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科技产业范文

2022-06-26

第一篇:西昌市科技产业范文

西昌市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是一个十倍速变化的时代,人类已经进入量子思维时期。100多年前,强调稳定和守恒的牛顿力学改变了大多数人的世界观,人们从而有了重视定律、法则和控制的牛顿式思维方式。100多年后的今天,互联网缩小了人们的生活半径,扩大了人们的能力空间,任何组织中个体的流动犹如量子的运动,既存在随机性,又存在关联性,而建立在此之上的量子组织就如生态系统般适应变化,在不稳定中积蓄潜力,在不确定中挖掘机会。新常态、新区位正在全方位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何把握时代的“风口”,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新型产业生态,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从源头上夯实西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我们必须在理念和实践层面都必须回答好的现实命题。

一、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当下发展倒逼,更是西昌走向未来的根本支撑

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风暴催生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速,对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非常现实的紧迫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7·26”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最近第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向七个省市反馈督察情况,措辞之严厉、处罚之重磅,堪称“史上最严”,相比于前两次,无论是处罚问责的人数,还是罚款的金额,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前两批督察,一共立案处罚8500余件、罚款4.4亿多元,拘留720人,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而仅仅第三批,就立案处罚8687家,拘留405人,约谈6657人,问责4660人,罚款3.7亿元。我们要深刻理解总书记讲到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将保护自然环境作为第一选择。绿色发展是理念,更是实践;需要坐而谋,更需要起而行。时至今日,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已逐渐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追求。进入铂金十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决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彻底关停并转传统落后产业和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抓紧发展一批健康绿色产业,为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西昌付出实实在在的产业转型行动,让“西昌蓝”永远成为西昌科学发展的一抹亮色,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迅速而彻底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新时代的主要“动力引擎”,跟随、顺应、引领新常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大实践要求。在一项由“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参与的评选中,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随着时代的变化,未来,以人工智能行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技术、服务类工作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吃香的“黄金职业”。据花旗银行与牛津大学合作公布的报告预测,未来美国47%的就业岗位可能被机器人代替,在英国这个比例是35%,而在中国比例高达77%。2016年,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计划到2018年打造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创新平台,并基本建立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等,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我们要认识到,现今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快”,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赋予这种快以全新的加速度。摩尔定律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切:现在计算能力的性价比,每18个月就翻一番。换句话说,每一块钱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摩尔定律不仅仅在计算领域发生作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医学、神经科学、3D打印、纳米技术的性价比,也在沿着相同的轨迹发展。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史,柯达胶卷被数码相机消灭了,索尼随身听被CD机消灭了,CD机被MP3消灭了,地图被GPS系统消灭了,诺基亚手机被苹果消灭了,出租车可能正在被滴滴缩小生存空间。500强公司的平均寿命已经从20世纪20年代的67年降到了2015年的12年,称得上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十来年。以前时代里面的企业竞争,只是平面二维的、同行业之间的竞争;现在时代的竞争,则是三维、四维乃至更高维度的跨界竞争。你不主动改变自己,别人就会来改变你;你不主动颠覆自己,别人就会颠覆你。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企业或者地方来讲,最宝贵的就是拥有快速迭代的动力和自我颠覆的勇气。西昌要实现新一轮的追赶跨越,必须大胆解放思想,向潮流看齐,向先进学习,与发达为伍,坚定地走好转型升级这一步。

