫解困等各种服务;利民“一份记录”,进村入户,掌握民情,针对群众实际情况,提供就业岗位、致富信息等服务。三是与转变干部作风相结合。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群众监督制度,切实约束干部行为,转变干部工作作风,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团结协作、争创一流”的高素质服务中心干部队伍。

二、主要成效

便民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坚持“便民、公开、依法、高效、无偿”的原则,为群众办理证照、核报补贴、资源交易等各项服务3600余件,受理政策咨询260余人次,调处林业、民事纠纷52起,共受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9例,印发各种宣传资料500余份,调解民事纠纷32起,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事故6例,避免了群众越级上访8起,为企业和群众办实事630余件,做到了服务效果“零投诉”。

一是方便了群众办事。便民服务卡将驻点干部及村(居)干部的姓名、职务、职责、联系号码等信息公开方便了群众,并通过一站式服务,使群众办事省时又省力。

二是优化了发展环境。规范的办事程序,优质的服务承诺,明确的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促进了工作协调,有效解决了部门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经济发展软环境,有力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成效。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服务承诺、限期办结等制度,做到“急事先办、难事尽办、特事特办”,有效化解了群众因该办的事情没办或未及时办理而产生的积怨,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的发生,从源头上维护了稳定。

四是规范了干部行为。便民服务中心,将办事程序、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岗位职责公布于众,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实施阳光运作,避免了暗箱违规操作,不仅增强了镇干部依法行政、勤政廉政意识,还防止了“吃拿卡要”现象,从源头上推进了治腐工作。

五是密切了干群关系。对群众前来办事和反映问题做到“一

4张笑脸、一杯热水、一颗热心、一句问候”,通过干部“零距离”服务,加强了干群之间的感情沟通,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发生,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

三、几点启示

通过几年的努力,该镇便民服务中心在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之一: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出发点是做好宣传工作。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注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重点向群众宣传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等,改变群众认为中心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看法。

启示之二: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着力点在加强中心队伍建设。乡(镇、街道)工作人员一般都有包村任务,乡(镇、街道)中心工作又较多,中心工作人员经常进村或承担其它工作,造成人员不能坚守岗位,工作时断时续。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宗旨意识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才能充分发挥中心的服务作用。

启示之三: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关键点在延伸基层服务触角。搞好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是各乡(镇、街道)便民服务平台向村组的延伸,是农村基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窗口,整合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廉政监督员队伍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工作队伍等资源,重点监督村级公共权力的运行,接受群众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最快的方式、最优质的服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启示之四: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的根本点在提供严格的制度保障。一套好的机制可以坏人无法犯错误,一套不好的机制同样可以使好人犯错误。运行好便民服务中心,必须配套以一套好的运行机制。该镇镇便民服务中心实施“四制度”及取得的成效为我们提供了很好借鉴。

作者系中共樟树市委办公室干部 邮编:331200 6

第三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到4451家,实现生产总值438亿元,占全市的70%左右。可以说,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市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养工程,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涌现出了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迪尔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创新的典型,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40项,其中国家级以上5项,推动新成果、新技术转化22项。

但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市中小企业的总量和集群化水平还很低,基本上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信息面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拥有佳木斯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省农垦科学院、中国防爆电机研究所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这些科教优势都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落后,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弱,至使产学研结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不高。我市多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仍处于一对一状态,通过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的科技合作途径与渠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科技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利咨询服务部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也处在起步阶段,专业性的创业服务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没有开展。因此,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和利用发挥本市科教资源,加强校(院)企结合,加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是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佳木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政府牵头搭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科技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

大规模,追赶国际水平。以此帮助带动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一、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共建共享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平台。制定、实施鼓励政策,调动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监督、考核、管理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补贴专项资金。

二、构建人才培训、引进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支撑。

一是加大企业经营者培养力度,着重抓好对中小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培训,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经营管理战略研讨班、职业经理人及工商管理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二是要协调组织各类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开展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培训力度,为中小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通过搭建中小企业人才平台,推进人才保护机制,重点培养先进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三是建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把进高素质的人才作为

