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产业扶贫典型材料

2022-11-01

第一篇:县产业扶贫典型材料

xx县产业化扶贫示范县典型材料

xx县农业开发扶贫办公室 关于产业化扶贫示范县的典型材料

2011年12月

xx县地处xxx流域,辖?镇?乡?个行政村,总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xxxx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共有贫困村xxx个,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多年来在各级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推动,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产业培育上,走出了一条‚扶贫扶出产业来,农业长出工业来‛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新路子。

一、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多年来,xx县坚持产业化扶贫不动摇,先后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培育了xx县xx扶贫鸭业有限公司、xx县xx鸭品有限公司、xx县xxx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30个扶贫肉鸭养殖小区,鸭棚建设面积271023.5m,肉鸭存栏能力120万只;依托扶贫政策撬动民资,建成单个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扶贫奶牛养殖小区14个,存栏12000余头,日产鲜奶近100吨;成功引进xxxx食品有限公司和xx世农种苗有

- 1

产业扶贫的方向、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贫困户养殖肉鸭,凡按照正大集团标准养殖的,利用国家项目试点资金给予建棚补贴,标准为20元/m,养殖小区内贫困户养殖1000只肉鸭,扶持扶贫周转金3000元,不超过2万元的小额贷款,按5厘补贴利息。贫困户养殖奶牛,每户养殖两头奶牛支持4000元扶贫周转金;发展奶牛养殖的贫困户,不超过2万元的小额贷款,按5厘补贴利息。养殖小区:按要求达到建设规模的,小区内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由县内整合部门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帮助解决。近三年来上级支持我县扶贫资金3210.1万元,整合社会资金26750万元。

(二)创新机制 建立组织保障。产业化扶贫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机制组织保障。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四项机制,保障了产业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统一指挥协调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产业化扶贫推进指挥部,统一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工作,负责产业培育、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整合方案、组织项目实施、产业扶贫考核奖惩等。二是领导干部负责制。①重点龙头企业由一名县领导负责,并将领导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制作成牌挂在企业大门口,给重点龙头企业‚贴门神‛,做到企业内部的事自己管,企业外部的事政府管,让企业放心、安心、专心组织生

- 3

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市县级扶贫龙头企业18家。在具体工作中通过‚一扶、二引、三培育‛的工作思路,壮大扶贫龙头企业,提高其带动能力。一扶,是通过政策扶持、撬动本县企业家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起了14个扶贫奶牛养殖基地、4家饲料加工厂、3家肉鸭屠宰厂;二引,是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xx绿洁公司、xxx世农种苗有限公司、xx集团等龙头企业入驻,使产业直接链接国内、国际市场,提高了种、养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业水平。2011年初又成功引进xx集团总投资3.5亿元,日加工600吨液体奶项目,和xx肉鸡集团总投资75532.0万元,建设种鸡饲养、种鸡孵化、饲料加工、肉鸡屠宰、熟食加工多环节一条龙生产加工项目,为我县产业化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培育,是县委、县政府采取组织县直部门到企业现场办公、组织部门和企业召开‚早餐会‛、组织银企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企业所需,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市场、扩规模、上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诚信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组织农民 实现联合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是基地,基地建设离不开农户,为使分散的农户建成有组织、有规模、统一的种养基地,我们通过建立合作组织,有效地引

- 5

等费用,每只鸭子让鸭农挣到1.5元多钱。短短四个多月时间,该合作社就为xx公司饲养肉鸭10万多只,出栏 7万多只,鸭农获利10万余元。小小的肉鸭养殖一下子就让xx村群众抱上了致富的‚金娃娃‛。合作组织推动了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1、产业扶贫整体推进,链式扶贫结出硕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xx县依托奶牛、肉鸭、蔬菜三大扶贫主导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了xxx、xxx、xxx、xx集团、xx集团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个,建设扶贫奶牛养殖基地14个,肉鸭养殖基地31个,蔬菜种植基地11个,组建各类扶贫专业合作社127家,注册资金1.3亿元,幅射带动1.6万户贫困户。

