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装饰艺术探讨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瓷装饰艺术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唐代长沙窑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且也是世界釉下彩陶瓷的发源地。虽然,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其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唐代长沙窑的制瓷理念、装饰艺术、工艺技法等方面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陶瓷装饰艺术探讨论文 篇1:

葡萄牙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瓷砖艺术

摘 要:葡国瓷砖作为葡萄牙传统装饰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及重要公共空间之中,并作为葡萄牙文化艺术的象征形成独特的城市人文艺术景观。文章通过对葡国瓷砖艺术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价值的梳理,重点介绍葡国瓷砖艺术在现当代的发展,着重以里斯本地铁中的瓷砖艺术、里斯本世博会与当代瓷砖艺术创作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文章就葡萄牙瓷砖艺术与现代建筑的一体化结合所带来的独特的视觉审美体验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

关键词:葡萄牙;公共艺术;葡国瓷砖;瓷砖壁画;人文价值;环境景观;审美文化

一、葡国瓷砖艺术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价值

葡国瓷砖(azulejos),是葡萄牙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其国家著名的音乐法多(Fado)一样,被视为葡萄牙文化的共同基础,是葡萄牙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葡萄牙语中的瓷砖“azulejos”来源于阿拉伯单词“Al-zuleique”,在中世纪,这个词语被伊斯兰教徒使用,意思是“光滑的小石头”。自13世纪以来,这种瓷砖在建筑中一直都享有特权。尽管瓷砖并非由葡萄牙首创,但其与建筑物及景观大面积的装饰性使用是葡萄牙的发明和创造。葡萄牙现代建筑及公共交通系统中大规模地使用瓷砖作为公共壁画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巴西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影响。可以说,葡萄牙创造性地使用了瓷砖艺术装饰手法,也将瓷砖发展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的艺术形式。

葡萄牙人对瓷砖艺术的审美认知以及对瓷砖艺术形式的广泛应用,与瓷砖艺术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早在13世纪,葡萄牙已经开始运用抽象几何图案的瓷砖装饰地面,多以单色为主。直到15世纪后期以及16世纪早期,瓷砖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室内墙面装饰,以及大量的公共建筑及环境;公共建筑外立面亦开始采用具有强烈装饰性的瓷砖进行大面积的装饰。这一视觉经验和装饰艺术手法是经由摩尔文化传入伊比利亚半岛。曼努埃尔一世(1469-1521)对于瓷砖装饰的推动及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位于辛特拉的辛特拉国家宫殿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装饰性瓷砖的综合应用。曼努埃尔一世将浑天仪视之为个人象征,设计为瓷砖图案,专属应用于其宫殿。①

若昂二世(1455-1495) 在曼努埃尔一世统治期间对瓷砖装饰的全面实施,创造了极赋异国情调风格瓷砖艺术的辉煌。代表性的有葡萄牙科英布拉的主教堂。小小的平板

为贵族和高级神职人员建立了极高的声望和地位。②

16世纪中期,釉上彩绘制技术的应用发展了原有的Hispano Moresque彩陶技术,使得葡萄牙瓷砖制作工艺得以提升,创作风格更加多样。18世纪开始,瓷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堂和修道院,宫殿和家居,公园,桥梁和台阶等处。除了装饰性纹样,也用整幅瓷砖来讲述圣人们的生活故事或表现一些世俗题材,以及寓言故事及传说。

历史上葡萄牙瓷砖在装饰艺术风格上一直遵循着将异国情调和本国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如位于辛特拉的国家皇宫、波尔图及科英布拉的古老教堂的瓷砖壁画装饰。

葡萄牙瓷砖艺术的独特性还体现在瓷砖和建筑的关系上。瓷砖不仅对建筑墙体进行装饰,更运用在城市建筑景观之中。利用瓷砖的颜色、亮度和光线的价值对城市空间进行装饰,成为在城市中动态体验的过程。

自13世纪发展而来的瓷砖艺术作为葡萄牙最原始的艺术形式,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展成为极具当代公共艺术特质的艺术形式,参与构建着当代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

二、葡萄牙瓷砖艺术在现代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瓷砖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瓷砖艺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独特的视觉风景,被称为“葡萄牙城市舞台的幕布”,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及重要公共空间,并且成为葡萄牙文化艺术的象征,形成独特的城市人文艺术景观。自1950年以来,里斯本公共瓷砖艺术创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拓展了陶瓷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瓷砖艺术与现代建筑的一体化以及与公共空间巧妙结合形成的独特视觉体验,提供研究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有效经验。

1900年至1950年,是葡萄牙瓷砖历经的现代主义风格阶段。当时的瓷砖艺术深受法国新艺术运动风格影响。这种艺术风格被Costa Mota(1877-1956)很好地传承下来。这种风格,像Fabrica de Louca de Sacavem和里斯本的Fabrica Lusitania,都有大量规模的瓷砖的生产,都对新艺术风格和装饰艺术风格在瓷砖领域的应用起到重要作用。在1910年到1930年期间产生的瓷砖画更具有现代装饰艺术风格,运用更多的喷枪技术及现代印制技术来制造抽象几何图案。

现代主义这种形式是由建筑师Raul Lino(1879-1974)引入葡萄牙。在1907至1915年,他运用精准的几何抽象的语言来进行设计,这种抽象语言一部分基于自然形态,但绝非是对于自然的简单模仿。这一趋势与Raul Lino在汉诺威学习时所遇到的德国装饰艺术相似。

当独裁统治阶级在1926年获取政权之后,葡萄牙越来越向欧洲的专制统治靠近。1933年由记者作家Antonio Ferro(1895-1956)建立的国家宣传秘书处所执行。并正是这个Antonio Ferro,为当代主义文化实践战略负责,并且也代表着政府和国家。国家宣传秘书处后来改名为国家新闻秘书处,在提升所有形式的葡萄牙文化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宣传秘书处通过一年一度的个人陶瓷家收藏展览来提升重塑陶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地位。③

