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讲座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亲子讲座范文

亲子讲座摘录

张怡筠博士的亲子讲座摘录~~(3-6岁孩子致胜能力

培养)

父母亲的终极任务——培养出快乐而成功的孩子。

先一个小实例: “宝贝从门外回家,一进门就哭着喊你。

1、当你听到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

2、你觉得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

3、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1、当你听到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感觉? 当孩子发生负面情绪时候,我们家长的第一反应,第一反应是心疼,可怜他,温暖的,在乎的,关心孩子的情绪状况。不能无动于衷或者认为无关紧要.

2、你觉得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们的联想反应孩子在哪方面做的不够好,折射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待提升的地方.

3、接下来你会怎么做? 要关心,接纳他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宝贝会得到情绪支持,自己做家长也会开心.

家长应该先了解3-6岁孩子的情绪特征,情绪的发展要根据身体机制的成熟来做的。

1)2岁以后发展出自我概念,有自我意识,产生其他相关的需求。

2)3岁之后有社会肯定的需求,就是希望别人喜欢我赞美我。

3)能了解别人的情绪,会换位思考。

4)3岁以后开始有竞争和好胜心。

超级任务一:要给孩子安全感

1、安全型依恋。要让孩子有安全感。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安全型依恋。依恋是亲子关系最早的形成模式。2-3岁的孩子可以分出你跟别人的不同,在你这边永远可以找到安全的感觉。永远在乎,对孩子的情绪呼应有哭必应,如果孩子哭了,父母很在乎他的情绪反映,每次都会去照顾他的情绪反应就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在2-3岁前父母对孩子的情绪一定要有哭必应,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知道的表达方式。对情绪一定要有求必应,但对事情未必要有求必应.如果宝宝哭了,你不理他,这是很糟糕的,他会认为你不值得信赖。如果你跑过来问,宝贝你怎么了,宝贝说我要这个东西,现在就要,一定要,这个是否满足他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会有一些家长说,我从小就要让孩子独立,他如果哭,你不要抱他,如果不抱,久了以后他就不哭了。他的确不哭了,他将来再也不哭了,他跟别人也不哭,他就再也不认为任何人值得信赖了.这是很糟糕的事情,千万不要让孩子哭不出来或者再也不哭了。

2、矛盾型依恋。如果孩子有情绪需求,父母有时理,有时不理,孩子对父母会产生矛盾的心里状态,对父母是一会想亲近,一会又害怕、讨厌你的模式。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有的时候出现有的时候不见。这个对孩子来说也是很糟糕的。

3、回避型,是永远都不理孩子的情绪呼应,他哭就让他哭,哭累了就睡着了,完全不管他。长期以往,孩子会觉得你完全不值得信赖,这样的孩子没有办法分出父母和其他人的差别,他到任何环境都会畏缩,不愿意探索,因为他没有安全感,从来没人理过他。

我们怎么做才能让3-6岁的孩子有安全感呢,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反映一定要特别关注,至于他和我们要的东西,是另外一件事,你可以呼应心情而不答应事情,这是重点。我只要哭了累了疼了闹了,你就应该要来看我,你去看我,会不会让我依赖,或者是变得毫不知道自制,是看你答应不答应我的事情,如果一哭就什么都给,那肯定将来会以此为要挟的手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将来没有能力跟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超级任务二:怎么培养孩子扎实的自信心

总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其实不是最棒的教导方式。这样长大的孩子完全没有抗挫能力,只是自己认为自己很棒,这个棒完全建立在一个不结实的基础上,就好像在沙滩上盖个城堡,说城堡太漂亮了,但是水一来就冲走了。要鼓励要称赞孩子,但不是给这种浮夸不实的肯定。那究竟怎么给孩子扎实的自信呢。 第一,3-6岁孩子的家长第一招,永远微笑地接受孩子的成功或失败。父母看到孩子,不管他做的好做的不好,脸上只能有一种表情,就是微笑。关键不是他做的好不好,关键是你能不能接受他的好与不好。比如他堆积木,堆到一半倒掉了,一回头,父母说你怎么回事,你为什么不小心点,那孩子怎么会有自信,父母的这种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劲。 第二,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比如孩子搭积木,2层倒了,不要说再搭啊,隔壁谁谁搭了3层,我们一定要超过他。父母应该说没问题,你再搭一次看看,如果这次他搭了3层倒了,就是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了,可以鼓励他说宝贝你比刚刚搭的高了,你越来越会搭积木了,真好~~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建立自信最重要的方法。 第三,心理学家发现,要积累自信,有个神奇的黄金比例,叫做5比1。就是每天称赞肯定他的次数要是批评否定他的次数的5倍。如果每天都只说孩子的不是,从来都不肯定他,做不到5比1,孩子不容易有扎实的自信。