2、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提升了生产力水平。新修乡村道路86公里、新打机井97眼,饲养家畜12456万头(只),饲养家禽604万只,种植蔬菜瓜果作物7.5万亩、解决了38947人、4642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建设沼气池1172个,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3、农民素质明显提高,群众积极性充分发挥。共开展农民培训72376人次,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村文化室和学校建设,既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更充分调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据统计,农民群众投工投料折资及筹资达12044.15万元,为全面完成计划和推进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 7

发展态势。

3、强化措施、奋力推进是抓手。我县按照‚种养技术现代化、生态小区园林化、饲料药品生物化、产品加工无害化‛的‚四化‛要求,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xx实际的‚链式产业扶贫‛新模式,全县建成了扶贫奶牛养殖小区14个,肉鸭养殖小区31个,蔬菜种植小区11个,形成了以奶牛、肉鸭、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大胆探索了扶贫工作社会化、社会服务市场化、项目实施规模化、资金管理规范化的长效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扶贫专业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全县共流转土地5.3万亩,实现收益2000多万元。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培训,帮助贫困农民走出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为贫困群众找到了稳定长期的增收渠道。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带动了一批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来我县投资兴业,先后有投资5000万元的xxxx食品有限公司蔬菜保鲜加工项目,投资2.4亿元的xxxx种苗有限公司蔬菜种子繁育研发项目,投资1.1亿元的xxxx粮油物流配送中心项目,投资7亿元的xxxx集团5000万只肉鸭屠宰加工项目,投资18亿元的xx集团高端奶加工厂和3万头牧场项目,投资9.87亿元的xxx集团肉鸭屠宰加工项目,投资18亿元的xxxx集团乳品公司牧场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与当地优势产业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扶贫扶出产业来,农业长出工业来‛。

第二篇:县产业扶贫亮点工作汇报材料

澄城地处渭北旱塬东北部,国土面积1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辖9镇1办163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县。2016年17个贫困村摘帽,5817户21182人脱贫,现有贫困村77个,贫困户7700户25435人。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2018年脱贫摘帽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长短结合,大小结合,因村制定,因户施策,在产业扶贫工作上有思路、有办法、有实招、有看点,产业培育主业突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种产业扶贫模式。

实施“支部+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产业帮扶中的组织保障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资源禀赋,通过支部引领,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配套实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通过扶持,打造出了澄城县柏门村冬枣产业扶贫园、寺前镇和家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吉安城村苹果产业示范基地、段庄村金银花示范基地等。截止目前,发放产业直补资金3063万元,扶贫10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大棚、特色产业等。

实施“财政+银行+贫困户”扶贫模式。成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和《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撬动银行贷款,对有劳动能力、技能素质和个人信用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5万元限期三年的全额扶贫贴息贷款。截止目前,全县风险补偿金达到1400万元,累计发放到位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2亿元,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实施“贫困村+互助协会+会员户”互助运作模式。在贫困村建立互助协会,既填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解决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支部引领,协会资金支持,对有劳动能力、需求资金少、年龄偏大、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贫困户发放5000-10000元小额借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建立1个县级互助协会和105个村级互助协会,入会农户达7278户,其中贫困户4615户,贫困户入会率达62%。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4858万元,累计为4100户会员发放借款7962万元。扶持设施大棚420座,标准化圈舍260座,发展庭院式养殖1840余户,新栽苹果8500亩,杂果5300亩,种植中药材6600亩,有效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难题,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合作社+银行+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思路,采取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澄城县新农富专业合作社,选定40户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利用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每户贷款5万元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次为其提供30头仔猪(每年二个批次),同时搞好生猪的防疫、饲料配送、育肥猪保险等服务,确定出栏保护价和保底利益保障(100元/头),使贫困户彻底摆脱市场风险和疫病困扰,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保证户均最少2万元利润收入,帮助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光伏+贴息+贫困户”分红扶贫模式。采取企业贷款、财政贴息、群众分红的办法,投资10亿元建设了拓日新能农光互补项目,对3418户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每年可获得3500多元分红。项目建成后,贫困户可以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可以得到入股分红,可以在农光互补项目中打工,实现了多层次收益,确保了稳定脱贫。

实施“支部+三变改革+园区+贫困户”带动模式。通过村支部组织村民确定产业,主导“三变改革,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扶贫园,吸纳本村所有贫困户入园参与经营。全县共有27个村1082户贫困户依托园区有了增收产业。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户脱贫重要举措,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今后,我们一定要深入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第三篇:xx乡扶贫产业典型经验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乡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依托境内山杏资源优势,

