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章以实际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广厦学院实行现代师徒制过程中的经验: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制度和课程标准;以及更进一步地,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就业问题等措施,提升了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成果,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理论基础。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 篇1:

试论公共图书馆优质信息服务的提供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单独扶持的图书馆,无论是在藏书上,还是在系统管理方面都与普通图书馆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信息的提供方面,公共图书馆应该有能力为人民呢提供更加有用、更加珍贵的信息资源,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优质信息的提供也已经成为了一所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为读者们提供优质信息是公共图书馆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优质;信息; 提供;服务

优质信息的提供对于一所公共图书馆来说尤为重要,放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各种各样获取信息的道理已经是人们眼花缭乱,更加正规的获取信息途径少之又少,图书馆作为少数的可以为人们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场所之一,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公共图书馆究竟该如何为人们、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呢?笔者将结合实践以及经验来向读者们阐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多数的公共图书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的开发出网络获取信息的应用技术

网络应用技术包括很多种,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个人所需,定向的研究相关网络技术,从而符合自身的特色和特点,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在网络应用技术这一方面可以相应的采取拿来政策,毕竟公共图书馆不是专门的网络技术开发研究所,在这一方面是薄弱的环节,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选择性的拿来网络技术公司研究的科研成果,并对于这些网络技术进行改造,创新开发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网络技术。

对绝大多说人来说,要想各方面都保持与世界同步,其实是相当困难的,获取知识,知识冲浪,也是有个限度和有个范围。但是适度还是有可能的,要想每天花比较少的时间,但又有很高的效率获得最有效的信息,最重要的是一个习惯的养成,比如人们知道了一个网站,在那个板块有你想要知道的信息,那么只要收藏一下,便可以花很少时间找到,另外论坛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养成了一个固定的习惯,那么人们获得知识的效率将比别人高很多,但有个前提必须是你平时对获取这方面知识的各种途径的有效积累和积淀,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也许是一生都在执行的过程。人们况且不能盲目的冲浪,网上的东西太多,所以信息的获取必须有个方向,有自己喜欢或者朦胧的喜欢的话题或方向,时政也好,军事也好,体育也好,反正必须有你所要关注的范围,漫无目的的上网将会浪费大量时间。这就是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坏处。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来说,它需要做的将会更加复杂。

公共图书馆要向为广大的读者提供出优质的信息服务,现代技术是最基本的依托,以网络上面的搜索引擎为例,公共图书馆如若对某一项网络技术进行开发则极有可能同时延伸开发出更多的网络技术项目,就像搜索引擎一样,最终实现了多功能信息资源的搜索。公共图书馆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为广大人民提供的信息服务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取代计算机技术了,更多的取代了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等,公共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要实现所有信息的集合,在这样一个大的网络体系中,读者就像是在电脑之前使用搜索引擎一样,很容易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也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公共图书馆应该采取相应制度全面提高馆员各方面的素质

这一点也就是要求图书馆建立一支十分优秀的组织团队。一个优秀的公共图书馆之所以优秀首先是由于其拥有强大的组织群体,图书馆员的素质在这其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决定作用,会直接影响读者群体对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印象。试想在一家图书馆按插进去各种形形色色、不同分工、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将会为这样的公共图书馆增加不少生气。而这些图书馆员的优秀与否是读者对图书馆评价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公共图书馆向群众们展示品牌个性时,最主要、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者就是图书馆员群体,因此拥有一支优秀的图书馆员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是将一所公共图书馆的整天看作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概率,这其中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的因素中建筑因素占据百分之五,图示以及各方面的信息占有分之二十,那么图书馆馆员的服务将会占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比率,如此大的比率同样给公共图书馆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建立相关制度让馆内的所有服务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服务得到全面改善。公共图书馆若想为读者提供高品质信息服务,首先要进行的是增加馆员的信息意识,要能够及时的捕捉有用信息资源,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其次,公共图书馆要培训处全方面的人才,在公共图书馆内的馆员不仅仅需要懂得图书的管理工作,也需要在网络综合信息技术甚至是情报学、语言学等多个方面都要精通,所以对于馆内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要各方面的素质都具备了才能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打下基础。在这种因素的考虑下,公共图书馆要从两个方面完善自身,首先要在聘请馆员时提高要求,将进入公共图书馆的门槛提高,当然为了吸引人才更要在工薪水平上有所提高,其次是对进入馆内工作的人员进行再教育,鼓励馆员晋升个人学位,同时强化自身馆内的学术氛围,让公共图书馆本身具有魅力,能够留住人才,这样不断的提高提供优质信息的水平。