1937年,在巴黎国家展览中心的葡萄牙馆,采用Francisco Keil do Amaral(1910-1975)设计的当代建筑,其最显著特点是采用由当代艺术家Paolo Ferreira(1911-1999)来设计的名为Lisbonne auxmille couleurs的瓷砖进行艺术装饰。应用于主要阶梯的顶部,与建筑体形成了有效的视觉联系。显示出瓷砖作为葡萄牙古代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提供了一种绚烂美丽的图景,一种系统设计的生动色彩。最后,它也是一种文化质朴性的体现,体现出艺术家倾向于用当代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流行图像。

在这样的情形下,Jorge Barradas(1894-1971)崭露头角。他以第一代当代艺术家、插图画家的姿态出现于1910年。他在1920和1930年代的绘画活动十分活跃,制作出不计其数的陶瓷作品,并且在国际范围内表现着葡萄牙艺术的独特风格。他的现代主义美学风格基于插画绘制技法,清晰的线条和纹理娴熟的技法创造出来自于意大利Quattro cento绘画中的浓郁的时尚怀旧主义风格的人物造型。Jorge Barradas开创了当代葡萄牙瓷砖艺术创作风格,很多当代瓷砖艺术作品是运用绘画性语言进行创作的。同时,他还研究了模制陶板对于釉上彩技术的使用。Jorge Barradas重塑了葡萄牙陶瓷作为当代艺术的崇高地位。他大部分的作品是在里斯本的Fabrica Ceramica Viuva Lamego制作的,使得1950年,这家工厂成为一些陶瓷艺术家们学习和制作陶瓷的一个中心。

尽管葡萄牙没有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也确实感受到了战后气氛,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化。1950年,由现代主义精神所倡导的对于传统艺术的裂变产生了。受到国际功能主义原则指导,年轻的建筑师们开始积极地准备构想国家的新兴建筑及城市规划的设计方案。

与此同时,将瓷砖应用于城市景观以及新型建筑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女画家Maria Keil(1914- )。Maria Keil是对葡萄牙现代瓷砖艺术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她成功地将传统陶瓷纹样通过现代艺术的观念,开始了真正由陶瓷在现代艺术领域所引发的复兴运动。她的瓷砖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建筑感,将建筑物与葡萄牙瓷砖的装饰图案样式瓷砖最大程度地整合为一体。Maria Keil的作品表现出她对于所使用材料规律性原则本身的极大的尊重。她运用最基本的正方形模块作为单位划分建筑表面的单位,通过无限制的组合方式,创作不重复的主题的作品。

Maria Keil研究了大量前世纪的瓷砖样式,特别是19世纪的Hispano Moresque风格的研究。同时她也创造性地应用了其中甚至包含的一些不经意的错误:一个不正确摆放的瓷砖导致了整个样式的改变,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关键的视觉维度。

当代瓷砖的研究在1950年后开始进入到对于瓷砖特殊材料性能的专项研究中,这样的一种趋势始于Jorge Barradas。同时,Manuel Cargaleiro(1927- ),一个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离开巴黎的画家,也将瓷砖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大量高密度重复的抽象符号的支撑产生一个空间和纹理,交织表现出乡村和当代城市的风貌。绘画领域的急速转变也带来了瓷砖绘画性质的发展,为画家开拓了积极的视角,使得更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开始转向瓷砖艺术的创作④

Artur Jose运用瓷砖作为抽象几何部分的支撑,分析了他对珐琅、釉彩的扩展性的研究,分析了它们的反射性,以及在有高度精确性的图像中釉彩独特的不透明特性。

Cecilia de Sousa的陶瓷制品运用了相同的诗意的材料。以象征和抽象空间为开端,在1950年,她的工作探索了陶瓷作为现存记忆的视觉维度。

在20世纪60到70年代,陶瓷明确地展现了语言从绘画,特别是光效应艺术和波普艺术的转变。Eduardo Nery(1938- )是这一风格的代表艺术家。艺术家运用方形瓷砖作为纯粹性视觉和视觉在墙上移动的原则,在这里每片瓷砖在塑造性方面都靠明暗法来达到有一定精确性的角色。Eduardo Nery不断探求颜色和模块的变异成果。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我复制并发展了之前在光效应艺术中的创作经验(视错觉的应用和颜色的处理)、拼贴(改变之前的艺术作品)。从设计伊始,就遵循着形象化艺术和几何节奏之间的关节性规则。”⑤这些强有力的乐感和光影和色彩的节奏指引着观者的视觉。

陶瓷的复兴伴随20世纪50年代的艺术的复兴而来,以来自里斯本的画家Maria Keil和波尔图的Julio Resende的作品最为显著。1959年里斯本地铁站的第一个地铁站建成,采用了由Francisco Keil do Amaral设计的标准化模板设计。她将其强烈的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运用在里斯本公共地铁站内的瓷砖壁画的设计中。

随着新城市项目的兴起,Maria Keil用有限的资金投放于陶瓷艺术,因它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地铁站,同时能提升审美品质。她在1959至1972年期间为第一个地铁站设计的瓷砖壁画表现出了她作品利用有限的元素表现出无限的可能的艺术特质。利用直线和直角创造无限的迷宫般的神秘感。她最大的贡献是创造性地复苏了16世纪流行的Hispano-Moresque风格,并运用现代艺术观念进行创作。这种形式被转化为纯

机动抽象主义,更多地以变动的栅格的形式表现,伴着弧线和斜线配合的韵律。Maria Keil大量的代表性陶瓷壁画运用一系列动态的视觉元素,延续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形式,作品安置在拥有大量高速流动性人群的地铁站内的墙体上,流动性的观测视角的参与,巧妙地将艺术语言和公共场所性功能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三、多样的艺术形式:里斯本地铁站瓷砖壁画的艺术价值

1974年4月25日的革命给葡萄牙带来了民主的重建。整个国家面临着复杂多样的境遇,国家经济于19世纪70年代逐渐恢复,到80年代已基本见效。里斯本地铁于1959年开始运营,是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直是全权负责确保陶瓷能够在公共领域出现的主要机构。此机构邀请了大量葡萄牙籍和外籍艺术家,为地铁站的改建和新建创作作品。这一时期的瓷砖作品更多地体现为瓷砖壁画艺术的创作,作品更加强调艺术创作的完整性以及瓷砖作品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里斯本地铁博物馆内藏有直至2000年地铁内所有公共艺术的资料。下文通过对Cidade Universitaria、Campo Grande、Parque、Oriente四个地铁站的瓷砖艺术作品的介绍分析里斯本地铁瓷砖壁画的艺术特征。

