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分析农业发展的潜力,提出了发展农业模式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优化生态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等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1:

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核心区和主战场,其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分析制约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等具体措施,为推动东营市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东营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东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使全市农业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于2012年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整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

1 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中心位置,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土地总面积7 923.27 km2,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为3 761.13 km2和3 011.6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47.47%和38.01%,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市人均占有土地0.45 hm2,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2.6倍;海岸线长412.67 km,滩涂面积约1 200.00 km2。2012年全市总人口207.26万人,乡村人口111.27万人,农户总数34.63万户;地区生产总值3 000.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8.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 489元;高标准农田面积

1 078.67 km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96%。

1.1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在确保粮棉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畜牧、渔业、林果、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优势产业。2012年,全市粮食面积1 183.33 km2,总产81.57万t;棉花面积1 330.4 km2,总产14.91万t;瓜菜面积223.67 km2,总产146.2万t;肉蛋奶总产量72.2万t,实现总产值58.89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20%,全市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占有量分别列全省第2位、第2位和第1位,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93.00%,肉禽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8.00%以上,奶牛、肉牛、生猪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5.00%以上,肉羊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0.00%以上;渔业养殖面积1 233.33 km2,水产品总产量48.16万t,实现总产值58.57亿元,建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5处,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10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0处、面积366.67 km2,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2处、面积133.33 km2;全市经济林总面积200.00 km2,速生丰产林面积220.00 km2,种苗花卉面积22.67 km2,林草、林菜、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迅速、达到18.67 km2。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结构为37.1∶0.9∶30.6∶23.5∶7.9。

1.2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东营市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大大提高了全市农业科技水平。全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1个,主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围绕粮棉主要农作物,建立高产示范片21个,示范面积140.00 km2;全市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66.67 km2。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等一系列工程,每年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农民达到10.00万人次。全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1.62万人,每万名农业劳动力拥有农技人员15.6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00%。

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农业产业化经营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东营市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6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1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75家,实现销售收入433亿元,同比增长11.00%,带动24.00万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实施黄河口优势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推广黄河口系列农产品,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319件,全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达990余件,中国、山东名牌农产品23件,驰名、著名农产品商标19件,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5件。

1.4 农业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是对接农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东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扶持办法、规范化建设标准、示范社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文件,促进专业合作社规范、快速发展,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年100家左右的幅度增长,目前发展到81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范围覆盖了粮棉、蔬菜、畜牧、水产、林果、农机等产业,入社农户6.88万户,辐射带动20多万农户从事订单农业和专业生产,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9.66%和58.07%。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户均纯收入达1.24万元,与从事同种农产品生产的非社员相比,户均增收30.00%以上。以家庭为单元,种养结合、产供销一体的家庭农(牧)场发展迅速,已达到112家。全市已建设31个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33.33 km2。

2 制约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改变不大,田间灌排体系不配套,导致地下水位埋深浅、土壤次生及原生盐碱化严重,从而形成盐碱化—引水压碱—盐碱化的恶性循环。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区域长期处于雨养农业状态,耕地质量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抗灾能力弱,对高效生态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

2.2 结构调整就农业调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近年来,东营市虽然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不够合理。调整过程中,仍然过度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重视不够。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组成结构来看,201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的50.96%,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过高、占72.05%,非农业(第二、三产业)收入仅占27.95%,而且种植业纯收入占农业纯收入的比重也过大、占86.25%,林牧渔仅占13.75%,农业结构亟待进一步优化调整。

2.3 现代农业人才缺乏,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加快,素质较高的农民进城务工,留在土地上的大多是老龄、女性和低文化水平的农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部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应用进程。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200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未上学占7.10%、小学占28.30%、初中占52.30%、高中占11.50%、大专及以上占0.80%,反映出东营市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近年来,东营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规模化经营主体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总体上看,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等之间的利益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尽管引进培育了部分投资较大的龙头企业,但其加工物流能力与基地生产之间衔接不紧密,在建基地、带农户等方面效应不明显。尽管农民合作社的数量较多,但是真正能够培育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级、省级示范社的较少。制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瓶颈”亟需突破。

2.5 “三农”支持服务政策尚需加强,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东营市不断强化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但总体来看,在加快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金融创新、农业保险有效运行、未利用地开发利用等体制机制方面亟需突破。这也是激发东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加快东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多渠道投入。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建设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的积极性,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二是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服务能力。三是加强耕地质量提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荒碱地开发以及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改良盐碱地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3.2 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围绕优质粮棉、健康畜禽、精品水产、特色蔬菜、绿色林果、花卉苗木、休闲观光、商贸物流、精深加工九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强化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优质粮棉高产创建,做大做强畜禽、水产,集约发展蔬菜(食用菌)、林果、花卉苗木等高端高质园艺产业,培育壮大加工物流产业,不断加强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切实抓好产业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强化落实各项措施,合力推进,构建形成富有生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3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完善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机制,立足农科院等农业科研机构的平台作用,建立农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进以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技术研发攻关。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三是提高现代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3.4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体制机制,构建一般农户集约化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加快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发展,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工商资本和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二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经济。三是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因地制宜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全托管经营、联耕联种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四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鼓励种养大户、合作社负责人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专业化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3.5 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和产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订单融资、供应链融资、存货质押、农业机械设备抵押等产品服务创新,缓解“三农”融资难。二是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开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建立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三是大力支持农业保险发展。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等业务,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广杰.黄河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07(6):132-133.

