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养德心得体会

2022-08-11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以美养德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以美养德心得体会

以美养德

同口镇第二小学 美育特色学校创建规划

一、指导思想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美育覆盖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坚持美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美养德,坚持素质教育,塑造健全人格;以美育智,坚持科学教学,促进智力培养;以美健体,倡导文武并举,锤炼强健身体;加强艺术美育,为造就专门艺术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㈠美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梁启超说:“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

㈡美的环境使人身心愉悦,更益于人的和谐发展。 ㈢科学严谨的教学风格是一种美,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美,体现了对生命的关注和人性的关怀。

㈣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㈤蔡元培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之育德功能与促智、健体等功能一样,都是一种创设德育、智育、体育的前提、情境的功能,并不等于德育、智育、体育本身。

㈥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三、可行性分析 ㈠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对于审美教育的论述颇多。孔子将自己美育的教育方针表述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认为“艺”是前三者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并以“六艺”教人,以实现他对人的全面教育。他主张“诗以达意”、“乐以发和”,要通过诗歌、音乐来使人“温柔敦厚”、“广博易良”,以造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恒常心态,在移人性情、感发心志中,最终实现陶冶情操的美育作用。在孔子的美育过程中,他首先重视“知”的方面的教育,认为认知教育是其人格教育中的一个决定性的起点,只有做到了最起码的“知”,才能更好地对之进行更深入的教育。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美育过程应该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教育的过程,但仅限于“知”的方面还是不够的。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柏拉图认为教育对人是终身的,尤其是美育,更是伴随人的一生。所以他认为美育从一开始就应该培养儿童对美的爱好,使美从小就浸润他们的心灵,并且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

康德说:“要实现高度的完美的艺术,需要大量的科学知识。”教育就是求知过程,是认识转化为知识并实现传播的活动。教育完全可以为美的艺术创造活动提供大量知识,培养艺术感知、艺术情感、艺术灵感、艺术想像、艺术技巧等全方位修养和能力。教育培育、发展了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教育就是审美和艺术能力的生长温床,而审美、艺术本身对人也起着重大的教育作用。审美、艺术过程就是使人受教育的过程。审美与教育的相遇本质是人类与实现人类自由解放之路途的相遇。

目前,世界范畴内正在经历着教育现代化的巨变。其主要内涵是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之中,美育没有其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推进,美育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提升。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面对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将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从而重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织部分的审美教育。1997年,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美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其它教育所无法替代的。”江主席同志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会上指出,“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这样的时代特别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素质。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的动力。而在创新的素质中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一种由此及彼、由不知到知的发散思维能力,它是科学创造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在想象力的培养中,审美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在传统形式上,审美教育往往被简化为艺术技巧、能力的学习和训练,被归入个体特殊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由此,审美教育成了一种人的“资历教育”,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成了“资历”的赋予和获得。在一定意义上,审美教育活动以及由此养成的个体艺术技能,成了对个体生活的漂亮修饰。而现代审美教育则被赋予更多更深刻的内涵。

现代化过程中导致的市场本位、金钱崇拜、精神疾患蔓延等问题具有一个共性,即人文精神的缺失。而现代审美教育就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发扬,可以有效地起到补缺作用;现代审美教育强调人的自我生命意识的全面开发,充分体现着对人的全面发展权利的积极肯定;现代审美教育倡导一种和谐发展的态度,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有效沟通起来。

以上引用分析,本校认为,美育特色教育将全面有力地推动本校初中阶段教育的质量,为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根基。

㈡现实基础

本校生源,具备创建美育特色学校的美育基础。诗文朗诵兴趣小组颇受学生欢迎,学生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热爱活动,具备创建美育的优势。

本校一贯重视以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德。书画比赛、演唱比赛、征文比赛、体操比赛、献爱心活动、参观活动等等。通过此类活动,树立舆论,激励情感,培养意志,锤炼体魄,这些都是美育活动形式。

根据上述分析,本校认为,创建美育特色学校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是基于优势的更长足发挥,在总体规划和明确思路指导下,整合资源,发展特色项目,可以使创建美育特色学校水到渠成。

四、创建目标 ㈠总目标

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提倡科学严谨的教学风格,加强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崇高理想境界。

总目标阐释——

1.营造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环境对于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嘈杂凌乱使人烦躁和压抑,整洁优雅给人愉悦和理智,更利于知识传递、能力训练和品德培养。

2.提倡严谨科学的教学风格。古今中外学之大成者,离不开严谨的治学态度;知识爆炸的当代,科学可以删繁就简、去粗存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谨科学的教学风格有益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益于学生形成优良的学风。

3.加强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成就一生、幸福一生、完美一生的奠基石。艺术教育传递着文化,满足人的特殊精神需求,提升素质,完善人格。

4.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有助于人的整体精神素养的提高,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鉴赏能力,才能创造美,才能给主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活力。表现

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在表现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会对自身及其环境自觉产生审美改造和创造美的冲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影响。

7.促进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崇高理想境界。在完成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很难无视人生趣味和境界的最终目标。忽视终极价值教育的美育无法真正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终极性的美育目标正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关键。

㈡近期目标

两年(2009年-2011两年)内,美化校园,大粉刷大绿化,建立良好教学秩序,加强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的宣传,引进艺术教育专门人才,完善各项特色项目的创建制度,边尝试边研究边整改,力争在氛围在理论上为创建美育特色学校作好充分准备。

