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的教育观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窦桂梅的教育观范文

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有感1500字

西林小学孙洪芹

这本书的作者是窦桂梅,让我们先一起走近这位名师,感受她的魅力。

说起窦桂梅老师,在我国小语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我个人而言,她是我非常崇拜的偶像,她以丰厚的积淀,特有的激情,过人的才华,敏锐的智慧,高尚的人格成就了她的魅力。

窦桂梅,1967年4月出生在吉林省长白山脉的一个小山村,1982年,年仅15岁的她迈进了吉林师范学校的校门。1986年毕业分配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达十六年之久。2002年初,调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担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011年,接棒清华附小第16任校长职位。

如今的窦桂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等荣誉称号

窦桂梅始终站在课堂,亲自执教,示范引领,用鲜活的课例表达她对教育的思考。她的课堂教学智慧、细腻、唯美,管理工作扎实、细致而富于个性。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师生的引领,对学校管理的所有细节,都展现在文字的魅力中。

不瞒大家说,这本书我反复翻阅了好几遍,为的是能说出些所以然来,阅读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被她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越加的佩服之至。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现在母语教育地位下降,母语教育忽视儿童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儿童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儿童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在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地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都不容乐观。

语文教师改革的出路,恐怕还在于培养一大批热爱母语、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有教育情怀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要有自我,关键是要读书。从古到今,谁都知道这个理。但为什么通过读书使自己变得高贵起来的老师依然只占少数?也许就是没有坚持,没有养成一种习惯。

在准备读的材料时,还真是选了又选,虽然这篇演讲有些长,但我希望老师、家长、孩子能从不同的角度有所感悟。想让你们多了解一些窦桂梅及她的做法,真正的静下心来读读书。窦桂梅说过,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就是促进我们阅读,特别是我们,如何用阅读影响孩子的一生。

目前,教师缺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老的教师基本功,像三笔字、普通话等如今已不再有人苛求了。但今天,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补儿童文学素养的课,必须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状态,孩子自己的语言、孩子自己的生活状态,通过儿童文学得以直接地表达,儿童文学要打开儿童的智慧成长之门。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读带动学生的读,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水平,要让孩子获得应有的欢乐与纯真。同时,这样的读书境界也会让自己拥有专业的幸福感。可以说,有了读书的视野,教师就不会匍匐在教材上,而是有一种审视的眼光,跳出学科本身,真正对于教学有所超越。

要读的,属于自己爱读的,一定不止这些,但身为教师的你,一定本能地引导学生们在那些"经得起"的书籍中,领略"阅"和"读"的美丽与奥妙,时时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让自己、让周遭的人,徜徉于"深山密林"的阅读围场而不知返,慢慢熏出自己的一个气场来,在内为情操、在外为气质。而这,当然不是涂脂抹粉、西装革履所能修饰出来的尊严,更不是什么咖啡红酒、音乐灯光所能烘托出来的体面。

如此一来,待我们对照现实时,待学子长到青春之时,每一个不同背景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总会有个上位的参照,对人生和社会的困惑或磨难,都能有个不狭隘的豁达与担当,都能有份赤城的真情与高贵。

回到书籍中吧,尤其是回到经典阅读,才会让生命画卷的宽度获得加法,并以此来丰富你生命画卷的色彩,饱满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让我们记住清华附小的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校长好好学习,教师天天向上;教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让我们在刘校长的带领下从自己做起,做一个爱读书的人吧!

第二篇:窦桂梅的笑

文/何宇红

像我这个年纪是不追星的,但是我今天全神贯注地坐在台下,做了一个对窦老师满怀崇拜之情的小学生。

之所以对窦老师的课如此感兴趣,是受到那一串笑声的吸引。

那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段视频,窦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中悟空刚走,唐僧就被白骨精发现了,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今天机会来了!”窦老师带着学生品味白骨精的语言,那种“不甚欢喜”通过“自言自语”如何表现出来,学生一时无法把握,有的学生“欢喜“突出”不够,有点学生笑的声音太大,不像自言自语。在窦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最终用一种被压抑的笑声展现出来,这个时候窦老师自己示范了一次,只见她边说边笑:“造化,造化,今天机会来了!”那种害怕被别人知道想独享唐僧肉的偷着乐的笑声抑制不住地带着妖精的气息从骨子里冒出来,读完以后那笑声的余音还在荡漾着那份白骨精的嘚瑟,这笑恰到好处地瘙到白骨精最痒的地方,把白骨精的魂魄都勾勒出来了,听来真是让人拍案叫好!接下来学生纷纷模仿窦老师,一时间教室里充斥着妖精那得意的笑,我想,这堂课,学生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这笑我也忘不了,很多年还回荡在我的心头。我常常想,如果让窦老师去做演员,那该是多么出色的演员啊!