超级任务三:如何培养让孩子看到陌生人不害羞

孩子从六七个月开始看到陌生人会害羞,怎么让孩子不害羞,变得更活泼些。比如,当你带着孩子在路上遇到熟人,叫孩子跟阿姨打招呼,叫阿姨,他躲到你大腿后面不肯出来。你一定不要说,你怎么这么害羞呢。当众贴他害羞的标签,那他只能继续害羞下去了。应该跟孩子说,不好意思,看来你还没有准备好,等下你准备好了,主动来跟阿姨打招呼好不好。接下来,父母应该做的是跟这个阿姨表现得很亲近,孩子对父母的安全感就会慢慢折射到这个阿姨身上去,可以跟阿姨聊聊天,拍拍她,跟她有点肢体接触,孩子就会认为父母是信任这个陌生人的。然后在聊天过程中把孩子不经意地带到谈话中。当孩子有回应了,加入聊天时,要马上给肯定他,鼓励他适应这个状况。如果孩子比较怕生,最好就是经常带他出去乱转,看看不同的人,当他熟悉了这些东西的变化后,他对陌生情景的出现就不会象原先那么焦虑了.

培养“情商小高手”的五大技巧

1、不打孩子,要教孩子。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耍赖,哭闹,比如在麦当劳就要吃儿童餐,满地打滚,发飙,因为他认准了反正难堪的是你,看谁怕谁.这个时候不能打他,把他拖走.虽然打他可以很快的解决问题,打孩子这种方法处理的是父母的情绪,不是孩子的情绪.父母觉得很烦,打一下就解决了,不会再烦下去了,父母的情绪就得到解决,但是孩子的情绪完全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哭的死去活来,你非但没有管我,还当众打我。打孩子传达给孩子的信息就是,一,孩子的情绪对父母来说根本不重要,二,父母没有能力跟孩子沟通,所以只能打你。所以打孩子的家长是对全世界郑重宣布,我是个没有能力跟孩子沟通的家长,我只会打人,不会沟通。这样会让孩子长大也会去打人,因为这是他了解的唯一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孩子需要有惩戒,但是这个惩戒不是指对身体上的伤害。 如果孩子犯错误,你可以用高亢的声音去阻止他,因为高亢的声音会让他吓到,他就会把这个事情跟害怕连接起来。接下来把他带到旁边,要开始做规矩了。跟他讲好下次如果还犯同样的错误,就要被处罚了。处罚的方法是带孩子到旁边坐小板凳。小板凳法是对3-6岁孩子最好的管教模式,不打他但是要管他,否则长大要无法无天的。当他再犯错误的时候,不管他怎么哭怎么闹,你也不用跟他动气,用很坚持的态度带他去坐小板凳,放个小板凳给他坐,父母可以带本书在旁边陪他。3岁坐3分钟,6岁坐6分钟,每岁加一分钟。让他坐在那想一想,下次再发生这种事情会不会听妈妈的话。坐完后问他想明白没,他如果说没,那就继续坐下去。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在身体语言上不要让他觉得被遗弃,不要用很凶的态度说给我去那边坐好,你可以说,我陪你去那边坐。 3-6岁的孩子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管教方式,就是让他做决定。当你认为孩子有能力负责任地做选择的时候,他就会做出负责任的选择,他会兴高采烈地去执行他自己的决定。给孩子简单的选择让他去做,你给他的选择都是你能接受的,把2个选择题定好,不管他选哪个,你都说太好了,这是个很好的选择~~

2、不强加感受,让他去感受。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情绪。比如他说学校不好玩,我再也不要去学校了。你不能说学校怎么不好玩,学校很好玩啊,有那么多同学,玩具。。。这说明我们不在乎孩子的感觉,我们觉得你应该感觉我们的感觉,这是在把你对学校的感觉强加在孩子身上。正确的做法是先接纳他的情绪。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可以觉得学校很好玩,孩子也可以觉得学校很难玩~~他为什么一定要跟你一样的感觉,觉得学校好玩?所以你接纳他,他就有机会跟你讲心声,你问他为什么觉得学校不好啊,哪里不好啊。他就会跟你讲,你才有机会根他沟通。你可以问他怎么做 学校才会更好玩呢,你觉得妈妈应该怎么做或者老师怎么做?帮他一起找解决的方法。

