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7

小编精心整理了《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汉语言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强化传统文学教育,高校汉语言教学应积极开展古代文学鉴赏。古代文学鉴赏有着丰富的哲学内容,记录了古代当时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当时作者写文章的心情。汉语言教育较为枯燥且乏味,教师应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汉语言的魅力。

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论文 篇1:

蒙古语授课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西北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学校在“立足西北,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下,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人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蒙汉翻译)专业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都有一定难度,蒙古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更大。教师在为蒙古语授课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摸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文基础及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审美、感知力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蒙古语授课学生;古代文学;教学方法

西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汉语言(蒙汉翻译)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自小学到大学一直接受蒙古语授课,所学课程中汉语所占比例极少,因此汉语水平无法与汉语授课学生相比。蒙古语授课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的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为蒙古语授课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定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找寻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得美好愿景。

一、蒙古语授课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障碍

蒙古语授课学生自幼接受蒙古语授课,汉语水平特别是古汉语水平不高的原因如下:

首先,蒙古语授课学生在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基础相对较差,几乎没接触过古代汉语。他们在进入大学校门前未接触过古文,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数量非常有限。说到李白,似乎只知道《静夜思》,苏轼的《水调歌头》也因喜爱音乐,以歌词的形式了解,其它古代名篇、名著有的略有所知,有的只闻其名或闻所未闻。就教材而言,中小学汉语文教材中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些知识也安排在了课外阅读部分,学生原本无古文基础,再加上没有教师指导,如果学生不自主学习,就会导致他们古文基础的薄弱。但也有些学生因个人的喜好或家长要求背诵过一些经典篇目,所以对于一些经典作品他们还是略有所知。也有的学生自幼背诵诗词的数量不少于汉语授课学生,甚至自己能写一手好诗,但这只是极少数,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古文基础较弱,甚至不懂古文。

其次,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以及汉语表达能力有限。阅读作品时由于古汉语知识的积累不够,不能很好的阅读原文,理解原文所表达之意。他们在分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往往找不到像母语一样能流畅恰当地表达出来的语句。有时甚至出现只能意会却不能用汉语言传的现象,这与自幼接受的教育和用语习惯有关。很多蒙古语授课学生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都习惯使用蒙古语表达、交流,很少使用汉语。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容易出现词穷或不自信的情况,进而影响汉语表达。《中国古代文学》是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都难度较大,对蒙古语授课学生来讲难度更大。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社会背景等复杂繁多的内容。从先秦到明清再到近代,时代跨度大、内容丰富、涉及到许多知识点。面对这么复杂的内容,古文基础薄弱的蒙古语授课学生自然会产生畏难心理,这就会影响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益于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提高汉语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再次,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观念有待转变。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是蒙古语言文学专业或者说是翻译专業,学好蒙古语言文学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而像《中国古代文学》这样的课程并不重要,或者没必要学好。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排斥心理。之所以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在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还不够,对多元文化的交流、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没有准确的理解。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蒙汉兼通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蒙古语授课学生的优势是有较好的蒙古语基础,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能够熟练自如地切换和运用两种语言。对蒙汉翻译专业的学生而言,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会更高,做好翻译,两种语言、文化必须精通,才能够很好的精准的翻译,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者。另外,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可以与古代圣贤进行精神交流,通过分析古代优美的诗篇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怀,使之感受古人的思想境界。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近代,一代又一代圣贤辈出。古代文学涵盖知识面广泛,因此一定要呼吁蒙古语授课学生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掌握和了解更多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在提高古文基础的同时,提高汉语水平,加深对汉文化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通过诗词了解中国古代圣贤的精神境界,从中吸取精神养分,指导今天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汉语基础较差的蒙古语授课学生,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该怎样安排课程,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这门课程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培养具有文学素养和情怀的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一名蒙汉兼通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任务。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探究