㈢中期目标

2012年-2014年,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努力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加强美育与各学科教学的紧密结合,争取培养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良好思想和行为素养的学生。努力发展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使学生在具备良好美育能力的基础上,对人生未来走向作出初步规划。促使美育特色教育逐渐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提高学校美育特色教育在本县范围内的知名度。

㈣远期目标

2015年至更长久,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校园环境园林化、教学师资最优化、教学质量一流化。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创市级名校。

五、创建策略和办法

㈠创设美育特色教育的良好环境。 1.重视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根据校园特点,运用美学原则设计和布置树木花草的种植、雕塑、宣传橱窗、办公室教室门牌、卫生箱等等设施;作为上、下课信号的电子铃声也需要改为愉快悦人的经典音乐;需要对师生个人仪表提出规范性的要求;强化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美观的意识。

2.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根据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增加教育教学设备的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据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的需要,在文学、篮球、乒乓、棋类、美术、音乐等特色项目中添置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设备,尽力不使教育教学“捉襟见肘”。

3.加强对特色教育的领导。要建立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由总务、教代会会和各学科教学骨干组成,共同探讨美育特色教育决策。

4. 加强特色教育舆论宣传。召开教职工会议,专题传达特色学校创建规划方案,组织讨论,使美育特色教育深入每个教师内心。召开全校学生会议,宣传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意义和具体举措,使美育特色教育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

5.完善美育特色学校管理制度。从科学、规范、切合学校实际的角度构思学校制度,在广泛征集教师、学生、家长意见和建议加以修改,并提交教代会审核通过,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特色教育保驾护航。

㈡师资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灵魂,要建设一支懂得美育精通美育的教师队伍。

1.美育特色学校创建的思想应该内化为每个教师的实践行为,对于学校特色的整体定位、指导思想、目标方向、策略措施,教师应该通过培训、学习、讨论,做到心中有把握、行为有落实、评价有参照。

2.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辅导,明确初中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原则落到实处。努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传承文明、造福社会的使命感,提高教师道德、业务、审美等职业素养。

3.美育特色教育师资建设有三条途径:第一,引进艺术教育专门人才,积极对上争取,这些优秀人才将成为担当美育特色教育的生力军;第二,强化本校教师美育素养、美育技能的培训,包括从教师服饰、教师言谈、行为举止到兴趣爱好特长、教育教学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努力争取使教师有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有一技之长、一能之专,展示独特的教师个人魅力,为美育特色教育率先垂范;第三,从社会上聘请兼职辅导员,定期讲学辅导。

4.强化教师反思式培训。在特色教育创建的实际工作中,必然会遭遇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惑,应该有目标地引导教师主动研读名教师的教育论著,对比反思自己教学工作的差距,并作及时的策略调整和再反思,做到问题从实践中来,辅之于理论的思索,再在实践中检验,形成新的认识和行动,养成教师自觉实践、自觉反思、自觉提高的习惯。

㈢加强美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1.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凸现素质教育,依据本校美育特色,研究制订校本课程体系标准。以此为标准,分解至年级组、教研组、课题组,研究和开发富有美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内容。

2.美育特色校本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为核心,探索学生自觉成长、优势发挥的途径和方法;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与学科领域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科领域知识在其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从其中获得的素养能力能够有利于学科领域的拓展。要寻求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使两方面的共同提高。

4.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美学原则。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利于发现美、欣赏美、展示美,要关注自然生态的和谐美、社会生活的人情美、学生个体的人性美。课程辅导的形式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的规律,充分体现科学之美。

㈣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渗透美育特色教育思想。

1.根据不同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用审美原则审视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的闪光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时充分突出美育的功能,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定更应充分关注审美的感染和熏陶。比如数学学科教材中,对比例、对称均衡、简洁、和谐、逻辑性的欣赏,对黄金分割、埃及金字塔所蕴含的数字关系遐想,对数学公式的潜心探索,都可以也应该渗透着美育的思想。比如历史学科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历史上的自然风光美、劳动创造美、人物情操美、诗情画意美,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2.改革教学方式,追求完美的教学过程。要关注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色彩美等。在现代教学环境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上升为理性认识,还可借助其它教学手段——录像、投影、录音、漫画、图片、影碟等,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美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美的氛围的感染下,增强学习兴趣,引发美的情绪,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探究。

3.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美育特色教育理念。应该将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美育作为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之一,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掌握教学节奏,使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㈤做强美育特色项目,争创精品特色工程。

1、结合地方特色,传承民间传统艺术,注重剪纸、绘画、书法、等重点项目的辅导,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乡土艺术的学习中,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参与、体验,快乐成长。不断开发、

实施、调整和改进乡土艺术课程设置,不断提高乡土艺术辅导的师资水平,加强调查研究,建立辅导常规制度,制订出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价标准,使乡土艺术辅导更加有序、高效。

在乡土艺术辅导的同时,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也应投入更多精力进行专项艺术人才的培养,开设声乐、舞蹈、素描、国画、油画等课程,聘请专家进行辅导,定期开展汇报表演和优秀作品展览,输送优秀艺术人才。

2.关注球类、棋类等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尤其是篮球、乒乓球、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等。要不断充实师资力量,制订发展规划,保证场地和器材供应,加强管理和检查,加强交流和研究,凝聚人气,组织竞赛,使学生在这些项目中锻炼心智和体力,培养竞争与合作精神,展现现代中学生健康、积极、拼搏的风采。