丹桂飘香的一个周末,窦老师又来长沙上课了,这一次她带来的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同时带来的还有她的笑声。

笑是窦老师表情自带的一种常态。“我亲爱的孩子们啊.....”说完后面自带着发自丹田的几缕笑声,这是窦老师笑的常态。就是这最普通的笑,好似有着一种磁场,拉着孩子们在文字里时而略读畅游、时而细细咀嚼,时而停下来表演。这群可爱的孩子们也跟着窦老师完成了课文写了阿长几件事的小结,并概括出鲁迅在每件事上对阿长的态度。期间,我细细品味窦老师的笑,窦老师的笑有着美声唱法的架势,后来才知道窦老师原来还教过音乐,难怪气运丹田,笑自肺腑。

窦老师的笑肯定也会伴随着课堂状况相机而生。在完成常规的学习后,窦老师想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深处体味鲁迅对阿长的感情,但是学生好像没有继续深究的打算,窦老师问学生接下来干什么,学生直接回答“下课”,引来台上台下的一片哄笑,窦老师这时也笑了,爽朗极有穿透力的笑声里竟然看不出什么急躁,按理窦老师是应该有些着急了。但是这种真实未必就不是窦老师期待的效果,因为我们常常带着学生读书正是这样浅尝辄止,后面窦老师带着学生细细咀嚼,直到最后水到渠成地品读出鲁迅对阿长的深情,对比自己的教学,窦老师的教学正是一种反衬啊,在这种笑声后面,我有一种汗颜。

最喜欢听窦老师进入文本以后对人物角色感情体验时发出的笑。窦老师指导孩子们在细细咀嚼长妈妈逼着鲁迅吃福桔的这一段的一次对话,迅哥儿终于对阿长说出了一句“阿妈,恭喜......”“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窦老师首先扣住“大家”这个词,让孩子们体会阿长原来是为了大家在祝福,孩子们体会到了阿长的善良,接着让孩子们读出阿长欢喜的心情,并笑将起来。孩子们在理解了再读以后完全进入角色,那份得了好兆头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在语言里不自禁地流露出来。听着孩子们的笑,窦老师也是满心欢喜地笑啊。如果说窦老师是出色的演员,自己能演还不算,最大的成功是学生能演。

窦老师的笑肯定也是幽默之花盛开的声音。最后一段,阿长给鲁迅买来带图画的《山海经》,在一番语言品味以后,窦老师和学生一个扮演卖书的老板,一个扮演阿长,当学生问有没有《三哼经》买的时候,窦老师有意为难地说没有听说过这个书名,以便让孩子用语言来描述那本书是带画儿的,结果那个扮演阿长的孩子没有坚持就说算了吧。窦老师一听嘿嘿一笑幽默地来了一句:“这个阿长原来是山寨版的!”学生大笑,笑声里孩子们也明白了,阿长为了买这本书历尽千辛,无论多难也要买到这本书,接下来那个孩子的表演的时候,详细地描述了《山海经》里面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等等,老板被其诚心感动,半卖半送地给了阿长。表演成功,窦老师赞叹道,这才真正的给少爷买书的阿长呐!这个时候,再回头来看看笑声背后的窦老师,已经化身为一位导演了。

窦老师的笑还是一种信任。在讲课当中,学生几次转不过弯来,但是窦老师决不放弃,她脸上带着笑一遍遍地引领孩子,她一次次点拨,一次次让孩子们重新再读文本,然后一次次把话筒交给孩子,大胆信任地让孩子说,她相信孩子可以做到。果然,孩子在学习当中虽然有些曲折,但是最终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引领者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从不懂到领悟,这是一个做老师的价值所在,这也正是一个做老师的成就感。相比之下,我们总是不够相信学生,不够耐心引导,我们常常为了所谓的赶时间,对学生一次、两次不理解的东西干脆自己讲了完事。