认真谋划实施×产业基地项目,创新经营模式,将全乡贫困户全部纳入×产业体系,助力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实现主导产业培育、农民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壮大和生态环境优化的一举多赢。

一是盘活资源找出路。

×乡位于×旗东部,全境为丘陵山区。全乡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通过采取项目扶持、易地搬迁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目前已实现脱贫×户×人,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

人,尚有未脱贫×户×人,面对坡地多、平地少,干旱少雨,农牧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困境,该乡党委政府将产业培育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开动脑筋,创新思路,针对大部分贫困户在自身发展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限制,不适于搞过于复杂和市场风险较大的产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土地要求不高、种植技术简单、抗旱耐寒、市场销路好等优点,在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深入调研考察和充分论证的基础

上,充分挖掘盘活现有的近×万亩山杏资源潜能,通过围封嫁接培育×的方式,建设×万亩×生产加工基地,将×产业打造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引擎”。201

×年在×乡钱龙沟村成功地完成了*亩×围封嫁接的基础上,201×年,积极向旗申请扶贫砍块资金×万元,实施了×万亩×高标准的嫁接围封,使全乡×嫁接围封面积达到了×万亩。×产业覆盖了全乡×个行政村中的×个行政村,覆盖了全乡贫困人口的×。

二是创新模式全带动。

为确保扶贫砍块资金发挥效益、贫困户真正受益,

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思路,创新“产业+脱贫+

集体经济+生态建设“的经营模式,实现主导产业与脱贫攻坚的互促互动、深度融合。201×年,全乡×万亩

×现已全部流转到专业生产经营×产业的益林种植合作社进行统一经营。将原有林地农民和贫困户均以×

林地入股至合作社,我们采取“利润共享、收益保底”

的分配方式。“利润共享”就是合作社负责×生产经营的所有投入、管护、营销,贫困户和农民坐享收益,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测算出亩产量和亩收益,按合作社公司占

2/3,贫困户和农民占

1/3

的比例进行利润分配,×从嫁接第

3

年后开始坐果进行收益分配。

据测算,第

3-4

年亩可产干杏*斤,按现有市场价格×

元/斤,亩收入可达×元以上,按贫困户和农民占

1/3

比例,贫困户每人

5

亩地计算即年可获收入×元。第*

年最低可亩产干杏*余斤,贫困户每人

5

亩地即可获收入×元以上。8

年以后进入壮果期,亩收入至少×元以上,贫困户

5

亩地年可获收入×元以上。×的生长

期为

50

年,贫困户和农民可获得长期长久长效收益

三是强化领导保实施。

×乡将×产业列为全乡的主导产业,举全乡之力深入推进。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坚定信心,多次组织召开乡党政班子(扩大)会议、村两委班子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和贫困户代表大会等不同层面的会议,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座谈研究。201×年

3

月份,

组织乡村两级干部*余人赴*等地就×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就×产业发展模式、市场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了由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站所办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产业谋划、资金争取、项目摆布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产业办公室,负责产业规划、项目实施等具体工作。为确保×产业科学管理、规范经营,支持各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产业领导组织和×产业合作社,将经营户和贫困户全部纳入

合作社。合作社与经营户和贫困户分别签定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等相关事项进行了明确约定。经营户和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同时,结合上级政策和乡情实际,制定印发了《×乡×产业发展可行性报告》

《×乡×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产业顺利实施提供了思想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四是长效共赢产业兴。

该乡将×产业培育壮大与脱贫攻坚、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持续培育发展,依托退耕还林等农牧业产业项目,全乡山杏有林面积将达到×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

1/5,力争×培育面积达到×万亩,将×乡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之乡”。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延伸产业链条,

进行转化增值。利用×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的优势,

杏肉可加工杏干、杏脯、罐头、果丹皮、活性炭等产品,杏仁可加工杏仁饮品、杏仁粉、干果炒货等,下一步,谋划实施×深加工等产业项目,进行×产品研发和深加工。预计全乡×产值及附加值年可在