㈥加强课题研究,探索美育规律,科学创建和发展美育特色学校。

1.研究美育特色与国家课程标准的接轨,明确各自内涵、外延,探索以美育作为学校特色的办学模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陶冶高尚情操,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探索美育特色的内容及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美育在初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使美育真正成为构建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

2.研究探索美育在德育中的最大发挥。通过以美养身的研究,首先努力提高学校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使教师按照美的规范塑造自己,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才能承担实施美育的任务。在党的方针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美学原理、规律为依据,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为总目标,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德育氛围,优化德育过程的诸要素,以美育为引线,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全面素质,促进个性发展。探索出在德育中实施美育的新路子,设计出学校易调控、教师易操作、学生易接受的德育新途径。

3.研究美育与智育、美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应用,探索美育与各学科相互渗透机制的主要要求,明确各学科的美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充分运用各学科的内涵的美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尝试在学习中通过美的感受体验等有关的手段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尝试在学科教学中陶冶爱美的心灵,培养审美的情感,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200

9、9

第二篇: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方案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 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研究方案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

(2013年1月8日)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和自己的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我校提出探究实践“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课题,从根本上来说,一方面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因此,学生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等不“美”的地方较多。所以,我们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作为我们的育人模式,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二)现状趋势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美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也就是一种美;在教育指导思想上,都强调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都提倡启发式教学。但是,研究的范围大都只是论及到了教学的艺术问题,而且大多是教师的言语艺术。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以美养德,以

1 美育人”的行为实践研究。

(三)概念界定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以美养德"的内涵之列。“以美育人”,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四)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则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现代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的最高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界定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说明了学校美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认为学校美育工作之所以薄弱,一方面是因为在教育观念上,对美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作用理解不深;另一方面是在教育行为上,对美育的多元化执行不力。我们认为,所谓学校美育的多元化,一是指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原本都包含美育,二是指学校原本就应该全员参与、全局实施、全程贯穿美育。“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模式的实质,就是以美育的研究和实践带动学校教育的整体运作,树立学校美育多元化的新理念,提高美育资源的利用率,优化学校的美育结构,强化学校的美育功能,最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五)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美育入手,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构建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新机制,实现我校“孝、善、真、美”的育人目标,形成我校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六)课题特点

本课题旨在培养教师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运用美育的特殊功能,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活

2 动、校园文化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使欣赏美、喜欢美、创造美成为师生的习惯和品格,内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从美育入手,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通过对“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的研究,构建中小学育人新模式。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看事物的途径和方法,用校园文化之美熏陶学生、培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准备与启动阶段通过该方法,掌握国内外校园美育的研究动态,广泛学习古今中外著名教育专家的固有经验,分析我校美育基础,确定可移植的他人的理念、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

(二)问卷调查法,包括调查、观察、测量、访谈等等,主要了解当前学生的课堂、课间活动方式和审美观的状况,了解学生对校园美育文化、对本课题研究的认同感、期望和收获。

(三)行动研究法

1、在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在审美教学互动和审美活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提升师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内涵,培育师生的内在美德。

2、通过对研究方案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有效的途径与方法,进一步调整研究计划,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形成“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育方式的机制。

(四)个案分析法。收集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措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五)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归纳和总结本课题在学校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所做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

本阶段重在开展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及文献研究,从图书著作,报刊杂志和网络信息中,收集有关美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育人关系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并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的顾问,咨询课题研究的方向及重点。形成调查报告:

1、完成《学校教师、学生对学校美育文化了解程度现状的调查报告》;

2、完成《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3月9月――2018年7月)

按照方案开展课题具体内容的实践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开展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模式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相关研究素材,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1、隔年举办一次“体育节”、“艺术节”活动,让学生感受美;

2、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成立合唱队、鼓号队、器乐队、舞蹈队、乒乓球队、篮球队、国画营、书法俱乐部、摄影爱好者、学科社团等,让学生创造美;

3、探索在主题班会、专题活动、团队、社会实践等德育活动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4、利用校园电视演播中心、广播站、宣传栏等,创设一种优美、高雅的学校文化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

5、探索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相应教学模式;

6、收集整理老师的原始教学案例、课件、心得体会、学生活动的原始资料,影像资料等;

7、定期开展学生形象设计,班级文化评比等主题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细节,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8、设计并完成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9、编写学校美育校本教材;

10、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展示活动,请专家顾问组指导。

(三)总结提炼阶段(2018年9月――2018年12月)

1、验证课题研究成果的可行性;

2、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并汇编成册,写出结题报告,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五、实施过程

(一)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构建美的课堂,首先要搞好艺术课的教学,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但是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美育,美育具有自身的更

4 广泛的内容。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所以, 我们在所有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收到美的熏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科科能审美”。学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要求教师: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材中美的因素丰富多彩如: 语文——

社会美:

人物美:教材中的古今中外人物,如:屈原、诸葛亮、鲁迅、保尔等

生活美:如课文《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自然美: 如《济南的冬天》、《春》等

艺术美: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数学——

科学美

对称美:轴对称、中心对称等

简洁美:概念、法则、公式等

构图美:各种图形结构等

社会美 如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动人事迹 英语——

艺术美

语言美:英语词汇丰富、语言优美

形象美:英语文章中介绍的人物形象

情景美: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

社会美 课文介绍的一些风俗民情、历史事件、异域情调、异国风情等 音乐——

韵律美、节奏美、形象美; 美术——

5 线条美、构图美、色泽美; 体育

平衡美、竞技美: 物理—— 化学——

化学家的创造美、化学抽象的内容美形式美、化学实验的自然美 生物—— 地理——

包含了自然方面和人文方面丰富多彩的美育素材 信息技术——

充分挖掘学科中固有的美育因素,有选择的引入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的内容和具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整体设计,使之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能收到“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功效。

