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仙桃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2022-04-11

小编精心整理了《石仙桃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为了解石仙桃野生资源的立地条件、物候期及形态特征而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的方法,对石仙桃野生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湿度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测量,观察记录物候期,测定样品的叶长、叶宽、假鳞茎长度、单株假鳞茎数量、根状茎长、根状茎粗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石仙桃喜生于阴凉的小溪旁边;4~5月开花,10月到次年3月果实成熟;没有明显的休眠期。

石仙桃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篇1:

叉唇石斛的化学成分研究

【摘 要】  目的:对叉唇石斛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技术进行化合物分离和纯化,通过波谱技术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叉唇石斛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2, 9-二羥基-4, 5-二甲氧基菲(1)、2, 5-二羟基-4, 9-二甲氧基菲(2)、4, 4′-二羟基-3, 5, 3′-三甲氧基联苄(3)、松柏醛(4)、(6aR, 11aR)- medicarpin美迪紫檀素(5)、异甘草素(6)、蔗糖(7)。结论:化合物1~7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为其进一步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叉唇石斛;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叉唇石斛(Dendrobium stuposum Lindl)为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植物[1],生于海拔约1800米的山地疏林中树干上,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南部至西南部,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等。石斛为兰科石斛属多种药用植物的总称,具有调节机体免疫作用、生津益胃、抗白内障、抗肿瘤等功能。石斛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菲类和联苄类、多糖类成分和其它类成分,生物碱为研究最早的一类成分, 到目前为止从石斛属植物中共分得32 种生物碱, 但不同石斛属植物中含有的生物碱成分有很大不同[2],为了深入研究石斛属的化学成分,本研究对产自云南保山的叉唇石斛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1 仪器与药材

1.1 实验材料 叉唇石斛全草于2017年5月采自云南保山龙陵县,原植物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恩德博士鉴定为叉唇石斛(Dendrobium stuposum Lindl),植物标本存放于大理大学药化学院。

1.2 仪器与试剂 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HZ-D (Ⅲ)循环水式真空泵 (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Bruker-AM-4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AS-10200BT超声波清洗器 (天津奥特恩斯仪器有限公司)、X-4数字显微熔点测定仪、CP-114电子天平、5 L梨形分液、Sephadex LH-20 (Pharmacia)、薄层色谱硅胶和柱色谱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常规的显色剂用5%硫酸的乙醇溶液或碘显色剂,其他试剂均为化学纯或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对叉唇石斛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出7个化合物,包括菲类、联苄类、黄酮类和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石斛属及其亲缘植物中化学成分有菲类及其衍生物、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苷糖及糖类等,其中菲类和联苄类化合物占了很大比例[9],从兰科植物中石豆兰属中分离到大量的菲、二氢菲、联苄和苯丙素类化合物[10],从毛兰属研究所涉及的5个种类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以菲类和联苄为主[11]。菲类和联苄类是近年来在石斛属及其近缘属等植物中发现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成分,菲类化合物是兰科植物中的主要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抗癌活性及细胞毒性、抗氧化、抗血小板凝集、抗炎、抗菌、抗过敏、抗高血压[12]。联苄类化合物能通过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NO的过度释放和抑制过高的免疫反应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而对多种疾病起到预防治疗作用[13]。

综上,叉唇石斛可能具有抗肿瘤、体外抗血管生成及清除自由基的活性。可以深入研究植物中的菲类和联苯类化学成分,为其药理活性提供依据,充分开发利用石斛属植物药用价值奠定理论基础。菲类和联苄化合物结构简单,容易人工合成并有多样性,这些化合物在新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19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24.

[2]葉磊,陈建真,罗小敏.石斛属药用植物质量控制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 2007, 38(6):77-78.

[3]Masanobu Ito, Keiichi Matsuzaki, Jue Wang, et al. New Phenanthrenes and Stillbenes from Dendrobium loddigesii Chem[J]. Pharm Bull, 2010, 58(5):628-633.

[4]Leong Y W, Kang C C, Harrison L J, et al. Phenanthrenes, dihydrophenanthrenes and bibenzyls from the orchid bulbophyllum vaginatum[J]. Phytochemistry, 1997, 44(1):157-165.

[5]Sy L K, Brown G D. Coniferaldehyde derivatives from tissue culture of Artemisia annua, and Tanacetum parthenium[J]. Phytochemistry, 1999, 50(5):781-785.

[6]Jeong Seon Yoon, Sang Hyun Sung, Jong Hee Park, et al.  Flavonoids from Spatholobus suberectus[J]. Archives  of  Pharmacal Research, 2004, 27(6): 589-592.

[7]Zhao X, Mei W, Gong M, et al.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flavonoids from Dalbergia odorifera on Ralstonia solanacearum[J]. Molecules, 2011, 16(12):9775-82.

[8]陈晓晓, 杨尚军, 白少岩. 中华猕猴桃根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药, 2011, 42(5): 841-843.

[9]蒋高华, 彭兴华, 陈智新,等. 石斛及其亲缘属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27):13340-13344.

[10]方云山, 何钰, 杨明惠,等. 芳香石豆兰的化学成分研究[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8(6):947-951.

