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作业改革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致

2023-02-13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 也是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作业以书面形式为主, 方式单一, 强调死记硬背、重复模仿和机械训练,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培养, 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低。因此, 进行作业改革,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致是教育形式所需。

1 丰富作业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的设计如果能做到内容新颖, 形式多样, 一定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业的兴趣, 提高作业的效果。

1.1 关注生活, 设计实践型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用性。其中也包括作业的设计。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 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 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学习《千克和克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是教学的重点。笔者是这样设计作业的:找找家里用的、超市里卖的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 拿起来掂一掂;估一估一个鸡蛋大约有多少克, 称一称, 看看你估计得准吗?再如:学习完《元、角、分和小数》后, 我这样设计作业:到超市去逛逛, 认真观察货价上的价格标签, 选择你喜欢的十种商品的价格, 抄下来, 读一读, 想想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第二天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学生在活动中, 不但巩固了小数的读写法, 而且更加深入理解小数和元、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中, 学生不用动笔, 轻轻松松就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 大大提高了写作业的积极性。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逐渐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做学习数学的有心人, 通过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中潜藏的数学知识, 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1.2 关注教材, 设计趣味型作业

新教材设计了“数学故事”、“你知道吗”等小栏目, 目的是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 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激发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如《圆的周长》这部分知识点后面相应介绍了《祖冲之和圆周率》。生学习完这部分知识后, 对“祖冲之”的景仰之情被初步激发了出来。但是笔者觉得这“情”激得还远远不够, 应该激发出学生爱数学、爱祖国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于是,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通过互联网查阅与圆周率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 了解古人在这一知识上的付出和收获, 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 以数学手抄报、数学日记的形式在班级中展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了求知路上的艰辛和快乐, 激发出了热爱科学的精神。

1.3 关注家庭, 设计互动型作业

让孩子爱上写作业不仅是老师的义务, 也是家长的职责, 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一些简单的计算或数学游戏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互动完成,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在一年级学生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 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后, 让自己的父母长辈出10道得数在100以内的计算题, 由你完成, 做完后请他们给你批阅。在“家长考孩子”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了完成作业的乐趣。作业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枯燥的演算, 而是沟通交流的平台, 是培养亲密感情的良好契机。在游戏互动中, 家长也能趁机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 适时辅导孩子的功课, 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增进了和父母长辈的感情, 体会到了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 一定会爱上写作业的。

1.4 关注合作, 设计探究型作业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 被广泛应用于传授新知的环节中, 却较少在作业的布置环节中被采用。其实, 学生的课外作业的完成也可以适当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例如在高年级学生学习完《统计图表》后, 笔者这样设计作业:小组合作, 选择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 将调查到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 在班级中展示。小组合作的过程其实是小组成员共同参与、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和谐发展的过程。学生边合作, 边学习, 写作业不再孤单, 作业完的成质量和效率都特别高。

1.5 关注差异, 设计开放型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业水平的差异, 立足学生的实际, 充分调动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参与作业的积极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都能积极思考, 都能体验到求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单元后, 学生对形式单一、反复操练的口算练习早就已经厌烦了, 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甚至不屑参与一些简单的计算。针对这样的现象,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开放型的习题, 作为学生的家庭作业: () + () =100, 82- () = () , () -40= () , () +12= () , 65- () >7等。第二天, 当学生把自己的答案交上来后, 笔者发现填法多样, 答案比笔者预想的要多得多, 很多学生都超量完成了作业。可以想象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情绪是多么地高涨。他们敢于标新立异, 创造的灵感不时涌现。有些爱动脑筋的学生还发现了规律, 并能够有序地进行思考。开放性的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平台。在创新开放型的作业中, 学生必须积极探索并利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思维能力得到了有力的锻炼。

2 改革评价方式, 提高参与兴致

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 否则, 教学的结果势必将造成学生跟着教师转的掌握方式。”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作业评价和学生参与修改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 作业的评价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 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修正的过程。

2.1 丰富激励手段

传统作业评价, 通常都是对的打“√”, 错的打“×”, 体现和注重的是教师对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的是对学生作业过程的评价。真正有效的的评价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对作业结果对错的判断, 更多的应该关注学生解题思路、解题能力、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等学习品质。因此, 在作业批改中, 应该丰富评价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作业积极性。

(1) 鼓励性的评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学生的作业。如:对于书写工整规范的同学, 可以写上“你的字真漂亮”, “你的作业本很整洁”等评语,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对于解题方法有创意的学生, 写上“你的解题方法真好”、“你是个爱动脑筋脑筋的孩子”等评语, 肯定他们成绩, 鼓励继续努力;对于学生做错的题目, 针对错因, 在旁边写上“再检查一遍, 你一定能自己发现错误”、“你的格式对了吗”、“请看清题目要求”等批语, 让学生主动按评语的提示去改正。对那些能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主动进行订正的学生, 老师应该提出表扬。

(2) 激励性的符号。对于有进步的学生、优秀的学生, 可以在其作业后面画上些激励性的符号。如:小红花、小红旗、小五角星、笑脸等, 别看这些符号简简单单, 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参与作业的积极性。

2.2 改变评价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也应该体现在作业的评价方面。传统的作业评价中, 教师是绝对的权威, 主宰评价的全过程, 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长此以往, 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改作业是老师的事, 跟咱关系不大。”因此应该改变作业的评价主体, 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

(1) 师生共同批改。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作业中的“问题”题目, 有目的性地选择个别或几个学生共同批改, 让学生看一看其他优秀作业, 再看一看自己的作业, 差别在哪里?学生在参与中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辨析能力。

(2) 学生互改。对于一些基础知识, 简单的练习, 教师可按“好、中、差”搭配,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组长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进行批改, 批改完毕后统一交回给老师, 再由老师检查核定。

(3) 学生自己批改。首先由教师对作业进行整体分析, 交待批改要求, 再由学生独立批改自己的作业。批改后交回教师检查评定。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积极探索探索作业的改革之路, 勇于实践, 让作业发挥最大的作用。肖川博士有句话说得好:“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当孩子接到老师布置作业时象接到礼物一样, 把完成作业的过程当成是一次愉快的数学之旅, 那何愁学生不爱上写作业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论文下一篇:国有企业防止青年人才流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