地铁大学城站的瓷砖壁画是由Maria Helena Vieira da Silva(1908-1992)设计。她将极其个性化的想象自由大胆地运用到作品的创作中。猫头鹰在西方国家是智慧的象征,作品用象征的方式记录并传递着里斯本地铁大学站的精神气质。

在里斯本地铁Bruxelas站,瓷砖壁画作品用线条表现了葡萄牙文化中四个神话般的人物,他们在葡萄牙拥有极高的地位和荣耀,分别是诗人Camoes,Bocag,Fernando Pessoa和Almada Negreiros。作者为Julio Pomar。他也是Altodos Moinhos 地铁站的画家,整幅作品是由白色瓷砖的强烈的光效来主导的,⑥作品中人物采用线描的形式,用速写的手法抒情性地描绘了四位葡萄牙最伟大及传奇性诗人们的特质。整幅作品完整地还原了陶瓷材质特有的美学特质,光洁的釉面折射出具有象征性的光芒。大面积“留白”配合极具概括力的线条表现,大胆突破了传统瓷砖装饰艺术的装饰特性,最大化地运用材质特有的精神气质体现作品主题。“留白”在此作品中被赋予了最具精神气质的元素。

地铁Campo Grande站内瓷砖作品是由著名艺术家Eduardo Nery在1983年创作完成的。作品表现了一系列解构迎宾人物像。这是对葡萄牙传统瓷砖意义的解构。迎宾人物像,早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在一些贵族住宅入口处的瓷砖上,比例与真人相似,画中的人物一般以迎接宾客的仆人、战士和贵妇人等为主。独具匠心的艺术形式与建筑本身相结合,创造出有强烈动态感的视觉环境,并成为那一时期巴洛克风格的重要特征。作品中运用在葡萄牙最鲜明的文化符号特征,利用当代艺术和历史对话,其创作意图更进一步明了化。作为当代公共艺术作品,里斯本地铁瓷砖壁画作品从真正意义上起到了引导观众欣赏的作用。

四、人性的艺术之光:里斯本地铁站瓷砖壁画的人文价值

进入21世纪,在先锋潮流的影响下,瓷砖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手法被继续沿用。进一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芒。

里斯本地铁的很多车站一度成为开放式的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展示壁画、雕塑、装置、摄影等多重艺术形式的作品。艺术家利用大尺度的公共墙面及站台空间进行艺术创作,更多地将瓷砖艺术发展为瓷砖壁画艺术形式,将创作者对于历史、城市、国家、政治的诸多思考,运用艺术的手法充分得以体现。在瓷砖壁画创作中可以直接涉及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事件,甚至是嘲讽和挪揄的;也可以公开地发表对于葡萄牙殖民史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里斯本地铁蓝线(Ligue Bleue)中Parque站的壁画作品,由Franoise Schein和Federica Matta两位艺术家共同完成瓷砖壁画及雕塑作品。这是一幅为纪念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而创作的大型瓷砖壁画,可以看见整个狭长的壁画占据了整个站台两侧的弧形墙面。壁画部分使用人权宣言内容文字作为背景装饰,配以地图及众多的象征性图像,传达出作者关于葡萄牙大航海时代及殖民史鲜明的历史观。

整幅壁画全部采用浓郁的钴蓝色作为背景,最大程度地象征了无垠的海洋和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探索。作品由两位艺术家先后共同设计完成,采用瓷砖壁画和雕塑相结合的形式。附着于墙体上的雕塑体现的是葡萄牙神话中关于海洋的图腾,象征航海途中发生的故事及传说。瓷砖背景上的字母是人权宣言的原文(单词与单词间无间隔,刻意解构了词汇的意义)。此壁画表现出与葡萄牙大航海时代有关的众多象征性图示;如壁画中出现的大量不同时期的地图;壁画中反复出现的燕子的图像,象征航海者(殖民者)对于归家的渴望。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诗意,也体现出对于人权的尊重,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尊重(无论是殖民者还是殖民地人民)。而旁边出现的两个方向的问号,引发人们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

图5左上方黄色区域为瓷砖壁画表面镶嵌的镜子。镜子间隔在壁画中不同区域反复出现,意在象征历史是一面镜子。还原历史的局部与真相,重新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意义。

壁画作品中每一副主题画面都标注有浏览序号(红色数字5为序号)。然而整幅壁画并不是按序号顺序排列的。作者刻意打乱了壁画的编排顺序,让观者无法按照既定的路线依据时间顺序观看作品(观看历史)。在地铁车站的入口处有清晰的导览指示图及壁画中所出现的图示的详细注解。如果观者想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必须多次穿梭于地铁站的两侧。创作者正是采用了当代艺术的观念进行壁画创作,让观者在参与中实现对作品的理解。

这幅壁画作品尺量大,内含的信息量更为宏大。作者通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创作手法传达出的深层的人文理念,体现了15-16世纪葡萄牙国家对外扩张的殖民历史。值得注意的是,壁画创作者不是在再现历史,而是基于历史事实与观者共同探讨关于文明的进程中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征服以及对内在自我的追寻。这是一幅具有强烈人文关怀和基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思考。将人类文明的发现和海洋性民族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在《世界人权宣言》文字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的过去、今天和未来。此幅壁画主题的严肃性与壁画创作的艺术性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公共性和开放性