1

亿元以上,将×产业打造成为真正的富民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同时,×林围封后,全乡生态环境将更加优化,植被覆盖率和涵养水

源能力将明显提升。利用丰富的山杏资源,在杏花盛开的季节,可举办杏花节等活动,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乡的知名度,从而实现主导产业、脱贫攻坚、村集体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长效共赢。

第四篇:**县产业扶贫运行机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运行机制,根据《江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赣开发〔20**〕11号)、《吉安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的通知》(吉扶字〔20**〕15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对象和范围

第二条产业扶贫的扶持对象

1、建档立卡贫困户。

2、建档立卡贫困村。

3、具有扶贫带动功能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合作组织的起始规模为***万元以上(含***万元),且加入合作组织的贫困户不少于**%,或股份制合作组织中贫困户的股份不少于**%。

第三条产业扶贫的扶持范围

主要扶持贫困户参与和受益的以“四个千万工程”为主导产业和其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光伏、生态、特色手工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电商扶贫、扶贫车间、服务业类项目、设施农业、水利水电开发项目,产业扶贫基地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其他能够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产业项目。

第四条产业扶贫的扶持方式

扶持方式包括资金直补、贷款贴息、保费补贴、资产收益扶贫、帮扶责任人携资结对帮扶、就业技能和产业技术培训、等。推行选准一项主导产业、打造一个龙头、设立一笔扶持资金、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的“五个一”扶持模式。

第三章利益联结机制

第五条加强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原则上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都要加入合作社。支持贫困户以各种要素参与合作社或入股合作社,支持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合作,力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合的模式,并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六条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合作社的建设进程。发展壮大已建立的合作社,加快组建新的合作社。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加入到产业合作社中。支持和引导合作社根据生产经营和市场需要组建联村或乡镇级合作联社,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行村干部与能人带头领办、村党员主动参与、村民自愿参与、贫困户统筹参与的“一领办三参与”产业合作形式。每个行政村、每个扶贫产业都要建立合作社。

第七条产业扶贫的利益联结类型

1、经营性收益联结。引导扶持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提供技术服务,保底价包销产品,帮助贫困户就地生产创业,获得稳定的经营性收入。

2、工资性收益联结。扶持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扶贫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就地就近劳动务工,获得稳定的工资性收入。获得扶贫资金项目支持的经营主体,必须优先招收贫困户劳动务工。

3、生产性收益联结。引导扶持经营主体流转农民土地,建设规模农业生产基地,反租倒包给贫困户生产管理,获得稳定的生产性收入。

4、政策性收益联结。通过退耕还林补助、生态补偿等强农惠农政策,帮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政策性收入。开发一批森林防火员、生态护林员、图书管理员、道路管护员、治安协管员、农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流转或入股的土地等资源所得的政策性扶持收益,可由贫困户和经营主体共享。

5.资产性收益联结。利用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村集体和农户资源资产、帮扶资金等投入设施农业、生态、养殖、光伏、乡村旅游、扶贫车间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用于资产收益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所得收益,要向丧失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的贫困户、贫困残疾人户倾斜。

第四章配套政策

第八条产业扶贫项目的直补政策

对贫困户、贫困村、扶贫合作组织发展扶贫产业的,落实产业扶贫资金奖补政策,按其发展规模(面积)将产业扶贫资金直补到贫困户、贫困村和产业扶贫合作组织。重点围绕井冈蜜柚、黄桃、猕猴桃等“一柚两桃”为主的果业,以及蚕桑、油茶、蔬菜、稻渔共生等产业,具体奖补产业、奖补办法和奖补标准按县政府或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的实施办法执行。

第九条产业扶贫贷款的信贷政策

1、贷款利率。“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执行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其他扶贫带动新型经营主体的产业扶贫贷款,由银行机构根据“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贷款利率。

2、贷款期限。贷款期限一般按养殖业1年以内(含1年)、种植业1-5年,具体由合作银行根据扶贫产业发展周期而定,原则上不超过5年。

3、贷款担保。对贫困户发放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严格执行“无抵押、免担保”的政策。对其他扶贫带动新型经营主体的产业扶贫贷款,由银行机构根据带动贫困户数量确定适度担保。