必须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西昌经济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改变。我们要看到西昌经济仍然处于上升通道,成长性的机遇叠加。主要体现为:全国性的产业梯次转移态势没有变,而且呈加剧态势。这主要是得益于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些增长空间不大利润相对较薄的产业或企业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国家对以高铁、高速公路、航空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带来了现实的增长因素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由于中西部地区是新一轮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建设周期较长,必将带来持续的增长;新型城镇化带来现实增长动力,将极大地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从总体上看,发展不够、发展不足、发展不好仍是西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发展仍然处于刚需阶段,动力性因素叠加: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好的问题;保民生从实质上来看就是保发展。重点项目往往就是民生事项,以西昌市为例,2017年实施的重点项目共170个,总投资921.82亿元,其中涉及道路、教育、交通、医疗、住户保障、水利、电力、通讯等民生改善方面的项目有112个,总投资618.34亿,占总投资的67%。从当下来看,基本建设具有延时效应,需要持续地加大投入。十三五时期,西昌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三分之一要地方自筹。如果经济不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造血机制就会出问题,甚至出现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缓慢、基本建设出现半截子工程等突出问题。从未来来看,西昌资源可开发性优势凸显,后发性优势叠加。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优先权。以钒钛资源、食品医药、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产业性基础优势将形成西昌新一轮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以土地空间、空气洁净度、光照降水为代表的原生态资源将形成西昌新一轮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以交通枢纽、电力通讯、教育卫生为代表的基本建设将形成西昌新一轮发展的增长优势。当前,西昌也面临增速减缓、结构调整、风险增加等发展问题和矛盾。面对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实现从超常发展向理性跨越的反向思维转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从增速优先向转型攻坚的重心思维转变;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实现从超强主导向有为干预的作用思维转变。2017年7月19日下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时强调,地方抓改革要坚持提高站位,不论在哪个层级推进改革、开展工作,都要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地方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当好地方改革领头人,要加大改革创新在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中的权重,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形成允许改革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的鲜明导向。这些要求为我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铂金十年”期间,必须真正把推动转型升级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既要推动经济基础的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产业升级转型,又要积极推动上层建筑的体制机制转型。全面深化改革极其重要的指向和归宿,也是要冲破在原有发展方式下形成或者固化的,与新常态下发展不相适应的做法、规定和制度,建立与转型升级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释放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二、围绕“铂金十年”科学跨越的总体谋划,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当前,西昌正处在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的加快,未来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本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和努力,进行深度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形成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运机制,通过区域分工协作实现错位发展,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竞争力强的一体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要以建设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换季总部基地为目标,增强攀西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发挥区域总部经济优势,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西昌的城市能级水平、体现城市价值,提高西昌在区域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

“铂金十年”期间,西昌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和总体谋划是:“1566”。

“1”即,实现一个愿景:到2026年全面建成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为2050年建成国际性休闲度假旅游康养目的地奠定坚实基础;

“5”即,实施五大兴市战略:转型提效、民生普惠、城乡统筹、创业创新、开放合作;

“6”即,推进六大片区集团攻坚:深入推进安宁河片区、古城河东片区、川兴大兴片区、海南大箐片区、海河南山片区、西昌新区片区集团攻坚;

“6”即,构建六大支撑发展格局:构建大产业、大开放、大城建、大民生、大党建、大治理发展支撑体系。

通过“铂金十年”的突破性发展,逐步走出一条区域融合、体系完整、模式多元、创新驱动、梯度推进、体制健全的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外向型经济格局全面形成。到2026年,GDP突破1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30:65,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位进入前50名,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超过60家,驻昌金融、保险、证券机构超过35家。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五位一体、五个牵引、五项改革为抓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规模、品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电商”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眼于“五个牵引”培育现代农业增长点:以安宁河农文旅项目为牵引,结合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田园综合体建设,推动土地的适度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将安宁河谷公园建成国家山水田林湖生态修复保护的示范项目,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项目;以赏花经济为牵引,挖掘花海潜能,依托“乡村十八景”,促进花开四季向全时旅游转变,延伸农业产业链及配套市场,提供和增加多样化、常态化的产品供给,打造独具风情的“花海经济”;以“森林康养”为牵引,推进“森林与农业疗愈”,借助28万亩全国最大的飞播林区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竞争优势转变;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为牵引,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打通农村全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参与大市场流动的组织化参与程度;以“农村改革”为牵引,重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权强镇、“地票”、支部+农协会、“三清五建一覆盖”五项改革措施,构建和强化制度、科技和政策支撑体系。