的合一。里斯本地铁站内还有一件值得介绍的公共艺术作品。作品位于Marques de Pombal 站,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遭遇9级大地震,并且引发了海啸,大火几乎将里斯本毁灭殆尽,同时也令葡萄牙的国力严重下降,殖民帝国从此衰落。当时的皇室人员幸运地逃过一劫,国王约瑟一世及其大臣在早上弥撒后就离开了里斯本。时任国家顾问的Marquês de Pombal也在地震中幸存,且立即提出重建计划,他派人到城内灭火和移走尸体以防止疫症爆发,灾后重建中大量使用瓷砖装饰城市公共空间。于是在地铁站的瓷砖壁画中,就写有Marquês de Pombal的主张“掩尸救人”。⑦对于他采取的措施,里斯本的市民也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铁站轨道中间有Marquês de Pombal的雕塑,即人物雕塑的两面都是同一人的背影,造型是一个像木偶一样的平板造型。雕塑作品具有一定的嘲讽性。或许这是葡萄牙人能够接受的重新审视历史的态度和方式。

以公园站的瓷砖壁画和Marquês de Pombal站雕塑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里斯本瓷砖艺术创作充分体现出作为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

五、里斯本世博会与当代葡萄牙瓷砖艺术发展新契机

1998年里斯本举办世界博览会,这一年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以此届世博会为契机,里斯本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公共艺术建设工程。毋庸置疑,作为葡萄牙文化艺术瑰宝的瓷砖壁画,又一次成为创作的主体。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里斯本地铁站装饰的运动在1998年全面展开。体现出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与重大的公共事件之间的密切关系。1998年里斯本世界博览会期间,政府积极采用葡萄牙瓷砖壁画展现世博会的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里斯本地铁Oriente站的整体设计,以及里斯本海洋馆大型瓷砖壁画的创作。对城市美化及当代瓷砖壁画艺术创作的推动起到了重大作用。

由于世博会的举办,里斯本地铁站内的日常旅客人数大幅增长,里斯本特此将地铁站内的瓷砖壁画作为最主要的窗口展现丰富多彩的国际间艺术的对话。市民及游客因此有机会近距离地欣赏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更为可贵的是,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最终都以瓷砖壁画的形式“落户”在里斯本地铁Oriente站内,通过艺术作品共同阐释世博会的主题——“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对于大量参观者和市民,他们有机会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艺术语言的符号有了多元化的深入接触;与此同时,这些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开拓了葡萄牙当代瓷砖艺术的创作。参与此次Oriente站设计的艺术家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来自是葡萄牙艺术家,如Jose de Guimaraes, Joaquim Rodrigo, Costa Pinheiro,António Dacosta等,以及国际合作者,如Francoise, Schein, Arpad Szenes, Hundertwasser, ZaoWou-Ki, Sean Scully, Abdoulaye Konaté, Antonio Seguí, Arthui Boyd, Yayoi Kusama, Raza, Err⑧等。他们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中国,印度,冰岛,爱尔兰,日本,马里和波兰等国家。这些国际知名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共同创造了一个以“海洋”为主题共同来装饰这个站台,成为了别具一格的开放式画廊。

1998年世博会期间兴建的作为欧洲第二大规模的里斯本海洋馆,必然不可缺少瓷砖壁画的参与。1998年的里斯本,由于世博会的举办整个城市沉浸在海洋的图景之中。里斯本海洋馆的大型瓷砖壁画作为原创的作品,将外国人独特的视角带入传统葡萄牙瓷砖创作。作品采用的是数字模块技术在瓷砖的应用,这一技术在19世纪已被广泛地使用。作者运用

此技术将不同色度的蓝色区域,从白色直至深蓝色,用色度的区间来表现所描绘海洋生物的形象。⑨

大型的公共事件催生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发展。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举办期间,瓷砖艺术实现了里斯本城市关于这次世博会海洋主题的最好诠释。

六、葡萄牙城市公共空间瓷砖艺术创作的经验和启示

纵观葡国瓷砖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古老的艺术形式和时代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公共艺术对于留存城市记忆不可替代的作用。葡国瓷砖艺术在历经5个世纪发展后仍然当代焕发着艺术的活力,为当代城市公共艺术创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府文化艺术政策对瓷砖壁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1933年,葡萄牙成立的国家宣传秘书处主要代表政府和国家负责当代文化实践战略的推行;后来更名为国家新闻秘书处,对于提升重塑陶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地位起到了推进作用。

1994年里斯本大规模的市政建设给予了瓷砖壁画参与和改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能性。里斯本城市兴建了一系列量多质优的公共瓷砖壁画作品。政府在公共空间中对瓷砖壁画进行周期性的更新并且为周边功能带来切实的改善,常见常新的当代瓷砖壁画给整个城市优化了城市环境,并将新鲜多元的艺术风格注入日常生活的新气象。

瓷砖艺术之所以在当代葡萄牙城市中能呈现如此多元的艺术形态,和政府对于瓷砖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及创新政策密不可分。1987年,Ratton Cermicas画廊在里斯本成立。这个画廊是为了激励和宣传葡萄牙和外国艺术家对当代瓷砖的创作,并鼓励他们展示自身兴趣和特别类型的技术创作,传递出一种多元化的个性和诗意的言语。⑩

瓷砖艺术创新力的灵感是对当代艺术观念的有力支持。葡萄牙政府鼓励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和插画家)以及建筑师、规划设计师共同参与瓷砖艺术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政策的激励下,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当代瓷砖壁画的创作中,也因而确保了瓷砖在葡萄牙得以多元形态的艺术风格呈现,并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艺术交流将世界艺术语言注入葡萄牙瓷砖的创作。

我们从里斯本地铁站的系列创作中不难看出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里斯本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作品转化为瓷砖壁画作品,同时,葡萄牙瓷砖艺术家还在国际上争取艺术项目,1992年至1998年期间,葡萄牙政府在世界范围内如巴黎、布鲁塞尔、智利、悉尼、华盛顿等城市推出本国的艺术家创作及瓷砖壁画艺术作品,以促进瓷砖壁画艺术的国际化传播。

(二)艺术的审美经验植根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瓷砖审美经验的公共基础是传统艺术在当代得以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市民阶层的认知和喜爱,赋予了瓷砖壁画创作的原动力。人们在选择适合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中逐渐得以形成品鉴能力和批判力,这一社会力量继而有对瓷砖壁画艺术的更新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葡萄牙瓷砖之所以能历经从15世纪至今长达6个世纪仍不断的更新和使用,且一直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产生,其根本是因为此植根于葡萄牙自身的文化艺术传统,并显示出有效的实用技巧以及恢弘的视觉以及艺术想象。作为真正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艺术而言,是缺一不可的。