[11]陈业高, 刘双花, 金永. 毛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 2006, 26(4):206-209.

[12]胡军,郭洁,晏和贵,等.石仙桃属植物菲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18(4):422-428.

[13]张雪. 金钗石斛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 2005.

(收稿日期:2018-11-10 编辑:程鹏飞)

作者:秦泽敏 朱秀英 付欢

石仙桃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篇2:

野生石仙桃立地环境与生长特性研究

摘要:为了解石仙桃野生资源的立地条件、物候期及形态特征而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样品分析的方法,对石仙桃野生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湿度等主要环境因素进行测量,观察记录物候期,测定样品的叶长、叶宽、假鳞茎长度、单株假鳞茎数量、根状茎长、根状茎粗等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石仙桃喜生于阴凉的小溪旁边;4~5月开花,10月到次年3月果实成熟;没有明显的休眠期。本研究为石仙桃的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石仙桃;野生环境;物候期;形态特征;生长习性

Key words: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 wildness environment; phenophas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rowth characteristics

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俗称石橄榄,是兰科Orchidaceae石仙桃属Pholidota多年附生草本植物,常生于100~2 700 m林中或林缘树上、岩壁上或岩石上,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1-2]。石仙桃作为中草药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以全草或假鳞茎入药,其性凉味甘,具有养阴、清热、利湿消瘀的功效,民间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头晕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疼[3],用其制成的“头痛定糖浆”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功能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已应用多年,治疗效果良好[4-5]。在广西环江县等地的毛南族则作为民族药进行开发和利用[6]。

由于石仙桃常生于岩壁上,生长环境条件贫瘠,以及其自身具有繁殖率低、生长缓慢特性,并且人们对其生长环境破坏和掠夺性采挖,从而导致其野生资源越来越少,几乎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人工栽培迫在眉睫。近年对石仙桃的研究较少,并且多注重药理与化学成分的研究[7-11],在人工栽培方面研究较少,而人工栽培需要对其野生环境及形态特征详细地掌握,才能人为模拟其野生生长环境,根据其生长习性进行栽培,从而获得人工驯化栽培的成功。为此本课题组对石仙桃野生环境下立地条件,光照强度、温度、湿度主要环境因子,及其生长规律和形态特征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石仙桃的人工规范化栽培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从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在福建省福清市东张镇岭下村河边(约N:25°41221′,E:119°8358′),选择5个不同点的野生石仙桃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系统观察,并且每个点采集30株样品带回室内进行形态特征测定。

12试验方法

121立地环境因子测定在全年不同月份,时间选择12:00左右,在野生植株周围应用SMART SENSOR AR813数字光度计测定光照强度,应用SMART SENSOR AR807数字温湿度计测定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于每月5、15和25日定期观察,如遇下雨等惡劣天气,则提前或推后观察。观察记录生长环境中树种和生长土壤。

122生长特性研究在上述地点每个点选择6株,共30株固定的植株,于每月15日定期观察石仙桃的根部发芽期、开花期、蒴果成熟期等物候期。如遇下雨等恶劣天气或物候期即将改变等特殊情况,则采用观察期退后或提前的不定期观察方法。样品带回室内用直尺、游标卡尺、天平等测定根状茎长、根状茎粗、根状茎上分枝数、单株假鳞茎数量、假鳞茎长、假鳞茎间距、叶长、叶宽等形态特征。

13数据处理

将测定的数据采用Excel 2007和SAS 90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立地环境因子

通过对石仙桃的野生立地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石仙桃主要生长在溪边的悬崖上、石头上或者与石头边连接的树基部(图1A~C)。石仙桃的野生生长环境极其脆弱,附生在石头或树皮的表面,根系暴露,无土覆盖,偶有苔藓或枯枝落叶聚聚集于根部(图1D)。生长环境中溪水常年不能干涸,要求湿度较大,遮荫度高。周围的树木以杂木阔叶林为主。

从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2年时间内观察点12:00左右的温度、光照强度、湿度的变化见表1及图2~3。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样点间的温度差异较小,这可能与样点间距离较小有关。经过2年的实地测量,12点左右的环境温度为8~29℃,月平均温度为105~283℃,全年平均温度约为1997℃。经实地测量,光照强度为2 000~12 000 lx,从图2可以看出,5个样点的平均光照强度,主要分布在3 000~6 000 lx范围内,偶尔个别地方正午光照强度突破10 000 lx,各样点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光照强度随季节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每年12月至次年3月的光照强度高于7~10月。中午环境中湿度为52%~83%,从图3可以看出,各样点之间几乎没有差别,平均湿度为58%~76%,但环境中的湿度也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5~9月空气湿度高于10月至次年3月。各样点的中午的平均湿度约为66%,傍晚至翌日早上,环境中的湿度更高,甚至可以达到100%,这为石仙桃裸露的根部吸收水分提供了保证。

通过上述环境因子的实地测量,结果表明,石仙桃观察地的野生环境为:以阴湿冷凉的气候环境为主,常年没有阳光直射,所需要光照弱,由于其生长于山沟树荫下,并且有溪水不停流动,从而其生長环境中温度较低,通风较好,即使炎热的夏季中午,环境中的温度也仅有29℃,同时湿度高,保证了裸露根系的水分供应。

