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校高等教育学

2023-03-30

第一篇:上海市高校高等教育学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老师点题内容——华师培训点) 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 4~6个(每个3~4分)

2、简答题

5个

3、论述题 2~3个

积聚大量图书,1

21

3是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

1

4答:高级性、专业性、学术性、公益性(文化性)、主体性(独立性)。 3.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

答: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②推进科学技术发展;③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答:欧洲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创建于12世纪,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如白

2义上可以说是为学习本身的概念而存在。大学在满足专业、教会和政府对各

3年,美国总统林肯,《莫里尔法案》

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院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课程应依照各州议会所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的知识。所用这.

4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及高

5教育社会均等(教育公平)的问题。二

6教育广播电视兴起和教育民主化运动三种趋势聚合演化而生的。无需正式学历,

78

9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从整体出发,可分为宏观结构

10

1

1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1

5校园文化,人际关系等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对学生

16

17

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 18

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它既包括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有包括教学质量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检测,并评定价值及优缺点,以

19

学一词来美誉。

相对于传统小科学而言,大科学科研难度大,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创新性、高度的探索性、高度的综合性、高度的组

20

21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学者为核心,以“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为主题的学术权力系统。

二、简答题

答:①高教实践需要高教理论的指导;只有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才是教育的成功之道;②学习研究高教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大学教师从事的是科学与教育结合的工作,需有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修养。 宗教性等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中世纪大学传播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后世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准备了精神条件。

5.高等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劳动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答:①教育目的是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规定,教育目的即是对教育条件下人的发展的预期结果的规定。②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③教育目的发展预期结果的规定;而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对学生发展终极结果的原则规定,教育目标则是根据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在培养时间与学生发展状态上作出的具体规定。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是紧

答:①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其一,两者互为存在条件;其二,两者互为发展条件;其三,两者在互动中发展;其四,使每个个体获得充分而自由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性。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社会制度的制约。三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些?

答: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教育目标由知识、能力、品德、体质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并以此划分分类目标。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关键是能力目标);③思想品德目标;④体质目标

答: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区域因素。

三个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创造新的知识;二是培训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保证;三

(形装备服务)。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对于提高高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系?

答:有8个方面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主修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17.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答:①讲授内容的更新;②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③教材的更新。

答:结构呈多维性、多层次性。①目标系统的导向部分);(应成为开放系统、逐步更新);员子系统(由学生、专家评估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构成);④评估对象子系统(教学系统及其子系统都应列为评估对象);⑤方法子系统(搜集和处理信息给出结论的方法,包括教育测量与心理测量的各种方法,传统及一切可被利用的现代科学方法)。

23.教学评估的意义。

答:①实现国家对大学的质量监控;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的?

答: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片面的掌握书本知识到掌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全面知识,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职能,由限于学习到创造性的培养等;②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类积累的知识量越来越大,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线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使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③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教学手段的更新,这就不仅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仪器设备的应用等。④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突破,必然推动教学的发展。

答:①大学教学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它在性质上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程度上又高于中等专业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过程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③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学生学习进入以自学为主的阶段。

定位。

答:①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

位。

答:①学生是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②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答:制定课程依据,考虑下列四方面因素:高等教育目标;科学知识体系;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此四方面依据是互相联系的,应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其他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制定的课程就比较科学。 18.如何运用讲授法?

答: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以下四点,激发动机,同步思维;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虚实结合,表述生动;注意反馈,及时调整。对应方法:①运用问题法(设疑和释疑);②运用逻辑法(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③理论联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④教学语言的运用(干净、准确、生动);⑤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⑥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善听、善思、善记)。

答:①课堂讲授。针对性讲解、寓科学方法于讲授之中、推荐有关科学及重要文献并进行必要评价。②辅导与答疑。掌握学生自学状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习惯;辅导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水平;辅导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答: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①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②大学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其与科学方法虽各有特殊性,但却有本质的联系。大学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大学生以学为住,学习和发现逐步结合的过程。)③大学教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也是教学方法的对象特点与学科特点的统一。 21.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答:①评价机制: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②评议过程:与校园文化相兼容;③评价技术:空间、时间、知识上的一致性,评价信息的全面性,评估方法的简单性;④评价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共同要求;③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④学校考核教师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24.教师自评与同行评估的关系。 答:根据内部动力比外部压力更为用的假设,在教学评估中有必要引进自我控制与同行语言结合的机制。