3、先回应心情,再处理事情。比如孩子回家手肘上包扎的。你应该先问他,疼伐,是不是不舒服,先关心他的情绪,然后再问他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一看到孩子受伤就很激动的说,这是谁干的,好象马上要找人家去算账一样,把孩子的情绪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这是很不好的处理方法。

4、不激动僵持,要冷静坚持。前面麦当劳里想吃儿童餐的孩子该怎么处理?一个超级有效的方法,叫破唱片法。破唱片就是会重复不停地播同一句话~~坚持播n遍,这就是坚持战的原则。如果孩子在公共场合狂呼乱叫,首先父母要耐着性子,尽量温暖地拥抱着他,跟他有亲密的接触,不要让他觉得被遗弃了,然后让他慢慢地说,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为什么今天一定要吃儿童餐。他因为当时情绪激动,肯定还是几几哇哇地狂叫,那你不要气不要急,跟他说我理解你现在有好多话要说,你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跟妈妈说你为什么要吃儿童餐。他如果继续发飙,你就再播一次,你说你说话说那么快,妈妈听不懂,你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跟妈妈说你为什么要吃儿童餐。就是一直很亲切温暖地对他说,不要因为他发飙就上他的圈套,自己也激动起来。因为他把你气急了,他就得逞了。他知道下次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让你投降。如果孩子还是狂呼乱叫,你就说我理解,你现在很不开心,你的情绪需要处理下,妈妈在旁边等你,你好了告诉妈妈,要很真诚地跟他说。让他在地上滚,让他去表演,你不要生气。他发泄好之后就会听你说话。然后你再让他一个字一个字的告诉妈妈为什么今天一定要吃儿童餐。。。直到他发觉耍赖不会得逞,他就会跟你说,跟你沟通。这个时候你再决定要不要满足他。孩子学到的是,闹没有用,只有用合理的方式才会要到我想要的东西。父母就会教到孩子非常理性的沟通技巧。

5、称赞特质,批评行为。比如说,你称赞孩子很棒,因为他考第一名。那如果他下次没考第一名呢,他就会认为父母会不喜欢他。他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如果在幼儿园他画了一幅画,老师说你是班里画的最好的,那你称赞他,不要说你画得最好,而要称赞他的人格特质,你要看他的画哪好,色彩鲜艳你就说你好会用色彩啊,搭配得真漂亮,称赞他的这些特质。因为人格特质会不变,而且容易重复出现。但是如果称赞他的行为,比如,宝贝好棒,这次考第一,那如果下次没有考第一呢。如果要批评的话,刚好倒过来,批评的是行为,而不是人格特质。比如他如果3加5等于7,做错了,不要说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题你都能做错,你要说,我发觉你做的时候没有仔细想,马上就回答了,这样的话容易粗心给出错误的答案,下次人家问你3加5的时候你可以多想想,然后再回答,好不好?你批评的是行为。比如,我看到你在跟别人抢玩具,推了他一下,人家差点摔倒。千万不要说,你怎么那么暴力啊,这是糟糕的说法。你可以说,你推他,他摔倒的话会很容易受伤,你记得你受伤的时候很难受吗,你的这种行为是不好的行为。讲的是行为,不是这个人,让他的 人和行为分开。这样就不会影响他对自我的看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孩子找回扎实的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不足之处,但是自己也有本事变得一天天更好。

首先要教导孩子,跟他一起学习成长,学习就会造成习惯,习惯就会变成我们的性格,性格就会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培养高情商的孩子,3-6岁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篇:亲子关系的讲座(1)

李子勋

有感朋友们对我的批评和鼓励,我想以后尽量抽时间更新我的博客。我的身体不好,一般希望不被太多的事烦恼!

对网上消息说我认为王朔心理只有18岁的言论感觉不安,发表一个声明也是为了避免麻烦。现在被众多朋友注意到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所以我删去了。 我想把去年的亲子讲座的文字资料陆续登出来,欢迎朋友和同行们的指正!

一、怎样保护孩子

现在做父母,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不像教育了

7、8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那么有经验,其实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有几个关键点要提醒大家注意:我是学家庭治疗的,主要是在临床,掌握一种系统式的家庭治疗,注重的是一种关系。我们常常观察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互动,他们的语言,他们存在的规律是什么。于是我们发现,最重要的不是父母亲跟孩子关系的表面现象如何,而是在表面的互动下的关系层面和他们内在的心理需求。

随便讲一个故事。我的门诊经常会接待这样的孩子:大多是男孩,这些男孩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小时候得过比较重的病,如癫痫或其他病,因而就被高度保护。因为爸爸妈妈会害怕这个孩子受到任何危险,比如小时候孩子得一些流感、肝炎,或其他疾病,这个孩子就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成长了,因为爸爸妈妈必须要过度保护他,不让他遭受任何的危险。