瓷砖是葡萄牙生活剧场的一块幕布。瓷砖在葡萄牙的城市中,并非独立存在的艺术作品,而是城市生活的“幕布”,是街道风景的一部分。人们在这样的“街道背景”中生活感受着时间和生命。人们的所有生活又都是以瓷砖壁画为背景而展开的。一座城市的独特面貌和其存在方式因为瓷砖壁画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狭长的碎石街道、外墙贴满各种装饰纹样的瓷砖画共同构成了现代里斯本城市的面独特面貌。瓷砖将葡萄牙的历史和现在串联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当代瓷砖艺术体现城市公共艺术的人文价值。

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人文价值正是对人的褒扬和尊重。葡萄牙的当代瓷砖艺术将创作主题的严肃性与壁画创作的艺术性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开放性和公共性的合一。使得瓷砖艺术不仅仅停留在传统装饰艺术领域,而真正进入当代艺术领域。如地铁Parque站和Marquês de Pombal站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启示:在满足视觉审美形态的基础上,将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价值得以最大化的体现,体现出对于人性关怀、社会批判的诉求。

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中,不应是说教式的“历史书”,也不是告诉人们“艺术应该是什么”的教鞭,而是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生活衬托的更美,更独特的艺术手法。城市中的人群,构成了城市最美的动态风景。而公共艺术,恰是这动态风景中最合适的舞台背景。

(四)博物馆及艺术展览制度对瓷砖壁画艺术的支持及贡献。

里斯本地铁博物馆及位于里斯本的国家陶瓷博物馆对于瓷砖壁画的保护、宣传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2010年8月作者在里斯本访问期间正值陶瓷博物馆大型的葡萄牙瓷砖艺术的回顾展。多样化的艺术展览对于瓷砖艺术的推广及认知,有了极其鲜明的作用。国家宣传秘书处在提升所有形式的葡萄牙文化,包括陶瓷在内,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宣传秘书处通过一年一度的个人陶瓷家收藏展览来提升重塑陶瓷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地位。位于里斯本的贾梅士基金会(Instituto Cames)也致力于向全球推行葡萄牙文化艺术。基于以上众多行政及学术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葡萄牙瓷砖艺术由传统的装饰艺术发展成为葡萄牙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历史和未来的双重责任,反思历史,记录当下生活,成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通过对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公共空间中瓷砖壁画的纵览和分析,我们得以了解葡国瓷砖作为葡萄牙文化艺术瑰宝悠久的历史的象征。从15世纪一直延续至今日,从皇室贵族身份象征的装饰性元素,到日后成为葡萄牙国家艺术的独特形式,在不断吸收外来艺术风格陶瓷制作的过程中,葡萄牙逐渐将瓷砖装饰性与建筑内部及城市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艺术经验,形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进入20世纪以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政府紧紧抓住1994年市政建设改造以及1998年的里斯本世界博览会为契机,将瓷砖壁画艺术成为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最佳载体。一系列由本国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创作和国际著名艺术家订制的瓷砖壁画艺术作品分布于里斯本城市最主要的交流枢纽——里斯本地铁站各个站点,以及城市主要的公共展示区及博物馆。同时,这些艺术作品详尽的创作资料及手稿都被非常完整地保存及陈列在里斯本地铁博物馆以及里斯本的国家陶瓷博物馆中。这些当代陶瓷壁画艺术作品在城市空间中散发出不可比拟的人文艺术的光芒,和展示在里斯本老城区及历史建筑中的传统瓷砖壁画交相辉映,让我们通过视觉艺术的巡礼感受到历史的传承和艺术的嬗变之美。里斯本瓷砖壁画艺术作品令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艺术形态在创新中求得对历史文化最深远的保护。

所以,葡萄牙瓷砖艺术,作为一项国家传统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当代公共艺术创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成为葡萄牙国家文化艺术形式最重要的载体,其创作、发展及保育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当代的公共艺术创作者及文化学者共同思考。

(责任编辑:楚小庆)

作者:孟舒

陶瓷装饰艺术探讨论文 篇2:

唐代长沙窑瓷器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摘要 唐代长沙窑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且也是世界釉下彩陶瓷的发源地。虽然,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其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唐代长沙窑的制瓷理念、装饰艺术、工艺技法等方面都深深影响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在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唐代长沙窑瓷器对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唐代长沙窑瓷器是如何影响与推动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唐代 长沙窑瓷器 现代 陶瓷艺术 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的瓷器业一直是独树一帜,有着令人惊叹的发展历史。而唐代长沙窑瓷器就是其中的一种,该古窑所生产的瓷器造型各异,尤其是在装饰艺术上非常优秀,不仅新颖独特、包罗万象、内涵丰富,而且还实现了将文化与艺术相融合。尽管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发展历程相对短暂,但是唐代长沙窑瓷器在发展过程中所探索与创造下来的宝贵经验及技法对后世陶瓷艺术发展极为有利,时至今日仍旧深深影响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而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在积极借鉴唐代长沙窑瓷器的经验与技法上不断进行着新的突破与创新,陶瓷艺术家依托新时代环境中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以探索现代陶瓷艺术的新发展。

一 唐代长沙窑瓷器及其装饰艺术

1 发展历程

兴建于唐代的长沙窑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铜官窑遗址上,具体位于现在的望城县丁字镇到石诸湖一带。从长沙窑的历史贡献意义上来说,其不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且也是世界釉下彩陶瓷发源地,并且开创了铜红釉彩的先河,这为之后几个朝代有关铜红釉产品(如宋朝的钧窑、元明清期间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此外,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唐代长沙窑瓷器还有一个卓越的艺术成就,那就是瓷器着色装饰艺术的创举,陶瓷艺术家们采用独特的釉下彩绘、多彩釉工艺、铜元素为瓷器着色装饰,这一艺术成就成功打破了陶瓷只有青、白两种单一色调的局限,从而推动着釉下多彩陶瓷的发展。然而,纵观唐代长沙窑的发展历史不过是昙花一现,在短短两百年之间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大起大落。