学校招收蒙古语授课学生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汉语水平;培养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培养古文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汉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操及审美情趣;进而努力培养蒙汉兼通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要有效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

(一)急需适合学生基础的教材

中文系学生使用的教材对蒙古语授课学生来讲,无论在理解上还是在课时量上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既包括作品选又包括文学史,而且他们有足够课时深入讲解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蒙古语授课学生在古文基础薄弱,课时量少的情况下,不适合使用与他们同样的教材。因此蒙古语授课学生更需要与他们的古代汉语基础相符的教材。使用具有蒙古语注文式、蒙汉合璧式原文读物会更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蒙译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达木林巴扎尔主编的《蒙汉合璧中国古典文学》中直译了140篇作品,这为蒙古语授课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较好的原始材料,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作品过程中有疑难问题可直接查看译文。使用这样的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蒙汉翻译水平。通过蒙汉对照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但是这一译本所收作品有限,在面对数量庞大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蒙古语译文显得欠缺或不足。教师和学生都不能接触到更多的蒙古语资料,不能更好地进行蒙汉对比教学。下一步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填充蒙译原文的空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难易适中,思想积极向上,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作品,编著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材。

(二)选择适合学生基础的教学内容

如何选择适合蒙古语授课学生学习的经典篇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蒙古语授课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侧重于理解、感知和审美鉴赏,所以教师在选择作品时,思想要健康、积极,艺术要炉火纯青,语言要优美。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包括文学史。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品读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学派别。通过解读和品评作品,发挥其“精神陶冶和灵魂引领”的作用。那些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作品,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李白的自信,苏轼的洒脱,李清照的愁苦,都给了人们无限的精神力量。借着这些精神力量激起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消除畏难抵触心理,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积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所知诗词中的部分诗句,帮助他们找到出处,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探讨,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学生熟悉的句子。熟句最好安排在前几节课,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更多优秀篇目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好地学习这一课程。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似乎不太适合今天的教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怎样带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克服各种畏难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可以采用互动式、表演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如在讲《蒹葭》时可以播放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甚至可以找寻一些图片,与学生一起讨论“所谓伊人”的“伊人”可能是谁,“伊人”是否专指某个人,从而展开联想与想象。经上述讨论与分析,学生会真切的感受到诗歌的意象,诗歌的朦胧美。在讲《日出东南隅》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少年、耕者等不同角色,通过不同的人遇见罗敷时的表现,从侧面反映出罗敷之美的同时,感受其艺术表现力。学生通过讨论与表演,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听、说能力。教学中加入表演的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进一步感知了作品的表现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等媒介,将古典诗词吟诵视频播放给学生,使古典诗词的声音美感传达出感人的力量。如果教师本人能够吟诵古诗词,将吟诵注入课堂,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方法,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借助吟诵的形式,既可增加学生背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篇目,又可丰富中国古代文学的课堂呈现方式。

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所以课上要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发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发表不同的观点和声音,逐渐培养学生汉语表达的自信和表达的勇气。进而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读、分析作品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为蒙古语授课学生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必须在讲授课程基本内容训练学生基本功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和难点。通过字词句的精讲、古诗词现代翻译、思想内容的总结归纳、艺术特点的梳理、经典作品的背诵等诸多环节,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感知文学作品的能力。布鲁纳讲到“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①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使学生逐渐了解所学课程,了解课程的重要性、丰富性、内涵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课上课下相结合掌握教学内容

根据蒙古语授课学生的实际和中国古代文学浩繁复杂的特点,学生仅课上时间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因此要鼓励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加强古代文学知识的巩固和积累。要使学生自觉地利用好课余时间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学生在课外自学时,也需要教师一定的介入和指导。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课下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来督促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例如经典篇目的背诵,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掌握的内容有限,而在课后会出现拖沓的现象,所以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巩固、记忆所学内容也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讲授《西厢记》时,课上着重理解内容,把人物形象分析留给学生课外解决,经过课余时间的思考、准备,课上再一起讨论,学生会更积极参与,大家各抒己见,思路开阔,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可以将一些具有表演性的片段,按小组分配给学生,经过课下精心准备、练习,课上学生分组表演,如元曲《窦娥冤》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其他作品如《红楼梦》《西厢记》等也可采取此方法。