窦老师的笑无疑是最好的鼓励。有时候窦老师既不做演员,也不做导演,她就在那里微笑着旁观,一个学生讲完了,她让那个学生自己找一个过渡语递给下一个学生,一个小组上台汇报以后,窦老师让他们自己到下面的同学那里寻找补充。开始,遇到台上的汇报小组说不出答案,她示意他们求助台下的学生,开始还会笑着努努嘴,后来就没有示意了,把话筒完全交给学生,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于是,有学生自信满满答完问题以后这样来一句:“同学们,你们不给我一点掌声吗?”于是又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后有感而发:“有同学的帮助真好!”于是,有孩子说完自己的见解,询问其他孩子:“你们认同我的观点吗?你们还有其他依据吗?”这个时候,孩子们就是导演呀!

有时候窦老师的笑也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在绝大部分孩子积极进行小组讨论,积极进入文本进行角色对话的时候,还有几个很理性的孩子坐在台下的一隅,他们在看着别的孩子学习交流,窦老师善意地笑谈他们从容淡定:“你们还在按兵不动啊!”

当然,你不要以为窦老师一节课都在那里傻乎乎的笑,该严肃的时候,她绝对端庄的,该深情的时候,她的语调是低沉的。例如,她在学习“震悚”一词的时候是绝对不笑的,哪怕下面的学生笑,她也不笑。学生的“震悚”总是不到位,她就亲自当演员,抖动这肩膀地吃惊状,演得惟妙惟肖,那样投入那样不管不顾台下的笑。原来会笑的老师,更知道什么时候不笑。

就这样,窦老师的笑像火一样点燃学习的兴趣,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感染着现场每一位听课者,像助推器一样推动着学习的进程,像水彩画一样渲染着文字里深情。

就这样一节长长的课下来,我们丝毫没有疲惫之感,只有意犹未尽。 走出课堂,窦桂梅老师的每一次笑都在我脑子里蹦跶,因为隔得太远,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是我可以想象那丰富多彩的笑声背后,同时伴随着同样丰富多彩的表情。

晚上,我点开窦桂梅老师的博客,看到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我想:在窦桂梅老师的笑声背后,肯定有无数此汗流浃背的日子,和无数泪流满面的感动。

第三篇: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智慧和情感,立体建构一个教学体系,在主课堂上做到合理高效,追求教学最优化,使教师和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因而提出了“主题教学”。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主题教学”是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基于这些思考,2002年窦桂梅为海淀中学区的教师上了《朋友》两节课,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本着以上思考展开教学。

深入成就深度

——《珍珠鸟》一课的主题教学后记

窦桂梅

为什么把教学主题定为“信赖”,在《将“信赖进行到底”——《珍珠鸟》的教材解读》中已经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那么,课堂教学怎样把课文中“信赖”具体转化为学生感受得到的东西?让学生们通过阅读理解,体会到课文最后一句话中揭示的关于信赖的含义,从而鲜明、突出、清晰理解究竟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才是一种信赖?并且透过语言文字,建构自己思想深处的“信赖”?

这是我在课前的思考,也是课堂上我和学生努力追逐的目标。于是,围绕信赖,确定教学思路:第一步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第二步: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第三步: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题目是《珍珠鸟》,课堂教学主题的“线”就围绕“鸟”展开了。

鸟怕人

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人类与动物一直相伴而生。生命的世界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更要尊重生命,与动物和谐相处,我们的生活就会精彩而富有情趣。如何让孩子们在品读中体味到这一点呢?