二是以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产业链发展为抓手,夯实“一体三极”发展支撑。坚持以规模以上工业为主体,三个工业园区为增长极,打好“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放试验区”这张“牌”,到2026年,工业企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超过500亿元,钒钛园区建成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成凉园区建成省级重点产业园区,太和园区形成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通过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6+X”新型工业产业集群。“6”即:清洁能源产业集群重点在实现流域风光水互补、弃水氢能开发利用、企业及城乡民用建筑节能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和实质性推广;建筑建材产业集群重点在轻钢结构在公建领域及城乡居民建房中广泛推广使用,秸杆、矿渣变废为宝作为建辅材充分利用,城市景区花岗石替代品的研发应用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钢铁钒钛产业集群重点在高铁空铁用钢、汽车用钢、风电用钢技术提升扩大市场,钒钛资源精深利用和提炼技术突破,钒钛产品民用化方面突破发展瓶颈;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在智能制造、精密仪器、数据化机床、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制造等方面转型升级;食品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在凉山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本土龙头企业、瞄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服务、智慧健康等领域,引进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方面形成产业项目集聚态势;环保产业集群重点在垃圾发电后续工程,污泥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置,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农村面源污染及人粪便集中处置,城市给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形成区域优势。“X”即以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应用试点示范为推动,发展一批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商务、智能家居产业,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铂金十年期间,在园区全域覆盖“六网”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园区管理体制,在园区形成“研发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一体化的产业服务链条,实现产业聚焦的虹吸效应、集成效应和放大效应。

三是以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抓手,发展壮大一批“互联网+”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广泛运用,为制造业创新和竞争力升级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分期分批建成一批国家工作室、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服务工作站,推动西昌经济从规模数量时代走向质量效益时代。推动“互联网+农业”,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相结合,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率,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互联网+旅游”,借好“国家级旅游改革发展先行区”这个势,推动旅游产业线上线下渗透与整合,铸造西昌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互联网+教育”,催生在线教育快速发展,科学提升教育生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实施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健康医疗服务。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着手,广泛推行分享经济,进一步提升社会发展效率,使更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全社会。通过龙头企业打通城乡居民闲置房和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共享住宿;在城市和景区逐步推行共享汽车和共享单车;通过“农业共享”、“农业托管”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分享;通过“众筹”方式发展风险投资。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精准施策,促进三次产业电商融合创新应用。“铂金十年”期间全市实现电商交易总额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实现网络零售额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1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超过30%,网络零售对整个社消零贡献率超过50%,年均拉动社消零总额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电商交易规模居全省前5位,领先攀西地区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发挥新实体经济的带动、促进作用,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大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源泉,依靠群众智慧推动新旧动能转变和结构升级,实现机会公平、增加就业。

四是以发展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业为抓手,不断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坚持“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理念,推动文化、体育、娱乐、旅游融入发展,打造百亿级文体旅产业。依托州市文广传媒、市旅投为平台,集聚文创资源要素,优化文创产业空间布局,构建文创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重点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特色街区,提升全域化旅游水平、提高规模化经营效益,创新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抢抓特色小镇、长租公寓等新兴蓝海市场,带动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借力西昌对外交通条件的整体改善,推动“互联网+”渗透全产业链,大数据营销、社区O2O、房地产众筹等各环节创新。围绕“游养、医养”两大引擎,发展医疗康养、森林康养、健身康养、康养地产等5大核心产业,打造攀西一流的健康体检治疗中心、中国西部亲水生态康养示范基地。要以“集中生产要素、促进结构升级”为基本诉求,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特别是要加快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建成攀西地区金融保险业聚集中心;加快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现代中介服务业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支撑;加快移动通讯、网络信息、传媒、咨询等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发展的软环境、软实力;加快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刺激经济增长。要以增加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目标,大力发展居民社区服务业,联动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以基层社区为依托的具有公益性、经营性、地缘性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

五是以科学确定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增强“造血”功能为抓手,发展壮大街镇经济。高水平制定街镇全域发展规划,根据街镇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选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实现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内涵发展。按照“一街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的总体要求,鼓励街镇形成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加强街镇经济发展绩效考核,将街镇经济发展的总量目标、增量指标、质量指标和财税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体系。扩大街镇经济社会管理自主权,分期分批向街镇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增强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市级行政审批权限,除涉及到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布局等需要全市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的行政许可,尽量下放给街镇,提高审批效能,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健全街镇财税所,负责街镇财力的收支与管理,统一街镇财务核算方法和核算项目,提高街镇理财水平。按照属地原则确定划入街镇财政收入的企业和纳税人,建立财政包干制度,根据每个街镇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财政包干基数,超出部分返还给街镇,列入街镇财政预算支配使用。增加街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街镇培育自主创新企业与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引导科技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支持街镇企业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场地和工商注册、项目申报、融资、贷款等各项公共服务。

三、把握转型新趋势、厚植发展新优势、释放发展新动能,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为“铂金十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