自我控制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自我评价与自我诊断,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自我调节的活动。经过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整这一周而复始的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

同行评议具有与自我控制一样的重要性,能使教师对自己有一个更正确的认识。同行评议不仅在教师形成性评价中具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学校中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职业发展的气氛也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在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方面,同行处在最有利的地位。 质特征?

答: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决定了科学研究是大学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②大学学术之上有如企业利润之上;③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第二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 26.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①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②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学科探索和创新的需要;③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④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⑤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大学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答:①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②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据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③民主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大学可先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制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权力到位。等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以通过民选产生。

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的关系;③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经过1999年到2001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的性质,大学生还应该是具有探究性的学习者。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突出地体现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在学习中同样需要与科研相结合,以掌握已有知识和科学理论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大胆探索新的知识。④随着知识的转变,根据知识参与者论,大学生并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创生的主体,探究新知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6.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

萌芽

定型和固定的学术组织,有教学和研究,

19世纪初叶)

,

19世纪初叶到20

的重要特点是职能的完善(三大职能),20世纪中叶以后),点是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层次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样化等。二战以后:中等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教育:马丁.特罗的分类)。

三、论述题

答:认识教育的本质,需要把握两个基本方面。其一,教育的质与教育本质;其二,教育现象与教育本质。

①教育是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其一,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然生命成长;教育需要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教育需要促进人的自我属性的发人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③教育是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发展。在现代社会形态,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和创新一定的社会文化。

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一直是美国教育政策的重点,美国高等教育为何后来居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②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地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不是扩大办学规模,而是调整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为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现在要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构成,避免盲目升格、攀比、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不搞“大而全”、“小而全”,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努力,为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此过程中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和可为。答:①在教育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与发现相结合的过程;②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③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理讲授与自学、学习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学习到进入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⑤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答:①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探究性。②在大学里,学生要学会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少,自我管理、自我选择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大为提高。作为具有独立性的学习者,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根据大学教学质、思想品德、体质等多种因素构成,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用的教学方法;②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根据不同知识形态来看、练、讲、自学,方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③学生发展水平(独立学习的水平);4)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脱离现有物质条件

(经费等)。 程三个基本层次);①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

(合)。 教学法的基本修养,教学法的修养包括教学法理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与技能等因素;②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③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④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 7.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答:①中国办高等教育总体上是模仿和搬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学管理干部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即使是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 ②问题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路径之一。高等教育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科学建设,二是问题研究。一般说来,高等教育科学的学科建设是专职高教研究人员的事情,主要是运用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研究。问题研究主要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径。③教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题中之义。 8.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答: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②大学学术至上犹如企业利润至上;③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一是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二是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

第二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完成完全中等教育之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组织结果和制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都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特点。

3.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综合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4.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5.教学活动:广义,凡是涉及知识传递和经验获得的活动都可成为教学活动;狭义,教学活动指发生在教育领域之内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的内容,借助一定的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展开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的三个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

2.高校的三个职能:高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基本职能)、发展科学(重要职能)和为社会服务(派生职能)。三大职能是逐渐完善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发展的内在逻辑等因素都对这几类职能有重要影响,而且三大职能有综合交叉、辩证统一的关系。

3.教师工作环节:(1)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写教学方案。(2)上课。(3)辅导。(4)布置与批改作业。(5)测试。其中,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5.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上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等。微观上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存在的问题:专业偏狭、科类单一;规模偏小、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不协调;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调整策略: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加强西部知趣高校的发展等。

