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扎根于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习作指导扎根于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据笔者调查了解,现阶段很多小学生的习作仍存在“怕、愁、厌”的心理和作品失真失诚较严重的情况。本文浅析了小学生习作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习作指导扎根于阅读教学论文 篇1:

“随文练笔”教学方法的实施

初中语文教学,每单元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学生练笔次数少,难以提高习作水平。而“随文练笔”能加大训练量,又能提高习作水平,可以改变作文教学现状。“随文练笔”,即紧跟随阅读教学,模仿文本的写作特色相机进行写作训练。也就是及时运用阅读教学所学到的写作知识进行写作,边读边学,学写结合。因此能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随文练笔”是作文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多年来,笔者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对文本写作的亮点会与学生一起探讨,然后结合学生习作情况,择取其中一二处亮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随文练笔”,让学生习作的薄弱的地方得到训练,或是针对学生习作的长处进行提高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习作是一个交流交际的提高过程。笔者注重学生“随文练笔”的行进过程。不断实践、揣摩、改进、实践、总结,对“随文练笔”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有了一定的理论性认识。“随文练笔”是引导学生随文选取与理解练笔点并围绕练笔点进行口述与书面表达相结合写作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过程是:“理解→口述→练写→反馈”。现就将语文课堂如何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一、 立足课堂,扎根生活,开启心中的世界

“随文练笔”,结合课堂阅读教学进行,模仿文本的立意、写法、语言表达与思想情感进行练笔。让学生学习与运用文本的技法进行练笔,固然重要,也要重视生活的体验。叶圣陶说:“生活是一切的源泉。”“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在这条路上,再加写作的法度、技术等,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 要让学生模仿文本进行写作,就要让学生体验生活。“随文练笔”,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课文)内容、思想情感,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有了生活体验,就有内容可写,文本的技法才能够得以运用,进而提高习作水平。

“随文练笔”教学,要注意促发学生相似体验与衍生体验。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体会课文内容与思想情感,让学生说遇到困難产生的与作者相似的心理、情绪、做法等,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与表达遇到困难产生的不同心理、情绪、做法等,再让学生模仿文本写一篇习作。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笔者想到各种传媒对挫折、困难等逆境的说教很多,对生活顺境的教育不多,于是让学生思考面对幸福、快乐、成功、友谊等美好的事物如何对待,再让学生以“假如我拥有鲜花(荣誉、成功、赏识等)”为题写一篇珍惜幸福生活的小诗。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再模仿文本(课文)技法,写出了很多文采优美、内容丰富的习作。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还让在优裕物质生活中不知幸福的学生品味了幸福。学生能体验生活,就有了作文的源头。

让学生由文本进行生活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眼里心中会有着丰富的“万象”。源头活水不断涌来,有东西可写,文本的技法才有运用的依托,才能进行练笔,形成技能。

二、 择选文本,精取练笔点,进行练笔

择选情文并茂的文本,作为练笔的范本。文本有着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还有过人的写作技法,能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模仿技法的强烈欲望。教师要注意选择练笔点。就篇幅来说,练笔点有片段练笔与成篇练笔。就训练方式来说,有模仿式练笔、想象式练笔、理解式练笔、转换式练笔与巩固式练笔。要择取多种练笔点,以求培养学生各种写作技能。选择练笔点,要整体上形成系统,局部上要有代表性与实用性。这样,学生才能综合运用写作知识,形成一定的习作技能,提高习作水平。

近三年以来,笔者组织学生随文练笔,进行句段篇练笔,进行记叙文、读后感、诗歌文体练笔,进行续写、改写、补写、扩写等方式练笔,進行模仿语言风格、修辞表达以及其他写作技法的练笔……这些训练,培养了学生写作素养,培养了学生写作技法。同时,笔者注意选好练笔点。比如教学《背影》,针对学生作文内容组织涣散,指引学生模仿文本以线索命题立意为主要写作手法进行练笔。教学《金色花》,指引学生模仿文本排比段、亲切抒情、平凡小事抒写母爱等写法进行练笔。共进行几十次“随文练笔”,提高了学生习作水平。