未来地区经济发展将主要得益于四大因素:建立在区域之上的供应链;地区的竞争转变为城市的竞争;线上线下、实体虚拟融为一体的无边界社会;有超级影响力的大企业。对标国内发展最先进地区,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区域融合、宜居宜业是区域发展典型特征,围绕发展方略和总体谋划,推进“铂金十年”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抓实以下政策保障。

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现代化,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转变。持续推行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统一开放平台,并实现与政府门户网站的并联对接。将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环境噪声、城市管理执法等相关职能整合,纳入城管综合执法范围,成立城市管理和执法局,实行集中统一执法,构建精干高效的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管理体制,成立行政审批局,逐步建立“六个一”(一个审批机构、一张清单、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个平台运行、一枚公章审批)行政许可运转机制。优化投资项目核准方式,制定公开企业投资核准项目、核准前置要件及强制性中介服务目录清单,推行前置审批和项目“并联”办理。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对于各种证明和手续,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能通过个人现在证明来证明的一律取消,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

二是构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继续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推进西昌、冕宁、德昌三县市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三县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增强县市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联动与协作,共同争取西部大开放的政策、资金支持,共同推进国家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放试验区建设,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同推进旅游业发展,共同打造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密切“3+6”西昌经济圈区域合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本、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优化配置、合理流动,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积极对接成渝经济区、滇中经济圈和四川自贸试验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与成都市、重庆市、昆明市、贵阳市重点区(市、县)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川、渝、滇、黔旅游、经贸商圈。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台港澳等发达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全面提升高层次合作水平。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快建设西昌铁路二类口岸,升级西昌青山机场为国际口岸机场。推进西昌钒钛产业园区创建省级外贸出口基地,提升企业外贸能力,扩大对外贸易规模。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和资源,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强与国家及省外事侨办、商务、投资促进、商务发展事务中心等部门工作联系,加强与四川省一带一路促进会、四川省丝路经济带投资合作商会、四川省外商投资协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等涉外协会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西昌市投资促进及旅游推介会,扩大西昌对外影响力。要着力营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治环境,提高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国际化运作水平,促进公务员遵循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按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办事。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征集、评价发布和失信惩戒制度,引导各类企业诚信经营。健全外资重大项目服务“绿色通道”,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加快建设国际社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建设完善社区硬件设施和服务体系。大力引进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把西昌建成重要的教育交流合作城市。大力引进优质医疗机构,推进医疗机构开展全国医疗保险结算业务,方便外商人士就医。积极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的餐饮机构、健身机构。提高涉外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扩大外来人士信息获取渠道,着力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加大重大引资项目财政支持。市人民政府设立适度规模的专项资金(基金),建立完善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平台作用,对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给以支持。对投资规模特别大、影响特别深远、贡献特别高的符合规划的重大产业项目,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制定支持政策,报市政府审定后给予支持。按照国家规定上限执行我市增值税起征点政策,将符合政策规定的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符合条件的研发设备依法享受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减免。对引进的重大项目及创新型项目,对城镇建设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予补助。加大对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以及重点园区电价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用电成本,将符合条件的在昌投资企业纳入全州直购电、丰水期富余电等政策实施范围。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的水、电、气等生产要素需求,政府给予适当价格补贴。强化土地保障。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建设用地储备,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用地。对于符合产业规划的重大生产性引进项目,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确定专项政策保障项目合理用地需求。鼓励跨国公司省外企业在昌设立制造基地、区域总部、研发机构、结算中心、采购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对在昌注册及迁入西昌以投资性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市政府给予开办资助。根据外商省外企业投资制造业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给予一定奖补,对会计审计、建筑设计、评级服务、融资租赁等先进服务业项目可免费或低租金提供办公用房。对外来资本与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可使用划拨土地的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可以国有建设用地作价出资或入股方式供应土地。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市财政统筹建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按不低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比例逐年递增,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激励和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建设“人才公寓”“专家楼”,实行人才绿卡服务联盟,高层次人才凭绿卡享受住房、医疗、交通、入学等优惠待遇。定期宣传先进典型人才、创新创业先进事迹,营造敬才爱才氛围。大力整肃治安环境。以建设中国最平安的城市为牵引,持续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干扰农村基层选举的“乡恶”、“村霸”和宗族家支恶势力,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敲诈勒索、暴力收取保护费的“市霸”、“行霸”,非法垄断建设工地、新建小区沙石等建材供应的“沙霸”,同时严厉查处各类包庇或者纵容黑恶势力进行违法犯罪的“保护伞”。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个人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按照省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三个区别开来”,甄别“七种情形”,实行容错纠错免责。对在干事创业中非主观原因且没有徇私枉法的一般性工作失误,不求全责备、宽容对待,给予改正机会,不作处理;对突破某些不适应现实情况的规定,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明确给予支持;对非因严重经济问题受处分已过影响期、在日常工作中表现优秀且符合任职规定的干部,及时、大胆启用。