第十条产业扶贫贷款的政府支持政策

1、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对扶持对象贷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给予部分资金直补扶持。

2、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建立“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风险补偿金,合作银行按1:8的比例投放贷款,力争实现全县贷款总额达到6亿元。

3、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对扶持对象使用产业贷款贴息支持,降低贷款成本。

第十一条产业扶贫贷款的贴息政策

1、贴息标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贴息额度,每户不超过5万元(含5万元)。对扶贫带动新型经营主体发放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贴息额度,原则上每个经营主体不超过***万元(含***万元)。

2、贴息利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给予贴息,实行按季度贴息;

对符合条件的具有扶贫带动功能的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给予贴息,实行按贴息。

3、贴息期限。根据产业扶贫贷款实际期限据实贴息,原则上贴息期限不超过5年。

第十二条产业扶贫的保险政策

1、产业灾害保险。对贫困户或扶贫合作组织发展产业设立“产业扶贫保”,降低扶贫产业自然灾害、重大疫情、价格波动等各类风险,贫困户家庭主要增收来源的种养扶贫主导产业投保面要达到**%以上。具体保险品种由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保险公司商定,但保险费率原则上要在普惠水平基础上至少下调**%—**%。

2、扶贫贷款保险。对贫困户户贷户用户还的“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建立金融风险分摊机制,设立“信贷扶贫保”,降低贫困户产业扶贫信贷还款风险。对贫困户投保“信贷扶贫保”实行特惠保险费率,具体费率由县财政局、县扶贫办与相关保险公司商定,原则上年平均费率为贷款本金的2%,最高不超过贷款本金的**.*%,保险费率可根据经营情况及有关条款浮动区间规定进行适当调整。

3、保费补贴。保费补贴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解决,不能从上级财政扶贫资金(含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中列支。对贫困户自愿投保的各类保险扶贫,原则上可按不低于保费的**%的比例给予补贴。对履行扶贫带贫职能的新型经营主体,按其带动贫困户的数量和实际效果给予保费补贴,但不得高于其保费总额的**%,其余保费由经营主体负担,不得转嫁给贫困户。

第五章风险防范机制

第十三条技术风险防范机制

1、加强技术技能培训。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依托现有培训机构,结合贫困户需求、意愿和发展实际,分类设置课程和培训标准,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

2、发挥本土技术力量作用。充分利用本地致富带头人、能人大户、土专家等技术人才力量,做好对贫困户的“传帮带”,实时解决技术难题,降低产业风险。

3、加强技术指导服务。依托县、乡产业技术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团队,深入开展扶贫产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实行贫困村产业发展技术包干服务,建立贫困村产业发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确保每个发展产业的贫困户都有专家或技术人员开展全过程技术跟踪指导服务。

第十四条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1、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反租倒包等经营模式,帮助贫困户依托新型扶持经营主体销售渠道,通过保底包销和签订防范风险协议等方式,降低市场风险,保障贫困群众利益。

2、大力推行产业扶贫保。积极创新保险机制、丰富保险产品、提升保险服务,量身打造精准助力贫困农户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的保险方案,提高其抵御风险能力。

第十五条小额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严格执行贷款政策。严格执行“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扶贫小额贷款政策,确保贷款运行规范、发挥效益、风险可控。

2、严格把握贷款用途。坚持户贷户用户还方向,新增贷款资金不能用于入股企业吃利差。新增贷款资金用于合作社抱团发展使用的,要以贫困户实际参与作为硬性条件。坚持贫困户自愿和贫困户参与两项基本原则,提高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

3、严格控制贷款需求。加强对贫困户、扶贫带贫新型经营主体有效信贷需求的甄别,防范将扶贫产业贷款挪作他用等风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贫困户可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对确因非主观因素不能到期偿还贷款的,可协助其办理贷款展期业务。

第六章管理和监督

第十六条认真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列入项目实施方案和计划的项目,原则上应当从项目库中选择。

第十七条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制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坚持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加强绩效考评,完善协调统一的资金项目管理机制。

第十八条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推行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及工程审计制,基地建设项目按“绿色通道”及有关规定实行招投标制、合同制和项目法人制,设立项目标识牌,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九条产业扶贫资金项目计划有变更的,应按程序履行批准和备案手续。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完成后,依据批准的产业扶贫资金项目计划,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力量逐个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第二十条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涉及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一条相关产业扶贫的主管部门为产业扶贫的主管部门,要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项目申报审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统计监测等资料归档管理。