这样的孩子在特殊的保护下,令他们失去了很多能力,虽然他在父母亲的帮助下生活很好、学习很好,可是到了青春期(

15、16岁),都会出现一些麻烦,

这些麻烦就是刚才有一位家长所担心的--跟周围的孩子没法交流,无法得到一种智慧性的情感。于是爸爸妈妈就拼命的帮他补偿,因为他不是去鼓励孩子去承受因长期处于高度保护下失去的应有的发展(如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是更加保护,使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陷入困境。比如这个孩子跟某一个孩子发生争执,妈妈就去找老师谈,出面找对方的家长谈。通过这样的保护,看起来是让这个孩子顺利的小学毕业、初中毕业,可是到高中基本上不行了,因为高中的孩子,你的保护就失效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15岁、16岁、17岁已经社会化了,他们处在夹缝里面,这样的孩子基本上最后都成为精力等等的残疾。小时候为了保护孩子,爸爸妈妈是对的,但是保护到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应该保护,什么事情不能保护?

我们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当前国际潮流来看,家长应从三方面来关心孩子。第一,身体发育。假如这个孩子有疾病,差不多孩子就拥有了某种特权,这个特权就是爸爸妈妈不得不怎么样,这是偏颇的。第二,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包括学习和社会能力、运动能力、音乐与艺术的修养。第三,个性的成长和心理发育的完成。这三个方面其实都是相通的,因为身体的健壮、身体健康的孩子往往心理发展顺利,有病的孩子,因为过度需要帮助,就有补偿关系,这个补偿就使孩子不去发展种种能力。

前天我看到一个孩子,已经30余岁了,一直不能够很好的生活,从17岁开始就一直在看心理医生、吃药,有各种各样的病。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这个孩子不在他妈妈身边,而是在一个陌生人身边的时候,他挺正常的,他可以跟

很多人交谈,他可以买他的书,可以和别人讨价还价。但是只要他妈妈在身边时,他就是一个病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病人,而且露出了很呆傻的笑容。所以,孩子的问题也是母亲的共病,这个病由母亲构成,如果妈妈不在他身边,这个病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母亲和孩子形成的共病关系,这个病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他妈妈病得比孩子还重。实际上妈妈替代了孩子的社会功能,她在完成孩子的社会功能。当孩子要和社会接触的时候,他首先要支配他妈妈去做,强迫他妈妈去给医生打电话,让妈妈去跟医生商量需要的事情,总是他母亲去陪他看病,把药买回来,这个孩子可以随意的不吃,实际上妈妈就成了孩子的一种功能。但是如果妈妈继续愿意扮演这个功能,孩子永远不会好。

二,给孩子足够的信息刺激

父母应该具有对孩子心理智力成长阶段和需要的认识,照料孩子的时候内心要知道那些是重要的。现在很多父母希望尽善尽美孩子的教育,看很多书,听很多专家的课,希望找到一个好的教育方法,或者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实际上没有。因为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的心智在发展阶段会出现明显的差异。现在有这样一些观点,一,认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色,你不可能用一致性的教育把他教育好,也就是说对别人有益的经验对你的孩子不一定就好。你必须用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孩子并愿意伴随着他长大。第二,科学研究过智力早熟的孩子往往成年后都不聪明,正如生长缓慢的树成长的时间长,长得也高大一样。儿童智力需要一个缓慢的对环境的自适应过程,很多家庭心急火燎的帮助孩子拔高语言的读写算能力,小时候是可凸现出自己孩子的优势,但这是一种伪智

力,是父母的智慧被叠加的结果。智力成长也跟建筑一样,地基的结石不仅仅看水泥多少,还要看你混合的基质。研究证明,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在没有学习母语时,是敏锐和自由的。一旦学会母语,开始有母语思维,很多感知能力就退化了,孩子感知的世界被大大缩水。

那么,心理学把人的自我看成是文化内化的结果,或是信息堆砌的结果。在混沌理论问世以后,怎么让孩子的心智发展得好,就需要采用刺激或者是扰动技术。父母不知道孩子的智力怎样,有那些天赋的能力,当然孩子也不知道。而每种天赋都有一个合适的神经发展敏感期,这些敏感具有一种节律性,小的时候适当的信息刺激可以使这种神经通路诞生。比如弹钢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弹钢琴弹到九级,其实他早已经不想弹了,恨不得把钢琴砸了。现在认为,刺激达成就可以了,以后孩子会自己做选择。小时候我们让他在运动方面、艺术方面,音乐戏剧,手工雕塑,知识语言方面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点到为止。如果他有某个天赋才能,五岁前适当的接触可以确保少年或青年兴趣和才能的再现,出现优于他人的发展。