22生长特性研究

221物候期调查通过野外定株系统观察,石仙桃根茎上芽萌动期在7~9月,如根茎顶端遭到破坏,则萌发速度加快。如果此株3~5月没有新芽发育生长,则芽的萌动期可以提早到上年的7~9月。9月到次年2月,在根茎第1个假鳞芽基部(图4A),偶尔在顶端第2个、第3个及其他假鳞芽基部长出饱满的新芽,这个阶段芽的生长速度极慢,但体内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在芽体生长后期,已经有完整的花穗源基形成。3~4月,气温回升,芽迅速生长,首先长出2个叶片包裹着花穗或无花穗,在2个叶片的外面有3~5个鳞片覆盖(图4B)。4~5月花穗中上部的花逐步开放,然后向下部逐次开放(图4C~D)。花朵开放后若能及时授粉,在授粉后的第2 d即萎蔫。若不能及时授粉或授粉不良,可持续开放5~7 d,然后逐步萎蔫,脱落(图4E)。6~9月,芽的基部逐渐膨大,逐步形成假鳞茎,同时在新生的假鳞茎基部孕育新芽。10~12月,蒴果逐步由青绿色变白,逐步成熟(图4F~G),同时假鳞茎基部的芽逐步发育成熟。第2年1~3月蒴果逐步变黄并开裂,散出粉状种子,芽迅速生长,如此循环。

由此可知,1个假鳞茎的形成需要约1年时间。1株石仙桃如果3~4月仅有1个芽萌发,则1年仅有1个假鳞茎形成。如果有2个及2个以上的芽萌发,则会有多个假鳞茎形成。通过野外观察得知,通常1个顶端仅有1个芽萌发并形成假鳞茎,如果植株较大,根状茎有多个分支及顶端,则1年可以生长多个假鳞茎。假鳞茎的大小与植株生长环境及原株生长状况有关。若原植株生长茂盛及生长环境良好,则新生假鳞茎粗大。否则相反。

222形态特征研究通过对带回室内的样本分析表明,石仙桃植株形态特征受生长年限影响极大,小苗植株上假鳞茎长、叶片长和宽、根状茎粗特征均小于生长多年的植株。但石仙桃并非无限生长,在生长过程中,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只有顶部的3~6个假鳞茎有叶片,后面的假鳞茎无叶片,颜色较前面的深,最后面的假鳞茎和根状茎逐渐死亡。因此在分析样本时,经常观察到几株的根系紧紧缠绕在一起,这可能是最初由一株发育而来。通过对样本的测量,石仙桃的主要形态特征(表2),叶片长72~206 cm,平均长度约1507 cm。叶宽13~51 cm,平均宽度约346 cm;根状茎长31~257 cm,平均长度为约1123 cm。根状茎粗3~7 mm,平均粗度约506 mm。根状茎上分枝数0~5个,即有些较小的植株上无分枝,或者有些大的植株末端腐烂掉,形成新的几个单株,则植株上无分枝,平均分枝数约1个。单株假鳞茎数量差别较大,从2个到36个不等,平均每株约12个。假鳞茎长度为22~63 cm,平均长度约为418 cm。假鳞茎间距离为5~22 mm,平均约1105 mm。经方差分析,5个样本点间的叶长、叶宽、根状茎长、根状茎粗、根状茎上分枝数、单株假鳞茎数量、假鳞茎长、假鳞茎间距等形态特征虽有一定的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

3讨论与结论

31石仙桃野生环境

福建省雨量充沛,山区多,森林覆盖率高,无霜期长,适宜石仙桃生长。易绮斐等[12]通过对我国石仙桃属野生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石仙桃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福建等省,为附生兰,常生于海拔100 ~ 2 700 m的林中树上或林下及沟边岩石上,与本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石仙桃作为石仙桃属的一个物种,生于山涧溪水旁,喜生于湿度大、遮阴度高的环境中,附生于石壁或树上,根系裸露,周围环境中以杂木阔叶林为主,所生之处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也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环境因子等对兰科植物的生长发育、物种丰富度等具有显著的影响[13-14],而石仙桃生长发育及不同居群受气候因子的影响程度,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铁皮石斛与石仙桃同为兰科附生植物,近年由于掌握了铁皮石斛生长发育规律,人工模拟其野生环境,逐步实现了其人工栽培[15-16]。本研究对石仙桃的野生生长环境开展初步的研究,了解其野生环境特征,为其人工驯化栽培奠定基础。

近年对石仙桃的研究主要集中对其化学成分、药理等方面[8-11,17-18],对其驯化栽培研究甚少,陈菁瑛等[19]利用石仙桃的根状茎,建立了石仙桃的快繁体系,为石仙桃的驯化栽培提供了种苗。本研究结果则为人工驯化栽培的选址、场所要求等提供指导。

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中的微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兰科中许多种均有共生菌[20-21],在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郭顺星等[22]早在1991年就从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中分离了共生真菌,而石仙桃是否具有共生菌,尚待进一步研究。

