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经验论文

2022-05-1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美术教学经验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笔者在小学古代诗歌教学中,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收到了一点成效。一、故事与背景,了解作者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

第一篇:美术教学经验论文

初中美术教学经验总结

【摘要】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正值天马行空的时期,而他们艺术创造思维的开拓有赖于课程的指导和规范。笔者本文所要分享的《广而告之》教学经验旨在从创设教学情境、赏析招贴要素、分析招贴创作技法、组织创意招贴实践等几方面展开论述,为招贴设计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有效方法、招贴设计

招贴又被称为海报或宣传画,属于户外广告,在数字技术还不发达的年代,招贴主要以手绘的形式完成,并广泛应用于机场车站、公园影院等公共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招贴主要以电脑设计的形式存在,综合锻炼着设计师分析处理信息素材、积极展开创意联想等多方面能力。因此,在课堂中有效教学《广而告之》的相关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具有非凡的教学意义。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北宋学者张载曾说:“教人未见其趣,心不在焉,必不乐学”,便是点出了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课堂趣味情境的设置,包括物理情境与心理情境两方面,其中物理情境是指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物体的制作、摆放和粘贴,来创造真实空间内的情境,从而提高教室的环境性;而心理教学情境则是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从视、听两方面创设氛围,让学生的感官沉浸在教学内容上。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堂伊始往往未从课间放松的状态中转变过来,所以教师就要快速组织趣味教学情境的搭建,以便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达到高效率教学的目标。

例如笔者在本课教学中,就提前利用课下时间,把一些经典的餐厅、电影、娱乐宣传招贴粘贴到教室的墙壁上,营造出浓厚的教学氛围。这样,当学生踏入教室,侧身欣赏这些宣传招贴魅力的同时,就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赏析经典招贴作品,讲解招贴构成要素

招贴主要有政治、文化、影音、公益、商业、体育赛事等类型,是以图形和文字等设计手段传递信息的平面视觉艺术。一般来说,招贴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图形、文字与色彩,其设计内容由主标题、广告词、图片以及说明文字四大部分组成,但是这样的理论教学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将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引领学生欣赏经典的招贴作品,助力他们理解招贴各构成要素的形式与功能。

笔者按照招贴的主题内容分组进行科学地赏析讲解。首先是政治类的招贴,笔者展示了余秉楠的《家》。这幅招贴的的设计不仅在图形上具有鲜明特色,还表达出了海峡两岸是“一家”的深刻寓意,体现了家国统一的民族情怀。讲到这里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叹,认为这幅招贴形式与内容的结合特别好。其次是文化类招贴,笔者又展示了《你瞧,网络世界的幻想》这部影片的招贴,学生们对这幅招贴新奇的设计十分感兴趣,认为设计非常前卫,有极强的时代感和设计感,纷纷表达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还有其他类别的招贴赏析在这里笔者不再赘述。从总结层面来说,招贴的教学必须要突出内容的前沿性与审美性,并且要直观生动地进行展示,这是一个高效教学的经验。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分析招贴创作技法

正如上文所说,招贴的创作技法有联想、借用、比喻、夸张、提炼、赋予幽默象征等。在进行招贴设计时,先要确立招贴的主题,在主题的基础上寻找最具创意的元素,再综合运用各种创作技法,将元素呈现得更为美观与生动,并严密切合主题。

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通过分析某品牌的一款保鲜膜招贴,让学生理解招贴创作表现手法的呈现方式。首先这个招贴最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保鲜膜的质量好,且不含塑化剂”,因此,招贴设计要突出一种对比性,即这款保鲜膜的安全性能更高,而其他的产品则含有有害物质,不利于人体健康。基于此因,设计师将一个西瓜对半分成两半,一半引用了塑料玩具的西瓜,来暗喻含有塑化剂的保鲜膜对食品带来的副作用;另一半则是利用新鲜甜美的西瓜来表明此款保鲜膜的安全与环保。当笔者讲解完毕后,学生纷纷表示赞叹并理解了创意招贴的借用、比喻、象征手法,激发了他们想要创作的内驱力。

