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法学学科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综合院校重点建设的学科,而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从西方引进并中国化了的百年法学教育体系再一次面临来自西方观念的挑战。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实现法科学生自我完善及个体价值为指导理念,全面推行人本法律教育观统率下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 篇1:

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内容摘要】电大系统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自创办以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等专业人才。法学教育是电大教育的重要专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电大法学教育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为改变当前的不利局面,必须加强教学改革,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反思。加大投入力度,创建法学校内外实践基地,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教学,完善支持服务体系,努力提高毕业生实操技能,是当前电大法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大;法学;教育教学;改革

中央电大是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其所属省级电大44所,地市级及县级电大近3000所,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没有围墙的远程教育系统,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宗旨是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自1978年成立以来,为基层和社会各行业培养专科以上学历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超过1千万人次,其中法学专业人才所占比例不在少数。法学是一门社会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教育教学模式、理念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但,目前电大法学专业的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法学实际应用技能较差,与中央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还存在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电大系统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探索。

一、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造成电大法学毕业生职业技能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素质原因,有的学生底子过分薄弱,学习能力太差,但,从教育教学共性上来说,本人认为至少存在四方面原因。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电大法学教育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程的设置不尽科学,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对非法律专业课程设置偏多,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对;另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重视理论法学学科和法学理论的教育,过多地重视理论制度而轻视方法和司法,过多地重视学术问题而轻视经验的积累,过多地重视专业基础而轻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样的课程设置,其结果是致使教师不能充分地发挥教学上的主动性,学生也无法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来选择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型方向培养变成了空谈。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懂得法律的条文和内容,也要懂得法律文书和司法等实践性工作,现行的课程设置很难使培养的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

2、部分教材陈旧落后。近十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发展很快,在有关立法机关的努力下,已基本建成法治国家。但,电大法学专业使用的一部分教材显得陈旧落后。教科书是电大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对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应用能力的提升、工作的借鉴参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理学》教材,1999年4月份第一版发行,至今已重复印刷二十七次,在印刷的这十余年时间内,我国的法理学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本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自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电大的法学专业学生将无法与我国和世界最新的观点和原理接轨。法学方面其他的教材也有部分显得相当陈旧,其中的观点已经受到了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实际的冲击。因此适应时代要求、更新教材内容势在必行。

3、教学模式呆板守旧。当前电大系统法学教育的另一缺陷,是现行的法学教学模式还主要是传统的传承性教育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未能在教学中得到足够重视。纯理论教学,实践性不够。有的教师甚至用机械和僵死的眼光看待法律,把她作为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自我封闭的规范体系来认识。

法学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会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而法律工作对人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这就需要电大教师在法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法学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电大当前的教学方法陈旧,抽象理论过多、案例分析极少、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差,如此教学方法的结果,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强的理论知识,却难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由于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设施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多数基层电大法学资源获取困难,很多地市级及县级电大基本缺乏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室、实习基地等基本设施,图书馆的法学资料数量少、内容陈旧,几乎没有最新出版的法律图书。这就造成了学生知识的片面性、单一性以及观点上对权威的盲目认同性。很多学生只注重学习本专业的内容,视野狭窄,文化底蕴薄,对诸如法学家、法学期刊等法学信息十分陌生。对法律实践能力包括处理实际个案的能力、法律文书的写作、法庭辩论的技巧,法律关系的分析等也十分陌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形形色色的各类社会问题。

二、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是复杂的,学生的结构情况也很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但以下四个方面原因是不容忽视的。

1、对电大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足。电大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法律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一旦确定,就标致着电大的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电大的教学是让学生养成职业的法律思维,掌握法律职业的各种能力和知识,从而顺利通过统一司法考试并进入法律职业队伍。

那么,电大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就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前提,即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同时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力的培养应当提到与知识的传授同等甚至比它更高的地位。但,现行的电大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目的,很少考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显然,这跟课程设置者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偏颇密不可分,是对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足。

2、师资力量薄弱。法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尤其是电大法学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电大系统要吸引一批在法学理论上、实践上具有专长的实践型师资队伍,特别要求教师精通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起码要能为学生做出示范。但,现行电大系统的法学教育教学体制不仅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师资力量薄弱,除师资水平和能力都有所欠缺外,数量上也相当欠缺。很多基层电大特别是县级电大基本以中学中专公共学科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学为主,电大本身不仅人员编制缺乏,并且工作辛苦、待遇不高也很难吸引有能力有水平的专业法学教师。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达标,严重影响了电大法学教育教学的质量。

