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的环保教育论文

2022-04-20

小编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中的环保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很有必要。目前各国实施环境教育有以下两种方式:设置环保教育课、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学语文中的环保教育论文 篇1:

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环保教育的几点浅识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环保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 环保教育

今天,环境保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保护环境已成为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倡保护环境,关心爱护环境,在语文教材中虽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教育方面的素材,但是我们如果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即使有关环保类的教材内容再好也是枉然。在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语文教学和环境保护教育灵活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要联系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实际,将这一核心素养目标寓教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一、寓教于课前五分钟教学中

保护环境卫生是环境保护教育的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在这方面我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保持教室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卫生;看见废纸、果壳主动拾起,放入垃圾筒;看见有乱丢、乱仍现象及时制止等。当我看见教室有垃圾时,我给学生讲为什么休闲广场每次举行活动之后,广场就变成了垃圾场。原因就是人们都乱扔垃圾。为什么我们居住的场所常常会被噪音影响休息,这都是我们环保意识太淡漠。经过教学前短短几分钟,使学生渐渐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学习的家园,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

二、寓教于语汇教学中

语汇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把环保教育贯穿渗透到语汇积累教学中。在收集有关动物的词汇如狮子、熊猫、大象 老虎、猴子、鹿、蛇、狐貍、熊等动物的活动中,我充分让学生认识熊猫是仅生存在中国的濒危动物之一,我国特别重视其保护,设立了专门的保护区。像孟加拉虎、象等一些濒临灭绝的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只不过我们常能见到的动物,可能是在动物园中,甚至生活在笼子里,为什么不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的家园里呢?从这些语汇教学中,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共同生存发展等问题。

三、寓教于课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课文多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即使现在新增的科普类文章中也确有直接或者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如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赞美自然风光的文章,例如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教学过程时,我除了让学生了解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漓江水的静、清、绿的这些特点外,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精读课文重点的句子和段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恰到好处和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进一步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到桂林山水这一自然景观之美。在此基础上,我同时适当拓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环境保护得当,桂林山水才会越来越美,大自然中的美才能得以永恒。

四、寓教于课外活动实践中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有了不少环境教育的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补充,把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在人类保护下充满生命活力之美。课后教学拓展练习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环保办点实事。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如校园树木制作环保标语“爱护环境!不要攀折树木!”等,在室内可以张贴“保持清洁!别抽烟!禁止吐痰!别乱扔垃圾!勿扔纸屑!别随地吐痰!”等标语。使学生在环保教育运用中学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学习环保知识,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使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

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作为教师要分析和运用好教材,对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对不能与环保教育相结合的教材也不能牵强附会,节外生枝。正确的态度是从实际出发,因课制宜,认真吃透和把握教材,善于在语言环境中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巧妙的渗透,做到文道结合,水乳交融,这样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任务,又进行了生动形象的环保教育,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相互辅成的这一核心素养目标,做到一箭双雕。

参考文献:期刊《小学语文教学》2014年02月刊

注 释:引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参透环保教育》中的观点

作者:曾德琼

小学语文中的环保教育论文 篇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帮助他们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很有必要。目前各国实施环境教育有以下两种方式:设置环保教育课、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学阶段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关键时期

无论是从生理发育还是从心理的发展来看,小学都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好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从小养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孩子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今后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2.语文课堂是培养一个人意识的基础

语文作为小学的主要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语言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一个人的意识的基础,正确的意识有利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好多文学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引导孩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其中的一方面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要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问题也频频出现。像最近爆发的H7N9禽流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的结果。应该从孩子做起,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环保意识,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教育和渗透式教育的内涵之间的关系

渗透式教育是一种以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而环保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因此,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扰使得环境教育应运而生,其原始的动机还是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惜。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保保护意识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近年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还是有很多学校不能完全贯彻这一精神,尤其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这对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途径

1.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环保文章的支持

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工作,多加入一些有意义的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文章,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切实感受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2.语文老师要负起责任加强环保教育

俗话说:“种不好庄稼是一季子,但是教不好孩子确是一辈子。”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将来的影响,努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影响生态环境和谐的例子,向学生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告诉他们怎样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要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件事,让学生从小就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3.学校要积极组织一些环境保护实践活动

学校要积极地组织一些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分享经验,把活动的感受写下来,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4.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写环境保护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一般都很简单,因此,老师要给学生有益的指导,让学生写自己对环境的真实感受以及对环境发展的美好期待。比如让学生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乱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友好对待的道理。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以前的天空是蓝蓝的,现在的天空是灰蒙蒙的;以前水是清澈透底的,现在水里很少有鱼虾。还有一些白色污染几千年都腐烂不掉。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肩负着培养祖国花朵的使命,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润物细无声地对孩子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益人才。