叶圣陶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只有反复多练,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要选用情文并茂的文本,作为练笔的范本,多做练笔。同时,要利用文本的写作资源,选好练笔点,构建练笔的系统,进行创造性练笔教学,每次注意形成专项的写作技能,促进学生形成综合写作素养与技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练笔要尽量在课堂完成,或作为周记,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否则,学生会失去练笔的兴趣,影响练笔的质量。

三、引导、点拨,引发学生理解练笔点,为练笔搭桥铺路

学生感悟课文(段)内容、思想情感,体验生活,开启心中的世界。教师要引出练笔点,让学生体会练笔点;适当点拨,并进行引导学生揣摩。叶圣陶说:“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要引导学生揣摩练笔点有什么知识,如何运用与操作,如何做到精密。促进学生很好运用练笔点的写作知识进行练笔。

如教学《喂——出来》,文本是一篇科幻小说,情节曲折,思想性强,引人入胜。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情节及主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再次探讨结尾。“喂——出来”声音传来,石头飞来,是对前文情节的照应,又是前文情节的延伸。笔者引出了练笔目标,续写结尾。再让学生列举黑洞的十类垃圾,引导学生体会运用照应、发展方法续写结尾的写法,学生写出了很多篇优秀作文片段。学生具体感受练笔的知识点与技能,存乎于心,就能按照要求进行练笔,获得练笔的收获。

“随文练笔”,确定练笔点,要引导学生去领悟练笔点的写作知识并学会运用。学生悟得写作知识及其运用,就能有意识、自觉地运用,就会形成写作技能,实现习作水平的提高。每次练笔,练笔点不宜过多,要有专攻;如有多项,要有主次。有的练笔点,不可以一次就学得,可以在多次练笔中习得。

四、说话训练,倾吐心语,进行练笔的演练

此前,学生有文本情感价值体验,有生活体验。两种体验交织、融汇,形成丰富的内心体验。师生对练笔点进行探讨,学生心潮涌动,有一吐为快的感觉。然后学生开始小组练笔,交流练笔点的理解、运用,说说对练笔的构思,述说练笔的内容。最后小组进行品评,选派代表在全班说口头作文。同时发动全班,对同学的口头作文进行评价。

在小组、班级展示说口头作文,能促进学生对习作各方面进行再认识。首先,有声的语言有助于学生朦胧的意识、思想形成明晰的、完善的意识与思想。然后,是再思考,对文本的写作技法进行演练。能将说不请的心内语形象地外化,能将想说的口语、书面语明晰表达出来。叶圣陶说:“语体文不只是把平常说话写到纸面上去,还得先训练说话使它带着点文学的意味。”要注意让學生说得好,还要引导学生说得有文学的意味,为落笔成文服务。最后,师生评价,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提高练笔质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也要求要重视说的环节。所以,学生理解了练笔点,要让他们说心中构思的习作内容。能为落笔成文服务,能提高练笔质量。

叶圣陶说:“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 “他们的积蓄”指学生心内的话。因此,“随文练笔”要让学生学会说。教学《背影》,学生感受文本思想情感,感受到父爱。确定模仿文本以线索命题立意进行练笔。引导学生理解练笔点的知识与运作。然后,小组为单位进行练笔交流。学生述说口头作文内容,师生评价。之后,落笔成文,大家扬长避短,写出了很多情文并茂、感人至深的练笔习作。述说口头作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运用文本的写作知识,还带来多种的体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习作水平发展进步。

述说口头作文,要营造融洽、和谐的氛围,为学生说创造美好的空间。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敢于评说与自我评说。教师点评陈述,要总结、归纳,产生积极效应。这样,练笔就会有辐射效应,就能大面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五、交流、反馈,多种评价方式并进,进一步提高练笔效果