3、法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缺乏。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普通高校都建设有专门的法学专业模拟实践基地,如汕头大学法学院就开出了调解理论与实践、谈判理论与实践、仲裁理论与实践、法律诊所教育、法律援助实务指导、选举制度与实践模拟、法庭辩诉技巧模拟、国际法院与国际争端解决模拟、WTO上诉机构与争端解决模拟等课程,并建成了相应的模拟实践基地。但,电大系统从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到基层电大该类专门实践基地都鲜为人知。条件的缺乏,造成相关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最终造成了电大法学毕业生实操技能十分欠缺。

三、进一步完善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的对策浅析

电大系统法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瞄准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等各方面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既办出电大远程教育的特色,也要因地制宜,挖掘各教学点的潜力。

1、完善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上,要改变以往以法学部门法学科的理论学习为主的状况,增加应用型部门法课程的开设,编写专门的法学实务教材,以适应社会实际需要,同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涉及市场经济的课程比重,充实相关教材内容,增加案例分析教材内容,并增加与法学相关的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课程设置真正做到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教学研究。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要加强指导,并率先垂范,建设一支能适应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各基层电大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大投入,加强自身师资力量建设。加强教研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面授辅导课。例如,在课堂上加入讨论和辩论教学环节,教师在讲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之后,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案例,然后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场景分角色进行辩论,教师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缺点和不足,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

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开展模拟法庭活动,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证人等,按照人民法院开庭的完整程序进行模拟操练。模拟法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及操作法律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的一次很好的测试。

3、加强法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基层电大由于条件所限,建立相应的模拟基地存在困难,应加强与当地公安、检察、法院等机关的沟通和联系,建成校外法律实践基地。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法庭旁听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诉讼程序,观察法官庭审的办案技能及驾驭庭审程序的法律综合能力。还可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请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行业管理者来学校举行专题讲座,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司法实践活动。

总之,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加强实操技能的训练,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备法律职业能力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焦冶,凌萍萍.法学教育模式之困惑与解惑[J].青海社会科学,2008,(5)

[2]王爱民,试论法律人才的培养与法学教学方法的革新[J],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1期

[3]薛刚凌,李媛,论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A],第5页

[4]李剑萍,教与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6年

[5]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作者:廖伟凡

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 篇2:

以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中国法学教育改革

法学学科是我国目前大多数综合院校重点建设的学科,而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从西方引进并中国化了的百年法学教育体系再一次面临来自西方观念的挑战。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为目标,实现法科学生自我完善及个体价值为指导理念,全面推行人本法律教育观统率下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法学教育教育改革法律职业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创造和发展的前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制度形式引导并决定着人类社会文化的进程。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不同社会阶段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作为上层建筑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制度的不同形态,而在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教育观则作为各种教育制度的理论基础及思想导向促使整个教育体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变革。同样,作为治国之学、强国之学、正义之学和权利之学的法学要构筑一个理性的法治社会也必须借助法律教育的支持。然而,法律教育发展史上所存在过的知识中心主义以及社会本位等颇具工具理性色彩的教育观已经与当前中国社会民主法治进程相背离。因此,在结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并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需要,我国对于当前的法律教育体制及其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场以科学的教育观统率下的中国法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一、调整办学结构并整顿办学秩序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着多层次、多元化和无秩序的办学状态。应该停办法律大专、中专以及法律职业高中等低层次的办学形式,改以法学本科为最低起点。法学本科生源不应限于高中毕业生,应该吸收其他专业的大专或本科毕业生,或者有一定工作阅历的同等水平的人员考入法学本科深造。适当增加法学双学士、第二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法律本科的学制可以多样化,如:4年制、“2+3”双学士学位制、“4+2”第二学士学位、“4+3”法律硕士。

减少法学成人教育的办学层次,压缩办学规模,提高法学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目前,一些成人教育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其毕业生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生的差距很大,而这类学生的数量大、质量低,对普通高等学校法科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大、自学考试、成人函授等形式的法学大专应予淘汰,以本科为起点,并且要适度压缩控制办学规模,防止过多过滥。

适当控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法律专业数量和招生人数。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适度扩大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增加法学博士点,有条件的院校可以按法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以及立法、司法部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大力扩大法学第二学位、法律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于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近几年兴办的法学专业应进行专业评估,对于不符合办学条件或者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限期改进,逾期不达标的,应予以停办。