和孩子开门见山——朗读课文第一句,用欣喜的语气道出心声——“真好!”,接下来让学生感受,珍珠鸟有哪些特点。从整体入手,通过读文,探讨珍珠鸟的特点。

“身小”——比如和孩子们体会文中“小嘴儿、小脑袋、小红爪子„„”,然后送到句子中体会珍珠鸟的小。在老师和学生也就用手势比量中,学生切身体会到珍珠鸟“小”的程度。关于“小”字,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好,如珍珠鸟的小巧玲珑,也可以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还能体会人面对这种弱小的鸟的“小心翼翼”与小中见大。小心翼翼说明作者为了让小鸟信任的一种表现和心情,小中见大呢,说明作者或教者想提出的是更大的问题——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信赖中的小心翼翼,这是大人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因此,一说这个“小”就让我们对珍珠鸟顿生怜爱之情、之心——真好。

“胆小”——从身子的娇小、还有叫声的好听,引发到课文重要的一句话“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句话上。让学生联系生活,以及珍珠鸟生活在澳洲东部的密林深处等生活习性,大胆想象鸟为什么怕人。这种鸟怕在哪里?自然界有食物链,弱肉强食,本来没有问题,这种鸟必须怕人或者怕其它,否则无法生存,但,绝对不是完全针对人的。可人出现后,破坏了自然界本来的平衡,大肆扑杀动物,动物急剧减少,这对人也不利,人是否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才要保护动物?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但出于理性,人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诱扑动物。

想到这些,教学时我引用唐朝白居易的“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的诗句,强调千百年来,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以此铺垫。在交流中,我话锋一转,俗话说本性难移,所以也可说“鸟性难移”。怕人的鸟,却“渐渐,它胆子大了”,从怕人,到胆大,甚至亲近了人,怎么反差这么大呢?于是,课堂充满张力,学生们开始讨论,自然引出下文。

鸟依人

人如何赢得小鸟的信赖的?

让孩子细读:“我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体会作者如何营造了一个幽静、安全的“巢”的。

让孩子体会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如何将珍珠鸟的样子描摹得娇憨可爱的——比如对珍珠鸟称呼为小家伙的描写。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这是对人的称呼。帮助学生品味:为什么这样称呼珍珠鸟?而且,称呼小家伙的时候,语气和感情是不同的,让学生读读看。

让孩子通过朗读文中作者的几个带有“不”的句子,通过比较的方法,体会作者按捺住自己的好奇心,不因为喜爱而打扰小鸟儿的生活,所以我们一点点熟悉了。我用莫大的爱心来关爱小鸟,按时添食加水,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环境。目的就是让小鸟相信“我”。

我们付出这么大的努力,那鸟是如何渐渐产生了对人的信任?

由于“我”的“良苦用心”,小珍珠鸟起先对笼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屋子里飞来飞去。

和学生抓住句中描写小珍珠鸟的三个“一会儿”反复体会珍珠鸟的“神气”乃至“十足”,以至小家伙竟然跳到画框上去了。和画框一起打秋千,真有趣。由此可见小珍珠鸟是多么可爱、调皮——“神气十足”的程度可见一斑。

学生们发现:渐渐地,小鸟熟悉了环境,也有了自己的“行动”。小鸟与“我”相识,有了胆大的举动。于是,教者要想办法让学生眼前有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体会作者充满温柔的爱意,用诗意的语言描写的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同时,进一步抓住“„„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通过句子比较的方法,感受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活灵活现的。“神气十足”到不仅仅可爱调皮,甚至淘气、撒欢(放纵)的程度——真好!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进一步引深,让学生说说小珍珠鸟趴着的样子。全身依附,完全的放松。一般情况下,鸟是站着睡觉的,那是要保持警惕;要趴也是趴在“巢”那是能保证安全,可是小珍珠鸟却“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让学生想象可爱的小宝宝趴在母亲的怀里睡觉的样子,这小家伙就像母亲怀中的小宝宝一样,就连“我轻轻抬一抬肩,它都没醒,睡得好熟!”这还没完,还呷呷嘴,难道它在做梦?这一个叹号一个问号的对比突出对“我”太信任了!我们有理由相信,珍珠鸟会梦见蓝天,梦见森林!这不因小鸟没有见过蓝天而不能梦见,这是印在它的生物遗传密码里的信息;没有见过森林,可能使它淡忘或者暂时把此家当真正家园,但它一定会梦见。

在配乐朗诵中,师生通过美妙的朗读,一起分享了小家伙的美梦。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由淘气变得放纵,至此,趴在我肩膀上睡觉是彻底的放松,而能做样的美梦,可是完全的放心啊。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难怪,此时作者笔尖一动,流泻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从刚才细致入微的品味中,让孩子们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信赖。那小鸟对人信赖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学生会说出安全、快乐、自由之类许多。可见,人和鸟之间的信赖是多么富有情趣。