32石仙桃生长特性

温秀萍等[23]通过对石仙桃研究,表明石仙桃为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肥厚,匍匐而短,假鳞茎圆形或卵形,叶2片,花期4~5月,果期11月至翌年2月,所描述的石仙桃形态特征与本文研究基本一致。而明兴加等[23]对同为兰科并具有附生生长特性的齿瓣石斛开展了野生环境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其保护措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本研究通过野外物候期观察及室内对石仙桃形态特征测量,了解石仙桃生长发育规律,初步掌握石仙桃生长习性,为其栽培和保护决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总而言之,对一个物种立地环境的了解和掌握是实现其人工栽培的首要条件。而对形态特征的研究,是对该物种真实面貌的初步认识,只有通过对石仙桃野生资源的研究,才能逐步摸清石仙桃生物学特性,实现可持续化利用和人工驯化栽培,而真正的驯化栽培仍然任重道远,还需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最终实现石仙桃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使其能更好地为人类生命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1]

林来官, 张永田, 曾文彬,等. 福建植物志:第六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636-637.

[2]陳心启, 吉占和, 郎楷永,等. 中国植物志:第十八卷[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1394-396.

[3]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典[M]. 上海: 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6:837.

[4]翁水旺. 石仙桃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2006,8(6):35-36.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 中药成方制剂:第九册[M]. 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67.

[6]HONG L, GUO Z, HUANG K,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n medicinal plants used by Maonan people in China[J].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015,(12):1-34.

[7]林丽聪, 张怡评, 吴春敏,等. 石仙桃叶化学成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4):922-923.

[8]李兵, 郭环娟, 容羡贤. 石仙桃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药业, 2010,19(6):19-20.

[9]刘建新, 周 青, 连其深. 石仙桃的镇痛作用的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2, 22(2):105-107.

[10]刘洪旭, 吴春敏, 林丽聪,等. 石仙桃镇痛有效提取部位研究[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4, 14(4):34-36.

[11]刘建新, 李 燕, 凌 红,等. 石仙桃总黄酮提取物对小鼠抗缺氧作用的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22): 5668-5670.

[12]易绮斐, 邢福武, 陈红锋,等. 我国石仙桃属植物的分布和开发利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5(3):94-97.

[13]LIU H, FENG C L, LUO Y B, et al. Potential Challenges of Climate Change to Orchid Conservation in a Wild Orchid Hotspot in Southwestern China[J]. The Botanical Review, 2010, 76(2): 174-192.

[14]余东莉, 杨鸿培, 杨正斌. 环境因子对西双版纳野生兰科植物物种组成和丰富度的影响[J]. 林业调查规划, 2016, 41(6):35-41.

[15]石丽敏,卢华兵,胡贤女. 主要环境因子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 (10):1528-1529.

[16]斯金平, 董洪秀, 廖新艳, 等. 一种铁皮石斛立体栽培方法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23):4576-4579.

[17]WANG J, WANG L Y, KITANAKA S. Stilbene and dihydrophenanthrene derivatives from Pholidota chinensis and their nitric oxide inhibitory and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ies[J].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007,61(4):381-386.

[18]WANG J, Wang N, Yao X, et al. Inhibitory activit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toward histamine release from mast cells and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by macrophage-like cell line, RAW 2647[J].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2006,60(1):73-77.

[19]陈菁瑛, 刘保财, 黄颖桢, 等.以石仙桃根状茎为外植体快速繁殖石仙桃的方法:中国, 2014104921782[P]. 2016-11-09.

[20]许璐, 田佳妮, 王涛, 等. 胶膜菌属真菌与兰科植物的共生体系建立[J]. 核农学报, 2017, 31(5):876-883.

[21]陈娟, 张丽春, 邢咏梅, 等. 兰科石斛属植物菌根共生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3, 48(19):1644-1648.

[22]郭顺星, 徐锦堂. 真菌在罗河石斛和铁皮石斛种子萌发中的作用[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1, 13(1):46-49.

[23]温秀萍, 林青青, 杨成梓, 等. 药食两用石仙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J]. 海峡药学, 2015, 27(6):46-47.

[24]明兴加, 刘家保, 钟国跃, 等. 珍稀齿瓣石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野生资源保护[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1, 30(6):24-27.

(责任编辑:林海清)

作者:刘保财 黄颖桢 赵云青 陈菁瑛

石仙桃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论文 篇3:

金钗、金钗石斛的名实考证

[摘要]该文考证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基原,以正本清源。结合本草描述,查阅湖北、四川、重庆、河南和陕西等5省市部分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对老河口、利川、房县、西峡、内乡、安康、万源等20余个县市的老药工和老中医进行走访调查,并采集调查区域的少量金钗植株进行活体保存和鉴定。“金钗”和“金钗石斛”之名在川东北、渝东、鄂西、鄂北、陕东南、豫西的民间应用广泛,地方志及文史资料多有记载,在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中亦有体现;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历史上中药材名称“金钗”和“金钗石斛”为中国特有种曲茎石斛Dendrobium flexicaule,并有龙头金、人字金、环字金、龙头凤尾金等别名,所加工的干燥金钗药材称金耳环。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的植物来源为曲茎石斛D. flexicaule,而不是《中国植物志》(19卷)和《中国植物志》(英文版)(25卷),以及自1977年以来历版《中国药典》中所使用的名称石斛(D. nobile,别名金钗石斛)。尽管植物的中文名称不受植物分类学者对植物命名所必须遵循的规章《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的制约,但为避免中文名称使用混乱,特别是中药材行业药材名称的混乱,建议将石斛D. nobile的中文别名更改为扁草石斛,而D. flexicaule的中文名改为金钗石斛,别名中增加金钗、曲茎石斛。