法学专业教育要与法律职业培训挂钩。提高法律专业队伍的入门门槛势在必行,各级法律职业人士必须是法学本科以上毕业生,禁止非法科学生从事法律职业,尽快改变那种“法律职业是万金油,谁都能干”的状态。法学本科毕业生必须要取得学士学位,参加国家统一的司法考试,取得合格资格者,才能进入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法律专业性工作岗位。在进入具体岗位之前,还应该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可由职能部门与有关政法院校共同进行。“应把法律培训视为后续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延伸要,将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职中指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二、科学制定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法学本科是法律专业的基础。高等法学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如何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是学校头等重要的大事。高等法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服务的、高素质的现代法律人才。这种高素质体现为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

首先,强调的是基础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法律就其本质而言,对从事法律职业的人的政治素质应有更高的要求。法律专业人士应该具有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崇高思想;应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应该具有崇尚法律、法律至上的坚定信念。法学家也应该是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政治家。法学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治国人才的重任。现代法律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法学是人文社会科学,法律来自于社会,是社会需要的客观反映。法律职业人士必须全面认识社会,深刻地把握法律文化的背景,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动态,更好地认识现代社会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因此,法学本科生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还要学习一些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实践经验。

其次,是法律专业素质。法律专业素质是指法律职业者所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素质。它与法律职业者的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法律日益完善,要求法律从业者必须具备较宽厚的法律专业知识,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能够熟练地运用法律去分析、处理复杂的社会事务。法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应该必修法学基础理论、宪法、行政法、民事及刑事实体法、程序法以及国际法等课程。这些课约为十四五门,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在必修的核心课之外,应该扩大选修课。法学专业的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方向,可以选择一个专业方向,学校应为每一个专业方向规定一组限选课程,作为对必修课程的补充。例如,选择国际经济法方向的学生,必选“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海商法”等课程。此外,还应为学生安排一定数量的任选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总数应为专业核心课程的两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法学专业的共性又有不同学生的个性,即保证了法学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本知识又发挥了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长。

再次,是实践能力素质,要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注重培养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运用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等。法学本科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在法律部门从事实际工作,只有少部分人继续深造,将来从事法学教育或法学研究工作。如果法学本科生不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具有运用法律知识服务于社会的能力,或者缺乏组织、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是书呆子,是不会受社会欢迎的,也是难以胜任法律工作需要的。况且,未来的社会分工细致,人们工作的岗位多变,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

新形势下的法学教育应该面向世界,注重培养外向型的现代法律人才。具体地说就是,现代的法律人才应该能够掌握国际法律知识,具有在国际大舞台上提供法律服务的能力,因为在加入WTO后,我国不仅在经济贸易上“入世”,而且在法律上也必须“入世”。法学教育承担着为“经济的法律入世”培养大批法律人才的重任。因此,法律专业本科生应加大对国际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等课程的学习,加大对外语的学习,努力提高外语水平,能够运用外语和国际法知识同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开展工作。有条件的法学院校应保留或增设“国际法”或“国际经济法”专业,培养外向型的现代法律人才。“1998年全国专业目录调整时,不分具体情况、把原有的国际法专业(或国际经济法专业)统统砍掉,实行一个大法学专业的做法,不一定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内容涉及问题很多,首当其冲就是教材问题。毫无疑问,我国法学教学内容是在不断提高和更新的。值此一提的是,上世纪80年代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发挥了重大作用,80年代末国家教委主持出版一批法学教材又更上了一层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现有的教材在总体上还比较陈旧,而且特色不多,深度也不够,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特别是依法治国的需要。因此,为了更新教学内容,必须集中力量编著一批新教材。至于编著的方法,可以统编,也可以分散,做到百花齐放但必须评估;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但必须坚持两条:一是科学性,二是系统性。

创新教学方法必须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结合起来。法学是应用学科,突出实践环节是应有之义。从目前情况来看,法学本科学生必须坚持一定时间的见习或实习,法学院系应设有实验室与模拟法庭,以及律师事务所和社会弱者权利保护中心等,使学生有实习和操作的场所与基地。但遗憾的是,学生实习经费极缺,实验就更难以为继了。我们一定要清除“办法学教育不花钱”的糊涂观念。法学本科学生既要懂人文,也要懂技术;既要教室,也要设备以及有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既要求学生能说会写,也要求学生懂电子技术。

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必须面向21世纪。21世纪是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法学教育应向更高层次发展,既重视普及,更重视提高。在邓小平民主与法制思想指导下,既总结过去,更规划未来;既要将成功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又要借鉴国外先进的东西,把法学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伟大目标结合起来,使法学教育为现代化建设与依法治国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目前,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入WTO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法学教育必须摒弃落后的内容,吸收和增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鲜内容,特别是与当今市场经济有关、与WTO知识有关的内容,适当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开设有关WTO的课程;在某些课程中,提倡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加强实践性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为。

四、结语

21世纪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竟争。目前,中国法学教育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和挑战,不进则退。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繁荣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加快法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只要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大胆改革,我们的法学教育就能紧跟时代脉搏和国际潮流,适时应对挑战和机遇,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专业型、复合型、实践型、国际型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法治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赤风.当代德国法学教育及其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4,(1).