从这个教学环节不难看出,适合课本内容的经典案例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时必须要按照逻辑递进的方式去进行理论教学,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并总结出一套方法论,便于进入到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

四、組织创意招贴实践,培养学生美术表现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让学生进行创作,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招贴设计的核心理念和艺术价值,并检验他们是否理解了先前所讲的知识。笔者为学生制定的实践主题是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出发,即为校园田径运动会创作一幅招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笔者还提前投影出了相应的评述标准,让学生随时进行查看对照。实践开始后,笔者走下讲台进行巡视,发现有不少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田径运动会的信息元素,突出了“运动”、“阳光”、“健康”的信息,有的学生是利用马克笔创作了具体的人物形象,有的则是采用抽象的图形来展现韵律感。笔者其实是很欣慰看到这两种创作方向的,因为这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还有很多学生运用剪贴、拓印和手工绘制等综合技法进行创作,这代表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视觉创新思维。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一个学生以艺术字为主进行招贴设计,由于笔者在本堂课中展示了余秉楠设计的创意字形招贴,所以看到有学生能现学现用还是感到很欣喜。通过学生的实践,可以发现课堂教学的内容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的思想,并一步步形成了他们的美术表现力,这也充分说明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总 结:

教学有效经验的总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变得更加高效。基于这一目标,笔者结合了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展开教学,将《广而告之》一课用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设计能力,启发他们由具象的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的符号思维上,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经验与理念,正好符合新课标的内在要求,也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操作与把握。

参考文献:

[1]丁玉明.拼贴艺术走进招贴设计美术课堂[J].大观(论坛),2019(09):77-78.

作者:陈洋洋

第二篇:语文诗歌教学经验探讨

古代诗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笔者在小学古代诗歌教学中,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收到了一点成效。

一、故事与背景,了解作者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做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审美与教育,点评诗歌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事实证明:小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

四、巧用媒体,诗意自现

诗是诗人的感情的即兴抒发,而此种感情一定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诗教学中,如果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能提供给孩子们鲜明、准确、丰富的感性认识,把学生较快地带入“智力发展区”,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骆宾王的《鹅》这首古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如: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我根据诗意绘制了一幅活动的幻灯投影片。画面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有一位老翁正笑嘻嘻地捋着白白的长胡须,一个少年正在不断地扬臂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随着白鹅的颈部、脚掌部的运动,湖面上泛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使学生的再造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着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着掌,欢快地引颈高歌……这样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古诗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作者单位 榆林市神木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作者:张吊艳

第三篇:素描教学经验谈

随着艺术设计、电脑平面设计等专业在职业院校的普遍开设,素描作为其专业基础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素描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就素描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及方法。

素描是一种用单色来感知和把握物象的方式,一个以单色为特点的画种,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通常将它与“彩画”相区别,彩画作品中表现的是彩色物象,而素描却是要将彩色物象描绘成一种单色物象。素描,是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基础科目,绝大部分学习美术的学生,都是从学习素描开始的。

早期的素描教学,是在古代的一些绘画作坊里,师傅教徒弟如何把握对象在形态方面的特征。这个时期的素描是以线为主的,不太追求厚实的体积感。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出现了促进艺术交流的“美术家协会”、展示美术作品的“艺术沙龙”和培养美术人才的“美术学院”,素描的教学体系也日臻成熟,并或多或少地延续至今。我国的素描教学起步较晚,是由以徐悲鸿、刘海粟为代表的美术先驱们引进并发展起来的。

从绘画风格方面来讲,素描分为写实素描和写意素描。写实素描尊重客观实体的特征。写意素描则强调画家本人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从表现手法方面讲,素描分为以结构为主的素描和以明暗为主的素描。

素描是绘画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除了色彩方面的内容外,素描包含了绘画造型艺术的一切基本法则、规律和要素。因而,对造型的基础训练来讲,素描可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内容。素描是绘画领域中一种独立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样式,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写实素描帮助解决造型艺术中诸多最为基本的问题,告诉人们如何画出所看到的东西,也可告诉人们如何去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感人的画面。

