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2022-08-27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第三单元复习课导学2

第三单元复习课导学案(教师用)

日期:2012.10.18

复习目标:1.积累本单元短语,会正确默写

2.知道本单元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表现人物美好

心灵。

3.能有感情地朗诵精彩语段。

4.会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描述身边让你感动的人和事。 复习流程:

第一个环节:词语盘点(5分钟)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积累了这些短语:

2.小组交流展示

3.教师以幻灯片出示一些短语齐读,然后让每一组尾号同学黑板上默

写。其他在默写本上默写。

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汹涌澎湃刻骨铭心

流连忘返蹑手蹑脚尽心尽力无所不知

3.默写完尾号互改,其他对改。课代表计分

第二个环节:精彩语段回顾(10分钟)

本组几篇课文对环境和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都有细致刻画,请各找一处最使你感动的精彩语段写下来。

2.以小组为单位,请把你认为使你感动的精彩语段,选择一处在小组

内以感情朗读的形式展示。

3.前四组二号同学选不同的角度朗读精彩语段。

4.齐诵这些同学选择的语段。

第三环节:升华主题,掌握表达方法(10分钟)

回顾课文完成填空。

一、独立完成

1.《穷人》一课是---------国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作者采用---------等描写手法,为我们刻画了桑娜和渔夫-----感人形象。

2.《别饿坏了那匹马》,作者采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赞扬了残疾青年------------------------的美德。

3.《唯一的听众》课文围绕我---------------------的变化和老妇人--------的变化两条线索展开,赞扬了老教授---------的美德。

4.《用心灵去倾听》作者抓住苏珊的-------------------的描写,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赞美了苏珊------------------的美德。

二、小组交流

三、5----8组一号同学每人展示一题。1----4组一号评价。课代表计分 第四环节:能力迁移,讲述身边感人故事(16分钟)

1、生活中处处有真情,我们曾播撒爱的种子,我们也曾沐浴爱的阳光。你肯定也经历过一些让你感动的瞬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把

我们写的关于爱的故事读给成员听,并选出一名最好的在班里展示。

2、优秀作品展示,自由评价。

第五个环节:歌曲欣赏《世界很小是个家庭》。(3分钟) • 接受我的关怀

期待你的笑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持

走进我的视野

从此不再陌生

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告诉你一个发现

你和我都会感动

世界很小

是个家庭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课

教案

申晓州

一、导课

各位同学,大家先看这四幅图片,这都是什么?(秦始皇陵、秦陵地宫想象图、长城、兵马俑)你会联想到谁?-----秦始皇。再看这四幅图片,又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图、丝绸之路图、霍去病墓、董仲舒像)你又会想到谁?-----汉武帝。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三单元“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复习课

第10课、11课我们在期中考试时已经复习过,这节课我们再系统的看一下。

1、战国七雄都有谁?(齐楚燕韩赵魏秦)那么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喊赵薇去演戏)。什么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看政治上: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设郡、县。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以后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再看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它的意义(有利于国家统一;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

思想上: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民族关系: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同学们看万里长城图片: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匈奴,安定北疆。南修灵渠(开发东南、岭南·加强中原和岭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看这个灵渠的图片,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那么,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2.为经济恢复发展、人民安定生活提供了条件。3.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么问:(秦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是一样的。

紧接着咱们来看------大一统的汉朝。(什么是大一统?)就是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军事 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具体看看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叫“推恩令”

谁的建议(主父偃)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儒家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文化教育上:在长安设立太学(古代最高学府)

经济上: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五铢钱)

第13课

军事上: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北部边境得到安宁,有利于中原文明的发展)

第14课 对外交往: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第15课

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

1、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2、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看西汉的疆域图: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再看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再经今新疆境内到西亚,再由西亚到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影响:1.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2.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3.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为什么?