(二)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策略是:

1、在班级、年级、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中要突出美的教育;

2、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课外兴趣活动班或小组;

3举办摄影爱好者、棋类俱乐部、球类协会、文学社团、主持人之家、少年科技学院、自然爱好者等学生社团

4、各课题组成员要有计划地结合自己的课题开展美的教育专题活动:

5、学练手语操、健美操、武术操、校园舞、广场舞

在这些活动中,重美感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学校要开展全校性的美育活动,要举行“课堂立美”教学竞赛、学生讲美育故事比赛、美育活动课公开教学、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展评、书画现场比赛、校园十佳歌手评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美育活动。 学校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美育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三)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美育中,我们要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富有美感韵味,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6 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的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是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可感知的富有感染力的审美形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美的影响力,以教师的美影响培育学生的美,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除了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应经常博览群书,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五)练就美的领导

全体领导首先要牢牢树立以美立校的意识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教育活动是育人的核心,管理活动是育人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的关键是领导,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办学模式,要求学校全面工作都体现出美育的特点。在实施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全体行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

7 以往人们在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时过多地强调社会功能(政治、经济、道德等),而忽视了人本功能(身体、心理、审美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下降,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工作的战略方针。

2、完善自身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曾说:“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实质是按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来建造客观世界。全体领导完善自身审美修养,第一是确立科学决策的思想。 。第二是依靠教师。 第三是服务师生。

(六)培育美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人、完整的人。

1、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欣赏美:课堂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迁移审美情感的主场所,教师发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后,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学习接受,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审美欣赏过程。正如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麦田荷塘之类的自然物和赵孟俯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春江花月夜》„„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对学生来说,各种形态,各个领域的美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体会。

2、引导学生在课余自学中体验美:科学认为,人的感官与动物的感官不同,动物的感官是纯粹生理性的,而人的感官则具有社会性。特别是视觉与听觉“人化”程度更强些。学生课余自学中有很强的美感体验,如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你会感受一种崇高;读了《红楼梦》中黛玉烧诗稿,宝玉哭灵等,你会感受一种悲痛;读了《山中访友》你会感受一种欢喜;看了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的美等描写你会感受到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看了月光幽静、杨柳依依的场景描写你感到温情脉脉,心旷神怡„„

3、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而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围绕这一要求,学校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六、课题组成员

(一)顾问:安文铸 袁小红 黄国宏

(二)课题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王树贵

副组长:姜立波 汤晓浦 黄雄强

(三)课题组核心成员分工:

1、王树贵 姜立波 汤晓浦 黄雄强

主要职责:审核方案过程管理和提炼成果管理

2、李新伟 苏海盛 黄清平 郭丹 各学年组长 各学科组长

主要职责:实践操作、积累资料、收集信息、总结经验、提炼成果

(四)课题组其他成员—— 除主研人员以外的全体教师

主要职责:实践操作、积累资料、收集信息、总结经验

七、物质保证

增添校园电视演播中心设备:电视节目制作编辑机、宣传用摄像机

第三篇: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校长 王树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中小学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但德育的实效性并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传统的德育方式忽视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以为,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完全可以经过审美化改造,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即是说德育能够变成一个具有审美情趣的东西,如果常规德育实现审美化,那么德育的效果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校试图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探索“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求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从小知美、懂美、爱美,做美的人,做有道德的人。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育人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打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审美教育欠缺,学生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精神风貌等方面不“美”的地方较多。我们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三)今天研究和实施美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宏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问题。因为社会现实是:诚信缺失、浮躁功利、环境污染、精神疾患、艺术低俗、文化枯萎,等等。

微观: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好,为美的社会建设尽一点点绵薄之力。

为了说明今天研究和实施美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必要提一下鲍姆嘉通和席勒这两个人。 鲍姆嘉通(1714-1762)德国人,20岁就发表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也称作《关于诗的哲学沉思》 ,最早创立美学教育的理论家 。他警告人们忽视或弱化审美教养的可怕后果:导致人的贪婪、伪善、狂暴、放荡,最后会败坏一切美的东西。

席勒(1759-1805),德国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美学家,其美育代表作是《美育书简》。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他说:“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治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 。席勒的这种批判是非常深刻和具有普适性的,即便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二、关于这项研究的现状、依据、概念的界定和意义、特点

(一)现状趋势

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美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都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而且大多是教师的言语艺术。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行为实践研究。

(二)理论依据

1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则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现代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的最高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界定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说明了学校美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概念界定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以美养德"的内涵之列。“以美育人”,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四)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美育入手,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构建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新机制,实现我校“孝、善、真、美”的育人目标,形成我校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五)课题特点

本课题旨在培养教师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运用美育的特殊功能,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使欣赏美、喜欢美、创造美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和意志品格,内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三、怎样进行这项研究?