鸟疑人

大鸟与小鸟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大鸟有这样的快乐和自由吗?你可别忘了,本来应生活在“巢”中的,小鸟还能在房间飞来飞去,它的父母一直呆在笼子里从来没出来过呢。

这是我第二课时引领孩子们进入文本内核的突破口。通过探讨“大鸟眼中的信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听不见有着苦难记忆的大鸟生气的叫声,而要栖止于豢养者的身边肩头,作小鸟依人的阴柔憨态;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时的“小家伙”还会像现在这样,啄“我”的手指,趴在“我”的肩头熟睡,做它的美梦吗?

课前我们说“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规”,此时却是“劝君赶快让儿回,母在笼中盼子归”。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听,父母在生气地叫呢。放音乐让学生感受,同时交代一份资料:鸟市上一只活着的观赏鸟,在抓捕、运输、驯养过程中,大约死掉20只鸟。这是怎样的代价啊,养鸟,多么惭愧,甚至可以说多么残酷的爱好。

我们改写诗句,就是告诉大家:即便我们在笼子里,也盼子归啊。这笼中的父母会对它“再三呼唤”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师生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话外音(古代诗人描写的鸟的“呼唤”的诗句,见实录),给画面配音。代替大鸟的心声,表达心中的呼唤。

播放大鸟的“呼唤”声,并让学生用这些诗句作为大鸟的呼唤是有原因的、由于学生对“呼唤”中的“诗意”理解不一,在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们扮演珍珠鸟三口,让“父母”呼唤“孩子”回笼,结果学生的语言不是一种呼唤的“诗意”,而是用一种太过通俗的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没有了一种沉思与悲凉的感觉。稍好的话语也只是“赶快回来,你不要命了。”“你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看你回来怎么收拾你。”还有的“你知道吗,再不回来就被人类像对待鹌鹑一样给你烤了„„”这样一来,不但“呼唤”理解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作者爱鸟的那颗柔软的心被“蒙尘”了。

想到用鸟声让学生在“听”中感受呼唤的气息;在吟诵中体验呼唤的滋味。不仅仅体现了一种创造运用语言的积累,而且,“笼中”,“笼樊”,“金笼”的呼唤,让学生们的思考走向深处: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它们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漂亮的笼子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作者认为“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可是笼和巢是不一样的,鸟儿们很清楚这一点的,不然怎会再三呼唤?那么,它们呼唤的巢应该在哪里?放课件演示象形字“巢”。(通过副板书“笼”的几个变化:先写出笼,再加框——笼 。)

从而,孩子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不平等的前提下能讲“仁慈”、“人道”就很不容易了。这也可以,但,人类的信赖是应该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之上吗?作为同是动物属性的人类,和自然和动物同在一个蓝天下的时候,难道人仅仅只为了人自身的满足而说是信赖?如果说,刚才我们理解的“信赖,就给它„„”。那么,这个“给”应该换成什么?(“还”)于是,句子就变成“信赖,就还它„„”学生呼唤出——“信赖,就还它自由、幸福„„”。这一字之差境界是多么不同。

鸟“离”人

那么,鸟与人真正“美好的境界”是什么? 真正的“信赖”是否有可能?让我们试一试吧.。

改变行动的从改变想法开始。想法的改变,从文字的改写就可以表现。

首先二度开发教材,把刚才描写“我”表现的句子改写,其次教学生创作改写——“„„它最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就飞出去„„”

学生的创造一次次被老师们的掌声打断。他们的发言,表达共同的心声:蓝天是飞翔的家,森林是居住的家,鸟巢是休息的家,甚至可以“四海为家”!自然界的生灵,与人类共同享用这个世界,不是占有的,而是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甚至有时也是互不干涉的,这才是共存、共生,并创造了符合大自然的一个平衡的,和谐的世界„„

其实,“人和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世界和平的日子,只有从彼此信赖中才能得到!”(冰心)

感谢这一家珍珠鸟给我们的启发,感谢作者细致的描写,还如冰心所说,开头真好读着带劲,结尾一句体会有味。因此学生们体会出“信赖”这新的意味。创造出了一篇新的《珍珠鸟》。然而,学生创造的信赖的美好境界毕竟是写在纸上的。

面对真是和真理面前发生冲突的时候,教育该如何选择?老师不答,把珍珠鸟一课的“结”抛给了学生——面对现实的这个世界,假使真的还它我们期望的信赖,放不放它们?假如我们是珍珠鸟,飞不飞走?