[2]谭世贵.加入WTO与我国法学教育改革[J].学术研究,2002,(10).

作者:叶亿培

电大中专学生法律基础论文 篇3:

浅谈如何提高新时期基层电大教师的业务素质

引言:本文在目前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存在专职教师数量少、观念落后、知识陈旧、技能缺乏现状的基础上,对基层电大教师业务素质进行定位,基层电大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相适应的科研能力以及跟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及教学经验。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基层电大教师业务素质的途经:适应时代形势,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优化智能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技能;政策上引导,制度上保证。

陈至立同志在电视大学建校20周年大会上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流,也是构建开放学习和终身教育体制框架的重要元素。要改革发展和完善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教学系统,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现代远程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和技术队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当务之急。”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越来越多的电大人开始认识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是电大求生存,求发展的最佳途径,而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具有较高素质的电大教师队伍则是生存、发展的基本保证。

一、基层电大教师现状

目前,基层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较为复杂,这种复杂性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电大专职教师的数量一般较少,难以形成高校教师队伍应有的文化氛围,这就大大影响了基层电大之间以及内部竞争气氛,学术气氛的形成。

2、基层电大专职教师队伍的结构较为复杂。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县(市)级电大的专职教师中,年龄的梯次结构差,有着明显的断层;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适应地方电大的教学需要;专业结构矛盾较为突出,大多数学校存在有的专业教师多,有的专业教师少甚至没有教师的现象;职称情况更是令人担忧,有些基层电大的专职教师为了容易些评上职称,纷纷想办法去挂靠中专、技校或中学系列的职称。

3、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县(市)级基层电大专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适应当前远程开放教育的现象。据了解,基层电大大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仍不能体现从讲授主体向导学主体的转变,仍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相对陈旧的专业知识和陌生的现代化教学技能。由于地处小城镇,获得信息途经少,眼界不开阔,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电大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对滞后,在业务上更是缺乏驾驭网络技术、制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二、基层电大教师业务素质的定位

从以上这些客观存在的基层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基层电大教师固有的业务素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那么,在新时期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业务素质应该是什么?换言之,基层电大教师的业务素质应该如何定位?

(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1、基层电大教师应该成为熟悉本专业、本学科知识的行家。目前,有一种观念,认为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电大教师的专业知识太不重要了。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在开展远距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网络技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我们将之形容为“专业为体,网络为翼”,即将专业知识作为本体,网络技术作为起飞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日趋老化,那么他制作的CAL课件的内容可能陈旧不堪,甚至谬误百出,即使课件的外观非常漂亮,但这能算是合格的课件吗?对于基层电大教师而言,熟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熟知某一学科的表现不仅是要能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框架,而且还应对相关课程的知识要点、难点及与之邻近学科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除此之外,他还应该不断地吸取、涉猎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

2、基层电大的教师都要能做到文理贯通,业务能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我们认为基层电大教师知识面的拓宽,应主要放在文理贯通和文、经、法、理等的相互渗透上。即要求文科老师要懂得一些理工科方面的知识,理科老师要吸收文化养分,补充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学科老师既要懂得一些数理分析,并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运用于经济研究中去,而法律老师也不但要熟悉经济知识、文化常识,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学推理等工科知识。这是由电大办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因为在基层电大中,不可能做到象普通高校那样,每个老师上一门课或者几个老师教授一门课,而是一个教师要负责多门课,甚至一名教师要负责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以,基层电大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的工作,这自然也就要求每一个基层电大的教师除精通本学科知识外,还要熟悉相关学科或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业务能力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二)具备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的能力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结构已经重新置换,课堂和教室已经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因此,作为基层电大的教师,主动迎接挑战,掌握远程教育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是最起码的素质。在现代远程教学模式中,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传输系统与多媒体运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只有通晓和掌握远程教学要素的全部并做到科学组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掌握网络技术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交互式的导学。我们认为,应该将以下五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作为衡量电大教师是否具有驾驭网络技术进行导学能力的主要依据:(1)电话答疑;(2)电子信箱;(3)双向视频点播;(4)BBS网上讨论;(5)CAI课件的基本设计制作、选用和评价的能力。

