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研与思考

2022-09-10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 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随后仿效该制度的美国大学更是大大受益, 本科生导师制也在世界各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 高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给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这也对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提出了客观要求;实施以优秀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满足社会经济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精英人才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精英人才培养是一种以培养各阶层精英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培养人才的选择和趋势。本科生导师制作为精英人才培养的一种全新模式, 对于增强学校的精英人才培养能力, 对于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化教育理念, 有着切实的意义。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的调研及分析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和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笔者在浙江工大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193份, 回收率为96.5%, 其中有效问卷173份, 调查结果有效。问卷的主要针对学生在选导师前、选导师过程中、选导师过程后3个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困难和困惑进行调研和分析, 通过对比选导师前后学生们期望值差异的, 并从学生和导师多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从而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 在选择本科生导师前

调查结果显示, 在本科生选择导师前, 71.67%的同学只是稍微阅读了导师的个人资料, 6.02%的同学没有认真了解过导师的资料, 而只有22.23%的同学是很认真、很详细地了解过导师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对选导师的重视程度不高, 且获得相应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 不全面,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二) 在选择本科生导师时

选择导师是导师制实施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然而调查显示很多同学对导师的选择过于随意。11.18%的同学为了进一步增加对导师的了解, 会多次与导师会面交谈;53.42%的同学在选择中仅与导师进行一到两次会面;35.40%的人在选择导师时, 甚至完全没有与导师接触过。分析得出结论, 选择导师随意, 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一个是主观因素上:学生不够主动积极、不够充分重视, 他们不愿意主动找导师了解相应的资料, 从而做出合适的选择。另外一个是客观因素上:能为学生提供的资源有限, 渠道单一, 从而造成不便。另外, 调查结果也可以发现, 在选导师的时候, 有53.8%学生们关注的是导师的研究方向;20.11%的人更注重导师的性格, 16.85%比较在意导师的职称和知名度, 剩余9.24%的人则是凭主观意愿进行选择。同学们关于选择导师的关注点不同, 也反映出大家对未来就业方向, 学业发展规划等不同。

(三) 在选择本科生导师后

在选择导师过程后, 调查结果发现双方的交流互动相对较少。25.63%的同学表示是导师主动联系自己, 30.63%是学生主动联系导师, 双方都积极互动的仅占29.38%, 另外还有14.38%表示彼此从未联系过。这里也可以看出, 本科生导师和学生的交流意识双方都比较淡薄, 没有特别积极的互动。仅11.80%的同学表示经常与导师联系, 58.39%偶尔与导师联系, 还有29.31%基本不与导师联系。缺少联系、缺少沟通、双方互动性不强, 这个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所面临的一大问题。关于与导师交流的内容, 大多同学都比较注重科技立项、课外拓展以及考研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这也就对导师的专业能力和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措施

从问卷调查中, 我们发现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面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实施情况, 在学生日常管理中, 我们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一) 建立健全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 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制度包括导师制实施方案, 这里要明确实施导师制的目的、导师的任职条件、工作职责、聘任与安排、考核与待遇等;还包括导师工作规程、导师年度或学期工作计划、导师工作日志、导师活动调查表以及导师考核档案等有关材料。此外, 应建立导师评价激励机制, 根据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学时数、成果及评价等内容, 以折算成计酬业绩点、工作量的方式, 纳入导师的年终工作考核范畴, 调动导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完善各项考评监督制度, 加强对导师实践教学、科技竞赛、就业指导、毕业设计等主要环节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充分发挥导师内在驱动力, 营造导师间良性竞争氛围, 调动导师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实施过程中采用“双向选择”, 增强师生的交流互动

在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运行中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 导师为主导”的原则, 导师与学生关系的确定方式, 采取“双向选择”。一般来讲, 对于符合导师任职条件的教师, 应当将其照片、情况简介及科研情况向学生公布, 学生自愿填报志愿, 学生管理部门根据学生填报志愿情况协调推荐, 确定导师。双选前:充分发挥导师主导作用, 通过开展“导师见面会”等活动, 与本专业的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让每位导师分享成长历程、研究心得, 展示导师风采, 加深学生印象;双选后:完善二次选择和淘汰机制, 允许师生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导学, 加深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师生互选。在实际运行中我们发现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参与的兴趣点 (需求) 和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阶段而不同, 在低年级学生入门阶段他对导师的要求不高, 当随着步入高年级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更加明确, 学生对导师的确定上更具挑战性和选择性, 指导范围涉及到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训练。

(三) 以课外科技为主要抓手,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学术创新水平

以学校、学院的课外科技竞赛为创新平台, 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活动, 与导师共同探索学术前沿领域。导师指导学生课外课题研究的选题、立项, 组织课题讨论会, 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 在自主学习与合理引导、合作交流中探究、创新, 在实践中锻炼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针对高年级学生, 此时导师的任务是使本科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术的同时, 以提升学生学术追求和学术创新水平为目标, 强化高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根据高年级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通过科研和其他教学活动, 有针对性地从业务知识、能力培养、科学道德、考研深造、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 强化对学生考研、出国、就业等分类指导, 因材施教, 导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 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结合的程度, 并适时加以引导, 从而形成不同的精英人才培养方案。

总结与思考

在新的形势下,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 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为当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数据, 也为各高校导师制的实施与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各界对现代教育的重视,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的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重点的教育管理制度, 在教学改革中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本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各高校各专业的同学进行了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 总结了各高校实行导师制的实际情况, 并提出了新时期各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及提出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一些具体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高等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电子档案和条形码技术在社保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下一篇: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