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活动和管理进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培养师生的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提升师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内涵,培育师生的内在美德。

(一)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构建美的课堂,首先要搞好艺术课的教学,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但是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美育,美育具有自身的更广泛的内容。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所以, 我们在所有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收到美的熏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科科能审美”。学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要求教师: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策略是:

1、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

德育,把人的美丽展示出来。在德育美学观思想的指导下,创设美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将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分解为不同阶段目标,让学生每学期自选目标自己养成,学校政教系统督促、指导、帮助。

在班级、年级、学校开展“十好”活动:

(1)从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进行“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2)从抓最基本的做人道德规范入手,开展“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交好友,做好人”心灵滋润养育活动。

2

2、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

美就在生活之中。创设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经受美的熏陶,以此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每周开展各类艺术和学科的兴趣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兴趣

(2)利用每天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精心设计组织全校学生的“歌声满校园”、“彩笔绘生活”、“电脑点世界”等活动。 (4)精心设计组织以美为核心的艺体大课间活动

3、从美的视角切入,开展自主教育。用“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学习我努力、我的身体我锻炼、我的活动我参加、我的成长我做主”作为具体操作的切入口,经过几年、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打造我校的德育特色。

(1)建立人性化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强的学生常规管理规范。 (2)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 实行“班级自治”,“班规班法”民主制定,“班务承包”落实到人,“自我评比”激活动力,让学生从“被人管理”变为“自主管理”,在灵魂上做自己的主人,在行动上做班级的主人,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做负责任的一员。

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目的是实施主体性德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要我做”为“我不要做”。

(3)构建“中小学生系列班会主题框架”,其思路是:

以学校特有的一个学的时间流程为经线,以不同年级不同教育内容及不同程度为纬线,形成一个年级主题班会内容的网络框架。

这个“中小学生系列班会主题框架”的意义在于能为我们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序列化、规范化、科学化提供一个思路,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美育中,我们要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富有美感韵味,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的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使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可感知的富有感染力的审美形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美的影响力,以教师的美影响培育学生的美,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除了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应经常博览群书,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五)练就美的领导

全体领导首先要牢牢树立以美立校的意识

3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教育活动是育人的核心,管理活动是育人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的关键是领导,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育人方式,要求学校全面工作都体现出美育的特点。在实施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全体行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以往人们在理解学校教育的功能时过多地强调社会功能(政治、经济、道德等),而忽视了人本功能(身体、心理、审美等)。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下降,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工作的战略方针。

2、完善自身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曾说:“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实质是按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来建造客观世界。全体领导完善自身审美修养,第一是确立科学决策的思想,第二是依靠教师, 第三是服务师生。

(六)培育美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人、完整的人。

1、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欣赏美。课堂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迁移审美情感的主场所,教师发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后,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学习接受,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审美欣赏过程。正如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麦田荷塘之类的自然物和赵孟俯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春江花月夜》„„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对学生来说,各种形态,各个领域的美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体会。

2、引导学生在课余自学中体验美。科学认为,人的感官与动物的感官不同,动物的感官是纯粹生理性的,而人的感官则具有社会性。特别是视觉与听觉“人化”程度更强些。学生课余自学中有很强的美感体验,如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会感受一种崇高;读了《红楼梦》中黛玉烧诗稿,宝玉哭灵等,会感受一种悲痛;读了《山中访友》会感受一种欢喜;看了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的美等描写会感受到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看了月光幽静、杨柳依依的场景描写会感到温情脉脉,心旷神怡„„

3、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而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围绕这一要求,学校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这项研究的预期成果与保障条件

1、编辑教师关于美的论文

2、编辑教师爱务工子女的故事集《东方育蕾》和务工子女成长的故事集《东方花开》

3、结题报告

我校是纯民办学校。董事长黄国宏先生钟情于教育,愿意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大力支持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双重提高的引擎。

第四篇:以美育人

以美育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化州市平定镇新华小学

张诗宁

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朱光潜说得更明白:“美育具有三种解放功能。一是情感的解放,二是眼界的解放,三是自然限制的解放。”美育就是将人最大限度地从动物中解放出来,升华到一个无限美好的自由王国。

语文教育是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佳作,涉及古今中外。文章立意美、塑造的形象美、抒发的情感美、表达的语言美、方法美、层次结构美等等,这一切构成了语文审美教学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是把审美观的建立和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统一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使儿童认识语文美质,培养语文美感,开展语文美育,陶冶美的心灵。从语文教育自身而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反过来又会促进对语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语文教育和审美统一起来。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用眼睛去观赏美

美感首先来自于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通过看,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不仅给人的印象突出,而且给人以精神愉悦。

1、利用课文插图欣赏美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低,插图越多。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插图由于颜色鲜艳,形象生动,使学生强烈的情绪感染,达到显著的审美效果。如五年级上册《我家门前的海》一课,描写了海的各种模样,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我就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欣赏美

恰当地运用图片、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视觉形象,使学生觉得生动、真实,如身临其境。如《海豚救人》一课,我制作了课件,以神秘变幻的海底世界,海豚救人的样子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再配以教师精彩的讲解,让学生在直接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海豚,从而收到更好的审美效果。

二、在自主阅读中充分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作品为主的,所以作品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而自主阅读文本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自主阅读必须坚持"自读自悟"的正确取向,并在感悟自得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创造。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教师以"读"为着眼点,使学生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趣,由读生情,而教师的引导就是重要的桥梁。实践证明:自读文章是激发情趣的关键和前提。通过读,文章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童话故事,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朗读不仅要再现文章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学生正值一个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读”美,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美读,是指灌注了充沛饱满的感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美读极富节奏感和旋律感,以声传情,将文学中的情感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此来打动听众,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a、读出音乐美