这里介绍一个名词,即初始条件,初始条件不一样的孩子,未来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孩子在农村,在一个完全消息闭塞的地方,他10岁以后来到城市,他想成为一个艺术家、音乐家恐怕就不行了,但是要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是可以的,因为那个资本在农村也可以得到,智力是足够的。但是对艺术,对政治氛围,对文化的刺激就比较少。如果他在10岁前没有受到足够相关的刺激,他成年后要

发展,不管他怎么刻苦,永远会比同样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要慢,发展的成就水平也要低。

孩子得智力需要全方位发展,在十岁以前片面的强调一种能力,可能得到的优势远比失去的少得多。父母要把成长的选择还给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他打好方方面面的基础,而非得一而舍其它,这就尽到了父母的职责。考虑到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故意放慢对孩子的语言教育,语言的刺激和学习让孩子在沟通交流上快速获益,这会让他对其它的信息理解能力变弱,同样人类的语言会附带着思维逻辑和价值系统,也会束缚孩子对自在世界的感觉。双语教育(如中、英)并行可以对孩子敏感到语言系统对认知功能的限制,当然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成长期,鼓励孩子用音乐、形体、图画、自然形色、直觉、想象(非语言的,内在享受般的,不指向与人交流的方式)来表达对世界和生命的知觉,可以帮助孩子维持高速的智力与心理成长!

第三篇:亲子教育知识讲座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一)——父母也是人

凡是人都有感觉,当个称职的父母并非丢弃人性,您仍可以对孩子表达您的好恶,更不用假装去接受孩子的行为。或许孩子比较喜欢各种行为都被接受,但只要父母能坦诚的告诉孩子拒绝的原因(当然,父母应先思索是否是因自己的情绪因素而拒绝孩子),渐渐地,他们必也能接受被拒绝的事实。此外,孩子会因父母的爱及坦诚而喜欢和父母维持亲密关系。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二)——让孩子愿意吐露心声

常听很多父母说孩子有很多事都不愿告诉他们,其实是孩子知道有些话即使和父母说了也是白说。父母平时常说的话经常蕴藏着对孩子的看法,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描绘出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样了。例如,隔壁的阿明又用功又听话,你也多学学他。在孩子听来,父母这段话的背后意义是:指责孩子不用功、不听话,比隔壁的阿明差,代表失望。久了,孩子便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是不好的,无形中丧失了自信也拉远了和父母的距离。或者,你也可以敞开心胸鼓励孩子说话,并且主动倾听,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不加入自己的

分析、意见、批评,自然流露出接纳孩子,信任孩子,孩子也会因此学会接纳自己,养成自信,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人。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三)——父母多学习表达感觉父母也会有感到沮丧、难过、喜悦、兴奋、疲惫、懊恼的时候,此时,亦可以将感受清楚、真实的传达给孩子了解。例如,当父母因疲倦不想和孩子玩时,可以表达“我累了,我想休息”而非将矛头指向孩子:你很烦!我相信一般父母不容易对孩子表达感觉大部分原因是认为表达感觉是暴露弱点,担心父母权威被拿掉,其实,孩子会学习父母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觉,进而学习体谅父母。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四)——亲子间的双赢

亲子间常会遇到一些状况,父母想要的结果和孩子的不一样,例如,假日孩子希望和同学去看电影,而父母认为孩子应为外婆祝寿,如果双方都认为对方不会让步,就更会坚持自己的决定,如果双方相信亲子间可以坦诚沟通,没有预设立场,则此时更能发挥脑力激荡,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经过双方慎重的评估,最后决定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没有人会被牺牲。所以,办法可能是:孩子先寄张卡片请父母带给外婆,再和同学去看电影,下次假日再优先回去

看外婆;也可能是:孩子打电话向同学延期,先陪父母回外婆家,下次则由父母一并请同学去看电影……,只要诚心,为彼此着想,相信结果双方都会满意。

如何当个效能父母(之五)——父母愿意改变吗?1你能接纳自己吗?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求能多增加成就感的途径,通常接纳自己也较能接纳孩子。

2孩子是谁的?您是否视孩子为独立个体,或是您的产品,孩子的表现要符合您的期待吗?

3您真的喜欢孩子吗?重视运动的父母,可能不太喜欢缺乏运动兴趣的儿子、醉心音乐的父母可能对缺乏音乐细胞的孩子感到失望,您呢?