[关键词]金钗; 金钗石斛; 曲茎石斛; 名实考证

[

[Key words]Jinchai; Jinchai Shihu; Dendrobium flexicaule; original materials

doi:10.4268/cjcmm20161033

石斛之名始载于2 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传统名贵药材,具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润肺止咳等功效。由于石斛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泛,石斛药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较为普遍,系最为混乱的中药材之一。名称或称呼上的混淆是造成石斛类药材混淆的重要原因[1],如“金钗”、“金钗石斛”之名在《本草衍义》、《荆州记》、《本草纲目》等古文献中多有提及,但这些名称的真实物种有哪些迄今仍存在争议。《中国植物志》(19卷)将金钗石斛之名作为石斛Dendrobium nobile的别名收载[2],而1977年以来历版《中药药典》均将中文名金钗石斛与原植物D. nobile对应收载[3],金效华和黄璐琦[4]在对中国石斛类药材原植物的名实考证中沿用了药典的中文名称;但魏刚等[5]推测古代本草所述“金钗”应为铁皮石斛D. officinale;腾建北等[6]通过本草考证认为本草记载的“金钗石斛”应该不是指原植物D. nobile,但未提出本草记载的“金钗石斛”是何物种。同为金钗,却为何是不同的石斛物种?为此,笔者对湖北、四川、重庆、河南和陕西等5省(直辖市)20余个县市做了走访调查,并对部分地方志及文史资料进行了考证,结合古代本草论述,对金钗、金钗石斛的名实进行综合考证,以规范石斛药材名称,供同行商榷。

1方法

11地方志及文史资料查阅根据前期收集信息,重点对湖北西部和北部、四川东北、重庆东部、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的地方志及相关文史资料进行查阅考证,其中地方志重点为清末民初的中国地方志丛书版本,查阅物产、药之属对石斛、金钗的记载情况,文史资料以各地方20世纪80,90年代版本为主。

12实地踏查及原植物收集鉴定前期文献考证发现湖北老河口曾是金钗的主要集散地,笔者先行对老河口药工进行采访调查;根据药工信息,再逆向对原料来源地恩施的建南镇和万州的罗田镇多个老药工进行采访调查,明确历史上“金钗”之名民间应用的主要区域;进而确定渝东鄂西交界地、神农架附近县市、伏牛山区、川东北与陕南接壤地区为重点考察区域。详细记载调查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以及调查对象(药工、老中医、药农、经销商等)的姓名、年龄、采集金钗经历和金钗应用的相关信息。并收集少量金钗活体植株保存于万州罗田镇重庆罗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石斛基地内,进行分类学鉴定和进一步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本草“金钗、金钗石斛”之形态、性味与功用“金钗石斛”之名可能最早载于唐代《道藏》之《太上肘后玉经方》[7]。宋《本草衍义》[8]称“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本草纲目》[9]正式将“金钗”作为石斛的别名而收载,并称“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可见金钗、金钗石斛之名古已有之。清康熙年间著名医家张璐的《本经逢原》[10]称石斛“……种类最多……古称金钗者为最,以其色黄如金,旁枝如钗,故有是名。近世绝无此种,川者差堪代用……”,对金钗之名进行了诠释,并说明了其资源濒危以及替代品的出现。《太平御览》[11]记载盛弘之《荆州记》“随君永阳县有龙石山,山上多石斛,精好如金环也”。永阳县即今湖北省应山县。在秦巴山区,金钗的干品药材又称金耳环,其形态见图1。自然干枯的金钗即卷曲呈环状,与1972年3月在江西省彭泽湖西村北宋易氏墓出土的金耳环[12]在形状色泽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度。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过程中,踏遍大江南北,向农民、樵夫、猎人等请教,并到过武当山等地[13]。笔者在武当山考察时发现,武当山紫霄宫的药王殿收藏有金钗石斛,称其“味甘,性平,能舒筋活络,强筋骨,生津液,明目生肌”。其性味记载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等[9,1417]记载石斛“味甘,平”一致。而《中国植物志》(19卷)所列中文名“石斛(金钗石斛)”D. nobile却富含生物碱[1819],其味苦[1,2021],与本草所述味甘不同。而《本草纲目》[9]所述“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金钗花与金钗、金钗石斛亦应有所区别。

中医具有“五入之说”,中医经典《黄帝内经》[22]曰“苦先入心,甘先入脾……久而气增”,中药的功效与其性味归经密切相关。石斛的主治功效与脾胃病关系甚大,《神农本草经》言石斛 “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其中所指的“中”即与脾胃而言,因脾胃居中而主中气,《名医别录》[23]言其“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亦主脾胃病。《中国植物志》所列“石斛(金钗石斛)”D. nobile 其味为苦,《黄帝内经》[22]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因此中医认为苦味的药能伤脾胃的阳气,泄脾胃,久服反而能败脾胃,又如《吴鞠通医案》[24]曰:“误用大苦大寒,致伤胃阳,昼夜无眠”。故《神农本草经》所述具有“久服,厚肠胃”功效的石斛应该不是指原植物D. nobile,而与具有味甘特性的多种石斛,如曲茎石斛D. flexicaule、铁皮石斛D. officinale、霍山石斛D. huoshanense 等较为相符。