如何使没有素描基础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素描的基本造型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是职业院校素描教师要面对的主要问题。素描的教学体系在几百年前就已成熟,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代表的大批画家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能画出非常好的素描来。但当代的学生在学习素描的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文化课压力,不能全力以赴;许多学校处于偏远的乡镇,学生很难看到一些好的美术作品。因此,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已成为美术教师的当务之急。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其教学的路线很明确:我们培养的不是“画家”,而是具备一定造型能力与艺术鉴赏力的设计人员。在短短的一两个学期教学中,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绘画人才。因此在练习的安排上,一般都是从结构素描到明暗素描,中间穿插一些专项训练,以加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造型意识;课程的设置应循序渐进,一般都是从石膏几何体到静物,再到石膏人像和人像。为了加强学生对造型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许多教师会对这些教学项目做一些反复性的安排。当学生的素描技能达到一定的层次时,有些学校还会开设设计素描,完成由写实素描向创意素描的拓展。就素描训练的形式而言,主要有教师的讲授、示范、提问和讨论,学生的临摹、写生和默写等。

每次上课时,教师应先讲课,再做示范,接着让学生练习,然后讲评作业,结束练习时作出总结。

笔者在长期的素描教学实践中,总结了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课程设置过于呆板,缺乏反复或穿插。长时间地练习同一类课题,学生对被描绘对象丧失新鲜感,学习热情受到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过于“坚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以为学生必须过了某一关才能进入后面的课题。

2)缺乏较为严肃的课堂秩序。素描教学不同于文化基础课,不是集中在教室有秩序地上课,而是在画室分组围绕课题进行练习,或集中进行讲评。授课教师也大都认为练习的过程不应该过于压抑和约束。其实学生还只是一些孩子(中职或高职刚入学的新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并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需要教师有效地进行约束。

3)学生学习素描缺乏足够的热情。其主要原因有:一部分学习学习素描不是出于浓厚的兴趣,而是为了完成学业,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一部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来自卡通画或水墨画,而教师却让他们长期画几何体、静物、石膏等,这使得他们的兴致全无,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课题上;沉重的文化课负担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不能持续、长期坚持练习。职业院校开设的素描课不连贯,往往每周3次课,每次1.5小时,开设一至二个学期,不能集中时间、长时间练习,知识积累零散,长期作业较难展开。

如何克服以上问题,并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调整心态,积极教学。教师应将素描教学当成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展望艺术人生的过程。对素描学习而言,大家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更注重自己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要能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和学生要调整好教、学时的心态,脚踏实地、不骄不躁地走好每一步。

2)按照“规律”进行教学。这里的“规律”是指学习素描的步骤及要求。学生在看教师作示范时,重点要看他如何安排画面布局,如何把握作画步骤,物体安排在画面什么位置,如何分割画面,如何确定比例与轮廓线,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什么时候可以画明暗关系,什么时候可以全面深入,如何调整统一画面关系等。学生练习时也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及步骤进行,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刻苦练习。如果说学习素描时,开始和结束需要天分,那中间过程就需要埋头苦干。学习素描应先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否则,学生会连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都无从掌握,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无法接受,更不要谈绘画的经验了。对于一些起步较晚、没有接触过素描的学生来说,练习的强度要加大一些,不断地临摹、写生和默写。

4)拓展“视野”。这里的“视野”主要是指认识的高度和宽度,必须在欣赏、揣摩他人作品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分析才能得到。一般来说,学生能理解了多少就能“看”到多少,也就能画出多少。有的学生不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总是在麻木地抄袭对象身上的线和颜色,既没有比较、分析和揣摩的过程,也没有主动寻找画面中的结构、明暗关系。“拓展视野”是要多找一些专业书籍认真阅读,找一些好的作品进行认真分析、临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这对处于基础练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打破头脑中那些定性思维的局限,以汲取新的养料,拥有更深远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张永年.对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3(3):75-76.

[2]张会元.设计素描教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化学基础教育论文下一篇:药学学术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