近年来,传统文化得到重视,各大主流媒体相继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诗词》等大家熟知并喜爱的古典诗词节目。此外,蒋勋等文化名人通过新媒体渠道所讲的《红楼梦》《中国文学史》《唐诗宋词》等也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传统文化的极好方式。古代文学的魅力,便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督促学生观看此类节目,让学生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思考、心灵感悟、价值取向、人生智慧等,以便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将这一文化传统很好的传授、介绍给蒙古语授课学生,是教师的任务,也是责任。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以下素养。首先,教师需要蒙汉兼通,能够熟练使用两种语言并讲解课程内容,这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接受所讲内容。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师的特点是或汉族教师不会讲蒙古语,或蒙古族教师汉语表達相对差,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急需培养一批蒙汉兼通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其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要有较深厚的文学素养,广博的文学知识。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他的渊博知识储备,融会贯通的教学艺术,也会激发学生求知欲。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②唤醒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本领的体现。文学作品是躺在书面上的文字,要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还要靠教师绘声绘色、充满生机地讲解,通过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讲授来感染和打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本人认为学校要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或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要使蒙古语授课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在教材的编写上,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如前文提到的,蒙汉合璧式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了解两种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两种文化的特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蒙汉互译能力。将中国古代诗词译成蒙古文的确是有难度的,对翻译者的要求必会更高。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内涵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课程,也是一门与先哲们进行精神交流的课程。面对如此有养分,可以滋养心田的课程,应该有更多的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性。特别是蒙古语授课学生,需要改变观念,去除惰性。努力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提高汉语综合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蒙汉兼通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注 释:

①沈建东.勿让“半开卷”考试将考试作弊“合法化”[M].科技信息,2013:26.

②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80.

参考文献:

〔1〕乌日罕.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用蒙汉双语教学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2〕乌日罕.高校蒙汉双语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情景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7).

〔3〕张国军.高职院校蒙汉双语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7).

〔4〕才志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02).

〔5〕梁珍明.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6〕徐雪梅.蒙、汉双语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教学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2(02).  (责任编辑 曹彩霞)

作者:图雅

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论文 篇2:

探究高校汉语言教学中的古代文学鉴赏

摘 要: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汉语言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强化传统文学教育,高校汉语言教学应积极开展古代文学鉴赏。古代文学鉴赏有着丰富的哲学内容,记录了古代当时所发生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当时作者写文章的心情。汉语言教育较为枯燥且乏味,教师应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汉语言的魅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古代文学鉴赏的开展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育;汉语言教学;古代文学鉴赏;对策分析

汉语言教学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其涉及到的中文知识教学较为广泛。以往传统的汉语言教学只关注表面,教学内容也较为简单,长此以往,则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汉语言教学中,切不可只重视学生学习基本的语言内容,需要提升教学层面,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汉语言知识,可以借助古代文学鉴赏来促进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积累,进而提升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品位能力。

一、高校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作为支撑,综合性人才逐渐成为了焦点,同时汉语言人才在社会上也十分稀缺。针对于这类人才来讲,语言表达能力与运用能力可以说是企业考核的关键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人才素质方面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满足社会应用性,同时将学科理论知识向着实践化方向转变,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们的文学水平与文学素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需要关注和重视社会实践,这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重点内容。

二、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古代文学鉴赏教育的开展对策

(1)古代文学鉴赏中的“知诗人、解诗题”