三、公共图书馆可以实行知识管理以提高优质信息服务

目前社会中提到知识管理的概率越来越高,知识管理的水准也逐渐的提高,知识管理实际上就是为诸多的组织部门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一种新型途径,知识管理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实现的。主要包括了几个小方面:

1.人力资本。这其中有可以分为培训费用、组织学习、员工忠诚度、管理经验等。

2.创新资本。这其中有包括了研发费用、从事创新的员工比率、产品更新、知识产权等。

3.客户资本。所谓的客户资本包括读者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满意度、服务质量如何、合作的时间、重复购买、销售额等等因素。

4.知识识别阶段。知识库中联系的数目、知识库中主题的数目等都是包括其中的。

5.知识诱导阶段。来自于知识库的新需求,可达到的相关资源。

6.知识分发阶段。 推的方式分发,拉的方式分发两个方面的因素。

7.知识利用阶段。 知识聚集活动中的系统利用率、知识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商业机会。

知识管理是公共图书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使用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要以馆员为中心进行信息服务,要将人、信息资源、技术以及创新能力这四者紧密相结合,让每一个因素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并能够扩散开来。公共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人本管理,在这其中人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1)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在这一方面很多学者的看法不一,因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对一些学者的理论进行综合之后,公共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内容可以分为限性知识的管理以及隐性知识管理两种方式。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包括了显性知识组织、显性知识的综合化、显性知识的创新以及转化、显性知识的编码化、知识资源库的建立、知识空间的共享等。而隐性知识的管理是以馆员和读者为主体的,主要是考虑了图书馆的文化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如果公共图书馆仅仅以隐性知识的共建共享为重而不注重隐性知识的开发和利用,公共图书馆在提供优质信息方面不可能会取得效果。

(2)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在为人民提供优质信息方面的意义。实际上,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以及应用之上的经济形态。知识需求的增加也为公共图书馆的良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知识管理是公共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公共图书馆通过知识管理,能够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增强,并且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为优质信息的提供做出了保证。此外,公共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可以使图书馆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是图书馆的管理功能提升也可以通过实行知识管理来得到提升,著名的管理权威达文波特曾经说过:“图书馆员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发挥核心的作用,他们掌握收集、编目、分类和传递知识的技能。他们善于掌握用户对知识的需要。”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并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现代化的图书馆在强调优质信息提供的服务上同样要重视对知识型人才的管理。尤其是在图书馆的馆员进行隐性知识的管理,这是公共图书馆提供优秀信息的前提。公共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既包含了物的知识管理,也包含了人的知识管理,它将物与人进行统一的管理,并放在一个组织中,运用同一种管理过程,因此而具备十足的优越性。