同志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无一不是在解决前人遗留的巨大困难后得到的成果,不论是科学、文化、政治,还是经济,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才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大浪淘沙,风景这边仍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州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传承弘扬“忠诚敬业、智慧创新、务实协调、激情卓越”的西昌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构建大产业支撑发展格局,继续保持追赢超越的良好态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者系西昌市委书记)

第二篇: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成立大会简报

4月28日上午,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在红谷滩会议中心东厅隆重召开。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决通过了南昌市文化协会章程和南昌市第一届文化产业协会组织结构名单;第二个阶段举行了南昌市文化产业成立揭牌仪式。南昌市市委常委、秘书长凌学仁,市政协副主席熊晓武,市委宣传部常务秘书长、文化产业部部长王国昌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南昌市四县五区各主要文化企业及江西印刷公司相关负责人共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开幕致辞中,南昌市市委常委、秘书长凌学仁说,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是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届三中全会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次讨论和紧锣密鼓的准备而成立的。成立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焕发文化行业生机;有利于加强文化行业从业人员社会公德、职业法规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开展文化培训讲座,组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增进文化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

会上,江西金太阳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东旭被选任为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会长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南昌

市文化产业协会的成立是南昌市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一件标志性事件,这表明南昌市文化产业目前已经上升到一个新规模、新台阶,表达了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坚强决心。陈东旭认为,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应当作为一个交流、沟通平台,帮助各个企业互促互进,互相借力,互相给力;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应当作为一个创新服务平台,致力于创新机制促进协会企业发展;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应当作为一个合作共赢的平台,实现协会内各企业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市委宣传部常务秘书长、文化产业部部长王国昌出席揭牌仪式并致贺辞,向新成立的协会和刚就任的会长表示衷心祝贺,并对南昌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三点意见:

一、 中央、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

低污染、低能耗,是工业转型的重大方向,南昌市应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把文化产业打造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二、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是国家竞争力、国

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文化产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社会企业家要抓住文化产业发展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为人民提供更优秀,更健康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 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成立大会是政府的连心桥,是政

府的智囊团。南昌市文化产业协会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传递中央精神,服务人民群众,尤其要重视文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知识扶持对象。

最后,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本次大会的会议精神为南昌市文化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

第三篇:许昌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调研报告

许昌市有不少“全国之最”———发制品生产规模最大的河南瑞贝卡股份有限公司;同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专业化生产厂家许昌远东传动轴有限公司;全国最大的超硬材料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童鞋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豆制品加工基地;全国最大的棉短绒集散地和全国最大的花木集散地等。

此外,许昌的许继电器生产、卷烟工业、中药材生产加工等产业都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所辖县(市)经济也各有特色:禹州市以钧瓷和中药材生产著称于世;长葛市大周镇是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集散地;鄢陵县是著名的花木之乡;许昌县的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许昌市市长李亚说:“许昌经济可用两个字概括:特色。无论工业,还是农业,都是如此。”在许昌,不少特色产业以前规模较小、分布散乱、竞争力不强。产业“特”而不强,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近年来,许昌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规模化生产在当前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对广大民营企业家提出发展要求,引导、帮助他们在谋划企业发展时坚持几条原则,即提升产业规模,从小打小闹向规模经营转变;提升产业层次,从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加工高附加值转变;提升管理水平,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提升经济效益,从粗放经营低效益向集约经营高效益转变;提升企业形象,从小作为小贡献向大作为大贡献转变,不断壮大规模,提高档次,从而不断提高竞争力。

特色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许昌市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许昌市委、市政府采取市领导分包重点企业的措施,每个市级领导都联系一至两个重点龙头企业,对分包企业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大幅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使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由清理前的2035项精简至268项,精简率达到85.3%。查处影响效能提升的各类案件198件,取消对企业、重点项目不合理收费近130万元,组织处理100人,党政纪处分7人,对44个单位的81名存在效能过错行为的工作人员和18个单位当场实施了效能告诫。