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是个合为事而作。”教师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在开展诗词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解读作者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开展之前,学生应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这样学生才能够充分解读诗词的思想内涵,进而掌握的诗词的内在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其一在学习开展之前查询基础知识,掌握作者的思想经历。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闲暇时借助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或参考数据来进行查询,并且收集作者的经历资料,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解读诗词内容。如在阅读李白诗词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了解李白先生的性格特点;其二还需要解读的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是作者在特殊社会环境中有感而作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的搜索资料来开展解析。这种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收集能力,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的可以讲学生带入到特定情境中,进而使学生对诗词内容有一个精准的认知。

例如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道:“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可以说这首是个的文辞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经历紧密相连。另外,教师在讲述《赠汪伦》时,其可以先讲述汪伦邀请李白做客,即为汪伦在桃花潭中隐居,每天都在朗读李白的诗词佳作,进而对李白有了钦佩之情。然后听说李白要来安徽,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到自己的住处。而李白也早早就听说过汪伦,在接到邀请之后便高兴的去了。但到桃花潭之后,李白感觉自己被骗了,眼前的桃花潭没有十里桃花,就是一个酒店的店名,这一景象并没有使李白恼怒,反而大笑起来,说道:“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之后汪伦与李白就成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在离别时,汪伦送给李白一首歌,使李白十分感动,随之写下了《赠汪伦》这首诗,这首诗因为有这个美好的故事而流传至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述清楚内容,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文学鉴赏中应“抓字眼,明文意”

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课文主题都有着升华的特点,其主要是将词汇进行了浓缩,省略了一些部分,所以可以运用全文叙述的方式來进行逻辑重组,然后在进行解读。这种方式虽然看似较为简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着诸多障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师需要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可以运用留、换、补、调、扩的方式,针对于“留”来讲,即为保留古今中外的词语,如地名、人名等;针对于“补”来讲,即为将诗词中的空白进行填补,使诗词的表述更加清洗且明确;针对于“调”来讲,即为调整诗词前后顺序,使其内涵更加明确;针对于“扩”来讲,即为将意思较为浓缩的词语进行展开,同时使晦涩难懂的诗词意思变得更加通俗且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诸多古诗词含义中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亮点,以此来使学生更好的品读与的体会古诗。例如在《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作客他乡且十分怀念手足兄弟的情景中,之后在抓住关键词来让学生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思想之情。诗词中有诸多表述思念的词语,例如“异乡、异客、倍思亲”等等,教师切不可运用注入式讲解的模式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就违背了古代文学鉴赏教学的初衷。

结束语:

结合全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风景线,为保障其更好的流传,可以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融入古代文学鉴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同时还可以更好的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使民族更加团结。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依照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升高校汉语言教学融入古代文学鉴赏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樊向飞. 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策略研究——以西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 科教文汇, 2019, 000(006):68-69,74.

[2]于向辉.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古代文学通识课教学改革[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 32(09):149-150.

[3]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J]. 新闻爱好者, 2020, No.505(01):112-113.

[4]曾鹏瑞, 罗美娟. 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 000(008):P.105-106.

作者:吴绪蒂

民族地区高校古代文学论文 篇3: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

摘    要: 全球化时代,坚守和亲近文学阅读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深远。本研究通过对宁夏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认为目前大学生对文学阅读的态度是积极明朗的:面临全媒体时代的冲击,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学的价值,且少数民族学生有兴趣并乐于关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但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固化。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且没有长期有效的机制为学生提供有益阅读指导是目前困扰大学生文学阅读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大学生    文学阅读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重文传统”的民族。《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正是中国人“重文”情结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嘹亮回响。中国传统家训中“耕读传家”所折射出的耕读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1],的确,阅读尤其是文学阅读对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和一个人的人格建构、人文素质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当下全球化全媒体时代,坚守和亲近文学阅读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显得尤为重要:文学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生活感受能力,建立优美优雅的人生志趣,丰富人生智慧,而且对于构建青年的家国情怀,促进各民族之间心灵沟通与精神理解都意义深远。这正是本研究的选题意义所在。