 经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  文化之路: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

 科技交流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等重大发明沿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

评价一下汉武帝:评价人物要把握这三个原则:实事求是、一分为

二、特定环境。同时要注意称谓+事迹+影响。大家试一下„„(汉武帝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措施略;他统治期间,大一统的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三、课堂检测

咱们来一个竞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现场计分,输的组负责打扫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回答对的加1分,回答错误的扣2分。会的你就站起来,以站起来的先后顺序作答。 规则明白了吧,好,准备„„

1、这个作为4个小问题,关于政治方面的,会的就站起来„„

政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削弱诸侯国王国的势力、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铸币盐铁官营、都有统一货币的措施

思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文化专制;但对待儒家学说态度相反;结果不同

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对匈奴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维护北部边疆的安定

2、(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3)材料一中为了统一人民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的目的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3、(1)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巩固边疆(2)西域都护的设置。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4、秦朝

蔡伦

古代希腊

5、秦朝

小篆

圆形方孔钱

6、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度

西汉

汉武帝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7、西汉、汉朝西域都护、丝绸之路

8、B.秦始皇“焚书坑儒”

9、B、小篆

10、A.①②

11、A.分封制

12、D.焚书坑儒

13、A.秦---→西汉

14、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15、C、公元前三世纪前期

16、A.①②③

17、D.削弱诸侯国力量

18、C.儒家思想

19、C.稳固大一统局面

20、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21、A.张骞通西域

22、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

23、B.西汉的长安

24、A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5、A.废除丞相

26、B、统一货币

27、A.推行郡县制

28、C、一统江山是秦朝

29、 D.②③④ 30、D.秦、汉巩固统一国家的措施

31、D.统一度量衡

32、D.儒家思想问题

33、B.张骞通西域

34、C、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

35、A.汉通西域

四、小结。

第三单元是这册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同学们在课下不要放松,要继续努力背诵。

第三篇: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字词听写题:戳chuō穿

臆yì断

惊愕è门枢shū嗣sì后

笃dǔ信

臆度duó充沛pèi

分泌mì

并蒂dì

花卉huì

灼伤zhuó

褪tuì色

飞甍méng啁zhōu啾jiū

翌yì日

宽宥yòu

彗huì星

窒zhì息

器皿mǐn箬篷péng

睥pì睨nì

连亘gèn

毋wú宁

阐chǎn释

泄气

隧道光怪陆离

海市蜃楼

优柔寡断

单枪匹马

渴不可耐

欢天喜地汪洋万顷

饶有兴味

夸夸其谈

迥然不同

随心所欲

兴致勃勃聊以自娱

一语双关

人烟市肆

历历在目

万紫千红

人迹罕至文言文理解题《活板》【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发明】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板(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原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便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原文】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原文】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原文】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⑤,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原文】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使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原文】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了,到今天还珍贵的收藏着。1.如果遇到生僻而平时没有准备的字,怎么办呢?答: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2.为什么不用木料刻字印而用胶泥呢?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3.主体部分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运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活板的“活”体现在:A制字是活的、B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c印刷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D字印数目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E做法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F收藏活4.介绍活版的制作(用胶泥刻字——则字平如砥)是用时间顺序(工作程序)说明的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布字、火炀、按平5.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6.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答:更互用之、每一字皆有数印7.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程序。答:刻字、排板、印刷、拆板8.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令坚)(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9.课文采用了(程序)说明方法。10.用文中的词句回答。(1)用胶泥刻的字的特征是:薄如钱唇

(2)烧后的字印的特征是:字平如砥(3)活字印刷的特征是:

极为神速

(4)活版的主要特征和优点是:活1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3分)答:列数字:常做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如平砥。作比较: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12.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而用胶泥刻字的优点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13.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说明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说明做法也是活的。14.活板印刷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答:(1)_更互用之__(2)每一字皆有数印___15.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刻字—制版——排版——印刷16.介绍活字的制版过程,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17.文中极为神速、瞬息可就、瞬息可成、殊不沾污等说明了活板印刷的优越性。18.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答: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生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己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核舟记》原文及译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明朝有个特别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什么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1.第二段文字介绍了核舟的主体部分__船头(或舟首)__,以__空间顺序_为说明顺序。语言生动,人物情态栩栩如生.介绍的内容有_舟长、高、舱、窗、雕栏、窗上的刻字2.第二段第一句所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3.第二段中描写核舟上交代舟上人游览的地点以及周围景物、环境的句子是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4.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怎样说明的?答:先说船的正面,再说船的背面。作者按从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5.第二段怎样介绍核舟?有何作用?答: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介绍舱旁小窗和所刻的十六字文句。突出“奇巧、灵怪”的特点。6.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答: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7.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是谁?为什么?答: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最多的当然是东坡。作者除了交代了三人在船头的位置,而且还刻画了东坡的肖像——“峨冠而多髯”。之所以这样描写,一是因为苏东坡的主要游览者,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二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不能违背其初衷。8.船头三人的神态有何不同?哪些描写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答: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显得拘谨,严肃;后者是僧人,不拘礼节,放浪形骸。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突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9.这一段描写“舟子”的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答:两“舟子”虽神情有异,右边的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和“若啸呼状”的悠闲自在;左边的舟子突出“视端容寂”的平静神态。但两人的神情动作均表现了一种共同的氛围——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突出“大苏泛赤壁”的“泛”。10.结尾,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答: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11.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顺序依次介绍.作者细致的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了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的技艺。