22金钗、金钗石斛之地方志及文史资料考证地方志及文史资料考证见表1。5省市均有金钗、金钗石斛的相关记载。“四省通衢”的湖北老河口,因水陆交通便利,清末民初成为鄂北商业重镇,人们称之谓“小汉口”。据文献记载,1930年左右,常年有来自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庄客驻扎老河口采购山货、药材等物资,而金钗是上海和广州的庄客主要购买的货物之一[25]。由此可知,金钗在当时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统计了22部地方志及文史资料,涵盖了5省市18个县市,多直接将“金钗”或“金钗石斛”列入药材中。金钗作为石斛主要药材名称的有11部,特别是河南和陕西,全部将金钗列为药用石斛类的名称;将金钗石斛作为药用石斛类主要药材名称的有3部,分别是《房县志》、《万源县志》和《宣汉县志》;有5部将金钗列为药用石斛类的别名。此外,还有金钗别名石蓫[26]、金耳环[27]、金石斛[28]的记载。

这些地方志及文史资料不仅记录了金钗的别名,还零星记载了其性状、生境、分布、采集和经营的相关信息。《宣汉县志》[29]记载“石斛之细而黄者”乃称金钗石斛,其“状似金钗之股”。万源县和宣汉县同处川东北大巴山区,均记载了金钗石斛的分布,分别为竹峪关和双河口,且民国《万源县志》[27]还在旧志基础上说明不止产于竹峪关,但未说明具体地方;2部县志均记载了金钗石斛的生长环境为悬崖峭壁上,采集困难,且出产不多。河南省《内乡民俗志》[30]称金钗“爱阳光而怕日晒,喜北风而怕直吹,喜流水又怕水淹”,从“光、风、湿”等3方面形象描述了金钗独特的生长环境,这与对老药工的采访调查结果一致。

河南省内乡县马山口镇曾以全国四大中药集散地之一而扬名海内外[31],《内乡文史资料》[3132]和《内乡民俗志》[30]金钗的记载亦最为详细。民谣中“药材行里有金钗”,表明了金钗的“紧俏、稀少和名贵”。该结论也在统计的地方志及文史资料中多将“金钗”与名贵药材“麝香”并列得以验证。产量方面,大宗产品山茱萸为15万kg,而金钗仅150 kg,仅为山茱萸的千分之一;将山茱萸和金钗同列一起,可能跟金钗价格昂贵有关;而记载当地所采金钗较少,年仅25~30 kg,亦表明金钗的来源不止马山口本地;同时,记载每年运至马山口的川石斛药材万余斤,说明当时金钗与川石斛D. nobile已有明确区别。同时,《内乡民俗志》还记载了“打金钗”的过程,以及“金钗”的植物崇拜、传说等。

综上所述,从地方志及文史资料考证说明,历史上“金钗”、“金钗石斛”之名在调查区域已深入民间生活中,且历史悠久。

23金钗、金钗石斛的民间采集和应用调查共采访调查了55人,节选代表性的35人调查结果见表2。

历史上,老河口所产石斛最为著名[1,3334]。笔者对原老河口中药材公司的老药工(药把)调查表明,老河口不产石斛,其原料主要来源于利川、恩施地区。该结果与利川建南镇和万州罗田镇药农调查结果吻合。据老药工江治浩、余泽富和余泽贵介绍,建南和罗田石斛的采集始于清末民初,源于四川仪陇县药工在女儿寨、木城等地发现了“金钗”资源,并在此定居,带领徒弟开始采集金钗、吊兰花等石斛药材。随后采集人数日益增加,20世纪70,80年代,罗田和建南采集石斛的人数均达到1 000人以上,老河口中药材公司还委托建南供销社设立专门的石斛收购站。而采集区域也扩大到湖北、四川、重庆、湖南、贵州、广西等地。随着采集区域的扩大,开始出现石斛以假乱真的现象,药工常模仿金钗自然干燥即可“弯曲不直”的形状,用半边方(铁皮石斛)、龙爪(河南石斛)、细茎石斛和广东石斛的“芽草”(小于10 cm小株丛)等经人工用手扭转弯曲,代替金钗出售。正品金钗与伪品金钗可通过沸水泡来加以区别,正品金钗沸水泡后稍伸直,放干后又形曲不直;伪品金钗经沸水泡后,徐徐伸直,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弯曲形状。正品金钗的特性与1959年《药材资料汇编》[34]描述的“白毛枫斗(老河口枫斗)”相吻合,笔者推测白毛枫斗与金钗为同物异名。建南老药工江治浩亦介绍,老河口一般称为金钗(鲜品、干品)或金耳环(干品),而上海、浙江等地习惯称其为枫斗,系不同地方的称呼差异。