近五年来,关于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研究备受关注,经笔者梳理,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现状及策略研究、当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受状况、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高校中文系及理工类大学生文学阅读情况、某地区高校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与分析等。例如:黄万华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当下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比预想的要好一些,其充满活力的状况给从事文学教育和研究的人提出了新问题,即大学的文学教育必须随之做出调整深化[2];毕秋敏、曾志勇等认为,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表现出多元化、娱乐化、个性化特征,存在“浅阅读”和“泛阅读”倾向,具有“社会化”的特点[3];韩田鹿、林琳等提出,在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接受方面,当代大学生阅读量少,范围窄,阅读动因主要为个人兴趣,古代文学经典的白话文译本更受青睐[4];张学军通过设置问卷调查分析,提出了当代多数大学生并不认同对文学经典的戏说和无厘头改变,还是期望维护文学经典的纯洁性和独立价值的观点[5];贺仲明、王世诚对大学中文系学生文学阅读进行了调查,认为其阅读量并不是很大,原因众多。并认为中文系学生阅读比较集中于当代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存在较大不足[6]。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已有的调查成果对当下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总体把握是全面而准确的,亦不乏对某地区大学生文学阅读的调查分析,如王菱、何胜莉《四川高校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金春平对江苏省高校阅读调查数据的分析文章等,但目前尚无对宁夏高校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宁夏地处祖国西北腹地,是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回族聚居生活的地区。因而,对宁夏大学生文学阅读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不仅能为地方高校文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审美意识等诉求。

本研究将宁夏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是在参考了近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小范围预测后充分修改完善最终定稿。问卷发放的日期区间为2015年6月至10月。具体情况如下:选取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新华学院三所本科院校(一所“211”高校,一所一般本科院校,一所三本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取样单位,专业涉及文学、历史学、法学、工学、理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发放问卷1000份,最终收回问卷980份,经分拣去除数据缺失或前后有矛盾的问卷,有效问卷910份,有效问卷率为91%。本研究主要在本科一年级到四年级中进行,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特点,研究样本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的中文系学生和其他非中文专业学生中。其中,各年级所占比例分别为:大一20%,大二32%,大三31%,大四17%。在910份有效问卷中,非中文专业学生465份,占51%,中文系学生445份,占49%。调查的内容分别涉及阅读兴趣、阅读时间分布及方式、阅读习惯及目的、阅读中的困惑等问题。以下将通过非中文专业学生和中文系学生阅读情况的比较进行对照分析(非中文专业学生比例之后括号中列出的是中文系学生同项指标所占的比例)。