[2] 李士友,梁乃云.东营市人力资源现状及原因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23.

[3] 李燕凌,汤庆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6):644-645.

[4] 蒋和平.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6):646-650.

[5] 杨兰根.江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3):119-122.

[6] 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5-12.

[7] 谢韶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对策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8):123-126.

[8] 杨昕.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风险问题与对策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8):20-21.

[9] 张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对策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3(8):198-199.

[10] 李仙子.金融创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金融,2013(8):62-65.

[11] 王迅.现代农业转型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农村金融,2012(17):55-56.

[12] 王静芳.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发展[J].经济学研究,2013(11):88.

[13] 钟勉.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2(8):4-5.

[14] 陈玉光.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路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4):31-32.

[15] 高云,陈伟忠,詹慧龙,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1):385.

[16] 成都市邓研中心课题组.成都市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4):37-39.

[17] 朱明德.现代农业[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18] 卢良恕.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1(5):2-8.

[19] 耀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J].经济师,2012(3):245-246.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Dongying

作者:左竹

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2:

通渭县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农业发展的潜力,提出了发展农业模式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优化生态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等对策。

关键词:通渭县;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对策

1引言

通渭县属陇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产品单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就农业发展提出一些见解,以期为通渭县农业增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农业面临的发展问题

2.1自然灾害严重

由于降水量的年季变化大,极易造成旱涝灾害。全县降水量的月季变化从3月开始逐月增加,9月后逐月递减。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7%左右。1957-1979年的23年间,春旱发生13次,冰雹88次,洪水10次[1]。由于地处黄土高原的南部边缘地带,坡度陡、植被差、暴雨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2 901.90km2,占总面积的99.80%。每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 357.50t,在流失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为2.676×106t,氮素为2.15×104t。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土壤生产力,制约着全县粮食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2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粗放式经营,经济效益低

由于受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作物发展缓慢。据统计资料表明,全县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2.36×104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8.89×104hm2,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1.90%;经济作物为1.96×104hm2,占15.30%;其它作物在农业中所占比重较轻,由于作物布局不合理,人们盲目提高复种指数,减少了养地的豆类,苜蓿、油菜等作物。对耕地投入的减少和经营的粗放、土地近乎掠夺式的生产导致耕地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不高。

2.3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自1976年以来,通渭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76‰。1977年达到最高值18.42‰[2],人口过快增长引发教育、医疗、就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有限的自然资源难以承载过快的人口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日益减少,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3农业发展的潜力

3.1土地资源种类丰富

全县境内黄绵土是主要的土壤类型,直接发育在深厚的黄土母质上,与黑垆土交错分布,占总土地面积的55.50%。黑垆土是境内主要的地带性土壤类型,多发育在风积和次生黄土母质上。全县广泛分布,占总土地面积的44.50%,还有少量的红土。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峦起伏、岭梁交错、沟谷纵横、复杂多样,适合各类作物及果树的种植。

3.2光热充足,雨热同期

由于境内海拔较高,雨、雾天气较少,因而太阳辐射强度和总量都大,日照时数较多。全年太阳辐射量为128~137kcal/cm2.y,全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 200~2 430h之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3.3农业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丰富

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时期时代,先民已经定居通渭从事农牧业生产。主要种植有冬小麦、小麦、大麦、青稞、糜子、碗豆、扁豆、鸡头豆、箭舌豆、三棱豆、土豆等[3] 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从1976年以来,农业人口数所占比重一直很高,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的平均比率高达0.94,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合各类农业生产活动和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1]。

4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农业经济

4.1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通渭县环境恶劣的最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必须抓改土、治水、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兴修梯田、改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同时,也应注意生土暴露、土壤肥力下降、水分含量降低致使作物减产甚至绝产等问题。改良土壤、适当增施有机肥料。合理施用化肥,做到经济合理。并通过动植物积极发展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肥料、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产量。

4.2退耕还林还草,优化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还草,是通渭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全县粮食生产的良性循环[3]。据2001-2005年统计资料表明,通渭县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累计防护林面积达到9.69×107hm2,经济林2.48×107hm2 ,耕地、三荒地、退耕地种草累计面积达到4.49×108hm2

4.3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产值主要依赖粮食生产的丰歉而定。一般年景,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牧业占20%左右[2],农业中主要以冬小麦和春小麦为主。因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势在必行[4]。同时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逐步走向产业化道路,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通渭县统计局编.通渭县统计年鉴[R].1991-2005.