作者:王丙飞

小学语文中的环保教育论文 篇3:

如何在语文课中渗透环保意识

摘 要: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挖掘教材中许多可以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以充分发挥教材中环保教育的潜力,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渗透 环保意识

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看,它“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挖掘教材中许多可以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以充分发挥教材中环保教育的潜力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让盈盈绿意贯满学生心间,涓涓细流贯心田,树立起学生的环保意识。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渗透环保意识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方法:

一、通过课文插图进行环保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多达几百幅,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比如利用《桂林山水》的插图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桂林山水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语文教材中,那些“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佳作,作者的观点、思想感情往往并不鲜明显露,而是尽可能地隐含起来,让读者去体味、去思索、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不少,特别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更是繁多,通过不断的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像,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例如学习《林海》一文,我先在课堂上展示有关兴安岭景色的图片,再播放配乐朗诵,这样以图造景,以声传情,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陶醉在兴安岭的雄奇、富饶、壮丽的美景中,体验到了一种自豪、喜爱、赞美的情感,在充分领略体验祖国河山富饶壮丽的情景中,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也可以把课文与现状进行对比,激起学生内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时,我们抓住六个字不放,即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抓住了这六个字就是抓准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突出特色。因为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美不胜收,所以陈毅元帅游览之后发出了“宁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的感慨,可见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名不虚传!但是前不久,我们游过桂林,山水之美确实令人流连忘返,但觉得现在漓江的水也并不那么清,山也不那么秀,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一语中的:“那准是污染太严重了。”教师接着说:“如果不抓紧治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也会毁于一旦,中外游人将会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这样一来,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这六个字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中,同时绝非杞人忧天的环保教育,也会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渗透在学生心头,挥之不去。因此,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应从自己做起。这样抓住学生的情感,引起心灵上的碰撞,用滴水穿石之法,取石破天惊之效,求潜滋暗长,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三、在写作指导中进行环保教育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一两次成功的环境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相辅相成。环境教育题材的作文要因地制宜,不要脱离本地区实际。要针对本地区环境问题的实际去写,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收集材料,找出症结,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塘下镇塘河水受污染水质变差的问题,学生通过直面观察被污染的现状,想办法去了解污染的原因,也能了解过去碧水秀色的胜景。通过对比一定能写出抒发愿水常清的情文并茂的好文章,也能激发内心保护母亲河的使命感。

另外,我还利用日记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如:《假如我是一棵大树》,让学生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乱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正确对待。

除了课内作文外,我还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报刊杂志及环保部门组织的征文比赛,这样既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可增强保护好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在语文实践课中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学生明确了保护环境的“理”——即“环保意识”,又在内心涌动着保护环境的“情”——即“环保共鸣”后,应该趁热打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将保护环境落实到行动中去。而丰富的环保科学知识无疑是环保行动的有力保障。那么,怎樣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环保科学知识呢?我充分利用语文实践课,让学生学到各种环保知识。

小学生对可爱的动物情有独钟,顺应他们的这一年龄特征,小语教材中讲述动物的篇目比比皆是,如《台湾的蝴蝶谷》、《大熊猫的故乡》……通过这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自觉保护动物的教育。另外,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环保科学知识,是这类课文渗透环保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如《大熊猫的故乡》的语文实践课中,我们可以请学生查查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可以找图片,也可以摘抄有关文字介绍,在班级中举行一次“珍稀动物展”。学生通过各种图片和资料,知道了我国还有丹顶鹤、扬子鳄、东北虎等珍稀动物,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感受到我们人类决不能随意地捕猎它们,必须给予它们良好的生存环境,要不然,这些珍稀动物,乃至其他的有益动物,最终将从地球上消失。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环保知识,也激起了他们动物遭受的破坏或伤害产生同情,唤起他们保护动物强烈的愿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有其“可行性”。只要我们通过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发学生的环保共鸣、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就一定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追求获得”环保的知识,最终确立自身环保的“个人信念”,使环保素养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坚持不懈地扬起环保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风帆,将学校的环保教育推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的共同未来》.台湾地球日出版社,1990.

[3]芭芭拉·沃德(美),勒内·杜博斯(美)著:《只有一个地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作者:项秋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社会学类专业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经费存在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