学生们议论可谓精彩纷呈。有的说“放”还它们应有的鸟性;有的说不放,因为太晚了,人已经给鸟驯化完了,它们回到自然也活不成了;有的说,在这个都是人的城市里,它们的巢安在哪里呢?只有死亡等待着它们;有的说,人类越早警醒越好,不要改变自然太多,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放还是不放?飞走还是不飞走?这的确是个问题。有教师说这个命题抛给学生真是太妙了,有老师听课后认为,前面所有的深入是画龙,最后的思考是点睛,突破了单纯的技术思考,上升到这一哲学命题,于是问题就不是放不放这么轻松和简单。这关系到人与人,动物,甚至人与自然以及整个世界之间等很复杂的哲学问题。因此,人与鸟的“离”,如果理解成距离,那就说,地球不只是我们人类的唯一,该怎样和众生彼此信赖,互相尊重,共同分享甚至互不干涉?明白这个问题的沉重与迫切,引发同学们更多的思考,也许才是我们走出教室后的真正收获。

钻研的深入,成就教学的深度。你认为呢?

第四篇:窦桂梅的一些资料

窦桂梅,1967年4月,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的一家普通的农民家庭里。共有姐弟四人,她是排行最大的,所以从她懂事起,就帮助父母带弟妹,料理家务——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清苦生活练就了她坚韧的个性。

窦桂梅要成为一名教师的这个愿望来源于他父亲的两年教书经历,她在1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示范学校,并因成绩优异被学校留下来做行政工作,面对这份人人都羡慕的工作,她却并不满意,因为对于窦桂梅来说,能够站在讲台上是她毕生的追求。她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努力为自己争取上课的机会,并多次请求校领导去听她的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窦桂梅逮到了机会,课文《王二小》让她一夜成名,“窦桂梅”这个名字家喻户晓。

窦桂梅是幸运的,但是我想,她的这种幸运并不是偶然的,这种成功的背后蕴含着她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是一种必然。所以我从窦桂梅老师身上,得出了这样一句话:付出会有回报!付出的过程是艰辛的,它可能要坚持一天,一个星期,甚至是上月,数年,但我坚信只要我坚持不懈,辛勤努力,最终会有开花的时候,收获的累累。

窦老师不是个固守旧规的人,她在认真教课的同时,还不断的专研,去深入探究,所以她在原有教育政策、方法的基础上,得出了属于她的独特教育思想,下面我把它称为“窦式”思想。

“窦式”思想包涵了爱的主题,生命的主题,提出了“三个超越”即: ⑴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⑵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⑶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她认为,作为语文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奠基,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只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究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窦老师认为,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教师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世界,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身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力交给学生。

后来,窦老师将“三个超越”发展为“主题教学”。主题教学是指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以一种开放而活泼的母语学习课程方式。

“主题教学”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指文本负载的语言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

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底蕴;

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于形成。 她在探索中总结出三个方面的主题路径:

一是在人和社会、自然的整合中确立主题。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统整成一个“集成块”,有个及类,有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内容。

二是在人与母语文化的对话中建立主题。主题教学除了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学生学会尊重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继承、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孩子的成长的精神环境。

三是自我的确立。主题教学不是把学生的语文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及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有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此外,窦老师还提出了“三个维度”即: 温度——基本性 广度——开放性 深度——发展性

我觉得不光是语文,包括任何一门学科,作为一名教师,你必须先立足于书本上的知识,因为它是最为基本的东西,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只有基本的理解了,教师才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去学习,去专研,最后利用学生的热情去挖掘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深入学习。

不过理论毕竟是理论,还要付诸于实践。看了窦老师的几个视屏,我总结出了:她是一个真正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她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她还主动走下讲台,和学生面对面的交谈,放下了教师的高姿态,主动去亲近学生,还不时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相互握手,拉近师生彼此之间的距离,充分验证了学生和教师是好朋友这句话。她这个人本身就给人以一种亲切感,她是深度语文的代表,她反复的在她的课堂上说“把你的感情送进去”她的语文课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们对作者写该文章的感悟,让学生想学,主动去学。