落笔成文。教师要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完成练笔作业。同时,要进行(当堂)批改。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可以采用教师批改、学生协改与学生自我评改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习作,由教师念给大家听。念读习作,可以是优秀习作,也可以是平常习作。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可以师生一起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指定他人评,多种形式评价结合。学生体会交流习作的立意、结构、写法、思想情感与语言表达的优缺点。这是再一次对习作进行体验与反思,能指导今后的练笔。

如教学《背影》《喂——出来》,学生有了对文本内容与思想的体验,学生有了对生活的体验,亮出练笔点,组织学生理解练笔点的写作知识与运用,小组学习进行练笔与交流,班级说口头作文与评“说”。学生落笔写,笔者巡视指导,教师批改、组长批改与学生自改。之后,选派代表念读习作,大家评议,他评、自评、师评相结合,进行探讨交流。然后学生自评。学生改写之后,又出现很多优秀习作。

交流、反馈,要学生去评。教师少评,精讲巧点拨。评价,让学生获得写作心得,获得写作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的积淀,提升寫作水平。为促进练笔交流,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鼓励学生投稿,还可以专题装订学生练笔的作品,进行展览,发挥优秀习作的示范作用。

“随文练笔”,体验文本内涵、体验生活,确立练笔点,领悟文本练笔点的写作知识,“说话”与“评话”结合,交流、反馈成文。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体验、发现、挖掘,将心中的真实世界与文本的写作技法巧妙结合,表达出来。纵观“随文练笔”教学各个环节,都要重视学生体验、表达。学生的体验与表达,是“随文练笔”的根本,学生习得写作技法与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应寓于其中。两者结合,我口说我心,我笔述我心,运用习得的文本技法,展现心灵世界,使作文情真意切,文理相通,实现了模仿、提高习作水平的目的。这样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所以,“随文练笔”要注意模仿文本的技法,也要注重体验与表达。只有这样,“随文练笔”教学及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

作者:张坤有

习作指导扎根于阅读教学论文 篇2:

习作教学应回归生活 服务生活

[摘 要]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据笔者调查了解,现阶段很多小学生的习作仍存在“怕、愁、厌”的心理和作品失真失诚较严重的情况。本文浅析了小学生习作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习作教学 有效性 现状浅析 贴近生活 回归生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因习作难教而怕教,学生因习作难写而怕写,这是习作教学中存在的普遍心态。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现阶段小学习作教学整体效果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的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一、习作教学常存在的问题浅析

㈠存在的问题

1.习作中普遍存在着“怕、愁、厌”的心理。有人形象地概括,学生习作时是捏着笔头,皱着眉头,愁在心头。笔者曾对所在学校的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一项有关习作喜爱程度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25.4%的学生喜欢作文;65.1%的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一般;另外9.5%的学生很讨厌作文。

2.作品内容失真失诚,拼凑较为严重,缺少小学生本年龄段应有的生活化语言。作品中多了虚构与编造,少了真情的流露;多了少年老成之味,少了应有的童真与童趣。

㈡主要原因浅析

1.严重脱离生活,习作扭曲为功利化工具,教学目的异化,未体会到习作为生活所用的目的。学生的习作生活应是儿童的世界、实践的世界、多元体验的世界、鲜活的世界。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作文而作文的功利化已严重脱离了小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功课或考试时取高分的途径,这便成了束缚其思想的桎梏。同时,在习作教学上教师倾向于形成系统化、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生活世界隔离开来,使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指导不得法,习作索然无味。小学生的习作大多数往往显得稚拙、浅显,但在现实中不少教师以文艺创作的高标准来要求衡量学生的作文已成不争的事实。面对这些作品,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把孩子批评得体无完肤。久而久之,学生谈文色变,渐渐对习作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恐惧、讨厌的情绪。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师指导过度的做法也导致了学生的习作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更有甚者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二、提高习作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㈠立足生活,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心声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兴趣是写作的第一动力,兴趣、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内驱力。