四、公共图书馆可以更加深层次的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信息的优越性

公共图书馆要想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资源,需要首先突破网络信息冗杂、成本高的瓶颈。目前网络上面的各种信息很多,有正规网站的有用信息,同样的存在一些垃圾信息,如何将这些信息更好更快的分辨开来是一个不小的任务,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在这一方面下功夫,既要高质量的将这些信息区分,又要保证为读者群体提供良好服务,公共图书馆的馆员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引擎功能,首先对专业的信息进行大范围的搜索,将总体的范围进行锁定,将大范围中有用的东西进行下载分类,然后再对细小方面的信息进行划分,同时制定成网页模式,以供用户群体进行搜索阅览。这样为用户提供的信息大部门是经过细致定位的,对于同一种类型的信息用户能够在网络上进行准确定位,因此查阅起来更加便捷、快速。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的功效较之以前降低不少。但是公共图书馆在有效信息的提供上却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图书馆通过各种馆内制度的建立以及馆员素质和文化修养程度的提高可以是公共图书馆本身对用户有效信息的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全娥.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期和关系[J].图书馆论坛,2011(6).

[2]毕素青.图书馆的文献管理和知识管理[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1).

[3]高佳茂.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J].情报科学,2010(3).

[4]王志金,严永军.我国图书馆的发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4).

(作者简介:胡彩红(1967.10-),女,湖南祁东人,馆员,1989年7月毕业于广西电大机械制造专业,大专,柳州市图书馆信息网络部,研究方向:信息开发与服务。)

作者:胡彩红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 篇2:

高职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文章以实际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班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广厦学院实行现代师徒制过程中的经验:校企双方通过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制度和课程标准;以及更进一步地,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共同探讨就业问题等措施,提升了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成果,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理论基础。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

現代师徒制的概念自国外产生并引进国内,己有二十多年,近年来更成为我国学者对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热点。特别是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发文之后,更成为这一领域的热门话题。至今,全国已经有几百所高校及企业参与了“现代师徒制”试点探索。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以来,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参与“现代师徒制”探索:寻找与学校各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现代师徒制”试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师徒制之路: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培养制度和课程标准、共同制定管理细则、以及校企双方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等,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形成了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与企业合作的特有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过程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学生管理细则,就业等问题进行多次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一套本专业与企业相契合的“双主体”育人机制(见图1。校企双主体育人特征图)。

(一)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最终目的是——学校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所学与市场接轨;企业是想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适合自己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减少企业后续培养的成本。从这一目的出发,广厦学院提出了结合学校教育知识理论体系和企业生产实际,校企双方共同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法。

在产教融合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校企双方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产教融合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车磨铣高级工、工艺工程师、质量工程师、设备维护人员等。这样一来,学生在产教融合期间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一个目标发展。产教融合课程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以企业生产的电机为载体,从电机零件的设计、制造,电机部件制造,到电机整机的装配、调试和检验,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二是结合机电学生的特点和企业设备种类多样、设备技术先进的优势,以传统设备和一些特定设备为支撑,开设一门“设备故障检测与维护”先进技术课程。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则围绕以上两门产教融合课程开设,为产教融合综合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

(二)校企共同制订培养制度和课程标准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借鉴校企各自在前期的经验和不足,确定本次产教融合班流程为:首先,在学校学习完整的知识体系,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产教融合期间结合特定的产教融合课程完成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

合作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岗位,可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大类:一是纯机械制造类的岗位——车工、磨工、滚齿工、钳工等;二是机电结合的岗位——电机装配与检测、电机定转子下线与检测、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等。

综合岗位的需求考虑,开设两门产教融合课程:《机电设备结构与装调》、《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

《机电设备结构与装调》课程标准制定以企业产品种类为主线,贯穿电机制造的各个环节:在理论课时,讲解电机结构、性能、零部件整机的制造工艺以及性能的检测方法。实践课时则以具体生产岗位为基础,结合理论体系进行各种实践技能操作。

《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课程标准制定结合企业现有设备:普通车床、磨床、数控车床、滚齿机、数控铣床等,理论课时进行电气原理的分析,实践课时则进行电气故障诊断;判断机械结构的磨损情况,进行机械结构修复等。

两门课程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理论体系和技能培训安排均根据企业实际产品和具体生产设备进行深度的整合,力求做到内容丰富,与实际岗位联系紧密。