小学语文课本的大多数课文,读焉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如《刘三姐》的山歌描写音调优美,音高而不重,读来节奏鲜明,顿挫响亮,使美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 b、读出意境美

加强朗读训练,体会作品独特的意境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好的文章需要多读,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例如《海上日出》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派美丽的景象,太阳升起来的整个过程,对于这些不用过多讲解,而应让学生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明快的语调反复朗读,从而唤起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美好意境中,融入美的氛围中。

c、读出情感美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是作者的真情流露,朗读时要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去把握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以作品美的情感打动听众,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情感得以宣泄和净化后的轻松愉悦。如课文《凡卡》写得生动细腻,感情真切,读来催人泪下。为使学生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可以借助各种形式的读,以读激情。通过指导,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增添悲剧感人的力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耳朵去聆听美

“听”,首先要求师生都坚持讲普通话,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听”能获得美的信息,给听话者带来审美享受。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都含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美好的心灵。可见,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审美教育是得天独厚的。

1、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感受美

朗读中教师的范读,以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来抒发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音美和语感美,由此形成深刻的印象,产生积极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心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的老师将《满江红》读得“出神入化,语调十分感人”时,“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被深深地感动,他课上完,学生也能流畅地背诵了。”这就是学生从教师成功的范读中感受到的美的力量后产生的优良效应。

2、听音像资料感受美

专门为指导课文朗读所录制的磁带更是学生朗读的优良范例。学生通过欣赏磁带中的朗读范例能更好地体味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和情感。

3、听同学优美的描述感受美

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在倾听同伴生动的描述中感受美。如教学《体育课》一课时,让学生说说同学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知道关心别人、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好品德,从而自觉指导自己的行动。

四、在深入阅读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语文作品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海上日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日出壮阔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浓的喜悦,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色彩分明,充满生机的景象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作品中所展示出的往往是使人身临其境的风景,或有血有肉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严守纪律的邱少云,聪明可爱,机智勇敢的雨来等.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五、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说”是学生把对美的感受与理解通过内部审美机制的加工描述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是美的表达。而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

1、以说代析,表达美。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巧设问题,启发学生说:(1)面对无情的烈火,邱少云会怎么想,怎么说?(2)面对离他仅六十多米的敌人,他会怎么想,怎么说?(3)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会对自己怎么说?(4)当烈火吞噬着他的生死关头,他会对战友说什么?又会对自己的亲人说什么?(5)还会对祖国母亲说什么?层层设问,诱导学生透过邱少云的外表,深入他的内心,感受邱少云的人格美,使邱少云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使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2、以说激发想像,创造美。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离不开合理的想像。儿童最富有想像力,利用这种天性,可以帮助学生将形象与情感结合,产生美的体验。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审美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和丰富,这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陶冶感情为目的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我们语文教师如果能用心去发现和调动教材中丰富的美的潜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学生,用美的情景去感染学生,并用美的语言贯穿教学过程,在训练语言文字基础认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审美情感的培养上,会让学生在美的感受、美的情感中体验美的生活,培养审美能力,塑造美的心灵。

第五篇:以美育人,发展内涵

武进市邹区中心小学朱小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需要美,因为美是教育的磁石,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增进人的知识、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教育中忽略了“美”的功能和“美”的力度,便失去了师生间生命对话的生机,失却了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润泽,失去了教育的色彩和生气、情趣。因此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一种使人感到和谐愉悦的美的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常州市“九五”教科课题之一,也是我校近年来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课题和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于2001年底圆满结题,并获常州市一等奖,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我在这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又开始了题为“构建美的教育,实施以美育人”的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研究目标和思路:

1、概念界定 “美的教育”的含义就是将美的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美的语言教导人,以美的行为感悟人,以美的环境陶冶人,以美的画面情境及美的上课艺术激发人,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艺术等修养,并以此迁移到学生的一切生活环境中。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得到美化,最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研究目标

(1)办学目标。其宗旨是通过充分挖掘小学教育教学中各类美的教育资源,确立素质化的“美的教育”目标体系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创设一种和谐活泼的美的教育氛围,构建一系列更为科学合理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美的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校的“三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

(2)、师生发展目标:

学生发展目标: 以学生为本位,让学生在情境教育、愉快教育和美的教育中使其身心得到愉悦、自主的发展,注重学生在情感愉悦中良好的学习策略的培养,从而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修正学习行为,正确评价学习效果,使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展,整体素质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教师发展目标:通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使全校教师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做法,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业务素质和高雅的艺术修养,在教育教学中勇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以先进的教育手段、科学合理富有美感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观来对待我们的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办学质量的目的。

3、研究思路

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比较,逐步完善并最终能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以美育人、科研兴校、以人为本、发展内涵”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系统的可操作的做法:建立“以美育人、教学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系,建立“寓美于德,教人求真”的现代德育模式体系,建立“以美育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模式体系,并最终创设“美的教育”的氛围、形成美的教育机制和理念,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

二、研究策略及措施

实践研究中,以 “美的教育”立体研究模型为总体思路。具体分解如下:

● “美的教育”三个发展目标:

美的认知——提供美的刺激,引导学生进行对美的认识、感知和体验。

美的能力——在美的认知和情意基础上加强学生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多种能力的培养。