第二十二条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项目单位拒不整改的,或是在项目实施期限内无法实施的,县农业局应当终止项目,收回资金,并按程序对项目进行调整。

第二十三条项目实施单位弄虚作假、套取扶贫资金的,或是违反政策规定导致项目建设出现严重问题、损害贫困农户利益的,除依法追回扶贫资金外,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县扶贫和移民办、县农业局、县财政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行。此前印发的有关文件与本办法不相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县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特色产业由点状、散状向带状、块状集聚,产业发展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大的转变,产业培育成效明显。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省西部,幅员面积 7303 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3500 米以上,原有 22 个乡(镇)、219 个行政村、4 个居委会。乡级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有 21 个乡(镇)、194 个行政村、4 个居委会,总人口数 7.07 万人,藏族占 95%。县有可耕地 24 万亩,粮食及经济作物常年播面 16 万亩,为全州之首,粮食产量占全州的七分之一,历史上就是“粮仓”。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特别是 2016 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产业发展作为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核心任务,立足资源、区位优势,抢抓机遇,精准施策,县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12310.2 万元,非贫困村贫困户产业扶持基金 363.5 万元,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2 个,在 129 个贫困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218 个,其中:建设新型经营主体且有 20 户以上贫困户的非贫村(建制调整后)26 个,带动贫困户增收总户数 2319 户,形成了“大中小、长中短”产业发展格局,勾勒出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蓝图,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二、产业发展情况

(一)培育龙头企业,做实农牧产业。依托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全县具有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 2 家,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达 610 户。一是招商引进州级龙头企业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投资 8000 万元,建成全州现阶段唯一集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园——生态牦牛产业园。自产业园运营以来,园区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与 40余家合作社或集体牧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实现了全县集体牧场与牦牛产业园的有效承接。目前,园区收购牦牛 34000 余头,带动农牧民出栏增收 1.9 亿元。二是县素有“粮仓”的美誉,一直以来,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青稞产值低,销售渠道窄,青稞不出仓、不销售的现象存在。为提高青稞产值,县引进了贝玛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在呷拉乡投入资金 1.5 亿元,建成集科技培育、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创新研发为一体的现代青稞文化园。青稞文化产业园于 2019 年 9 月试运营,青稞收购价从市场现行的每公斤 3.0 元调整为每公斤 4.5 元,目前,已收购青稞 50000 公斤,直接增加群众收入 22.5 万元。青稞文化产业园全面投产运营后,预计当地群众每年总增收将达到 3816.1万元,实现户均增收 7226.4 元,贫困户人均增收 1376.8 元。

(二)提高组织程度,做细小微产业。至 2016 年以来,依全县建设小微集体经济 146 个,截止 2019 年底集体经济收益达 450 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达 10 元以上。涌现了一批如“军粮”、“东让然谷”等县耳熟能详的合作社产品,如:“东让然谷”合作社通过线上、线

下销售,年利润达 30 万元,真正将以往“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值得一提的是,县大力推进集体牧场建设,积极探索推广“1+6”(1 个核心:党建引领+6 个注重:注重龙头企业引领、注重集体牧场建设、注重牧户牲畜出栏、注重政策机制保障、注重金融机构支持、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畜牧业发展模式,规范化建设 84 个集体牧场,集体牧场存栏牦牛 9000 余头,牦牛年出栏达 1579 头,产生经济效益 789.5 万元。积极推进“四乡一镇”飞地产业发展,在拖坝乡移民新村投资 900 万元,建设集牦牛短期育肥、生猪养殖等养殖基地,四乡一镇 18 个非贫困村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近 40 万元。