(三)具备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相适应的科研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提高自己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对远程教育的科研能力。如果我们的教师只满足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活动,而不对在远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不去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形式带来的重大变化,他就无法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有效地施展自己的技能。电大30多年发展远程教育的经验告诉我们,电大发展远程教育不仅离不开实践的探索,而且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教师本身作为工作在远程教育第一线的人,又拥有对于远程教育深刻的感性认识,对远程教育的各种形式、形态、具体条件和特定领域最为熟知,也最容易提出解决带有方向性、实践性问题的对策和具体的操作方案。因此,基层电大教师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应该是具有先天优势的。如何将这种优势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远程教育进行理论的探索,而这种探索反过来又会对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大有帮助。

(四)具备跟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及教学经验

一个合格电大教师应该不仅只是一个教学能手,而且还应该是一个以自己的学识与技能直接为当地社会经济提供服务的人才。从基层电大教师自身看,县(市)级基层电大一般为当地最高学府,其教师当然应该成为本地本学科的领头人,在营造本地学术文化氛围方面,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创造效益等方面,都要求基层电大教师努力积极地去身体力行。从本地社会需要人才的类型及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看,基层电大应以为当地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主,这就要求基层电大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跟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各种专业技能及教学经验。惟此,才是真正做到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三、提高基层电大教师业务素质的途径

(一)适应时代形势,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差师眼里才有差生,……差师把聪明人当作傻子教,忽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抑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因而把天才教成庸才。良师眼里只有优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良师把每一个学生当作天才来教育,来培养。良师看到了学生的潜能,并不断提升,学生越来越充实。面对一个学生,良师看到的是希望,差师看到的是困难。此良师、差师之别也……。爱迪生小时候老师对他妈妈说:‘你孩子是弱智儿,我们没有办法教他。’妈妈不信,把他带回家亲自教导。结果,这个被认为智商低的人,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差师眼里才有弱智儿,良师眼里只有天才和希望。”这段话说明,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的每一次深化变革,首先要有教育观念的大更新。

观念问题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基层电大教师角色、职能的转变,直接关系到基层电大师资队伍建设的成败。每个基层电大教师都应尽快走出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子,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基层电大教师要在新的教育模式中认真学习远程开放教育理论,了解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和管理特点,为现代学生的学习做好全方位的支持服务。

(二)不断学习,优化智能结构

21世纪的教育工作将不再是运用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而是注重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及其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跨门类的多门知识,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要具有全新的智能结构。建立合理的智能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是新时期基层电大教师完成自身的使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

教师智能结构是一个多纬度、多层面的主体结构,一般说来,它是由教师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全面的智能结构,是衡量教师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

1、教师的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上,一是要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掌握一门专业学科知识,以便对所教学科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三是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实现专博结合,“专才”与“通才”统一,以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要求;四是要掌握系统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具有指导教育实验、开展教育科研、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新人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教师的智力结构。一般来说,构成智力的要素可以分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判断力。有的学者认为观察力是窗口,记忆力是仓库,想象力是翅膀,判断力是钥匙,而思维力是粘合剂,它将各方面整合在一起,使整个智力结构保持敏锐、流畅、灵活、稳定的特性。因此,发展智力的重点是思维力,思维力是整个智力结构的核心。

3、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师的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是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要求的能力。作为基层电大的教师不仅应具备一般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特殊能力,包括组织教学能力、掌握教材能力、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与开展活动的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心理能力、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基层电大教师只有具备了多种能力,才能卓有成效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并为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技能

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广泛地运用于教育,无疑是对基层电大教师的严峻挑战。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而善于处理信息,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新时期教师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因此,加强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教师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利用计算机备课,制作电子教案,下载教学资料,制作网页和课件并进行网上教学已成了当务之急。

(四)政策上引导,制度上保证

在学校对远距离教育高度重视之余,我们呼唤的是对承担远程教育的基层电大教师给予政策的支持。学校要制定合理的工作量标准,把制作网页、开发课件、组织讨论、辅导、批改等计入工作量,并拿出可操作性的计量办法。要制订合理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特别是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发展机会,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刻苦钻研,在教学上使用多媒体,支持教师投身教研。为教研提供充足的经费。建立健全评教制度,对教师的评估要从只重结果转向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估的内容要涉及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及效果、指导辅导答疑的方式与效果、实践环节的指导与实施以及考试合格率和学生的满意程度等等,真正从政策上引导,从制度上保证。

(作者单位: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作者:怀卫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品牌经营中的重要因素论文下一篇:国际零售服务贸易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