(三)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在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下,确定产教融合期间学校老师与企业师傅“1+1”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般通识课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在学校进行,产教融合综合课程则在企业完成。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企业完成产教融合的综合课程的学习和技能培训。

产教融合期间,学校老师以理论指导为主,技能培训为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企业师傅则以技能培训为主,理论为辅,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双导师”“1+1”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产教融合的培养目标。

(四)校企共同制定管理细则

由于现代师徒制在我国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其保障主要来源于政策层面,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等,并未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校企共同商讨并不断更新、完善管理细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管理细则的制定

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中的“双主体”是学校和企业都是办学育人的主体,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共同培养、管理和评价。因为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主体,存在着各自独立的主体因素:对学校而言,要满足理论课时要求,要满足知识体系完整要求,又要培养学生技能。对企业而言,企业有自身的盈利需求,即使为支持教育可以不盈利或减少盈利,但绝不可能因为校企合作而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管理细则的制定就要兼顾校企双方,既要保证完成学校固定的知识体系教学任务,实践任务等固定教学任务,又要兼顾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确保学生在企业产教期间不能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

产教融合的特殊形式,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直接按照企业学徒的管理模式来进行,校企应兼顾到学生实际“双身份”存在,因此,在管理细则的制定上,以奖励为主,设置了以校企共同考核的“产教融合奖学金”激励学生。

2. 制定弹性实习实训管理办法

产教融合过程中,学生的“双身份”给学校老师管理和企业生产秩序的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产教融合实施的初期,学生换了环境更改了教学模式,帶着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和新模式的好奇: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看到图片,现在则能一边拿着实物,一边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后续甚至能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自己参与其制造过程。此时,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配合程度比较高。但一段时间过后,学生习惯了新的教学模式,好奇心渐渐消失,同时,技能的培训需要不断的重复操作,学生会出现“厌烦”情绪,或在岗培训过程中积累“疲劳”或“烦闷”心理。这些负面因素不断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配合程度也越来越不理想。根据前期经验,校企共同制定了轮岗计划,并针对个别学生特殊情况,预留一定的机动岗位。

为了更好的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徒”的意识,在校企双方的讨论下,企业更特别设置了以企业师傅为考核依据的“特别奖学金”来鼓励学生,特别奖励人数覆盖面达产教融合总人数的30%以上,这一措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校企互聘互用的教师队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师资队伍的配置会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效果。学校老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企业技师有丰富实践经验,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就能组成一支适合开展产教融合学生授课的师资力量,这也是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

本届合作班的理论体系老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都有制造型企业工作经验的老师,甚至还有一位老师曾经供职于合作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品工程技术中心,对企业产品和制造过程都很熟悉,这就成为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沟通的关键桥梁。企业派出的技能导师则是一线技师和工艺工程部的高级技师,操作技能娴熟,操作技术精湛,是学生的技能奋斗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老师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探讨理论与技能的结合方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校企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寻找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中的问题。校企双方信息互通,问题共同解决,形成真正的“双导师”的育人团队。

(六)校企共同商讨学生就业问题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学结束后,学生在企业的留存率,也是校企合作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问题。如何平衡“校、企、生”三方的“责、权、利”是现代师徒制校企合作中的一大难点。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能够将企业的资源纳入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学生能够使用企业平台学到了技能,企业满足学校及学生的需要,投入“人、财、物”,则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应用人才。

经过校企双方多次洽谈和讨论,本着“校、企、生”三者之间“自由、平等”的原则,在产教融合之前签署“校、企、生”之间的“三方协议”,里面特别规定,产教融合结束之后,企业与学生之间遵守“双向选择”的原则。与其他校企合作的现代师徒制协议不同,“双向选择”的原则,一方面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也体现了合作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待遇自信,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三个自信”原则不谋而合。

二、校企合作过程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要点

经过校企的长期磨合以及不断实践的经验,在后续的产教融合过程中校企双方还需要在以下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和建设。