[2] 甘肃省通渭县志编撰委员会.通渭县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3]肖海珍,黄春晖.玉溪市红塔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4):27-30.

作者:苗玉莲

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篇3:

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以县域农业发展为研究角度,通过走访调查和查阅资料的形式研究分析了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农业基础雄厚、品种类型多样、区位优势明显等,但同时,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条件恶化、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为此,必须要调整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创新机制,从而实现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朐县;现代农业;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突飞猛进,然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本文主要以临朐县弥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推动整个地区现代农业的有序发展。

一、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临朐县始终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因河、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先后投入财政资金6亿元,全面完成142座中小型水库修建加固,建设成了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先后改造了中低产田3.7万亩,节水灌溉3.2万亩,新增耕地6600亩以上,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拦、蓄、挖、截、引、节、排”有机结合,建成了一片片如丹河水库灌区、冶源水库灌区等高标准、综合生产能力高的农田[1]。

2.农产品种类多样,品牌优势明显

弥河流域的农业种植结构类型多样,其中果品生产占比最高,达到32.4%。瓜菜生产面积占到了种植结构比例的17.4%,冶源水库周围培育成了优质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其中“杨善牌”西瓜、杭椒、杭茄等6种瓜菜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种植面积第三位的是玉米小麦。

3.区域化、产业化布局基本形成

九山镇至冶源水库的上游流域段,布局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带。遵循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的理念先后对晋家沟、红旗河、龙凤河、麻坞河等7条河道进行了高标准治理。治理河道1.5万米,建绿化带70公顷。

冶源水库周围,打造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带。围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为重点,水库周围区域已培育形成了大棚瓜菜、葡萄、奶牛、肉鸭、冷水鱼等支柱型产业。

城区流域段至县界段发展了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2]。因河因地发展,发挥临近县城的优势,相继建设了东城草庙子岭农牧、城关月庄大樱桃等22处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欠合理,农业区域化、规模化程度低

结构单一的家庭性农业经营模式又进一步导致了土地的零散化和分割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造成了障碍,同时也使劳动力专长难以有效发挥,更增加了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难度,造成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下,农业科技投入少,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规模化经营,各地域农业发展状况趋同,造成区域化的特色产业发展迟滞,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程度不高,产业升级十分困难[3]。

(二)农业生态严重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向城市集聚,进而造成大量农业用地的荒芜;土地灌溉方式的不合理,引发大规模的土壤盐渍化。而由于环保部门的失职,环境保护意识的落后,环保体制存在漏洞,对环境的管理仍然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层面之上,无论在环境立法还是环境补偿方面都缺乏防患于未然的预见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三)创新机制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受土地分散,传统家庭经营模式的影响,农业高新生产技术难以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去,多数文化水平高的青壮年向城镇就业,对于飞速发展的现代农业理念和知识,基层广大农民更是难以领会和接受,也不能及时学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先进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效掌握,导致实际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含量较低,农民只能凭传统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创新性不强。

三、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一)合理布局,分段发展,实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地处上游的九山镇、寺头镇山多岭多,自然景观优美,旅游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建设中要在加大品牌、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做足做活自然景观结合文章,大力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充分发挥临近县城的优势,利用产业园区,拓展农业功能,使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和体验融为一体,包装提升一批即有产业园区,引进社会资本新建一批新的产业园区,打造出一批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为市民提供绿色观光休闲场所。依托我县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发挥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弥河流域开发,打造经济发展隆起带。

(二)强化监督,促进环境生态化发展

要大力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把控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切实做到农产品的生态化、无污染发展。要采取相关措施,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实行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扶持和监管体系[4]。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组织专门的培训讲座,召开环境保护动员大会,从最基层农业生产实际中、从广大一线农业生产者中,杜绝环境破坏行为,提高广大公民的认识,把保护环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切实促进临朐县弥河流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科教兴农,实现农民知识化

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应用科技能力,使新品種新技术尽快发挥作用,转化为经济效益。通过政策引导,以畜牧、农林瓜果和蔬菜为主,建立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发展生产[5]。

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技术合作关系,进行新农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农民的技术素质。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使农业技术从研发、实验、推广到应用都统一起来,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从业水平,必须做到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工作,让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指导农业生产,从而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冯海发.全民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聚焦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J].党员干部之友,2014,2:21—22.

[2] 谭润民.山东临朐以农业综合开发助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财政,2013,23:14-15.

[4] 李健.潍坊市发展现代农业现状及对策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5] 林本喜.浙江现代农业模式、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

[6] 邵峰.同步推进“三化” 加快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J].农村工作通讯.2011,17:25-26.

作者:高明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全生产实现变电效益论文下一篇: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