(三)抱团取暖发展,做强文旅产业。县有山无矿产、有江无水电,土地贫瘠,旅游资源匮乏,县委、政府创新理念,审慎决策,以 129个贫困村抱团取暖的方式,投资 6.5 亿元,高标准定位、高效率建设,建成以森珠达孜王宫为中心,文化区、湿地休闲区、草原体验区、史诗观光区的县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独具特色的藏文化体验城。基地采取“政府筹资统建+企业合作经营+村集体入股分红”的模式经营,目前,已有 300 余家商户成功签约入驻,接待游客 11 万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 1100余万元,经营性收入 1500 余万元。同时,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引入水淘糌粑、石刻、茶扎泥塑等特色产品和手工艺品,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实现群众就业增收,带动就业 761 人,实现每月人均增收近 2800 元。文化精准扶贫百村产业基地承载着全县贫困村产业发展希望,托举着广大贫困群众致富梦想,大产业实现“零”突破。

(四)完善带贫机制,优化利益链接。因地制宜确定具体的收益分配方案,健全农户参与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切实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益。集体经济取得可分配收益后,按照约定兑现贫困村和农户的收益,并优先保障贫困户的收益。县建立牦牛养殖、藏鸡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 218 家,带动贫困户 2319 户,实现农牧产业组织化经营,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度分红达到 10 元以上。目前,合作社产生分产生利润 500 余万元,有效促进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始终注重产业发展机制完善和保障,做好正向激励,重点对发展较好合作社给予 5 万元—15 万元不等的产业扶持基金奖励基金,出台了《县牦牛出栏管理办法》,《县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等,按照“一本书(档案管理一本书)、两本账(实物账、财务账)的要求强化集体经济,规范集体经济账档管理,促进集体经济与合作社发展,进一步保障村集体和贫困户分红。

(五)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发展成果。围绕贫困群众,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采取“走出去、走下去”的方式,实施技术共建工程,组织开展青稞高产基地、蔬菜种植、果树种植、家政服务、摩托车维修等各类培训班达 15000 人次,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技能,邀请省、州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讲座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 12000 余册,不仅激发了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而且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目前,贫困村实现 129 个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至少 3 人以上,致富带头人共计达到 410 人。深入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活动、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活动、

文明家庭评比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活贫困群众自主性,提升了人们主动脱贫意识和脱贫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县产业扶贫取得了前所未有发展,目前集体经济收入人均达 10 元以上,有力促进贫困村脱贫、贫困户增收,但产业扶贫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主动发展能力差。受传统思想浸淫,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受到限制,一些消极的习俗惯例深入骨髓,求稳怕变,排斥变革、缺乏进取的小农意识,极大地抑制了其主动脱贫致富的自觉性。此外,长期与外界隔绝而难以理解幸福意义,难以理解现代生活的获得感,群众安于现状,思想观念落后。

(二)科学管理能力弱。全县懂市场、懂宣传、懂产业发展的人才缺乏,没有自我发展和创新的意识,无法满足群众对种养、加工及市场销售方面的技术需求,从而制约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主体对产业管理资金使用、账务管理、台账管理上还缺乏相应的经验,集体经济管理较为粗放。

(三)正向激励机制软。在充分挖掘脱贫致富典型上少,榜样的作用发挥的不够,未能通过身边人脱贫致富的典范来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和压力。针对到户的政策方面,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和评判机制少,群众自主培育发展产业愿望不强。

四、下步改进措施 立足县实际,尊重客观规律,综合运用道德、利益、制度等相关机制,同时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和巩固产业发展成果,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激发内生动力。积极开展扶贫政策知识、产业发展、思想教育、扶贫案例等相关内容,加大就业、创业宣传,要为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创造条件,搭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和“一人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创业平台;继续落实信贷政策,在产业发展上给予资金方面支持;通过乡村的产业转型积极发展旅游业,通过相关的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就业。

(二)提升管理水平。“三分建、七分管”,围绕产业持续增收、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大力宣传各项技能、创业培训,提高农牧民的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培养了一批“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抓好农技员驻村开展技术指导工作,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完善激励机制。针对贫困户主动脱贫能力强,脱贫成效显著、有一定典型引导的农户给予奖励扶持,继续推行龙头企业+集体经济+专合组织+农牧民模式,对发展较好的合作社、龙头企业给予更多

的扶持,切实把发展愿望强烈、增收能力强的合作社扶持起来,形成县特有的优势品牌。

县脱贫攻坚产业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稳定剂,我们将继续团结全县干部群众,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以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创新的工作举措,攻坚破难、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车驾驶员劳动合同下一篇: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