虽然,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文化遗产,其凭借着自身新奇独特的器型、五彩缤纷的釉色、丰富多样的彩绘纹样、绝妙的釉下彩工艺等优势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重新焕发生机。现代陶器艺术家运用新时代制陶理念赋予长沙窑瓷器新的发展活力,从而令长沙瓷器艺术作品重获大众的青睐,影响与推动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2 装饰艺术

深究原因,唐代长沙窑瓷器之所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源于其在装饰艺术上的独树一帜,它的装饰艺术不仅表现在艺术形式、工艺手法的丰富多样,而且其装饰艺术同样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唐代长沙窑瓷器是真正称得上将工艺技术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的陶瓷艺术,陶瓷艺术家们运用出色的釉下装饰技法与独特的釉下彩绘工艺塑造瓷器外形,同时艺术家们还创造性的将山水花鸟绘画、诗文书法、雕塑、谚语等融入到陶瓷造型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长沙瓷器的观赏性与文化性。

唐代不同时期的长沙瓷器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与纹样装饰,而其也正是因为这些新颖独特、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令长沙瓷器闻名于世。如公元618-684年是初唐时期,也是长沙窑瓷器早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长沙窑瓷器以抽象性特征为主,因而其纹样装饰也大多是抽象纹样,运用简洁的点、线勾勒出抽象的艺术效果。到了公元684-756年长沙窑瓷器已进入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瓷器装饰艺术更加娴熟、自由,不仅仍沿用抽象纹样,而且还创新使用花草、山水、动物、人物等纹样,进而丰富着长沙瓷器的装饰形式。在公元756-840年成熟期的长沙窑瓷器在装饰艺术上更加的独特且富有创新,层次分明的纹样组合为人们营造出不同的艺术审美效果。而这些装饰艺术也一直影响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视觉语言与感染力。

二 唐代长沙窑瓷器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

陶瓷艺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持续发展着,为了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层次,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们纷纷在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唐代长沙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具有显著成就,其制瓷理念、装饰元素与技法、制瓷材料与功能、制瓷工艺技术对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影响。

1 遵循原有制瓷理念,发展作品意境美的新内涵

纵观那些唐代长沙窑瓷器艺术作品会发现,长沙窑的瓷器艺术家们秉持追求意境美的制瓷理念,他们制作任何一个瓷器艺术作品都极力强调意境与传神,因而他们才会独具匠心地将山水画、诗歌、书法等艺术形式融入到陶瓷的创作中。于是乎,唐代长沙窑所推出的瓷器作品都会给人一种神形兼备与充满无限意境美的审美感受。

追求意境美是唐代长沙窑瓷器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影响之一,这种制瓷理念符合现代艺术创作的规律与审美要求,所以现代陶瓷艺术家接受与认同了长沙窑瓷器艺术家强调意境与传神的制瓷理念。因此,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是在遵循唐代长沙窑瓷器原有意境美制瓷理念的基础上实现新发展,并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意识来进行陶瓷艺术作品的创作。只见,现代陶瓷艺术家运用具象、抽象、隐喻等艺术手法来构建陶瓷的艺术形式,通过各种造型元素(如点线面、色彩、光线等)来塑造陶瓷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此同时,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开始注重发展陶瓷艺术作品中意境美的新内涵,以此来丰富陶瓷艺术作品的意境美,从而令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更加具有观赏性。正是由于现代陶瓷艺术遵循唐代长沙窑瓷器意境美的制瓷理念,并不断丰富陶瓷艺术作品中的意境内涵,于是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在大众的生活中。

2 借鉴原有艺术手法,探索新的装饰元素和装饰语言

唐代为长沙窑瓷器提供了一个宽松、开放、多元的发展环境,这一期间唐代与中亚、西亚来往交流密切,因而长沙窑瓷器的创作吸收了大量的佛教、伊斯兰教、中西亚的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装饰题材与装饰元素。原本,唐代长沙窑瓷器艺术家大多从生活中发现美,提取生活中具有审美性的装饰元素,而为了能够让长沙窑瓷器获得中、西亚这些异国人们的喜爱,所以瓷器艺术家们还会创作具有异域风情的装饰元素(如金色卷发女郎、异国植物等),进而增添了长沙窑瓷器的异国风格,开创了长沙窑瓷器装饰艺术的新天地。

长沙窑瓷器在发展过程中所创作与总结的装饰元素、装饰技法同样深深影响着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长沙窑瓷器艺术家们在创作中用笔简练、大胆取舍与艺术变形,从而令瓷器艺术作品呈现出自然洒脱、雅拙生动、逼真夸张的审美效果。而在现代的陶瓷艺术发展环境中,唐代长沙窑瓷器原有的装饰元素与装饰技法已成为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积极提炼与借鉴着长沙窑瓷器作品中的装饰元素与装饰技法。不过,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们还会将个人的、全新的创作理念融入到陶瓷作品创作中,从而探索陶瓷艺术新的装饰元素,以丰富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语言,赋予陶瓷艺术作品新时代的韵味。

3 沿用原有制瓷材料,挖掘材料新功能

泥料与釉料是制作长沙窑瓷器不可或缺的两种材料,这两种制瓷材料是塑造陶瓷艺术作品形象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功能与材质美感,陶瓷艺术家只需要合理选择与发挥这些材料的功能就可以制作出具有不同审美效果的陶瓷艺术作品。关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制瓷材料以及材料功能至今保留了一些文献记载,这对于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极为有帮助。

于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们不仅沿用了长沙窑的制瓷材料,而且他们还积极学习与掌握着文献记载中关于泥料与釉料这两种制瓷材料的功能。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能够更轻易获知不同泥料与釉料的特质、质地、光洁度、肌理美、透明度、滋润度等信息,瓷器的装饰色彩也不再单一性,而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而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家们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支持下开始挖掘制瓷材料的新功能,以此来丰富现代陶瓷作品的艺术表现。例如,色泥、色釉的创新发明与使用,陶瓷艺术家巧妙地将颜料融入到泥料当中,从而丰富泥料的色彩,减少施釉的复杂工序;而色釉的创新运用能够让陶瓷艺术家更加有意识地控制颜色,从而发挥釉料丰富多彩的艺术装饰功能,进而令陶瓷艺术作品的审美意境得到升华。当然,现代陶瓷艺术对这一切材料新功能的挖掘正得益于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贡献。