三、论述题

1.关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组成方法体系的要素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信息传输的载体(语言、文字、视觉形象)、工具(音响系统、声音处理设备、投影设备等等)。任何一节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具体到教学过程当中,在某一个环节选择某一个教学方法由教师灵活组织。无论以哪一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要注意时效性,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由: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探究研讨法、尝试法、自学辅导法等。其中讲解法和练习法最为常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比如,低年级适用实验法、演示法和引导发现法;高年级适用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高校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发现法或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和自学指导法。

2.关于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

第三篇: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5、6章

第五章

一、 概念解释

1、 高等学校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他们不仅担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而且还对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2、 高校教师任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3、 师生间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

4、 师生间人格关系:指的是 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5、 师生间法律关系: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 简答题

1、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答:地位: 一般地,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在我国目前,高校教师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权益还是职业声望都是较高的。

作用:

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

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2、 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

1、教书育人。以教学为中心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每个教师都应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参加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认真搞好教学,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2、科学研究。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的,高校教师必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必须把教学与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把科学要就当作自己应有的职责。

3、服务社会。高校在社会文化教育 、科技发展中往往居于领先地位,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高,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而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服务社会。

三、 论述题

1、 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答:高等学校教师劳动不仅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智力型,复杂性,个体性,群体性;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1)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2)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大学生。大学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大学生已具备继续深入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身心也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进一步增强。(3)高校教师劳动的时空延续性。教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上下班的严格界限;教师的劳动地点,没有校内外的明确划分。班上、班下、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也是延缓的。

了解和研究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助于高校教师理解这些特点并在劳动中有所体现,更有助于发扬这些特点的长处,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自己发挥)

2、 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答: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从教师个

体看,主要是通过选拔、培养、使用来提高教师个体的素质,特别要加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从教师群体看,主要是通过流动、调整和教师资源开发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功能;从管理较大看,主要是通过制度、体制建设和机制建立健全来保证教师队伍建设顺利进行。

首先,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包括:高校教师成长应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高校教师成长应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其次,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应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1)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包括: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的原则;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的原则。(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包括: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规范控制与搞活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

再次,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应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即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建设:(1)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2)完善教师培训机构。(3)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4)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5)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结合实际论述)

3、 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答:高校师生关系是指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高校师生关系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

(一)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

(二)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公共关系学研究认为,在一般的交往关系中上级、领导等起决定性作用。高校师生之间虽然不存在行政级别、直接的领导关系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与学生存在知识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处于主动性地位。由此笔者拟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一些简略的应对性分析。

(一)平等对待学生,要有民主意识

平等对待学生,一方面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传统的家长式的方式对待学生,而是应尽力营造平等交流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尽管有不成熟之处,但他们已经是成年人,自然希望能够教师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另一方面指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这对于师生关系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有民主意识即教师在处理各种学生事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学生的意见并不一定被采纳,但是对于学生意见的重视至少表明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视和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学生自然会尊重老师。

(二)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方式

新时期由于社会环境出现了深层次的变化,社会具有了越来越开放的特点,这也导致了原有的单一的评价标准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比如对于部分在校大学生边读书边在社会上创业,针对这种情况,原有的评价体系就会认为是不务正业。高校教师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应该以欣赏的态度加以引导,而不是另眼相待。应该说这种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开拓精神,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应该对他们的创业热情进行鼓励。但是大学生初入社会,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产生不适应感,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在精神支持、帮助他们,引导他们走出暂时的不顺。总之,面对多元的社会环境,高校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新时期大学生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多为独生子女,年龄比较小等。许多大学生上大学是他们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难免出现各种不适应症。加之大学师生之间交流,容易使部分学生有被冷落的感觉,产生沮丧情绪。教师在新生入学这个时候应特别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通过经常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孤独感。积极的沟通交流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消除学生的心理隐疾。通过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容易使师生之间相互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在交流过程中,笔者以为教师应多一些真情,少一些高调和说教。教师的谈话方式如果是说教式的,学生有逆反心理不说,而且会马上有一套说辞来应付老师,师生之间虚对虚,这样的交流结果会很糟。

总之,高校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可变性,而且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教师只有通过教学活动以及各种学生活动坚持进行长期探索,真诚对待学生才能够处理好各种矛盾,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4、 高效教师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各是什么?