据建南老药工余泽富介绍,仪陇县的老药工常说“兴山房县出金钗”。笔者对兴山县和房县调查发现,金钗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且有“飞鼠护金钗”的传说。但多数人仅知道采摘金钗困难,多生长于高山悬崖峭壁上,而并没有见过真正的金钗,这与金钗采集者有很强的保密性有关。目前,兴山和房县仍有少量以采金钗为生的药农,主要集中在红坪镇和宋洛乡。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药农采集金钗分多种,正品金钗当地称为人字金,成“人字形”生长。此名在保康县老中医乔永新(祖传四代)那里亦得以验证。据其口述,以前当地的老中医多收藏有少量金钗,主要来自神农架高山悬崖上,用于治疗小儿惊风等急症。此外,当地称为金钗的还有豆子金、蜈蚣金、辫子金等,以弥补正品金钗资源的不足。丹江口市武当山镇和官山镇亦有金钗分布,当地药农称为环字金。

金钗、金钗石斛之名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重庆东部和川东北亦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正品金钗的称呼有金钗、龙头金、人字金等。采集金钗的药农亦多为打金钗的世家,采摘金钗(俗称打金钗)有数代之久。

24金钗、金钗石斛药材之原植物鉴定、别名释义及替代品初步鉴定从现代植物学角度来看,“金钗”作为俗名可能最早记载于1976年7月10日神农架队采集的20849号标本;此后,余再柏于1984年5月10日在四川甘洛采集的022号标本(模式标本,藏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标本室),经吉占和、孙绍棋和徐利国研究鉴定并于1986年发表为中国石斛属一新种[35],即曲茎石斛D. flexicaule。笔者采集来自湖北、河南、陕西和四川泸定的少量活体植株种植于万州区罗田镇,经鉴定正品金钗、金钗石斛均为曲茎石斛D. flexicaule。

正品药材金钗、金钗石斛之原植物及干品见图2。野生金钗附生于中高山峡谷的悬崖峭壁上,坡向多为坐南朝北。金钗别名人字金、环字金和龙头金均源于植株或药材形态,假鳞茎匍匐状下垂,合轴生长的假鳞茎成人字形排列,故名人字金;同时,假鳞茎的茎节呈环形弯曲,干品越加明显,又名环字金或金耳环;龙头金则根据假鳞茎带根的龙头状而得名。此外,作者对曲茎石斛植株调查发现,其芦头演化成无芦状,基部硬化,长约2~3 mm,通常在硬化基部往上的第1个节内侧发新芽,从而形成人字形。曲茎石斛植株的这一生长特性,支持包雪声等[32]观点,认为日本学者木村康一报道的“老河口无芦枫斗”由曲茎石斛加工而成。

同时,在调查中据利川建南镇和万州罗田镇药工口述,并结合原植物初步鉴定表明,用于替代金钗药材的半边方原植物系铁皮石斛、龙爪为河南石斛、吊兰“芽草”为细茎石斛和广东石斛的小植株。神农架、武当山、西峡、安康等地称为豆子金、辫子金、蜈蚣金、九龙金、蚂蚁金等金钗替代品,原植物则是石豆兰属、石仙桃属、金石斛属、毛兰属等兰科植物。

3结论与讨论

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在古代本草中多有记载,根据其形态、性味和功用分析,支持腾建北等的观点[6],认为本草所述“金钗”、“金钗石斛”的原植物与《中国植物志》(19卷)和《中国植物志》(英文版)(25卷),以及自1977年以来历版《中国药典》中石斛或金钗石斛名称所对应的原植物D. nobile是不同的。原植物D. nobile根据其“味苦”特性,与本草所述中药材“金钗”、“金钗石斛”应该不同。

“金钗”、“金钗石斛”之名在川东北、渝东、鄂西、鄂北、陕东南、豫西的民间应用广泛,地方志及文史资料有详细记载,在民间歌谣和故事传说中亦多有体现。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正品“金钗”和“金钗石斛”为中国特有种曲茎石斛D. flexicaule,并有龙头金、人字金、环字金、龙头凤尾金等中文别名;加工的干燥金钗药材称金耳环,是历史上有名的老河口石斛和马山口石斛主要药材品种。同时,金钗在民间多用于治疗小儿惊风,“金瓜(蒴果)”内的种子则作为刀伤药。

石斛药材品种繁多,极易混淆。尽管植物的中文名称不受植物分类学者对植物命名所必须遵循的规章《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的制约,但为避免中文名称使用混乱,特别是中药材行业药材名称的混乱,考虑到原植物D. nobile主产地四川合江和贵州赤水等地的药农通常称其为扁草、吊兰花、黄草等[36],扁草之名可形象表述该植物茎的形态特征,且《中国药典》1963年版就早已将扁石斛收载[37],建议保留D. nobile的中文名石斛,更改其别名为扁草石斛;而将金钗石斛这一传统中药石斛类植物名称定义为我国特有种曲茎石斛D. flexicaule,并在其中文别名中添加金钗、曲茎石斛。

“金钗”是众多石斛的俗称之一,其他地区还有不少的文献表明古代的“金钗”不是曲茎石斛。如明代《雁山志》记载:“金钗石斛,性寒,生麦地中,岁取入贡”,这里提示雁荡山的铁皮石斛,当时在浙江一带就称之为金钗石斛。但新定义的扁草石斛D. nobile仅局限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西南地区,而不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显然,明代《雁山志》记载的所谓“金钗石斛”,可能是受长江中上游地区出产的商品名称影响的结果。