窦老师的课文的导入很好,很形象生动,会不知不觉引导学生们去学习该文章,同时它也很特别,是一般的教师所不能有的,这对学生继续学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很喜欢她的这种教学方法。我希望以后我也可以借鉴起方法,把我的语文课上的很生动,很有影响力,让学生喜欢我的语文课。

参照《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第五篇:窦桂梅的阅读课堂

邓树平

2015年7月22日,我们一行10人来到了云南师范大学,聆听名师窦桂梅的阅读教学——《大脚丫跳芭蕾》。

他们从四面八方走来,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点灯人”。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阅读、实践和思考点亮一盏盏灯: 做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老师?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让我们跟着他们一起: 回到母语,亲近文学,守护童年回到清明的自我。

这是窦桂梅老师在本书中的开篇语。《窦桂梅的阅读课堂》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无论诵读与细读,精读与略读,阅读教学都是主题教学研究的重要一环,是主题教学课堂实践的必要呈现。《窦桂梅的阅读课堂》的主题教学旨在通过语文实现儿童阅读视野、阅读审美的提升。近几年来,语文主题教学在风雨兼程的自我超越中向纵深发展。现将其问的实践与思考加以呈现,期待获得更多的启示。

什么是主题教学 1.问源

早在十年前,针对当时教材、课堂、教师“三中心”的藩篱,她曾提出“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一’,即“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二是力图从质的角度提升阅读品位;三是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构建学生人文素养,“超越教材”强调“在教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一是从量的角度拓展阅读内容;二是力图从质的角度提升阅读品位;三是连点成线、布线成网,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超越课堂”强调“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一是强调语文即生活,强调加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二是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培养学生对人类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感。“超越教师”强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一是教师要自我超越,成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人;二是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在教师的搀扶和帮助下,学会质疑和批判。

超越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实现向儿童生命的回归,母语学习本质的质的回归,教师专业发展的回归。其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当然,任何超越都需要再超越,否则就只能是故步自封。比如,对教师而言,实现三个超越,关键还要看自身能否可持续发展?对学生而言,就要看在超越中所积累的知识,能否成为活性知识而非知识的碎片?能否将知识与生活经验相链接,重新建构并内化为儿童的精神血脉?

2.内涵

“主题教学”草创之初,对于主题教学主题选取的理论依据,主题选取与界定的方法等问题,窦老师的思考是:

1)主题教学的基点。

“心生而言立,立言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人是万物之灵,天地的核心,人出现了才有了语言,才构成了文章,这是自然之道。因此,语言作为来自心灵的声音,作为源自生命的表达,其学习与教育首先应基于生命与生命的内涵,基于心灵与心灵的吁求。

从儿童的生命发展来说——其生命发展历程由一个一个的生命主题合构而成。甚至生命本身就是其中的一项主题。人不同于万物的灵异之处,就在于人类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必须要有意义的支撑和价值的衡量,它们在根基处,给生命以支撑,构成人的核心价值观,它们给出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理由和动力。正是这些源自生命与生活,又灌注于生命与生活之中的核心价值观,赋予“支离的碎片化生活”以凝聚的主题,由此使得生命有了主次,有了深浅,有了高下——生命在赋值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主题。因此,生命的主题就是于生命过程之中淬炼而成的价值主题。诚实,亲情,友爱,家国情,尊严,正直,坚强,崇高,自由„„主题教学必须建立在这些支撑和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生命主题与价值主题之上。

从语言的自身特点来说——语文也是由一个个主题构成。语文来源于生命与生活的体验和需求。语言文字是生命和生活的文字表达。在微观意义上,语言文字犹如个体生流动的血液,浓缩和记载着个体生命的每一道痕迹和记忆。在宏观层次上,语言文字又是一个民族集体生命和生活的抽象形式,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同构。从这

“忠实记录者”。那些迷人的童话、有趣的儿歌、令人敬畏的神话、发人深思的寓言,那些劳动的号子、幽怨的恋歌,那些战争的硝烟、历史的启迪„„既是生命与生活主题的文字记载,同时也构成了语文教育和学习中的重要主题。基于这样的主题背景,语文学习和教育,应当从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的具体教学中读出“友爱”“给予”“真诚”“慈悲”等主题。正是这个“读出主题”的过程,帮助儿童建构起辉煌人生的大厦。