课标中明确指出:习作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塑造和感受的过程。生活是这过程的载体,是激发学生乐于表达心声的源泉。生活需要作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同外界沟通,要与别人交流,就需要说、需要写。作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学生自己生活的需要。我们身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立足生活,在生活中找寻令他们感兴趣的方方面面,做到爱表达,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已是习作教学的第一要事。如果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习作就不再是负担了。

㈡扎根生活,捕捉生活瞬间,积累习作素材

新课标十分重视引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在多样化的习作实践中“学会习作”。在“习作教学建议”中要求“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习作评价建议”中要求“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阅读、思考等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习作之源泉,习作之溪水,便是我们习作时的素材。素材的积累可通过观察积累、行动积累和阅读积累等途径来获取。我们如果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真正做到扎根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做到平时积蓄充实,习作时就不会感到为难了。虽然要积蓄的东西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生活的积蓄。学生只有在充实的生活中扎根下来,寻找到它的源头,才会源源不断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

生活给了我们丰富的写作源泉,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的瞬间与精彩,让生活的真实留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们可引导学生随时记录突发事件。如一位同学在坐公交车时,由于拥挤书包上的水杯被挤掉了,一位素不相识的阿姨帮助了他。这件事是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但小作者在事情发生后,及时把它写进了日记,成为了日后极好的作文素材。如果不去及时捕捉,这样的瞬间就会稍纵即逝,一旦需要时就只能搜肠刮肚临时抱佛脚了。所以,要引导学生做有心人,随时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让生活的真实保留下来。其次,还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观察陌生人。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把他们真实的喜、怒、哀、乐随时捕捉与记录下来,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真实、生动、典型的习作素材,而且还有利于他们在体验情感、提升认识的过程中深化习作主题,写出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个性的习作来。

㈢贴近生活,引导实践,读写结合,再现生活,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两者相辅相成。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通过“读”来促进写,通过“写”反过来促进“读”。

读写结合是由阅读教学的规律和任务决定的。教学应该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由“语言→内容”(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提高阅读能力的任务);二是由“内容→语言”(引领学生从中领悟习作方法,完成提高习作能力的任务)。从我平时调查研究的情况看,目前在不少阅读课堂上大多只重第一个过程而忽视第二个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语言、领悟习作方法上受益不大,这也是小学生习作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教师应做有心人,利用好语文课本的资源,贴近生活,引导实践,再现生活,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环节。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语文习作教学才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原则:要再现生活的真实。离开生活的真实,追求大而空的思想,往往使学生的习作落入胡编乱造或者套用别人文章的境地。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

2.找准读写结合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悟到写的方法,并自觉乃至熟练地将这种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去,让学生体会到阅读与习作的实用价值。

㈣体验生活,尊重个性,鼓励大胆创新

当我们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引导他们做生活的主人,主动把握时机获取材料,并将深入生活、关注生活化为自己自觉的行为后,我们更应让他们有机会在这过程中多体验,获得独特的感受,真正体会到习作为生活所用的意义。

新课标强调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并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条件是生活本身的多样性、知识经验积累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所以在第三、四学段的目标中作了这样的表述:“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文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的沉淀体验下学会创新,敢于创新。

“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所谓善写,非为饰美,务切实用,工作所需,生活所遇,咸能畅达,斯为善矣。”(叶圣陶语)我们应体会到习作教学的实用价值,只有为生活所用,作文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5)

2.侯溪萍主编《走进名师课堂·小学语文》[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6)

3.孙素英主编《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蕉莉小学)

作者:马洪稳

习作指导扎根于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误区与对策

【摘要】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课程的习作教学尚未能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习作教学亟待改革。本文分析了当前习作教学的误区,并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误区;对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重点在于稳扎根基,促进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低年级注重拼音以及识字,中年级开始尝试习作练习,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习作则是对阅读教学的检验。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以及评价的综合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然而,根据笔者观察,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课程的习作教学尚未能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面对着学生开篇无语、无从下笔的尴尬境地,教师似乎茫然无措,习作教学亟待改革。