第四篇:第三单元整理复习 第四单元教案

3、比例的应用 第一课时 比例尺

教学内容:课本P48——49例

1、例2,练习八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会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能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时长度单位的使用和换算,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学生每人准备一幅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谁愿意汇报测量的数据。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当一回设计师,利用手中的材料,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要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你有这么大的纸吗?那怎么办?随便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这一定是教室的平面图吗?)

2、独自画图。

3、展示作品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想到了把实际的长和宽缩小了,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其实这就用到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比例尺。

二、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 小组交流:你刚才在画图时是 (1)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图上的长和实际的长的比是多少,图上的宽和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数据说:我们把教室的实际长和宽叫实际距离,把画在纸上的教室的长和宽叫图上距离,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自己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写成这种形式 和同桌说一说你刚才画的教室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请每组6号同学口述比例尺的意义)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 (1)出示中国地图。

比例尺1︰100000000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北京地图。

观察这幅图的比例尺和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3)找一找你手中地图册的比例尺,它属于哪一种比例尺? (4)阅读课本48页

书中向我们介绍了这两种比例尺分别叫什么?它们有什么异同?

3、学习不同的比例尺。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尺都是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大呢?(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零件图) 图中的2︰1表示什么?

(二)精讲点拨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这种放大比例尺。比如手表零件、手机零件、电脑芯片要把它画在图纸上,就要用到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共同点。(引出缩小比例尺的前项为1,扩大比例尺后项为1。)为了计算方便,我们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出示例1 课件出示例1的题目,线段比例尺怎么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是怎么求的? 独立解决,小组交流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1cm︰5000000cm =1︰5000000 做这类题目,你觉得同学们应该注意什么?或者说你要提醒大家什么?

(三)巩固检测

(1)一种精密零件长2.6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6厘米。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把数值比例尺1︰300000改成线段比例尺(

)

(3)一个长方形运动场的规划图中量得运动场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知道这张规划图的比例尺是 ,那么运动场的实际面积有多大?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请你把三道题目都完成了,如果你还有一点胆怯,你可以给自己减减压,选择1—2题解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P49“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你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

1、3题

第二课时 比例尺练习课

教学内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1)比例尺1:45000 (2)比例尺80:1 (3)比例尺0------45米 (4)比例尺0——1000千米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2。

(1)打开课文观察例题及插图。 (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已知条件:

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②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 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 (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汇报解答情况。 方程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780千米。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0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1)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

(2)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甲乙丙三种商品总价值为5800元。按数量,甲与乙的比是1:2,乙与丙的比是1:2.5;按单价,甲与乙的比是3:2,乙与丙的比是4:3。三种商品各值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课本54页第5题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练习课

(一) 比例方法解:

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 (问:根据什么?)

X=500000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二)算术方法解:

问:根据 题意要求:实际距离必须知道那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后独立解答)

110÷

5000000=10×500000 =5000000(㎝) 5000000㎝=50㎞

答:地铁1号线路的实际长度是50千米。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6开方格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

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是哪里的景色?(泰山)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诗的第一句是( ),这样雄伟的泰山,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放大后正方形的过程。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1:3缩小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里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

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6、引导发现。

学生比较放大后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并总结概括。多媒体出示。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 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 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 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 应用练习。

1、观察选择(多媒体出示)。 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使学生区分放大和按比例放大的区别和联系。

2、按1: 2画出火箭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 发展练习。

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组合图形,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四、总结。 生畅谈收获。

五、欣赏。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可以设计出许多美丽的图案,我们来一起欣赏(多媒体出示)。 课后你也可以做一名设计哟!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2题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59—60例

1、例2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反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吧! (课件出示:)

1、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4)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师:其实判断两个量成比例的关键是看两个量的商和积,如果是商一定,成正比例,积一定,成反比例。

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

(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

(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师:为什么这么列?140/2和210/3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用除法?