我们首先就大学生文学阅读的兴趣进行了调查。在非中文专业大学生中,当问及“课余时间,你喜欢抽出一定时间阅读文学作品”时,喜欢的学生占29%(62%),较喜欢的占54%(37%),不喜欢的占9%(2%)。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还是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考虑到中文系专业对于文学阅读的特殊要求,应该说文学阅读在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在喜欢阅读什么类型的读物中,非中文专业学生选择文学名著的占50%(92%),选择专业类书籍、武侠玄幻小说、青春文学及言情小说、励志职场类书籍的比例分别为30%(34%),21%(22%),38%(47%),38%(37%)。由此可见,在阅读的兴趣和选择上,除文学经典外,其他类型读物两个群体没有表现出较大差异,而相比较而言,中文系学生对待文学经典的态度则更加坚定和积极,这应该与中文系课堂教育对经典文学的传播密切相关。在更喜欢哪种审美活动的多项选择中,选择读文学作品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占33%(74%),选择看电视电影的占69%(79%),可见图像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得影像对阅读产生了不小冲击,尤其是在非中文专业学生的群体中,“读图时代”已悄然来袭。在经常阅读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两个调查群体中比例均高,占74%(92%),中国古代文学占32%(57%),外国文学占30%(69%)。究其原因,中国现当代文学贴近社会和时代的脉搏,更具有当下性与鲜活性,为大学生喜闻乐见。中国古代文学由于时空间隔,尤其对非中文专业学生而言,文言障碍已令其望而生畏,故而阅读兴趣不高。当问及是否会关注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时,53%(72%)的大学生表示“有时会关注”,36%(8%)的大学生表示“不会”。这一数据首先显示出中文系学生对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关注度明显高于非中文专业学生。其次,经数据分析,参与本次调查的370名少数民族学生均选择了“会关注”和“有时会关注”两个选项,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是有兴趣并乐于关注的。对网络文学的态度,18%(18%)的大学生表示经常读,50%(58%)表示有时读,24%(26%)表示基本不读。新世纪以来,纯文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日趋边缘化和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型文学日益兴盛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本次调查所显示的结果来看,网络文学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接受度并没有超过传统文学,这证明了中国纯文学、严肃文学的传统是牢固的,今后如何继续探索,创造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在青年大学生中获得更大的接受度才是传统文学应该努力的方向。在问及你对“80后”作家(如韩寒、郭敬明等)的作品持何种态度时,表示“很喜欢,符合当代学生的口味”的大学生占22%(3%),表示“还行,一般”的占52%(6%),表示“不喜欢,思想肤浅,内容空洞”的占13%(17%),表示“不了解,没看过”的学生占13%(16%)。显而易见,中文系学生对“80后”作家的评价不高,这也许与大学中文系教师的审美价值观影响有关。大学教师对纯文学、严肃文学普遍持坚守态度,对网络文學、“80后”文学等则大多不甚认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价值取向。

笔者接着对大学生文学阅读的时间、方式及习惯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均不甚乐观。非中文专业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2小时以上”的仅占14%(22%),“1—2小时”的占38%(56%),“1小时以下”的占39%(16%),“几乎不阅读”的占9%(0),每月平均阅读的文学类书籍“少于一本”的占48%(5%),“1-2”本的占39%(59%),3本以上的占9%(17%),5本以上的占2%(7%)。在后期的深度访谈中,有学生表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多,课业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也有学生表示主要是因为不知道该阅读什么书造成的。与之相关的是,就文学阅读在大学生业余生活中所占地位而言,喜欢读书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占42%,远低于喜欢娱乐活动的55%和喜欢上网的65%(中文系喜欢读书的学生占78%,喜欢娱乐活动的占50%,喜欢上网的占59%),数据显示,非中文专业学生在阅读的理性和自觉意识上尚有欠缺,急需引导,而娱乐活动和上网在当今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中已占据半壁江山。在借阅方式和刊物类型的选择上,52%的非中文專业学生选择了网上下载和在线阅读,62%选择纸质图书阅读(中文系学生对应选择的比例分别是60%和87%),相比较而言,中文系学生更偏向于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在一些阅读习惯的考察中,经常做阅读读书笔记的非中文专业学生仅有10%,有时做的占44%,根本不做的占46%(中文系学生的相应比例是22%,53%和21%),有阅读计划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占56%,中文系学生占69%,这两组调查数据,两个群体的比例都不是很高,说明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固化。