4难道只有您的价值观是对的?越是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及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便越易倾向于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及信念,如果父母的价值体系和信念约有弹性则较易于接受下一代的价值观。

请抓住与孩子沟通的好时机

我们曾对父母亲做一问卷调查,统计出来发现,父母亲都认同吃饭时候气氛愉快是很重要的,父母亲认为吃饭是沟

通的好时机,但实际上去观察了解,却发现并不如此……现代家庭吃饭的情形是:吃早餐时匆匆各自吃早饭,全家人相聚最好时间就是晚餐时刻了。然而,我们发现情况可能是一)一边吃饭,一边捧着饭碗在电视机前,根本没有时机可以沟通;二)把吃饭时间当作机会教育,一上桌就“筷子拿好”、“考试快到了,上次考的不太好哦?这次要好好努力!”三)当孩子说“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妈妈打断:“闭嘴,我告诉你多少次了,吃饭时不能讲话,你知道不知道!”……

吃完晚饭后也可以是一个沟通的快乐时光,但情况可能是很多妈妈却认为是痛苦时光来临:碗筷没洗、饭桌没整理、衣服要洗、房间要整理、孩子功课需要照理,累死了……晚上睡觉前也可以是沟通的好时光,但情况可能是到了规定时间,要求孩子就进房间,躺在床上,睡不睡、闭不闭眼则不管……

通知

各社区:

根据市区有关精神,为了更好的做好辖区0-3岁早期教育工作,办事处计生科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现定于5月12日下午2点钟,联合怡园妇幼中心在室外开展《亲子教育知识讲座》,请各社区认真组织家长带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教育知识讲座和现场的亲子互动游戏

2012年5月10日

第四篇:亲子关系讲座宣传资料

一、亲子关系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

亲子关系乃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子女出生以后,要依赖父母来养育,要依靠父母,其关系以上下之“纵向关系”开始,随着子女的成长,亲子关系逐渐变成“横关系”,而当父母年老衰退时,这种关系又变成反的“纵关系”,即由子女来照顾衰老的父母。

二、学生与父母相处主要有那些矛盾?

由于学生处在一个最不稳定的过渡期,很多家长的痛苦,亲子的麻烦会出现在这个时间。学生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依赖减少,反抗性情绪增加。加上常在学校,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虽然很想和父母好好相处,但每次回家和父母总免不了发生争执。这段时期学生与父母的主要矛盾有:

1、学业上的矛盾

2、对待感情(如早恋)方面的矛盾

3、对待兴趣爱好(如电脑、游戏)方面的矛盾

4、交友方面(父母干涉孩子的交友圈等)

5、父母不够尊重孩子的隐私

三、本次讲座的目的是?

1、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2、态度、情感目标:让学生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愿意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的积极态度。

3、问题解决目标: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学生怎样正确地与父母相处?

1、通过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了解自身及父母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状况,有助于理解亲子双方发生冲突的原因。

2、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3、通过与父母适当地沟通来减少不必要的分歧,增进与父母的情感。爱和不满,要告诉她,她才能知道。

4、与父母说话,或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提什么要求,态度一定要尊重诚恳。只有尊重父母才能更好地理解父母。

第五篇:中学生亲子关系讲座

让家成为一个温暖的小窝

――充满温暖和关爱

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烈日当头,天热,很容易犯困,我先和大家做一个放松活动,人精神了,听讲座的效果会更好。

大家闭上眼睛,按照我的指引,做一个深呼吸,慢慢吸气,吸得越多越好,好,再慢慢的呼气,把心里的浊气和坏情绪都吐出来,慢慢地吸,慢慢地呼。慢慢地吸,慢慢地呼。下边,想象这样一个景象,想的越逼真你就会感到越舒服,效果越好。

想象自己来到了一个小岛,只有你自己,抬头看看天,天很高,很蓝;眼睛慢慢的往下移动,你看到远处的海水湛蓝,一望无际;把视线慢慢拉近,看到近处的沙滩金黄色,很细,很软,赤着脚走在上边,你感到很凉爽,舒服极了。你不由得躺了下来,你感觉从头到脚越来越凉爽了,所有的热气都没有了。你感到非常放松,非常舒服,非常凉爽。好,躺一分钟,我喊睁开眼睛,大家慢慢醒过来,大家会感到身心舒畅。好,一二三,大家睁开眼。 大家是不是感觉凉爽、精神多了。

好,下边,开始讲我们今天的主题,如何搞好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叫的亲子关系。现在,大多数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所以这一个孩子承担了过去很多个孩子承担的希望和寄托,所以感觉很累。不是身体的疲劳,而是心累(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啊)。 每个家庭中子女的教育与成长已经成为核心的话题。家庭中的亲子教育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的形成。亲子教育在孩子今后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家长很少有是心理咨询师的,是不是,对科学的心理学知识懂得的少。结果运用了些不正确的办法来处理亲子间的事情,给亲子关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