美的情意——在对美的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进行对美的,从而培养学生美 的道德修养、审美意识、爱好、志趣、情操、气质等。

●“美的教育”在本阶段进行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

自然美——在三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对周围环境美的认识体验。如 过环境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

艺术美——在音、体、美和语、数、外等课程中重视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加强对 学生审美情趣及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

生活美——学生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等。要在以 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主的各种生活中培养学的艺术和方法,增强学的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和成功,享受学习生活的美,从而善于学习、乐 于学习。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就要深入进行“学”的 方式的研究和“教”的方式的研究,探究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

人格美——在学校德育工作和学生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品社会和其他学科 课程中,研究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建立现代德育体系。

●“美的教育”三个主要实施途径: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生活环境实施“以美育人”的整体建构。

●“美的教育”

的三个发展层次:美的刺激诱导学生生发情感,引导学生在美中自主领悟体验和探索

,以此启发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一)、开发学校环境教育资源,在学校生活中实施美的教育:

1、创设美的人文校园环境,激励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我校于99年移地新建,创设了清新迷人的校园自然环境。我们充分发掘了校园环境美,不断引导学生体验和追求其艺术美、生活美和人格美。

首先,

我们通过搞好文化环境建设,努力创设优美育人环境,积极引导校园时尚,在自然环境中培养良好素养。努力把学校创建成:宁静的学园、多姿多彩的生活乐园、环境优美怡人的花园。例如开辟“请讲普通话,跟我学英语”的双语长廊;组织学生绘制题为“我与文明手拉手”“美在身边”的百米画卷和题为“新世纪畅想”的校内百米画墙,推出学生艺术作品陈列室,校园内更是随处可见学生书画和工艺作品;在学校各个楼层根据学生年龄差异分别设置“成长的足迹”、“七彩生活栏”“童心天地”等橱窗,为学生施展才华、培养创新能力、提高艺术修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学校内每一棵会说话的花草,每一块会吐情的墙壁都是组成了充满文化韵味的美的校园。

充分发挥学校“七色光”电视台和红领巾广播以及橱窗和黑板报的窗口作用,每周的“七色光”自办电视节目组织学生开展看名画、赏名曲等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能在一个和谐美丽、文化气息浓郁的环境中懂得真、善、美,去接受更多更新更广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感受美,成为展示学生成果的窗口,施展才能的舞台。定期评比的黑板报、轮流更换的橱窗、积极组织的小广播也促使“净化、美化、绿化、文化”的美的校园环境不断发展。

2、利用拓展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引导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和创造。

我校校园文化环境,以音、体、美艺体学科为突破口,带领学生体验感受并迁移学生在生活美和人格美的体验。

(1)、 改革艺体课的课堂教学结构,由原来以进行技能训练为主的“唱歌课”、“图画课”改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情感培养、个性塑造的“音乐、美术素质教育综合课”。学生们在极富诱因的情境中认识、感受、表现美;在听听、画画、唱唱、想想、玩玩中理解美、参与美、创造美。

构建“开放互动”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活动教学”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以“美”为境界,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通过情智互动、人际互动,在活动教学中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教学内容和媒体的开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开放;让学生动中学、玩中思、乐中画,在动态的、开放的活动和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参与美、创造美,拓展美。 构建“感——趣——认——持——用”五步式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按“晓理--动情--持恒--创新”的思路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乐感培养和创新活动上得到自主参与,个个兴趣盎然。而其形象、直观、灵活、多样的方法也做到了“基于教材而不局限于教材”。

(2)

在“红黄蓝现代儿童美术实验活动区”和“邹小七色光艺术团”为代表的艺术活动阵地中开发和拓展学生审美和创美能力,渗透到先队雏鹰假日活动中,带动一年 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体系的形成。

3、构建美的教学模式,带引学生积极体验感受“学习生活美”。

在创设了人文化、艺术化的美的校园环境后,要让学生体验学校学习生活美,就必须要有美的教学。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深入实施了在“美的教育”中优化学科教学的策略研究,构建了“美的刺激——美的体验——美的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美”的境界为目标,以“科学性、人本性”为出发点,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为核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格美等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以“情景教学”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线,抓好各个环节,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显现“美”的教学内容,把握“美”的教学结构,创设“美”的氛围,从而让学生感受其美,理解其美,热情地创造美,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力求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和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生活的美。

如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还文章以美感,还学生以灵性”的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品位佳句,惴摩语言,诱导学生感受美。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引导学生体会美。

图文并茂,写写画画,启发学生表达美。

文道结合,学习做人,带领学生领悟美。

展开想象,引入意境,激发学生创造美。

4、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美”,构建“寓美于德,教人求真”的现代德育模式。 寓教于美,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善”的观念,从中受到文明的启迪和熏陶,逐步形成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向往,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美。坚持以“内诱型”激励式的教育方法取代“外压型”的灌辅式教育方式,坚持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遵循“倾之以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立之以信——导之以行——规之以范”,构建“寓美于德,教人求真”的现代德育模式。