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引进与我市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善于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专家型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效应。要形成人才的梯次配备,不仅在领导层有相应的科技人才,在管理层、执行层都要具有一定比例的技术人才,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努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团队,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三、构建技术支持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 成立专家咨询团,手把手扶植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积极发展企业自主、联合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产业特点,构建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定期举办技术成果发布会,开展产学研对接,由政府牵头培育市场,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

四、构建中介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良好服务环境。一要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结合。要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探求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通过共同研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品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成为企业的技术孵化器。二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作网络,搭建中小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支持建立和发展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让、技术信息、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服务等。如:可以为中小企业搜集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难题、产品等信息发布,帮助中小企业及时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另外,要建立联系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各种信息,为中小企业与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的交流提供手段和通道。三要营造环境,调动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目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服务和指导,要建立开放式、规范化、面向大众的、系统的服务体系,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四要建立专家协作体系,开展技术咨询和诊断服务。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

第四篇:瓯海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方案

瓯海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打造科技轻工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由瓯海区委人才办、瓯海区科技局、共青团瓯海区委联合搭建,包含瓯海区省级包装特色产业基地,瓯海青年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瓯海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四个子平台。今年以来,平台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支持下,在基地所有成员的不懈努力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全力提升工作水平,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开拓进取,创新服务,逐渐走向成熟。

一、“平园联盟”,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

浙大科技园与学校有关部门合作,通过参与创业大赛、支持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培训等三种形式来参与学校的创业教育。

一是与学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教务部联手,主办浙江大学 “蒲公英创业大赛”,提供经费支持,承诺竞赛获奖团队以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省级和全国竞赛获奖团队可以直接在浙大科技园内创业,浙大科技园为其提供房租优惠、配套或引入创业资金以及全程免费创业服务,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

二是与学校党委研工部共同创办“未来企业家俱乐部”,帮助学生提高创业意识,锻炼创业技能。浙江大学未来企业家俱乐部是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的精英型学生社团,目前已经发展到80多人,每年举办多次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大赛和创业培训活动。创建6年多来,已经培养创业创新人才300多名。

三是与学校研究生院共同发起创办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充分发挥与企业广泛联系的优势,邀请多名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营销总监为学生授课,为研究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创业理论、了解创业环境并进行创业实习的平台。2007-2008年共举办了两期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受到研究生的热烈欢迎,已培养创新创业人员80

人,其中已有5名学员开始自主创业。

二、“园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

一是组织入园企业每年为浙江大学的学生提供暑期实习岗位;二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研究生创业实践基地,推荐研究生利用暑期进行实习;三是与浙江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荐大学生到这些企业实习。目前,通过浙大科技园与政府、大型企业以及入园企业的合作,每年可以为浙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600多个,为具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提供了学习创业的机会。

三、“园政合作”,创建“大学生创业园”

为有效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浙大科技园积极整合资源,争取政府支持。2008年12月,浙大科技园与杭州西湖区政府联合共建了“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西湖·浙大科技园)”,浙大科技园为此专门划出5000平方米场地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用房。入驻企业可以享受到杭州市和西湖区出台的各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以及浙大科技园提供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服务。目前,入园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已经超过60家,带动大学毕业生就业200多人。

四、“园内合作”,搭建大学生创业交流服务平台

为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浙大科技园建立了“浙江大学创业青年俱乐部”,将入驻浙大科技园的大学生创业者组织在一起,经常性地开展会员内部交流,并邀请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学者为创业学生讲解创业政策、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课程,并组织到大企业参观学习,帮助这些大学生创业企业渡过难关,健康地发展。

此外,浙大科技园还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下,进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光与电技术开放实验室”和“生物医药技术测试中心”两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为信息技术、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命科学与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技术研发和分析测试提供相应服务。