亲子关系不协调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情绪;一个是行为,包括说话,这是言语行为。

先从情绪谈起,如果回家爸爸妈妈脸色不好或者怒气冲天,和父母的关系自然亲近不了。为什么呢,因为人喜欢正面的也就是积极的情绪。比如我们祝福人家,都是怎么说啊,是不是说祝你快乐,祝你爽歪歪,祝你天天娃哈哈,祝你心清气爽对不对。有没有那个说我要祝你伤心的、祝郁闷的、祝你上火。为啥呢,因为积极的情绪带给人的是活力,坏情绪没这功能,而人活着就需要活力,好比汽车对汽油的需求。

另一个就是行为,父母常常唠叨;不信任自己,偷看自己日记了,天天想在每件事上控制管束自己;动不动就拿别人和自己比;动不动就训斥一通;更有甚至,做得不够好,被老爸拳打脚踢。同学们有没有这种经历啊。

追根溯源,方能标本兼治。那我们先分析一下为何会有这两方面的表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能满足父母的需要。当然这些需要里,有一些是不合理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有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或者说需要未能满足――动机――行为。打个比方,今中午你没吃饭,肚子饿了,这就是未满足的需要,那就会产生去买饭或者做饭的动机,也就是想法,在这些想法

的引导下,会产生相应的行为,去买饭、到饭店吃或者做饭。如果爸爸妈妈对自己有需要,在这里会表现为一种要求,要求考多少分,要求表现的那个谁一样多才多艺,懂事,之类的。

如果这个心理活动在动机的层面上停住了,只是有买饭的想法,而不去买,那就因为肚子饿而产生的坏情绪,发怒,自怨自艾,迁移怒火,这种情绪也会伴着行为出现。动机促使行动产生了,而行动又失败了的话,比如没买到,饭店关门了,也会表现出上述的种种情绪和行为困扰。

大家看,不管是那种负面影响,都是因为合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缘故。在这里为何要在满足前边加个定语:合理呢。因为,如果你想午饭吃恐龙肉或者东北虎肉的话,估计不好满足。所以需要首先要合理,也就是要求的事情是合理的,可行的,这才有满足的可能。如果天下父母都要孩子成为朗朗,姚明等人,这个需要就是不合理的。

咱们今天讲的亲子关系,也是这样。亲子协调的,是因为得到了合理满足,所以身心舒畅。没有得到满足的,便会产生很多的负面的困扰,表现为亲子关系紧张、淡漠、对抗、甚至解除亲子关系,老子不认儿子了或者儿子不认老子了,都是。

在这,我先给大家讲一下四个关键期,每个人成长有四个心理发展期。听完这个,你就觉得父母实际上是很需要你从现在开始去照顾的。

第一是两岁以前,是依恋期。这时候,父母就是自己的天,是自己的神。

第二个阶段是分离期,分离期主要在2-5岁期间完成,5岁前后孩子的分离期,就是孩子开始把兴趣从家庭转向了社会、幼儿园。前面的依恋期老黏在一起,到这里,孩子独立的本领大涨,期望能自己做些事情了。和父母的关系变为引导和被引导者。

第三阶段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第三个重要的心理发展期,在青春期中人们形成的审美观、爱好、价值观、友情,这些都是在青春期阶段形成的。青春期一般是指

13、14岁-

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青春期基本决定了人一生的情绪、爱好、价值。青春期之后有5-6年的青春后期,从心理学来讲是一个最不稳定时期,我们经常把这个阶段称为过渡期,因为很多青少年犯的错误都是在这段时间出现,这段时间青春期刚过,青春期时没有完全的形成自我接纳和认同,而成年期还没有到,这段时间就是一个过渡期。很多家长的痛苦,亲子的麻烦会出现在这个时间,包括出现网络依赖的孩子在这段时间很难改变。他年龄小时可以改变,在孩子13-14岁,家长只要改变一些方法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可以影响孩子改正过来,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很难和家庭交流和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时候,父母的形象一泻千里,这时候的和父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所以很多人在这个时候开始和父母激烈的冲突,实际上因为感到父母管得太多,想通过这种战争的方式,重新划定地盘。

第四个阶段是成年期,18-25岁是一个人形成他的社会责任感、信仰、包括他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工作,娶什么太太、嫁什么男人等,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形成了。