为了把众多的产业单位和要素整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许昌市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制品、鞋业、腐竹加工、电磁电气、汽车传动轴、中药材加工、有色金属加工、板材加工等各类特色产业聚集起来,逐步形成了经济聚集区29个,聚集25个行业5028家企业,有力地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年产金刚石10多亿克拉,总资产达20亿元,跻身世界金刚石制造业前三强,是全国最大的超硬材料生产基地;以许昌县为主的豆制品加工基地,年加工大豆12万吨,生产腐竹7万吨,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鄢陵县为主的棉短绒加工基地,其产品占到全国棉短绒市场的40%,是全国最大的棉短绒集散地;以鄢陵县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拥有40万亩花木种植面积,是我国最大的花木集散地,从业人员达12万人,年交易额10多亿元;许昌远东传动轴有限公司,生产各种汽车传动轴4000多个品种,是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专业化生产厂家,产品出口到美国、韩国、菲律宾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在一系列政策激励推动下,许昌市下属县(市)也把特色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长葛市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努力使各种生产要素向重点企业倾斜,位于该市的大周镇成为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集散地;许昌县着力发展档发加工、童鞋加工、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将在2至3年内,发展壮大以瑞贝卡为龙头的档发加工业集群、以华龙食品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以骆驼鞋业为龙头的制鞋业集群等,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魏都区民营科技园区,一度是五小企业的聚集地,市、区两级政府引导民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非公经济升级换代,整合后形成了两家生产规模超65万吨的大型造纸企业,成为全省最大的再生纸生产基地。

第四篇:金昌市科技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掌握我市科技创新情况,按照省政府研究室要求,我室会同市科技局共同组成调研组,深入县、区科技部门和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由发改、经信、科技、财政、人社、农牧、商务、企业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研究起草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促进了全市科技创新力大幅提升,综合科技进步指数达到国家二类地区水平,位列全省第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我市被确定为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金川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被确定为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出台了《金昌市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金昌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金昌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金昌市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意见》、《金昌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研发投入、创新团队、孵化器、创新载体的扶持力度。从2013年开始,市、县、区财政每年各拨付100万元科技专项奖励基金,奖励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和创新人才。从今年开始,市财政每年预算列支创业创新引导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创新创业。2015年全市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5.52亿元,占全年GDP比重达到2.46%。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一方面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创新合作,采取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建立合作载体,重点扶持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研发机构9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有色金属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1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组建成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农艺研究院1所;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0家、科技孵化及检验检测中心1个,在建创新创业孵化中心1个;与国内7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人才特区”为契机,大力实施镍都百名青年英才开发计划、“312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等创新创业人才工程,科技人员组成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不含中小学教师),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600多人,其中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70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105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累计31人,“555”创新人才5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3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7人;科技人才中高级职称人员占12%,中级职称人员占45.2%,初级职称人员占42.8%。

(三)强化专利成果转化,服务经济能力日益增强。认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迅速,专利申请量由2013年的519件提高到2015年的646件,专利授权量由2013年的268件提高到 398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了182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7件,居全省第2位,金川集团公司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构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2013年至2015年,全市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4项,省级科技重大专项5项,共争取国家科技经费达4100多万元;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3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3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2.242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3亿元。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活力有效激发。认真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按照“能放则放,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的要求,全面清理妨碍创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和规定,适时调整并跟进出台新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创新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切实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了《金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金昌市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金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等制度,全面推行科技立项课题制和招投标制,修订完善了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市级科技进步奖

一、

二、三等奖励资金分别由8000元、5000元、3000元提高到20000元、10000元、5000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督导考核机制,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度,把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并将财政投入、平台建设、人才支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及指标完成情况等内容纳入县、区、市直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考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财政列支科研经费不能很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企业R&D投入意识不强,难以开展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攻关研究,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科技事业发展。

二是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除金川集团公司及其他个别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长远战略眼光,有的企业虽经多年发展,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连一项专利都没有,自身建立的研发平台也只是简单的化验或产品质量检测,企业不敢创新、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缺乏科技合作,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科技活动层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比例偏小,科技创新和研发力量薄弱。近几年,我市尽管借助建设“人才特区”建设引进了不少急需紧缺人才,但总体上看,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依然不足,尤其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创新型技术和实用型技能人才。部分科技人才的岗位匹配性不强,人才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是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市域内缺少独立的科研单位,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担负技术创新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 五是科技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现行科技资源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衔接,影响了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初创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投资等方面投融资瓶颈尚未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考核体系不够完善,综合考核指标中科技创新目标考核指标少,权重小。