有资料表明,在四川等地唐朝时金钗石斛与妇女的头饰有关。石斛属植物的花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常常用做装饰[38]。“金钗”本身就是一种装饰品,而作为装饰品,只要达到美观即可,古人将各种石斛属植物均称为金钗石斛从装饰角度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从中药材角度来看,这种名称就不合适。因此,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对中药“金钗石斛”进行考证的重要性。

新定义的金钗石斛D. flexicaule在四川泸定、甘洛、汉源、凉山以及云南大理的宾川等地亦有分布,但其采集应用历史较短,当地人通常称其为小草。

目前有关新定义金钗石斛D. flexicaule的成分和功效研究相对铁皮石斛和扁草石斛D. nobile来说,还有很大的差异;栽培技术的成熟程度也相差很大,前者几乎还没有人工种植的范例。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药用石斛界同行对新定义金钗石斛的重视。

[致谢]西华大学杨文宇博士提供部分参考资料,上海中医药大学顺庆生教授、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张明研究员和贵州省黔西南林业科学研究所邓朝义高级工程师提出宝贵修改建议,调查地药工、药农、中医等给予配合。

[参考文献]

[1]包雪声,顺庆生,陈立钻. 中国药用石斛彩色图谱[M]. 上海:上海医学科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1.

[2]吉占和. 中国植物志. 第19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11.

[3]中国药典. 一部[S]. 2015:92.

[4]金效华,黄璐琦. 中国石斛类药材的原植物名实考[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 2475.

[5]魏刚,顺庆生,杨明志. 石斛求真:中国药用石斛之历史、功效、真影与特征指纹图谱[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25.

[6]腾建北,万德光,王孝勋. 石斛名实及功效的本草考证[J]. 中药材,2013,36(11): 1876.

[7]张继禹,李远国. 中华道藏. 第18册[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08.

[8]寇宗奭. 本草衍义. 卷七[M]. 颜正华等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8.

[9]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上册. 卷二十[M]. 刘衡如,刘水永校注.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37.

[10]张璐. 本经逢原. 卷二[M]. 赵小青等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3.

[11]李昉. 太平御览. 卷九九二[M]. 夏剑钦校点.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947.

[12]彭适凡,唐昌朴. 江西发现几座北宋纪年墓[J]. 文物,1980(5):28.

[13]周彭. 李时珍的故事——大医精诚、济世救人[J]. 家庭中医药,2013(1):9.

[14]神农本草经[M]. 吴普等述. 孙星衍,孙冯翼辑.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9.

[15]马继兴. 神农本草经集注[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6.

[16]苏敬. 新修本草. 卷六[M]. 尚志钧辑校.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62.

[17]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 卷八[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4.

[18]罗丹,张朝凤,林萍,等.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J]. 中草药,2006,37(1):36.

[19]魏小勇. 石斛属植物生物碱研究进展[J]. 中国药事,2005,19(7):445.

[20]徐利国,钟国跃. 石斛的名义和原植物[J]. 时珍国医国药,2004,15(4):241.

[21]王琳,叶庆生,刘伟. 金钗石斛研究概况(综述) [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2):73.

[22]黄帝内经素问[M]. 田代华整理.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9.

[23]陶弘景. 名医别录[M]. 尚志钧辑校.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4.

[24]吴鞠通. 吴鞠通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65.

[25]李国顺. 民国时期老河口部分工商业情况[G]. 老河口文史资料,1988(20): 46.

[26]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省府县志辑48·同治增修酉阳直律州总志[M]. 王鳞飞等修. 冯世瀛等纂. 成都:巴蜀书社,1992:751.

[27]四川省万源县志[M]. 刘子敬等修,贺维翰等纂.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2:326.

[28]王信诚,申相超. 西峡县情[G]. 西峡文史资料,1989(1):1.

[29]四川宣汉县志[M]. 庞麟炳,汪承烈等纂修.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1:637.

[30]孙国文. 内乡民俗志[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3: 48.

[31]孔亨,伟志. 马山口中草药集散地史迹[G]. 内乡文史资料,1987(5):1.

[32]张明道. 夏馆手工业商业历史概况[G]. 内乡文史资料,1987(5):88.

[33]包雪声,金良标,顺庆生. 中国名贵传统中药与保健饮品——枫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11.

[34]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 药材资料汇编·上集[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02.

[35]孙绍棋,徐利国. 中国石斛属一新种[J]. 植物研究,1986,6(2):113.

[36]杨文宇. 川产石斛道地性考证及恢复发展的倡议[C]. 成都:道地药材多维评价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2015:720.

[37]中国药典. 二部[S]. 1963:67.

[38]Wood H P. The Dendrobiums[M]. Ruggell (Liechtenstein): A R G Ganter Verlage,2006:267.

[责任编辑吕冬梅]

作者:明兴加 李博然 赵纪峰 张植玮 袁良琛 王刚 罗毅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息时代会计信息变革探究论文下一篇:化工特种设备检测维修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