3.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比例的知识得都掌握得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用正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5) 1.回顾旧知(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 板书:张大妈 李奶奶 12.8元 ?元 8吨 10吨

师: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说明:国家在同一地区对水的单价是统一做了规定的,所以水的单价是一定的)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出示) ①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多指名说)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12.88 =x10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读题,弄清题意。(2)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学生独立解答,订正交流是怎么想的? 5. 提炼方法 师:我们用比例解决了两个问题,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谁来总结一下,用比例解决问题分为几个步骤?(课件):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设要求的问题为X,根据判断列出方程; (3)解比例,验算,作答。

(二)用反比例意义解决问题(教学例6)

1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

1、课件出示: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读题,找条件问题。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一定会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独立解答,交流: 一般方法:20*18/30=12包

也有同学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20*18=30*X (3)师:为什么这么列?20*18和30*X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每包的本数和包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交流中,强调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式子的写法,格式,演算等。)

2、反比例变式练习(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再次强调判断成什么比例是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巩固提高。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

1、2题。独立解决,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全课总结。

1.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我们今天学习了怎样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其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 我们都可以用不同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而用比例的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说我们测量一个建筑物的高度,不能实际上去量一量,那么怎样知道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呢?就可以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我们先来观察课前老师测量的在同一时间内的一些物体的高度和他们的影长。

师:观察这些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师:知道了这个规律,你们能想出好的办法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吗?比如这个建筑物就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引导学生说出,选一个有太阳的日子,在此建筑物旁立一根标杆,同时测出标杆的高度与建筑物的影长,然后用正比例的有关知识求出这个建筑物的高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个具体的测量计算工作就留给同学们课后分组去解决吧。

五、布置作业:练习九第

4、5题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用比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2.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反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光辉服装厂4天加工服装160套,照这样计算,生产360套服装,需要多少天?

2、化肥厂有一批煤,每天用12吨,可用40天。如果这批煤要用60天,每天只能用多少吨?

3、修路队3天修路150米,照这样的速度,再修10天,又修多少米?

4、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45千米,5小时到达。返回时,每小时行驶50千米,几小时回到甲城?

5、一间房子,用面积是16平方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54块。如果改用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6、 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平方米要用砖618块。如果铺24平方米,要用砖多少块?

7、一个房间,用边长3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432块。如果改用边长4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8、战士行军,3小时走了36千米,离目的地还差24千米,速度不变,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9、计划生产1040台收音机,8天生产了320台,照这样计算,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10、一条水渠,每天修300米,要修80天。如 果每天少修20%,这条水渠要修多少天?

11、一堆煤,原计划每天烧3吨,可以烧96天实际每天烧2.4吨,这堆煤实际多烧多少天?

12、200千克稻谷可出米170千克,这样计算4.5吨稻谷可出米多少吨?

13、修一段6000米长的公路,3天修了450米,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多少天修完?

二、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三、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自行车的数学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圆、比例等知识解决问题;了解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知道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这两种自行车(普通自行车和变速自行车)的知识。

2、自行车里会有数学问题吗?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1、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引出学生对自行车里的数学的研究。

2、分析问题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方案一:直接测量,但是误差较大。

方案二:根据车轮的周长乘以后车轮转的圈数,来计算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 (2)讨论: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

前齿轮转的圈数× 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转的圈数× 后齿轮的齿数 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数据并求解。

(1)蹬一圈车子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 :后齿轮的齿数) (2)分组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带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汇报结果。各小组展示并解释本组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在比较结果。

三、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提出问题: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1)了解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 (2)根据这个结构,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

2、分析问题,求解,汇报。

3、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

四、课堂作业

1、一辆自行车的车轮直径是0.7米,前齿轮有48个齿,后齿轮有16个齿,蹬一圈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自行车里的学问可真大,你还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教学反思: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一历史上第三单元复习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形成。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盈,在历史上曾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隆盛时代。秦汉的历史最重要,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2、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

难点: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评价

、教法设计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创设情景法,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实际情况,我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深化对教材的整体认识,把握本单元重点,并提倡学生与教师互动,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学流程

1、设计理念

鉴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我在教学中精选了教学内容,设计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历史学习,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2、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主学习、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

[

引入新课]

以秦始皇时期的4幅照片和汉武帝时期的4幅照片导入本单元。

[新课讲授]

(1)、串讲本单元

(2)、检测本单元,为了鼓励学生,调动积极性,分成两组,回答对的加一分,回答错的扣一分。报证正确率。共涉及了60到小题,涵盖面较全,题量较大。

[小

结]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了各课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教学回到整体,师生根据整课板书总结全文,构筑本课的主体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下一篇:读书活动月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