4 传承传统工艺手法,创造新的工艺技术与表现形式

陶器制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过程,需要运用各种工艺手法(如绘、刻、填、镂等)来塑造陶瓷的泥胎,而后当泥胎成型之时又需要运用各种技术手法对其进行施釉及烧制,最后陶瓷艺术家还需要通过各种工艺手段来修复、弥补作品在烧制期间造成的裂痕与缺陷。由此可见,陶瓷艺术家在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事业需要掌握一套完整、科学的传统工艺手法与技术方法,这样他才能够制作出令人满意且富有深意的陶瓷艺术作品。

唐代长沙窑瓷器所遗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手法与技术方法无疑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但是现代陶瓷艺术家并没有满足于已掌握的制陶工艺技术,而是大胆尝试与创新,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现代陶瓷的艺术设计与制造,研发现代化的陶瓷生产工艺设备与技术来开拓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新的工艺技术与表现形式,以进一步推动现代陶瓷艺术的前进。陶瓷艺术家们通过电脑辅助进行作品的设计,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电脑来进行模拟尝试,如造型变形、曲面过滤、质感变化等,电脑能够逼真地模拟艺术家想要尝试的效果,从而达到精工细雕的视觉效果。因此,当传统工艺手法与新的技术相融合时,现代陶瓷艺术更加炉火纯青,同时也更能创作出令广大民众喜爱的陶瓷艺术作品。

三 结语

在艺术设计领域,传承与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发展理念,这对于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时代与科技在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在设计方面也是尽可能地满足广大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我们了解了唐代通过上述分析长沙窑瓷器的相关信息,尽管它的发展历史相对较为短暂,但其给后世留下来的制瓷理念、装饰艺术、工艺技法等都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辅助现代陶瓷艺术实现传承与创新。因此,现代陶瓷艺术以传统民族陶瓷艺术文化为发展基础,在创新中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何力:《浅谈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装饰特点》,《云梦学刊》,2005年第5期。

[2] 余莺姿、黄海红:《论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人文背景》,《江苏陶瓷》,2010年第2期。

[3] 李小贵:《传统装饰在现代陶瓷艺术中的体现》,《景德镇陶瓷》,2012年第4期。

[4] 程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年第4期。

(扈亚改,太原理工大学2011级设计艺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作者:扈亚改

陶瓷装饰艺术探讨论文 篇3:

论分形技术在陶瓷装饰纹样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分形技术为描述一些不能用传统的欧氏几何描述的自然界和非线性系统中不光滑和不规则的几何形体提供了方法。本文在分析分形艺术图形的形态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分形艺术应用于陶瓷装饰纹样创新设计的方法和优势,最后深入探讨了生成分形图形进行纹样创作的方法。

关键词:分形技术;陶瓷装饰纹样;应用

1 分形理论概述及基本概念

1.1概述

“分形”(Fracatl)一词的普及与曼德尔布罗特的《分形:形状、机遇和维数》一书有关。在书中,曼德尔布罗特将其定义为“描述一类递归定义的、可产生现实和超现实图像的曲线。”自分形理论建立后,在应用学科和可视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分形的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都取得巨大成功。正如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Wheeler)曾说过,在将来,一个人如果不能熟悉分形,他就不能被认为是科学上的文化人。

1.2分形的定义

原则来说:分形是在一些简单空间上,如Rd、C上的一些“复杂”的点的集合,这种集合具有某些特殊性质,首先它是所在空间的紧子集,并且具有下面列出的典型的几何性质:

(1) 分形集都具有任意小尺度下的比例细节,或者说它具有精细的结构。

(2) 分形集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它既不是满足某些条件的点的轨迹,也不是某些简单方程的解。

(3) 分形集具有某种自相似的形式,可能是近似的自相似或者统计的自相似。

(4) 分形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形维数”通常大于它的拓扑维数。

(5) 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分形集由非常简单的方法定义,可能以变换的迭代产生。

对于各种不同的分形,有的可能同时具有上述的全部性质,有的可能只有其中大部分性质,即使某个性质有例外,也并不影响我们把这个集合称为分形。

2 分形理论在艺术领域应用的现状

分形理论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已显示出其独有的魅力。艺术设计需要与科学需要相互作用,促进分形艺术设计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科学的发展需要市场的支持,而艺术正是科技成果通向市场,转化为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设计艺术的进步有赖于设计艺术手段的革新,而科学恰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手段。

目前分形理论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包括分形艺术内涵、将分形图形贴在三维物体表面的算法、分形图形在时装艺术、纺织设计、园林设计、包装、装饰设计和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基于分形理论的陶瓷装饰图案设计CAD软件和动感雕塑辅助造型设计系统、分形图案的构图艺术及其计算机模拟实现等。

与其它学科相比,目前对分形艺术在陶瓷装饰纹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甚少,而陶瓷装饰风格的多样化发展却对陶瓷装饰纹样设计的理念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分形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可以直接对陶瓷装饰纹样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把分形理论与陶瓷装饰纹样设计相结合,有利于引导陶瓷装饰纹样设计创新的研究,从而带给陶瓷装饰纹样设计者更多的灵感,拓展设计者的思维。

3 利用分形技术生成陶瓷装饰纹样的特点

随着分形艺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分形图形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己经开始注意到分形的图形特点与陶瓷装饰纹样的相似之处。但目前对分形技术生成陶瓷装饰纹样的特点仍没有比较详细的分析。