随后笔者对大学生在文学阅读中的认识及困惑做了调查。95%的非中文专业学生认为应该多读文学类作品,认为读多了没用的仅有1%,而中文系学生认为应该多读的占80%。这两组数字对比,说明非中文专业学生对文学阅读的态度更加积极,而中文系学生选择比例相对较低的原因,笔者认为与目前人文学科的逐渐边缘化有关,在专业困境、就业压力等问题的辐射之下,中文系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有所下降。当问及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文学阅读的作用时,45%的非中文专业学生认为非常重要,54%的认为比较重要(中文系学生的相应比例为59%和33%)。就“文学阅读的主要目的”而言,“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修养”是大学生的首选,非中文专业学生分别占80%和74%(中文系学生的相应比例为80%和81%)。这两组数据说明大学生对于文学阅读的态度是积极明朗的,比较认同文学阅读在大学生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学生文学阅读中存在的困惑,我们做了相关调查。非中文专业学生认为在阅读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少阅读氛围”和“不知道读什么”,分别占62%和40%。中文系学生认为主要问题在于“缺少阅读氛围”和“书价太高”,分别占69%和33%。在谈到是否需要专家或师长指导文学阅读时,两个群体都认为比较需要,所占比例是50%(51%)。当被问及经常因为受何种影响而选择一本书时,在非中文专业学生中,“老师或朋友推荐”和“看过作品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两个选项比例最高,分别占57%和52%。而中文系学生则选择了“老师或朋友推荐”(81%)和“名著或获过奖”(73%)。可以说,这两组数据凸显了目前大学生文学阅读中存在的主要困惑:一方面学生有阅读和提升自我的诉求,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受到社会浮躁喧嚣的气息影响,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没有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机制积极为学生提供有益的阅读指导。

最后,本研究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写出至少五部自己阅读过并认为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简要写出理由。经数据统计,受宁夏大学生喜爱的作品前十位依次是:路遥《平凡的世界》、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吴承恩《西游记》、姜戎《狼图腾》、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明威《老人与海》、钱钟书《围城》。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四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三部,外国文学作品三部。在推荐中,网络小说、青春文学所占比极小,由此可以看出宁夏高校大学生对严肃文学和文学经典的认同和接受。在推荐理由中,有两部作品的推荐理由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一部是位列第一的《平凡的世界》,另一部是《狼图腾》。多名调查者在推荐理由中指出,观看这两部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的经历是促使他们对小说文本进行阅读或再次阅读的直接诱因。据相关资料显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和电影《狼图腾》均在2015年2月播出、上映,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时间的巧合为这两部作品在本次调查中的上榜率和排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法国社会学家罗贝尔·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叫“次文学”[7],指的是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喜剧、连环画、评书等文艺作品,并指出次文学在普及大众和延长文学作品寿命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媒体时代,文学阅读更是不可避免地深受“次文学”影响。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尤其在非中文专业学生中,这种影响更广泛。中国古典文学中四大名著除《儒林外史》之外,《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均在推荐之列,且外国文学作品上榜的三部作品亦是初高中学生就耳熟能详的三部名著,由此可以推断,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兴趣和范围并不是非常广泛,很多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阅读的领域和基础并没有超越高中阶段强化知识背景下对部分文学经典的普及认知和阅读,因而,大学阶段的文学阅读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经由以上调查分析,我们对宁夏高校大学生的阅读现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宁夏地处西北,与沿海城市相比,经济文化尚欠发达,但这方土地之上人们向善向美、不断提升自我的追求却是相同的。本次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为宁夏高校今后的文学教育提供了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应正确认识当前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继续在宁夏高校大学生中大力提倡文学阅读,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加强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推介工作,提倡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互补的阅读模式;二是应立足于多民族文学的研究视野,将少数民族文学的学习和研究纳入大学生的文学教育体系中,帮助民族地区青年大学生通过少数民族文学更好地了解各少数民族,此举对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心灵沟通与精神理解具有积极意义;最后,应积极发挥高校传播经典文化,塑造人灵魂的灯塔效用,要求广大教师在大学生文学阅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以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文学阅读的兴趣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黄万华.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2012(8):13-25.

[3]毕秋敏,曾志勇,陈楠.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99-108.

[4]韩田鹿,林琳,贾彬,唐绎涵.当代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调查[J].出版发行研究,2010(6):35-38,3.

[5][7]张学军.“次文学”“戏说”与文学阅读——当前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接受状况调查[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8,3.

[6]贺仲明,王世诚.大学中文系学生文学阅读调查[J].东岳论丛,2014(5):91-95.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NGY2015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慧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交通建设前期工程管理论文下一篇:新形势下医疗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