(一)进一步健全产教融合专业教学资源库

健全产教融合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是校企一直在共同努力的目标。学校在2018年10月设置了专业素质建设专项资金用来完善各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训实验基地的建设和改进等。合作企业也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允许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纳入教学资源库,推动校企共享。

虽说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共同开发了产教融合的课程,根据企业产品以及生产情况形成了课程知識体系,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形式不够多样化,上课时间和模式也存在着限制。在后续的资源库建设中,可不断添加微课、微视频等资源,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网络课程,理论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可以根据学生时间自行安排把握,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学完课程任务,完成考核即可。

(二)推进专业独立实训基地的建设

目前的实训基地是企业真实生产,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来自企业,所以实训的安排需要服从于企业生产,严格按照轮岗机制进行实训岗位的安排,无法灵活调整的。在后续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校企双方如果能建立起独立的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真实产品,即使实训时的生产节奏感比企业实际生产节奏稍慢,只要产品的质量要求与企业保持一致,学生就能按计划进行轮岗和理论学习,不再被企业生产计划所框定,还能分担一定的生产任务,同时达到了学生实训的效果。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合作班的“双导师”是由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组成,在师资队伍上是实现了学校老师和企业技师的双导师。但在客观上,学校老师缺乏企业经验,而企业技师则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会操作难表达。随着合作的深入,学校老师进入企业参加实践培训,提升实践技能,同时,企业技师也可以进入学校开展理论培训,形成理论体系,最终打造出一支既有技能又有理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结束语

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经验来说,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还需要校企政三方的共同努力。2019年1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基础上,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的税收政策。”这也预示着从2014年出台《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以来,对于产教融合的学校和企业,教育部门从荣誉激励,会逐步转化为实际激励,也将会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更深层次的推进,增强校企双方产教融合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钱廷仙.契约关系完善与现代学徒制推进[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65-68.

[2]张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题[J].当代职业教育,2019(1):4-8.

[3]杨铨,韩志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1):96-97.

[4]董荟.浅谈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57-158.

[5]李东明,张琳,张丽娟.浅谈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7(1):154-155.

[6]刘素军.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的知识管理路径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55-59.

[7]徐国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的关键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30-38.

[8]黄文伟.现代学徒制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9-74.

[9]英玉.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的实践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30.

作者:周爱美

机械制造过程中的知识管理论文 篇3:

智能化质量管理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升级,在我国当前机械制造行业中,智能化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发展趋势,智能化质量管理成功推动了我国机械制造业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与企业的生产效率。该文将就智能化质量管理在机械制造业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这些都与智能化质量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  智能化  质量管理  应用

众所周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的质量管理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结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伴随着智能化质量管理模式的引进和应用,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开启了全速发展的新篇章。无论是在生产工艺还是在生产效率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此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1  关于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特点分析

机械制造业一直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机械制造不仅在改变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机械制造,顾名思义,其就是以加工制造各种丰富和多元化的机械产品为主,这也使得机械制造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生产特点。

1.1 动态性

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特点之一便是动态性,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就在于机械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社会在发展,人们在改变,社会与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是得机械产品必须要随之发生变化,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不断调整和变动设计与生产。这就是机械制造业的动态性特点。

1.2 复杂性

众所周知,无论是什么样的机械产品,或简单、或复杂,其都拥有着非常多类型的零部件。一件机械产品从设计图纸、加工图纸,再到制作工艺、质量检测等全部环节,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过程,其中很多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机械产品的最终质量和功能。

1.3 个性化

作为一个机械制造企业,它生产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客户对于机械产品的各种需求,不同的客户对机械产品的要求和标准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出各种具有个性化的机械产品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生产目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这就决定了机械制造业生产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2  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2.1 缺少现代化数据分析与处理措施