首先,分形图形是包含统一于自相似的分叉、缠绕、不规整的边缘和丰富的变换中,其最大特点是无限嵌套与细分,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既是人们对自然结构的新认识,又是数学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实现。分形艺术图形的美体现了混乱中的简单,有序中的混乱,是一种随机中的秩序,统一中的丰富。分形不同于欧氏几何形态中对称给人带来的呆板感觉,增强了大范围局部与整体的对称,是由简单公式通过迭代生成的复杂图形,分形用其独特的手段解决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分形图形体现了许多如平衡、和谐、对称与对比等传统美学的标准,但更多的是超越这些传统标准的新的展现。它“是一种动态平衡,一种画面各个部分在变化过程中相互制约的平衡;分形图形的和谐是一种数学上的和谐,每一个形状的变化,每一块颜色的过渡都是一种自然的流动,毫无生硬之感;而最特别的是分对称,它既不是左右对称也不是上下对称,而是画面的局部与更大范围的局部的对称或者说是局部与整体的对称。它表现出一种纯真的追求野性的美感,一种未开化的,未驯养过的自然情趣。”图1与图2分别为分形图形。

4 应用分形技术进行陶瓷纹样创新设计

4.1分形图形风格与陶瓷造型风格的统一

造型决定陶瓷器物的基本形态,而装饰则加强整体的形式美感。分形图形表现出的韵律感、梦幻感和纯真的野性之美如果用于装饰传统陶瓷造型则显得矛盾不谐调,反之将它与设计前卫的现代主义风格的陶瓷造型结合就会显得相得益彰。

4.2图形的偶然性、丰富性与陶瓷装饰色彩的可控性相结合

分形图形具有偶然性的特征。分形艺术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性,较小的扰动都将导致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设计之前并不完全知道将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因此分形图形有时呈现一定的偶然性。应用分形软件创作分形图形的过程又可以不断地激发想象,可以在运算结果中调出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形象,漂亮的分形图形就是通过不断地调试而产生的。这也说明分形可以产生出人们所意想不到的结果来。正如中国画法中的泼墨就是即兴的、浑然天成的,分形图形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如图3就是通过分形软件所调试出来的分形图形。

同时,分形图形又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在分形图形中蕴含着无穷的自相似性嵌套结构,一张分形图在无限度的放大过程中总是可以发现分形图的不同局部有不同的意味,但又统一在同一个装饰风格中。在陶瓷艺术设计中,有时存在为同一个陶瓷造型设计不同的装饰纹样的的情况。在这样的作品中,装饰纹样作为表现的主体元素既互相区别,又统一在一个主题下。此时,一般的方法就是用一种陶瓷装饰纹样通过变形等手段衍生出变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形图形的天然优势在陶瓷装饰纹样设计中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色彩是装饰的内容之一。分形技术对于色彩的可控性也是它参与陶瓷装饰纹样设计的另一大优势。因此,将偶然得到的丰富图形结合变幻的色彩运用在陶瓷装饰纹样上,是分形技术应用于陶瓷装饰纹样设计的重要方式。

4.3陶瓷装饰纹样分形设计软件的使用

分形图形的复杂性来自于通过一定的数学关系进行反复的迭代。目前生成分形图形的方法有很多,如L一SystemS算法(简称LS算法)、IFS函数迭代系统、复动力系统分形集等常用方法。但使用这些方法需要较扎实的数学功底与一定的编程技巧,然而对广大艺术工作者来说(不排除少数精通者),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即使了解其基本算法,也不能熟练应用。这就造成了设计师使用编程等方法创作适用的分形艺术图形十分困难的局面。

笔者在做理论研究的同时,通过vc++同样开发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分形陶瓷装饰纹样生成软件。它可以满足一般设计师进行陶瓷装饰纹样的设计,而且也可以用于教学与设计实践。同样,现在国内外也出现了很多功能非常强大的分形软件。如FracInt、Iteration MFC、Application和Fractel Designer 2.0等,这样就弥补了设计师在编程、数学方面的缺陷,使他们的艺术才能得以展示。

5 分形艺术应用在陶瓷装饰纹样上存在的局限

5.1观念上存在的局限

由于在分形理论初创时期,学术界对分形图形的美的感受与分析源自于数形表现。基于当时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分形图形只能由少数精通数学及编程的专业学者生成。这就造成分形艺术图形的产生及其应用不可避免地将多数的艺术设计工作尤其是陶瓷装饰纹样的设计排除在外,这一现象到现在也同样存在。就像许多做陶瓷装饰纹样的设计者就认为分形艺术只是属于数学公式派,并认为创作者都要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如矩阵变换、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知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种理论能否被社会接受,关键在于它对社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分形理论在陶瓷装饰纹样中的应用使人们对陶瓷装饰纹样创作的认识更深一步,对整个陶瓷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2创新设计应用不足

现有的对陶瓷装饰纹样分形艺术图形的应用往往局限于直接应用常见的分形图形对陶瓷艺术品进行整体贴图,使得分形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变为“分形艺术贴图”。如将分形图形应用于陶瓷装饰纹样设计中的做法是,选择不同的分形图形与不同的陶瓷造型进行直接的拼贴组合,将生成的分形图形应用三维软件直接拼贴于器物之上,而很少考虑一些基本的纹样构成法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形艺术在陶瓷设计中的可行性,但创作方式单一的弊端显而易见。分形艺术在陶瓷装饰纹样中的应用在发展初期作为一种应用探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当分形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作为方法论的分形理论在陶瓷装饰纹样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直接附加,而是与其它学科研究一样,要求具有创新性的设计与创作。

参考文献

[1] H.Tamrua,S.Mori and Yamawaki.Texture feature corresponding to

visual perception,IEEE trans,onSMC,vol.SMC-8,No.6,Jane1978,pp4

60-473.

[2] 谢和平.分形一岩石力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 胡瑞安,胡纪阳,徐树公.分形的计算机图象及其应用[M].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

[4] 刘代俊.分形理论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6.

[5] 徐龙军,刘成伦.突出区一煤分形结构与性质[M].重庆:重庆大学

出版社,2004.

[6] 曾文曲,王向阳.分形理论与分形的计算机模拟[M].沈阳:东北大

学出版社,1993.

[7] Mark Finlay et al.用C十十设计二维、三维分形图形程序[M]. 科

学出版社龙门书局, 1995.

[8] 李水根.分形[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胡瑞安,徐树公.分形的计算机图案及其应用[M]. 中国铁道出版

社,1995.

[10] 余翔林.科学的未来[M].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徐艳丽 张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声乐情感表演艺术论文下一篇:公共选择财政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