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竿”何以“见影”——浅谈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2022-09-10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开端, 而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然而, 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往往偏重于“问题解决”过程本身的探索, 忽视对学生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 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教师的努力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只是流于形式, 停留于表面。

笔者寻求以“探索活动课”为突破, 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从“不想问, 无疑可问”到“主动问、有疑必问”的转变, 在笔者这些策略的影响下, 学生的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也能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1 策略一:首尾呼应法——以“课题”为中心的核心式提问

教材中的课题、标题等, 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此,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所要学习的课题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所谓“首尾呼应法”正是笔者提出的以“课题”为中心, 开门见山, 在课的开始直击课题, 提出与课题有关的问题, 并在课的结尾阶段, 再击课题, 拓展课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 形成以“课题”为中心的核心式提问策略。

例如《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 在教学认识了内角与内角和后, 直接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并提问:“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看到这个学习内容, 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以下是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1) 三角形有内角和, 那么它们有外角和吗? (2) 刚才我们研究的4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 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 (3) 我在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固定吗?是否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 (4) 为什么要求三角形的内角和呢?学了它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5) 大三角形内角和就大, 小三角形内角和就小吗?

……

在课的总结环节, 教师也非常注重学生对新问题的提出, 教师抛砖引玉:“在探究了三角形内角和之后, 你们有没有由此想到其他图形的内角和呢?”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提出:“我们能不能从长方形、正方形这种特殊的四边形的内角和出发, 来证明一般的四边形内角和都是360°呢?”;“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能证明的话, 五边形、六边形、七边的内角和是不是也能证明呢?”……

2 策略二:前后矛盾法——以“矛盾”为中心的针对性提问

产生疑问, 激发矛盾是思维的开端, 也是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大胆迎新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矛盾, 让学生产生疑问, 大胆质疑、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前后矛盾法”正是教师在新旧知识的前后矛盾冲突之中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矛盾”中生问, 在“矛盾”中为生奇, 激发学生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 从而提高学生提问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例如在《探索活动:3的倍数特征》教学中, 教师有意复习了前一课“2、5的倍数特征”, “那么3的倍数呢, 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受前面知识的负迁移, 提出:“是不是个位上是3、6、9的数?”很快学生便发现前后的矛盾, 马上提出质疑“不对, 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和十位上的数字有没有关系?”同样也很快被推翻, “那是不是和每个数位的数字都有关?”“假如和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 又会是怎么样的关系呢?”学生进一步探究验证……

3 策略三:新旧对比法——以“对比”为中心的突破式提问

数学不仅充满着矛盾, 也充满着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和制造这些联系, 运用知识的新旧对比, 正反迁移, 把学生带进新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对比”中生“疑”, 在“疑”中生“问”, 在“问”中寻求“突破”。

例如在教学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有意的将分数与除法联系起来, 让学生将分数转化成除法算式:3/4=3÷4;6/8=6÷8;9/12=9÷12;30/40=30÷40;……学生在观察这些除法算式时, 很快便联想到了商不变的规律, 此时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新的疑问:“除法的商不变规律, 能不能用到分数当中来?”“除法的商不变规律和分数有怎样的联系?”“我们如果也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分数的大小是不是不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4 策略四:正反猜想法——以“验证”为中心的猜想式提问

猜想是数学思维的一部分, 它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他们不断探索验证。所谓“正反猜想法”正是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数学材料或知识经验, 从正反两个方面做出符合一定规律或事实的推测性猜想, 并以“验证”为中心, 在验证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完善自己的猜想, 最终发现规律。

例如在《探索与发现:商不变规律》的教学中, 教师直接出示了24÷6=4请学生也写出一些商是“4”的除法算式, 教师有意识的围绕24÷6=4进行了板书:8÷2=4、12÷3=4、24÷6=4、36÷9=4、48÷12=4、80÷20=4、800÷200=4……教师提出“观察这些商都是4的算式有什么特点?”生:“被除数和除数都发生了变化, 商却不变。”生1:“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 商没变?”“到底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2:“是不是被除数和除数加上一个数, 商不变?”笔者并没有对学生的这一想法给予否定, 而是将这一结论板书在黑板上, 并引导“还有其它不同的猜想吗?”生3认为:“被除数和除数乘以个数, 商不变。”生4认为:“被除数和除数除以一个数, 商不变。”生5则认为:“既然可以加一个数, 可以乘一个数, 也可以除以一个数, 那是不是减去一个数, 商也不变呢?”于是, 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 整理成如下的板书:

在除法算式里, 被除数和除数都一个数, 商不变并在边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随后学生选择其一种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猜想进行验证……

综上所述, 笔者所提出的策略仅仅是以“探索活动课”为突破, 在具体的探索活动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提问意识与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可能还会有策略五、策略六、策略七……但正所谓“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无论是“探索活动”领域的教学, 还是概念教学、计算教学、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教学, 学生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的培养只要“得法”, 相信“立竿”之后定能“见影”!

摘要:笔者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 寻求以“探索活动课”为突破, 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 努力探索总结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如“首尾呼应法”、“前后矛盾法”、“新旧对比法”、“正反猜想法”等引导学生从“不想问, 无疑可问”到“主动问、有疑必问”的转变, 努力让学生的提问意识与提问能力也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关键词:提问意识,提问能力,可行性策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质量控制因素分析下一篇:浅谈园林绿化与园林病虫害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