而在脑发育方面,又有如下的特点。

七岁后左脑开始发育,所以这时候才让你上学,学习数学等逻辑方面的知识。俗话说:七岁八岁狗也嫌,因为这个时候体力不错了,但还不太懂事,所以会做很多让爸爸妈妈觉得不好接受的事情。

15岁以后是左脑的高速发展期,这时每个人都喜欢模型,喜欢推理,这时候孩子学数学变得非常轻松,对数学、物理学非常轻松,为什么在中学有物理学,因为我们的学科是以

心智发展等级来设计的。

16岁以后是左右脑平稳的发展期,这个发展期很缓慢,16岁以后人类的智力结构差不多完成了。就走下坡路了。

咱们心理学上有句话,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因为人大脑从17岁左右,开始走下坡路,父母3/4的脑细胞是不活动的,而你们不是,每个细胞都跃跃欲试,充满青春活力。从这方面讲,你们的反应能力、速度比父母要优秀的多。因此,在这个方面深刻的怜悯父母,要多体贴父母,让着父母点,好比你一岁时不能走路,父母就抱着你走一样,父母老了,你也要好好照顾他们。但在社会经验上呢,不行。所以呢,要没事找事,多体验,多学习,这样离超越父母就不远了,也就又一次完成了人类的进化

下边讲几个具体方法,这些方法的宗旨是,满足彼此合理的需要,让各自的身心愉悦。第一,将父母对自己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改变成合理的你们能做到的,你们可以和父母做客观的沟通来达到,也可以寻求专职心理咨询师;另一个就是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父母的合理的需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亲子关系就能够达成和谐了。从你们角度能做到的,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有:

一、 做个有用的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对爸爸,妈妈、同学、朋友有用,有

相当的价值。你就是个重要角色,重要人物了。这样,父母的一个合理的需要

就得到满足了这样,对你微笑就多了,亲子关系就好了。

二、 灵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就

好比遇到不同语言国家的人时,你要用不同的外语和别人交流。否则,岂不对

牛弹琴。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如果你的爸爸妈妈是慢性子的,你就可以

粘一点,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相处了。急性子的呢,你要作出调整,否则,节

奏不合拍,就出现混乱了。满足爸爸妈妈各自的不同的合理的要求,亲子关系

就会是和谐的。

三、 要学会没事找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心理学已有的研究证明,最好的学习方式

是体验式学习,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体验了一遍,学过一遍之后,基本就深深

的刻印到身上了,想忘也忘不掉。而且,随着这种知识的增多,你就变得更成

熟和富有创造性了。同时,在做事的过程中,你才能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

才能让自己获得茁壮的心智成长。然后,你就有更多的能力让父母的需要得到

满足。你表现的很棒,父母还有什么动力怀疑你,唠叨你,控制你呢。

四、 要知道屁股指挥大脑的道理。这个屁股,不是生理意义上那个,而是心理学上

讲的社会角色,比如你们在学校是中学生,在家里是女儿或者儿子,在同学关

系中是同伴是朋友。你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扮演规则,这个要搞懂了。

知道自己的角色了,并按照自己的角色做事,那你的这个角色扮演就是成功的,

否则,就会惹出麻烦。亲子关系中的角色扮演也是如此。不能用孩子的角色来

和老师相处,不信你问你们班主任一月要五百块钱花,看看他给你不。在家里,

你可以撒娇,发脾气,但你要向班主任撒娇试试看。

五、 学会使用剥离法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因为,人无完人,做一件事情也很难做

到完美。猴子再漂亮,也有一个红红的屁股。那怎么办呢?欣赏猴子的灵性和

皮毛的赏心悦目,足矣了,屁股么,不是主要看点。用剥离法,将事物好的方

面,自己乐于接纳的留下,不好的那些内容,当作是碎片,一口气吹掉,或者干脆忽略掉。这样,你满眼里看到的都是积极的,美好的,你的情绪自然好,心理自然健康,亲子关系自然也就如鱼得水。我们善于从周围的人和事里汲取积极的成长的元素的话,我们就会成长的更快,更好。如果老是从人和事里边汲取消极的元素的话,生活会很郁闷,是成长的一大阻碍。不妨从今下午开始,用剥离法重新看待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试试效果如何。

上边讲到的几个方法,大家可以多用多练,否则,再好的拳谱,不勤学苦练的话,也只能是花拳绣腿,用的真事上就不好使了。

将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些观念回家和父母讲讲,以后有机会给你们的父母也做讲座,让他们能够理解你们,更好的关心爱护你们,共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我也希望能够和同学们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活到老学到老。

谢谢大家。

提问时间。

李献友

2009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诗歌意蕴范文下一篇:热血教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