六是县、区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不均衡。金川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6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4%,永昌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只有0.45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仅为0.44%,并且在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激励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将围绕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特区”建设,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坚持不求最好、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着力引进一批资深专家、海内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安排住房,提高生活待遇等,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尊重创新创造的价值,采取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方式,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才尽其用,加快汇聚一支有规模、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二)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是驱动创新的引擎,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体制机制,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进一步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效融合、一体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创新法治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尊重创造、宽容失败、激励“草根”的创新文化和氛围。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聚焦产业抓创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着力围绕我市主要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做强传统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循环、高附加值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有色金属、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变,产品向终端化延伸。立足现有的基础,强化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在采矿、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循环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行业聚集发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由增量扩能向提质增效转变。按照集聚化、便利化要求,推进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以及文化旅游、信息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循环产业链条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三位一体”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道路提供有力支撑。

(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全社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在“十三五”期间达到GDP的3%,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保险业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外汇管理制度,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等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完善科技开放体系。推进开放式创新,在引进和集聚创新要素上下功夫。通过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合作研发等方式,积极引入和运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不断增强创新优势。强化协同创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用紧密关系,鼓励并支持国内外企业和科技机构参与我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公开招标和竞争,创新科技项目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扩大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与国际性合作和交流,引进管理、技术与智力。大力推进高新产业技术发展,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鼓励并支持企业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参与全球竞争。

(六)加快构建科技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开发区现有科技孵化器基础上,加快创建金川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河西堡循环化工产业孵化基地、永昌县中小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孵化基地,形成一区三园孵化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探索孵化器商业运作模式,建立孵化器网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金昌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继续积极打造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中心专家带着技术成果进企业、企业研发人员带着问题进中心的互通机制,拉近高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化距离。以创新服务为重点,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建设科技大市场、众创空间等支撑平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五篇:南昌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材料编写提纲

一、研究工作总结报告提纲

工作总结报告要着重阐述该成果从立项到完成计划任务的整个工作过程及结果。以下编写要求仅供参考。

1、综述:包括任务(课题)来源、立项背景、研究工作起止年限、完成单位基本概况(包括资金、设备、技术力量、主要产品、经营状况等)等。

2、合同任务要求:依据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设计书中的研究任务及计划进度安排与达到的效果进行简要描述。

3、研究过程:

(1)研究概况及主要工作内容:项目方案的制定,选择试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工作的主要工作及技术关键和创新点。 (2)解决关键技术和示范推广中遇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主要措施,研究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3)组织协调:包括课题组内部的分工和相互配合、协作单位之间的合作,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的结合等。

(4)达到的目的与效果,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和产业化已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4、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二、技术研究报告提纲

技术研究报告应反映该成果技术研究工作的全貌,阐明该成果的技术方案论证、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比较情况,技术的先进性、创新性、成熟性、科学性,已达到的技术指标等。以下编写要求仅供参考。

1.立题依据与设计指导思想:主要表明该项研究的选题针对性;采用的技术路线;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开题的理由;试验具备的条件;主要内容创新的程度;在研究中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的实施方案以及采取的措施;主要技术内容达到的指标和技术经济效果。

2.试验材料与方法。

3.试验过程与结果:每个阶段的试验结果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阐述。特别是在试验研究过程中理论上的新发现,及应用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改进与提高、发展完善等新颖性内容,加以归纳说明。附上必要的表格、图片、照片等。

4.技术关键与创新点:这是技术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是反映成果技术水平的重要内容(技术保密内容应事先向组织鉴定单位和鉴定委员会讲明,按规定进行划密),可通过综合对比方法,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主要结果进行比较,说明本研究的创新程度与技术水平。

5.技术重点与适用范围:依据本研究主要技术内容的特点,确定出适宜的范围,并阐明在生产或科研中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具备的条件。

6.已推广应用的情况及存在不足。主要叙述成果在实践中应用情况及效果,以及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今后改进意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微商朋友圈文案范文下一篇:新产品开发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