由此看来,文本的主题与儿童生命发展的主题相遇并吻合,并在未来生活中淬炼而生成价值主题—一文构成了主题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就是说,主题教学必须立足于语文学科与儿童生命之中价值主题的扣合。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语文教学主题,都是具体的文本和具体的生命相结合的产物,二者相融合的地方,就是价值主题浮现的地方,就是教学应该寻求并到达的地方。

可见,体现生命价值取向的这些语词——“主题”,富有生命的活力和精神内涵,它既是语言本身,又富含哲学、思想与文化意味;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立人”的载体,是体现人性、回归人性的“符号”。这些散落在文本中的价值主题,通过主题教学中师生有效的、润物无声的言语涵咏,一课一得、一课多得——“高贵”“理解”“幸福”„„这些语词好比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田,编织成一张夏洛的网。有一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的大树,最终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价值取向,支撑起亲情、友爱、自尊、

这不正构成了儿童一生发展中最壮丽的人生主题吗?

(2)主题教学的界定。

主题教学的“主题”属于生命价值观范畴,并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

生命没有主题,就只是自然的过程,而人异于万物,就在于人有寻求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冲动。人给自然的生命赋予了价值,这个赋值的过程使自然生命获得了价值主题。生命的主题,实质就是一个个生命价值主题,价值主题于文本和生活中提炼并回到精神生命之中。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自我发现和精神成长。主题教学立足于文本之中,就是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促进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文本主题与生命主题相遇,产生精神的火花,价值主题才得以浮现。可见,这里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一定与生命体验有关,与精神成长有关,与生命意义的丰富有关。由此看来,主题不同于某些以“主题单元”编辑的教材中类似的话题——它们仅从内容上加以归类,而忽视了对于文本内核的把握和精神生命的关注。当然也不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主题教学也不同于有些从教师角度出发或以教育学手段为核心的理论理念。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的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精神生命的成长。

从呈现方式上——“主题”表现为语词。

是儿童从文本中获得或萃取的核心语词,这些主题,既是文本的核心,又体现精神生命内涵。这些富有人生意义、生命意义的词语,很多时候就隐藏在文本中。

语文教学的主题必须来源于具体的语文学习内容,充当主题的阋语本身,应当是从课文当中精选或精炼出来的,能够代表文章的核心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词语应当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巨大的概括性。具体来讲,由于文本不同,主题或是外显的,即文本写出来的;或是暗含的,即读者悟得的。也就是说,主题可以是文本直接表达的,也可以是提炼于文本,甚至由师生“读”出来的。那些与情感态度相关的高频率词,那些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那些总领句、总结句,尤其是反复出现的高频率句,常常是我们获得主题的重要依据。 我们遇到一篇课文时,不可能从头至尾,读到一个词就学习一个词,读到一句话就学一句话,进行“平推式”的学习。不然,很多时候看似儿童学了一堆词语,假如没有沉淀,没有生长,这些词语仅仅只是一种工具,就会在程式化的使用中死去。语言是寄托某种意义的符号,提取主题这个符号就能把语言中的意义“挈领而顿,万毛皆顺”。但脱离了具体的语义场,符号的意义就会衰竭。就是说主题教学应略过一些语词、一些语句,回到整体感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发现“一以贯之”带动整篇课文内容的主题。好比读到了“田园”意象,不能只解做种菜的地方,更应理解为心中生命之所,精神的家园;“春雨”,不能只解做春天的雨,更应理解为焕然的造化之功,精神的勃发向上。于是,“春雨、田园”被赋予了生命的味道,文章的主题就

会渐渐清晰地高出了那具体的语意场,带给我们更为澄澈的生活理解和人生启迪。

充当主题的这些语词,因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教学中应注意体现主题的层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主题就逐步把人的生命与精神引向高处。也许,针对某一个教学文本,我们只重点抓主题这一个符号——但借助这个符号,便培养出学生对语言的一种敏感,一种将语文的习得与生命的情感链接的能力。主题教学就是要培养这种能力,即对“语词即情感”的敏感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购买物品协议书范文下一篇:高架桥工作总结范文