答:高校教师有个体和群体之分,高校教师的素质也有个体和群体之分,两者既互相区别也互相联系。为了完成高校的任务和适应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首先,高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项个体基本素质: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即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高校教师结构主要包括:第一,职称结构。指的是高校教师队伍内部各种职称的比例状况,这是教师队伍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潜力。一般来说,教师队伍中拥有高学历的比重越大,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起点越高,学校的科研、教学潜力就越大,学术水平就越高。第三,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其中包括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和各年龄段教师数量的状况。第四,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第五,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情况,即教师毕业于哪个学校、哪种类型的学校。

5、 高校师生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

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师生关系重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指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2)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指的是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3)高校师生间的心灵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国方面。(4)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这种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这种道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5)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指法律规定的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对师生间教育等关系的法律确认和保障。高校师生间的各种关系是紧密相关的,它们贯穿在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在每一具体的活动中都有体现,不能截然分开。其中,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建立师生人格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师生人格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也就难以维持。法律关系是对高校师生间正当的各种关系的保障。高校师生间平等的人格关系有利于维持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心理关系将学生在心理上同教师的距离缩短;相互促进的道德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发展和形成;正常的法律有利于师生各种正常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六章

一、 概念解释

1、 专业

答: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 专业特色

答: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积淀性。

3、 专业培养目标

答: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

4、 专业结构

答:专业结构是指各类各层次专业间的组合方式,可分为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和学校层次。

5、 课程教学计划

答:教学计划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度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素质和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6、 教学大纲

答:即课程教学大纲 ,是以系统和连冠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

7、 教材

答:又称教科书和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使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二、 简答题

1、 专业划分、专业设置要遵循那些基本原则?

答: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二是职业适应性原则。三是独特性原则;四是层次性原则。

2、 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第

一、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

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 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

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

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3、 专业内涵建设包括那些方面?

答:

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的建设。

4、 构建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几种比例关系?

答: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高校教师各专业的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以下几类课程的比例关系。(1)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2)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5、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共识性和探索性的统一。(2)学科性和职业性的统一。(3)体系性和协调性的统一。(4)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5)学术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三、 论述题

1、 什么叫专业特色? 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阐明如何办好特色专业。

答: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的强调面不一样,专业特色的强调面在于“特色”,即在同类专业中,这一专业具有“优长之处,特殊之点” ;特色专业是指有特色的专业,强调面时“专业”。

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在现实中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专业特色,有的学校追求专业特色面面俱到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不切实际就会变成空想。因为“优长之处”是比较而言的。专业特色具有动态性,在某一时期具有特色,在另一时期可能失去特色。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培养人才的素质和规格的要求是变化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科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专业特色具有积淀性,使长期建设和不懈追求的结果,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造就,优良专业传统和培养方式的形成,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专业理念的树立,都要靠积淀。相对性并不排斥积淀性,相反,只有不懈追求的积淀性才能保证在相对性、动态性的特色竞争中取胜。

2、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所教课程称为精品课程。

答:课程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使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需要按照加强课程建设的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

2、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有限进行、科学性、时代性,既是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要具有针对性、协调性,适合教学对象和专业层次的要求,注意本门课程内容内部和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协调。

3、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各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则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

4、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编写是前提,选择是关键,使用是目的。

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这方面的建设主要是“硬件”建设,使为开展课程教学提供物质基础的,但是也包括了相关配套的“软件”,如改革实习、实践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开设综合性、创新性试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等。

6、体制机制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建筑、评价 、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要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制度、体制、机制不仅在于科学建立,更在于具体落实。

第四篇:北京市高校教师考试高等教育学历年闭卷考试总结

没时间背的可以只背该页纸,准确率至少能达80%。作为高校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不要妄想作弊!人在做,天在看!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通常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高等教育综合体系的基本理论基础。

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4、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功能。

5、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6、教育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要求或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

7、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8、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即大学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包括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狭义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

9、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0、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