根据笔者的调查与研究以及查阅相关行业领域的文献资料,目前我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的机械制造企业基本上都實现了信息化管理,而且也都在陆续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管理系统。但是,这些企业却普遍存在着同样的一个问题或者漏洞,那就是这些企业在针对智能化质量管理中出现的大量数据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因此,大量的质量数据资源被浪费掉,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的最终质量。

2.2 设计与质量控制难度比较大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化,很多机械产品都开始追求个性化,机械制造企业必须要按照客户提出的个性化需求来进行设计和生产。与之前的机械产品相比,现在的机械产品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在生产工艺方面都变得更加复杂,难度也提高了很多。很多时候,机械制造企业都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重新设计和调整工艺路线,这就使得整个企业的设计与生产部门都要进行非常大的调整,最终大大提高了操控难度。

2.3 欠缺整体规划,质量信息分散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这大大提高了企业工作开展的效率。但是,目前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或者长远的规划,也没有将各个板块的信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致使企业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作性并不是很好,很多质量信息都被分割开来,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企业生产提供一个整体性依据。

3  以某机械制造公司为例分析智能化质量管理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具体应用

3.1 该机械制造公司的质量管理系统分析

该机械制造公司的质量管理流程是这样的:公司检验部门的领导对机械产品进行抽样质量检查,并根据抽样检查的结果制定样本表;交由化验人员,由化验人员根据样本表来对机械产品的各种成分进行全面化验,出化验报告单;化验报告单全部交给统计部分,统计部分负责进行分类与汇总。目前,该机械制造公司统计部门是拥有专业的统计软件的。从这个质量管理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是存在着问题的。

3.2 该机械制造公司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各项功能的完善

3.2.1 建立完善的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架构

该机械制造公司所建立起的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架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数据层、集成层、功能层、业务流程层。

(1)数据层。

数据层是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有了基础数据信息,整个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够得以正常运行。此外,数据层还需要承担起管理与更新数据的责任。在该机械制造公司当中,数据层主要包含两大方面的数据,分别是工序质量预测方面的数据和与车间生产相关的数据,比如刀具、设备等。

(2)集成层。

该机械制造公司建立的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当中,设计集成层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生产车间进行有效控制,其作用是为了实现公司各个部门业务与信息的交互。计算机辅助工艺系统的有效集成,为公司优化工艺路线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数据支撑。

(3)功能层。

功能层是包含着非常多类型模块的,诸如车间生产计划优化决策、关键工序质量预测仿真、调度优化决策以及质量模型评价等。在功能层中出现的这些模块都是具有独立功能的,公司可以随时使用其中任何一个功能模块来完成相关工作,但是,对于整个功能层来说,这些独立的功能模块之间又是有著非常紧密的关联性的。

(4)业务流程层。

业务流程层,其针对的是业务联系,其主要实现形式是以数据的输出和信息的输入来完成的,业务流程层负责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公司领导层。

3.2.2 完善各功能模块

(1)完善质量控制计划模块。

质量控制与计划模块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产品的生产质量,这一模块主要就是为各项生产计划制定各个工序的质量计划,在明确清楚具体计划之后,将其传送给机械制造公司的各个部门,为他们的实际工作内容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质量控制计划模块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整个机械产品的质量计划,小到个体零部件的工序质量计划,全部都要囊括其中。

(2)完善工序质量预测模块。

工序质量预测模块是确保机械制造企业工序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工序质量预测模块是建立在机械制造企业长期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历史数据基础之上的,以数据为依据来对各项生产因素进行量化。

(3)完善知识管理模块。

知识管理模块与前面两个管理模块的性质和内容都是有所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块针对的是质量控制知识,是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重要平台。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而言,要想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企业的全方位需求,深入系统地分析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寻找到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智能化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树红.机械制造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8(6):38-39.

[2] 张森.沈阳电力机械公司核电设备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 龚毅.基于智能化的机械制造技术及发展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1):148-149.

作者: 赵艳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制图与识图项目教学法论文下一篇:中职学校排球职业技能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