第五篇:创新便民服务机制 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创新便民服务机制

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2013年2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就**镇在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我们知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是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模式,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此,我镇一直高度重视中心的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中心运行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坚持“三个注重”。 一是注重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服务设施。我镇便民服务中心原在镇政府院内临街的两间门面,空间狭小,遇到逢集前来办事的群众较为集中时,中心内便拥挤不堪,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为民服务的需求。去年11月,**综合农贸大市场投入使用后,镇党委政府积极与大市场协调,租赁了市场内一处两层楼房作为便民服务中心新址。搬迁后的便民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我镇先后投入50余万元完善了硬件设施,设立了布局合理、空间宽敞的服务柜台,民政、居保、医保、财政、计生等11家单位集中入驻,为每个窗口统一配置了电脑、办公桌椅和档案柜,在服务中心内设置了两块大型LED显示屏,把小麦、玉米良种补贴,低保、五保、大病救助等民政事项办理流程,城乡医保报补手续,城乡居保参保流程等各类惠农政策在显示屏上滚动播放,既方便了群众咨询,又提高了中心办事效率。中心还设置了休息区、茶水柜、报架等服务设施,为到访群众提供温馨、舒适、快捷的办事环境。

二是注重创新工作机制,提供便捷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增加,在需要办理解决事务时,大多不知该找哪个部门处理,一部分人路没少跑、话没少说,可问题最终不一定得到圆满解决,一肚子怨言。由此可见,原有仅限于为群众代办各项惠农政策并提供相应咨询的便民服务中心,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对政府服务多元化、便捷化、优质化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镇积极学习借鉴,创新工作机制,实行“一个窗口两块牌子”,创造性地把便民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合二为

一、整合在一起,在便民服务大厅内增设了司法、人民调解窗口,在二楼设置人民调解室,配备两名专职调解员,专门负责各类矛盾纠纷的调处和化解,实现了服务中心为民办事和为民解忧的双重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便民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另外,我镇还不断健全规章制度,相继研究出台了《首问负责制》、《AB岗工作制》、《流程转办制》、《责任追究制》等多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理事,确保了中心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是注重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我镇在着力改善中心硬件条件的同时,同样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优化了人员配备,安排一名副科级干部兼任中心主任,选派素质高、业务强的干部到中心工作,对入驻人员进行了岗位培训和礼仪辅导,要求所有人员都要树立窗口意识、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强化了外部监督,将中心的所有服务事项、办理流程以及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联系方式,制成告示牌予以公布,并设立投诉电话和举报箱接受群众监督。严格了考核奖惩,建立中心日常检查考核机制,加强对业务办理、服务规范、举报投诉等情况的督查,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与窗口部门的年度考核结合起来,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奖惩。

我镇便民服务中心的设立,解决了群众办事“地点难寻、干部难找”的局面。通过中心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使服务中心成为我镇文明程度最好、服务态度最优、办事效率最高的窗口单位,真正起到了便民、利民的功效,方便了百姓办事,改进了干部作风,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现了群众、干部、政府三满意的局面。为此,我们有四点体会:

一是提高了办事效率。中心的建立,使过去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成的事,现只跑一个中心就能办成,变进多家门为进一家门,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找为一次办,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节约了行政成本。

二是规范了办事程序。中心制定了“热情细致、高效服务、依法办事、清正廉洁”的服务守则,要求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坚持以办事方便不方便、公正不公正、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工作标准,对受理的每一件事情、办理的每一个证件,都要认真对待,并把各项事务的办理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杜绝了暗箱操作和违规操作。

三是优化了发展环境。中心建立以来,不仅使全镇干部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让普通群众清楚的知道每个干部的职责,从而促进了部门之间协作和工作人员之间的配合,有效地防止了推诿扯皮现象,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

四是密切了干群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办事不公开、不公正、不方便,加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问题的存在,群众意见很大。中心的组建,使干部集体树立了“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的服务意识,切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及时疏通群众积怨,彻底改变了过去基层站所各自为阵、惟我独知、惟我独办、惟我独揽的状况,有效改善了干群关系,树立党委政府良好形象。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办事效率有待提高、各窗口工作衔接有待加强、规范化服务有待改善等。对此我镇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沟通,注重学习其他乡镇好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的工作中针对存在问题认真加以整改,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方法,增强服务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快捷酒店火灾应急预案下一篇:科技局党支部典型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