1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情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概括。包含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它体现了教育内外部关系的统一

12、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13、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14、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15、专业设置:高校为了方便培养人才按学科分类或职业分工设置各种专业的活动,设置和进行专业教育就成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16、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①当系统要素和环境确定时,结构才能决定功能;②结构状况的变化影响着功能的实现;③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高等教育结构;④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能使高等教育发挥积极的功能,反之,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其功能是消极的。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功能由于环境变化而做出调整会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引起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前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德、智、体、美多维度又有重心的结构和整体统一的发展,是个体实现的一种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谐的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是:(1)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在于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道德品质和美的情操的高度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还包括人的个性、潜质和一切兴趣爱好的发展。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的教育目的,也是当代教育所要追求的完美状态。

3、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作用:(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任务:(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4、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构成:①全面掌握并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认识世界、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②科学研究的能力。这是当代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能力。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③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影响教学活动效果,也直接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情况下,还会应用表情、手势、姿态等肢体语言增加感染力;④良好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能力。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对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设计,要有多方面的组织管理能力;⑤教育指导能力。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热情;⑥终身学习的能力。现在社会知识更新快、发展日新月异。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不断更新的活水。教师要勤奋好学,不断追求新知识,才能适应教学要求。

5、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目的就是教育培养人的总目标。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⑴培养目标是可测量的,而教育目的是不可测量的。⑵教育目的是向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提出来的。⑶教育目的有终极含义,更加抽象;而培养目标则更倾向于阶段性,更具体。二者联系在于:在教学实践中,随着一个个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就逐步地达到了教育目的。

6、高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1)学科齐全、综合性强。高等学校既有大学本科又有专科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专门的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既有社会科学、又有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中又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三个层次。这种类型多层次多学科的特征十分有利于高等学校对重大的综合性课题进行开发研究,有利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有利于新学科的形成和新专业的发展。

(2)人才聚集,创造力强。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的优秀专家和学者,他们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还有一批充满朝气,思想活跃,勇于探索的青年教师和学生。这里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创造的灵感,是新思想、新观点的源泉。

(3)基础研究设施先进,实力雄厚。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最重要的力量,在承担国家基础研究方面保持着领先地位。

(4)科学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是高校科学研究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校科研的一个显著特点。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两大任务,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学习与教育活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

7、教育职能全球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包括⑴人才培养全球化;⑵科学研究全球化;⑶社会服务全球化

8、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是指在学校的环境与制度、教师与学生、教学与课程、校园文化等各方而进行一种理性文化的渗透,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尊重生活、尊重生命那个价值的人文精神,激励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注重品德修养,引导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探索,达到变知识为智慧、变教育为德性、变方法为能力的教育过程。内涵为:(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9、高等学校教学原则的基本内容:(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①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水平,跟上科学发展的潮流;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到教书育人。

(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的原则:①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②重视基本能力的培养;③主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①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把理论知识讲透、讲活;②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4)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①教师要搞好自身的科研工作;②寓科研于教学中;③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

(5)因材施教和同一要求相结合:①坚持对学生的统一要求;②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情况。

(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①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使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③对学生严格要求。

第五篇: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范文模版)

高等教育学 一概念:

1高等教育【性质,任务,3】

2高等教育学【对象,18;性质,20】 3教育方针【22】教育目的【24】 4学制【40】高等教育学制【40】 5学位【46】学位制度【46】 6高等教育结构【59】 7教学原则【100】

8学年制【111】学分制【112】

9课程【115】必修课和选修课【118】 10教学计划【119】教学大纲【120】

11教学方法【128】现代教育技术【131】 12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134】 13答辩【141】

14社会服务【157】

二知识点

1教育基本规律【2】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2】 3高等学校社会职能【13】 4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22】 5教育目的的性质【25】

6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层次或人才培养层次【28】 7高等学校科类与专业【12大门类249种专业】 8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8】 9全面发展实施途径【38】

方法与途径?