一、习作教学的误区

古语云:欲教人时,先律己,教师的思想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有的教师将学习成绩差归罪于学生的悟性,以及学生调皮捣蛋的个性,并由此而将学生直接打入“坏学生”的行列,采取放任的态度;另有教师则“急于求成”,对成绩差的学生严加管教,尝试以严厉的方式逆转学生的性格。诚然,这两种方式证明了教师具有积极热情的教学愿望,但面对问题,我们不能一味的寻找客观原因,而是应该重方式、讲方法,理顺纷乱的头绪,查找教学中的误区,力求改进并完善我们的教学工作。

(一)误区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目前,受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是,认识与落实其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认识他们是学习中的主体留待以后再说,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是孩子,不灌输就不足以提升教学质量。由此,错误的思想造成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造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校园中盛行。在习作教学中,不认识的生字老师告诉你,不明了的生词老师帮你解答,不知道怎样开篇老师给你指导,不知道怎样习作老师给你范文……灌输式教育造就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一种奇怪的现象也由此而产生,即:学生不尊重父母,却非常尊重自己的教师。即便成年后的学生只是个卖水果的小贩,每年的同学聚会却也照常参加——因为他尊重自己的教师,而教师也坦然承受,面对学生的境地,教师没有丝毫愧疚。

(二)误区二,宽容不足、严厉有余

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习作练习是他们人生中最初的写作尝试。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有限,观察能力也不足以应对教师布置的写作要求。因此,习作教学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而不是要求学生的作文必须达到教师的认知水平。抛却诸如培养学生的“兴趣、想象、技巧”等老生常谈式的阐述观点,笔者认为,仅一条“宽容不足、严厉有余”,就能扼杀学生们的自由发挥,迫使他们不得不遵循教师所构建的习作框架,向着教师为他们所铺设的道路上前行。笔者认为,不怕学生写的是一本流水账,不怕学生写的内容有多肤浅,只要能够做到真实,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他们宽容。

二、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策略一,消除学生的习作“恐惧症”

学习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内涵,习作也是如此,这主要还在于教师的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爱玩爱闹的个性,他们无意间所流露出来的“崇拜主义”也是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要积极消除学生的习作“恐惧症”,笔者认为有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是在习作教学后用某一学生的范文来鼓励其他学生。教师可选取学生所写的较为优秀的作文作为范文,以激发其他学生的“赶超心理”,让他们认识“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也能够做到”。

二是向学生阐明“习作”的内涵,即:只要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做到的记录下来,即是习作的内容。习作是为了能在生活中轻松自如的表达内心、与他人交流,是为掌握一项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重要本领,它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一理念从作文的本质出发,避免了教师用“写作”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习作,避免了用太多的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习作;能让他们在习作中自然倾吐,乐于表达,这有利于消除学生的习作“恐惧症”。

(二)策略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习作不仅是单一的练习,而是应当在每堂课中都有所体现。如在学习《雾凇》一课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而本节学习结束后的习作主题即是“记录生活”。为了能够实现这一预定目标,笔者在带领学生们学习《春联》以及两首古诗:《元日》和《江雪》之前,在每堂课的课堂开篇都对学生们提出问题,如:在上学的途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象?是否将看到的景象记录下来?广阔的天地是学生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只要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并进行记录的良好习惯,那么学生们也不会下笔无词,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会更有内涵,同样,我们的习作教学也会因此而变得简单。

三、结语

习作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要想尽快改变小学中年级的语文课程习作教学现状,还需广大教育同行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积极探索,开拓更多科学合理的可行办法。笔者仅仅是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诚然,或许这对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来说是为杯水车薪,然而“涓涓细流汇成河,点点滴滴都是情”,让我们携手并进,用热情以及行动共同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龙大为)

作者:瞿继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数学教学与网络教育论文下一篇:大中专学校诚信教育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