(二)、架起“家校心桥”,在家庭生活中实施美的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的提高,父辈祖辈的宠爱,使孩子们从小任性、偏激,以自我为中心,而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意味着生存本身需要努力而艰巨的适应。这一过程中,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如果缺乏适当有益的引导,必将造成诸多心理问题。社会上关于学生心理不健康而造成的悲剧,诸如弑母、出走,甚至自杀的屡见报导,这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忧患。 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联系,为了把美的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去,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进行家校联系:利用“家长学校”系统向家长们作了题为《家庭生活中的美育实施》专题讲座,提出的“在家庭生活中的美育实施计划”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并请家长们进行座谈,发表各自的见解;利用《家庭教育报》等载体向家长宣传教育孩子的艺术和方法;学校厨窗内开辟“家校心桥”专栏„„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努力实施美的教育:

1、营造整洁大方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环境布置中做到朴素中见高雅,使家庭环境体现出自然美、艺术美。

2、创设“温暖的家庭生活美”。家长要努力带给孩子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家庭中的温暖;教育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勤劳俭朴的情感。

3、要求家长有的放矢地进行人格美的引导。在平常家庭中的言行举止中注意语言美、行为美的熏陶,引导孩子正确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

4、引导孩子在平常生活交往中注意大方得体、文明有礼,从而培养学生交友之美。

(三)、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美的教育”。

现代教育应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组合成的立方体教育网,学校生活之外,孩子们如果局限于家庭空间,而父母又缺乏时间陪伴,孩子们很容易于孤寂中形成孤僻等不良心理。因此我校除了在学校教育中将美的内涵渗透到三类课程中,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实施美的教育外,还十分重视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拓展社区领域,提供广阔“美的教育”天空。

1、走向社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体验社会生活和艺术美,培养健全的人格美。以就近原则,我校组建了假日雏鹰小队,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让学生在校园外的生活同样异彩纷呈,如参观工厂,开展环保活动,创设岗位开展体验活动等。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协作,学会助人,体现自身价值,建立心理平衡。

2、依托“灯城文化”社区特色资源,拓展“美的教育”领域。

邹区灯具城是华东地区最大、全国第二大的灯具市场,也是邹区人的第一张名片,近几年来一直成为邹区经济的龙头。我校的“美的教育”与“灯城文化”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邹区灯城文化和灯城市场间接地影响我校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我校的素质教育有利于邹区灯城文化的发展。因此,我校依托“灯城文化”社区特色资源,拓展“美的教育”领域。组织带领进行“我当灯城小记者”,通过参观调查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灯城的过去和创业的的情况,统计灯城现在的市场发展情况,并展望邹区灯城的未来。另外,还组织学生进行“我给灯城写生”、“美化灯城环境”、“今天我当小老板”等各种活动,将灯城文化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全面渗透到“美的教育”中。

三、研究成效分析

(一)、学校办学效益显著提高。

1、

随着“以美育人”的办学特色的形成,逐步完善并最终基本探索总结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以美育人,发展内涵;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可操作的做法。基本建立了以美育人的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并创设了良好的“美的教育”氛围,形成了美的教育机智和理念,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实施和推进。

2、在学校管理上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以目标激励、制度约束与情感交流相结合的办法,提倡和谐教育。学校管理实质是人本管理:管理以管人为本,管人以管心为本,管心以管情为本。以美育人的管理体现感染的效力,求得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灵沟通,情感共鸣,言行一致。只有这样的教育效果才能长久维持下去。

(二)、学生素质的提高

1、学生学习兴趣越加浓厚,学习态度和情感更加充沛。

以学生为本位,让学生在美的教育中身心愉悦、自主发展,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强劲的动力,由于“美的教育”的模式比较注重在美的刺激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领悟,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因此,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学习态度特别充沛,表现在认真、专注、„„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学习本身逐渐保持强烈学习兴趣和稳定的学习态度。

2、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 明显增强。

“美的教育”的教育模式 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探求、自我内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因而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据统计,我校有90. 1%学生分别参与了书画实验活动中心、七色光艺术团、篮排球训练组等各类兴趣小组。学生在观察力、思维力、想像力、表达力、创造力等学习能力上都明显提高;而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则与学生的学习策略(包括学习的调节、控制和学习方法)成正比例的。

3、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美”,个体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也显示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对集体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关注和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4、学生的兴趣特长广泛发展

在“美的教育”深入研究下,学生在各类课程中,尤其是兴趣小组活动中发掘身心潜能,其中的艺术教育正成为我校素质教育的窗口。学生的书画作品先后近二百人次在市、省、全国以上大赛中获奖,几十次在报刊发表,多次在刘海粟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展出;校合唱队、舞蹈队、锣鼓队多次代表片、市参加各级各类演出活动获大奖;市教委组织的首届小学生“六项基本技能竞赛”中,我校获第五名,而我校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素质发展等美的教育成果多次在武进电视台、武进日报作过专题报道。

(三)、教师素质的提高

1、构建了素质化的“美”的教师队伍。“美的教育”首先应当是树立教师的形象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带动学风、校风的形成。我们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是指不仅要精良的文化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还要注意自身的修养美、形象美、仪表美、教态美和神情备至的语言美。近三年中我校先后有12位教师被评为武进市常州市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两位教师获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两位老师获常州市华英教育奖。

2、教师教科研理论水平的提高:

我校校刊《教海泛舟》自99年创刊以来,逐渐成为展示我校“美的教育”成果的窗口,也是我校广大教师切嗟技艺、交流信息的舞台,至今已先后编出10期,其中的教师论坛、课题研究、班队建设等栏目都深受广大教师欢迎,广大中青年教师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同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应。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象征,因此我们相信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美的教育”也是永远值得我们去不断研究的课题。

二00二年五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移民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虞美人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