10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四种基本类型【42】 11世界各国普通高校层次【43~44】 12成人高等学校的性质【46;68】 13各国学位层次【46】;我国学位制形成时间与我国目前学位制确立标志【47】 14研究生教育24字方针【49】

15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68】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69~70】;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体系包括的两个系列与三个层次【70】 16观察力的三种类型【73】

17高校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74~75】 18高校学生自我意识最主要特征【77】

19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倾向性及其心理反应的基本形式【77】 20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78】 21高校学生的三大需要【79】

22高校学生中心兴趣形成的三个阶段【80】 23高校学生的理想特点【80】 24四种气质类型【81】

25高校教师的任务【86】与工作特点【87】

26高校教师发展【89】及发展包括的三个方面【90】 27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方面【92~93】

28教学过程构成的三个要素【95】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107】 29高校教学内容的三个特点【96】 30高校教学管理的两种模式【111】 31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115】

32世界具有影响的三种课程论【115~116】 33教学计划的构成部分【119~120】 34教学大纲的结构【122】 35教学方法的分类【129】

36传统教学媒体的应用原则【132】

高校教师培训课程 37考核的三种方式及两级制【134~135】

38评价考试的四个重要指标;衡量命题是否恰当的基本标准【137】 39考试试题的两大类型【137~138】

40试题编制技术的五个步骤【138~140】 41评教的三个基本模式【145~146】

42高校发展科学职能形成的时间、国家、创立大学及代表人物【157~158】 43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时间、国家及威斯康星思想【158】 44高校社会服务的四项内容【162~165】

45高校社会服务的三个运行机制【168~169】 46高校改革的战略【177】

47高校改革的进度与形式【173~176】 48高校改革的一般模式【178】

49在改革一般模式中形成动机阶段的两个因素【178~179】 50在改革一般模式中,改革阶段的本质【179】 三简答及论述问题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规律

所制约;起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 1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4-5】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4点。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3点 2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6-8】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4点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3点

3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8-10】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2点 {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2点

4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0-11】 {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3点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3点*

☆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表现【7】

☆高等教育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的表现【11】 《二》高等教育与人发展关系规律 1影响人发展因素的各自的作用【12】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4点 【12】

《三》京师同文馆创立时间。{标志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18】

《四》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劳动者,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3】

《五》教育目的的意义【22,25】

《六》制订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4点【26】

《七》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的几个关系 5点【31~35】 {1}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回归与发展的原因 2点【31~32】 {2}人文教育的意义【34】

《八》全面发展的含义

5点【36~37】

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九》学制建立的依据

4点【40~42】

《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内容

4点【52~54】 《十一》怎样促进就业制度改革

6点【56~58】

《十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 5点【60~62】{注意与第九题区别} 《十三》专业结构调整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4点【65~67】{注意与第七题的区别} 《十四》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 2点【82~84】 《十五》高校学生自卑与超越矛盾的表现【84】 《十六》高校教师的作用 3点【85~86】

《十七》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 5点【87~88】 《十八》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93】

《十九》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4点【96~99】{重视第二特点与第三特点的论述} 《二十》怎么理解和执行…原则

8个原则【100~109】{解释原则,再回答“做到以下几点”}{核心原则;特殊原则} 《二十一》学分制的优点 3点【113~114】

《二十二》三种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基本观点,方法与缺点【115~117】 《二十三》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 4点【120~124】 《二十四》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 4点【124~125】

《二十五》叙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关系【126】 《二十六》教学方法的特点【129】 《二十七》命题原则 4点【136~137】

《二十八》学生评教为什么是可信的? 3点【143】 《二十九》学生评教的意义 4点【143~145】 《三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作用【149】

《三十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5点【149~150】 《三十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4点【150~152】 《三十三》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形成过程【158】

《三十四》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 3点【160~162】

《三十五》影响高等教育改革进度的因素

3点【173~174】;改革形式受哪些因素影响

4点【175~176】{注意这两题不要混淆} 《三十六》在改革的一般模式中,怎样处理好形成动机阶段的两个因素的关系?【178~17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环境监测与识别技术下一篇:上海南北高架限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